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命海拔

Everest,珠峰浩劫(港),圣母峰(台),珠穆朗玛,远征珠峰,珠穆朗玛峰

主演:杰森·克拉克,乔什·布洛林,约翰·浩克斯,罗宾·怀特,艾米丽·沃森,迈克尔·凯利,凯拉·奈特莉,萨姆·沃辛顿,杰克·吉伦哈尔,克莱夫·斯坦登,伊丽莎白·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冰岛语言:英语年份:2015

 剧照

绝命海拔 剧照 NO.1绝命海拔 剧照 NO.2绝命海拔 剧照 NO.3绝命海拔 剧照 NO.4绝命海拔 剧照 NO.5绝命海拔 剧照 NO.6绝命海拔 剧照 NO.13绝命海拔 剧照 NO.14绝命海拔 剧照 NO.15绝命海拔 剧照 NO.16绝命海拔 剧照 NO.17绝命海拔 剧照 NO.18绝命海拔 剧照 NO.19绝命海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绝命海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友善谨慎的新西兰领队罗布·霍尔(杰森·克拉科 Jason Clarke 饰),他的队伍名为“冒险顾问”;而斯科特·费雪(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则风趣搞怪,他带领来自西雅图的“疯狂山脉”登山队。他们相互竞争,又彼此帮助。 两支队伍中的勇士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有邮差、记者、医生,还有一名来自日本的职业女性。这些登山者看似平凡, 但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激励着他们前往海拔8000米以上、氧气稀薄的珠峰。在攀登过程中,他们的身体机能急速下降,在应对体力衰竭、缺氧、雪盲的同时,他们又极为不幸地遭遇了一场剧烈的暴风雪,因此命悬一线。 影片改编自1996年的一次真实探险经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进击女儿国暴力山谷斯坦和奥利萤火侠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失忆症夜伴歌声PlayPlay昴宿星团克莱门汀逃亡篇背叛布袋人那些特立独行的猪大明按察使后传今天我不是差等生橘郡豪宅第二季黑亚当月光光心慌慌:杀戮齿轮第四季拥挤的房间猎枭生死线诡夜三日离婚活动节拍救赎听我的电波吧深夜食堂:东京故事2又见六月婚头转向榴莲小姐我曾来过醉红尘

 长篇影评

 1 ) 登山是勇敢者的梦想,再可怕的自然,也挡不住人类的前行

作为一个曾经在瑞士和奥地利阿尔卑斯雪山登山过的人(个人豆瓣相册有自己的登山,漂流,滑翔,骑行等野外户外照片),对这部片子感同身受1 如果不登山,你永远不会感受到空气稀薄的极地上,克服自身重力和装备和极寒天气和时速近百公里的风速前行上攀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看他们走路都很慢,因为每一步都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举个例子,你们在平地跑步一个小时也就500多卡,他们在高海拔极地环境登山和用冰镐攀爬,每天消耗热量是15000多卡,他们攀登几个小时,就等于你们跑步30个小时,在超过6500米,睡觉都要带着氧气罩2 片子拍得比我想象的要好,特别是最后的风暴来临时人类渺小的绝望,拍得真是淋漓尽致3 家庭,还是家庭,亲情友情爱情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强大,再丑恶的社会,再凶暴的自然,只要爱,任何困难和丑恶都可以被融化爱才是拯救人类的本源4 我认识一个登山向导,德国小伙,长得超帅无比,和速度激情的保罗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是30了还一直没结婚,我问他不想结婚吗?

他说想,但是和他在一起的姑娘都是只和他玩玩,但是不想和他结婚,因为登山向导太危险。

即使是很熟悉的路线,随时都有失足丧命的可能所以这部影片,因为那个邮差,rob才会丧命,不过,rob的职业道义是没的说,按照常理,对于体力不支的队友,向导不应该让他再继续上行的,必须下撤。

因为这不止是耽误他自己的生命,也是耽误全队的生命5 对于大自然,要绝对敬畏。

看着一些所谓驴友的大学生穿个球鞋带个蛋黄派就去徒步探险去了,结果遇险还要动用公共资源来救助,就觉得可笑,说句不合时宜的话,有些所谓驴友都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了,别人为什么还要对你负责?

