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金的电影节

Rifkin's Festival,情迷电影节(港)

主演:华莱士·肖恩,吉娜·格申,路易·加瑞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埃伦娜·安纳亚,斯蒂夫·古根伯格,戴米恩·查帕,乔治娜·阿莫罗斯,塞尔希·洛佩斯,道格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意大利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0

 剧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7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8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9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伍迪·艾伦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如果说伍迪·艾伦上一部作品是写给纽约的情书,那么这部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就是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

伍迪·艾伦并不是第一次用自己的创作向影坛大师致敬,他早在80年代的《我心深处》就已经向偶像伯格曼导演精彩地致敬过,不过在新片中如此密集地向各位大师“献媚”,表露其忠诚的迷影身份实属罕见。

考虑到导演年届八旬的年龄,影片越看越有一丝黯然神伤的意味,也许这就是电影大师的共性,他们到了创作晚年总免不了要怀旧一把,在昔日的辉煌岁月里找回安慰感。

影片故事发生在电影节举行期间,一对美国夫妇去参加电影节,中途却双双出轨:妻子和一个有才华的法国导演发生婚外情,丈夫爱上了一个漂亮的当地女子。

片中穿插了影史经典作品的标志性段落,从《野草莓》《八部半》到《祖与占》《筋疲力尽》再到《第七封印》等等不一而足,充满戏谑和幽默的意味,比如男主角在梦中看到两位女演员用瑞典语重现《假面》的一幕,或者是《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劝诫男主角多注意养生的建议。

对这些大师经典作品了如指掌的资深影迷来看,艾伦这些妙想天开的致敬场景想必迷人而惊喜,而对于不熟悉的朋友来说,应该和片中餐桌旁的宾客听到陌生的日本演员名字后的反应无异。

这个偷情出轨的故事和艾伦过往的作品相差无几,人物和主题还是老一套,其中女医生和她丈夫的情节像是10多年前的《午夜巴塞罗那》的粗糙复制品。

也许是拍摄场地和时间的关系,剧本看起来有点紧促。

偷情出轨的故事哪里都会有,而发生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出轨事件,显然多了一点讽刺电影圈的味道。

在这部半命题的作品里,艾伦透过人物的嘴巴说出私人的感情观,又在角色身上投射自己的形象,算是交足了功课。

不过,这种精英自嘲的视角没太多新鲜感而言,在婚姻感情的话题上也没有深入精辟的分析见解。

到了艾伦这个年纪,他的创作更加随心所欲,不再着眼于社会热点和历史政治,这种云淡风轻的创作姿态再加上近几年的性侵事件,令他在美国备受冷遇。

幸好,他终归在欧洲找到知音,在晚年的创作中延续他对爵士乐的钟情,以及对无意义人生的思考。

 2 ) 《里夫金的电影节》影评

他们身上明确有着相似的地方,不仅仅是爱好与志趣,也有对爱情那近乎自我惩罚式的忠诚与洁癖。

但个体的道德感已然无法对抗复杂的现实,莫测的末来不比严酷的当下更值得寄托。

人性无常,或许把握自我才是生活的超越之道。

里夫金的虚无主义,被死神的一些世俗建议击退了:放奔写作、安心教书,在无聊的爱情里寻找快乐,便是通往解脱的路径。

里夫金想到了被西西弗斯这一意象折磨的过去,他第一次认识到了,加缪于《西西弗斯神话》 中阐明的真正的智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讲的是两个电影节的故事。

浅层的是现实中的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深层的则是里夫金自己,于潜意识层面建构起的“电影节”,前者浮夸、造作,后者诚实、深刻,两相对照,妙趣横生。

梦境中的电影展示迷影气质十足,致敬、戏仿片目的选择也是颇具巧思。

伍迪艾伦的电影一直都有一种复杂的特质,它明确承认幻想的诱惑,又在幻想后带我们回归现实;它毫不掩饰对于超越思维的向往,却又总用看似犬儒的现实逻辑消解崇高精神的光环。

