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布于公众号【与牛大力饮茶】,关注公众号,回复“ 外星人”获取资源继《逃出绝命镇》、《我们》之后,乔丹·皮尔又一惊悚恐怖作品《nope》。
以乔丹·皮尔的风格,主角/反派总有一方或双方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互掐。
不同于“寂静之地”系列和外星人斗智斗勇、近身肉搏,玩心理恐惧的乔丹这次与外星人“跑毒”,当然,还有签名式的郊野嘉年华场景上演(不知道乔丹发生过什么童年阴影)。
不过这部《nope》的惊悚程度约等于0。
与其说是惊悚恐怖片,不如说是致敬胶片的电影工作者/影迷电影。
反派外星人,独眼,会吸食人。
这个设定就很像可以随时自拍的便携式摄像设备,比如手机、数码摄像机等,简单易得,不经筛选的胡乱吞食。
主角/英雄的职业是驯马师,“社牛”妹妹反复强调他们是影史第一部电影跑马短片中的黑人驯马师的后代。
对,那部利用“视觉暂留”原理首次将照片动起来成movie的短片。
在记录真实外星人影像的过程,老摄影师带上胶片机,手摇拍摄,甚至“殉情”于胶片视觉真实,冲到最前方。
最后通过嘉年华的娱乐项目“拍照井”,用复古的卤化银照相方式,拍下了外星人的真容(不可名状的克苏鲁式形象)。
剧透点:以后看云会有阴影。
首先,我无法接受这部电影的所谓飞碟的设定,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飞碟形状外星生物(而且无法确定是不是外星来的)假装成一片云在天空一动不动好几个月?
晚上偶尔会有人喂马给它吸去吃,有一次被耍了,吸到一只假马吃,造成消化不良闹情绪。
于是就很生气把一场表演的观众都吸了?
这个生物吸不吸猎物,还取决于猎物有没有去抬头看它,如果不看它,它就不吸你?
而为什么?
电影却没有解释。
最后外星生物拼命去吸个jupe大公仔气球吃导致严重消化不良最后嗝屁了(是真的在空中嗝屁了)???
外星生物的正常形态是飞碟,平时能伪装成云,还能变成一个巨大的垃圾袋。
我都不知道怎么吐槽了!
我们设计一个生物至少要建立在已知的生物学的基础上。
这样的怪物设定不清不楚,行为动机完全张口就来,毫无逻辑。
然后,然后我还看到评论有人说这是克苏鲁风格?
不清不楚装克苏鲁吗?
jupe那条线也是莫名其妙,电影第一幕就是浑身是血的大猩猩铺垫让观众十分好奇发生了什么事情?
非常紧张地想知道接下来的剧情又跟大猩猩有什么关系?
接下来有一段就是社牛的jupe讲述当年一个有黑猩猩的电视节目发生了意外,而自己当年就在节目的拍摄现场!
哇塞,让观众觉得这是一个伏笔耶,究竟发生什么意外呢?
然后大猩猩发生的意外跟外星生物有什么关系呢?
非常期待电影在后面揭开答案的那一刻!
后面导演果然专门搞了一个章节来回答前面的这些铺垫,原来当年那个节目的那只黑猩猩发疯了把现场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杀了,jupe由于躲在桌子下面而目睹了屠杀的全过程,最后黑猩猩发现了害怕的jupe,并且友好的过去要跟jupe碰碰友谊小手的过程中被人一枪爆头了!
jupe的童年经历了如此血腥的恶性事件非但没有需要一辈子去治愈反而变成一个非常健谈的社牛,一个拥有三胎的成功人士,并且每天都乐意去回忆这个事件觉得非常自豪非常牛逼,还为此建了一个私人的博物馆纪念!
而如此变态人设的jupe不是电影的大反派,反而是一个自以为天选者的大傻比。
好吧,那么回到电影的这个铺垫问题,在电影里第一幕就出现,后面又专门搞一个章节描述的黑猩猩屠杀事件跟外星生物有什么关系?
答案是没有多大关系!
这把我整懵逼了。
其实就是另外一个关于jupe的支线故事,而这个如此浓墨重彩去铺垫和描述的人物jupe对这个故事主线很重要吗?
好像也不重要,因为这个jupe是个傻逼,他带着一群观众去送死然后就没了。
另外!
主线也很奇怪2个主要人物发现了这个外星生物不去报警,不去报告军方,居然打算把它拍下来去参加什么欧普拉真人秀!
堪称脑洞清奇!
然后呢?
然后打算邀请一个看起来非常牛逼的摄影大师加入,摄影大师果断地拒绝了主角和妹妹的请求言辞非常牛逼,后面又突然牛逼哄哄的出现来帮忙摄影了(我没有留意他为什么突然要来)。
全程他都非常牛逼,教了旁边小弟很多专业知识,人生大道理。
就在我开始觉得他应该是个关键人物的同时他却觉得外星生物牛逼的他自己受不了了,带着摄影机撒腿就跑出去送死,整得旁边的小哥不知所措!
临死前大师拍下了自己第一人称被吸上天空的珍贵片段,然后导演后面还给一个摄像机被外星生物吐出来砸坏的画面,哎!
把我都整笑了。
而就是这样的电影!
一部人物动机莫名其妙,怪物设定不清不楚,故事线撕裂感十足的电影,豆瓣评分居然7.0?
评论看一圈下来,有人说是克苏鲁风格,有人看出了一堆隐喻,还有的人看哭了,这些影评下面还一堆人尬吹。
我是个普通的观众,文笔也不好,俗人一个。
我有一个问题想请问一下:为什么电影叫《nope》?
由处女作《逃出绝命镇》成功首秀后,崭露头角的乔丹皮尔一度用力过猛,在第二部延续个人风格的《我们》和由其名号作为宣传卖点的《糖果人》都表现平平,就在大家以为他会像个捧不起的阿斗要跌进阴沟时,翻身作《nope》华丽登场。
这里配色一绝首先很难用悬疑、动作或英雄片等来概括这部电影,因为这次玩儿的元素真的太多了,但观影体验又全无乱锅炖的不适感。
熟悉和期待皮尔电影的观众在预期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反而会因为那些大胆的新尝试感到惊喜不断。
两小时的电影前一半时间几乎是沉浸式的克苏鲁悬疑故事,表面上是在慢条斯理地讲外星飞船神龙见首不见尾地不定时杀人,但电影前期在塑造主要人物的同时,也给了观众许多线索:在摄影棚因为眼睛对视即使被驯服的马也会被激怒——与“它”对视会被激怒;
PS补充一句,不想被马踢的话,不要没事站马屁股附近哦抬头的假马会被吞而低头飞奔的活马一直侥幸存活——“它”只看得见与其对视者;
天空不动的云——“它”会伪装且有领域意识;
硬币、旗子、假马犹如呕吐物从天而降淋下血雨——“它”也有弱点吃了旗子等东西会“卡喉咙”需要修养一段时间缓冲
这里的血洗私宅太克苏鲁了!
