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红颜

烟雨红颜,停车暂借问

主演:周迅,张信哲,邱心志,奚美娟,周笑莉,曾黎,周蕾,孙桂田,徐月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2

 剧照

烟雨红颜 剧照 NO.1烟雨红颜 剧照 NO.2烟雨红颜 剧照 NO.3烟雨红颜 剧照 NO.4烟雨红颜 剧照 NO.5烟雨红颜 剧照 NO.6烟雨红颜 剧照 NO.13烟雨红颜 剧照 NO.14烟雨红颜 剧照 NO.15烟雨红颜 剧照 NO.16烟雨红颜 剧照 NO.17烟雨红颜 剧照 NO.18烟雨红颜 剧照 NO.19烟雨红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烟雨红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民国时期战乱的东北,少女赵宁静(周迅)与远房已有婚约在身的表哥林爽然(张信哲)互生真情,即使知晓情路艰难,两人仍时常于沈阳与抚顺两地奔波,求的仅是多看对方一眼。无奈造化弄人,在两人的过分小心翼翼和他人的恶意破坏下,这段感情以无言悲剧收场。赵宁静伤心之余,任性下嫁她并不爱的富家子熊应生(邱心志),而此人为防患于未然,恶意陷害林爽然迫使对方失意离开家乡,自此赵宁静与林爽生变作两条并行线。 二十多年之后,战乱结束,林爽然与赵宁静在香港意外重逢,只是物非人也非,两人虽想带着补偿的心理重新结合,却早失去了曾经的热情。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三个臭皮匠碟中谍5:神秘国度金色琴弦2爱在葡萄园借命快乐的日子警卫中心24时:广域警备指令室这不是葬礼,这是复活富江vs富江世外者们玉奴娇抗倭英雄戚继光云之薇薇越野飞车萤火虫饮料杯历险记:草追人极乐10号国道最爱曲象丛生绑架遇见比尔父亲只有神知道的世界再见,在也不见为了明天升起的太阳我们的电影汤摇庄的幽奈同学快乐之后彼岸灯塔

 长篇影评

 1 ) 诗经课老师给放的影片

远在湾湾求学的第一周竟然在课上看到电影中的周迅,听到浓浓东北味儿与上海味儿的方言,简直亲切哭了…《诗经》课的老师放了这部影片,还跟我们讲了他与师母相知相守的故事(他俩的情况和电影主角真的很像,不过还好我们老师的性格没有爽然这么糟)电影里掺合着东北话和上海话,一边看一边想着身边这些台湾的同学听着还习惯吗哈哈~大家全程把邱心志和张信哲当笑点,的确这俩人的表演自带萌点。。

林爽然这个角色太“沉”了,看起来很爱女主,却从来不在乎她的真实想法,让人觉得欠打XD……影片结束在张的歌声中,老师一直等到所有的字幕放完才关掉,心中愁得像一团化不开的浓雾,不知道为什么总会想起《半生缘》里的石翠芝。

 2 ) 瞎说一气

忘了具体是什么时候看这部电影了。

应该是高中时在电影频道。

中午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胡思乱想。

思绪纷乱得叫人窒息。

室友在小声地放着不知谁的rap。

下雨,门关着,有些昏暗的压抑。

雨已经断断续续的下了小半个月了,让人有些烦躁了。

前天扬宇他们来,昨天他们走了。

来去匆匆,可是我居然还是很平静,还在心底抱怨着为了接待他们又浪费了一整天的复习时间。

这样心烦意乱的中午,突然想起一部叫《烟雨红颜》的老电影。

太平常不过了。

对有些神经质的我来说。

张信哲的气质是忧郁的。

还记得在剧中他的角色叫爽然,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那个干净的宁静的男孩,有些瘦弱的无力的样子。

至于周迅的角色已经忘了名字了。

也懒得去找了。

烟雨红颜。

这是个很美丽的标题。

从标题里就透着淡淡的幽怨。

只是有些奇怪,这样的标题居然是放在东北那苦寒的地方,心底想着的是江南水乡才有的迷蒙。

忘了剧情了,只记得爽然骑单车载着周迅,周迅开怀大笑。

这样老套的场景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似乎。

还有整部电影弥漫着的忧伤的基调。

有时间找来再看看吧。

期末考会结束的。

 3 ) 烟雨红颜。

《烟雨红颜》是刘德凯指导的片子,周迅与张信哲主演,原来的名字叫《停车暂借问》,改编自钟晓阳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东。

