开始是群戏较多,主要突出班长的果敢与战斗经验,这些都没毛病!
可正当你觉得:咦,还不错啊~贯穿始终的毛病它就来了——全体狙击班队员开始神经病,时而哭的稀里哗啦,时而冷静的又稳如泰山,尤其是主角反反复复哭个没完没了(尽管片头就解释过这人爱哭,你见过哪个狙击手哭一下冷一下,哭一下冷一下?
前一秒哭的哇哇的,下一秒立刻安静下来犹如开挂?
你这是正常人的情绪波动?
)一个上过战场见惯了生死的狙击手心理素质能差成这样?
差成这样也就算了,带着这种不稳定情绪还能枪枪爆头?
纯乱弹琴!
第一个战友倒下了悲痛欲绝是正常的,第二个第三个倒下了痛彻心扉也正常,随着越来越多的战友倒下,主角的心情应该由悲痛开始转变为发自内心的浓浓恨意!
恨不得马上突突了敌人国仇家恨一起报,正当他意气用事之际想起了班长和队友临死前的叮嘱,不要暴露位置!
抹上一把眼泪咬着后槽牙强迫自己平静下来,否则非但报仇雪恨无望,自己也必然是送人头。
可这戏是咋拍的?
哭一秒,睿智一秒,再哭再睿智……后面干脆带着全班一起忽冷忽热?
真要想拍出英雄气概,主角就该默不作声冷静分析地形战术,凭借超凡的眼力和头脑一个一个的把敌人全部干掉,然后跪倒在雪地上无声的干嚎……想拍出接地气的真实感?
那就抱着头躲战壕里一气儿哭个稀里哗啦,把面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敌人的愤恨交织在一起演出来,最终用勇敢克服恐惧,以战斗素养代替愤怒,一枪一个的虐光所有敌人!
而这片子拍的是啥??
再说逻辑,一个米国王牌狙击手该干啥不干啥,废了半天劲儿给人家引出来不杀?
你干嘛来了?
你觉得战场是你家开的?
想干嘛干嘛?
要按照你前面说的米国上尉管不着你,你后面怂什么?
什么我们搞砸了这个那个,你一枪秒了侦察兵再秒了班长不完了么?
你自己说的你们物资充足耗得起,耗着呗,对面能怎么办?
那班长带个人贴着过来背人,你秒了不行?
觉得侮辱自己军人荣誉?
那你后面绑个孩子准备满嘴跑火车?
想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有的是办法,打腿打手打枪管啊!
活捉?
两军对垒你猜人家会不会带着手榴弹炸药包“炸降”,你枪法准的可以打中远处的绳子,你打不中眼前的大活人的头?
你打不中,你旁边的几个狗腿子也打不中?
你瞅你那都慌成什么德行了?
一个王牌狙击手面对敌人的冲锋不用手里的枪去阻止却选择跑?
你这心理素质还不如对面哭的那位……后面就更扯淡了,自己援军呼呼啦啦来了少说几十人,有人有枪有炮有坦克,上尉把脸伸到唯一的瞭望口大呼小叫送人头?
你一排齐射过去对面山都平了哪还有什么情报泄露一说?
援军上尉挂了其他人说走就走?
还留下个坦克?
长官阵亡,坦克丢弃,你猜对面的副官会不会把责任推到你这组狙击手身上?
你俩的谈话那几十号人可听的明明白白,你还开着坦克寻思咋编瞎话?
最终战斗,你还弄个假人,嘴里叨咕着又来这一套,结果自己的小把戏人家看都没看,尴尬不?
人家拿勺子出来,啥意思你不懂?
先看位置再骗你开枪抢读条时间,你要么第一次就果断开枪打飞勺子,换位置把压力抛给对面等机会,要么就沉住气一枪不放等对面露头就秒,何况你本来就做了假人,明显是符合第一种方式的,结果你犹犹豫豫叨叨叨?
主角那更扯,那坦克下面是阴影,你拿个弧度弯曲成那样还满是铁锈的破勺子,能看见敌人位置?
还能分辨真假?
你就能确定敌人打一枪不换位置?
你抬手出来就一枪头?
这正常吗?
科学吗?
这不侮辱先烈?
另外,米国狙击手你明明用坦克机枪已经击中对面了,自己也说了耗得起,你等着对面失血过多就是必胜之局,有坦克不躲着,你出去跟人家刚?