前者是反好菜坞主流叙事,是彰显人性的艺术精神;后者是悲观的人生观念展露。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明确为一种救赎方式,艺术创作便是西西弗斯的受罚过程,尽管无法动摇人类悲剧的本质,主动性与选择便能使意义得以呈现。

 3 ) 换汤不换药

I'd like to press all the Allen's film into one, it gonna be like a slightly moving ghost with exactly same face and shape but it last long for a century. I have to say its a easy watching one as always, just suprise that as a creator how can he keep changing fabrics of one style costume but not explore more. I guess he knows his limit just like all the main charactor in his movie said, an intellectual not a poet. A film teacher trying to write a masterpiece but never finish, or make it. Let's see if he can make it one day! Maybe that honest of knowing himself and the fact of marrige and life, well probably for bourgeoisie, that pleasant us. Three stars because they're all same and this is not the best one, but it worse to watch. I like those regard dreams, black and white...you know, those are the high light of this one.

 4 ) All foreplay and no oragasm

又一年的Woody Allen,边看边嘲笑他卖老梗掉书袋,就像他在电影里借主角一直孜孜不倦地黑自己那样。

但结局又有点出人意料,这一次这个Woody Allen avatar没有像其他任何一部老头的电影里最后那样撩得美人归,而是思考起了自己是否真的已经老去不再妙趣横生,”maybe I was a little too rigid in my approach."18年那些事对他还是有影响。

他再一次深陷风波,遭到抵制,写了一本“500多页的无聊玩意,全是前戏没有高潮”的自传为自己辩白,转战欧洲资本但此电影也反响平平。

Woody Allen尽管一直善于拿自己的snobby和neurosis自黑,但一直以来还是那么自傲不凡,会安排电影里男主泡到比自己小很多的妹子。

中年婚姻老婆出轨怎么办,没关系,我能找到比老婆更年轻的出轨对象,而且还懂存在主义。

自己已经80多岁不再年轻怎么办,也没关系,我可以找甜茶当男主,让他变成年轻版的我来泡年轻妹子。

伍迪艾伦10年之后一系列电影,除了Blue Jasmine之外无不是在做这样的主题拓展。

他的power of sexuality一直随着黑知识分子、大学教师、电影从业者、明星的段子而活跃有力。

只有蓝色茉莉,看出了他一点疲惫,而在Rifkin里则看到他已经开始在反思:我是不是已经没法逗人开心了,我是不是已经失去了魔力?

当然他不可能退休,老头子早就说了他要拍电影到死,这次借着《第七封印》的死神也透露了点他的养生秘诀,不抽烟,多吃水果蔬菜,“lay off the saturated fat, make sure to exercise, no processed food, and don't foget the colonoscopy." 听到这样的lines,我本该会觉得很开心很好笑的,但此刻却止不住地感到迟暮一般的抱歉难过。

电影里一段段的迷影桥段是给喜欢伯格曼、布努埃尔和特吕弗的点缀小樱桃,让人短暂开心了一下,但这整块蛋糕却显得有些苦涩。

一方面,你觉得梗都已经听过一万遍了,再好笑也经不过兜兜转转那么些肤浅之词;另一方面,无论是导演还是你,都在反思这段旅程是否该继续,是不是非常遗憾呢。

最后还是很喜欢电影里一些出彩的小台词,这是伍迪艾伦电影里现在最让人感到熟悉又安心的符号了。

“Do you have any ideas of how to use one of those automoble jack?" -"No, but I can type."”Maybe your life is not empty, it's meaningless. Don't confuse the two."如此黑intellectual,全世界可能也只有Woody Allen了。

 5 ) 这才叫致敬

趁着出差间隙,看了伍迪艾伦最新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其实也不算新了,是2020年的片子。