在沈阳乡下温暖的冬日里,单纯无忧的赵宁静初遇已有未婚妻的表哥林爽然。

两情相悦而忧患自此始。

宁静从家里逃出来,去鞍山找爽然,母亲去世之后,她更是把爽然当作自己的依靠。

然而终究遇上了爽然的未婚妻。

宁静大病一场,在病中结识了熊大夫。

误会迭起。

等到真相大白,宁静已成为熊的未婚妻,爽然也孤身远去美国。

宁静狠声发誓,她一定要好好活着,在有生之年,才有可能再次遇见爽然。

只是为他而活着。

终于在上海重遇,可都已不是当年的自己。

即使宁静心甘情愿陪着爽然沉沦,也不过物是人非事事休。

爽然再次选择离开,留给宁静无限回忆,甜美而哀伤。

外界评论这部片子是“反琼瑶式的言情片”。

我想,也许是因为它的哀伤与欢喜都是淡淡的,并不张扬,一直郁在心里。

即使有一天,爆发出来,也不会歇斯底里。

说到底,忧伤与欢喜都是他们自己的,与旁人无关。

或许也有叹息,但那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叹息了。

整部影片笼罩在一股淡淡的忧伤之中,有张爱玲小说中那样贵族气息的惨绿,纵然有欢喜,那喜悦也不过是星星点点,稍纵即逝。

譬如庙会里爽然买给宁静的素白风车;譬如雪地里宁静织给爽然的天蓝围巾。

它们都是对那些喜悦的见证,只是经年之后,物是人非事事休。

那些过往的欢喜,全都化为无能为力的怅惘,仿佛春天的雨水,落在小溪里,散开了。

更多的,是在现实与梦想中犹豫,在猜忌与信任中挣扎,在爱与被爱中选择。

爱情故事不过是两个人在一起制造困难,排除万难的过程。

宁静与爽然也是如此。

他们与皑皑的白雪,依依的杨柳,一齐构成了这部电影里悲伤的色调。

与众不同的是,那样悲伤的感情,在片子里是内敛的,欲说还休,就仿佛红酒一样,要慢慢的品,才可以感受到它的内涵。

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美丽。

很喜欢影片的配乐。

清冷的,并且澄澈。

好象山涧的流水,缓缓经过心田。

电影开场就用了单纯低沉的清唱,应该是周迅的声音。

只是简单的旋律而已,如同儿歌,却给人无可名状的哀伤。

也似乎暗示了这个故事的基调。

音乐响起的几次,宁静已从初遇爽然到误会横生,最后,在上海古旧的房子里,她静静地听爽然说“我不会再回来了,我不要你,陪着我,一起沉。

”是那样优美得如同风笛的音乐,却联结这般哀婉的 故事。

似乎这音乐也已经陪着宁静与爽然的心,一起慢慢无怨地沉沦下去了。

喜欢周迅饰演的宁静。

单纯倔强的女孩子。

因为深爱,所以几次从父亲身边出逃,没有想过,前方的 路是怎样崎岖艰难,就义无返顾地投身到未知的世界。

也并不介意世人的眼光,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心。

是那样炽热的爱,才给了宁静在爽然离开之后,活下去的勇气。

因为只要宁静还活着,她的情感就不会变化。

她是坚信爽然一定还活着的,纵使有意外和不幸发生,爽然也依旧活着。

活在宁静的心里。

一直忘不了那样一个细节:十年后上海美琪大剧院门口,宁静透过车窗看见落拓的爽然,被人推搡着,摔倒在墙边。

眼泪从宁静的眼眶里不断涌出,滑落。

她用手捂住脸,呜咽起来,像受伤的小兽,让人心疼。

十年光阴,只是证明,爽然已经成为宁静生命中的一个部分。

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于是宁静开始找寻她的爽然。

每个晚上,她都在剧院里,看一个女子哀怨地对哪个俊秀的男人说“带我走吧,,我要跟着你”,一如宁静最想对爽然说的话。

她一直都在剧院里等待爽然的出现。

虽然知道,爽然与自己,都已经不是当年的自己,可是依旧要等下去。

那是宁静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她再不愿意,只是一个转身的时间,而错过原本极可能属于自己的天荒地老。

宁静就是这样,怀着极大的爱,执着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毫无怨言。

并不喜欢爽然。

他与《十八春》里的世钧相似,是个极其隐忍软弱优柔的人。

约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是并不说出来,情愿眼看自己失去没,包括心爱的人。

他什么也不对宁静说,从来没有说过“我爱你”之类的话,也不对宁静说他的忧伤与烦恼。

哪怕宁静负气地冲他喊“我就这么不配与你分担吗”,他也选择沉默不语。

就这个角度而言,他们的悲剧是爽然一手造成的,并且因为他不知道,随意更加可悲。

仍旧是喜欢这部片子的。

仿佛在品一壶香茗。

讲述了如此美丽动人的故事,纯粹得看不见杂质。

爱情是可以排除万难的,只是万难之后,还有万难。

 4 ) 烟雨朦胧中那压抑的爱

今天看了张信哲和周迅主演的《烟雨红颜》。

两个人经历了很多悲欢离合,最终还是没在一起。

周迅选择了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但她始终忘不了他,她尽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和他在一起的机会,并把离婚作为他们重获幸福的手段。

而他却以各种理由不支持她的离婚。

他说,你不要和他离婚,你跟着我不会幸福的。

我在十年前(十年前,他遭了一场变故)就已经死了,这十年我是多活的。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沉,但我想一个人沉,我不愿你跟着我一起沉。

周迅说,我对你的感情本来就是自暴自弃的,我要和你一起沉。

最后结尾的时候,周迅收到一封信,内容还是一样的,充满了悲观色彩,特别是“我们的情充满了悲伤”。

周迅穿着旗袍,推开窗子。

手轻轻地接住空中飘着的雪花,心里叹道,十年前我妈死的时候,我觉得不管在何处,始终是异乡,你是我唯一的希望。

我真的没骗你,我活者完全是为了你,原来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这样的男人何必去爱,爱情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一个自暴自弃的人,一个在感情方面软软弱弱的人,不值得拥有爱情。

 5 ) 只是当时已惘然

致宁静:天空中孤单的飞鸟,墙壁上昏晕晕的夕阳,总是让你柔软的心轻轻掠过一些暗影,你倚在朝西的阳台,让寂寞随黑夜压来,那曾经闪亮的景象开始黯淡,寒冷的西风肆意吹乱为爱守候的心,雪花飘荡在你沉默的怀抱,亦不能言语,所有的温暖嘎然而止。