你要真有那勇气当初你就不会要这坦克,既然你要了就苟到底零伤亡不行?
哎!
个别几个桥段抄袭不抄袭的我就不提了,这玩意儿也没个定论和标准,可一个本该是个热血沸腾的电影就被那个让人秒出戏的破旁白给搅和了!
肃杀的冷枪战场变成了集体降智中门对狙?
主角神行太保一个人瞬间绕着整个战场跑,合着一个人包围了对面一大队人?
敌军援军说了是重要情报,长官一死其他人扭头就走?
你搁这儿拍三国呢?
两军阵前主帅一死,士卒作鸟兽散?
建制归零?
乱弹琴啊!
白瞎了这么好的题材,那么好的原型人物,这片子明显中间剪了好多可能因此导致一些剧情逻辑混乱,真的还不如几十年前的《双狙人》,可别比《兵临城下》,那个您可真比不了……
本质上《狙击手》用原来的名字《最冷的枪》更加贴切些,尤其是大永最后对决约翰时候那种冷冽感。
这真的是个好故事,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由有限的人物进行演出,妥妥的符合经典戏剧三一律特点,但整体影片效果远没有想象中好,不说和《长津湖》系列比,甚至《集结号》中抗美援朝部分似乎都比这部戏出彩些,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1,整部电影节奏感很差,前期铺垫有些不足,五班突然就上战场和美军伏击狙击手来了场遭遇战。
问题在于,整部电影的主场景就是那片坡地,在双方对峙时候的层次感很差,我看电影时老是觉得坡地的戏很快就完了,应该转换到其他场景,没想到打到最后都在那不动。
这种有限空间对决最易出现令人窒息的错愕和僵持,可惜本片中完全没有看到,没有强烈的气氛营造感。
2,剧情有逻辑上的问题。
比如,五班作为精锐狙击班组,在开阔地猝然发现自己人躺在那里,对面又有一片看似废弃的工事,刘班长那么丰富的战斗经验,肯定应该做一个详尽侦查,看看有没有埋伏。
如果确定没有敌人,也不该全班都下去抬人,至少观察组,狙击组,抢救组应该有分工。
但片中这些完全没有,似乎就是故意中埋伏以推进剧情。
亮亮作为侦查兵中枪后利用小孩子带出情报的桥段很好,但亮亮明明会朝鲜话,还让孩子陪他躺了会儿,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小孩让他去找志愿军把头上的情报传递出去呢?
反正敌人的角度也根本看不到他们说话。
结果小孩幸运的没有被打离开了战场,又不明所以的回来送人头,亮亮的努力几乎前功尽弃,这是经验丰富的侦查员应有的水平?
当全班伤亡惨重被对方火力压制,但有安全通道可以撤退时,刘班长的决策不应该是暂时撤退,组织增援部队反击吗?
即使为了亮亮身份不能落在敌手,那派两个人回去找连长增援总可以吧?
美军狙击手已经将志愿军逼入预设阵地,但火力上有明显缺陷,就是没有火炮。
这种情况下与其浪费人命和对方对狙,不如调两门60炮上来在反斜面把这群老鼠给轰出工事,都五次战役后的相持阶段了,志愿军是有这个火力的。
此外,用铁板做掩护的桥段不错,但缺乏军事常识。
美军狙击手使用的M1C和M1941狙击步枪都用的是全威力步枪弹,看起来直线距离不到200米,那么薄的钢板是挡不住步枪弹的。
这点《长津湖》里面就做的好,想挡住同款M1919机枪子弹射击的钢板,就必须两个人才能抬得动,而且得是装甲车上拆下来的装甲钢,不是什么钢板都可以。
3,全片煽情的点似乎很不到位,观众情绪没调动起来就强行煽情,而不是情感慢慢递进式的爆发,比如为了让亮亮不睡而唱的志愿军军歌,然后刘班长带着两个兵边唱边哭,感觉相当的突兀。
大永这个角色没事就一脸泪,造成他最后对决化身白幽灵的冷酷感不足,到最后,我还担心他输给约翰这个老油条。
4,志愿军狙击手开枪是后子弹慢动作纯粹浪费特效,完全不如美军狙击手狙杀时的凌厉感,一枪毙命比什么特效都好。
而为旁白的确十分的出戏。
我的理解,最冷的枪,在开枪之前应该万籁俱寂,冷到骨头里面,不是突然插一句话外音把观众情绪给带出来,这也是气氛营造上的败笔。
其他诸如服化道,镜头色彩运用,真的没有突出一个冷字,对比下老谋子《悬崖之上》的色彩运用,也是大量的雪景,差的不是一个档次。