这部影片完全回到了老头早年的轻喜剧风格,调侃婚姻、调侃爱情、调侃知识分子、调侃文艺创作,以及最重要的,调侃电影。

他在这部片子中大量引用了过去一个世纪来的经典影片,例如《公民凯恩》、《野草莓》、《祖与占》、《八部半》、《第七封印》,等等。

这种引用是毫无遮掩的,直接就用了主人公一行人来复刻表演这些影片中的经典场景,还用上了黑白滤镜。

这种做法乍看是偷懒,实则完全不同,因为老头只是借用了老电影的形式,而内容则是当代的困境,二者形成互文,非常有意思,这是一种相当高明的喜剧手法。

观影过程也非常愉快,我一个人独自在宾馆房间,把灯光全部灭掉,在黑暗中欣赏,看着看着就忍不住会心一笑。

老头是真正懂得喜剧的。

最近几年冒出很多所谓致敬电影史的片子,比如去年上映的《巴比伦》、《造梦之家》,以及更早的《好莱坞往事》,只不过这些影片都流于表面,看着流光溢彩、郑重其事,其实核心编剧相当孱弱,只是为了致敬而致敬。

反观伍迪艾伦的片子,他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的,而且并不停留在电影世界的流金岁月中,他随意地把过往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片段信手拈来,便有了打动人心的效果。

这种举重若轻的能耐,不是人人都具备的,而且相当重要的一点,他本人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他自己就是一本活的电影历史年鉴。

伍迪艾伦曾说自己毕生的目标是拍出一部真正的杰作,一部从各个角度都无可指摘的电影,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影片虽然称不上完美,但已经很接近最好的那一类作品了。

老头年事已高,还能保持如此高质量的创作,真是令人敬佩。

愿他身体健康,文思不竭,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作品吧。

 6 ) 这个85岁的老顽童真的做到了把一个主题拍了一辈子

其实整部电影看下来一点也不惊喜,还是那个熟悉的伍迪•艾伦,但我就是乐意看到这样的伍迪•艾伦。

他的絮叨、戏谑调侃、小布尔乔亚情怀等我不再赘述,几乎每部他的电影里都能看到这些经典元素。

对于《第七封印》《祖与占》《公民凯恩》《八部半》等等这些电影的致敬我也不多分析,我看其他影评有把这一点讲得非常好的。

我更想谈的,是作为影迷、艺术迷的小老头儿,是怎么展现自己艺术情结的。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对夫妻在电影节上双双出轨的故事。

Sue比Mort小三十岁,当年嫁给他是因为爱上了他大脑里那些缤纷的东西——可要让夫妻生活和谐,光是欣赏对方的大脑可是远远不够,形而下的不和谐终会把那点爱意给磨没,出轨也就成了必然。

但是伍迪显然无意于在传统婚姻爱情观的主题上去深挖,他只想借男主之口聊电影和艺术。

而以这样的故事为框架,一来是为了表明自己与传统美国导演在一定程度上的划清界限:他喜欢欧洲电影,向往法式浪漫,这样的爱情关系很明显是向《祖与占》致敬。

二来,这样的人物关系设定也更好展现男主的窝囊,从而方便伍迪戏谑人性。

理查德•耶茨在《十一种孤独》里提到,作家最难写作家。

同理,导演最难在电影里讲电影,再放到伍迪•艾伦身上,咱还可以加一条,他该如何展现自己对艺术、哲学的思考。

这些思考如果没讲好,就会让电影像一堂大学课。

致敬并不难,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致敬的镜头,但很多作品都是以复刻经典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伍迪在喜爱之上对其有辩证的思考,所以你不光能看到复刻,还能看到他的创新,比如末尾对《第七封印》的解构可以说是非常像他做得出来的事了。

(这段真的超好笑)

有一段,当Mort陷入回忆,来到一场家庭饭局上,被要求推荐些电影时,Mort说了稻垣浩的《忠臣藏》和黑泽明的《影武者》,场面瞬间尴尬。

为什么?

或许是因为,他们期待Mort讲一些能在饭桌上供大家讨论的东西,而不是“乱七八糟的”的冷门电影。

所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对于很多人来说,艺术不过是生活的点缀品,就像现在的电影节愈发失去它本身的意义而变成了名利场。

就像Sue所谓对Mort才华的欣赏,或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欣赏的是什么。

在Mort的世界里,艺术始终是高于一切的,真正思想上的伟大是他渴求的生活的全部,他要写小说,要向陀思妥耶夫斯基看齐,可是身边的人只会附庸风雅,晒晒太阳,在沙滩上偷情,过着小布尔乔亚的人生。

Mort愤恨吗?