(难道是无法降解塑料的环保主题?
)而在最关键“它”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其实前一半剧情都在叙事诡计,直到导演把观众心理预期拉满、胃口吊足后,才借主角已世父亲“托梦”(其实是主角与父亲身前的一段记忆)来揭开谜底——“I guess some animals ain’t fit to be trained”。
这句话是整部电影的核心,重点不是“无法”或“难以”驯服,因为父亲当初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指白马ghost,但最终ghost还是俯首称臣,所以重点是“驯服”,更是在预示主角最终的使命是去“驯服”。
而“托梦”的另一重要提示则是“动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前面所有铺垫都是些生物特性,因为“它”不是死物飞船,而是活物巨型“猛兽”。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黑猩猩Gordy 片场暴走的桥段,这段戏码出现两次,也是表面上无关痛痒甚至使电影变得冗长而拖沓,但正是它的存在,具象地加深了那句主旨some animals ain’t fit to be trained。
黑猩猩无法被驯服,杀光白人后想与仅存的亚裔友谊性碰拳头,然后被白人警察爆头(这里可能是我过度解读了,纯属个人看法,不喜勿喷,警察没出镜但口音是典型白人口音,)即使弄明白了所面临的对手其实是个animal,正常人反应应该还是逃,毕竟是个巨型“杀手”,但“驯马师”主角反而突然有了干劲,就相当顺理成章了。
因为作为驯马师,他擅长且也只有驯服野性动物的本事,对他而言:“every animal got rules”。
于是前面的铺垫全部成了主角对付“它”的有效情报和武器了,然后电影画风一转,主角被赋予了使命感决心利用“驯马术”诱捕“敌人”。
这一幕超帅背水一战英勇杀敌的同时捍卫了家人和家业,也让观众体验了一把“西部牛仔”的惊心动魄
我一开始以为这里是橡胶旗子太多而自爆的,后来看了别人的解析说是娃娃里面的氢气才是爆炸的源头…
电影关于“巨型“这个概念用料十足
我印象中上一部在大荧幕展示巨型的电影还是神作《沙丘》可见皮尔野心十足了而与其留着同样血液的妹妹也在最后的最后将二级形态的“Eva 使徒”成功爆头。
也让结束语“nobody fu*ks with Haywood, bit*h”别样震撼!
有克苏鲁,有斩妖除魔,有亲情流露,有骑士英雄,爽点连连。
最后说下不管演什么都是一脸丧丧的男主演技,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黑豹里的配角,全片就他一个人满脸没睡醒的丧丧脸,让我出戏得想发笑。
但是他的这个特质在两部皮尔的电影里却非常契合角色,所以论演技,他还是可圈可点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各种各样的类型诠释好……
击掌!
击掌!!
击掌!!!
不 Nope作 者:文森特九六影迷中的特摄迷// 序言1877年,英国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公开了最初的活动影像——《奔马》:一位黑人骑手在策马奔腾,这短暂的一幕,开启了未来电影艺术之门,释放出来的,是无数光荣、黑暗、滑稽、恐怖、美丽、丑陋、悲伤、动人的传奇。
乔丹·皮尔,给予了这位不知名的黑人骑手一个名字,Haywood,并将《奔马》中的马儿,留给了Haywood虚构的后裔。
《奔马》在当年所开启的禁忌魔法在今日被重新释放和再度审视,如同开场旧约所述:我将污秽可憎之物抛于你身,羞辱你,使你成为众人观看的对象(奇观),乔丹·皮尔不再如《逃出绝命镇》(Get Out,2017)或《我们》(Us,2019)那般在坎普和刻意的叙事规则下进行游戏,这次的他,将通过对影像和镜头之原罪的挑战,实现其目前为止最庞杂的一次表达系统构建。
迈布里奇的奔马实验// 新旧之争通过Emerald之口,Haywood是最早的特技演员、电影驯兽师和影像表演者,但随着时间前进150年,他的后代却依然在从事着传统的电影动物表演驯兽师行业,经营着一家濒临破产的马场。
在片场,如同在观看《NOPE》之前的观众一样,大部分处于业内的顶尖人士对《奔马》是由黑人出演一事是一无所知且漠不关心的,现场工作人员将OJ强调的对马儿的保护当作耳旁风,这导致了拍摄意外的发生。
电影特技步入CGI时代以来,模拟技术被数码技术全方位取代,在唯利是图的好莱坞,被淘汰者毫无机遇可言,对《奔马》的无知和对动物的不尊重,无不流露出乔丹·皮尔对传统工艺的留恋,以及传统工艺在好莱坞的丢弃和遗忘所反映出的某种扭曲的忘本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片急功近利的恶土,一种荣光与付出正在历史的迷雾中被遮蔽和消逝。
乔丹·皮尔在2019年复活了罗德瑟林的经典空想剧集《阴阳魔界》(The Twilight Zone Season 1,2019),并在本片中讲述了一个在50年代的美国B级科幻片中热衷于呈现的关于飞碟和外星人的故事。
《不》电影剧照// 肤色与性别乔丹·皮尔痴迷的议题聚焦于片中身为Haywood后裔的这对兄妹。
作为黑人的二人,一个是身处没落的传统手艺的行业边缘人,一个是有着强烈独立意识和理想抱负却被认为做着白日梦的痴人,妹妹Emerald身为女性,甚至在年幼时都无法从事家族引以为傲的动物表演事业。
于是,参加同样由黑人奥普拉温芙瑞主持的《奥普拉秀》成为兄妹二人改变人生命运所可以信赖的媒介与突破口,Emerald一直在强调,自己是歌手、表演者与摩托车骑士,纵然兄长OJ一直在提醒她家族事业才是主业,但Emerald却反驳道比起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家族事业反而是副业。
乔丹·皮尔紧扣近年来女性意识觉醒的议题,而在末尾,Emerald跨上了摩托车吸引外星生物进入游乐场,并最终将其用镜头捕获并消灭完成了一场驯服,她在兄长的帮助下击溃了性别的壁垒成为了真正的骑士,而兄长OJ自幼对妹妹的眼神激励成为在肤色与性别的双重枷锁下难能可贵的动人情感,OJ如同自己的先辈那般跨上马儿,传统的荣光在此重新焕发,并带有与骑上摩托的妹妹同样强烈、坚毅和崇高的战斗色彩。
