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态去看《刮痧》时,心情好像过山车一样,感到不解,感到气愤,感到沉重,感到欣慰。
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让我体会到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艰辛,它们不被接受,甚至被曲解。
《刮痧》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丹尼斯因为肚子疼,爷爷就用刮痧的方法给他治疗,一天,丹尼斯不小心磕破了额头,医生在给他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了他身上留有的刮痧痕迹,认为许大同夫妻对孩子实行了暴力,进而展开了一系列事情。
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感受到文化和传播的相互影响:一方面是文化对传播的影响,表现在文化的维护等方面,文化的维模功能对传播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来文化模式的维护时,即可以增进传播的发生;而当外来文化对原来文化模式具有破坏性的时候,则限制不同文化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影片中,在第二次与法官交流的过程中,儿童福利局的律师列举了许大同许多表现暴力倾向的事件,如简宁生产时,由于胎位不正等原因,许大同要求保大人,在许大同的眼中,这是人之常情的事,孩子没有了,还会有的,但是大人没了,就真的一切都没了,然而这种思想在传播到西方思想中,他们认为这是不尊重儿童的表现,破坏了美国对儿童保护的法律。
同时还列举了张飞和孙悟空,在中国,张飞和孙悟空是英雄人物的象征,许大同将他们设计在游戏之中,传播中国文化,让西方人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展现中国人有勇有谋、英勇无畏、敢于反抗的精神,而在美国人看来,这类人物放在游戏中,他们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充满了血腥、暴力,对本国原有文化倡导的保护孩子,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美国人对于这个就进行批判、反抗,在片头的时候,还出现了游行示威的活动。
另一方面是传播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传播中的文化震惊等方面,文化震惊指的是生活在某一个文化圈中的人,当他首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在影片中,当医生和护士发现丹尼斯身上留有的刮痧痕迹时,医生和护士震惊了,他们立刻打电话给儿童福利局,认为许大同夫妻对孩子实行了暴力,这刮痧的痕迹就是家庭暴力活生生的证据,与他们国家制定的对儿童的保护相违背,要求孩子的监护权由儿童福利局拥有,同时,许大同也震惊了,刮痧作为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拥有悠久的历史,代代相传,在他的眼中,这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而且自己以前也进行了多次刮痧的治疗,现在竟然被说成是虐待儿童,让他气愤,觉得不可思议,许大同的律师约翰•昆兰在看到那几张刮痧的照片,也认为许大同有虐待儿童的行为,法官让许大同拿出证据证明刮痧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传统方法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许大同感到很无奈。
还有一次,保罗和丹尼斯打架了,许大同要求丹尼斯道歉,丹尼斯不愿意,许大同就当着约翰•昆兰的面打了丹尼斯,约翰•昆兰对于这种行为震惊了,而这种教育方法在许大同看来是正常的对孩子要进行适当的严厉教育,同时也是给约翰•昆兰的一种交代,对他们给予尊重的表现。
但是文化观念的不同,这样的行为会使人震惊,让人曲解。
这部影片表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许大同的观念方法代表着中国的文化,美国律师等人代表着西方的文化,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冲突,让我们感受到文化和传播的相互影响,也让我们看到了赫尔德尔在《人类历史哲学概要》中说的,文化有明显的边界,文化作为一个区域的文化,它总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文化。
可喜的是,最后法官撤销了对许大同进行的处罚,这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了中国文化在被西方文化了解,接受,这是文化传播的一大进步。
一方白屏上两种文化在摩擦。
摩擦——只在一张白嫩的小脊背上,也许是由一片剔透的钝玉来执行的,来来回回,每一下都传递着爱的温度,却摩擦出了烽烟战火。
也摩擦出观者眼中泪,心中血,脑中的沉默。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圣路易斯市,剧中男主角许大同和太太简宁移民美国八年,终于实现了“美国梦”: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孩子、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收入,然而,随后降临的意外事件,搅乱了他刚刚圆满的美国梦。
许大同五岁的儿子丹尼斯闹肚子发高烧,留在家里看护孙子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以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这却成了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被告上法庭,接连不断的灾难噩梦般降临,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明白流畅的叙事,真挚自然的表演,真实尖锐的矛盾冲突,不由地让人陷入剧中不可自拔,与主人翁一同挣扎、流泪、叹息、思索,一同感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擦出的灼热。