所以啊,主旋律作品要拍好真的不容易,不是谁都可以吃这个所谓的红利。
以前拍摄红色经典的导演演员,很多都有真实的战斗经验,所以拍出来的东西个顶个的真实。
现在能突出这种真实感,气氛感的,还真只有吴京了。
老谋子要为她女儿铺路,想吃主旋律这碗饭,恐怕得让女儿去真正的部队服个役,去田野种个地,去工厂做做工挤挤公交地铁,在广阔天地中去体验真实,不要进门大house,出门劳斯莱斯,这样除了把自己养成富贵闲人外,没有任何意义。
没看之前,我也曾充满期待,毕竟是国师作品啊。
买票之时,我也曾为排片不平,排得也太少了。
但是真等我看到《狙击手》时,却是难掩的失望。
缓慢糟糕的节奏,采访片段与战斗主体内容的脱节,想看班长笑一下的包袱被无情遗忘。
(这里不是说他没有笑,而是包袱没抖出来。
这个笑的渲染和开头所花费的笔墨完全不对称。
大永想看到的笑,很大一部分就是班长平时太严厉,他们总被教训的缘故,所以根据剧情发展,如果是在班长遇险命悬一刻的时候,大永神奇地救下班长,班长发现大永已经成长的超乎自己想象了,对他满意的笑笑,我觉得这才是大永期待的笑。
实际行动的效果肯定要比班长评价他霸道的话更直接。
然后因为这个肯定的笑,大永后续的神勇发挥才说得过去,班长也会放心将剩下的局面交给大永来收拾。
现在的笑更多的是班长要出去赴死了,不全是满意的笑,更多的是惨然的笑 。
)说是根据真实原型改编却各种无厘头的安排,说是冷枪,却明摆着对狙。
电影对冷枪冷炮运动的诠释太过差劲,并没有把握住精髓。
冷枪冷炮就是最小牺牲换取最大战果,本片可好,可直接拍成拯救侦察兵亮亮了,任务很重要,情报更重要,但不是狙击手该干的活儿!
更难展示出冷枪的冷峻与风采!
章宇演的刘文武和最后活下来的大永,原型是张桃芳或者邹习祥吧?
要知道张老可是高寿77岁。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537高地,张桃芳创下击杀214名联合国部队官兵(主要是美军)的击杀纪录 。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1954年),张桃芳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战斗机飞行员,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入选,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
” 邹习祥在朝鲜战场的上甘岭阵地上,他用206发子弹击毙203个敌军,在上甘岭537.7高地北山那条狭长起伏的山岭阵地上,演绎出中国狙击史中最精彩的神话。
据记载,在整个一三五团驻守的上甘岭537.7北山阵地,邹习祥与他的战友们共计冷枪歼敌3558人,因此,美国军事史上称上甘岭537.7高地北山为“狙击兵岭”。
——百度百科我想看到的狙击手,是真实的神话,是消灭了众多对手全身而退的战斗英雄,不是扛着炸药包冲向敌人同归于尽的班长,如果突出英勇牺牲,那隔壁的《长津湖之水门桥》比你可壮烈多了,如果说催人泪下,那口碑不佳的《金刚川》里人桥也是让人过目难忘。
再说说《狙击手》的硬伤。
刘文武在对方眼里最大的价值就是被消灭获得荣誉,怎么抓他的活口成了美军的第一要务?
好,假设你说对方有充足的理由不直接杀他,那么他和战友重叠站位躲子弹就纯属来搞笑了吧!
假如美军背信弃义,只需一枪就可以直接消灭两人!
再说说葫芦娃救爷爷式的救人行动,任何看过狙击片的都知道这就叫白给,就算亮亮非常重要,在弄清楚对面形式的情况下,这种战斗行为在战术上是非常不可取的,如果真的非常重要,那只派一个班去,连长就是最大的失职。
再说说美军的王牌狙击手,突然就开起了坦克,这真的是强行给对方降智。
对方知道在坦克下作假,却只在假靶不远的地方埋伏。
美军炮兵来晚了,被骂得狗血淋头,连长等人死光了带着人才赶来,还玩了把催泪,怎么不检讨一下自己支援晚了?
