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青春,没有产生共鸣 ,但不妨碍依旧感动很多 ,似乎在那个依旧动荡的年代 ,青春显得更加的无奈 ,也更加的肆意张狂。
我们为什么会怀念青春呢,大概因为在那个年龄 一切的感情都是那么的纯粹,爱情也好 ,友情也罢,我认定你了,那我就拿命对你好迷茫 ,痛苦 ,固执的 ,孤独的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着世界。
青春真好 ,也许有时不那么理智 ,可一切都是由心出发 ,一旦踏入成人的世界,就再也回不去了 ,青春确实是呼啸而过啊。
“1996年,那一年我十八岁。
” 抽烟,酗酒,逃课,打群架,拉帮结派,扭迪斯科,我不知道有多少80后人的青春是这样度过的。
如果有,也只是一场呼啸而过的风,最多给人吹痛脸庞的感觉。
就像小女生杨北冰的眼神,再怎么凌厉也不能真的杀人。
而杨北冰们的青春,是呼啸而过的大卡车,载着单纯与懵懂,也搭乘了黑帮与暴力。
于是这个青春片,没有同居、堕胎情节,而有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有了月黑风高杀人夜。
他们的青春散发着荷尔蒙,也笼上了死亡气息。
于是这呼啸而过的卡车,可以让年轻美丽的紫薇,瞬间香消玉殒。
没有一个一线明星参演,比周冬雨还小不点的女生卜冠今,贡献了上好的演技。
一喜一怒,一惊一乍,系堆眼角,全在眉梢。
这个矮个的假小子,冲冠一怒,为红颜,也为蓝颜,多少让人感受到青春的燃情。
这个小姑娘会红的。
小流氓白宇宙南下广东之前,找杨北冰告别的场景,成就影片很动人的一幕。
白宇宙掏出一个摘录本,一脸风轻云淡,这是我混了几年江湖积攒的人脉,以后打架,你就别去了,他们替你。
上面全是黑道头目们的联系方式。
然后跨上摩托,扬长而去,镜头给了他涕泗横流、放声痛哭的大特写。
真正对你好的,肯定不是你的男神或女神,而是你忽略的备胎。
被匕首连捅,被打手群殴,男主最后还是活了过来。
你才发现,这究竟是青春片,而不是黑帮片。
毕竟还是要给青春留点美的念想和好的未来。
前部分拍得很燃情,后面落入了大俗套。
无赖成富商,学霸做海员,然后曾经沧海的女主,幡然醒悟,选择辞职,然后像郝思嘉寻找白瑞德一样,重启新的生活,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1996年,那一年我也十六岁。
我在一所县城中学读高二,我在直径为五十公里的圆圈内,整整生活了十六年,那时偶尔抽烟但不成瘾,喝酒但不酗酒,会迟到但绝不敢逃课,类聚群分而不打群架,不去蹦迪但学跳霹雳舞,过着很单色的青春。
每天想入非非,但想得最多的是,考出去,离开这个小县城。
那时,据说我们的江总书记讲过,资本主义也有好东西。
那个好东西就是《泰坦尼克号》。
所以,那几年里做过最疯狂的事是,一群人十点半下了晚自习,翻墙出去看零点档的《泰坦尼克号》,当然,进影院也是翻墙。
如果我也像白宇宙一样,掏出一本摘录本,送给心仪的女生,上面多半是手抄的汪国真、席慕蓉的诗,或者四大天王的歌词。
导演韩天在拍摄现场拍的工作照。
导演真会拍。
(在豆瓣上发这篇评论之前几分钟,还在和导演韩天聊天,最后导演说,我下午包了一场请人来看,我去招呼一下,再不请人看就没排片了,回头再聊。
——听到这话我觉得很遗憾,尽管《呼啸》的宣传为0,在国庆档票房成为炮灰几乎毫无翻身机会。
但这部电影有如此打动我的情节,有表现出色的卡司,还是会觉得被市场埋没很可惜。
希望你看过之后和我一样,为这些“不良少年”的真情所感染,被那本再也不会翻开的通讯录所打动。
)很遗憾我自己不再是少年了。
少年时我的那些往事,现在需要花点时间才能慢慢回忆起来。
《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带我走进回忆的时空,那些快要淡忘的青春,看完《呼啸》我全都想起来了。
《呼啸》的人物群像让我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我看着银幕上这些置自己前途未来于不顾,任性打闹欢笑的“不良少年”,我意识到自己似乎也曾幻想过这样的十八岁。
十八岁的我并没这么洒脱,我也曾经热烈喜欢过一个人,当年的心情现在早已平静,但我远远看着她,告诉自己衷心祝福对方,感情上还会心有不甘,见到她不知道该说什么。
也曾经有过热烈追求我的人,我确信我们不会在一起,但又不知该如何拒绝,现在对方早已开始新的生活,本该继续做朋友,也因我的无能和胆怯而失去联系。
《呼啸》女主角杨北冰再次见到曾经追求自己的白宇宙,仍然对他心怀感恩,坦然看着他笑起来仍然一脸少年时的样子,像少年时那样轻松地聊天。
谈起自己曾经喜欢过的于一,她流着眼泪学会放下,心间仍然驻留那个特定人生阶段的激动和温暖,那是青涩少年不懂成年人爱情的人生阶段。
还有比这更不留遗憾的青春吗?
