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期间,相公大人在给他的朋友圈推荐印度这部名唤《地球上的星星》旧电影的时,得到的回应跟我当初推荐这部电影时得到的回应几乎一样。
似乎我们所认识的年轻或者年长的父母们在面对“印度”这部宝莱坞的片子都有些变相的抵触情绪。
虽然,我身边也偶尔看见一两个朋友也在力荐此片,但,绝大多数做父母的还是觉得这是很局限的影片,首先是国人对印度的偏见,与我同龄的绝大多数认为印度片子除了唱歌跳舞谈恋爱没什么特别的;其次,因为它仅仅局限于一个具有阅读困难却有艺术天赋的孩子,跟很多这类片子没什么不同。
但,我跟相公大人却不这样认为。
首先,作为南亚第一大国,印度人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强国,事实上,仅就上海来说,印度人开的很多公司并非二流的,甚至在软件业里印度早已经是名列前茅的的国家,更不用说它的大范围的免费教育等等,当然,他们的英文对我来说很难听。
印度,实际上早已经是教育大国。
而这片子实际上就在说它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
同时,宝莱坞作为世界上电影产量最高的“电影世界”其艺术表现手法等等都早已经不是唱唱跳跳那么单一了。
我看重这部印度片的理由正是它的表述方式,片中的孩子是主角,艾萨,是个具有所谓阅读困难的孩子,一口大龅牙,一张有些呆萌的面孔,还有由始至终一成不变的迷迷糊糊纯正孩子气,加上成绩不好,很难列入中国父母通常接受的“激励”孩子形象,加上有个出类拔萃的哥哥作为对比,这个满脑子鲸鱼会在天上飞的,火车会在上课时间出轨的孩子,几乎就是一个差生的代表。
但是,影片在讲述中并没有一开始就给这个孩子直接打上了“差生”的印章,而是用动画和各种童真的表现展示一个独特的孩子的思想天空,比如一开篇就让我们看见艾萨脑子里各种不可思议的色彩和物体变幻,比如他用自己的饮水杯装小鱼,比如将成绩单丢给狗儿撕碎,让观众看见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其所思所想,所看所得,让观众能够理解这个孩子自己的意愿和行动缘由,从而让观众能接受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世界,这点远远比讲述一个老师拯救一个差生的故事更动人。
事实上,到影片结尾,艾萨除了具有出类拔萃的艺术天赋,别的科目并不见得多么优秀,这个孩子实际上就是偏科的典型。
然而,艾萨虽然被要求换校,但是依然没有被排斥出被教育的队列,同时,因为一个老师的发现,从而使其受教育方式走入了正轨,这个融汇于印度片里的因材施教观念其实早已经与国际接轨了。
而这个观念其实我们早在孔夫子时代就有了的,如孔子对子路和颜回的不同教育方式。
其次,至于影片里提到了同样具有阅读困难的如爱迪生等科学家,对比在我儿时读到的爱迪生的故事,我并不知道爱迪生有这个问题,但也差不多就是老师没法教爱提问题的爱迪生,他的母亲就将他领回家自己教育他。
而“阅读困难”这个问题,我最早在大学时代从当年的《听力入门》里一篇文章里的词汇——dyslexia就知道了,这个词译为“诵读困难”,当时的那篇文章里提到的也有爱因斯坦,好像还有梵高,等等,事实上,很多成绩看上去很差的孩子,多少都有些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部片子也提到了爱因斯坦和梵高,那么这片子里指的阅读困难跟这个dyslexia应该是一样或者类似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迄今没有找到发生的原因,能直接表述其症状就是:这样的孩子可能分不清1和7,6和9,工和干,等等。
他们所理解和所能剖析解释和拓展的世界,跟我们这些“正常”人完全不同,他们的创造力跟我们不是同一个轨迹。
实际上,这样的人在我们同学中是看得见的,并非极少数,很可能我们自己的孩子就会有这样的问题。
虽然我的孩子没有这样的问题,但,听她讲述的同学里,大致知道是有这样的孩子的。
当很多父母在谴责当今教育如何如何扼杀孩子们的天赋的时候,父母自己同样也在扼杀。
更何况,现在普遍反应的是,今天的孩子们专注力远远低于之前的孩子们,最近的对比例子就是孩子们自己的父母们。
通常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等等,我的宝贝也有这个问题,在看完这片子的时候,我忽然明白,出现专注力差这样的问题是在于我作为家长自己给孩子的信息里太多了,造成了他们找不到重心,我的小纽扣虽然成绩优异,但发散思维很开阔,集中思维则相对薄弱,事实上,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是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机结合、循环往复而构成的思维活动。
当我们这些父母发现自己孩子很聪明的时候,还要注意他们是否能将自己的发散收回来,并收放自如。
我今年的重点任务就是继续调整她的专注点。
这片子也让我找到了相对的解决方式。
也就是说,这是一块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
【原文地址】豆瓣有删节【天涯】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50117&PostID=54979969【网易】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401271953686/
1,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
2,阅读障碍:爱因斯坦,达·芬奇,爱迪生背不出字母表,毕加索不理解数字“7”,迪斯尼不识字,所以致力于画漫画,阿加莎·克里斯蒂不会读也不会写,却是世界著名的推理小说家。
3,在我们周围,那些用独特眼光看世界的人,最终改变了这个世界。
4,他们的思维很独特,常常让人难以理解,一旦他们的成绩被世人所知,大家都震惊了。
5,让我们走出去,创造出一些不同的东西。
用任何你感兴趣的,木头、石头、棍子。
6,奥斯卡·王尔德:谁需要一个只注重外表,不关心内在的愤青呢?