说个笑话,《狙击手》我的豆瓣关注评分比《兵临城下》都高,哈哈哈哈哈。
(我关注的影评人较多,他们对其他电影的评分常年低于豆瓣评分1分左右,现在却这样。
)所以,最后我来解释下,为什么《狙击手》不能叫《最冷的枪》?
因为这是纯对狙,一点都不冷。
这么庸俗的狙击场面,只能叫《狙击手》。
最冷的枪?
它不是啊!
为什么《狙击手》之前一而再地撤档呢?
技术原因?
明白人都知道怎么回事。
我说完了,并且准备好挨骂了!
————————————————————2022.3.31有很多人赞我,也有很多人骂我,但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黑谁也不是为了喷谁,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
这只是我2月2日凌晨,对于春节档最佳口碑电影的个人反馈,出于对本片高期待结果盛名难副和本片舆论环境难容差评的愤怒,我拿出自己理由组成的长评,你完全可以认为它立不住脚。
但我认为这种在不违法违纪的前提下发表的评论,不应该与一些高层面的大帽子绑定,而且本人也不是什么大V,人微言轻,帖子讨论激烈更是证明大家的观点存在分歧。
大家可以尽情在不违法违规的情况下发表个人看法,我很乐意看到每个人的观点,因为这一定是不同的声音组成的。
当然,太难听太直接的骂我我可能会还回去或者拉黑,网络不是你无成本施加语言暴力的地方,最起码我不接受!
不是为了黑国师,只是这部远逊我的预期。
战争片的一个默契在于,大家都认为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故事的展现。
所以大家拿着电影票入场后都会默认下面看到的故事都是真的,或者真实故事改编。
把真实的故事搬上银幕当然是允许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目的自然是为了突出个别人物突显某个主题,当然喽,战争片最主要的内核自然是反战。
当你为了突出人物和主题,去设置某个情节或者夸大某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一个度。
这个度在哪里呢?
这个度便在于一切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应该使得情节和人物违背逻辑常识和自然规律。
否则,这和“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有何区别?
难道区别只在于抗日神剧雷了观众一百步而你只把我们雷了五十步?
关于电影本身在情节设置和人物技能开挂方面的槽点,来袋瓜子我能吐槽两小时。
当电影情节不合理人物技能吊炸天的时候,观众自然会觉得这电影很假。
当发觉历史故事是假的时候,你如何能让观众在一个假的故事当中留下真情的泪水呢!?
你想突出的主题和内核又如何能够立得住呢!?
剧本不行便强行煽情,强行歌颂祖国和志愿军的伟大牺牲。
这不尴尬吗?
表达爱国情怀的方式,难道一定要通过说出来喊出来唱出来才可以吗?
说出来喊出来唱出来便一定是真情流露吗?
我认为一个理想的情感的表达方式正如海子的诗描绘的爱情“我们坐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那样,明明无一是爱,却无一不是爱。
人非草木,谁能无情,你带着观众回到历史现场去看看我军的艰苦奋斗和壮烈牺牲,谁能不为之动容,感恩志愿军和伟大祖国呢!?
这不好吗?
70岁的张艺谋从未拍摄过一部纯粹的战争片,直至最近新片《最冷的枪》立项。
不过《最冷的枪》故事背景为“抗美援朝”,这是高压、敏感题材,张艺谋要拍这段历史,绝非易事。
在这部《最冷的枪》立项公布后,有三个问题在皮哥脑海里油然而生:第一:朝鲜战争题材的国产电影,以往成功的先例有多少?
第二:张艺谋这次拍摄的“难点”在哪里?
第三:70岁的张艺谋,他的精力能否撑起他的野心?