她活得比我明白,我羡慕她。
出道刚满一年的卜冠今给出了令人难忘的表演,她一改《驴得水》里简单稚嫩的形象,为杨北冰这个角色注入了全方位的活力。
杨北冰情绪丰富,嬉笑怒骂端庄洒脱,为卜冠今给足了空间,使出一切所学尽情塑造,就算说《呼啸》是杨北冰的独角戏也不为过。
卜冠今铆足劲儿地表演,在演艺生涯初期为自己留下一部代表作,值得我们为她鼓掌喝彩。
有谁不会被这群样貌鲜活的少年所打动?
于一(刘畅饰)是他们当中最不懂女孩心思的男孩,那会儿的白宇宙(曲哲明饰)看上去比于一成熟了那么多,怎么长大之后,于一的信写得伤时感怀老气横秋,反而是白宇宙还笑得像十八岁那样无忧无虑?
紫薇(李梦饰)用真诚和淡然抚平大家对她的误解,她的态度是发自内心直抒胸臆,还是刻意的掩饰和隐瞒?
她体会到雷管(黄觉饰)暴戾外表下的男性温柔,是阅尽千帆之后的慧眼识人,还是明哲保身情非得已的权宜之计?
他们是在每个人的少年时期,身边都会出现的比我们早熟的人,他们的爱情是少年时的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成年人的爱情。
《呼啸》和《少年巴比伦》同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没落为背景,两部电影也都有李梦出演。
不同于《少巴》大量表现工厂工人生存状态,令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事实上的主角之一,《呼啸》选择淡化背景,故事线紧扣人物。
少年不识愁滋味,他们满眼只看到和他们同样闪着光的年轻生命,哪有时间留意大环境的变化?
还没等他们留下一点印象,曾经管道成荫厂房林立的工业区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从他们的人生中呼啸而过了。
片中那本通讯录拿出来的瞬间,我差点哭了。
别看他拿出来的时候故作镇定和随意,那是一个少年为爱情所做的付出,为自己喜欢的人所能做的最用心的事。
十八岁的我没有做过这样的努力,十八岁的我不配做一个少年人。
多少次坐在影院里我翘首期盼,银幕上发生的故事能够击中我,让我暂时忘记自己观众的身份,和片中的人物一起感同身受。
《呼啸》做到了,那是我最嫉妒编剧才华的时刻。
新浪电影原文链接: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59994546281972
非要把“跋”写在开头常被身边的朋友鄙视,不怎么看电影大片,可能我就是这样的“不合群”,只会去看那些我心中的好片子,因此也就不能靠“写影评”养活自己。
之前零星几篇关于电影和纪录片的长篇文字,都是观影后的有感而发,读者和听众走心了,即便人数不多,我依然满心感谢。
序有个日子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忘,看到今天9月29日这个日期的时候,瞬间抄起手机发了个迟到的生日祝福,已经过了两天。
看来,我的青春呼啸而过了。
嗯...就用这个感慨当作是文章的序吧。
一道暂无答案的填空题9月28日晚,受到发小儿的邀请参加了电影《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首映礼,很贴心,票上还写了我的名字,满满的“专属感”。
离得近,所有到的早。
等待发小儿的空闲,一些影迷陆续在一块背景板前拍照,是一道填空题——“我____够了”你现在心中,有答案吗?
昨晚和发小儿匆匆见了一面,她指着展板说,你该上去拍张照的,我说我没想好要填什么字。
片中的几位人物,大概都有一个关键词可以填进去吧,有人闹够了,有人爱够了,有人疯够了,有人伤够了...如果青春只有一个字,那可真就称得上“呼啸而过”了。
站在展板前,回忆着可以称作是“青春”的日子,到底我的青春应该填一个什么字?