或许一开始有吧,但是这点愤恨在他见到Jo医生的时候,就全部瓦解了,然后他也在爱情里盲目,变成了他自己讨厌的、世俗的样子。

由此可见,伍迪对于这些中产阶级的讽刺真是入木三分。

其实蛮佩服伍迪的一点,就是他真的做到了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

(之前看到一句话忘了谁说的了,那句话说伟大的导演一辈子只拍一部电影。

)虽然说每个导演都有自己永恒的主题,比如王家卫总在展现痴男怨女的错过,但是咱也能看得到他在不断创新,《一代宗师》就是一部极具野心之作。

但伍迪的故事和角色,总是中产阶级的那点不咸不淡的日常,他从不拍史诗,也似乎没什么社会人文的关怀,对此,他自己在这部电影里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就是这么个信奉存在主义的、幽默风趣的老头儿,在八十多岁推出的新作依然能看到他旺盛的活力。

我看过许多导演晚年的作品,大多会有一点对岁月的哀婉,或者想讲点什么人生道理,做个留下智慧的长辈。

但是伍迪真的无意于此——更不用提在这个年纪,丑闻重新被翻出来后对于他生活的影响。

不至于像波兰斯基拍《我控诉》一样,但总觉得他应该回应一点什么吧,或者“稳重”一些,不要继续做个“顽童”,但他都没有。

他似乎就从不在意这些,不在意非洲还有多少人吃不饱饭,不在意战争给人类文明带来的伤害,不在意社会上的运动和党派之间的相互倾轧,排除这些现实主义的“大”情绪,他有自己的“小”世界:在巴塞罗那、巴黎或者纽约的街头,一个没那么绅士的绅士遇上一个没那么淑女的淑女,在略显可笑的遭际中意乱情迷,酝酿着属于形而上的“伟大”。

他也明了,人生到底不全是虚无,身体的病痛、现实的情欲都会让一个存在主义的忠实信徒暂时忘掉那些理论,把自己变成啼笑皆非的男女追逐戏里的“丑角”。

所以这或许也是伍迪面对经典电影时的困境:在迷影的局外人和局内人之间摇摆不定,既希望自己只做个小粉丝,又想做个伟大的导演。

出生太晚的人,看到前人的杰作,都会觉得自己像在等待戈多的傻子,或许新的艺术高度会在自己手里到来,或许它永远不会来。

但不论到来与否,自己在前人面前都该羞愧,为自己天赋的迟钝道歉。

伍迪当了五十多年的导演,他没有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变成一个忧郁深沉的“前辈”或“族长”,他始终在焦虑,哪怕主角变成一个老头儿,他也没有让这老头儿好过,Mort的窝囊也许就是伍迪对很多像自己一样的同辈人的感觉。

伍迪的电影很适合在一家小酒馆或者咖啡屋,搞个专场放映,中产阶级们听着爵士乐聊着天,有一搭没一搭地看他的电影,听这老头儿小嘴叭叭,以戏谑的方式揭下这群知识分子西装革履下虚伪丑陋的一面——不过这一点也不会让人生气,因为人生本就有很多无可奈何的荒诞。

 7 ) 也许是最后的狂欢

之前有看到过采访说这可能是伍迪艾伦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也许是外部的、内部的、世界的、家庭的因素,让他停下了自己的脚步。

当然,把目光单纯投入到这部电影,依然还是他自己的老配方。

一事无成却又自命不凡的男人,不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作品还不如不动笔,对艺术气质的女人产生无边幻想,被身边人当做餐食笑料,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对伍迪艾伦的影迷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

