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 声色犬马k 微信公众号,严禁转发,翻版。
《大饿》讲的是一个胖女孩减肥的故事,胖女孩因为身型问题处处被歧视,打篮球的小孩会嘲笑她,被隔壁的大爷非礼时也会被嘲笑怎么会看上你这种胖子,甚至连自己的妈妈也会在意女孩体型要让她去减肥。
《大饿》刻画了一个30岁的女性在减肥道路上的彷徨、痛苦、坚持。
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阿娟面对周遭的危机所反映出的是对生活处境的焦虑与不安,以及私密情感的脆弱性,在家庭、事业、爱情中都遇到了瓶颈,伴随而来的身份标签也被一一否定,影片呈现出了主体对于多元文化价值的呼吁,以及其所表露出的现实意义。
影片中,30岁,105公斤的阿娟总因庞大的体型招来异样眼光及种种的不便。
以减肥为引,探讨边缘人群在社会压力下的生活现状,电影《大饿》因此获得了国际新导演竞赛最佳影片提名。
因为过度肥胖,阿娟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多的困扰,以及各种歧视,原本活得很快乐的她,变得越来越消沉。
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过于肥胖的阿娟开始减肥,她开始坚持锻炼,开始节食;她努力地寻求改变,却因为效果不明显,不仅被减肥机构警告。
《大饿》这部电影的女一号人设并不讨喜,才华有限,颜值有限,身材也有限。
连奇迹也没有在这位平庸的胖女孩身上发生。
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成千上万普通的女孩子吗?
阿娟浑身上下好像都不符合社会主流精英价值观,但她的所作所为,所经历的生活又确实是当代胖女孩的生活缩影。
纪录了这个社会的「微霸凌」:「你怎么不看看你自己!
你真的有在努力吗?
」「改变世界太难了,还是从改变自己比较容易吧!
」对自己的身体,没有认同、没有安全感,是这个时代的男男女女都在面对的难题。
于是,有些胖女孩决定,我可以开朗一点、善良一点,又或者搞笑一点,去迎合人们的需要。
以自己严格的审美观,去评断他人是否「完美」?
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思维。
为什么剧情不会把她导向减肥成功?
为什么呢?
我觉得是电影在呼吁我们不要因为“瘦即美”去减肥。
否则到最后,我们会失去最重要的东西。
就据我在百度上看到的调查报告显示:68%以上的大学生减肥是因为“瘦了好看”这个理念。
“以瘦为美”的观念在大批的媒体传播下,太过于深入人心。
整个社会都在鼓吹变美、变瘦、变好看,而媒介正在不断地加深我们的刻板印象。
"我的脸上有没有痘痘,我的体重是多少,我的腰是不是太粗了"...外在的标准成了女性审视自己是否美丽的原则,尽管我们知道内在美很重要,但我们还是不可避免地去追求外表。
我们先被外界监视,进而自我判断和否定。
适当减肥是有益于健康,但一味的以只要减肥就是变美这一扭曲的思维去强加给自己身上这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洗脑,美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当然减肥不需要与美进行挂钩。
姜映娟是一名体重105公斤,30多岁还没有嫁出去的大龄女子。
除了菜做的好,仿佛人生没有任何优点。
生活在看法重重的世界里,她的人生没有一丝丝凉风,生活在热辣辣的夏天里,看似温暖,实则苦痛。
那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部电影——《大饿》一.冷嘲热讽的环境映娟的妈妈是幼儿园园长,身材高挑。
体重105公斤的她,在妈妈眼中是失败品,生日那天做了一桌子的菜等着妈妈回来,结果妈妈只回了微信,少吃些,会长胖。
第二天,妈妈补送生日礼物,结果是一份减肥中心的报名表。
映娟唯一的成就感就是做饭,希望妈妈能够在幼儿园的宣传单页上印上自己的照片,结果妈妈担心家长认为小孩子会吃成她那样,即使口头答应,也换成了卡通人物的头像。