6 登山前我也不理解,觉得那些人也没什么,不就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吗?

自己登了,才感受到这项运动的凶残和魅力,在你克服雪原,冰川,峭壁,自己的缺氧极度疲劳的状态爬到山顶俯视群山和仰望天空的时候,你会觉得,你这辈子,真的值了7 在冰雪上穿钉鞋上行,是最累最累的环节,没有之一,在我极度疲惫缺氧的时候,我拿polar心率表测过,我最快的心率已经到200,心率二百的概念,经常运动的人应该知道那代表什么8 影片拍得非常有诚意,不过我觉得在昆布冰瀑那一点的镜头有点少,那是爬珠峰最难的部分之一,个人觉得也是最壮美的地方之一9 此片拍得诚意满满,登过山的人都知道10 珠峰路线旁边都是尸体,不知道现在都清理了没有。

11 jack的戏份让删了不少啊,不过jack最近的片子都很尽力,包括铁拳左撇子,那肌肉的雕琢,没有毅力是干不成,而且他才35岁,以后好莱坞是属于他的12 去户外,我个人觉得装备体力什么的拍其次,天气是绝对第一位的!!!

天气天气天气!

一定要说三次!!!!!

各位除非之前,切记一定要查清天气!!!

13爬这种超过7000米的高山,都要用瑞士的局部天气预报,世界上瑞士在小范围局部的天气精确预报,是世界第一的。

14 世界上最难的山是K2,也就是乔格里峰,世界第二高峰,难度远远超过珠峰,而且那的天气不可预测。。

死亡率已经接近百分之4015 登山容易下山难,确实这样,很大一部分的山难都是下撤时候发生的16 不要想着登上去,跳伞滑翔下来,根本不可能,山顶的风速已经超过200,伞都打不开你就会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了,跳伞滑翔我都玩过,这几个运动对风速天气要求极为严格。

直升机是上不去的,军用飞机是可以达到那样的高度,无法降落着陆17 登山绝对不是吃饱撑的运动,这是向自己极限挑战,触及梦想的一项伟大的运动,你能看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不到的风景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感受不到的感受,让你更好的生活,更感恩地活着,更加勇敢地去爱别人和更加珍惜的去被爱18 最后向夏尔巴人致敬,他们是这个地球上的登山之王,没有之一先说这么多吧,想起来再补充20.09 。

2015 Wien

 2 ) 绝命海拔

1.2014年4月18日,珠穆朗玛峰的一次雪崩导致16人死亡,超过了电影原型事故的死亡人数。

其中大多数是为即将到来的登山季做准备的夏尔巴人,这使得影片的拍摄不得不延期。

2.当Rob Hall的团队被问到为什么要攀登珠峰的时候,大家异口同声说出的那句"because it's there,"这是全世界登山者的座右铭。

其来历是George Mallory在1924年的一次访问中被问到他为什么敢于冒着生命危险成为第一个登顶珠峰的人时的回答。

George Mallory在1924年6月的一次登山活动中失踪,其尸体在1999年5月在距离顶峰245米的地方被发现。

3,电影中驾驶直升飞机救援的飞行员是尼泊尔最有经验的飞行员Vijay Lama。

4.Mount Everest的名字是有英国测量总监Andrew Waugh在1865年命名的。

其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被确定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高度29029英尺(8848米)。

5.Into Thin Air的作者Jon Krakauer对电影的某些情节提出反对,尤其是一幕他拒绝帮助Anatoli Boukreev的团队进行搜寻营救的情节。