灼热中两种文化经历了从否定到怀疑到尝试再到肯定的过程,终于互相融合,互相包容。
否 定见到孩子如三分熟牛排一样的背,接受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方医学理论的美国人愤怒地否定了刮痧。
善良的法官渐渐相信了美方律师对中国传统神话英雄孙悟空的“新解释”。
剧中的美国人都认为以打来教育子女不可理喻。
助女主人翁生产的女护士一直对男主人翁的“保大人不保孩子”耿耿于怀。
美国老板认为男主人翁的“面子理论”极为荒谬可笑。
人们对男主人翁为父顶是非以及从容逃跑的举动表现出不解……他们所不理解的这些却全是根植于中国人的文化与道德田地中的最不起眼的寸寸韧草。
中国人用刮痧千年,刮顺了多少亿人胸中错杂的疾气;中国老少爱孙悟空,一爱五百年;“打是亲骂是爱”,中国人都体验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延续“香火”的时刻一直是中国人的原则;“面子”——中国人自古传承的可爱与可恨;“子还父债” 、“遇事从容”早已从儒家经典中渗入中国人的经脉。
然而这些处处体现中国文化的小草们被不同程度地否定在人文主义神经敏感的美国人心中,我们欲伸冤而不得,因为这是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全球一体化愈发明显的今天,文化的融合并不像经济、政治、军事般迅速而容易,因为属于人类意识领域的文化品格是最综合与高深的,尤其是传统文化,没有特定的人文关怀与真诚的相互包容、吸取,却只强调融合只会使隔阂愈久愈坚。
美国人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价值观,这就注定了自由、平等、民主作为他们信念的首要内容。
美国注重人权、平等,所有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充分享有人权和社会所有权利。
儿童的权利受到高度保护。
所以,当家长把儿童单独留在家中或是打儿童,都被认为是侵犯了儿童的权利。
而中国的道德人伦本位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因此在中国父亲管教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都是无可厚非的。
对中国人于情不通,对美国人于法不允,情理与法理的矛盾冲突在影片中逐步尖锐升华。
并且身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美国,已习惯将拳头伸向各个领域,包括思想文化领域。
片中的美国人对未知文化固执的偏见正像美国政府对伊拉克的态度。
金庸在《白马啸西风》中提到唐太宗发动战争企图将中原文化强行移植到高昌国却适得其反,使高昌人民起了强烈的抵制情绪,以致中原文化被拒之门外。
现实中的美国,影片中的美国人,都太一厢情愿,如那糊涂一时的唐太宗,忽视了促使文化融合的耐心与时间。
五六个美国警察突然冲上,按住毫不反抗的男主角时,玩具“孙悟空”被一双大脚踩到。
我们的心也似乎被踩了一脚。
他们是在执法,问题在于是在一个错误观念导致的错误判决的命令下。
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毕竟吸收得最多的还是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人权思想、法制思想,权、法至上的单纯的他们难免不被机械的理性工具蒙蔽双眼,何况面前是博大复杂的中华文化,他们更加看不清了,暂且否定之。
怀疑 尝试启蒙思想中最鲜活跳动的是怀疑因子,它曾跳跃在封建皇权、封建思想之上,是人类前进道路上的先行者。
而剧中的人们举着它,作为明灯照亮前方的文化之路。
其实一开始,主人翁的朋友及辩护律师就质疑对刮痧一味否定的正确性。
而在男主人翁一番深情的“爱子宣言”后,作为原告的儿童福利机构负责人也开始质疑自己的行为。
因为坚信自己无错而行为过激的男主人翁也冷静下来,他也许正沉浮在疑之海。
怀疑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尝试。
当男主人翁的老板来到中国亲自感受刮痧时,故事的场景被一种神圣的氛围笼罩。
当那玉样的刮片触及老外的背时,我们禁不住泪如雨下,心中郁结的情怀被释放,压抑的民族自豪感终于昭雪。
身心疲惫的男主人翁曾想抛开一堆尚未解决的麻烦归国,在其父一番平实而意远的劝导下,他胸中本已沮丧软卧的中华品格又站了起来,他看清了自己的责任,鼓起直面人生的勇气,守住民族品格与人格,他也终于守候到了家庭团聚的幸福时刻。
在他的这最终尝试中,我们透过他重拾光彩的眼神,看到了民族性的不屈。
是剧中美国人的诚意让中华文化昭雪,是剧中中国人的坚守让中华文化不屈,是怀疑与尝试铺开了昭雪之路,是精妙的中医学最终让怀疑者叹服,这是中国文化的一次胜利!
融 合男主人翁名大同,这决不是巧合。
孔夫子《礼运大同篇》中描绘的是理想中的和谐世界,这也许也正体现着此片创作者的美好心愿——愿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和谐能在偏见与误会消除后达到大同即互相包容的和谐境界。
中美文化的差异的趋向,最为重要的也应该是在最为简单也最为根本的人类大同上达成共识。
而这种境界的达到是有可能的。
七八辆警车的“开道”中,男主人翁仍能保持平静安详幽默的状态,正反衬出中华文化宏大逼人的气势,这正是中国悠久文化沉淀的感性理性让我们可以包容一切,甚至是不幸。
在从不知到知的艰难过程中,美国人表现出他们身上可贵的民主思想,对民主的信仰使他们的目光愈发清澈。
的确,纵然中美文化间存在着历史、地域、种族、意识形态等等造成的难以逾越的鸿沟,但中美文化有极有利的相似之处,其就在于它们皆有大气的包容性,这是二者可以互容的基础。
放眼世界,本来文化就并没有优劣之别,而只是存在差异。
以宽容的心态去认识差异并对异质文化加以合理重构,是各种文化走向融合的基础。
很多电影业内人士认为,《刮痧》以一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收尾是影片的败笔,更有人人为这是中华文化向美国文化的屈服。
然而,我认为,这是电影主创对和谐大同充满希望的表现,更是促进文化融合的善举。
摩擦,让光滑粗糙——这个故事中矛盾磨出的血泪几番把我们浸透;摩擦,也让粗糙光滑——终有一天和谐的世界文化会闪烁着钻石永恒的光芒。
(呵呵高三时候写的,现在想想,也算是我的第一篇影评吧原文贴过来)
1.电子游戏颁奖典礼上强行出现cosplay兵马俑是几个意思。。
2.美国人的游戏颁奖典礼上,为何会有《街头霸王》(made in Japan)乱入?