妈妈的否定她,认为她是一个失败品,带不出去的失败品。
领居高伯高妈,假意关心,长这么大了,还这么胖,30多岁了,可要小心。
言语里都是优越感似的挖苦。
一次姜映娟独自回家,却遭到高伯轻薄,映娟在反抗中把高伯推下楼去。
高妈不仅不感到愧疚,而是大声指着映娟鼻子骂,“你也不看看你是什么东西,长得多恶心,我家高伯会看上你”。
不仅是大人,连小孩子也嫌弃她,映娟在篮球场吃炸鸡啤酒,篮球不小心掉落旁边,她好心捡起还给小朋友,却被小朋友一阵戏谑,谁长大要娶她当老婆。
幼稚园的小朋友都叫她大恐龙老师。
她的环境里,没有人能看到她的价值。
二.若有若无的初恋映娟没想过会有一天被人喜欢。
这一次,小朋友朝着她扔了好多鸡蛋,她正愤怒无助的时候,快递员小吴出现了,他轻轻拿走映娟衣服上的蛋壳,宽慰她,给了她笑脸。
大家冤枉她故意推倒高伯时,他冲到她面前保护她,帮她说话。
他带她送快递,快递车上小吴坦白,他曾经也是一个大胖子,映娟经历过的,他一遍遍的都经历过。
他和映娟在车上互相比着曾经拥有过的外号,死肥猪,大恐龙,猪饲料,忍者神猪……他宠溺的对映娟说,她是第一个做他车的女孩子,映娟笑了。
她决心为小吴减肥,也第一次画了口红。
减肥到痛苦处,她做了一桌子菜,给小吴吃,小吴吃的很高兴,映娟要减肥,死活不吃,他还喂她吃,叫嚷着不吃饭的减肥最不健康。
饭后小吴回家,太着急,忘了拿手表。
映娟送出去,发现小吴正在用催吐的方法,保持身材。
原来他是如此在意自己的外表。
这以后映娟没再见到小吴。
小吴消失了,他不知道如何面对映娟。
不久,映娟在街上遇到喝醉酒的小吴,他堵住了小吴,想问个一二三。
这时小吴喝醉酒的朋友出现了。
他指着映娟说:“她是小吴女朋友”,小吴下意识的慌忙解释,不是这样的,她不是他的女朋友。
一脸撇干净的样子。
映娟心碎了,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吴爱映娟吗?
显然不是,他对映娟好,只是希望拯救曾经的自己,曾经自己得不到的异性关注,他希望在映娟这里补起来,他想拯救映娟,不过是想拯救曾经的自己。
所以他知道映娟要什么,很快俘虏了映娟的心。
但他依旧介意外人的目光,当映娟被人投来曾经侮辱过他的那种目光,他感同身受,为了避免这种侮辱,在熟人面前摆脱映娟,离映娟远远的。
小吴最可怕的地方是,有些人最终会变成他最恨的人。
不过人性如此,人都渴望美好的东西,漂亮的美貌,丰厚的财富,优越的家境,良好的三观,和蔼的性格,耀人的学识,大部分人都喜欢,而且喜欢的不得了。
三.和最好的自己打一架映娟为了小吴减肥,每天跑步,节食,一星期后,还胖了1.5公斤,气的健身教练破口大骂,有些人没办法喝口水都肥。
像极了努力过后的我们,一点收获都没有。
小吴假装不认识映娟后,映娟,决心做最后的努力,缩胃手术。
手术失败了,映娟不仅没有瘦下来,还失去了味觉。
她最引以为傲的厨艺也没有了。
绝望到顶点的映娟,拿着酒瓶,打碎了减肥中心的玻璃,恍惚间,她看见了梦中那个最好的自己——美丽,温婉,自信,但她大声的辱骂着映娟,“就是你不努力,所以我才见不到大家,你这个死肥猪,你今天的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一拳重重的打在映娟脸上,映娟这次没有退缩,而是爆发她所有力量和最好的自己绝命搏斗。
她使出最后的力气,绝命一击,大喊一声:“去你妈的最好的自己”。
终于映娟打败了她。
最好的自己不过是大家对美好的看法,对映娟应该做到的定义,最好的自己说的话,不过是周围的人经常对映娟说的话,你要变美,变好哦,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才会有更美好的生活。
映娟为那个美好的自己,他人的定义,丢失了自己。
她那一击,让她彻底摆脱了别人的看法。
四.别人的看法不重要,你自己怎么看才最重要最近流行一句话,人生最好的活法,就是按照你最喜欢的生活去活。
王安石一生为官,想要在官场有一番建树,虽然最后以失败落幕,但那是他最喜欢的生活。
陶渊明不想当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一个一生为仕,一个淡泊名利。
哪一个错?