当然了,将片中另一位未能战胜影像的魔性而被反噬的商人Ricky设置为黄种人,多少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不》电影剧照// 影像的神圣与邪恶开篇的旧约所述“奇观”背后的两面性,是电影艺术和工业的最佳代言,在摄影技术诞生之初,被镜头拍摄而夺去魂魄的怪谈之说,成为了日后无数恐怖电影和哥特小说所热衷描述的内容。
影像与镜头捕捉或制造奇观的魔性,成为无数人为之前赴后继的执念——或成为幸存者,或成为牺牲者。
电影一开场,在情景喜剧的拍摄现场所引发的猩猩失控凶案,台上表演者和台下制造罐头笑声的现场观众所遭遇的险情,无不是因为对电视荧屏上播放的影像背后制作的秘密,以及作为剧集最大亮点与奇观的动物表演的好奇和痴迷,才被引入这场杀戮,而猩猩作为在台上和荧屏中取悦观众的傀儡,其失控和攻击的行为既成为影像奇观危险邪恶一面的浓缩,又同时成为前文提到关乎种族或行业阶级的某种警示:“有些动物并不能驯服”,是指影像,也是指人,这一警示在电影中上升为对影像神圣与邪恶的具象化,引出最终旧式摄像机一般的外星怪物形象。
这里值得一提的有两个角色,史蒂夫元饰演的Ricky,和迈克尔维克特饰演的Holster。
Ricky作为开场情景喜剧凶案全身而退的演员幸存者,眼前的杀戮对他来说同样是一场“奇观”,而由此种下对表演的奇观与幸存者心理偏差,成为他日后明知外星捕食者的存在,却乖张地进行危险的诱导表演的缘由,将当年在剧中饰演自己姐姐——那个早已被猩猩毁容的女演员请到现场则表露了他自认为能够驾驭奇观的自负,而最终他被反噬;在旧式剪辑台上找寻着影像真理的传奇摄影师最终如同抱起机枪般冲向外星生物以死拍摄下这场奇观,在略带嘲讽的滑稽背后,又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对影像信徒的歌颂,而他使用的IMAX摄影机,是自制的非电力驱动,回到新旧之争的话题,很难不认为乔丹·皮尔未在这个角色身上有所倾情。
《不》电影剧照当然了,除了影像,还有镜头,外星生物巨大的黑洞以及最终变成旧式像机一般的巨大绿色口器(最终形态前端如同镜头),无不是对拍摄的明示。
不同角色因对镜头凝视的不同选择而走向了不同的结局,这些角色先前早已或多或少地与影像和镜头产生过羁绊,从没落的模拟时代特技师,到功成名就却陷入虚无的摄影名家;从在表演的禁忌中疯狂剥削的野心商人,到女友因对参演CW剧集的执念而离自己而去的经销商。
然而OJ和Emerald在理性回避和自我控制中觉醒,其他人则近乎全部在诱惑中陨落——对镜头的敬畏和理智,这又回归到本小节对猩猩表演的驾驭和失控议题,对待神迹,要保持适当的清醒。
当然了,皮尔不仅仅在谨慎地把控着片中角色们的命运,八卦小报的记者何尝不是今日短直一代的真实写照,而被猩猩毁容的女演员现实中真有其人:2009年的动物演员黑猩猩Travis将受害人Charla Nash毁容并夺去了她的九根手指,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在此模糊,而Charla Nash日后在电视节目上曾拨开面纱将面目全非的脸部展示给全美观众,那个节目便是《奥普拉秀》,彼时观众对这期节目的期待,同样值得琢磨;而最大的玩笑,来自片头字母表后的影像,之后我们才发现这其实是怪物的捕食器官,我们早已同它进行了漫长的对视,而我们来观看这场电影,何尝不是对IMAX银幕奇观场面和类型元素搭配下刺激情节的好奇与期待。
《不》电影剧照// 类型的游戏作为类型电影,《NOPE》的观赏性和趣味性是非常充足的,乔丹·皮尔从罗杰·科曼式的锡箔纸糊飞碟出发,从一个五十年代低成本B级科幻惊悚片中经常见到的为了节省成本而作为外景地的荒凉平原出发,上升到在空中展开的斯皮尔伯格《大白鲨》(Jaws,1975)般的追逐与狩猎,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科幻片或怪兽惊悚片由B级制作迈向引领全世界流行文化热潮的主流巨制,更是乔丹·皮尔对模拟技术时代的缅怀,在CGI时代,愈加泛滥的制作订单带来的是愈加遭人诟病的VFX水平,尤其以漫威近期的特效制作为代表,好莱坞的数字特效正在向着更加趋同、更加赶工、更加流水的颓态前进,在这种背景下,本片高潮的VFX演出堪称好莱坞近年来最为令人屏息凝视的高潮,惊艳、疯狂、震慑,外星生物演变为如同EVA使徒中的姿态,壮美、神秘、可怖,而例如Emerald如同大友克洋的《阿基拉》(Akira,1988)般完美复刻的刹车滑行场面,更是锦上添花,令人会心一笑,这是独属于乔丹·皮尔这样的GEEK创作者同银幕下观众的亲密暗语。
// 结语电影的结局,Emerald在“世外桃源”的门架中看到了牺牲的哥哥,黑人依然在马上,一切却与《奔马》不再相同,Emerald看到了一个终于实现了的梦,乔丹皮尔完成了一部当代的《奔马》,或许一次崭新的开启正在酝酿。
-FIN-
联动最近火爆的大型日拍夜贺岁片《满江红》。
摄影指导Hoyte Van Hoytema和导演在洛杉矶甜水镇勘景的过程中,发现外景地没有足够的光源进行夜戏的拍摄。
考虑到全景,无法为整片沙漠照明,就算要打光也很不方便,因此日拍夜就成了最优解。
这个问题Hoyte之前帮James Gray拍Ad Astra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不能打光啊,外景几个底子光一叠就出乱影,看着就假。
于是荷兰老哥整了个新活,数字和胶片混用,联系器材公司CamTec的老板买了两套旧的3D支架,上面能装两个摄影机那种。
用定制的ARRI Alexa去拍infrared红外线影像,并置的是一台常规35mm胶片摄影机,利用3D rig,两台机器拍一样的影像。
每一帧画面都能完美地重合在一起。
红外影像对具体波长的光线非常敏感,因此天空呈现一种黑白的质感。
只要反差不是太大,影像就像是打了光的黑夜,35mm摄影机负责拍摄不必可少的颜色(如skin tone)以及质感。
后期两种影像一合,over。
Camera
这叫工业化
description于是,Hoyte和器材公司和Panavision的佐佐木丹(翻译成沙沙贵太搞了)捣鼓了一阵,于是就得到了摄影系最爱的丰富的黑,暗部层次很丰富,xdm香不香?