致爽然:曾经是为爱盛开的夕阳,越过遥远的千山万水,来到寂寞的阳台,温暖一颗疼痛的心。

转身是背影,你就进了往事 ,哪管身后用情付诸流水,爱比不爱可悲。

请为往事打个结,心碎不成化作飞鸟,但如今你已飞得太久,就让这思念融进宽阔的天空,永远飘荡在远方。

一分钟就能让一个人心动,一小时就能喜欢上一个人,一天就能爱上一个人,但是可能用尽一生也忘不掉一个人。

在河边邂逅两人对视的那一刻,爽然便被宁静深深吸引住了。

年轻的宁静就像她手中那捧水洗的梨花,比临风的玉树灵动,比凌波的水仙俏丽,一张素面朝天,眸子清清,冷漠浅浅,缱绻了让人心动的娇羞和美好。

后来两人一起逛庙会的时候,爽然眼里就只剩下的宁静爽朗清澈的笑颜,活泼泼地从风车后面跳出来,绽放在阳光里。

有些时候就是这么不可思议,不经意的一笑一颦,就会成为彼此牵绊的理由。

宁静事实上是一贯骄傲的,在河边看着怔怔的爽然;相爱时光里爽然领回他的未婚妻,也只是沉默,微笑,暗暗地负气;对父亲的恨铁不成钢不管不顾,一次次离家跑到爱人身边;还有骄傲地一路是和自己的未婚夫,然后变成了丈夫,一直不爱他,所以骄傲。

年岁大了,也越来越懂得用骄傲牢牢保护着心里的那一点点爱,爱本来应该很多很多,在应该骄矜的年纪,那个向她问路的眉清目秀的男子,那个在酒楼里打抱不平的年轻人,那个在她最脆弱的时候给她肩膀倚靠的表哥,那个无时无刻不在她身后不在她心上的爱人,每一个林爽然都叫她无法抗拒。

哪怕只是漆黑夜里匆匆相投的旅店,哪怕只是一个浅薄的相拥,在宁静眼里,却是全部温存依赖尽皆覆盖。

于是所有的倔强有因可循,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

她的尊严大约便是爱的尊严,即使爱本身是自暴自弃的,十年后看到唯唯诺诺的爽然,她捂着嘴克制地流泪,她已是矜贵的熊太太,心里的伤烂了结疤,又烂了再结疤,可这次恐怕再也无法愈合了。

骄傲的宁静终于承认 “我对你的爱从一开始就是自暴自弃的。

”可分明是眼角眉梢的阴差阳错开启了爱的密码,然后成全了山无棱天地合的炙热,排山倒海的甜蜜。

爱情的初衷都有梨花般明媚无瑕的风情。

印象里最动人的细节莫过于爽然穿浅色花呢西装头戴鸭舌帽踩着脚踏车从远处来到跟前,又载着冻得直呵气娇小身躯愈发缩成一团的宁静慢慢远了,远了。

雪地上的印记像一串温暖的眼睛,注视着亲切的恋人,他们的身影就像一注安详燃着的香,袅袅散发亲爱的气息。

真正浪漫大抵如此,不受污染的,圣洁的,唯美的。

可美是美在朝朝暮暮,两情相悦不一定会天长地久,天各一方的惨淡让经历的所有浪漫都成了一生不能释怀的美好。

爽然在留给宁静的信的末尾写道:“现在想来,我们的爱全是悲伤的。

”他们共同的风车,他们保有彼此温度的围巾,他们为爱辗转与沈阳旅顺的每一步,他们相识相恋的分分钟,找不回来了,年少轻狂的爱恋像一只撩人的蝴蝶,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

于是悲伤剜心掏肺地袭来,曾经经历的每一寸甜蜜只不过徒增回忆一倍的苦痛罢。

全世界的爱情都是一样的,近乎完美的,就一定残缺,那些短暂的爱就成了气味,一辈子纠缠。

爱情的变质大约起始于爽然年幼订亲的未婚妻的出现,也或者是年轻儒雅的熊医生不断在向宁静求婚。

爱的本质不会叫人痛苦,而爱的事实是消磨。

坐在河边的爽然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名字,就不用负很多责任了。

”“比如呢?

”,宁静满怀期待等待下文,爽然欲言又止。

爱里的灵犀走到尽头,那爱也要消亡了。

“没什么好说的。

”爽然就这么心事重重的样子,任凭梦想的幸福在遥不可及的彼岸。

于是,宁静先选择了,她喃喃说:“这样你也可以不用左右为难了。

”她可以等,可她害怕爱情的消磨,害怕相爱的人在沉默中摧毁她,她该怎样唤醒这个节节退缩的男人啊!

女人的力量实在太小,爱情中的以退为进是万不得已,是经不起推敲的幌子,是千百年来女人拼尽力气的孤注一掷,可男人却总是会深陷这个圈套,深信于自以为是的事实,头也不回便放弃了。

无结果的爱情大概是这样的:在我不想走的时候,你要我走,在你想走的时候,我没有叫你留下,两个人的缘份就在走与不走间磨蚀了。

宁静把爽然推倒在水塘,他们分开;爽然的厂房被烧,大病初愈后找到宁静求婚,还未出口就看见了爱人指间的戒指,于是爱便再没有说出口了。

他们年轻时的最后一面实在太过潦草。

说不出口的爱最是惨白,生活的残忍书莫过于此。

坚持的始终是宁静,女人在爱情中的生命力顽强到决绝。

知道未婚夫放火烧了爽然的厂房的当口,她做了两件事,“这个巴掌是替爽然给的”;接着跑去吃最后一次见面时爽然推荐的上海小吃,狠狠地吃,然后满足地笑,抹干了眼泪便再一刻也没有停留,她要去找回爱人。

后面一个镜头衔接起火车隆隆的飞驰,手中的订婚戒指落入风中,爱过怨过的每个瞬间,恰似扑面而来的树林。

那张理应生动好看的面孔竟然一点点表情都没有,这是驶往希望抑或无望的列车,似乎都没有什么不同。

宁静注定不会找到爽然,注定接受命运的安排过着滋润的死气沉沉的生活,注定在物是人非的十年后又一次孤注一掷,点燃余烬,“十年生死两茫茫”,爱情也只剩余烬了。

付出所有的爱而伤而痛,但一生再找不到快乐起来的理由,这就是代价吧。

既然十年前就倾其所有却没有结果,那么十年后,即使有重来的爱又该怎么负担不顾一切的代价;即使有愿意等待的人,也无法将凝固在昨天的透明的心再投递到向往的暖暖水域。

重来的爱情像一出拙劣的剧本,蹩脚的演员喃喃自语,“为什么要重逢呢?