都没错,不过是选择不同。
你喜欢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好好的挣,人家说你铜臭就不要听。
你爱美,就好好收拾自己,人家说你绣花枕头你也不要管。
你想当全职妈妈就不要怕,只做妈妈不丢人,你想当职业女性也别怕,女人想创造价值不奇怪。
我们每个人生活不一样,选择也不一样。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看到的境界未必是达到的境界,说了这么多,我也不一定做的到,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和映娟一样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映娟因肥胖而自卑,你可能因为外貌,贫穷,学历不高,家境而自卑,承认大部分人和我们一样普通,或许会好受些。
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不必在和他人的看法如此较真。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对肥胖充满了歧视。
我们知道我们不能改变周遭,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当我们违背真实的自己的时候,同时也丢掉了自己。
这部电影好像是在看我自己,我很喜欢美食也喜欢研究美食,家里也会换着花样的做我想吃的。
所以从七八岁开始胖,一直高中毕业毕业190几斤。
从小受到过嘲笑,欺负就连老师也会欺负我,虽然我已经习惯慢慢表现得也不在乎这些。
其实内心一直都很自卑,我认为食物是最能给我安全感也不会歧视我,吃东西也成了我发泄的方法。
到大学以后才开始一点点减肥,曾经剪掉六十斤,当然是通过节食等一系列不健康的方法。
减掉的肉也带走了我的快乐,我开始变得焦躁,抑郁这一切知道现在还围绕着我,看到食物的那种罪恶感,让我不断抑制自己,爆发了暴食症。
进行暴食催吐,复胖,节食的死循环,现在体重150斤的我还在噩梦里。
当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的是哭惨了,实在是真实的写照。
我希望这个社会对我们多一些宽容,可以不喜欢但请不要伤害我们。
这部电影懂得人自然看得懂,看不懂的人请绕行。
在此重申:可以不喜欢但请不要伤害我们。
“那么你觉得让别人选你,是因为你便宜吗”,男教练说出这句话后,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反鸡汤文学还得是湾湾!
明明是一个励志故事,但是阳光很少,风雨很多,身材肥胖受到别人冷眼,还要遭受猥琐老头的欺负,就算自己是弱势的一方,但是因为外形原因还是备受白眼!
以为真心遇到一个阳光帅气又励志的男孩子,但是他也是为了不回到那个受伤的世界也在催吐减肥。
一个有着自己性格的小孩子,因为世俗不能做自己。
结尾虽然很难过,但是又很真实,减肥哪有这么顺利,心想事成哪有那么容易,付出了努力就有很高的回报吗。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在进入今天的正题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不管你是学生,还是上班族,你的周围是不是都曾有过一个胖子?
《那些年》里,也有一个这些胖乎乎的朋友们,一般都会有和身材相关的外号。
比如肥肥、猪仔、大象……对于这些外号,胖子们看起来都不太介意。
但实际上,他们真的不介意吗?
“肥胖”这个词,本质上只是描述体型的中性词。
可放在当下的语境里,这个词充满了负面的能量。
见面说“你又胖了”,是骂人;吃饭时说“你可真能吃”,也可以算作嘲讽。
连某些人聊天时用的表情包,都对胖子有着深深的恶意。
影视作品里,胖子也多以滑稽、蠢笨的刻板形象示人。
比如《功夫》里的林子聪。
他就是主角的小跟班,到处犯错,频频卖蠢。
还有《疯狂的赛车》里已故艺人戎祥饰演的台湾黑帮大哥。
他一口台湾腔,糊里糊涂、不明就里的被坑了一次又一次。
甚至动画片里,胖子也都不是“好东西”。
比如《哆啦A梦》里动不动就打人的胖虎。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电影,也是最近讨论度颇高的一部“胖子电影”。
只是它没有再拿胖子当作笑料,而是真实的展现了肥胖人士的苦恼。
它的名字叫《大饿》。
“大饿”这个词,估计有些小伙伴有些迷。
它其实很有来头,来自东汉的《风俗通义》中的“大饿不在车饭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饥饿过度的人,吃饭时不要过多。
大饿的意思,就是过度饥饿。
对于胖子来说,它等同于节食减肥。
《大饿》的女主小白,就是个正在节食减肥的胖子。
她的体重直超200,在幼儿园上班,小朋友们都叫她“大恐龙”。
小白的梦想是当一名厨师。
她想为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做饭,作为园长的妈妈却警告她:你这么胖,给小朋友们做饭,人家家长会怕孩子们都吃成你这样。
小白如今已经三十,因为胖,她在外面找不到像样的工作。
幸亏母亲开了家幼儿园,不然她钱都赚不到。
除了找不到工作外,小白经历着每一个胖子都经历过的歧视和污辱。
她出门,会被人叫做“死肥婆”。
她被小区里的孩子们当作怪物。
动不动就对她扔几个臭鸡蛋,看她歇斯底里。
因为胖,小白坐个公交车都要小心翼翼。
她身宽,一个人要占两个座,也没人愿意坐她旁边。
有时看到年纪大的上车,小白想让座,却半天挤不出来。
甚至周围的人,都一个劲的劝她坐下。
一个胖子,怎么配给人让座?
天热的时候,公交车上的气味不好闻。
旁边人的第一反应,就认定了这是胖子小白身上的气味。
很多人天然的认为:因为胖人原本出汗多,到了夏天也必定是臭气熏天。
这些日常的羞辱还算轻的。
电影里,小白竟然还被对门的一位老伯袭胸。
小白反抗时,老伯摔下楼。
赶来的老伯媳妇根本不信小白被袭胸。
她告诉小白:我家老头子瞎了眼也不会搞你啊,你什么样子啊?