7,很少人能跳出思维的局限。
伊桑是个有诵读障碍的孩子,在正常教育体系中无所适从,倍受打击。
不过他具有绘画的天赋,通过创作,可以释放自己的情绪,展现奇特的想象力。
但是,画画有什么用呢?
一个只会画画的孩子如何走向社会,备战,参与成为“有用栋梁”的群体竞争?
影片里的老师们都是有责任心的,他们有各自的准则和教学风格,但出发点皆是如何让孩子打好基础,应对未来的社会需求。
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盲点,他们并不了解诵读障碍是一种病症,也就看不到伊桑的挫败是一种已经尽力而为却无法克服的绝望,只是依照“常识”将他归为有智力障碍或者调皮捣蛋不用功的学生。
就像第一所学校的老师们,无奈之下,建议伊桑的父母将他转到特殊学校读书。
伊桑的父母并不认为他智力有问题,因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个小机灵鬼,他们,尤其是伊桑那位风格严谨颇具中产阶级成功人士范儿的父亲认为:孩子读不好书是缺乏严厉管教所致。
于是,伊桑被送到了寄宿学校。
这里,据校监介绍,“最难驯服的野马也会服帖”。
影片的开头从音乐到画面是很有幽默感的,甚至在表现伊桑逃学的那段,调子仍然轻松欢乐。
因为这时的伊桑无论在学校里碰到什么挫折,他还有个坚信能随时收容自己的安全港湾:家——严肃但很能让人放心依靠的父亲,温柔、包容而爱意无限的母亲,样样出色且怜爱自己的哥哥。
但是,到了寄宿学校,伊桑再无依托。
家庭联系被切断,遗弃感的生成让他的幻想世界发生了扭曲。
之前,伊桑碰到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会化身成幻想王国里无所不能的“伊桑船长”,用虽然得不出正确答案但妙趣横生的想象来化解挫折。
即使自卑,他还能感受到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留有一条自我诠释的神奇小径;然而到了陌生又严酷的环境中,曾经让他忘情徜徉的幻想空间却异化了,幻变出无数令人恶心和恐惧的蜘蛛,不仅吞噬了往昔能够带来慰藉的缤纷想象,还逐渐侵袭到他的现实世界:影片用伊桑扑打不存在的蜘蛛等细节来刻画他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界线模糊,这是一个危险的泛化征兆,孩子的精神已趋近崩溃。
用经典精神分析的说法,大概可以这么描述:在恐惧的威胁下,伊桑启动了防御机制,屏蔽敏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切断跟幻想世界的联系。
后果是他变成忽而麻木冷漠、忽而愤怒过激的孩子,即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出现了隔绝、偏离和扭曲。
他甚至无法再感受到家人的爱与关怀。
伊桑不能再画画了,即使新来的美术老师营造了温馨亲切又创意纷呈的氛围,他仍然无动于衷。
所幸的是,新来的老师有过同样的痛苦经历,他知道孩子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并积极采取了拯救措施。
那些循序渐进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协助伊桑一步一步收复自己的想象王国,重新找到胜任感,从而肯定自我价值。
此刻,表现性疗法,即艺术疗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影片里有句话:艺术就是释放情绪。
我认为这么讲有些片面。
实际上,影片所表现和传达的,比这句话更全面。
艺术,不能仅仅用来释放情绪,否则就是一柄危险的双刃剑。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伊桑在极端恐惧的情绪下继续作画,把“蜘蛛”释放到画面上,那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他很有可能被自己的作品吞噬,掉进完全的精神错乱中。
所以说,艺术创作不能没有情绪,但是对于情绪,要有觉察、辨析、转化等过程,而不是一味释放,听之任之由它洪水滔天,把自己冲得晕头转向甚至沉溺。
至美的作品,是艺术家的把控力与情绪博弈中制胜的产物,而非相反。
遗憾的是,常常有人把自己情绪宣泄的一面跟艺术家认同,却全然无视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在于不断的自我搏击,以克服情绪的困扰和痛苦作为创作基础,以斗士精神来成就作品。
以上是为了说明,当艺术创作只是一个人的战斗,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
而艺术疗法,则是在治疗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和氛围下进行的。
毕竟,艺术疗法所要达到的目的跟艺术家的目的存在很大的差异。
可最终还是有殊途同归之处。
回到影片,孩子停止画画,这是一种让人悲伤的自保,最后的消极对抗:没有能力抵御释放出来的情绪,那么暂时还是堵上为好。
至少,不用正视它了。
然而,压抑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看它,它还在。
那些负面情绪总是在虎视眈眈,伺机侵袭。
美术课上,伊桑桌前一张始终空白的纸让代课老师拉姆的心里打了一个问号,看到孩子的作业本,再结合对孩子日常行为的观察,拉姆明白了伊桑的危险处境。
通过家访,拉姆不仅了解到家庭背景、家人态度,也发现了伊桑在绘画上的特长。
这是心理治疗师的必备课:要真正帮助到来访者,除了对个体的了解,对其家庭以及社会关系的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寻找问题在社会环境中的面目。
有问题就是不正常,但是“正常”的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具有不同的内涵。
所以追溯问题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我们所处的原生家庭;二是寻求解决问题的社会支持。
受心理症状困扰的人有时会主动切断社会支持,包括亲密的人际关系,如伊桑变得对家人无动于衷。
情绪总是会相互激惹,家人不明其症状,会痛心甚至愤怒。
因此从治疗师的角度介入,需要一个把症结说清楚,并获得其家人理解和支持的过程。
在影片里,拉姆如何让固执的父亲明白什么是诵读障碍,有一段精彩的对手戏。
然而要解决根本的问题,还需要学校环境的配合。
拉姆又说服了校长,让自己对伊桑的帮助方案得以在学校这个平台上施展。
这时,我们才看到拉姆动用了哪些表现性疗法的招数:在沙子里写字(感触体验);用各异的颜色写字母(注意力转移性质的视觉引导,淡化其对单一形式的字母所引起的混乱感);在方格状取景框里练写“8”,掌握笔画规律以后再逐步缩小……拉姆家访之后,已经知道伊桑擅长绘画,却有意识地回避了将绘画作为表现渠道的直接运用,而是通过手工制作让伊桑重塑自信。
拉姆领着学生在自然界中自由取材(这也是一个招数),心灵手巧的伊桑做出了能在池塘里自行移动的螺旋桨小船,赢得同学们的惊呼和掌声。
看到这里,我不由感叹:想作为一个专业的艺术疗法治疗师是多么不容易!