”那就不留痕迹地走吧,走到哪儿都好。

爽然的信如期而至。

这一次,没有眼泪可以流了。

爱情的解脱是为永恒。

她得到了爱,却没有得到承诺。

于是这爱成了座华美却孤哀的空城,无法栖息。

她是城堡的主人,自己给自己承诺便是不辜负爱情的唯一方式。

十年前,爱情远走高飞,她说“好歹要留着一条命见爽然。

”,十年后,她说“让我跟着你一起沉。

”,可是人走楼空。

用力地爱过,恨也不那么痛了。

所谓停不了的爱与恨,悄无声息便老去了。

宁静站在阳台上,她想着,“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她可以永远忠于自己了,可以一直骄傲到心跳前的最后一刻。

爱情里面再也没有失望了。

看看眼前梨花飘落,抬手便能捧住几片,繁华落尽,幕该拉上了。

爱过了又失去了,爱成了一缕走散的炊烟,再没有你的气息可循,我在浮世中起起落落,未了的尘缘无法超脱,即便是结局,这样也很好。

http://onetreeinwinter.yculblog.com/post.2786871.html

 6 ) 红颜依旧

情节简单,相爱而不能在一起,有一些可惜,有一丝委婉。

不停地寻找这部片子,只为高中时期的追星情结,总想看看情歌王子的表演功力,总想看看在《人间四月天》里婉约的女子如何表现。

以现在他们的表现来看当初的那部戏,自然是青涩,而表现出的认真却是毋庸置疑的。

 7 ) 为了分别的恋爱--《停车暂借问》读后

为了说得清楚些,文中有剧透,请见谅。

《停车暂借问》是张信哲先生在一个访谈节目中推荐过的书,作者是香港作家钟晓阳。

当时主持人让他推荐一本书给年轻朋友,阿哲就推荐了这本。

这书是他青春年少时喜欢看的,并且这书跟他很有缘份--因为后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名字叫“烟雨红颜”。

阿哲演了爽然这个角色。

先是看了电影,其实电影的名字也叫“停车暂借问”。

本来不想再看书了,觉得就是一本言情小说,没啥可看的,而且,这书是张老师推荐给年轻朋友的(年轻,在这里应该是指20岁左右吧);可是看了电影之后,发现电影里的某些情节没法解释,于是还是找了书来看。

看后发觉,书写得很好,怪不得张老师会推荐这本书。

好吧,先从电影说起。

如果打分的话(满分是10分),在没读原著之前会给5分;读了原著之后,再降0.5分。

不得不说的是:演员选得是不错的--周迅给人的印象就是会追求浪漫,骨子里有点反叛的那种女生,演宁静没问题;选阿哲演爽然,导演大概是看中了他的那股“仙气”,原著中说爽然是有点“仙”的。

认真想了想,在众多男性演艺界人士中,除了哲哥,还真没有人配得上这个“仙”字。

稍微有点可惜的是:哲哥的个子稍微矮了些,要是再高5-6厘米,就更加跟小说中人物吻合了。

电影是以东北为背景的,人物对话中就出现了一些东北腔。

但是,对于一群南方演员来说,东北话说出来感觉很突兀,有木有?

其实也没啥东北话了,就是“咋的啦”三个字会时不时出现一下。

这仨字从周迅嘴里说出来,好有喜感阿!

其实,可以把“咋的啦”换成“怎地”,也是东北人常说的话,但听起来就没有那么奇怪了。

电影中有个桥段感觉特别不满意。

15年后,爽然和宁静在香港意外重逢的那幕,真是不符合爽然的个性啊!

啊!

啊!

啊!

酱婶儿的:在一个戏院门口,爽然被检票的堵在门外,起了争执,被推到外面,跌倒了。

爽然爬起来,对着一辆停在戏院门口的车子,借用车窗玻璃当镜子,察看自己脸上的伤,还理理乱了的头发。

而宁静恰巧就坐在那辆车里,看到了他并泪目(没有当场相认,因为旁边坐着她的丈夫)。

这个对着车窗玻璃理头发的镜头,那么市侩的行为,完全是洋场小开才会有的动作,再怎么,爽然也不会有那种动作啊。

前面已经说了,爽然是有股“仙气”的人,虽然过了15年,经历了沧海桑田,但是也不可能那么没节操地对着人家汽车玻璃理头发阿?!