3.大同获奖感言中,大谈美国梦说:“只要努力,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你们中的一员,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的美国人。
” 你一个中国人,最终想成为美国人,给你差评!
4.老霍这个人物出场合理吗。
(首先出场方式就不多加吐槽。
)既然是大同父亲的老朋友,那么他一定认识大同吧,所以他将以兵马俑身份出席大同的颁奖典礼这件事,大同和他父亲一定是提前知道的吧,然而电影中两人偶遇时显然并不知道会遇见对方。
5.老霍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想表达父亲在美国唯一的朋友死了,父亲从此再无生活伴侣了?
那为什么不能是一开始就没有老霍这个生活伴侣?
6.关于丹尼斯背上的血痕,影片中也提到了是因为局部毛细血管的扩张,而不是通常所见的皮肤器质性损伤,这与被殴打致伤有着本质的区别,有点医学常识的人怎么可能连这也不能区分?
7.大同所在的电子游戏开发商老板约翰,为何又身兼版权法律师一职?
(可能老美确实多才多艺。。
)8.听证会上,大同处于不利的态势,而他挽回颓势办法竟然是极力证明自己有多爱孩子。。
以一个正常成年人思维不该是把重点放在证明刮痧是一种中国传统疗法上吗?
即使当时美国医学有关书籍并无记载,但结尾处大同父亲来信中所说的做法不就对了吗?
9.夫妻二人关系恶化显得莫名其妙,破出租屋内两人把酒时的对白莫名其妙。
10.圣诞夜,抢劫犯大行其道,大同勇敢搏斗,一旁的圣诞老人不帮忙也不报警也就算了,他的反应却是小心小心别把劫匪打死了!!
除了以上情节或逻辑上的问题以外,插句题外话,蒋雯丽阿姨的演技不忍直视。
尤其拿着手柄狂打游戏那一幕和两人醉酒的那一幕。
另外,看完《刮痧》给人感觉这其实是一部立意不那么深的电影。
最大的问题在于,导演为了讲述一个因为文化差异而险些导致悲剧的故事,故意放大了矛盾,并且刻意将解决矛盾的keys给抹去,避之而不谈,从而使矛盾扩大化,话说回来这个矛盾其实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影片在节奏的把握上显得拖拉,机场离别一幕将剧情推向高潮,结尾处却又在大做文章,爬水管的戏画蛇添足。
对于两股势力或是两个人之间因意识形态产生的矛盾,解决的第一要义绝对是通过交流,互相了解。
影片中面对老美不了解刮痧,我们第一要做的难道不也是通过搜集证据,让他们了解刮痧吗?
不得不说的亮点是梁家辉极具张力的演技和他会说话的眼睛!
作为一部讲述中美文化的片子的确可以鲜明的看到中美的文化差异,但不得不提的是,编剧太烂。
一切的剧情安排都是为了剧情而剧情,能在美国混的那么好的大同怎么样也应该是作为中国的精英分子出去的,文化适应能力却那么差,在美国待了八年,还处处以为这是在中国。
在法庭上冲动的行为以及最后冒着生命危险翻墙去见家人的行为都是冲动极了,幼稚极了。
完全都不是一个成熟的男人应该有的表现。
这一点上他做的远不如他的妻子。
自己都打算在美国长期定居下去了还总以为自己是在中国,总拿中国的一套出来教训美国人,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入乡随俗”难道反而忘记了嘛?
刮痧请不到唐人街的医生去法庭就不能请儿童福利院的人去唐人街嘛?
老人为什么在美国不适应?
如果有一个合适的工作,一个合适的圈子这个情况不就好很多了嘛?
比如在唐人街为老人找个工作找个老伴之类的.很多问题的出现只不过是大同没有办法找到合适的途径去解决罢了,这么一点困难,他就颓废的整日借酒消愁,还把工作都辞退了。
这是在黑我大中华出去的精英嘛?
I have never imagined that I would write a film review in English. Because when referring to feeling and culture, I can hardly express my whole idea in Chinese, let alone in English. Well, just have a try.The Gua Sha Treatment is designed to discuss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We can know that from Datong, the name of the leading man. Datong is a classical Chinese term. It refers to a utopian vision of the world in which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is at peace. While life always plays jokes on people, Datong’s peaceful life didn’t last long. He was accused of abusing his son because of the bruises from Gua Sha.Actually, Datong was not the person who gave the little boy Gua Sha treatment. It’s his father. But Datong decided to be a scapegoat. This was a culture differenc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aw is not important than affection. Though we also praise those people who put righteousness above family loyalty, nobody wants that happen to themselves. Chinese think that being a scapegoat for family members especially for father or mother is a responsibility.The biggest culture difference the film showed us was that Chinese culture was based on experience while western based on specific evidences.Gua Sha has been used as a treatment for thousands years, and many people advocate it for their own experience. Just like many Ancient Chinese technique, we just know it is useful but we can’t explain it clearly. So to persuade westerner to believe it seems impossible. Then cultures conflict happens.But we can’t directly blame westerner in this case. Not only Gua Sha, but also laugh therapy and so on are not accepted by westerner as normal treatments. It’s a responsible attitude for life. Because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se treatments, we cannot make sure what is going to happen.And how we should deal with it? Ancient Chinese have given us the answer: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But we should not abandon our own culture, just like Gua Sha, a treatment that helps blood circulate better. So keep on Gua Sha and communication. May be someday there will be a Datong World.