加上混乱的男女关系,不禁又让人回忆起午夜巴塞罗那。

而男主似乎也是老头子目前现状的写照,身在欧洲,却眷恋与关注着纽约这个成长的故地。

说真的,虽说这十年来没诞生过什么佳作,但老头子每部电影中的主角在外部条件来看还是富有不少魅力,而华莱士·肖恩,则真的让人无法产生多少怜爱, 或许这就是导演眼中文青的下场吧。

曾经思考过为什么伍迪艾伦在豆瓣或是国内影迷界中为什么有着如此之高的人气,结论是伍迪艾伦角色式的年轻人实在太多了,又完美符合了豆瓣的用户画像(包括我自己),然而伍迪艾伦通过《里夫金》、《曼哈顿》亦或是其他作品告诉了大家,“你肚子里这点墨水,实在是不够看的”。

如果这真的是老头子的 last dance,似乎也没什么遗憾,在自己的终曲里,他又向muse们发去了电波,《公民凯恩》、《筋疲力尽》、《祖与占》、《野草莓》、《第七封印》等等等等,也许这些大师杰作们就是构成伍迪艾伦电影生涯的“玫瑰花蕾”。

单纯看影片质量并回望伍迪艾伦的作品序列,《里夫金》给予三星已是极限,但暂且作为他的生涯终章与句点,五星,无可指摘。

最后,电影不拍没关系,有54部可以反复回看,最重要的是,衷心祝愿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8 ) 看《里夫金》我意识到我更喜欢这个小老头了

看了这么多伍迪,今天看完《里夫金》想到一个词来总结他的“症结”——“怕被愣”。

“怕被愣”原文是papelón,西语,来自《艾拉医生的神奇疗法》,书中的意思和词语本身意思不相符,推测是形容一种太过自觉的现实症状,也就是被潜意识或用蛮力将潜意识带到逃离象征界的扫描范围外但没有被实在界完全接受的结果。

总之,在伍迪这里是“You know, I can have a wonderful world. I really can. I dreamed myself living there for thousands of times. And, I have to say, I think I’ve been there my whole life. But the problem is, I won’t let me do it. It’s myself that I can’t control...” 但是,但是,到《里夫金》这里,伍迪竟然愿意让自己真正开口说话了。

同样是发生了妻子出轨,遇到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这种balabala问题,跟以前发生在伍迪电影里的男主身上的事情一样。

但是这一次,伍迪打算转移注意力了,他要把目光暂时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虽然没有达到和解或妥协(因为死神总会来的,就像电影最后死神提前退出棋局一样),但是伍迪终于愿意把喉咙眼打开让大家看了,他问观众“听我说了这么多,你觉得怎样呢?

”(当然,我总觉得不能排除伍迪有在讨好大家的意味,毕竟之前发生了那么多事)。

除此之外,伍迪这里安排电影的方式我真是太喜欢了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伍迪用了一些他以前都不太会用的镜头(比如突然从菲利普在酒吧打鼓到莫提和苏睡在一起)。

还有各种致敬新浪潮导演的方式——看来伍迪真的打算move on了。

 9 ) 伍迪艾伦的“春天里”,总有人发情

伍迪艾伦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创作者,如果你经常看他的作品的话,就不难总结出来他的故事的一致性。

什么一致呢?

那就是故事的框架。

我们之前所说的伍迪艾伦三板斧也大都来源于此,作为一个创作者,伍迪艾伦几十年如一日的进行创作,且对于一个故事不断地进行各种版本的演绎,通过演绎,拍出来了很多很多的作品,且并没有被观众们感觉到厌倦,这就是能力。

当然,这种能力看多了之后,自然也会有审美疲劳,有时候就会在思想上发问?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伍迪艾伦对于出轨的热衷?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里夫金的电影节》讲述的依旧是伍迪艾伦熟悉的故事,依旧是讲述出轨。