接下来就是宁静常常去那个剧院,希望能再次遇到爽然,最终“偶遇”,并开始见面。

宁静要离婚和爽然在一起;但爽然觉得不能拖累宁静,不同意在一起。

但是两个人还是会见面。

问题是电影的最后:爽然毫无征兆的溜走,去了美国,最终宁静还是一个人孤零零等来了爽然的信。

信上说,不会再回来了,让她保持现世安稳。

这个结局我是能够接受的,毕竟过了这么多年,“我们都回不去了”,但是爽然的不辞而别一点都没有铺垫,完全没有必要的交代,完全看不出这是两个曾经相爱的人。

爽然太不仗义,这也不符合小说中他的性格。

总之,就是感觉改编的不是太符合情理。

只能给电影打4.5分,这完全是看在演员选得很对这一点给的分。

本来不想去看原著小说的,前面说过:现在已经不太看言情小说了;但是,电影莫名其妙,只能去小说里找答案了。

插播一段题外话:其实我觉得读书的趣味也会随着年龄的变化发生一些改变的。

比如:大一时,第一次读到《挪威的森林》,特别喜欢,反复看了好几遍。

并且小说里的男主渡边君喜欢《麦田的守望者》和《了不起的盖兹比》,于是也去找了来读。

那会,The Great Gatsby还没有被翻译成中文,我竟然买了本英文的回来,以那时的英文水平,当然基本上没有看懂。

随着年纪不断变大,对挪威的森林的喜爱程度大不如从前。

有些书,就是写给青春的。

写到这里,发现原来上面那段说的并不是题外话。

因为,在没有读《停车暂借问》之前,想当然地认为,这本书就是写给青春的。

然而,读过之后却发觉:它并不是只给青春的。

作者钟晓阳,跟张爱玲一样,都是趁早出了名;却没有张爱玲的尖酸,字里行间多了几分温暖。

写这本书的时候,才20岁左右,是个有古韵的才女。

书中那些关于离愁的描写,看似平淡不经,其实却很凄美,有古诗词的意境。

实际上,这部书主要就是写的女主的分离史,从十几岁写到几十岁……读过整部书之后,就能够理解张老师为什么喜欢这部书和作者了—钟晓阳的心里住着一个老灵魂。

整本书共有三部。

第一部叫做《妾住长城外》,第二部《停车暂借问》,第三部《却遗枕函泪》。

全书的女主角是赵宁静,两个男主角—第一部的千重和后两部的林爽然(哈,好象很多言情小说的男主角都姓林,叫什么然啊之类的)。

第一部是个异国恋的故事。

抗战期间,宁静和日本人千重恋爱了,后来日本战败,两个人从此隔绝两地,再也没有见过。

这段其实真是好惨。

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和千重在一起,就是背叛了自己的祖国(尤其是在抗战期间);留在祖国,就无法和千重在一起,千重终究是没办法留在中国的。

想想这个,本书就不再只是言情小说了,这里面蕴含着大情怀。

然,写这部的时候,作者还不到20岁,能有这么大的布局,确实有才!

电影是根据第二部和第三部改编的。

读书过后,解释了在电影中看到的疑问。

第一个是:除了哲哥自带的仙气之外,在电影里看到更多的是林爽然的小气;反倒是宁静后来的丈夫,熊医生更多的表现出了温良敦厚。

小说里交待的是:林和熊从小就关系不好,熊在正面交战中打不过林,便在暗地里整林,但林被整了还不愿意跟人告状。

这说明,从小时候开始,大气的就是林,熊才是小气的那个。

后来,二人都追求宁静,熊是各种家长里短、小恩小惠,同时在赵家继续背后说林坏话;而林和宁静是风轻云淡、不食人间烟火的谈恋爱。

这就搞明白了,原著里林确实是“仙”的,导演没选错人,只是剧情并未给予充分展示,让人看得有些莫名其妙。

接下来就是一直横亘在宁静和爽然之间的爽然的未婚妻这件事。

电影中是说爽然在10几岁就和一个女孩订了婚。

电影里那个女孩看起来也是很隐忍的样子。

当时给我的感觉是爽然自知自己做得不厚道,总是仿佛欠了两个女孩的情。

小说却是这样的:当初订婚的时候,爽然就不乐意,订婚当天就投到一口枯井里表示抗议,后来因此还被父亲很揍了一顿;那个跟他订婚的女孩也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曾经在抗战期间搭上一个军官,被甩后又回来粘着爽然。

这样的情节安排,爽然就不是个花花公子、吃锅看碗的负心汉了,而是却有隐衷,令人同情的受害者之一了。

所有这些,电影里完全没有交代过。

接下来就是15年后,宁静和爽然在香港偶遇。

他们偶遇的地点不是在剧院,而是在药店,熊医生的药店。

爽然去药店买药,遇到为了避雨、而躲进很久不去的自家药店的宁静(宁静跟熊医生打早就是身心两分了,可能觉得那药店是熊的,跟自己并无关系,要不是突然遇雨,是不会躲进那家药店的)。

这个重逢场面感觉就自然多了。

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爽然身体不好,断定自己会早死,没办法一直陪着宁静后半生,从而为他后来悄然离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偶遇之后,宁静很开心,常常到爽然处;爽然应该是既开心又忧虑吧。

重新遇到爽然之后,宁静决定要离婚并嫁给爽然;爽然考虑到自己身体不济,而宁静已经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不要宁静离婚。

但是,在一起的相处,还是甜蜜的,心里还有彼此。

最后,为了宁静能继续稳定的生活,爽然决定悄悄离开。

小说中描写了他们在一起的最后一天的情景。

二人一起去菜场买菜,恰巧遇到宁静认识的人,爽然几乎是默认了两人的关系。

这让宁静内心窃喜,觉得自己终于说服了爽然。

回到爽然的住处,二人又很家常的做饭、吃饭、聊天。

爽然告诉宁静明天要去美国出差一段时间,宁静还帮他收拾了行李。

宁静让爽然早睡,并在他洗澡的时候给他弄了暖炉,放在被窝里。

再后来,宁静坐在床头跟躺在被窝里的爽然又聊了会天,起身告辞。

爽然抓住宁静的手不放,请她今晚留下来。

于是,经过了这么多年以后,他们终于在这个夜晚在一起了。

嗯哼,其实小说里对爽然的不辞而别做了合理的交待,而电影中却丝毫没有表现。

尤其是419这个桥段,非常非常重要啊,怎么可以抹掉呢?

有了这个桥段,看电影的人会理解爽然的出走:爽然在那个晚上其实已经承认了宁静是他的妻子,他的离开,更多的是为宁静考虑(虽然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为宁静考虑),那么他就不是不敢面对、只知道逃跑的胆小鬼了。

最后的这一天一夜,既是爽然对宁静的交代,也是作者对读者的交代,是一定不能少的。

不过爽然当然也不是个完美的人。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太不懂得沟通了。

什么事都是自己在纠结,自己拧吧,有事从来不直说,一点都不爽朗。

宁静就不止一次地质问他:难道我就这么不配跟你分担?