艺术疗法,如果仅被具体表现手法所惑并执着其中,那一辈子也学不完的。
因为艺术活动本来就多样化,如音乐、绘画、雕塑、戏剧、诗歌、舞蹈、陶艺……等等,单是以绘画艺术为介质,都可以成为一个完整又庞大的体系。
因此,一来立项很重要。
往哪儿专研,朝哪个方向走;二来还是勿忘作为心理治疗师的基本功,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规程,一样都不能少。
一个根基粗浅,只知道艺术疗法种种花样的治疗师,往往只会把自己半懂不懂的东西往来访者身上套,欠缺根据具体的来访者制定引导步骤的能力。
这会害人害己的。
直到片尾,让伊桑重拾画笔,也是由拉姆创造了全校师生美术大赛这样一个契机。
伊桑终于战胜内心冲突,出现在赛场,并以在小池塘边放自制的小船为主题,创作了一幅将现实和幻想融汇一体的图画。
有个小细节,他用了哥哥送给自己的24色彩笔,我想这意味着重新接受家人之爱。
影片淡淡点出兄弟之间的爱与竞争,不过不是主题。
美术大赛,伊桑的作品获了第一名。
在这幅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缤纷斑斓的色彩,以及伊桑喜欢幻想的各个元素:天空、星辰、山川、树、水生物……等等。
可以说,全都回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画里的孩子虽然孤身一人,却有池塘里的倒影伴随着他,我想可以解读为伊桑的“镜像困惑”成为了他的创作源泉。
这么安排其实有些刻意,不过当做导演的美好愿望吧,毕竟他在里面扮演了老师拉姆:-D影片很温暖,在导演的安置下,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然而在现实中,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实施起来却难度极大,除了教育制度,还涉及教育成本:假若伊桑不是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命运将截然不同。
还有个人资质的问题,这跟《心灵捕手》相似:伊桑和威尔•杭汀有障碍有创伤,但都是有天分有特长的人。
所以一来容易激起伯乐们的惜才之心,在命运拐角处若得以相逢,愿意投入精力来帮助他们;二来自己也较快可以找到自信,就是达到以扬长来避短。
可是,资质普通又存在各种缺陷的孩子怎么办呢?
我并不主张以护短来迁就孩子的无能,以冗长的甜美梦境来安抚在现实中碰壁的人,那只会造就退行的愈加深化。
但正如天才也有需要克服的缺陷,低能的孩子也能通过行动力的引导以获得胜任感,进入“选择”——“行动”——“胜任感”——“自我价值感”的正向螺旋提升。
只是,那是一种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致才能看到的努力,而且终其一生也发不出耀眼光芒,可如果能够温暖自身,让她(他)在社会中自给自足,就够了。
教育的职责是,家长和教师要点燃这种微光,让孩子们明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一辈子当萤火虫,也有自己的光之轨道。
呵呵,扯偏题了。
我有一个小学同学,我对他印象很深。
他的名字很普通,很大众,所以说出来也无妨。
他叫李林。
他是班里典型的调皮捣蛋的学生,是差生中的差生。
考卷上自己的名字总是写的歪歪扭扭,甚至有老师会把他的名字念成李木木。
小学那个时候,我是班长,算是所谓的好学生,于是跟他同桌过一段时间,叫所谓的一帮一。
但是,没有成功,他没有丝毫进步。
甚至他故意跟我捣蛋。
印象很深的有一次,他在走廊上喝水,我叫他去写作业,于是他咕噜咕噜喝了一口水,然后全喷在我脸上,再哈哈大笑。
他经常惹我哭,但从不会动手打女生。
听说,他家里情况有些特殊,是单亲家庭,没有爸爸。
我见过他的妈妈,印象中这个女人是染着黄头发,穿着睡衣到学校门口来接他回家的。
但是,他很讲义气。
可能算是跟我比较熟吧,我四年级的时候由于搬家,转去了另一个学校。
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他居然问我要了地址,然后一个人坐车到我家里来玩,待了大约十分钟就又回去了。
其实,他真的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
而且很聪明,头脑很活。
看得出来的。
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但一定没有想过,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他。
后来才听人说,他中学的时候依旧调皮,被妈妈送去了少教所。