围绕这三个疑问,皮哥写下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观点。
一、以往8部朝鲜战争题材国产电影的“成与败”我们其实不缺战争题材电影,但涉及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却是屈指可数。
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是1956年的《上甘岭》,影片讲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守卫上甘岭阵地,抵抗美军进攻的故事。
电影成功塑造了八连连长张忠发、女卫生员王兰、指导员孟德贵等人物的光辉形象,是那个年代观众非常喜爱的电影。
片中主题曲由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更是传遍了大江南北,至今依然是国人喜欢的经典歌曲之一。
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英雄儿女》,讲述志愿军某部战士王芳,在其哥哥牺牲之后依然坚持战斗,后来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在朝鲜战场上得遇她的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根据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改编的,片中人物都有现实原型,因此也更能够打动观众,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影响力极大。
片中插曲《英雄赞歌》也成为红色年代的经典老歌。
后来又出现了《奇袭》、《铁道卫士》、《三八线上》等优秀作品,但这些都是50到70年代的电影,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抗美援朝电影就相应减少了。
1998年由李三义执导的《铁血大动脉》,讲述铁路运输线上的故事,虽然也是一部优秀作品,影响力却大不如前。
21世纪以来影响力较大的《集结号》,也是13年前的电影了,且片中只是“蜻蜓点水式”地涉及一点抗美援朝的内容。
2016年的《我的战争》,讲述抗美援朝4大战役时期的故事,由刘烨、王珞丹主演,投资1.5亿,成片却遭到影迷们的口诛笔伐,口碑很不好,票房也仅有3608万。
而此片之后至今已经4年,也没有再出现像样点的作品了。
总结不难发现,这类题材电影比较受政策影响。
比如在1978年之前,是可以直接描写战争场景的,不管是宏观战场还是小的局部战线;但在这个时间点之后,电影作品基本都是打“擦边球”,由此延伸出其他主题线,拍出来后难免吃力不讨好。
二、张艺谋这次拍摄的三大“难点”表面看这次老谋子拍摄《最冷的枪》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但考虑到背景特殊及过往作品的成败,张艺谋这次要面对的“棘手问题”还真是不少。
皮哥觉得第一大难点就是如何处理这段真实历史。
历史上,这场战役始于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在美军越过三八线之后,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在武器装备与军用物资的配给方面,我军与美军都有很大的差异。
而我军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美军炮火的压倒性优势,还有当时高纬度地区极端恶劣的天气。
其时正值寒冬,气温达到零下40多度,中美双方军队冻死冻伤不计其数。
还原这段悲壮的历史,不仅需要编剧对那段历史有充分的了解,还需要与各方面外部因素进行协调,毕竟对待这类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观众的目光会比以往更为严苛,他们会很在乎“真实度”。
第二大难点:影片故事该如何讲述?
从立项公示表看,《最冷的枪》讲述的故事围绕个人展开。
在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位枪法过人的狙击手名叫张大弓。
当美军布下天罗地网时,他临危不惧,同敌人展开生死较量。
根据可靠的消息,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抗美援朝时期的狙击战斗英雄张桃芳。
张桃芳被誉为“志愿军神枪手”、“冷枪英雄”、“上甘岭狙神”,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传奇人物,其故事曾在祖国内地广为流传。
他从1953年1月29日到5月25日这段时间里,耗费了442发步枪子弹,毙敌214名。
这是志愿军狙击手中单人狙击战绩的最高记录,张桃芳因此得到中朝双方的多个荣誉奖章。
假如要在电影中高度聚焦人物,片中势必会有大量篇幅展现小人物的成长过程,创作这样的故事就很考验编剧的创作功力了,同时也需要处理好人物和历史间的“小与大”。
第三大难点:怎样符合当今世界主流的反战主题?
1950年后,中央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加入这场战役,纯是出于保卫国家安全的考虑。
而当今世界主流的观念,则是要求我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定。
因此如何在电影中既塑造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狙击手张大弓的高大形象,又要表现出反战的主题,是摆在张艺谋导演面前不小的难题。
三、70岁的张艺谋,他的精力能否撑起他的野心?
张艺谋一直是电影圈中公认的劳模,一次采访中他曾说他每天只睡2-3个小时,长期的工作压力对他丝毫没有影响。
今年张艺谋已有《悬崖之上》、《坚如磐石》和《一秒钟》三部电影准备上映,他又马不停蹄地准备开拍《最冷的枪》,新作如此密集,很多年轻的后辈们都望尘莫及。
而从这4部作品的选题上,我们也能窥探到张艺谋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尝试多种题材或风格电影的野心。
但《最冷的枪》作为一部战争巨制,体量远非其他电影可以比拟,张艺谋的精力、能力能否撑起他的野心?