Because He Is Chinese: Chinese Immigrants’ Struggle for the recogn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The Maze of Different Value Systems and The Disillusion of Those Outsiders’ Daydream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ovie:Datong Xu and his wife Jian Ning have been lived in America for eight years; through struggle they have made great success in their career and with their son Dennis they live a very happy life. Xu’s father comes from China to visit his family. While there, he gives his grandson a harmles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reatment of Gua Sha, which the local authorities wrongly regard as child abuse. The family goes through a very hard time when the child is taken away by the child protection agency. Meanwhile, the Xu’s father leaves America because he finds tha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really not suitable for him, as he feels that Gua Sha, which is so common in China is treated as child abuse in America. Worst of all, he cannot converse in English. Eventually, an American friend of Datong tries Gua Sha and proves that the treatment leaves painful-looking marks that are not actually harmful at all. And the end result sees that Dennis is returned home and the family is reunited.Movie Analysis: with a focus on pieces taken from the movieValue Systems deeply roo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Do Make ClashesAs is shown to us, despite the fact that Datong, with his wife has been to the States for eight years, deep in his heart his root is in China and som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viewpoints of his are still typical Chinese style.Scene one: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is movie Dennis and the son of Datong’s friend Quinlan have a fight and Dennis beats the other boy, then Dennis goe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Let’s see what Datong has done to his son: he shuts down the computer, beats his son and asks him to apologize to Quinlan’s son, an act making the Quinlan family feel confused and puzzled.Now you see, having lived in America has made Datong look like an American citizen and has gained him a good reputation as an American computer game designer; however, it fails to change his value system since he is brought up in China and mainly educated there. Family structure and their inherent relationships and obligations are a major sour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Xu, page 94)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 and east in value systems occur, thus making the culture clashes: Quinlan never did this to his son, so he can’t understand Datong’s deed and feel quite surprised.Scene two: at the hearing Datong shows his fury and “overacts” as he witnesses someone saying something bad about Chinese culture, making people present at the court feel so astonished.As we all know, the curt is a sacred place and no one should be led by his own emotion and behave rudely to the judge, as this is an offense to sobriety of the law and the legal system. Complex as the scene may appear to be, what causes Datong’s deeds can be carefully reasoned:Here again come the cultural clashes: American culture is so different from ours that they may not be able to correctly comprehend and decode our culture; this has caused the person who has said something bad about Chinese culture at the court misperceive our culture, which is a sad truth. When somebody misunderstands your motherland, what will you do? Of course we’ll fight back and defend our country, wherever and whenever. And this, is the very answer to Datong’s deeds at the court.Cultural Conflicts and Its CausationWe should admit the fact that this is a movie full of cultural conflicts, among which the different opinions towards Gua Sha and the unhappy life of Datong’s father in America should be the most serious two. Gua Sha, along with the life experience of Datong’s father, can be taken as the two significant factors when we are studying the clue of this movie.Scene Three: Dennis is taken away from Datong’s family because of the seemingly painful-looking marks left by the treatment Gua Sha.Here the mark is taken for the testimony that Datong’s family has abused the child; however, Chinese people, as the inventor and practitioner of this traditional treatment, will never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is is harmful to the patients. Unfortunately, probably no Chinese has thought of the problem that Americans don’t make sense of this treatment; and also, probably no Americans have realized that Gua Sha is not a punishment or abuse but a way to heal people’s illness.Misconceptions from both sides has jointly led to the cultural conflicts, both sides need to retrospect themselves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which in the movie we can hardly see. And the movie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reality, though a little unwilling to accept the fact, we have no choice but to face this serious problem: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Scene Four: Datong’s father, finding it extremely difficult to live in a totally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feeling a sense of loneliness, finally leaves for China.The life of an old person living in a foreign country is always a heated topic to be discussed. Today I’ll focus on the conflicts part:The grandfather, symbol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past, is confronted with modern America and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mainstream culture. It is obvious that these two differ in lots of aspects, and of course so many differences are to cause cultural conflicts, in which the Datong’s father is too weak to fight back and have no choice but to return to its own culture.What has made a Chinese old man face those cultural conflicts?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living environment, language, worldview and values, etc. And in all those elements, I think the unfamiliarity of an unacquainted culture should be the most striking one.Conclusion Part:American Dream? So Hard to Achieve for a Chinese Immigrant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words said by Datong Xu at the start of the movie when he is addressing his prize-winning speech? In his speech he says that if he can keep working hard he will one day become a real, successful American, American as he has thought of is a country full of opportunities and he is the lively example, and at last he says he loves America and that’s his American Dream.Sarcastically, the start of the movie turns out to be Datong’s peak, and then both his career and his life have become worse and worse. It is certain that the family is reunited and things begin to become better, but you can’t deny the fact that Datong’s American Dream is actually ruined and disillusioned, maybe through time he will soon “recover”, but the pain left by the tragic memory of this incident is sure to last long.In his famous novel The Great Gatsby Fitzgerald wrote the famous sentence: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Fitzgerald, page 224). American Dream is far away from those immigrants, the famous Chinese writer Zhu Ziqing has once said: “but the happiness is theirs, I have nothing.” And this theory can also be adapted here: the American dream is American’s, they immigrants have nothing. Even Americans themselves can’t easily realize their dream, how about immigrants?And what has made this? Of course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e and value systems!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The name Datong means great harmony, I guess it is not only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director but also the ultimate goal of people all around the world. It comes as no surprise that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realize this goal, but there still exist a great number of obstacles,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What should we do? Just keep walking, keep fighting and trying hard to build bridge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help them understand each other to fulfill our dreams. If one day the great harmony arrives, the world will take on a new look and the earth will make a true global village.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不该只存在于有关“文化差异”的无休止讨论中……我很想说人们确实有些低估了它,但豆瓣7.5的评分却又绝对不能算是委屈了它……这又从何解释呢?