周围的一圈人也都说:小白一定是误会了。
就连小白自己的亲妈,都无比的嫌弃自己。
小白生日那天,自己做了桌吃的,等着妈妈回来共享烛光晚餐。
妈妈却迟迟不归,好久之后才回了一条信息,说让小白先吃。
她还各种叮嘱小白要少吃点,不然越吃越胖。
妈妈嫌弃的口吻,小白自然是了解的。
没办法,胖就是小白的原罪。
为了摆脱这噩梦般的境遇,小白决定报个减肥班。
她节食,运动,好不容易减下几斤肉。
妈妈对她的评价是:你还不够努力,还没有达到“社会标准尺寸”。
最令小白扎心的,是小白的梦中情人,小黑。
小黑是个快递员,对小白一直很温柔。
这个朝气蓬勃的帅小伙,一和小白见面就配上路飞式的微笑。
小白被老伯侵犯时,正在送快递的小黑帮她作证,挺身而出。
随着两人关系越走越近,小黑告诉小白:自己原先也是个胖子,所以特别能理解因胖失意的小白。
小白也以为,小黑就是她人生中最完美的黑白月光。
只要努力减肥,一定会迎来朝阳。
哪知道没过多久,小白就发现,原来小黑的减肥成功,是靠催吐。
他吃下什么,就要赶紧跑到没人的地方吐出来。
人前,小黑过得像个正常人,一样的吃喝,一样的玩乐。
人后,小黑一次次的催吐,因为抠喉管造成的手伤,消都消不掉。
这已经是一种病态了。
仿佛因为胖,就连存在都成了罪过。
必须想尽办法瘦下去,让自己“正常”。
节食+运动减肥的办法,小白也觉得太慢,她承受不了胖子的压力了。
于是她干脆选择了切胃手术。
可切了胃,小白食量是减少了,但身材依旧肥胖。
也不知是手术问题,还是小白的心理问题,她还失去了自己的味觉。
要知道梦想成为大厨的小白,没了味觉,就更是个“废人”了。
电影的最后,小白并未逃离胖人的厄运,她还是个胖子。
电影结尾有个镜头:小白看着街边正在欢快吃东西的胖子小朋友,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那笑,是一种羡慕,羡慕孩子还意识不到自己肥胖会带来什么。
那笑也是一种苦笑,苦笑那孩子可能就是下一个自己。
《大饿》的评分并不高,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爆点”,但我觉得它很勇敢。
在当下电影市场里,它是个逆行者。
毕竟很多影视作品里的胖子,即便形象不差,也都要经历减肥。
还必须最后减肥成功。
这其实正是一种对“肥胖不美”价值观的迎合。
这些迎合之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胖人一定要在瘦下来之后,才能真正得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
但《大饿》告诉你,真正的胖子,哪有那么容易就会瘦下来?
他们要面对的苦难,也不是减肥就治本了。
对于胖人的歧视,归根结底是社会审美观的问题。
而肥胖人士应该担忧的,是肥胖引起的健康隐患——这种隐患,过瘦的人也不少。
一个人是胖是瘦,是高是矮,从来都只会决定这个人的外貌,而非内质。
如果仅仅凭着颜控两个字,直接就给不相干的人扣上座五指山。
我只想告诉她五个字:。
当然我不是让大家不去减肥,或追求美。
只是美的标准不应只有一种。
单一化的审美,最终带来的都是对“不符合标准”之人的伤害。
最后再吐槽一下内地视频网站上的《大饿》。
它被删掉了一条故事线。
故事线里,是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异装癖的情节。
看来我们不仅仅容不下胖子。
有些事,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但我相信未来。
相信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们,会从此不再对身边的胖子品头论足,指指点点。
相信大家会从此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异类”。
如果你不爱他们,也请不要伤害。
今天就这样,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小朕
电影里多次出现这个物品,相信是有意为之。
鱼缸里的金鱼美则美矣,却被束缚在方寸之地,它的美丽也不过是人类刻意安排的杂交、选培。
我们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有意识的抱团,排挤那些和团体不一样的人群:笨蛋、胖子。
这种偏见被大多数人无意识带入成人社会,某些习惯这种偏见的人更是将其视为幽默感的一种表现方式。
宽容真是一个稀少的品质,理解一个人却很难,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结尾学员、路人的言语都在印证这点。
电影里的快递小哥人设真的很有意思,他应该做了胃绕道手术。
他与女主角间交流似乎带走一种别样的心理:像一个被招安的土匪(没有贬义)去看望曾经的兄弟,你看我现在混的怎么样?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快递小哥极力展示优越感的同时,唯恐女主角发现自己的背后一面。
被发现后选择了逃避。
小宇则映照着女主角的童年、家境。
女主角则是从怀疑到接受,最终被规则同化。
但是同化后的结果真的好吗?