Krakauer对洛杉矶时报表示,“电影中的对话根本不存在,当时Anatoli去了几个帐篷,而当时甚至连夏尔巴人都无法出去,…而根本没有人来过我的帐篷进行询问。

”本片导演Baltasar Kormákur也作了回应,称此情节只是为了说明当然人类的无助,以及为什么无法出去展开救援的。

6.Christian Bale被指有望出演Rob Hall,但因出演《法老与众神》Exodus: Gods and Kings (2014)而未能成行。

因此导演Baltasar Kormákur决定将电影中的故事改成群戏。

7.电影于2015年发行,这年也是继1974年以后第二年没有人成功登顶珠峰。

2014年由于发生了16人遇难的事故,夏尔巴人取消了当年的登山节。

8.电影中的故事和一些场景取材于1998年IMAX的纪录短片《珠穆朗玛峰》Everest (1998)。

9.影片顾问,也是本次事故的幸存者Lou Kasischke,发表了"After the Wind."一书,对当时的事故进行了叙述。

10.Jason Clarke在本片和《终结者:创世纪》Terminator Genisys (2015)中都取代了Christian Bale的角色。

11.丹参-希拉里(Tenzing-Hillary)机场(电影中被叫做卢克拉(Lukla)机场)曾简短出现。

因其陡峭的跑道和诡异的周围地形,被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机场。

12.Guy Cotter,是本片的顾问,现在担任“冒险顾问”Adventure Consultants的领队,也就是Rob Hall的老工作。

13.电影中提到,珠穆朗玛峰是"the 8,000"的其中一员。

"the 8,000"是指全球的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

包括:珠穆朗玛峰(Everest) - 位于尼泊尔,8,848 m (29,029 ft);乔戈里峰(K2) - 位于巴基斯坦和中国之间,8,611 m (28,251 ft); 干城章嘉峰(Kangchenjunga) - 位于印度,8,586 m (28,169 ft);洛子峰(Lhotse)- 位于尼泊尔,8,516 m (27,940 ft);马卡卢峰(Makalu)- 位于尼泊尔,8,485 m (27,838 ft);卓奥友峰(Cho Oyu - 位于尼泊尔,8,201 m (26,906 ft);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 I)- 位于尼泊尔,8,167 m (26,795 ft);马纳斯鲁峰(Manaslu)- 位于尼泊尔,8,163 m (26,781 ft);南迦帕尔巴特峰(Nanga Parbat)- 位于巴基斯坦,8,126 m (26,660 ft);安纳布尔纳峰(Annapurna I)- 位于尼泊尔, 8,091 m (26,545 ft);加舒尔布鲁木I峰(Gasherbrum I)- 位于巴基斯坦,8,080 m (26,444 ft);布洛阿特峰(Broad Peak)- 位于巴基斯坦,8,051 m (26,414 ft);加舒尔布鲁木I峰(Gasherbrum II)- 位于巴基斯坦,8,035 m (26,362 ft);希夏邦马峰(Shishapangma)- 位于尼泊尔,8,027 m (26,335 ft)。

14.本片有五位演员曾获奥斯卡提名:Jake Gyllenhaal, John Hawkes, Keira Knightley, Emily Watson 和 Josh Brolin.15.Keira Knightley的戏份只拍摄了六天。