只能说人们大抵也能感觉到它的力量,只是或许不能很好地表达-大多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当我在豆瓣的短评中看到了大量有关“文化差异”的盖棺定论时,我就更坚信这一点了,不过我可以确定的是:错的绝对不是文化差异这一客观事实,而是人们“盖棺定论”的表现,这一点总是让人不免失望…… 言归正传……回到电影内容本身来讲,“文化差异”确实是无法逃避的某种核心,但绝不是唯一,它一定还有更多层面的诠释和理解……因此,我们先从“文化差异”在影片中最基本的表现-人情和人权的对立中着手去一层层剥开洋葱神秘的面纱,也许在这之后我们再大谈“文化差异”或“Culture Shock”会更合适,它带来的无论何种情感的泛滥也许就没那么讽刺了…… 片中最浅显也最戏剧的设计毫无疑问就是中西方对于“刮痧”理解完全的不同,因而很多时候很多人在此刻就草率地为这部电影贴上了“文化差异导致的种种”这一标签,人类总是轻而易举地对不了解的东西作出定义从而使它尽快“回到”自己脑海中那篇风平浪静的安全水域中去,殊不知海面之下暗流涌动……然而“刮痧”也存在于唐人街很多年了,但此前可没有人为它这么上心过(事实上这也很能说明问题……)。
我们确实很容易忽视戏剧性冲突的根源在于:双方对于“怎样才是对那个孩子命运最好的安排”这一点的争执。
是的,重点是“刮痧”对于孩子的影响以及这背后映射出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问题……我认为两方都是出于“为孩子好”这一点,那么分歧如何而来呢?
从家人的角度来讲,他们是想早点接孩子回家-“回家”,这是属于家人和父母的爱,是我们都很好理解的中国人最司空见惯的爱;那么从另一方,也就是代表西方的美国社工机构和司法系统来讲呢?
我相信他们也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尽管这很容易让我们中国人产生这不过是由于冷冰冰的制度和法律规定的绝对化误解),那么我们又如何定义这种“爱”呢?
我想称之为“来自社会的关爱”(即便它还有一个更西方也更现代的名字叫“人权”),这在中国人听来简直不能更别扭了,而这恰恰是理解两种文化差异根源的关键。
我们很容易忽视矛盾根本所在的原因在于,影片基本是从这个中国家庭(或许在这里我该称它为美籍华人家庭才更合法理,但显然影片更希望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的视角出发的,而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这个中国家庭的三个成年人对于这次事件的着眼点其实很快就从这个矛盾的焦点上移开了,当然一方面有律师指引的原因(为了胜诉),但是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中国家庭和律师乃至整个美国司法体系的根本矛盾。
中国家庭总是认为: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刮痧是对人体有利的……等等等等,但不管怎样,我们中国人好像总是认为有很多东西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无需解释的(不得不说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觉得有时候这种逻辑挺荒谬的,要知道这世上没什么是天经地义的)。
尽管这其中很多都是事实,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无需解释”上……在西方世界的概念中,以司法为例,每个人不可以只是单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需要拿出证据等有解释性的因素来证明,即所谓的“程序正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觉得美国人无情无义、太过机械、不懂变通,而美国人觉得中国人不可理喻、不讲道理甚至有些自私的意味…… “人权or人情”这个问题对中国人而言,不管我们再怎么在西方现代化浪潮的标准中一遍遍强调“人权”和“法制”,为人情找出一百个辩护的理由总还算“不费吹灰之力”……不用太多解释,每一个学着中国人编写的教科书(如果其中有“幸”包含历史课本就更好了……)长大的孩子都知道这是为什么(至少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但这就足够了……)。
“宗法制”、“以孝治天下”、“仁义”等等,在我们文化符号的这些关键词中,我们大可以粗放地将之归因为历史的摆弄,可它不过是个舞台不是吗?