一对美国的夫妇去参加电影节,然而在这个浪漫的时间段内,两夫妻双双出轨,他们对于眼前的一切的解释各有不同,但对于目的地的解释却出奇的一致。

在这个时间段内,这对夫妻对于婚姻,对于爱情的定义开始有了变化。

《里夫金的电影节》本身并不稀奇,因为在很多伍迪艾伦的作品中,本片并不算是上乘,而且本片所演绎的故事也是老生常谈,对于伍迪艾伦来说,自打他找到了拍摄的模板之后,对于模板就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化,此后,多少年没换过模板的伍迪艾伦总会对于自己熟悉的故事轻车熟路,这种熟悉也造就了他对于出轨的眷恋,似乎一部他所拍摄的电影当中,如果没有出轨的话,就不完整。

我们没法完整的了解伍迪艾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却能通过他的作品来看到他的一种理念自始而终。

本片中的男主对于婚姻本身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流逝,这种婚姻维系下来的秘密就是两个人心照不宣。

未来无所谓,现在无所谓,仅存的过去也在时间的流逝之下慢慢的消失了痕迹。

当婚姻进入到了疲倦期,两个参与者自然而然的想要去寻找新的刺激,好在当今世界在物质观至上的理念的加持下,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维系变得越来越不在意,因为觉得不合适了就可以肆意的更换,而这对于这对夫妻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因此,出轨的前提有了。

因为想要刺激,因为现有的生活无法给他们刺激,于是,出轨就是唯一的他们所能做的选择。

本片中所表达的人们的行为被欲望指使之后,自然无法靠道德的约束来结束。

因此,在相互厌倦之后,他们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目标。

然而本片的纠结之处就在于两个人目标的不一致性,而这种不一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夫妻二人对于欲望的定义。

丈夫是一个研究经典电影的人,他对于婚姻或者是爱情的定义来源于与自己所钟爱的影片中的一部分,当这些影片以一种形式出现的时候,他们是可以在现实中有所映射的,丈夫期待着寻找一个可以完成自己想象的映射的人。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寻找。

而妻子却有所不同。

妻子需要的是激情,是自己面对着一张白纸一样没有任何欲望的丈夫之外的另一种活力四射,因此,妻子很容易找到了更加年轻的对象来完成自己欲望的转移。

而就这一点来说,丈夫在影片中失败了,他所期待的一切并没有很好的投射到自己所期待的人的身上,即使是面对着自己期待的姑娘,最终,依旧是用失败堵上了自己的向往。

或许欲望最好的部分总是藏在求之不得之中,这对于丈夫来说或许比得到更加舒心。

当然,这其中还包含着一种虚伪的状态在里面,丈夫所期待的一切并没有如眼前的那样出现且发展,而当自己从经典电影中走出来之后,只不过是单纯的寻找欲望的时候,这一切就又都适时的出现在了自己眼前。

这或许是一种讽刺吧。

而本片中演绎的这段关系,这段两夫妻都双双出轨的关系实际上是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反击。

当得知自己的妻子出轨了之后,丈夫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的惊怒,而是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接受,这并不是因为丈夫有多么的高雅,而是丈夫之前在内心中潜藏着的某种欲望终于可以得到释放。

之前的道德观禁锢着的人生终于可以肆意的狂欢了。

这对于丈夫来说天时地利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丈夫认为自己已经稳操胜券且可以大胆的追求自己的感情的时候,一切并没有如愿,他所期待的姑娘依旧是仅仅活在自己的想象里,临别时侯也没有以身相随。

丈夫在想象中依靠着自己的意念抱得美人归,而妻子则是结结实实的找到了一个年轻的肉体。

这种差距,表示了春心萌动之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每一种结局都不是那么美。

……你好,再见

 10 ) 一名电影的永远老迷弟——伍迪艾伦

伍迪电影的熟悉元素纷几乎悉数登场,主角总是来自于纽约,总是喜欢巴黎,总是对犹太主义有着疯狂的执着,总是有着跟伍迪一样的神经质和敏感,男男女女总是游走在婚姻、爱情、欲望之间摇摆不停。