中国电影人用着和好莱坞一样的设备,这不叫工业化。
遇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叫工业化。
为什么Nolan偏偏看上了荷兰人Hoyte,和之前合作的美国佬分道扬镳,总有道理。
Hoyte还没正式进入好莱坞前的儿童吸血鬼题材的《生人勿进》以及《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影像,都值得反复学习观摩。
Source: How Hoyte van Hoytema shot NOPE by Angus Davies
节目录制现场发生了演出事故,一只猩猩忽然发疯,狂躁地撕咬女演员。
然而一片血腥中,最为夺目的,却是不知因何竖起来的鞋子。
几十年后,在另一个山谷中,天空突然下起重金属,像子弹一样砸到地上。
山谷里一家马场的主人正骑在马上,忽然翻身倒地。
他的眼睛被金属硬币击中,不幸身亡。
马屁股上还插着金属钥匙。
以上两件事,一件骇人听闻,一件匪夷所思。
但你能找出两件事的关联吗?
一切答案都在这部电影中。
《不》
上个月在美国上映的科幻恐怖电影《Nope》,翻译为《不》。
这是乔丹·皮尔继《逃出绝命镇》和《我们》之后又一力作。
*电影《逃出绝命镇》剧照上线大约40天就拿下了将近1.5亿美元的票房,成绩斐然。
不过电影上线后,关于它是好是坏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
喜欢的观众把它吹上天,不喜欢的觉得这片无聊又故弄玄虚。
我先把结论放到这里,这部电影绝对算是水准之作,甚至可能是2022年最令人惊喜的恐怖电影。
单从情节上来看,《Nope》的故事并不复杂,但需要用心看才能注意其中细节,以及复杂的隐喻。
不过观众第一次观看其实只需要抓住一个重点,那就是“奇观”。
先前提到天空掉硬币的事故,官方给出的结论是“可能有一架飞机经过,不小心把东西掉下来了。
”对于这个解释,死者的儿子OJ根本不信。
从那一天开始,OJ就在这片山谷注视着天空,听着时不时发出的诡异声音。
他知道,似乎有个怪物游弋在山谷中。
OJ和妹妹Em继承了父亲的马场,马场的对口业务,是给好莱坞训练拍摄用的马匹。
但时代变了,生意不好做了。
因为动物有自己的习性,而工作人员只图效率一般不会注意尊重马的规则,也就容易把马惹怒尥蹶子。
所以对现在的导演来说,用CG合成一匹马更高效。
于是乎马场失去了订单。
眼见入不敷出,OJ决定把马卖给附近游乐场。
游乐场老板名叫朱迪,也有一番故事。
1998年,年幼的朱迪参演一出情景喜剧,剧的主角是一只名叫“戈登”的猩猩。
“戈登”并非只有一只,而是一个角色名,它的背后是好几只猩猩“演员”。
某一天,一只参演的猩猩突然发狂,暴起伤人。
朱迪躲在桌子下,看着猩猩施暴,又在他的眼前被击毙。
经此事件后,好莱坞拍摄时禁止使用真猩猩。
此事给朱迪带来了很深的阴影。
但吊诡的是,他凭着事故幸存者的噱头招来不少好奇的人到游乐场参观。
厄运反倒成了摇钱树。
六个月以来,朱迪也留意到了山谷出现的神秘生物,并且知道的比OJ更多,野心也更大。
电影前半部分的铺垫很长,主要的噱头就是猩猩暴起伤人和神秘的怪物。
这两者都属于本片的主旨“奇观”。
所谓奇观,不仅是《文明6》里大兴土木奇观误国的建筑,它普遍指那些出奇而又少见的现象。
而奇观最大的看点,就是世人追逐奇观的心态。
就好似国庆期间的八达岭长城,看的是人而不是墙。
卖了马后Em回到马场的家住了一晚,当晚就被神秘的怪物闹出的动静吓到了。
不过Em害怕过后更多的是激动。
众所周知,美国人一向热衷UFO、未知生物什么的。
如果他们兄妹俩能够拍到怪物的照片和视频,那扬名立万发家致富不就是分分钟的事儿。
OJ原本没这想法,但架不住生活拮据到已经要出卖祖产了,于是同意了Em的提议。
没等到他们刚找到好的拍摄办法,游乐场的朱迪也要行动了。
朱迪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发现怪物喜欢吃马,所以每周五都会扔出去一匹马。
看样子是打算驯化怪物,然后向观众展示这场奇观,卖门票挣大钱。
但他打错主意了,怪物不是一只温顺的猫,也不是喂一匹马就能乖乖听话的野兽,它强大且深不可测,具有难以预料的危险性。
因为朱迪的自负与无知,怪物登门吸走了游乐场的所有人,并且迅速转移到OJ家的马场。
伴随着倾盆暴雨,怪物将吞噬不了的死物全都撒下,把吃人留下的血水洒在了房子上。
OJ在怪物兴风作浪的时候,果断选择苟在车里,绝不抬头去看怪物。
这么做是因为在日复一日与马接触中,OJ清楚动物的习性,它们都有领地意识,对冒犯的行为会还击。
并且大部分的野生动物,都排斥别人凝视它。
之所以游乐场的人全都GG,也是因为观众越是震惊就越是目不转睛,所以招来了怪物的攻击。
在以往的科幻电影中,无论是外星人降临,还是地球上的怪兽出现,最难解释的问题是:人家为什么要侵略地球,为什么要灭绝人类?