那么对于美国来说呢?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我不由地想到那个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开放包容的“西部世界”时代。
众所周知,美国早期的历史是一部差异化、多元化的“世界移民史”,与开放包容、充满创新和奋斗精神的气质相伴而来的,是无数的冲突和矛盾。
就包括在我们看来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决斗,剥去尊严和勇气等等道德的油彩,这在在当时实则是一种残忍、危险而血腥的野蛮行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那个虽然充满冒险精神但却毫无规则而言的危险世界。
也许是那个时代带来的创伤,美国人民开始无比向往使自由主义和冒险精神在规则的方寸间起舞,他们只是需要一个规则的世界、一个明确的世界。
因此,法制对于他们来说不是将精神磨灭在规则的桎梏中,而尽可能将之上升为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包容和关爱。
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或者说这会让安全感更多来自家庭的我们产生极大的危机感,务实的我们不会花费精力在构想这样遥不可及的“人间理想”……尽管所谓“社会的爱”有着理想主义的成分,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们在社会蓝图绘制层面的理想主义,让人不由得会产生向往和期待。
诚然,我们是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民族,但这也丝毫不妨碍浪漫滋生于我们对社会的构想和设计中,靠人性中的美好从心底约束人心无边的欲望,这本身就是先哲对于那些个乱世最浪漫的期待……总而言之,不管制度设计或是社会蓝图的出发点是个体还是整体,不变的是人类对于美好的无限追求……尽管有无数个时代无数的人因为虚妄的欲望堕入人性的深渊;尽管有无数的中国人在“仁义礼智信”的道貌岸然中禽兽不如,也有无数的西方人在法律与规则的缝隙中堕落为“晨曦之星”,在灰色地带做起了“无冕之王”……但于《刮痧》这部充满了亲情、爱情、友情以及“社会之爱”的电影,我更想称这场温暖的闹剧为一场美丽而浪漫的误会——以“爱”之名!
附:电影有趣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刮痧”象征着近代中国的委屈和伤痛、是对那个年代中国每一个“美国梦”的无情击碎、是国际地位和文化公权力差距带来的异域审判、是糅合了中美价值观和幽默感的双重献礼等等等等……但正如学术界没有一种完美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我们的文明、世界和生活也不可能在一部电影里尽善尽美地呈现,“第七艺术”只是于天之角,做了洞穴中的一场梦,梦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也许只是人类的顾影自怜,可这份嬉笑怒骂的率性和真实,又让我们成为了最“可爱”的“人儿”。
《刮痧》里面,妻子很委屈得问丈夫:“为什么是我们遇上这种事?
”丈夫无言……其实答案很简单也很复杂。
最近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也常常感叹时间的力量。
以前就很喜欢史铁生先生,高中课本里面选到了那片大名鼎鼎的《我与地坛》,那时候很小,不能读透里面的真情和哲理(虽然先扎起还是不懂)。
3年后,我大一进了学校,在《大学语文》里又选了这篇散文。
原来好的作品是可以读一辈子的。
再两年,现在的我又和以前不同了,最起码背上和肩上多了一块又丑又令人难受的疤痕。
女生的心态很奇妙,她们会因为身体某个部位的变化而引起心理上巨大的波澜。
从成都回重庆,拖着很疲惫的身子,我问:“为什么是我?
”精神的痛苦让我从时间里去淡忘此刻,而我知道这一切不过只是暂时的麻醉。
可惜这痛苦不是一句简单的“振作!
”可以解决的。
可奇怪的是,明明需要帮助,但我还是会狠狠的推开身边关心自己的人,宁愿选择一个人面对。
为什么这样,不是因为不好意思,也不是因为心灵的紧闭,而是因为身边人的存在老是提醒自己,你是不一样的。
这痛会被一次次的唤醒,让人难受。
所以明知道会伤害,但是我还是拒绝了别人的关怀。
在这里谈到了爱的方法。
《刮痧》里面,法庭要父亲证明他对儿子的爱。
爱也需要证据!
很好笑。
但是人家就是要你证明,因为西方是一个讲究证据的法制。
但是爱如何证明?
父亲的愤怒让人唏嘘,他护送孩子回福利院,让人恍惚间读出了主人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
父亲的证明是用时间堆出来的,法律没法丈量。
只有人心可以互通这样真情。
妻子问:“为什么我们会遇到这种事情?”谁也不知道答案。
时间会消化这样哀怨的问题加叹息,让人忘记去追根究底。
而也只有时间能让人的真情洗净铅华,寻找到痛苦的释放点。
一叹到底,谁解我心,你明白了吗?
很明显,这部电影想着重表现的是,两种差异文化的冲突下,人的状态。
大同梁家辉扮演的男主角名叫“大同”,显然,这是有意引用《礼记·大道之行》中的“天下大同”之意,人与人不设防。
无障碍地平和相处,是谓“大同”。
“大同”一直以来是人们的梦想。
男主角一开始坚定地相信它是可以达到的,他在一开头的获奖感言中便说:“八年前,我还是一个新移民,站在街头卖画为生,不过我相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成为你们中的一员·······”,他说这就是他的“美国梦”,但我更认为这是他心中的“大同梦”,他相信自己可以完美地融入当下的美国文化中,完美蜕变,了无痕迹——不过,梦终究只是梦,与坚硬的现实一磕碰,便要显露其中的虚空了。
老霍这个人物在影片中出现的时间加起来可能不超过一分钟吧,分别是“扮兵马俑”、“在赌场”、“巴士上猝死”、“霍华德墓碑”。
一开始觉得匪夷所思,电影中为何要穿插进这样一个有点无厘头的角色呢?