记得哲哥说过:不喜欢让人猜来猜去的女生。

他有首歌叫做“男人说法”,其中有两句是“想不清楚出了什么错,你会在我面前哭,拒绝跟我说清楚”,这歌词绝对是他认同的,嘿嘿。

但事实是:不光女人,男人也有喜欢啥也不说,尽让人猜的,比如爽然。

哈哈哈!

好吧,回到小说。

小说的结尾是宁静在爽然的住处收到了他寄给她的信。

他再次从她的生活里消失。

宁静知道这次她是永远地失去了他和她们的未来,甚至连她们的曾经都未必留得住。

而彼时,宁静已经同熊医生离了婚……这个结尾让人想到《麦琪的礼物》,夫妻俩为了给对方买礼物,卖掉了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

虽然,买回来的圣诞礼物对方都没法用了,但是爱却是他们给彼此最好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怎么说还是个happy ending,可是这部书的结局却悲伤无边。

如果是一位40岁以上的作家这么结尾,我会觉得这结尾是在情理之中;但是写出这个结尾的作家当时仅仅20岁。

这个,没法不赞叹她对人世的洞察,是如此深刻和敏锐。

的确是天才,一个内心住着老灵魂的天才!

一般情况下,如果先看了一部电影,再去找原著小说来看,有可能感觉电影和小说都还不错;但如果不小心先看过了小说,再看由它改编的电影,大多数时候是会失望的。

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

前面曾经拿张爱玲和钟晓阳做对比。

张爱玲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但对她的感觉是又爱又怕。

她太犀利,眼睛里不揉沙子,对人(尤其是女性)感情的描写入木三分,一点都不讲情面。

有时候,甚至觉得:张爱玲的书应该被列为“禁书”—禁止男人看的书。

一个认真读过张爱玲书的男人,应该是极了解女人心思的。

这样的人在跟女性交往的过程中,他对面的那个女人,心灵应该是全裸的吧?

再没有什么神秘可言,那真是相当的不公平啊!

不过勒,倒是希望女人多读读张爱玲,对了解自己有很多帮助。

虽然她毒舌得紧,但有时候真话就是会让人难堪啊。

我们,都需要直面人生中不堪的种种,然后才能让自己尽量少的遇到这种种不堪。

张爱玲文集最早在大陆出版是5本一套。

其中一本是杂文随笔,以及她和好友苏青的对谈。

许是对谈的内容过于劲爆,再版的时候变成了四本一套。

遗憾的是:我当年没有买那套5本的,后来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

钟晓阳的这本书在2011年才被新星出版社在大陆出版。

因此,我青春期时对港台作家的印象中是没有她的。

那时候,我们读到港台作家作品的机会主要是通过《台港文学选刊》这本杂志。

通过它,我们读到过白先勇、陈映真、吴念真、张爱玲、倪匡、亦舒、白韵琴……哇,至今都能记起的还不少呢。

以上。

 8 ) 这部片子的美,在那儿,却要有缘才看得到

实在是很简单的故事:少女宁静和表哥爽然爱上了。

开始,爽然顾虑他订了婚。

后来,爽然顾虑他破了产。

十年后总算在香港偶遇了,爽然又顾虑他已沦落,选择一个人远走美国。

导演是存心把一个简单纯粹的故事再往淡里讲,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喜欢不喜欢会不会触动,要看看电影的人自身的心灵状态。

它的美,有缘会看到,无缘会觉得单调,但真的是在那儿的。

电影开始时宁静脸上那小孩般的喜气和任性,也许只有当时的周迅才表现得出。

那不只是单纯,而是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对完整和美好的信心与憧憬。

听人提起母亲的病,那扫兴,也是小孩才会有的。

虽然担心着,总以自己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生经验相信不会吧,不会吧。

讲的就是这样情怀的人的爱,人生只如初见的爱。

她母亲还是死了,只有白色,白色的雪原,白色的送丧队伍。

不过是一个只有风声和脚步声的画面,她也不过就是送丧队伍中的一人。

如此冷静的记述一个完整的世界开始了一点点的破碎,却没有玩酷的刻意,因为影片真诚纯粹的态度,那记述有若国画中的留白。

觉得这部片子最好的地方,在那些留白。

让影片似在记录,又似在回忆,使得宁静少女时代影片闪亮、纯粹的画面,不是矫情的唯美,而是真实——那是回忆里用放大镜去看的青春:她坐在火车上,金色的东北落日闪在她晶透含泪的眼中,象一颗小小的太阳。

她刚爱上爽然,刚体验到无法说服固执的爱人的委屈,一切还正在发生。

她问他一座桥的名字。

他说没有名字,一些责任就不用负,以为她会默契的沉默,她却一定要追问:“比如说呢?