《Nope》中的生物并不是刻意和人类过不去,相反是人类不懂它的习性又试图驯化它。
怪物、马和片场发疯的那只猩猩一样,都是人类利用其它物种创造奇观来牟利的工具。
人类与动物之间,仅仅是一种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而怪物和猩猩的反击,都是被冒犯后的反抗。
接下来故事进入最后一个篇章,紧张刺激的同时,又将另一种讽刺推到了极致。
游乐场遭袭无人幸存。
这本是一场惨剧,但是对于Em他们来说,担心的不是怪物有多残暴,而是更担心游乐场的事情太大了,会招来很多狗仔记者,这样他们抢新闻的先发优势就越来越小了。
这帮不怕死的人经过一番准备后,在一位摄影师帮助下,最后进行一次尝试。
这一次OJ犹如西部片里的牛仔,骑着马担任“诱敌”的任务,把怪物引出来。
然后摄影师拿手摇式胶片摄影机抓拍。
在经历波折和牺牲后,兄妹俩最终拍到了照片,并且阴差阳错的杀死了怪物。
如果说OJ家的马场、发狂的猩猩都是好莱坞影视资本剥削的牺牲品,那么《Nope》中所有的人,与好莱坞没有什么不同。
大家的目标都一样,那就是把最不可思议的“奇观”拍下来,扬名立万。
为了观赏到奇观,卖摄像头的小哥不惜冒风险主动卷进来;为了拍出完美的照片,摄像师宁愿主动招惹怪物,最终被怪物吃掉;
为了抢一手新闻,有一个狗仔骑着摩托车就往怪物那里跑,根本不想会有什么风险,出场就挂机。
OJ是全片中最理性的人,可他驯马的工作,也是为了给好莱坞提供一种“奇观”。
《Nope》里的所有人,都对奇观有一种既着魔又好奇的心态。
和现在的网络环境一样,但凡发生什么有噱头的事情,不出三天保证有一大堆拍短视频的,闻着味就找来了。
然而按着这样的链条继续往前延伸就会发现,之所以大家抢着拍摄“怪事”,是因为有流量。
之所以有流量,是因为观众们喜欢猎奇的资讯。
我们每个人天性中的猎奇心态,催生出了专门创造“奇观”的产业链。
换个角度想想,所谓“悬疑”、“科幻”、“恐怖”甚至说“电影”,都是这样一种产物。
以上是《Nope》剧情方面的设计,除此之外,影片的音效和视效也都可圈可点。
本片的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曾经掌镜过《星际穿越》《敦刻尔克》这样的大片。
片中恐怖乃至惊悚的场面,制作的颇为精彩。
无论你是喜欢恐怖电影,或是巨物恐怖,在本片中应该都能大饱眼福。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Nope》中还嵌入了许多对电影拍摄的思考。
本片提到了埃德沃德·迈布里奇,并且使用了他曾拍摄出的经典画面。
这个画面最初是为了解决一场争论:动物的四条腿是否可以同时离地?
作为验证,迈布里奇使用放在赛道上的照相机给奔驰的马拍照。
每个相机都由一根横过赛道绷紧的绳子控制。
当马跑过的时候照相机快门被触发。
后来他把这些照片放到一个在光源前面旋转的玻璃盘上,合成一套原始的动画。
这套动物西洋镜为托马斯·爱迪生提供了研究并发明电影的灵感。
(*相关资料来自百度百科)从静态到动态,从胶板到胶片再到后来的数字摄影机,拍摄的技术越来越先进,电影的形式越来越丰富。
随着技术的发展,曾经的动物实拍变成了动捕CG,背景也可以绿幕抠图,真与假的边界开始虚化,而电影的拍摄手法似乎也走上了一条奇怪的路。
《Nope》似乎在告诉观众,电影的初心,仍旧是留住一个画面。
整体来讲,这部电影的编排非常工整,悬念设计的也比较好,各种细节铺垫的也比较精巧,算是水准之作。
只不过铺垫的太久,前半段剧情挖坑太多,剧情过半才有真正的高潮。
台词的设计上也稍显故弄悬虚,喜欢打哑谜,观众容易看的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在此还是推荐喜欢看惊悚片的小伙伴们可以一试。
看过的观众,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吧。
今天咱们就聊到这里,大家记得点赞、关注支持一下。
我们明天见,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烷烃
《不》依旧是一部在好莱坞独树一帜的“乔丹·皮尔电影”,只是它更加成熟,承载着他游走于各类话题间爆棚的表达欲,同时单独作为一部类型片也更加纯粹,至少在类型元素与娱乐性上都交出了一份不会泯然众人的答卷,一部面子和里子都值得玩味的怪兽电影。
乔丹·皮尔赋予《不》的惊悚感延续了此前的做派,虽然会有传统的Jump scare,但仅作为偶尔的点缀,被精心营造出的巨大不适感才是其余韵无穷的惊悚来源。
而这一直以来都与“凝视”有关,回想一下《逃出绝命镇》或是《我们》,克里斯·华盛顿等多位角色瞪大的双眼以及瞳孔中蕴藏的惊惧都仿佛化作数个“恐怖锚点”刻在了脑海之中,一种难以描述的诡异在“凝视”穿破“第四面墙”时也随之蔓延开来,直白的像对观众的质问,是一览无余的明喻。
而“凝视”在《不》中被放得更大,不仅是理解其主题的入口,更是围绕着怪物最关键的生存规则,甚至整部影片的节奏也与其脱不了干系。
《不》继承了“少即是多”的优良传统,快速穿梭在云层中的圆盘生物迟迟不愿摘下那层神秘的面纱,就像是《大白鲨》中在海浪间若隐若现的鲨鱼鳍,复古且管用,有趣的是这种来源于未知的恐惧在所谓的飞碟露出真面目后更加诡异。
(让我看看EVA的粉丝在哪儿)在一场有着B级片既视感的追猎战中,《不》在暗中解构“奇观”的同时也制造了足以让观众屏息凝视的奇观,暗夜中的猩红血雨瀑布堪称近年来设计最佳的血浆场面之一,令人倒胃的恶趣味与克系恐怖的压迫感以及神秘主义色彩在圆盘生物的呕吐中达到了一个使人难以忘怀的高潮,游乐场中直到最后一刻都在追逐奇观的人被奇观吞噬,随后以一种异常残忍且骇人的方式制作成了被我们凝视的又一场奇观。
飞碟窜稀(不是)源于贪念的控制欲在《不》中被无情地嘲讽与瓦解,这一怪兽电影的惯用主题更进一步与“凝视奇观”融合在一起。
有些动物是不适合被训练的,无论是一匹马、一只黑猩猩还是云中的食人巨物,一切试图完全驯化的努力都以惨烈的失败告终。
这种驯化又通过对史上第一场动态影像《骑手与奔马》的延续以及圆盘生物如摄影机一般的口器设计巧妙地融入了电影的发展史,百年间倒映着银幕影像的无数双眼睛也被视作了电影发展的一部分,对奇观舍命的追逐既蕴含了对当下好莱坞的讽刺,也饱含乔丹·皮尔对于电影传统技法与精神的一份敬意。
看似是与云中怪兽的博弈,实则是对“凝视”这一行为本身的探讨,只不过这次乔丹·皮尔藏得更深,呈现方式也更加充满新意,即重新诠释了“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不》中的种种“对视”皆是惨剧的祸源,凝视是理解与占有的起点,也是一切“自以为是”开始萌芽的原点。
虽然像一桶浇在头上的冰水,但《不》利用回归胶片这个点子设计了仪式感极强的最后一战,马背上的OJ仿佛回到了一切的起点,Emerald在性别与历史话语权上再度掌握了主动权,视“不可能的影像”为生命的Holst完成了自我献祭,用胶片向不可驯服之物发起挑战。
影人的初心仍在荒野上尽情奔驰,仍有人怀揣着珍贵的火种在追随影像的路上前仆后继。
(《环球银幕》存档+1)
1. 影片依然带着浓浓的美国本土味道,由本土乡镇(与Get Out、Us一致,制造出信息隔绝、城市发达科技难以插手的独有环境)与传统阴谋论(克隆人、外星人)延伸出的故事,外加Jordan Peele的奇思妙想与种族价值,造就其独有的风格。