这是电影留给我们的问题。
当然,电影最后还是给了一份不错的结局,两辆车子和谐并排行驶在美丽的街道,减肥中心似乎也有所收敛。
女主最后失去了味觉,正像很多人慢慢失去了自己的特质。
当一个社会制定出好与不好的区分后,人们很自然的鄙视不好的人群,并报以“这是不努力的结果”的话语来鄙视这类人群。
引人向善固然很棒,但是能不能给予困境中的人们一点同情,不要再以“不好好学习就要当乞丐”来教育孩子。
想看很久的电影终于看了我的感受如下:首先,家庭教育。
女主在体重超标时,因为遇到快递员小吴还因隔壁大叔的xsr而坚定减肥的心思。
她参加了训练班,体重不达标后改用节食,一直在努力。
但是,妈妈好像并没有注意到,说她根本没有在努力(也有可能是吵架的一时口嗨而已)。
因为妈妈的话所以去做了胃切除的手术,手术后不仅没瘦,反而导致味觉的消失。
唉,家长似乎看不到自己子女"默默的"、"潜在的"努力。
第二,异装应不应该被支持。
女主支持小宇是从外人的角度,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而小宇的妈妈不支持是从长远的未来来考虑,觉得他会活的很累,没有希望。
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自己的子女天生的异装行为应该支持与否?
第三,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女主真正的四次笑容:第一次是和小吴一起"兜风",和他一起自爆外号;第二次是给小宇选裙子,给他挑自己以前的裙子,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很开心;第三次是砸掉减肥店后,坐在路边,看人来人往,有瘦子,当然也有胖胖的可爱小男孩,看着小男孩吃东西时候的笑,我觉得那是一种如释重负的笑容,那一刻她好像放下了,没有那么迫切地想要瘦下来。
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她是和妈妈"和解"了:之前吵架说幼稚园是妈妈最成功的事业,宣传册上没有自己的照片,觉得很失败,妈妈说了气话。
正常人和妈妈这样吵架、被妈妈这样否认都或多或少觉得妈妈不爱自己,但是,在她砸了店子之后,妈妈来接她,抱着她,这是一种和解,知道其实不管自己是什么样子,妈妈都是爱自己的。
第四次是小宇搬家时,和小吴一起去送假发,三个人都笑得很开心!
这也全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尽管女主没有瘦下来,尽管小宇的异装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但是其实不管是从亲情,还是友情来说,都算是圆满的!
P.S.女主最后真的美极了!
你自信时候真的美多了!
之前看过格格的月半爱丽丝,剧情已经忘了,甚至同样的假特效加瘦身逆袭的还有好几部,有一部是徐璐魏大勋?
可是乌鸦边天鹅,一朝瘦身逆袭,帅哥爱上我的剧情除了让人颅内高潮爽一下并不会或说很少会在现实发生。
中午吃两个巧乐兹而焦虑的我刚好被大数据推荐了这个剧,在下班干饭和干饭后终于看完了。
终于到了再也长不高,生活压力同辈压力却老想让人去吃吃吃的年纪。
女生天然被赋予太多“外在”追求,男生则以“财富”为主。
自己虽然受了十几年教育却还是囿于这一套价值体系,不时想减肥想节食,甚至想zhengrong?
好好生活。
看了这么多电影,只觉得这四个字的感悟越来越深了。
这不是一篇合格的影评,顶多只能算是观后感而已。
大娟整部电影围绕着阿娟减肥的心路历程展开,看到片子的前半段,以为又是一个屡见不鲜的励志桥段—一个“胖子”减肥成功,逆袭为美女什么的。
但台湾电影不走寻常路的风格我真的是非常喜欢了,它不落俗套地向人们展示了它欣赏的价值观—你就是你,不要做别人眼中的你。
现在的社会,关于健身减肥的广告多到你烦不胜烦,往往打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旗号。
可是问题来了,什么是更好的自己呢?
像那些广告中描述的就是更好的自己吗?
这种想法难道不是大众对“更好”的刻板印象吗?
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的每一个人,为什么要由他人来定义你的人生呢?
电影的中有个桥段让我印象很深刻,减肥中心的老师让大家在不考虑身边人原始体重和已减体重的情况下,闭上眼再睁开,问大家看到了什么,有人回答说看到了胖子,那个老师补充说“没错,一屋子的胖子”。
那个场景让我觉得很难过,明明大家都已经很努力了,但没有会在意你付出的过程,他们要的只是那个结果而已。
这不禁让我反思,我有没有因片面的认识去看待一个人?
我有没有在有意或无意间对类似“体格比较大”的人造成伤害。
想到这儿,我去问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身高163,体重大概160➕,具体的数字她从不透露。
我问她,你会因为别人说你胖而难过吗?