”于是只剩下鸟叫声,两个人并排坐着,看不远处,一座无名的桥,青灰色。

剧情的彩头应该是在后半段,难得的是平淡得近于真实生活的前半段拍出了意境。

刚刚开始讲述,就又戛然而止,尤如两人少不更事的爱,让人生出会过去的怅惘,不多了的痛惜。

这部片子,不是关于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是关于一些被遗忘或不屑的东西。

再复杂的故事,再简单的经历,刻骨铭心之处,不在于来自什么事,而在于怎样去讲述,是否去体验。

导演刘德凯在这之前还拍过一些按普通标准可称前卫的剧集,如改编自张大春魔幻现实主义名著的[将军碑],获金钟奖的[少年死亡告白]等,拍得很不错。

是的,我就是在说那个演琼瑶剧演得挺成功的刘德凯。

我现在却觉得这部在2000年大家都唯恐不前卫时拍的片子,其实在当时是另一种“前卫”。

 9 ) 最美不过初见

在水边洗涤一捧梨花的少女,驾马而来的男子,软声问路,清亮的眼神直直看来,引得少女频频回头。

电影《烟雨红颜》,十年前看的了。

是最近听小虫的歌听得满心悠扬起来,今天突然就想起这个电影。

之所以念念不忘,是记得周迅穿着无袖的旗袍,站在阳台处那句“心跳的地方就是故乡”,然后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

小时候看完就拼命想这么凉快的衣着怎么就下雪了,年轻的心还拼命被那句念白给撞击得五迷三道的。

刚刚又找出来看了,当然要下起雪了,穿的是什么不重要,什么季节不重要。

重要的是心,心里下起很大的雪,漫山遍野都是雪。

这场雪,不是长城外兴冲冲跑着的少女手中的那捧初雪。

这场雪,不是和表哥林爽然嬉笑放鞭炮的雪夜。

这场雪,落在上海,落在异乡,落在心的故乡,落在听说你再也不会回来的消息之后。

少女小静,穿的不是圆鼓鼓的棉袄,梳的不是两条辫子。

等了十年,一丝不苟的盘发、服服帖帖的旗袍、踩得人心一惊一叹的高跟鞋声。

其实不管什么模样,不管做了什么样的决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只是为了再见到你,爽然。

“我已经变了,不再是当年你爱过的那个男子了,我已经沉下去了。

”不管你变成什么样子,她对你的心依然是少女小静的心,她盼望的不过是你不顾不弃的回应,你却还是和十多年前一般,离她而去,而且这次是永远再不会回来了。

有人不变的懦弱啊,有人不变的执着。

小静换上白色旗袍,拎着箱子在清晨离开丈夫,笔直的背影像一株倔强的白色梨花;她搬进爽然之前租的小楼,以林太太自称;她换上新的家具,勤劳打扫,等待心爱的人归来......看着这个瘦小的女人在做这些事,宛如十多年前在面馆里吃完面后,坚定了心意后露出一往直前、心无旁骛的知足的笑容一般。

她真的相信爽然会回来吗?

“东西都空了,好像要搬家似的。

”那噙满泪水的眼睛、那站在门外不肯离去的背影,她知道,他有很大可能一去不回了。

但她还是选择离开丈夫,没有找理由粉饰然后留下,她在照着自己的心走,她终于可以跟着自己的心了,她希望活得快乐。

无望的等待,那封晚来的信,内容如何很清楚了,不用雀跃地马上打开,那不是情人的相思倾诉,转身换上新鲜的玫瑰,给苍白的日子增点色彩吧,开了冰箱拿了酒,冷冰冰灌上一口。

然后坐在风中看完那封总归要看的信,果不其然,他说:“我不要你跟着我一起沉,不要等我了,我不会回来了。

”要冷笑一声吗?

如他所言,这是一段充满伤心的爱情。

一口气,余下的酒全部饮完,哈,没有预期中被呛出泪水呢。

白色的窗帷随风而起,坐在这个已经没有他气息的小楼里听着自己的心跳。

因为早知结局,所以看到小静这些努力的举动时,我悲恸地涌出泪水。

这样的女子,原本就该值得更好的爱的,但爱情,本就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她也不过是跟着自己的心罢了。

爽然那样的男子呀,即使他有名字,他也不曾负过什么责任,还不如河面上那座无名的桥呢。

他放弃未婚妻,那也是好好的一个女子。

布庄被烧、事业遇挫,他只会生场大病。

病中声声念着“她在等我”,病后说“她不答应,我会死的”。

熊应声都会一回回求婚,你何曾将你的爱意说出过。

她不过是要你一声承诺、一声请求,懦弱的你呀,自卑的你呀,注定了这些。

电影里是爽然停车暂借问,但原著似乎是熊应声来问路,明天把原著看看吧。

记忆里这部电影的氛围就是冷冷清清的,今天找出来看的的虽然不是高清,但画面确实就是不明亮的。

即使是小静坐在爽然自行车后座上沐浴在阳光里的脸庞,也因为冬日的关系,只觉得稍纵即逝。

人物的性格决定了故事的走向。

不甘心的观众我,不停的提出如果。

如果那场大雨里,爽然把失意告诉小静,或者小静没有发脾气甩开他的手而是耐心地陪在他身边;如果小静拿到退回来的围巾,没有回沈阳而是去南方找爽然问清楚;如果病愈后的爽然来求亲,来告白,来要求小静和他走;如果小静看到瘦了一圈的爽然问清楚他的心意,或者是看清楚自己对熊应声的心意;如果小静问出爽然在美国的地址,能够写信并且信能够被送达到;如果小静在爽然会美国第二天也能想到办法跟过去,爽然肯定不会不管孤身前来的小静吧。

好吧,如果若成真,就不会有这部赚人热泪的电影了。

年纪小的时候看,虽然最后很遗憾,但感受到的却没有现在多了。

那句“心跳的地方就是故乡”对我很有影响,并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愈发的强烈,只希望自己不会像电影里的人物一般遗憾和后悔。

其实,我想小静也不曾后悔或是遗憾,她应该觉得自己能做的都做了。

但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我们把能做的都做了,觉得都是对方的问题,对方是不是也是这么想的呢?