回看张艺谋的从业生涯,其实他和战争片的渊源由来已久。
早在1983年,他就参与了《一个和八个》的摄制工作。
该片由“第五代导演”们联手打造,张艺谋是掌镜的摄影师。
皮哥在去年有写过相关的影评文章,其实这部电影在叙述故事和表现人物方向做得很好,但在还原战争方面就略显不足。
因此作为一部实验性作品,与那些经典战争片相比明显不及。
而当时的张艺谋正处于成长期,作为一名摄影师,在这部电影里的发挥空间也很有限。
1988年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也有战争场景的展现。
片中描述一群热血的农民,用土制炸弹想要阻止日军进犯自己的村子。
但这段情节的镜头表现非常写意,也可以看出在当时张艺谋对于表现作战场景方面的短板。
到了2011年,张艺谋又在《金陵十三钗》中拍了一段作战情节——一支德械教导队余部,从日军手中解救出一群教会学校的女学生。
其时正值冯小刚的《集结号》带出一波战争电影热,张艺谋在片中加入的这段场景也被不少人拿出来对比,不过客观来说这段战争戏还是拍出了现代战争片应有的水平。
可以想象《最冷的枪》不会是《金陵十三钗》那样的战争故事片,片中对于战争场面的打造应该会是史诗级的,也需要是史诗级的。
如果要找一部能够拿来做参考的电影,皮哥首先想到的就是2001年裘德·洛主演的《兵临城下》,那是狙击类电影中最为经典的一部作品。
片中用大量篇幅展现了盟军神枪手瓦西里和德军王牌狙击手康尼之间的生死大战。
冷酷的基调、紧张的节奏、宏大的战争场面,都让电影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质感。
有此片珠玉在前,《最冷的枪》应该可以拿来做参考。
而目前已经定档10月25日的管虎电影《金刚川》,因为题材背景相同,则很有可能会被观众直接拿来做比较。
管虎是今年国产电影的最大赢家,他的《八佰》目前已超过30亿元票房,而赶拍《金刚川》正是要延续这个势头,且电影的另一位导演还是《流浪地球》的郭帆,实力不容小视。
但张艺谋毕竟过往作品摆在这里,这场对决可谓势均力敌,票房、口碑谁高谁低还真不好说。
四、总结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志愿军投入了135万兵力,比韩军和联合国军加起来的120万还要多,而中朝军队最终伤亡达到63万余人,以此代价奠定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
皮哥觉得这场战役不应该被世人遗忘,拍摄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皮哥对张艺谋导演的《最冷的枪》是非常支持的,总之还是希望这部电影能成功,至于电影会拍成怎样的观感,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热血丹心©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进来看一小段,工业水准拉胯到我看着非常尴尬。
第一个子弹慢镜头我就不说那特效简直是动画片一样。
咱就说第一次狙击车队,最后幸存的鬼子起来机关枪一通扫,居然扫出来个A10一样的弹幕!
子弹射速快我就忍了,可为什么还是一片一片的弹痕啊!
你不说他是一把机关枪打出来的,我还以为天使战斗机俯冲扫射来了呢,跟有十把枪一起扫一样!
再来个战术翻滚完美躲掉,就离谱。
再说后来面,顶尖狙击班,遇到同样顶级的 敌人精英狙击班,在己方已被干掉两个还是三个队友的时候,还能开一句玩笑:你就是想你婆娘咯,然后那个人居然还嘿嘿嘿。
嘿NM啊嘿,前面你们死队友的时候你们可哭的带劲,那特么前后脚的事儿,你咋还嘿嘿嘿上了?
一个精英狙击班长,离谱到让队友绑跟绳子举块铁板,大哥要不花点钱请个好道具组从新弄个道具,那特么一看就是铁皮,什么铁板,那特么怕是狙击枪打穿分分钟吧,好,咱不论那个武器能不能打穿这回事,各位大哥,那个铁皮真的看起来像那种背着扛不住的样子吗?
我感觉风吹一哈都要打闪闪!
好,咱就不论这些,咱就说为什么一个精英狙击班,为什么,凭什么,怎么敢!
在双方僵持的情况下,套个索子让队友抗个铁皮,然后下去捡尸体的,讲个笑话(我双手抱你,就要放下砖,我放下砖,就不能让你过好日子)。
所以就算你下去了,你准备怎么样来把尸体和铁板带上来??