她笑着答,我身边的朋友胖子还多呢?
那你会因为朋友以外的说你胖难过吗?
外面的人一般都不会那么说。
这是我母亲的回答,她全程都是带着笑意的,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丝丝心酸。
从她的话语中我仿佛能体会到妥协,她没办法改变别人,于是只好改变自己了。
问答完,我跟她说,我再也不说你胖了,但是我希望你健康。
最后,我想说,别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评价他人的外貌是最没品的的行为,不要让别人眼中的价值观干扰到你。
完
吃播为了红,人前吃得香,人后吐到哭。
女人为了美,开眼角动鼻梁整下巴,只为追逐别人的一句:漂亮。
胖人为了瘦,节食、运动、报减肥班、做手术,只想成为“最美的自己”。
为了大众眼中的好、美、瘦,我们忽略自己的真实意愿,只为和别人一样,但这样做真的好吗?
电影《大饿》或许能给你一个答案。
剧中的姜映娟(蔡嘉茵饰)重210斤,30岁,被学生称为“大恐龙”老师,做得一手好菜,却依旧摆脱不掉胖带来的歧视。
阿娟性格温和,是一个乐观的胖人,但因为胖,她成了被取笑、轻视的对象。
生日当天,母亲爽约没回家,第二天回来却送了她一份礼物——减肥课程,并说:“你现在不减,以后更难减。
”
似乎胖人什么都不做,只因不是大众眼中的瘦,他们就错了,他们就应该减肥,不能随意吃喝。
正如本片的片名《大饿》,让胖人感到大饿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饿,还有心理的饥饿感。
人在满足他人期待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饿造成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
减肥造成的这种“大饿”不仅是阿娟的痛苦,也是每个胖人的痛苦。
他们是被大众标准束缚住的“胖人”,体重没有超标,却因不是大众眼中的“瘦美人”,一再逼迫自己减肥,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胖”是他人眼中的原罪胖就是没有自制力,胖就是失败,胖就不能玻璃心脾气差,似乎胖本身就是一种错。
胖人的世界看不见善意,听到的看到的都是恶意,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便可能伤害到胖人敏感的心。
漂亮的人,性格不好,依旧有人喜欢,但胖人却要学着改变自己的性格,让人喜欢。
阿娟性格好,善良、乐观、温和,与小朋友相处愉快,擅长做美食,但因为胖,她的优点被忽视。
阿娟为小朋友打饭时,与小朋友闲聊开玩笑,像朋友一样相处,母亲看到后却指责阿娟:你跟他们玩,以后怎么管得动他们。
阿娟提出要帮母亲制定小朋友的菜单,却又被母亲说道:“你把自己吃成这个样子,哪位家长敢把菜单交给你。
”
阿娟不服气地争辩道:能力和身材是两回事。
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她认为阿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她胖,在厨房煮菜是一件没出息的事情,阿娟现在的生活就是对自己不负责。
母亲认为的负责是,三十岁的阿娟应该去减肥,然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是煮一辈子的菜。
对阿娟而言,煮菜是一件开心的事,她也享受这样的快乐,但不被母亲理解。
似乎这个世界,大家都对胖人失去了耐心和平常心,胖人的好心也容易被误解,被欺负,说了也只会换来别人的不相信。
公交车上,阿娟好心为老奶奶让座,却被说:“小姐,你还是坐着吧!
”
家门口,阿娟拿出钥匙开门,却遭到邻居猥亵,反抗过程中导致邻居滚下楼梯,却被邻居老婆嘲笑道:我老公眼瞎了,才会看上这死肥婆。
似乎胖本身就是一种原罪,无论你做什么,怎样做都是错。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胖人必须要承担起胖所带来的折磨。
因为胖,找工作被拒,逛个超市购物,被别人指指点点,走在街上,也会有人在背后偷笑,出门坐个车,也会被用胖来开玩笑。
似乎这个世界的人可以分为三种,男人、女人、胖人,胖成了一种群体代称,没有性别之分,他们不敢拍照,没人一起玩,要想融入他人,必须减肥改变自己。
胖人也想正常生活,但最后也只能被外界环境逼着去改变,去减肥,去变瘦,去成为大众眼中更好的自己。
阿娟,千万胖人中的一个缩影片中的阿娟为了不再让母亲失望去减肥,到了艾伦减肥训练营时,艾伦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减肥?