16.导演Baltasar Kormákurs 13岁的儿子在本片中出演了Beck的儿子。

17.现实中Beck Weathers的鼻子被冻至坏死,他不得不进行鼻子的重新修复。

18.Andy 'Harold' Harris 和 Doug Hansen 至今未被找到。

而在事情发生两周后的Rob Hall的尸体被发现,遵循他遗孀Jan的要求,将他的尸体留在了山上。

如电影中描述的Scott Fischer的尸体被他的好友Anatoli Boukreev发现,他将尸体移到了登山线路以外。

而在将近一年后,Boukreev又发现了Yasuko Namba的尸体,他建了一座简易的坟墓,以免其受到食腐动物的破坏。

当Yasuko Namba的丈夫知道这一消息后,他资助了一支探险队去寻找妻子的尸体。

19.Rob Hall是第一个五次登顶珠峰的非夏尔巴人,他的妻子Jan是第二个登顶珠峰的新西兰女性。

第一个是Lydia Bradey。

20.Beck Weathers是由直升飞机接送下山的,而直升飞机能够到达Beck所在的位置相当困难,这在电影中有体现。

但电影中没体现出的是,Beck在飞机只能接走一人的情况下,让一名情况更严重的登山者先登机离开。

而如果飞机无法再次返回山上,他将很有可能无法生还。

当后来被问及这个决定的时候,他表示看来当时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21.当灾难发生期间,IMAX的电源拍摄团队正好在珠峰拍摄纪录片,当灾难发生,他们立刻停止拍摄,加入到搜寻和救援的工作中。

22.Anatoli Boukreev,Mountain Madness团队的向导,于1997年12月25日在攀登尼泊尔的安纳普尔纳峰时遇难。

23.电影的拍摄是参考了描写1996年山难的各类书籍,以及当天的录音。

在2015年9月“娱乐周刊”的采访中,导演Baltasar Kormákur证实,他电影最初的发想是基于灾难幸存者Beck Weathers的书"Left for Dead",并继续表示Jon Krakauer的书" Into Thin Air"没有被用来当做拍摄的素材。

24.Jon Krakauer在他的书" Into Thin Air"中指出,如果Anatoli Boukreev携带氧气瓶的话,一些生命有可能会得救。

而Boukreev认为如果登山者足够强壮就不需要携带氧气。

很快这场争论就变成了公开的诉讼,并一直没有解决。

1997年Boukreev发表了自己的书 "The Climb: Tragic Ambitions on Everest"来反驳Krakauer的职责。

 3 ) 绝命海拔

以前觉得登上珠穆朗玛峰应该不能,只是个高度问题,山上又有那么多补给营,走一走歇一歇,怎么也能上。

看了这个才知道自己之前是多么的无知。

上边空气稀薄、大风、滑雪,有经历各种各样突发事件。

10号那天有暴风雪,为什么还要上?

而且还说是最好的机会。

上不去的那几位,为什么还要上?

这次不行下次来啊,没有下次就放弃啊,非要上去不是坑队友吗?

很多人一辈子都有很多遗憾的呢,比如电影人一辈子拿不到奥斯卡,运动员一辈子拿不到冠军,NBA球员一辈子拿不到戒指,人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遗憾。

原来大伙指出的问题是人物太多,没能长得脸,切来切去,都没完整。

不论怎么说,自夜魔侠后,很喜欢那位演员。

 4 ) 做一个可靠的人,now or never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部能值回IMAX票价的真正的大片。

单单是来领略下珠穆朗玛峰上的震撼风光,已是视觉上的极大享受。

天梯和登山的身影们在无垠的鸿沟和雪地里,显得如此渺小。

每一步艰难的前进,心生可畏却要赢得可敬。

人类对自己的意志力和控制力的挑战,极限于此。

极限运动,就是now or never,做了就是拼命,不做就是没有。

这也绝对是一部足够现实的大片。

没有刻意煽情,没有眼神特写来强调痛苦,紧张或者绝望。

仅仅是呼啸的风暴声就惊心动魄。

从小语文老师就教育我们环境描写的重要性,在绝命海拔里,最惊喜的就是逼真的音效和风景了。

风,雪,冰川,black cloud,还有偶尔的灿烂阳光,都很真实。

天蓝色真的是很好看的颜色呀。

几乎整部电影都是在“对抗”中推进,人与自然的对抗,人与他人的对抗以及人与自我的对抗。

如果仔细回味,群戏多,个体人物的塑造薄弱些,但每个角色都有展示出了他们的生活甚至是他们人生的冰山一角,而以点及面的話,每个登山者都是一类反抗者的缩影吧。

可以理解导演编剧的良苦用心,想传达的有很多,然而不少观众抱怨看得很累,很无聊,如果是来图个消遣又不想think twice的話,这片确是太压抑了。

因为,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夸大和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观众,示好观众。