有个想法就冒出来:不知道要填什么,就是因为,我还在经历着称作是“青春”的时光。
可能我已经不再年轻了,90后的弟弟妹妹都已经在职场混迹,有的已经能独当一面,我这样“88年的中年妇女”变得越来越玻璃心,不承认自己“老了”,却也总是在提醒着自己,经历过最美好的青春之后,带着那些打打打闹闹闹哈哈哈呜呜呜继续漂亮的活着。
片中的紫薇“不管我们在哪儿,以后怎样,我们都要骄傲的活着”,我很赞同,骄傲也是一种“漂亮”。
我特别反感有人说:土豆小姐,你都这个岁数了为什么还要去整这些有的没的,就不能踏踏实实找个稳定的工作嫁个靠谱的人吗?
太阳射手+上升水瓶=土豆小姐,我,还没“玩”儿够,虽然不青春了,但还年轻着,还有很多可以去探索、去感受、去记录...我不希望十年后的自己变得毫无生气,毫无趣味,毫无冒险精神,就像影片结尾,杨北冰抱着离职箱说“我已经受够了这样一成不变的工作”。
我喜欢这个帅气、温暖又勇敢的北冰洋,被真诚、坚强又清澈的卜冠今圈了粉。
我经历过的青春里,有北冰洋勇敢的一面,有紫薇温柔的一面,每个人也都这样吧,总会在某个剧中人物角色上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
所有这道填空题,土豆小姐暂时没有答案,也不希望找到答案。
一句后知后觉的喜欢你青春题材的影片,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总逃不过爱情。
5年前,喜欢看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剧情表达,现在,喜欢这种初看起来淡如水、品起来烈如酒的处理手法。
北冰和于一的感情,更多的是亲情吧。
记得16岁还在经历青春的我,写了一个特别厉害的公式,至今翻看起手稿还津津乐道。
北冰和于一亦是如此。
“看起来淡如水、品起来烈如酒”的情感表达,不能剧透太多,所有就从电影官微上截了些图,10月5日正式上映的时候,记得去看刻得是字儿,也是心。
一场不期而遇的荡波澜这些年越来越多说走就走的旅行,碰到过无数次不期而遇的美丽。
我喜欢这样的惊喜,在苦逼的工作和总觉得没意思的生活中,这些“不期而遇”惊艳了时光。
昨晚,亦如此。
上一次见到发小儿是今年年三十的晚上11点半...大忙人到处飞,可能这就是她的名字给她带来的宿命(只是说笑而已)...已经大半年有余,昨晚也是第一次在见到工作现场的她。
很贴心的,被安排在巨幕厅最佳视听区,本就不喜欢娱乐圈不爱看电影的土豆小姐,在观影前,真的是抱着去给发小儿捧场的心态。
这一次,她的名字出现在片头而不用像几年前在结尾滚动字幕里找名字了。
观影下来,我决定码一篇文字并录一期电台节目。
因为,这片子在我心里荡起了一场不期而遇的波澜。
波澜1:第一视角影片的开头结尾都是主角的半身、近景,居中构图,影片中很构图方式都采用了这种平行视角的构图法。
这是第一人称的镜头表达。
在故事片中并不常见,人物传记类电影和纪录片用的较多。
《黄金时代》的开篇也是这样的构图。
这样的镜头语言应用,本身就是很有趣的尝试。
上午偶然发现,导演韩天是中传本科毕业, 怪不得。
去年孙教授说过的,拍纪录片的都能转行拍好故事片,但故事片转行拍纪录片就难了。
波澜2:不经意的回忆杀故事发生在1996年,那一年我刚刚开始100%的北京生活,那一年我上小学二年级,那一年我进入合唱队。
所以在《明天会更好》的合唱队场景出现,我类目了。
那些年,飞在金帆,我在银河。
观影后主创上台,作为本片的音乐总监,她问大家,现场有多少人在学生时代是合唱队的?
请举手。
我,举手。
是的,在银河学的第一首歌是《送别》,第二首便是《明天会更好》,到现在,我还能唱出第三声部(那首歌当年我们唱4个声部)。
类似这样的回忆杀,总在不经意间,就蹦出来戳你的心。
波澜3:不是在“演”,是在展现观影前,我看了海报,对我这种不怎么关注娱乐圈(除了二哥是本命之外)不怎么看电影的人来说,都是陌生面孔。
对整体的故事(至少对片名)都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
观影后,我被主女角杨北冰的扮演者卜冠今圈了粉,昨晚感谢她在微博的瞬间回复。
最近偶尔看一些新剧的花絮,能看到年轻演员很努力的在演戏,演的还行。
只是,我更喜欢小卜同学这样的方式,不是在“演”,是在“展现”。
诠释人物,她很棒!