Jordan Peele的三部影片,对抗对象从白人、到克隆人、再到外星巨物,格局一点点扩大,不变的是面对未知恐惧下所反映出的人性光辉,以及对抗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种族价值2. 巨物美的摄人心魄,影片前半段的铺垫很充分。
3. 种族信息以马师为中介传递,从invisible的黑人工具人变成英雄般的牛仔主角。
4. 人类与环境、动物的关系,内心面对恐惧从惧而观、到惧而避、再到勇于直视。
5. 有电影人的浪漫主义,执着与信念。
6. 不被凝视的坚强女性角色。
7. 高潮部分不为打败巨物而是想以影像捕捉巨物的反传统安排(就是巨物毁灭的有些突兀)8. 依然是以7分奇思妙想3分黑色幽默为底色的Jordan Peele。
(有转型的意思 个人来说是喜见的)
科幻惊悚片,《逃出绝命镇》《US》导演新作。
依旧是如果你喜欢做阅读理解可能会「解读」得很嗨,不然可能会有些失望的观影体验。
这种电影恰巧是影评人们的最爱,毕竟发挥空间大,可能分析讨论很多不明觉厉的高大上「内涵」,彰显自己的专业。
这一点在《US》上我就见识过了,现在刷刷豆瓣看看《Nope》的影评,只想说一句:吹太过。
我个人对「隐喻」不太感兴趣。
对我来说,商业电影应该先在叙事层面讲好故事,再谈所谓的隐喻层面,有空间去深度解读。
如果说观众必须要在观影后再去看解读影评,然后说一声“哦原来是这样啊好厉害好牛逼好高级,我都没有看懂,是我理解能力不行。
”那真的还是敬谢不敏了。
——早些年我就是这样的不自信观众。
这部电影在故事层面就没有讲好,首要问题是节奏太缓慢了。
要知道,惊悚是它的首要元素!
惊悚片节奏缓慢是想怎样?
前半个小时简直昏昏欲睡。
导演运用的叙事结构确实有点味道,可是放在惊悚片里过于温吞了,即便到了故事紧迫处,还是给我一种温温吞吞的感觉。
第二个问题是为了主题表达(或者说是「隐喻」),在叙事上让步太多。
比如片头就是童年的史蒂文·延在家庭节目录制现场遭遇发狂猩猩的血腥屠杀。
可是正片开始后与此并无关联。
后续男主去卖马,成年后的史蒂文向他们展示当年的“纪念物”。
再后来在他被「飞碟」吞噬前,有整段情节复述了当年片场发生了什么——发怒的黑猩猩可比本片的巨物恐惧症载体「飞碟」可怕多了。
之后的观影中,我一直在想,黑猩猩这条线和主线的关联在哪里。
导演肯定会并线的。
然后一直看到结尾也并没有。
我非常懵。
当然了看完以后非要让我解读,我也可以像一些影评一样去解读出导演如此的「深意」,说一些似是而非的「专业词汇」,但是,割裂的故事线影响到主线的节奏和氛围,就为了表达主题,有没有本末倒置了?
主线故事也没有多新鲜,就是一个云中飞碟版的《大白鲨》,连「飞碟」的死法都致敬了《大白鲨》。
但这个云中飞碟,也正是它的优点——反向克苏鲁,巨物恐惧症,西部,黄沙,大白天,云层之下——多新鲜。
当然有优点。
对恐怖氛围的渲染,对镜头美感的狂热,一种藏在惊悚叙事中的文艺执着,我都能get。
「飞碟」吞噬四十几个小镇居民的时候当然是我靠,「飞碟」在男主家上空消化食物流出的血水覆盖了整个屋子的时候当然是卧槽,男主骑着马遛了「飞碟」一圈的时候当然是哇塞,摄影师对极致拍摄的执着不惜献上生命的追求当然是respect,「飞碟」最后全开模式像个巨大的水母(水母对不起)当然是啊幸好我没有巨物恐惧症,最后兄妹协作妹妹最终成功拍摄到了「飞碟」掠食的画面当然是高燃!
是这些优点让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但这些优点不足以弥补叙事上的不足。
导演的个人表达欲完完全全凌驾于故事之上,做得好,就是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好电影,做得不够好,就是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最后,再说一遍,不要因为观众否定了「隐喻」就说什么“导演这是包饺子喂猪了”这种屁话。
就算「隐喻」再高级,也是观众观影体验的一部分,怎么思考,怎么判断,是观众的自由,拒绝强行按头。
商业电影有商业电影的基本准则,故事是基础,其他的一切都在此基础之上,地基不牢,凭什么要求观众去肯定它是一栋宏伟建筑?
如此高傲的人,想必高考阅读理解分数一定很高吧。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依。
——古老的中国哲学,《老子》,题记很久没有看到过这么精妙的恐怖片了—— 一个看上去松松垮垮的男子说着一句Nope(不),和飞碟状的不行飞行物战斗,外加一个想出名的妹妹、一个坚信不明飞行物的狂热小哥、想捕捉最佳镜头的摄影师、靠主题乐园赚钱的童星,组成了一部令人精神紧张又颇感荒诞的恐怖片。
(以下有剧透,如尚未观影,请自行谨慎决定是否阅读)语言和经验的陷阱曾经和一个用学语言来解压的同事聊天,我们都认同的一个观点是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陷阱,例如中国古代的哲学辩题白马非马。
物/Object,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直接让人想到的是非生物体。
在我们说到UFO不明飞行物时,你的脑海中应该能想象到一个飞碟,发着神秘的光,看到想掳走的人、动物、植物,飞碟底端会打开一个口子,一道光从天而降把这些人与物都吸走。
一旦接受了这种假设,人就自动陷入了这种自我设定,除非有确凿的证据,人很难推翻已经认准的想法。
此处对于生活中很多时候,就算有确凿的证据,很多人还是睁眼瞎的情况按下不表。
在这个电影里,其实在影片进行到一半不到的时候,男主OJ就已经知道了这个飞碟状的物体不是一个飞行器——它不是航天飞机,这玩意儿是个动物,一种凶险又饥饿的动物。
然后,在OJ说出这个结论之前,我对整个故事的设定都是噢,这是个外星人的航天器,接下来我们就要看到尖脸大眼睛的外星人走下航天器了。
导演/编剧/制片用一个语言和固化思维的陷阱给我们构筑了第一层惊喜。
物化的陷阱电影涉及三种看上去毫无关联:猩猩Gordy,马(白马Ghost和棕马Lucky)以及不明飞行物。
然而,它们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它们都被物化了。
物化在这里指的是它们不再是动物,有着自己习性和性格的动物。
猩猩Gordy在荧幕上一个热门电视剧里的动物明星,哦对了,Gordy不是一只猩猩,而是不同猩猩扮演的角色。
而导致片场事故的那只,它来自哪里、什么习性、或者驯养它的人给它起了什么名字,这些都不重要,它让人记住的就是它Gordy,在片场闯了大祸。
这个故事最让人唏嘘的就是Gordy的片场事故也被物化了,没人愿意了解到底是什么让Gordy闯了大祸,但是人们愿意花钱来看Gordy闯的祸,被砸坏的布景、沾血的童鞋、节目的片段。
人们来这里参观合影,却没有学会最该学会的一课:尊重动物的习性。
马其实在影片里也被物化了。
Lucky被带去拍广告,其实场景已经是绿幕的情况下,不用真马也没什么,毕竟万物都可CGI。
除了男主OJ,没人在意Lucky其实是个动物,它会累会紧张,以及紧张的时候作为一匹马会有自然的反应。
我不认为在场的工作员工会没有看过或者学过马的自然反应,然而这都不重要,Lucky首先是一个道具,其次它是一个真实的马做的背景,最后它才是一匹马。
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我们不会在意外物的喜怒哀乐,因为与我无关,道具嘛是个工具,工具助于达成目标,至于工具的想法?