每个登山者的死亡都显得很平淡。

迅速,干净,简单。

短而突然,仿佛在珠峰上,人的生死是那么微不足道。

第一次死亡,是Doug把锁链解开后还没抓稳,一阵疾风把他吹落深渊,没有多加任何镜头或特写给他的坠落过程或是在他身边四十米处的Rob的反应。

于是一条生命,转瞬即逝。

记者问众人为何要来攀登珠峰,有一群人举着酒杯,说“因为山在那里”。

当时Doug的回答是,就是为了证明我可以登顶,为了证明regular person can achieve impossible dream。

作为一个恻隐之心比较重的人,我一开始就最关注弱势的Doug。

希望他可以登顶,再带着孩子们的希望回去。

然而大自然丝毫不愿让乌云背后露出幸福线。

第二次死亡,H在意识崩溃后立刻认为自己在发热,随即开始脱衣服,身体一滑,又一生命戛然而止。

H是唯一一个返回危险的高度,回应了Rob的呼救的。

人性在了无人烟的空山里被无限放大。

在凶险的冰川山脊上,选择做一个无私的人,需要的不止是极致善良,更是宗教信仰般勇气。

讽刺地是,H此时似乎已经被冻得神志不清了。

第四次死亡,男神饰演的Scott,纵然经验丰富,心智坚挺,却耐不过身体机能的极限。

第五次死亡,镜头直接到了keira在机场接机,拥抱了她爱的伙伴和朋友,而最爱的丈夫理所应当的没有出现。

仅一个镜头告诉我们,这群人里最不该遇难的人,遇难了。

电影艺术总是让人相信奇迹,但现实没有。

以为登顶后的喜悦是结束,然而苦难在那时才刚刚开始。

记得去年秦皇岛跑半马的时候,本来准备跑个10k就去坐车的。

然而真正跑到了10k节点,心里只想着再多1k,再多跑1k就休息,接着又是2k,3k,最后想哪怕晕倒在跑道上也不要放弃。

极限挑战的魅力就在于此,从心力和体力的不断抗争,得到自虐式的刺激感和成就感。

片中Beck说他来登山,是因为不在登山时,总有black cloud缠绕着他,是一种强烈的depression。

一旦家庭和睦,养尊处优,生活稳定,人便死于安乐。

有些人就是生来挑战这个世界的,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满足于社会认可和物质丰裕,那么,也会,陷入绝望。

于是Beck来到山上,海纳百川的洪荒山势,屹于天地之间,自我如沧海一粟,心里的黑云不再。

说俗点,这真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然而Beck是爱亲人的,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时候,他靠着对亲人的渴望活过来了。

有些人可能就是需要逼近死亡来remind自己拥有些什么,估计又死了一次,失去了双手,Beck能够珍惜他这条动用直升飞机救回来的命了吧。

题目是做一个可靠的人,是啊,来做一个让别人觉得靠得住的人吧。

这是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感慨。

一个登山团队,试想没有Rob,没有愿意将自己安危置后,在险象环生的环境里还去帮助别人的人,那情况该有多糟。

两个小时,作为一个电影迷,脑海里总是前置的想到很多可能发生的情节,比如团队背叛和人性扭曲的揭露,或是戏剧化的重燃希望,奇迹降临,然而,都,没,有。

连观众都忍不住希望Rob放弃Doug先自保,但Rob做不到。

让一个好人眼睁睁地抛弃一条生命,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事了。

每一个人都不抱怨,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为自己,更为他人。

每一个登山者,在生活中,都是那种最能靠得住的人,是善良而正直的。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不管是整部片子看下来,或者是感想感触写到现在,都没有提过征服。