观影后我跟很多发微信说,国庆档,你们要去看这部名字不怎么抓人的电影,它会成为黑马。
当然了,空天烈也是同一位发小儿的良心制作,加上爷爷、爸爸都是空军,我们从小就生活在空军大院儿,也还是要去捧场的。
嘿,也挺有意思,我们的青春,真的是在各种飞机嗡嗡盘旋的地方“呼啸而过”的。
当初一个人在一个巧合的情况下看到了这个片子,五号首映8.8刚好时间很合适,当我抱着是一个烂片打发时间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的时候。
电影呈现的却是惊艳。
电影很燃,跳脱出大部分的青春片的桎梏,我认为这算一个一个披着青春片外衣对过去那段岁月的缅怀。
出生在小康社会,东北老工业改革一系列只是历史书上淡过一笔。
过去的蛛丝马迹只能从电影.图像中寻找答案。
演员都不是很出名,但是演技很棒。
能够把我带入到电影的大环境中。
让我不禁觉得,杨北冰的青春才是真正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是在电影院里那么莽荒度日,看着电影里的他们就像是真正的活过。
电影里的内容很多,但是情节速度安排的比较合理,但是剧情我只能用一句很燃。
最后的结局那个地方我特别喜欢,一回头,太阳下,你还是昔日多情的少年。
这是一个相对来说很不错的青春片,不要抱有太大的恶意,导演和演员的诚意之作,值得一看。
给了五星好评,要稍微评价下。
电影从三个纬度去看,第一青春,这个话题很大,每个人都有又都完全不一样,自己的青春究竟在记忆中是什么颜色,回忆已经下好了定义,影片中灰暗的老东北工业气息下,那一辆辆色彩斑斓的摩托车可能就是青春的颜色吧,这是大家的青春糅合在一起的意思,所有青春岁月中的誓言都那么忠贞,爱情都那么纯洁,分别都那么感伤,从爱情开始,分别结束,一场盛宴完毕之后发现生活还得继续,所以才会嘲讽中年的人不如狗。
第二爱情,本片爱情并不出众,而且各种老套情节悉数登场,两小无猜,白莲花黑历史,黑社会大哥情节,大型土渣车车祸现场,每一个白莲花最后都被车撞死,爱情支线过于用力,而且后面情节一下跳出很多,小饭馆能送出过上学,黑社会那俩小孩捣毁实在不合逻辑。
第三时代感还原,影片最为亮点的地方,我相信如果是个75-80年的看了会更有感觉,老旧工厂的还原,大烟囱的浓雾镜头,老雪五爱的品牌记忆,光是这些就下了功夫。
整体来看值得一看
感觉全片的亮点只能说是在白宇宙的小本本,真的很别出心裁,还有黄觉的演技,给我的感觉就是雷管就是他,符合并超出我的想象。
一开始抱有很大的希望去看这部片子(因为知乎上面影评人有推荐),不过可能是影片不足以承载我的希望,所以还是有点失望的。
整部片子的画面给我一种十年前的感觉,个人比较喜欢精致大气一点,可能会说是在九十年代的东北哪里来的精致感,不过我们现在的大荧幕还值得去看这要粗糙的画面,个人以为是不值得的。
影片节奏感把握的不是很好,高潮部分并没有让我有紧张感,反而有一种不知所云和感觉幼稚。
“我谢谢你陪我一起经历的时光,虽然青春留给我们一些永远都抹不去的伤,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愿意变成那个曾经的少年,远方的你应该也是一样的吧” 。
最后的这几句话说透了多少八零后的心声,对于刚刚告别青春不久的八零后们,可能或多或少对自己逝去的青春留有一些遗憾,至今挥之不去。
有时真的好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陪着她,她望着我,珍惜爱情、友情、师生情,悔恨当初的任性与放纵。
青春应该就是要大胆去爱、去拼、去闯,哪怕最后没有结果也不会留有遗憾。
到现在为止看到的最好的青春片了。
虽然不是东北人,但感觉很真实。
很可爱也很有爱。
挺社会的,打架不是一般的青春片里的作打。
有青春的疼痛但也不会去完全的歇斯底里。
看电影时在想,如果电影停在紫薇出车祸之前就结束不也挺好的吗。