后来一想,是想给个对比吧!
梁家辉的角色,是在众多移民到美国的人中生活得较为如鱼得水的一个,有事业、有家庭、有荣誉。
但这样的角色毕竟不是多数,绝大多数的移民的日子过得并不顺。
老霍年纪大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没有年轻人强,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来到异国他乡,耳边都是自己听不懂的话语,眼前都是自己不认识的异国人脸孔,无依无靠。
他这样的人只能做做类似“扮兵马俑”的工作挣点钱糊口,没有朋友,没有亲人,闲暇了在赌场耗时日,庸庸碌碌,孤孤单单,十足潦倒相。
最后,他在巴士上猝死了,也是了无声息的。
那名美国警察轻描淡写地说:“心脏病,很常见,每天这样的人有很多。
”是啊,这样的人真是太多了,他们在文化差异的碰撞中难以适应、不知所措,寂寞又卑微地活着,又了无生息地死去。
大同,是少数;老霍,才是大多数!
代沟我认为,“天下大同”最大的阻碍是“代沟”,而代沟又无处不在。
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代沟。
大同事业有成了,将父亲接到美国,并为其申请绿卡,他是想尽孝,让父亲有一个好的晚年。
然而,我们看到父亲的生活并非大同所预期的:老爷子不懂英语,他无法随心所欲地和人交流,儿媳要求他的小孙子说英文,所以即便在家,他也常常只能在儿子、儿媳、孙子的交谈中无奈地干瞪眼。
他说“在北京,我好歹是个知识分子,但到了这里,我就成了个聋子了,什么都听不到”,他说他要回去了“国内有老朋友,我们聊聊天挺开心的”。
而最让老爷子难过的是儿子为了“孝”,对法官说是自己给儿子刮痧的,因此而惹了一堆麻烦,而儿子怕自己担心还一直瞒着他。
最后,他自己去找了儿子的好朋友,手舞足蹈比划着把真相道出。
大同认为“尽孝”是为人子的义务,老爷子认为帮儿子走出困境是为人父的责任;儿子以为给予父亲足够的物质享受便可以了,而老爷子要的不过是坦诚的交流。
此外,给我更深感触的是文化与文化间的代沟。
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大同在法庭上的歇斯底里。
原本是一件在国内可能只要三言两语便可以说清的事,放到了具有文化差异的美国却变成了一个怎么也解不开的死结。
当原告律师把孙悟空说成一只“野蛮的中国猴子”,并想以此证明大同是个具有暴力倾向的人的时候,大同终于忍无可忍,当场失控发飙冲过去想殴打这名律师了。
我想,大同愤怒不仅仅是因为对方律师在自己面前搬弄是非,更深层次的是,对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理而自以为是的解读,这激发了大同心底隐秘但却始终强烈的民族荣誉感——我是个中国人,我决不允许你信口雌黄污蔑我的祖国的文化!
逃跑代沟的确不是那么好跨越的,多番努力,屡次挫折,那文化间的壁垒依旧坚挺,似乎牢不可破。
饱受压力折磨的大同想到了离开,他想带上儿子和父亲一同回到中国,逃离当下生活的一片泥沼。
这时候,老爷子对大同说:“你想逃跑么?
·········生活就是这样,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躲是躲不开的。
”大禹治水,证明洪水易疏难堵,同样,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否认或者逃避这一现实无异于解决问题。
面对文化差异,面对彼此间的代沟,我们要做的是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勇敢,多一点宽容,自然,还必须多一点坚守(坚守自己的文化,也坚守包容的态度)。
题外话:看片子时候,一度咬牙切齿,认为“万恶的美帝”真是一事儿妈。
人家一家四口之间的小事儿,你非得插手干涉,还法庭传票、警车追截,搞得跟对方是十恶不赦的危险分子似的,弄得大同“妻离子散”,最终未见儿子他不得不铤而走险只身爬高楼。
美帝真万恶!
美帝真烦人!