以前提到攀珠穆朗玛峰,人们总说征服那座山,也征服大自然,现在看,这字眼真的太矫情和幼稚。

人类从来就没能和大自然的力量平起平坐过,只是挑战,谈何征服。

对于一些看完片子跑去嘲笑极限运动毫无意义还很zuo的人:你不知道别人为什么拿着生命做赌注去爬个山,就像你不知道Salman Khan为什么放弃10亿美元的生意选择做个普通数学老师一样。

追求不同,何必比较。

但即使追求不同,也必要尊重。

有些人以为自己活得好,可怜他都不知道自己在怎样地活着,更不知道人类可以怎样活着。

据说有梦想却怎么也实现不了很痛苦,但连真正的梦想都没有岂不是更可悲。

如果深究编剧和导演想传达的东西,有太多了,今天只想说,每一个敢去登珠峰的人,都一定是个英雄。

而1996年的这一群,“冒险顾问”队,他们大都成功登顶,是胜利者,已是无憾,只是未归。

热爱珠峰的人,能葬入其中,又何尝不是一种荣耀。

 5 ) EBC徒步后的影评

15天全程徒步回来 再回想这部电影 忽然发现自己拍的一张照片中有Scott fischer的纪念碑 也正是因为2017年回国飞机上看了这部电影 埋下了我去徒步ebc的种子 自己要在看一遍这个电影 还有那部书 into thin air 也许作为影迷的你不能理解电影中某些情节和为什么他们这样做 这么傻 要么你关上电影 去看你的爆米花大片 要么去一次ebc 你总会明白 Because its there.-George Mallory

 6 ) 夏尔巴人喊你们回家吃饭

上山上山哎的电梯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621966/?start=100#comments一旦评论翻页,楼主就不大会翻去后面看了。

请大家自觉文明发言。

====================正文==================四支团队同天攻顶,五人死于南坡,三人死于北坡。

96山难保持“珠峰史上最大事故”的头衔,直到2014。

雪崩事故之后,铺天盖地的报道,终于把目光投向了用生命换取微薄收入的本土向导。

当然商业登山队的利弊还是要总结的。

记者一支笔两片嘴皮,从来不满足于“事实及其全部”。

随AC队攻顶却并未与Rob走完最后一程(各种意义上)也没有参与11日的救难工作,记者Krakauer以“第一手资料”的立场写了Into Thin Air,话里话外,文前文后,是要总结血泪教训以便寡人悟道的。

本片主要改编自该本——算是纪实报道——吧。

但是撇去了Krakauer各种“真知灼见”的批斗,只保留了事件的部分。

在风暴这一节则加入了在10日攻顶并最先进行救难工作且成功捞出三人的MM队职业向导Anatoli Boukreev在其口述的回忆录The Climb中的情节。

Anatoli就是Krakauer在ITA一书中选择的主要撕逼对象。

所以可以想见,影片是极力淡化了Krakauer的主观立场——乃至他的存在感。

这个ITA的第一视角,在影片里几乎只有名字在不断出场。

很显然的,是要在至今没有消停的撕逼大战中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

那么问题就来了。

电影在容量上不如书本,在表现形式上也难以做到“文字分析批判”的效果。

拍灾难片,不可能面面俱到,以下三个角度只能取舍:要么条分缕析事故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后果,以便发人深省耐人深思避免事故重演;要么重现灾难全程,务必细节详尽画面冲击让人身临其境,末了感叹人之渺小而生命之可敬,刺激观众的肾上腺;要么以灾难为背景,表现人性在极端环境下面对死亡之危胁时的多面及深刻。

三条大路只要一心走到底都可以通向罗马,本片却是每一条都只走了三分之一。

就这么吊在那里了。

The Climb中倒是对于登山的各种前期准备(找钱找人找装备)有十分详尽的描写。

这部分作为“顾客”的身份出现在AC队的Krakauer并不通晓。

于是电影里也就没有了。

而实际上,这一段才是让一般观众了解“商业登山队”到底是个什么概念,队中的人物到底都有什么义务和责任,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具体的工作,会因登顶的成败而受到什么样的人生影响。

如果对这些都不了解,那么影片中Rob和Scott一开始的紧张感就显得没来由,后面交涉中南非队的不合作也就只有“任性”这一解释了。

不知道Guy这个角色的身份及工作内容的观众们快举起你们的电影票让我看到!