你不会是。。。
觉得反正剧情是带不上来,就不去编合理性了吧?
我说一个身经百战被誉为死神的班长是怎么想出来这个招的?
然后还有那个班长,不打的时候冷冷静静加上方言搞的跟NM好专业一样,一死队友痛哭流涕还停下来拍几分钟生离死别的感人镜头,一开始也是还能在对方同为精英部队的情况下,就那样翻滚下战壕,就,,行,牛逼。
我说哥哥,你们双方正架着枪呢。
你吃鸡跟人互卡位置你得不得切换出切看个电影,感动一哈嘛?
我热你魂了,豆瓣现在这么拉了?
这特么看了开头就尬出三室一厅的影视作品是怎么搞到7.7的?
目前才看40多分钟,实在是吐槽不下去了,继续看,看完了再来改,或者也可能我看不下去就算了。
9
1、那个儿童就是弱小的朝鲜的化身,夹在中美之间,被中国保护和信任,被美国引诱和欺骗。
2、贯穿全片的主题:生命的“交换”与成长的“唤醒”。
3、刚开始我以为是张桃芳的个人英雄故事,看了才知道是一个群像故事,把很多志愿军狙击手的故事融合在一起。
4、五班说的都是四川话。
因为志愿军中川兵占了很多,用方言更能感染人。
刘文武说的那句,把你们从家乡带出来,却不能把你们带回去。
战友情加上的家乡情。
全片,最戳中我的,是亮亮和朝鲜小孩。
前面,亮亮让朝鲜小孩陪他躺一会。
先不考虑情报传递这一层,单从表面来看那个场景,生命垂危的亮亮,单纯善良的孩子,冰天雪地下他们依偎在一起,而前后是对峙着的敌军和队友。
战争的残酷与这一画面的温馨形成巨大的反差,对人性的动容和对孩子的怜惜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
在寒冷残酷的地方,上演着美丽温暖的故事,可谓一举两得,呼吁了反战主题,同时助力了情节发展。
但让我眼泪不自觉流下来的真正的原因是,那一刻我在想,他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参战,离家人那么远,在生命的最后,除了家国赋予的使命,会不会也存有一丝对温暖的渴望,他会不会也想有个人陪在他身边一会儿,让生命的结束不至于太孤单。
以及,孩子说,好人死的时候是闭着眼睛的,亮亮死后,孩子不顾危险又跑过去帮亮亮把双眼合上,我泪流不止。
他只是个孩子啊,他信赖亮亮,担心亮亮,却要不得不卷进残酷的现实中,而亮亮其实也不过是个十九岁的孩子啊。
不止亮亮,他们都是孩子啊。
导演的镜头感真的太棒了,雪景,双方狙击的画面都非常震撼,就是故事情节再优化一下就好了,最开始觉得为了拖一个死人,费那么大的功夫不值得,还又搭进去了好几个,后来知道亮亮还活着,还有情报的时候,才觉得合理了,但前半段就觉得很无聊,结尾的时候才到电影高潮的感觉。
本来是不想看战争片的,觉得很压抑,因为奥运会,导演的开幕式和闭幕式非常棒,让我想去支持一下,排片不高,但是电影真的值得票价!
老谋子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场小战斗来放大爱国主义和袍泽情谊,志愿军五班战士在班长刘文武的率领下,为营救一名有重大情报的侦察兵,与约翰率领的一队美国狙击手斗智斗勇,在付出巨大牺牲后完成了任务。
过程很精彩,让观众始终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双方狙击的情节不输于欧美大片;细节交代得非常好,许多过渡的点通过人物对白给了解释,故事发展逻辑性强,没有明显漏洞和矛盾之处。
对于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的描述非常到位,没有假大空,没有喊口号,也没有过火或刻意的表达,五班战士前赴后继、慷慨赴死、为了战友的安全和任务的完成,宁愿牺牲自己的情节自然不造作,令人感动。
战士们会笑会哭,想家想亲人,形象真实丰满,他们的喜怒哀乐很有感染力。
而作为对手的美国战士也没有被刻意的丑化,他们也有战友情谊也有完成任务的使命感。
总体而言,除了最后的结尾稍显有点用力过度外,整部电影在故事完整性、情节合理性及主旨表现力堪称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