那种地方是有教官的,十分严厉。
好像是有一次他跟教官赌气,将红领巾绑在房梁上,套脖子,想吓唬吓唬教官。
但是没想到,弄假成真了。
当时上海电视台的案件聚焦好像还采访过这一事件,只是我不知道。
我是在几年后,小学同学聚会时听说的。
跟我说的那个同学,好像不认识李林一样,语气只是在跟我讲一个新奇的八卦。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电影的时候一直想起他。
我会想,如果当时他碰到一个好老师,那一切会不会都不一样了。
我至今记得他小时候的那张脸长什么样子。
然后我想说说这个电影。
老师们对他说,认真你就输了。
但是我一直觉得态度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态度决定一切。
最近有篇很火的文章说,态度决定不了任何事情。
可是我并不认同。
确实,有态度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如果连态度都没有,那即使成功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电影结尾的那个画面,孩子笑的很天真。
我觉得孩子的笑容是世界上最纯真的东西了。
他只是需要正确的引导和一点点鼓励,仅此而已。
若不是遇到那位老师,他的一生就毁了。
所以说,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老师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决定了一些人的一生。
哪怕只是挽救了一个孩子的未来,那也是一件太值得的事情了。
之前还看过阿米尔汗演的三个傻瓜,那部太有名了。
这两部其实都有些教育意义。
可是看这一部的时候,看到剧中的他看着残障儿童流眼泪时,我相信那些眼泪是真的。
我觉得他是一个慈悲的人。
慈悲不是善良,不是偶尔捐个款,做个慈善。
慈悲是要心中有大爱的人,是要心怀痛楚的人。
真的很难,最起码我是绝对做不到。
那个父亲说的话让我想到蔡康永以前写的一些东西。
难道是现在社会太残酷了吗,不管学什么,总是有人问,有什么用?
你学跳舞,将来能当舞蹈家吗?
学滑冰,将来能当饭吃吗?
可是,人生难道是拿来用的吗?
人生难道不应该是开开心心的去享受的吗?
我觉得这些道理再简单不过,可是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家长就是不明白。
远的不说,我认识的一对夫妻,都算是名牌大学毕业,知识分子。
可是对于小孩的教育就是本末颠倒。
那个小孩很没礼貌,很自私。
父母不理会。
但是一直声称等孩子到了小学就要开始好好“收骨头”了,要参加这个那个培训班,等等。
有意思么?!
我很幸运地觉得,还好我的父母不是这样的。
我从小学习就不是很努力,都是马马虎虎。
高三的时候基本十点也就睡了。
最努力的是考gmat的那段时间,不过也就短短三个月。
因此,成绩不好不坏,学校也不好不坏。
但是,so what???有时候看到一些鼓励年轻人拼命的文章,我很反感。
当然,我并不是说不用奋斗,那当然是不对的。
只是,每个人想去做的事情不一样,只要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就可以了么?
我不花很多时间在功课上,因为觉得没必要。
我不花很多时间在找实习上,因为我已经有了一份暂时的,至于将来的,我的理想实习也不需要起点多高。
我花时间看电影和读书,是因为我喜欢。
我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写小说,是因为我喜欢。
其实,没什么用,可能不会出版,可能很少人会看。
但是还是那句话,so what???我向往的生活是做我喜欢做的HR工作,好好干个十年二十年的,然后转行,尝试不同的行业。
如果有可能,想出书、想开咖啡馆、想学钢琴。
人应该要有梦想的。
有梦,才有实现的可能。
最后想起一位小学的体育老师。
由于是教体育,因此没有什么太多的谈心或者教育。
但是我一直记得他。
有时候下雨天,不能去操场,他会给我们讲故事。
那是我听过最好听,最精彩的故事。
大致内容我仍然记得,是说一个海军士兵,从小就过目不忘。
然后被一个隐藏的内奸钻了空子,利用他的过目不忘,偷偷地摸清了船上的路线,然后偷偷把炸弹伪装成闹钟放进了首长的房间。
后来事情暴露,但是大家都不知道炸弹在哪里。
于是这个过目不忘的人到了首长房间,由于以前来过,所以一眼扔出那个闹钟本来不属于这个房间。
故事很简单,但是我记忆犹新。
之所以提这个老师,是因为不知何故,我总觉得我们当时都感觉到了他对我们的那份爱。
孩子其实是最敏感的。
就像tvb经常说的那样,人活着开心最重要啦!