有人是为了不再被工作拒之门外,有人是为了更好的自己,只有阿娟是因为母亲让她来就来了,她不想再被母亲当成一个失败品,不被看好。
阿娟说完后,换来的是大家的哄笑,艾伦却说减肥是为了,不再让别人选你,是因为你比较便宜,不再因为胖被低估工作能力。
这确实是胖人的内心所想,他们不想再受到歧视,不愿再经历穿衣服被说不适合,吃东西被嫌弃胖,坐公交被嫌弃占位置。
戏中阿娟的痛苦遭遇很真实,胖人的敏感自卑演绎得很好,这不只是演员是胖人的原因,而是导演谢沛如也曾是胖人,并且深受此影响。
《大饿》是谢沛如替胖人的发声,也是为曾经的自己发声,她希望大家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待胖人。
青春时期的谢沛如胖过,而且胖成为了她的一个阴影。
那时的她因为胖,被别人称为“阿肥”,并因此失去自信,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讨喜一些,她会故意做一些好笑的事情,让同学认为她是一个好亲近的人。
即便后来谢沛如瘦了下来,胖的阴影一直伴随她,让她非常在意自己的体重。
生活中,像谢沛如这样在意体重的人并不是少数,特别是女性。
对于女性而言,减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在追求瘦和美。
艺人为了上镜好看,刻意控制自己的体重,每餐不敢多吃。
普通人,为了追求明星们的瘦,为了维持大众眼中的“好女不过百”,减肥节食,只为了瘦。
似乎,我们瘦下来就能成为更美好的自己,谁也不知道这种风气怎么形成的,但瘦就这样成了一种大众审美。
阿娟为了瘦,节食运动,做胃绕道的手术,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失去了味觉,再也做不出美味的食物。
快递员吴永浩以前也是胖子,后来瘦了下来,阿娟曾问他怎么维持瘦的,他说靠个人魅力。
但在不被人知道的角落,他努力催吐,把吃掉的东西吐出来。
吴永浩看着是一位阳光热情的人,但内心却充满负能量,他认为改变自己迎合世界更容易。
我们为了追求大众期待的样子,失去自我,为了成为他人眼中的正常人,减肥、变瘦变美,但这个标准谁也不知道怎么来的。
活出真实的自我,很难胖没错,瘦没错,你想被他人认同没错,但歧视不处在标准中的人就有错。
瘦是美,胖是丑,这是谁制定呢?
瘦与胖本该是人不同的状态,而不该是被嘲笑的原因。
我们经常在真实的自己与他人期待的自己中纠结,矛盾,在追逐他人认可中丢失了自己。
其实我们更应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但能真正活出真我的人很少。
我们处在在这个社会中,必然会受到大众观念的影响,很难忽略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阿娟之所以能在最后勇敢拒绝成为“更美好的自己”,是因为她为减肥做了很多努力,能做的都做了,却为此失去了味觉,无法吃到最爱的食物,她怒了,和想象中的瘦女人打了一架,并喊出那句“去你的更完美的自己”。
如果你以为《大饿》是在讲一个人怎样减肥变瘦的,那就错了。
它探索的是我们到底该为什么去减肥。
如果是为了他人心中的“瘦美人”,成为大众期待的人,那我们没有必要去减肥。
如果是体重超标,严重影响了自身健康,那不需要别人说,我们也必须去减肥。
但现实却是,我们为了追求他人的认同,刻意折磨自己,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想法。
听到别人说自己胖了,便想法设想让自己瘦下来。
也有人为了瘦,忍着减肥路上的折磨和痛苦,但就是做不到大家期待的“瘦”!
所以,当你看到别人减肥无果时,不要说还不是你没自制力才胖的,也不要说,你那么胖了还吃。
如果有人要你像他期待的那样,你也完全可以说一句,去你的更好的自己。
我们要学会善待自己,如果只能这样,坦然接受便好。
《大饿》结尾时,阿娟坐在路边,听着路过的人议论“来这减肥的人都是没自制力的人”,另一边,一位微胖小男孩开心地吃着食物,他还没有意识到胖会让他面临世界的恶意。
电影中,阿娟放弃了减肥,不再追求完美的自己,看似是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但依旧改变不了他人的看法,她能做的仅是善待自己,戏外的我们也是如此。
我们无法阻止他人的看法,但要更爱自己一点,对自己宽容一点。
当你胖没能耐时,大家会嘲笑你胖,但当你有钱有权时,你的胖就成了你的个人魅力。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无法改变他人的看法,但却可以去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
这并不是要你放弃自己的努力,不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而是我们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追求更好的自己,也可以勇敢拒绝别人要求的完美。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妥协而充满善意,它只会因为你强大而充满善意。