伍迪的眼中其实都是对于终极哲学意义的探讨,他又一次提到了宇宙和存在主义,人生不过是一场没有意义的虚无。

但在这一片宇宙的虚无之中,他却总能恰到好处地找到人生幽默的突破点,然后开始了他唠唠叨叨的嘲讽。

这一次,他继续嘲讽了大众知识分子的虚伪。

与其说他是担心自己的妻子出轨男二,更不如说他是在挪揄男二作为知识分子的虚有其表,哪怕伍迪本身其实就是一名知识分子,这是不是像在《安妮霍尔》中提到的一样,伍迪永远也不会加入一个俱乐部,里面的成员都是像他这样的人。

虽然伍迪依旧是如此的自我厌恶,但古人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足够多的自我厌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某种最理性的自我反省。

而这种高纯度的理性,在伍迪的镜头下,往往始终无法应付爱情和婚姻。

就像电影里的人们一样,深陷情感困局的人们往往都是理性至上的社会精英,看着人们在理性和感性之间的碰撞和摇摆,应该算是伍迪的恶趣味之一吧哈哈哈。

除去伍迪电影里永恒不变的出轨日常情节外,非常惊喜意外的是,他这一次在电影里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古典电影的喜爱,极力大赞法国新浪潮,伯格曼,费里尼等。

本身作为知识分子的伍迪艾伦,一方面保持着对古典电影的推崇,另一方面却依旧不齿所有妄图攀比新浪潮名作的虚假行为。

伍迪对旧日经典的喜爱到了什么程度呢?

这一次最搞笑和最好玩的就是,他在电影里几乎把主要的大师名作都玩了个遍,疯狂地向各部影史名作疯狂输出致敬!

伍迪巧妙地将这一次的男女故事和主题,通过模仿经典名作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精疲力尽》、《第七封印》、《野草莓》等等等悉数登场,各种名作的重新演绎的片段,使得这一次的电影仿佛是一次妙趣横生的古典电影盛宴,伍迪真的太能搞啦!

(上面全是这一次伍迪对经典名场面的模仿,实在是太有趣了)最后,在犹豫出轨的最后一刻,伍迪镜头下的人们始终无法走出那一扇门,那道门仿佛就是一道无形的婚姻约束之门,也是一扇无形的道德约束之门。

尽管伍迪说了几十年,说遍了所有的出轨,第三者,欲望,但伍迪镜头下的人们都还是会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个约束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自省,这才是道德约束的意义,只要遵循着自己的底线,无论最后人们的选择是哪个,他都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才是符合人们真实本性的,伍迪,侯麦,洪尚秀等导演的作品都是大多这样子,粗看毁三观,细看正三观。

最后的最后,伍迪模仿《第七封印》,让男主与死神对弈,男主认为自己不该写小说了,死神认为那可能是500页的牢骚无聊话。

但说句实话,即便真的是500页的无聊牢骚,我也愿意继续听小老头在那里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这真的是太奇妙的时刻了,此刻我竟然羡慕起了听男主发牢骚的那位死神。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电影里对经典大师名作的模仿场面一一闪现,看着这些名场面一一闪过,实在无比感慨于电影本身的美好。

电影真的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艺术品,一如杨德昌说的名言一样,电影的发明使得人类生命延长了三倍。

伍迪是真的热爱电影本身的,哪怕外界的质疑是怎么样,我相信只要伍迪活的时间足够长,他就会这样子一直拍下去,一直叨叨不停。

这样可爱幽默,又永远忠于自己,热爱电影的小老头伍迪艾伦,谁会不喜欢呢。

 短评

更像是影迷与影迷之间的对话,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生动却乏味,枯燥又可爱的平等对话。没有说教,没有提出解决方式,只是问题,好像那些big questions他本人也一辈子都想不明白。掉影袋实在疯狂,对非迷影人群不太友好,不过除了出轨暗恋婚外情,小老头在这一部里思考更多,也夹带更多私货。But good taste is not charming at all / 公民凯恩、精疲力尽、八部半、假面、野草莓、美丽人生、第七封印……影史中经典中的经典不但被恶搞,更是加以对自我的嘲弄,把不断提出的母题用破碎的梦境与迷影片段进行消解,把高深的东西生活化,接地气化,正如那句:“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你可以充实,用世俗的东西去填充它”。他很多电影都一直在说:用生活本身去对抗虚无(24th SIFF