《地球上的星星》,一个老师,一个读写障碍的孩子和他的家庭的故事。
老师说:我们身边有很多特殊的人,在改变着这个世界,正是因为他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想法很独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他们是少数派,一旦他们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世人都将叹为观止,哇哦 多好的场景!老师还对父母讲了《水知道答案》的另一个版本——所罗门岛的故事:在所罗门岛上,当土著们需要耕地的时候,他们并不砍树,他们只是围着树,喊叫、怒骂,并且诅咒,一段时间后,树自然就凋谢枯萎了,完全死于自身原因。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许多老师在接受训练时虔诚地认同这句话,然后在教育实践中平静地无视这句话。
片中的孩子伊夏患有阅读障碍,他可以用感官和童真去感知色彩斑斓的世界,可以用画笔和想象力去描绘缤纷绚烂的地球,却无法认识和记住抽象的字母、数字、符号和方位。
爱他的父母、专业的教育者,没有人理解和好奇小伊夏身上与众不同的状况,他们只关注结果,一张张标签贴在了孩子的身上,直到一个叫尼克的老师出现。
他活泼鬼马,课堂可以组织成舞台,他细致入微,很快发现了伊夏的苦恼和症结所在,跟家长科普、和领导沟通、与伊夏做朋友,尼克老师做了一个教育者应该做到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尊重、平等、关爱。
最后的全校绘画节上,当小伊夏好奇地偷看尼克老师的画作,镜头转到画纸上的那一刻,伊夏的笑脸绽放在眼前,我瞬间热泪盈眶,有人记住你、重视你、欣赏你、认可你,不管对谁,都是莫大的温暖和幸福。
很好的故事,加入教师培训必看书单。
唯一的瑕疵是印度片一贯的拖沓,160分钟至少唱了60分钟。
一个成绩优秀的哥哥,一个把家务处理得妥妥当当的全职母亲,还有一个事业有成,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
八岁的伊桑出生在这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总是那么的“简单”,功课好,不调皮,听话而已,但对于伊桑这个有着阅读障碍的孩子来说,这么简单的要求,确比酷刑更加的难受......经典的儿童教育片,整部电影都充满了绚丽的色彩,我喜欢里面的色彩,更喜欢贯穿故事情节的音乐:song one:“系紧你的鞋带/系紧你的腰带/准备战斗/扛起烦恼/拿起武器/重树信心/我们将挑起世界/站在我们的领地/这就是这世界的道路/前进/你的目标在呼唤着你/向着目标前进”这是父亲战斗之歌,要扛起家庭的这个重担,就必需要时刻准备着去迎战,去战斗,因为知道生活的艰难,所以从小就严厉的要求孩子必需要这样必需要那样,孩子以后的道路才会更平坦一些。
“他们睁着一只眼睡觉/落后并不是过失/最大限度利用你的手指来好好工作/做你被要求的一切/他们依靠煎蛋卷、维生素和补药/还有工作和休息中的严格规则为生/前进/前进/继续前进/这就是这世界的道路/前进/你的目标在召唤着你/向着目标前进”明显的,优秀的哥哥延续了父亲所设计的道路,要赢在起跑线上,就要不断的前进前进,既然这种进步能够换回父母的赞赏和朋友的羡慕,那么他们就何乐而不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当听到音乐从梦中醒来/在时间陷于停顿的地方/让幻想自由驰骋任意飞翔/他们总是问自己/为什么世界的格言是‘向着目标前进’/为什么要努力向目标前进/不做时间的奴隶/他们无忧无虑/同蝴蝶相会/同绿树谈天/他们花时间把风聚拢/在细雨中读着优美的故事/在天空的画布上描绘未来的新世界/为什么世界的格言是‘向着目标前进’”为什么世界的格言是“向着目标前进”?
这是八岁的伊桑所不能了解的大人们的世界。
song two:“一点点甜蜜/一点点微笑/一点点靠近/不要离我太远/所有我需要的/我需要的/所有我需要的只是自由/仿佛触手可及/但有突然消失/像魔法一样/飘渺的梦啊如羊毛衫一样温暖/远处的白云深处/是我的世界/让我进去 用不着大声的呼求/让我进去 我有一个疑问/这有很多很多和我一样的人/我不再孤单/我在梦境中漫步/但却睁大双眼/一步一跌/我不再有疑问/就如同朝阳总有再起升起/我的世界再次来临/将会震惊每一个人/看着我如何奔跑/如何奔跑到另一边/然后像鸟儿一样滑行/我只想那样/上千只翅膀在飞翔/去探索广阔的天空/很多方向可以转弯/很多小径可以追寻/发现 我的世界”为什么没有人赞美明亮的月亮,为什么没有人关心飞翔的小鸟,甚至没有人关心我的想法,这是伊桑的疑惑,他发问,却得不到回应,他好奇,却得不到共鸣。
洁白的冰砂浇上了鲜艳的色彩,父亲递给儿子的刹那,我明白,我需要的只是自由,还有关心......song three:“我从未告诉过你/我有多么的害怕黑暗/我从未告诉过你/我有多么的在乎你/但你知道 不是吗 妈妈/不要把我自己撒在人群中/我将会迷失回家的路/不要把我送到遥远的地方/一个甚至你会忘记我的地方/我那么坏吗 妈妈/有时候 爸爸陪我荡秋千/在空中很高的地方/我的眼睛在寻找你/希望你会过来/安全地抓住我/我不会告诉他/但我很害怕/我不会表现出来/但我的心在下沉/你知道一切 不是吗 妈妈” 虽然母亲非常不忍,但出于对孩子的前途的考虑,“笨蛋”伊桑最终还是被父亲送到了远离家里的寄宿学校,心慢慢地在下沉,没有一个停靠的地方,不是沉默就是爆发。
song four:“往那看 是一颗树吗?
/还是一个人披了一个斗篷?
/在下雨吗?
/还是天空忘了关水龙头/你把世界想像成什么样 就是什么样/它存在于我们的眼中/所以释放你們的思想/舒展你們的羽翼/让色彩飞翔/加油/让我们编织新的梦想/晃动 摇摆 跳舞/多么有趣/谁说鱼不能飞翔/你們想过吗?