造成96山难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

影片里倒是都点到了——也就只有点到为止。

原因一:路没有准备好。

因为各方对此事说法不一,目前未有定论。

但是夏尔巴向导与领队之间沟通不良是肯定的。

至于为什么沟通不良,影片不揣测之余,干脆那些众说纷纭的情节全都省了。

原因二:Rob未能阻止Doug登顶,反而陪同其前往。

以至于身为领队的他未能尽到护送其他顾客下山的责任。

Doug,难波康子和本队向导的死亡,Beck的重伤,他这个不理性的决定都脱不开干系。

但是前文已经说了,Krakauer主撕Anatoli,于是影片也就极大淡化,甚至可以说美化了Rob的动机。

原因三:AC队的向导Andy Harris以为南顶的氧气瓶是空的(其实都是满的),致使Rob和Doug未能及时得到氧气。

普遍认为Harris是因为大脑在高山上工作不良产生了误判。

电影迫于时间,没有太多着墨刻画人在“死亡线”以上的状态。

外加剪辑混乱。

应该说氧气事件的内因外情,真是只有本身知道96山难的观众才能看懂了。

商业登山队的背景,及这几项灾难主因都说得不清不楚,外加两边不得罪的暧昧立场,无论是分析还是反省自然都是不可能的了。

再说灾难的实况转播。

除了AC和MM这两支队伍之外,遇难的还有台湾登山队。

风暴时,高铭和是跟Scott躺在一起的,只不过在夏尔巴向导救难时,发现后者已经失去意识,选择救出了前者。

这一段,连同北面攻顶三人死亡的印度登山队,通通被编剧给吃了。

由于过程细节的缺失,众多明星脸毫无必要的出现(什么打酱油角色都喊大牌来演,这股壕气冲天我是服的),反倒令得影片的“真实感”大打折扣。

最后就说人物塑造。

身为主角的Rob始终处于一个“面目模糊”的状态。

还不是Beck来得性格分明,跟一出场就活色生香的Scott更是没法比。

好像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队上死的人最多,加上有妻子待产的他死得最符合好莱坞戏剧原则,所以他才成了主角。

至于另一领队Scott,性格是有了,却因为没有“主角”这个光环,其行动线索和动机被写得七零八落。

他之所以未能及时下山,主要是缺乏休息。

他缺乏休息是因为他的一位顾客——也是他的好友——因健康问题不能如愿攻顶,他特意返回本营去通知并安慰。

这一段故事,影片拍是拍了,但我怀疑有任何观众看清楚他这一条情节线了。

两大主角都成这样了,关于配角们有什么家庭背景身世故事,为了什么理由登珠峰,真是能有一两句台词说白说白就大幸了。

戏分这么一摊,结果就是谁都没有说通说透,什么“我有抑郁”什么“为了孩子们”都不过通俗故事片里一句苍白的口号,没有任何说服和感动人的力量。

如果不是本身喜欢登山的观众,看到这种人物描写,应该只会觉得这批人no zuo no die为毛try吧……于是在看片的整个过程中,我心里不断盘旋是这么想法——导演对于事故既没有立场,看起来也不是登山爱好者,无论对于人性还是天灾也都没什么兴趣的样子,也不是考据癖资料搜集狂,更没有做伪纪录片的意愿,所以拍这部电影的目的到底是个什么?