但是,冷静一想,我又不得不承认,“万恶的美帝”是一个法治与社会福利相当完善的国家,这是一个负责的社会。
对待类似“小事”如临大敌的处理态度,正显示了他们的严谨;在事情真相未彻底搞清楚之前,绝不马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而且,在得知事实后,他们也相当及时地与大同家庭联系,诚恳道歉,争取减少对方损失。
这样,“烦人”似一事儿妈的美国与它的种种制度恰好可以为我们提供一面镜子,取长补短。
——20120308 中国传统文化课 作业
刮痧是什么 是中医土方刮痧是什么 是文化冲击刮痧是什么 是继承传递刮痧是什么 是东方大爱这部早前的片子果然温故知新 P同学的毕业论文选题确实有太多论点可取一个祖给孙刮痧引发的一场美国官司我只想以文化冲击做切入 Culture Shock这个hope english里的一专题课文 在扔掉书本的两年以后头一次踏在他乡热土上我才真切体味它的实际意义与巨大威力正如主角一家 中国的知识分子 美国的新移民 拥有事业 财富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国际认可即便如此 即便能顺利地在白人中生活 仍然不可避免着这巨大的冲击原因在我们人生的头几十年 我们都接受着东方的传统并以此为用我们以中国式的思维思考了20年 我们以中国的方式解释对世界的认识起落一次飞机 就要将以往20年如同留在后背的乡愁一并抛开新的语言文字 它就像我体内换取的新鲜血液一样 另我痛恨 并且不适这样一种以更改语言为枪口到更改习惯更改思维甚至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为要害的枪杀案是新形式的大国争霸战然而我们还很欣喜地把它叫做“全球化” 这是21世纪最大的笑话如果还有更大的笑话 那么就是在角落拍案的我也欲势加入自嘲的行列 并为此苦苦沉吟换个角度说 我承认每回我看完电影都情难自控不免偏激那么我只能莞尔说这是传媒效应法院收回诉讼的那刻我的口轮肌到两腮侧肌绝对颤动的比蒋雯丽更真实与猛烈当洋人拿着英版《西游记》谴责monckey king是顽劣自私道德败坏的中国猴子的时候我口中出来的词绝对比梁家辉脏得多这就是课堂上所谓的传媒影响力尽管我会跟夏夏说学校的横幅标语“传媒是政府的喉舌”但是这个喉头音效很强大作茧自缚的文艺人回到刮痧的问题上来 要说文化传统我不免想到口语书里的问题:Have you ever changed your name?
Do chinese people like changing their names?
且不说明星和佛徒的更名癖 我要说在中国名字是父母给的 保持原名那是对长者的尊敬也是对传统的尊敬18岁前我总嚷着要更名 18岁后即便我叫张小狗张小花之类也不会考虑更名了 这就是成长吧再例句说片子里的 我儿子打了你儿子 我当着你的面收拾我宝贝儿子 那是给你面子美国人又不了解了 你打你自己儿子关我哪门子面子 这是什么见鬼的东方逻辑这就是东西方 也是传统与国际 两者何以一体你们洋鬼子是亚当和夏娃造的 中国人是女娲给捏出来的 从人体构造上说就不一样嘛难道就像那首歌《梁山伯与朱丽艳》吗?
最后要说作为中国人我很自豪
小时候看了这电影才知道啥是刮痧,后来老妈也去刮痧了印象就更深了
朱旭,梁家辉演得不错;蒋雯丽有点做作;要证明“刮痧”是中医疗法,应该不是很难吧;撇开文化差异,片子确认不是在黑某些华人“精英”吗?“许大同”应该叫“许大傻逼”!
其实题材不错。但硬是觉得编剧特别囧。把梁家辉弄得像歇斯底里。
很早看的,也是哭的很厉害。
胡说八道 胡编乱造的电影
同样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拿给李安拍不知道得强多少倍;俩主演英文还没一个6岁小孩顺溜,听着别扭;老爷子一掉泪就绷不住
这片是好片,但是失败在没有考虑中国市场。大量英文无法跟中国观众沟通。当年根本没看懂,现在海外这么多年英文水平提高了,才了解了影片内涵。
超级无聊的故事,主题探讨太浅薄,就是剧情有点噱头而已
候诊时候看的,无语。。。
不错啊,看的人揪心,就不知道现实生活中会这般完美么
请不要折磨观众
剧情设置地太偏执,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一根筋的方式去推进故事发展还是难以让人接受。前有推手,后有狩猎,我不喜欢这部电影。
通篇充满着中国特色教育片的影子~~剧本生拉硬扯剧情死板硬套~演员你再费力的说英语也抵不过导演胡乱拍吧~~硬生生的冲突怎么看怎么费力~~怎么看怎么像样板戏~~要看中美文化冲突还是看李安导演的喜宴吧~~
好沉重的题材 看不下去 这刮痧不是问题啊 你给她老婆刮痧美容下她马上就没话了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还有朱旭老爷子的表演,都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套无趣,过气的味道扑鼻而来。
跨文化交际上老师播放的影片。刮痧在中国本来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但在外国却成了虐待儿童,所以有时候很有必要了解各国文化差异,避免此类麻烦。
对于“美国”而言,《刮痧》似乎有所洞察,而有理有据,单手从开场对于Video Game=Violence的抗议再到文本自身的冲突设置均表明:除却对于“西方人对于刮痧的误解”之外,它本身是政治问题而不是社会—文化的问题,开场男主人公许大同对于“美国梦”的陈述并非反讽,真正的反讽在于左翼—民主党话语之下的自以为是,回到影片开场,是否会让人回忆起希拉里一派对于GTA的强烈反对态度?究竟是谁在限制Diversity?但是《刮痧》并不是美国共和党的宣传片,而是中国90年代文化的余波,“镜城”的其中一面(借用戴锦华的比喻),相对于李安的Multi-Cultural文化背景,它却站在“中国”的主体性,满足了官方话语所急需的“国学价值”之复兴,但令人欣喜的是,导演依然从中埋藏了些许“私货”。
”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 ”因为他是中国人!“
我觉得最后的理解显得有点一厢情愿,毕竟东西文化之间的沟壑何止千万。我不懂的是,为什么蒋雯丽和梁家辉说话也要说英文啊,都是中国人好么。以及,外国佬真是少见多怪,刮痧就是虐待,那还有饮尿放血拔火罐刮骨疗伤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