/太阳每天都洗澡吗/还是只洗了头发假装干净/这些星星/它们在闪烁吗/还是愤怒相互埋怨/所以释放你們的思想/舒展你們的羽翼/让色彩飞翔/为什么要填塞到让脑袋埋了为止/眨眼之间 你的思维变成空白/往前走 打开门/勇敢地 起飞/我与你同在/你与我同在/世界为什么如此多彩?
/你們想知道吗?
/想像 选择你喜爱的颜色/一些人用他们装点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多么美丽/我猜想它的创造者一定是个艺术家......”“救世主”美术老师是顶着个榛子头,捧着娃娃脸,闪亮登场。
我很喜欢这首歌的歌词,你看,世界多么的可爱,为什么人的烦恼却那么多呢?
问题的答案都很多,为什么你就只认定那一个?
song five:“看看他们/就想颗颗新鲜甘露/紧紧依偎着叶片/这天赐的礼物/舒展回转着/从这边滑到那边/像那精美的珍珠/与笑声相辉映/我们可不能失去这些/地球上的小星星/像冬日里的阳光/在田野上淋浴金色/他们将黑暗从我们心中驱走/让温暖重回心中/我们可不能失去这些/地球上的小星星/就像合上眼皮/甜蜜的梦就将你我包围/梦中/安琪儿漫天飞舞/像五彩的喷泉/像花丛间的蝴蝶/像无私的爱/他们为希望推波助澜/他们是梦想前的黎明/和最内在的愉悦/我们可不能失去这些/地球上的小星星” 这首歌的出现,让矛盾激发到了最高点,三种不同的人,三种不同的人生。
song six:“有时候聪明的像个老人/有时候 又想无忧无虑的小溪/还喜欢连珠带炮似的问一些天真的问题/像笑声打破了沉默/笑容绽开在脸上/他们就像一道圣光/给他们带来幸运/像月光跳跃在湖面上/像人群中熟悉的肩膀/像欢乐的小溪咯咯地笑着前进/像中午的一个甜甜的盹儿/像一阵舒适的爱抚/像耳边动听的声音”这就是孩子的思想,一个八岁的孩子的所应有的童年,却被父母的所谓成功论干涉,“做这个有什么用,以后能有出息吗?
”记得作为父母的自己童年的时候是如何被打击着长大,一直等,等攒够了钱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但,什么时候,钱算是攒够了呢?
真悲哀啊~~往往,已经为人父母的忘了这份痛,依然以这种方式来影响下一代。
到这里为止,往后的故事情节就没有再插播歌曲了,但前部分的这六首歌曲,每一次都伴随着伊桑心境的变化,伴随着故事的进展,不得不赞美扮演伊桑的演员,表情非常的到位。
之后,故事向着一位豆友所形容的“后半部分没有免俗”的方向发展,但孩子所需要的就仅仅是“关心、鼓励、赞美”这么简单的词语,这样就可以拯救一个人啊。
俗,也就成了必然。
拯救与毁灭一样的简单,不要让孩子成为所罗门群岛的一棵树。
不要忘记,我们都曾经是孩子!
无意间看了这部电影,很是感动,多处地方都流下来眼泪。
小男孩有读写障碍,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虽然家人都是爱他的,但不能也没有有进他的内心。
他酷爱画画,但却被旁人所忽视,直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画画老师,阿米尔汗演绎的老师很鲜活,当时他确实是帅呆啦!!!
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很感人有趣,不自觉的就被代入了,老师的欣赏和鼓舞,让小男孩获得新生,最终获得自我救赎!
又是一部来自宝莱坞的影片,一部让我们汗颜的印度影片,并不出奇的题材,也无奇炫的技巧,表演亦很质朴,没有强调民族的独特性,探讨的是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然而却总能打动内心最柔软之处,让你度过愉快的两个小时,并引起你的思考。
《地球上的星星》在我看来,应属于《三个白痴》的续集,虽然它拍得比后者早。
两部影片中,都是由阿米尔·汗主演,在此部影片中,他更兼了影片导演。
两部影片,一部讲的是大学教育,一部讲的是小学教育,故事上应该是《地球上的星星》延续了《三个白痴》的情节,主题却是一个:教育不应是单一的模式,人生的道路也应该有无数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竞争。
此种思想很具现代性,同时又深植于印度传统之中。
《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是一个有阅读障碍症的小孩的故事。
艾沙是个九岁的孩子,聪明可爱,但也调皮捣蛋,学习是他最大的敌人,每次考试成绩垫底,正在蹲级读三年级。
艾沙成为学校老师眼中的问题人物,到教室外罚站更是家常便饭。
父母只好将他转至外地的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他的人生变得更悲惨,自己感觉被家庭所抛弃,而学校的教师也摧毁了他最后的自信心,逐渐走向自闭。
一个不守常规的美术代课老师拯救了他。
导演阿米尔·汗自己扮演的老师,与《三个白痴》里的主角一样的风格,他不赞同现有的教育制度,认为每个人都有待发挥的才能,也能拥有不一样的生活。
他的教学方式很是鬼马精怪,同时他对孩子充满了爱心。
他找出了艾沙症结所在——阅读障碍症,同时也发现了他独具的天赋——异乎寻常的绘画才能。
他使用的办法也很简单,让孩子恢复信心,并因材施教。
艾沙终于在老师的调教之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如此简单的故事,而且也拍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观赏之时却无沉闷之感。
总是有不少的细节让你会心,也有许多的桥段让你解颐,还有很多的情节让你感动。
这个简单的故事拍得很饱满,既能打动人的内心,也能引起观众的思考。
在表演上,演员都显得非常的自然,没有更多花哨的东西。
阿米尔·汗在此片中比《三个白痴》更本色,而且控制得更好。
