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讲究福文化,每当春节来临,福字红贴遍布大街小巷,门窗幕墙,以祈求福寿绵长的欢乐气氛,从影片中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长辈对晚辈的希冀,以及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金士杰老师的表演自然、深沉,令人感动不已。
导演将三个时空的展示,有机的把三代人对爱的铭记和对福的思念渴望很好的诠释出来,让人感觉温暖的亲情充满银幕。
《七里地》,是名导导演、名演员主演的优秀短片,表达出不忘文化传承和惦念血脉亲情、回家过年的主题,烘托出浓郁的新春氛围,还让观众捎带着学到“福”字的地道的英文翻译。
看了本片,让我不由自主想到刚看到的纪录片《四个春天》。
别说是难走的七里村头地,就是高山大河、万里重洋,也不能阻止中华好儿女回家过年。
许鞍华导演的短片,短片虽短,几句台词却入耳入心。
福到了,家就到了。
家里有了你就是有了福。
中国人的幸福,永远不离一个家字,高兴的时候要回家,难过的时候要回家,除夕新年,多少人奔走在回家的路上。
七里地,从爷爷到孙辈,三代的传承。
新春将至,炎黄儿女一定要回家,须手写一个福,贴在了大门上。
贴上了福字,家就圆满。
欢迎回家。
回家真好。
过年、团圆,这片子放在这个时候播放十分应景。
尽管是一部广告片,拍得还是很用心。
短短六分钟,就把祖孙三代和老家的故事勾勒出来。
“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多少的笑,多少的哭,回家的路。
数一数一年三百六十五,数一数日子有哪些胜负,又有哪些满足。
回家吧 幸福”就像刘德华歌里唱的,回家真是幸福。
文/李子衿七里地,是由许鞍华执导,金士杰,春夏,张亦驰主演的支付宝新春五福短片。
短短10分钟的片子,讲述了七里路,三代人,来来回回一走七十载的故事。
11947年春节前,东北大地上,白茫茫一片,一家三口,跋涉千里,来到他们的新家。
林间的小屋,连门都合不紧,而母亲却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少年掏出福字,黏在墙上,欢快地叫道:娘,我们有新家了!
21983年春节前,一辆破马车,载着父亲儿子和行李,同样是茫茫的大地。
一路上,父亲为儿子考上大学满心喜悦,一遍又一遍的让儿子给他念入取通知书:新爱的曹东升,鉴于你优秀成就和出色表现,我校决定录取你,并给予你全额奖学金。
当然要离开的后半段,父亲是不愿意听的:请你务必于1983年2月16日,中午12时……儿子抱怨:这啥报道时间啊,连在家过个年都不行。
父亲骂道:人老外又不过年。
虽如此,父亲还是语重心长地说:出去了,就别老想着回来,用功读书,为曹家争气。
临别时,父亲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福”,塞进孩子手里。
32019年,大洋彼岸,爷爷写下了一个“福”字,让孙女带回家中。
华裔少女,他的对象,还有同行的长辈,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半路上大雪封路,最后只能选择徒步前行。
女孩气喘吁吁地说:还要什么时候才能到?
这条路太难走了。
同行长辈说:你爷爷当年走才叫难呢!
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突然女孩反应过来,爷爷写的福还在车里呢!
为了赶路,女孩回到家中,拿起笔,重新写了一张“福”!
4三代人,都是同样的七里路,我想,如果没有“福”字,估计我很难想到这个主题是啥?
相比前两天的《啥是佩奇》,我更喜欢那一部短片。
短短的一个故事,却能立马让人想到亲情,想到回家。
而往年的“福”在网友心中,更多是一种全民“扫福”的趣味性活动。
虽然在这部片子加了亲情的部分,但不管走路,马车,汽车,在这茫茫的大地上,都没有跟观众共鸣的东西。
整片仿佛是在诉说一个与观众无关的东西,甚至连“福”不应该是倒着贴的吗?
这个细节都没有处理好。
当然网友的观点也是出入很大!
有人觉得“很感动,情感真切,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而有人觉得“很空洞,强行嵌套,可惜了这阵容。
”你觉得呢?