爽然是不争的性子,但他对小静的心倒是真真切切的,纵使事隔十多年,那条围巾还是随身而带。

连那个熊应声也是可怜的人,对小静的爱又何曾少,因为愧疚而一味放纵,但爱情这件事,不是你爱了,就能要求我也同等回应的。

小静总归还是跟着她自己的心的。

看到有人吐槽张信哲的演技,但是他的气质还是很适合这个角色的,开头他的声音有些难以接受,看到后面也就适应了。

周迅的小小巴掌脸上,一双杏仁大眼实在叫人欢喜。

嗯,从七点半到现在,看完电影,看看影评,自己又写写东西,已经是十一点了。

好的电影,是值得这么长时间花费的。

什么事情呀,都是最美不过初见。

 10 ) 停车暂借问

从影院出来,只想说,我是林爽然我也逃跑,而且永远不会回来,赵宁静紧迫逼人。。

一追一躲,一留一走。

然后完整错过一辈子的两个人。

多年后都记得那句“只有心跳的地方才是故乡。

”还有余秋雨为电影写的那段话,“从一开始就知道风筝是纸做的,但它竟转的那么专注,那么美丽,直到连最后的一丝风也停了的时候,还会有风吗?

不知道,但已经没有了那个纸风轮。

”后来看了小说,原著里的宁静相对可爱,爽然也不全然是欲语还休。

电影中抽掉了好多重要桥段,比如,爽然陪宁静去菜市场买菜,被商家问“陪太太来买菜”,赵宁静一生执念不就是嫁给他表哥么?!

 短评

虽然电影很一般,但是,只有心动的地方才是故乡。这句话记了好多年。

4分钟前
  • 箫澍香香
  • 力荐

情景和台词都高度还原了小说,但是张信哲的演技实在太灾难!相反邱心志不错,周迅水灵灵的,故事是以东北为背景,周迅的声音跟剧中其他人的又相差很大,还好她的演技把女主人公的性格都体现出来了。电影本身太粗糙了,年代也不久远呀,何以声音画质等都好差。

5分钟前
  • 不羡鲜
  • 还行

取景大氣,但故事無聊,像沒啥人生經驗的人編的,設定還頗似《幾度夕陽紅》(鍾粉別生氣啊)。選角失當,周迅雖好,男二邱心志卻完勝男一張信哲。讓人出戲的點不少:女主在病床上的濃妝,熊醫生和表弟咖啡館密謀的模糊焦距,以及時代不符的《婉君表妹》電影、「美丽日記」和「般咸道官立小學」牌匾!

7分钟前
  • 侯二六
  • 较差

爆赞周迅演技

12分钟前
  • 舒阿驴
  • 力荐

原著基础上作了一些电影化的改动。张信哲比想象中更不好。

17分钟前
  • 小清新是神摸
  • 推荐

古典爱情~隐忍

21分钟前
  • 脸叔
  • 推荐

清晰地记得 雕花阳台上挽着头发的周迅 墨绿色的旗袍和飘摇不定的梨花中 风尘的美中透着刺骨亮眼的泥土味 美就不过如此了

23分钟前
  • 念念
  • 推荐

无语

24分钟前
  • 流转的往事
  • 还行

远没有书好看,看书的时候对女主角很期待的,可是周迅完全没演出想要的那种感觉

29分钟前
  • zbh
  • 还行

费云帆刘德凯演而优则导的唯一一部电影。国产版的冬日恋歌,民国纯爱片,故事和人物都太憋屈了。表面看是命运造化弄人,和外人从中作梗,造成了这场爱情悲剧,实际上更多是男女主自己的问题,两人都太傲了,把自尊置于爱情之上,也低估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位置,尤其是男主。等到那个合适的timing过去,只能错过,徒留等待和追忆。周迅早期形象都是这种纠结爱情、为爱而生的女孩。张信哲演技没什么可说的,个人气质还是贴角色的

31分钟前
  • Isabella
  • 还行

小周爱上表哥前简直孩子王 烤地瓜放次花拉爬犁堆雪人 啊爱情真是害人不浅啊

32分钟前
  • 深海鳕鱼宝
  • 还行

特别喜欢原著小说,电影尽力还原了它的氛围感,可惜影视作品终究在想象和代入感上会输给文学。ps:导演真是那个费云帆吗?!他的镜头语言很有想法呀,印象很深。

34分钟前
  • pencil
  • 推荐

因为这片,我在上海专门吃了一碗葱油拌面

35分钟前
  • 猫咪小乖想流浪
  • 推荐

中规中矩的爱情电影,因为年代久远,片源质量比较差,很多时候会听不清台词,算是遗憾的地方,周迅的演技还是值得称赞的。

38分钟前
  • 勇敢生活
  • 还行

片子很有00年代国产电影的质感,生活化的一点真实。三宝的配乐大赞,全片最佳。戏中戏上映的居然是阔银幕的《婉君表妹》,惊呆了。p.s.好个张信哲,够做作够呕,成功引起本人不适!2020.10.12

39分钟前
  • 皮皮虾
  • 还行

总体拍摄的镜头和剪辑很粗糙,意境营造得很刻意...常常还没到位就戛然而止地跳镜头...男主角张信哲那演技太烂了,也不符合我心中爽然的形象,一副懦懦样。倒是周迅前后几十年的变化演得很到位。

44分钟前
  • 桃稚莫莫
  • 还行

也就就看看周迅的俏曾黎的美和张信哲拉胯的演技!

47分钟前
  • gfjdwsg
  • 还行

昨天读了小说,今天刷了电影,不知道是爱奇艺的原因还是片子的原因,明明已经会员蓝光,这画质吧…感觉像是1962的片子。故事情节散乱没个线索,哎,好好的一部小说,有点糟蹋了。全片靠着迅哥撑着,张信哲也没个配音,港台腔在整部以东北话为主的片子里…实在突兀…

48分钟前
  • 扶桑是一朵花
  • 较差

呃。。。实在不想说实话。。但是结尾的歌,非常好听~阿哲的声音还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52分钟前
  • 小涵
  • 还行

啥玩意儿,周迅竟然还拿了百花影后

56分钟前
  • 怀旧经典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