艾沙的扮演者将角色演绎得很出彩,顽皮与悲伤,把握都很到位,两个大大的门牙,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就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一个故事,导演的手法很平实,但就在这种平实之中却蕴含着打动人的力量。
最近所看的这两部印度影片,都是现实题材,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既没有探讨政治问题,也没有标举所谓的印度特色。
他们所讨论的话题,恰恰都是一些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而不是从自己漫长的历史中去挖掘题材,不是从自己独特的民族性中去猎取兴奋点。
这显示出印度的电影已经从民族电影中走了出来,走向了世界电影。
虽然我本人偏好民族性很强的影片,也观看了很多各国国家的电影,这些影片不乏优秀之作。
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是强调民族性,越是强调独特性,只能说明你的文化处于弱势,还不配与文化强国去探讨现代问题。
好莱坞无须去强调自己的民族性及独特性,它生产的电影席卷整个世界,它涉及的题材正是现代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现在的宝莱坞的印度味也越来越少,宝莱坞也越来越走向成熟。
沉溺于自己古老的文化之中,在自己的每一件文化作品中都强烈地标注并展示着自己民族性的文化,只能说它缺乏文化自信,缺乏与世界先进文化交流的勇气。
探讨现代话题是与世界各地共用一个平台对话,而展示民族性则只是自个与自个玩。
看看现在国内的影片,除了几部粗劣的段子文化的所谓贺岁影片外,所谓的大制作都是一头钻进了历史的古董之中,拼命地将民族的那些已经用了无数次的元素重新包装展示,就可知印度影片的进步了。
不过,即使是玩所谓的历史题材,不可否认的是,迄今为止,玩得最漂亮的还是意大利人贝托鲁奇,一部《末代皇帝》,不知有几部中国的历史题材影片可以超越?
四年前我研究生毕业,从中部的芝加哥搬到了东海岸,开始我的第一份全职工作。
那个时候关系最好的同事住在皇后区,每天要做火车来新泽西上班,我偶尔送他去火车站的路上,有天他突然说起电影,跟我说一定要看like star on earth,顺便给了我他的netflix帐号。
我这个人,对需要很多情感投入的东西,都有天然的惧怕。
所以越是口碑好的电影,我越没法做好投入感情的准备,花时间好好看——最终连他的netflix也没蹭过。
同一年的不久以后,我认识了现在的未婚夫,有一天也突然说起这部电影,他说这部电影说的就是他;而我们当时因为有各种奇葩的日程安排,也一直拖着没有一起看——拖着到了四年之后的昨晚,终于把这部副标题every child is special的电影看完了。
从很多方面来说,我跟我未婚夫背景很像——但骨子里我们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人。
比如我们都是学理科出身的。
我学物理;他学了物理和化学。
我喜欢数字,从小到大会在脑子里给自己乱出题然后解决的那种喜欢。
我上班最喜欢的活之一,就是有人来问我,某个报告跟某个报告之间,为什么有不同。
我会从心底升起莫名的兴奋感,探到最细节的数字,去原因,然后行云流水地发封邮件并CC所有相关人士,解释不同,偶尔对带着挑衅来问问题的人嘲讽一番——我看到这样问题的心情,大概就跟仓鼠看到事物是摩擦手掌差不多吧。
可他不是。
他只喜欢化学(我从小到大化学都不好,因为我讨厌背东西,从高中开始到大学的化学作业都是抄的),因为他会把所有有机无机编成歌唱出来然后记住。
他看到数字就头疼。
从前唯一一个对他很好的数学老师跟他爸说,his brain is just not wired for maths. 对比我自己的少年时代过得这么轻松,我大概可以想见他的少年时代过得多么痛苦。
同样成长在作为重理轻文的亚洲,看着周围人轻松地计算、画小滑块小磁铁的力图,那种心理压力,换作我大概根本无法承受。
再比如我们都是从制药业起步事业的。
我做的是商业情报,也是先跟数字打交道,最后做成ppt;他做的是合规和定价,要对着SOP找最佳计价模型。
我从一开始就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以至于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周围人都对工作这件事那么不满。
他却每次一看SOP就想睡觉,开会听到别人讨论unbundling就像Isshan一样想到开宇宙飞船解锁星球。
他最想做的是有创造性的工作,他是我现实生活里认识的最会讲笑话的人,他能轻松模仿不同人的口音。
这么一表较,其实我过着的,一直是轻松又无聊的人生。
我会害怕被要求随机讲故事的请求,我只有在紧张的时候会突然切换成讲英音。
我们都爱小孩——可是我完全没有带小孩的耐心,可他却能理解三岁小孩子最柔软的内心。
我们家境相似,父母都在各自求学的时候赶上了好的时运,几十年努力工作以后成为了比较从容不迫的中产,可是我们的养育方式完全不同。
我上学的所有花费都是家里负担,也是父母帮我买了车以后才开始完全依靠自己生活;他却是从留学开始,一向只认同白手起家的他爸就只负担了学费,跟他说生活费要自己解决,于是从早到晚打工赚钱完成学业。
所以他最喜欢的那一幕,是Isshan他爹去找Aamir Khan。
Aamir Kahn说,I’m glad that you think you care. 可是care,不是“了解读写困难症”就止步了,是告诉对方无论如何我都在这里。
因为在hard模式当中成长的他,没听过“无论如何我都在这里”。
可是我说了那么多,并不是想说“啊这真是一部好电影”,“啊我们都应该对孩子充满包容充满爱”,“啊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应该激发他们真正的潜能”。