作为一篇贺岁电影来说比较成功,讲述三代人处在不同年代对于福的体现,漂洋过海只要有福的地方就是家,一张福字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和难以隔断的中国文化传承。
同时,影片讲述了三代人在不同年代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对“家”不变的记忆和传承。
在电影中,你即可以找到自己这一代人的影子,更能感受到不属于自己年代的气息,通过闯关东、出国留学等情节体现老一辈为美好幸福生活的艰苦奋斗,是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榜样。
一祖孙三代为背景,讲从爷爷那带闯关东开始,每年的春节写上福字 福在哪里家就在那里。
非常的感人,再到儿子考上大学离开家,带上了福字走到那里都是家。
之后孙女长大了带上了爷爷的字回到了世代生活的家乡,感受到了爷爷当年的不易,父亲的努力。
再把家乡的面貌拍给了爷爷来观看。
讲到了没到春节了。
无论多么的艰难多么的遥远,都会坐着回家的快车回到了离别很久的家乡。
和自己最重要的家人,在一起过年。
是枝裕和在近作《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第九章(311页)有这样一句话,「以我而言,主題並非在拍攝前就已經確定,通常是在堆叠作品的細節時,同時并進產生的。
」是枝裕和在其超过二十年的电影制作生涯中,巅峰作品几近半数,且仍在建构、突破。
许鞍华,作为国内一顶一的生活派、日常系导演,凭借敏锐触觉和细腻手法,捕捉到了细微的生活之光,温暖着万千的饮食男女。
然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七里地》这部短片,仍旧是堆叠了大量细节,带有强烈的许导风格。
可是,影片却又如此违和,挥散着强烈的不适感,评分由7跌到5.2——面世不过四天,甚至在豆瓣舆论激起了相当的火花。
我想,静下心来,拨云见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绑架了的导演,无法做出心仪作品的事实。
许鞍华不仅被甲方预设的主题所绑架,也被自己的“轻敌”与想当然、就这样吧的心态所绑架。
在《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男人四十》《女人四十》《得闲炒饭》中,许鞍华并未点出主题,没有给出(哪怕一个)确定了的标准答案,或者说,她是用心描绘了一个人、一群人的生活,描绘着美与丑、善与恶,把抉择(欣羡哪个角色、欣羡哪种生活)的权力交给观众。
而在接拍了一些大IP如张爱玲、金庸、萧红之后,许鞍华立刻“变乖”了——她的细节不再是影片的全部,而变成了IP们的表达工具。
IP们选择了她,看中的是技术,却从未把诠释生活诠释美诠释何种人生值得度过何种不值得的权力交给她,而她,也几乎全部接受了。
许鞍华不是独自的。
她代表了相当体量的中国人的审美,她的“陨落”也代表了拥有这审美的相当体量中国人无力争取美的生活的现状与现实。
在描绘日常描绘生活之光之热的诸多华语导演中,李安远走好莱坞,侯孝贤坚挺却带着一点点丧,许鞍华渐落窠臼,贾樟柯过于空洞和符号化,魏德圣尚不够沉稳。。。
人生至痛,我以为,莫过于一句“你也就这样了”,或是“你也就到这里了”。
其中暗含着无尽的惋惜与嘲讽,犹如画地为牢一般。
距离许鞍华上一部8+作品已经过去八年,心仪的导演似已妥协。
作为一个影迷、观众,我对美好生活仍存有相当的憧憬,仍在取得的路上。
你呢?
短短6分钟影片,动情讲述了祖孙三代人七里归家的故事,步行、马车、轿车,归家方式在改变,时代在发展,不变的是人们归家的执着和心中那份热腾腾的亲情。
一个福字寄托了三代人的情感,福之所至即为家。
人生旅途,谁人未经七里地回家之路?
家是我们情感的寄托和永恒的归途,常回家看看,与母亲谈谈生活琐事,与父亲聊聊人生规划,与兄弟姐妹嘘畅谈人生趣事。
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许导的影片,讲诉三代人对“福”字的传承与理解。
年边将近,这部片无疑添上了更浓的年味。
影片一直重复一句话“福在哪,家在哪”。
对啊,不管是在第几代人,都是为了家而奋斗,在外漂泊也越来越普遍,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家里能过得更好。
也让我们这些北漂一族更有共鸣。
所以说福在哪,家便在哪。
不管在哪奋斗,都是为了家里能变得越来越好。
所有领域都变成市场,一切活动都变成广告。(广告就是动情—影像)
最缺是敬业,福。
傻白甜
我福了
太对不起这个卡司。要深度没深度,要气氛没气氛,要感染力没感染力。
希望今年敬业福不会那么难扫了……(我已经集齐了嘻嘻)
一家三代人,福到为家。人情、乡情、节日庆福。短短的影片纪录三代人的生活,浓郁的乡情和传统的节日气氛与新时代的发展融合。一条路名七里,通往着家乡,是福的传达,是走出的道路亦是荣归之路。简单的人物故事,饱满的情感,有福的地方就是家。
这个阵容拍成这样,也没什么触动点,实在普通。主要是剧本不行。
比佩奇好1点点吧,广告的部分完全是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不过Fortune/福/支付宝是中国人的信仰这种广告词我是还蛮信的 : )
如果没有那只猪在前,网友的评论至少不会如此严苛。
80分的命题作文。
读录取通知书那段真戳到了
3.5星,卡斯阵容很强大,但是故事太大,不到10分钟的短片,呈现出来的略显杂乱。加上隔壁那只猪拍得又好,反差大。
不如佩奇,春夏真好看
民族文化的东西,永远留在骨子里,关键的时刻总是会出现,并且支撑着你一直前行。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1故事没共鸣2不想看演员有演技的脸3福的意义不是靠台词来强调。
呃……一星给金士杰 一星给春夏
我真的搞不懂了 为了做广告而做广告
这是一篇许大奶奶也写不好的命题作文……
现在的品牌做广告都好大手笔,许鞍华、金士杰、春夏、黄海、陈粒这种卡司都可以召集起来。不过扫福这个行为本身就已经有了几年的群众基础和积累,这个时候再拍个这个短片,除了有钱任性好像也没别的解释了,而且金士杰硬说东北话确实是太违和了,他籍贯是内地没错,但是安徽啊。片子本身,好没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