6分钟前
  • 以然
  • 力荐

如果你不爱他,你必然也不会爱我。

7分钟前
  • 1先森
  • 推荐

每年有老爷子看就很满足了

9分钟前
  • eviloan
  • 推荐

这是最近看过的老头子的片里,最不得劲的一部。打脸自然依然是啪啪响,关键这男主选角实在是过分了,不用化妆就跟《指环王》里的半兽人一个气质,哪来的爆棚的自我感觉良好。

14分钟前
  • 陈哈
  • 还行

在伍迪艾伦电影里排都排不上号

17分钟前
  • Cholarwin
  • 较差

伍迪艾伦还是好看,怎么拍都好看,连拍“我的电影实在太难看了太无趣太不重要了”都那么好看

21分钟前
  • 陈矮
  • 推荐

很标准的伍迪·艾伦量产,来自晚年的自我剖析,高知和文青的结郁所在。是不是看过了那么多电影,却仍没有过好这一生?电影里什么都有,什么都讲过,可唯独不是你的经历。

25分钟前
  • 后自愈
  • 还行

5.5。在伍迪·艾伦的序列里显然只能算正常发挥,尽显偷懒与疲态。幸而还能看到他戏谑化呈现自己的过往积淀,并以此为武器调侃自己以及自己看不惯的当代电影节文化,不至于一无所获。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哪还有他没拍过的东西啊……

29分钟前
  • Orpheus+
  • 较差

6/10。在普通的婚姻出轨故事中加入了伍迪艾伦的幽默,致敬了一堆大师作品,事实证明看过那么多电影,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吗?对这部无感的原因是探讨的问题太老生常谈了,就像问没才华的吴彦祖和有才华的高晓松你选谁。整体不轻盈,甚至笨重。

33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典型的WA式选择:Your life is not empty. It's meaningless. Don't confuse the two. WA可能真的累了,连同他那被highbrow culture所累的主人公,我感到深深的疲惫。

34分钟前
  • 张华弥
  • 较差

什么狗激霸

39分钟前
  • 炸鸡牛排
  • 很差

也许整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于伍迪艾伦的一个梦 把自己的固执电影梦和絮叨了一辈子的男女不正当爱情友情结合揉捏在一起 甚至都不在雕琢 匆匆扔下一些伯格曼的电影梗 嘲讽当下商业电影的蹩脚却装大尾巴狼 片中剩下的是老头的无奈 早已选择在这条路一路走到黑 但越接近尾声除了不舍与难过 还有自己那份对电影这份工作的热爱

41分钟前
  • 快乐时代
  • 推荐

伍迪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有的人一生都在寻找存在的意义。

45分钟前
  • chamatin
  • 还行

本片可謂伍迪艾倫作為迷影型導演最接近電影的一部作品。本片依舊是伍迪艾倫那些熟悉的配方:滔滔不絕地探討存在主義的焦慮,缺乏陽剛之氣的知識分子和自信開朗的青年男性的對比的笑點設計以及對經典電影的戲仿等等。雖然內容毫無創新,但伍迪艾倫用他真實與狡黠的方式發揮了舊瓶裝新酒的作用,在面對中年危機和創作焦慮上的雖然有年華逝去的絮叨,無奈和不甘,但依舊保持了對電影的激情和熱愛。

46分钟前
  • 听见流星的声音
  • 还行

这部好差

50分钟前
  • 夺铎堕
  • 较差

华莱士的演法让我观影体验很差,伍迪艾伦片子里那些聪明话痨还带有讨人厌特质的中产阶级小老头只能他自己来演。

55分钟前
  • 薄荷烤烟
  • 较差

梦有意思。cos好多!

57分钟前
  • 春山
  • 还行

不堪入目

58分钟前
  • 一個問號
  • 很差

烂梗串烧。一生中最美好的是那些基于他人经验的黑白妄想,真的悲哀。

1小时前
  • 🌠每30天一片云
  • 还行

趁全班去上体育课偷偷在教室看的,笑得要死。

1小时前
  • EnWaffl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