并不重要。
这里讽刺的是,把Lucky当做工具的也是片方的工具人,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到头来不过是更上头一层的工具罢了。
正如那些被Ricky买来喂不明飞行物的Ri马匹。
也正如你我。
不明飞行物,我觉得应该被叫做外星巨兽,后来的Jean Jacket,也是一个被物化的对象。
OJ是第一个意识到这是一个危险而饥饿的动物,所以他遏制了自己想下车去看看这动物的想法,说了“Nope”。
然而,他周围的所有人的想法都是,噢,这是动物,我要拍照,我要影片,我要做第一个把这一切记录下来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国家公园开车的时候如果看到动物过马路或者动物在路边吃草,我的第一想法也是双闪一打、靠边停车、相机掏出来疯狂拍照。
终于动物怎么想,这不重要,只要我不下车,我觉得我还是安全的。
毕竟, 我也想在朋友圈里发出一堆漂亮又罕见的动物照片,然后收获一堆赞。
至于不顾野生动物危险的告示牌,下车拍照,甚至追逐野生动物造成伤亡的事情,年年都能听说,然而年年都还是有人伤亡。
最近的一次,今年夏天在美国黄石公园,还有一个女子因为不顾国家公园劝告跑到美国野牛(bison)附近拍动物的大特写,被美国野牛当场顶到半空摔成重伤,不治身亡。
物化和工具化,让我们忘记了动物或者事物本身的样子,忘记了它们可能会带来危险,感觉了我们大脑里对危险和恐惧的感知。
工具动物和工具人有什么好怕的呢?流量的陷阱导演/编剧/制片在电影里埋下的第三层陷阱就是对于流量时代的反思。
最早的时候,Gordy造成的片场事故给主题公园带来了流量。
在影片里的当下,外星巨兽Jean Jacket也给主题公园带了流量,也让摄影师、电视台等等的人趋之若鹜。
此处敲黑板,虽然影片里没有明说,但是办主题公园的Ricky在他的新表演说开场白的时候,一句“今天怎么来早了”其实按时了他一直知道这个外星巨兽的存在,并且通过喂养巨兽试图给自己制造流量。
可惜,在这个过程中,他被反噬了。
影片里为获得外星巨兽流量而献身的不只Ricky一人,还有一个不知名的骑摩托车的摄影小哥和一个知名摄影师。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摩托车摄影小哥在濒死边缘只心心念念想着自己的摄影机,毕竟他要做第一个拍下巨兽影像的人。
而至于知名摄影师,其实也是不用死的,然而本着我要用最好的光线配合最好的角度,献身于巨兽的巨口之下。
难倒他们不知道巨兽的恐怖么?
他们知道,然而在被物化的巨兽面前,在流量的诱惑面前,这些都不重要。
影片最后一个不易发现的关于流量的细节,在妹妹利用主题公园里的拍照井拍下照片的时候,其实镜头背景里已经能看到6-7辆新闻车了。
他们都在追求最清晰的照片/影像,以及最棒的时机,他们都想做第一人,然而他们都没有成功。
想想机场的站姐、代拍,那些一排排的相机和手机,每个人都想拍到独家角度或者争做第一个发上网的人。
流量时代,流量为王。
不过,导演在流量时代的工具面前还是想简单了,这么多摄影摄像,竟然没让tiktok和直播出镜,委实还是没玩头流量时代的工具。
电影里追逐噱头和流量的人都倒在了流量的脚下,现实中流量也从去年开始走下神坛。
只不过我们都忘性甚大,下一个热点来袭之时,很难保证你我都能自省吾身,而独立其中。
写在最后1. 影片里外星巨兽的结局和大白鲨的结局颇为类似,都是充气物体在体内爆炸。
而这两种生物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灾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祸,外星巨兽大概是没吃饱还是别的原因开始去马场掠食,甚至吃掉了主题公园里的观众;而大白鲨造成的鲨鱼吃人,也是海滨小镇官员不愿在盛夏关闭海滩,断了小镇财路。
2. 今年去国家公园玩耍的时候学到了敢于野外偶遇野生动物的新知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如果野生动物没有发现你,那么避免眼神接触,放弃原有路线,倒退并且及时避让。
如果野生动物已经看到你了或者发现你了,面对动物,张开双臂让自己显得大一些,不要发出尖叫,用沉稳的语气让动物知道你是(不好惹的)人类,站在原地或者缓慢后退,不要背对动物狂奔——因为自然界里,看到野生动物就狂奔的一般都是猎物。
最后,不要为了拍照就忘记了野生动物有野性,为了一张照片献出生命并不值得。
好疯狂
这就是那种烂得恰到好处的电影,因为我把它看完了,而不是在十几分钟的时候就果断关掉,现在就是非常后悔
虽然自家名下代表作品水准距离《第六感》仍有较大差距,可乔丹皮尔显然已经追上了沙马兰过去十五年间所执著呈现的一种导演特质:就是可以把一部科幻电影拍的如此假鬼假怪而又冗长沉闷!