最后看到对坐相谈的白宇宙和杨北冰笑笑聊聊,看到当海员的于一的信和微笑,看到桌下刻的字,看到大海,听到于一说"我还是会变成你的少年",觉得这样结尾其实也很好。
从来没有在看一部青春片时多次泪奔到这样。
我其实蛮惊讶的,全程都没有吐槽或嘲笑剧情演技之类的。
我觉得真的很好。
确实被赚到了眼泪,有一些可以打动人的点,但也很快就会觉得记不清是什么剧情了,有一个白宇宙这样的朋友还真的很不错,心疼紫薇,在那么美好的年纪就那么有故事,内心强大的,让人很心疼。
相比较,北冰还是被爱着长大的,也还能自已放肆,敢爱敢恨。
青春片嘛,总会有勾起回忆的点,在电影里就好想不管不顾的坐在大哭一场,现在想想是矫情了。
很喜欢做了海员后的于一,干干净净,终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真的没有什么深情不悔的爱情,但确实是让人一生都难忘的美好,真心本身就很美好。
雷管呼出最后一口烟的样子,有一种被吸进去的感觉。
本来就是一个凶残的世界,是生死的赌博,怎么拿感情和道德尺度去评判呢。
东北 工厂 纪实 愿我们都能凭本心而活。不忘青春记忆。 永远向阳生长。
也太好看了吧!!!!!!!!!
青春都是这样吗?打架逃课谈恋爱是每个人都有的吗?像网络游戏一样,一不小心就挂了。能活到中年的都是锦鲤护体,那现在咋老龄化还那么严重呢?我是不是度过了一个假青春?
记得小时候常常跟在哥哥屁股后,看着他和一班大孩子打闹玩耍,讲义气,也略知道些什么是搞对象,至今还羡慕他们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单纯的付出和敢爱敢恨。
对比这几年的青春片,这部好太多
插曲和片尾曲都不错 诚意还是有的 8.8元不亏
东北的青春故事哦,那么多都与打架有关系。但小不点卜冠今来演女流氓,至少有种反差,而打架的缘由一揭晓,其实也挺让人心疼,可惜父亲隐瞒实情导致的家庭破败,不太合理。前半段整体感觉挺好,后面狗血与脱线的浓度开始飙升,就只剩白宇宙告别时能动人了。以前没怎么看过黄觉,造型还挺有味道嗷。
被片名耽误的好片子
开篇有点烂,慢慢的觉得有点香,挺真实的,那个年代的东北,有点阔怕。青春怎样都会过去,后面混得好不好才是重点。
我觉得难看的9.6分我觉得好看的6.9分。就很好看啊,小瑕疵不管了啦,女主得劲啊我喜欢哈哈,细节也挺好。雷管真的是绝了。最好的一场戏是他们在桥上与工人们背道而驰,最喜欢这个镜头,象征他们的一生即将开始各奔东西。
从来就不相信什么青梅竹马,感觉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变成兄妹或姐弟的几率更大。
李梦是对这类角色有执念吗,表演比女主差太多。升级版少年巴比伦,这种片子太尴尬了,不差不烂,但放到市场上就是炮灰。
剧情很扯的青春电影 但是比起其他也很扯的青春片 算相对不太招讨厌的一部
为什么我们总是选错最重要的人
我觉得挺好,工厂子弟技校的学生不就这样吗?
曾经少年,不经事!如今已过少年时!
开场不错,后面就越发狗血起来。卜冠今虽然演得不错,但实在太老相了,看得我非常出戏,无时无刻不注意她的法令纹。
紫薇也很无奈,我相信让她选择她还是会爱于一,只是她经历了人生最阴暗的一面,还有个不幸的家庭,最后选择了雷管。
6.5。剧情一会狗血一会还成,但在国产青春片里算相当良心了。转场衔接非常不好,太过生硬,强行插入的几段推广曲也有点莫名其妙。演员方面是最大亮点,卜冠今和黄觉都极为出色,还有那位特别抢戏的痞子哥,反倒是文艺女神李梦发挥平平。夹入的黑帮元素与少年们的纯真情感产生的对比诠释得不错。
两星半。放在青春片的语境里这片子在及格线上了,没有特别讨人厌惹人尬的情节,杨北冰这角色蛮有特点的,甚至比周冬雨的小妞形象还让人过目难忘,雷管的气质符合要求,也拍出点惋惜青春的样子。哗众取宠的人设,装文艺腔的旁白,以及让人喜欢不上来的十年之后,别忘了,这只是部国产青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