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再让人感动,再给人“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们只是需要爱和时间”的希望,我也还是脆弱地希望,我们都不那么特别。
因为特别太累了。
大部分特别的孩子,都是生活在电影以外的人生——在没有Aamir Khan的人生。
我考心理咨询师执照那一年,就意识到其实任何外界干预的力量,都是微乎其微的。
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自己感觉不舒服”——而自己觉得不舒服的原因,是因为自我内心和表现,跟被大部分人普遍认同的社会准则不一致。
所以根本不是因为自己做的、或者自己想的,是不对的,而只是因为与众不同。
这是在咨询领域最让我难过也最无奈的事情。
我终究没能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人。
我依然是一个不有趣,但符合社会期待的人,这是让我每天都能很开心地生活、没有太多烦恼的重要基础。
这样子的我,终究没能拾起更多勇气,也只希望你我,都不那么特别。
竞争,一切都源自丛林法则。如果为了生存和效率,这和培养机器何异?在看似残酷的生存法则之下,渐渐磨灭原本的人性纯真。其实这和我们又有什么区别?想想我们周围从小到大又有多少人从被抛弃到自曝自弃的?关键是,有多少像尼克这样的老师的?没有差学生,只有坏老师。7.9
阿米尔连导演都混上了,那小孩实在不得人欢心
很罗嗦的电影,90分钟就可以讲完的故事非要拖到163分钟。具有一定的可看性,其中表现小孩想象力的动画片段相当精彩
将来我儿子要是不爱上学,那就不上,在家歇着,爹下班回家陪你玩!瞧瞧把孩子给逼成什么样了?中国哪有那么多像阿米尔汗那样的好老师啊!
再好的创意和主题也架不住脸谱化的叙事,几乎是看了前三分之一就能知道故事往哪走。中间睡着一次,也根本觉得没有必要倒回去重新看错过的部分。
题材很好,该煽情落泪的地方一个不少,就是本该90分钟讲完的事非得抻到160分钟这谁他妈受得了
整个电影温暖动人有大爱,小男孩真得非常出彩,一个好的老师真得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还有天才都是伴随着缺陷的吧.美术老师眼里一直含着泪水有点受不了.
三星半吧,计划生育才是改变望子成龙现象的真理!!!
节奏太慢了…
这种电影就是那种属于连简介都不用看,听看过的人半句话就全部剧透的电影,而这部却拍了将近三个小时,够拖节奏的。想不通为啥阿三的电影非要这么多歌舞MTV,民族特色么?
进度太慢了。我还是觉得这孩子耸死了。
明白想要表达的:每个孩子都是属于天空的一颗星星,只不过需要父母和老师为他们开启属于他们的那扇窗户。那些所谓有着阅读障碍的孩子也许就是下一个艺术家。并且批判了现代社会的恶性竞争以及填鸭教育。必不可少的就是印度歌舞元素。但是这一部整体看下来,故事内容俗套,过于单薄,歌舞元素也没有运用得很好。讲了一个犹如童话的故事,也许我是早就被它所批判的那种教育荼毒了,看起来很不真实,很难共情,感染力不够。把那个美术老师塑造得过于理想了,仿佛他可以启蒙所有人,普渡众生。与现实过于脱离23.2.20-21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家吧,不过艺术家真的就是在构造上与常人不同吗,何谓艺术呢
很喜欢那个老师画的伊夏,一下子让伊夏的样子活泼起来,如同这个电影带给人的感觉。
前几分钟温情的想给五星,结果加歌曲加广场舞掉到四星,三傻又出来一个恶搞减三星,剧情发展全程能猜的到给二星吧。还是蛮喜欢老爹的,很真实的角色,熊孩子那牙很喜感
同樣是演而優則導,同樣是兒童題材。最適合拿周星馳的『長江七號』與此相比。但後者少了許多人文關懷和普世價值。非常值得老師和家長們觀看的一部電影!!
我受不了了。
儿童版的三个白痴。影片明显承继了死亡诗社以来的批判和救赎传统,对于教育体制或曰模式的思考也是老生常谈,在无数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这样的故事也显得鸡肋了,糟糕的是还有过于拖沓的叙事。
我们中间一直都有那样的人,,想要改变世界运行的规律,,因为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想法很独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们,他们被孤立了,但他们可能是最后的赢家那时世界将会被震动。
历经漫长的铺垫后,终于迎来了半程时阿米尔汗的出场,也让整部作品的调调一下发生了变化,这么一看和后面《神秘巨星》的结构还蛮像的。有一些对异想的描绘是有趣的虽然也浅尝辄止,歌舞部分的融合比较自然,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也一如既往的可贵。
亚洲电影展广州站第二场。执起画笔,描绘出天马行空的童心,春风化雨,润透心灵。在电影院看感觉每一帧都泛出老旧胶片的味道。在《三个白痴》之前,Aamir Khan就已经给死板的校园教条教育和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一记发人深省的耳光!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是天赋不一的。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Aamir Khan扮演的老师之于身陷水深火热的孩子Ishaan而言全然如同天降救星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