我不否认有些电影有隐喻,但是如果你看不到其他方面,比如镜头有多考究,音乐多精良,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幻想被玩遍的时代还能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未知生物这个事到底有难,以上都看不到,只会去想“这个东西它到底表达了一个什么种族议题”的话,那观影乐趣不能说是大打折扣,基本是没有了。当然如果非要去想那个所谓的“谜底”,它就像黑洞,一旦你盯着看,就会被吞噬。
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时的一次集体性目击不明飞行物的经历和那个年代整体对诸如气功、特异功能、未解之谜、超自然事件、都市传说等等的热衷,还有我所成长的城市居然在那时候举办过几次全国性的“飞碟大会”和“气功研讨会”,稀里糊涂还被带着参加过,这种耳濡目染令我成为了一名源于不可知论的“不定时天空仰望者”……还有彼时各种放松的文化氛围,《奥特曼》深入骨髓的宇宙观,各种神鬼番的“熏陶”,直到《EVA》的震撼三观和理论巩固,“唯物”这个名词在高中被我冷笑了多次。2015年6月22日,再怎么看天,终究没有等来使徒,没有预设中的冲击,只是一个模模糊糊平平无奇略带闷热,雾霾将来的暑假。但我还是时不时抬起头,继续仰望,无论是火烧云还是丁达尔效应,是日食还是流星,总觉得我们不是孤独的,现在更是期盼三体一般的降临
应该邀请庵野老贼来拍此片;好似20岁青年和你侃侃而谈他的性能力123点结果一分钟就养胃;我又突然想到Virgil Abloh,设计不重要,概念更重要
(6.8/10)固然是挺好的,从观感和概念两个方面。但还是得说,主流化类型片的语气和拿腔作势凹氛围的戏过于累赘。以及太过于刻奇了,尤其是对于这样一部反消费奇观电影,间接使得在展现凝视、对电影史的指涉与反抗等议题都太突兀,浓浓的说教味,就差把论文直接甩人脸上了,也难怪如此多影评人喜欢(笑)。其实只要和斯皮堡的《造梦之家》稍稍比较,高下立判,哪用这么故弄玄虚,哪用那么装b
什么烂片!捧臭脚捧成这样!
把电影做成shoegazing真的极不讨喜,且它还既不My Bloody Valentine,也不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又是部能让某些所谓「迷影」装到,且可以过度分析,并自我陶醉式「阅读理解」的概念化电影。由于对视觉效果的极致追求与对种族主义的极端偏见,使得乔丹·皮尔已彻底「疯魔」,恐难自抑。几个片段虽各有短长,但链接部分却牵强附会,所谓的恐怖感亦是靠视效勉强支撑,花哨感十足。然而论其故事,其实一塌糊涂。老皮要是能把搞噱头的「表达欲」拿出三分之一运用到剧本上,也不至于两小时十分钟所能拍出来的东西可以如此平庸、无趣、毫无价值。NOPE!(两星全给特效)
乔丹皮尔玩弄类型、操纵视觉符号的能力真强,总能贡献年度新奇体验,看了三部已经妥妥圈粉。这部拿慕布里奇奔马实验的黑人骑手家族做梗,一边讲不要对驯服野兽过于自信,一边讲用影像记录奇观的本能,前半部都很有元电影的野心也呈现得很精彩,后面概念堆叠太多导致整体hold不住,第三幕既不够惊骇也不够热血,实在意犹未尽。视听质量硬,全景声做得不错,又是不看IMAX暴殄天物的片子。
我只能说欣赏不来,不是我想看到的。
NOPE!五星。我承认起初我并没有看懂,只是略微解读出了一些细碎的内容。对于飞行物的那个绿色口器,我想片头已经给出答案了,就是象征着摄影机的镜头。片头出现了这个绿色方框,不断推进的画面,里面展现的正式迈布里奇的奔马动态影像,回归到人类最初捕捉动态影像的场景。看到巨大的不明飞行物,主角们产生的第一想法与当下多数人别无二致,那就是拍下它,不论这一举动会带来多大的危险,Holst的冒然举动证明了这一切,表现出了人们对于遇见奇观内心会产生的疯狂。而拍摄的媒介,也一路从数字摄像退回到胶片摄像最终回到了相片摄影,皮尔溯洄电影诞生之初完成了一场宏大的致敬。凝视是片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点,对于人们看着飞行物就会被吞噬,我想到的只有摄影诞生之初对于摄影会摄魂的怪诞理论,很是相似。至于马和猴的暴动,我还是请教评论区吧。
like shit….
嗐,我是抱着看《科洛弗档案》和《迷雾》的心态去看的,结果一点儿也不紧张刺激。节奏也很跳脱,一开始五分钟吸引眼球,后面就是长达四十分钟的昏昏欲睡,接着塑料袋精出现了五分钟,后面又昏昏欲睡,结尾氢气球大战塑料袋一分钟,结束。
# Beltrade【C】纵使留下了血淋楼房的精彩一幕和许多耐人寻味的视点,但创作思路的转变,致使庞杂的文本表达失去前作强硬的剧本驱动,分段的结构以及旁外生枝的猩猩章节并没有整合起来,幽默的、甚至商业式的语气转变让其更加负累,巨物的神秘感也被超英(危险)走向的战斗博弈和机械情感消解了。它终究没能像亚当•麦凯那样将溢出的讽刺杂糅在一种统一又疯狂的叙事里,也没能像沙马兰那般仅留下纯粹的,局部视点的奇观想象。三星导演的能力局限。
看完已经不知道这到底是科幻片还是喜剧片了,导演功力不行在这个片中真是马脚尽露。似乎是想讲通过主体与他者/异物之间的“凝视”达到的一种的“非现实焦虑”,而主角oj的抗拒凝视构成了一种绝佳的“失败点”,异物的凝视受该种空洞、缺失的“失败点”/“污点的功能”所“支配”后,促成的焦虑实现一种双重转换,异物的消溃成了必然,片中一切都和“看”和“被看”有关,勉强把oj的成功看作是一种反对“凝视”,可文本也止就步于此了,几条线之间关于“看”的内容也没太讲清楚,大多呈现莫名其妙故弄玄虚。看到最后马背上的伟岸身影只感觉是矫枉过正导致不适了,极端的zzzq把自己套入白人男性中心主义中,只是调换了个个儿,最后都搞不清到底是辱谁了。该overconformity积极支持与对象a的被动对抗,绕开幻想之幕的调节作用了。
逆向克苏鲁,竟然还整成一出时代挽歌,给黑人影史先驱正名也算师出有名了
啥时候电影变得只会瞎勾八让人猜测和分析,只注重什么“内涵,隐喻”的东西了,电影不就是讲故事和娱乐的吗。
塑料布大战氢气球,最后被氢气球一个屁给蹦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