凭什么要和别人相同,虚伪的社会和人,装作很关心别人的样子,其实从来不为别人考虑,心里只有自己,自己满足了别人是切胃还是压抑自我关我屁事
感覺上如果拍得更黑暗一點會將這類題材發揮得更好,現在的風格呈現反而有點走向商業了。同理其實如心靈探索課程、補習這類變成商業化的行業都有發現有類似的問題。影片多次呈現對肥胖的先入為主概念,再而探索不同的性癖等,都很反映出華人對性/別觀念的普遍保守現象。打架那場戲還挺喜歡。
一点也不好看,再加上被总局那群脑残剪得支离破碎的,重要剧情都没了。白白浪费时间了。大家一起诅咒总局人生娃被剪小鸡鸡。
中点以前很完美,涉及的问题触达也很准确,包括男孩是催吐一族对于女主的打击👊也很准确,整体我觉得是从小宇上台跳舞开始垮掉的,因为那个舞蹈我觉得是作为女孩上台都不妥的,故意政治正确其实还挺不能让人信服的,结尾我觉得收的过于理想化了,但是我也想不出来这种题材结尾要怎么写才可以…
电影会结束在九十分钟 无论给出怎样的结局 但现实不会无法和解 更不会有可以说服我的结局 我的肥肉就像我的痛苦时刻伴随着我
这样的题材拍得不够深刻,只靠演员来撑起了,全片流露着一种俗气的味道,哪怕连核心那句话,也老生常谈了。世界如何看待胖子,和胖子如何看待世界,是两个命题,没必要过度建立因果关系。
人们多多少少都有不想面对或者面对了也解决不了的事,想不被打扰的活着成了难题,明明没有伤害任何人,为何主动释放出恶意的人不做检讨?有个影评说的挺好,外卖小哥妥协,女主挣扎,小孩子懵懂,明天问题能解决么?不知道,但终归自己能和自己和解。
暖系美食,暖色摄影,没有这个暖心结局,其他部分简直丧到骨子里。收回蔡少勋新人不水的评价,我把我的金马奖座颁给蔡嘉茵,她太棒了。
爱吃的人都是爱生活的人,胖子比任何人都爱生活。
把草莓填进蛋糕夹层,厨师内心的甘甜无人知晓。把微笑留在巴士车窗,人类兀自的悲欢并不相通。模范生的大脑戴着妩媚的蓝色假发,大恐龙的骨架生出脆弱的少女心情。人生赢家的日常像出浪漫电影,超重女孩就连生日也像荒诞闹剧。妄想切掉了内脏就能改变外貌,梦中的厮打只是空虚的胜利;以为吐出了脏污就能焕然一新,手背的伤疤才是踏实的妥协。阳光快递的员工在深夜里买醉,贵族学校的老师在破坏中清醒,充实的生活也许只是迎合社会规则的假面,大饿的灵魂反而让我们拥抱住真实的自我。
关于减肥的。前面还好,有台湾市井气。结尾则与前面有些脱节,回到按自己意愿生活的主题上。其实,这只是自我欺骗罢了,问题仍然存在,人们何曾能不在意别人看法,而按自己意愿生活?
这就是现实啊,不圆满却学会了包容自己
做自己很难吗?快递男说:要改变世界太难了,还是改变自己比较快。但创作者在最后一组航拍镜头里也许在说:这是可以双线并行的,做自己并不一定要谋杀掉社会期待的自己。
《大饿》每一次看湾湾的电影都有新惊喜,从上两年的《大佛普拉斯》到这一部。关注点都是细微/渺小/普通的人民大众,喜欢异装癖的小男生,减肥不成功的幼稚园厨师,不敢承认自己女朋友的阳光快递员。湾湾编剧里越来越多的人文关,讲故事手法也炉火纯青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笑中带泪,苦中作乐。反观你国的电影,近期除了《春潮》,其他都已经被光腚总菊蹂躏的不成样子了,就连这部电影在爱奇艺线上都被阉割了10分钟。送给他们电影里的一句话...“我去你妈的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管好他自己,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完美”,凭什么你定义的“完美”才是“完美”,去他妈最完美的自己啦!每一种人都值得被尊重!
在台中看的,看完之后发现竟然就是在台中拍的,大多数胖子所遭受的挫败感,大多源自身边人所谓的爱,他们不停让你瘦,可是,瘦就可以过上美好生活吗?不爱我们的还是不爱我们啊,去他妈的美好生活吧。
做自己与做别人眼中理想的自己互相消解(缠斗幻象中那句“去你妈的美好自己”与现实生活中遭受的排挤完全抵消),但最惊喜的还是有人味的剧本,蔡嘉茵与柯淑勤极具生活化的演出浸入观众的视角,可不比那些只靠没由来争吵造作母女冲突的戏好太多,张耀仁的演出仍旧甩不开包袱,但巷角抠喉呕吐那场戏仍然冲击力十足,一尊布满裂痕的“完美”雕像。只可惜尾段十分钟乏力,最后落点在小宇完全摸不到头脑,也可能是有删减。
妈的,引进版果然剪掉很多,足足少了十分钟。扮演阿娟的演员表演的真好
不行
外表是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剧中减肥导师的话:现在这么的快节奏,谁有时间欣赏你的内在美! 整部剧两条线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歧视(偏见)和做自己,但没有很强的代入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