如果只是为了干巴巴地讲说有这么个事儿,看wiki好像更省时省力省钱。

全片只要出一行字幕“请各位观众回去google 1996 珠峰 故事这三个关键词”足够了。

电影这个东西,ms不是“影像wiki解说”这么个定位吧。

-我是夏巴人的分割线---影片情节既然主要取材于ITA,自然是以AC队为主。

实际上这次山难中,是MM队更具有戏剧性。

领队Scott和向导Anatoli以及他们的夏巴向导Lopsang都很有个性。

与AC同天攻顶也遭遇到风暴,全队最后只有Scott一人遇难。

Krakauer吐Anatoli的槽点我其实一直没有get到。

Rob倒是带着氧气登顶也留在最后帮助他的顾客Doug,结果呢?

Anatoli没带氧气,最后他队上一个顾客都没死,他如果带氧气,最好的结局就是一个顾客都不死嘛,有什么差别么?

最坏的结果呢?

我同意Anatoli的看法——氧气瓶会给一种“错误的安全感”。

Rob敢于违反2点原则帮助明显已经体能不济的Doug登顶,是因为他以为夏尔巴向导在山顶储放了足够的氧气。

却没有想到人为(Andy的误判)和天气(氧气瓶结冰)令得他没能用上这些氧气。

假使Anatoli也像Rob一样携氧上山。

没错,他是能够在顶上多留一个小时。

然后呢?

当风暴来到,他的氧气瓶会不会因天气而无用?

没有氧气又在8000米以上停留了那么久,他会不会出现幻觉?

还能不能成功下山?

如果他无法安全下山,留在风暴里的其他人也就失去了第一波救助。

他队上三枚遇难的顾客还能不能生还?

“Anatoli不携氧登顶就是没有职业道德”完全是Krakauer站在顾客立场上的一厢情愿。

比如说跑马拉松。

姐付给组委会报名费,他们提供什么服务?

比赛前的信息供应,比赛中的食物与水份补给,紧急医疗救护,道路疏通安全,比赛后的服务。

就是这些,至于那42公里,不管是天上下雨下雪下刀子,都必须是参赛者自己独立跑完的,不能有人推不许有人拉不准抄近路。

如果参赛者因为准备不足或者意外状况,猝死在途中,不关其他任何人的事。

如果参赛者因为能力不够或者意外状况,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抵达终点,终点一关绝对不因为任何理由延时。

这是“运动”起码的尊严——自己选的路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

我想任何一个以“挑战自我”为理由(无论是否嘴上说说)去长跑去登山去越野的人都会同意这个说法。

但是在商业登山队里,这种运动者与运动本身的责任与义务关系被扭曲了。

有些人似乎是抱着“我花了钱,你就算是背也要把我背上山再背下来”的想法在要求登山向导。

像这种人,登的不是珠峰,只是内心的虚荣而已。

正是这种人的理直气壮,令得“登上世界之颠”不复有昔日的意义。

正是这种人的活跃存在,才使得1996年5月10日的珠峰拥挤不堪。

而正是这种人,在拒绝回去救援队友之后,回来写下了“责任需要由向导来负”的话。

96山难中,没有夏尔巴向导遇难。

而他们从不自夸为珠峰的征服者,从不以登顶为炫耀。

他们了解山了解自然也了解自己的能力。

他们不但不用携氧登顶,还能把满的氧气瓶背上去,把空的氧气瓶背下来。

多少“登山爱好者”把垃圾留在了珠峰,要不是Scott Fischer开启志愿清除垃圾的活动,还得有”登山爱好者“继续把他们的空氧气瓶留在那里?

这些以为自己花了几万美金就有资格登顶的人,才是最没有道德的最厚颜无耻的,跟携不携氧没有关系。

夏尔巴人喊你们回家吃饭。

-来!

干了这碗鸡汤-我第一段说了夏尔巴人是以向导谋生的。

不知道为毛还有这么多心里有鸡汤看谁都是鸡汤的同学要和我干杯。

如果卖命赚点微薄的薪水养家是“鸡汤”的话,那些“因为山在那里”就去登珠峰的说法,应该都是甲鱼汤了吧。

   为了帮助这些被鸡汤糊了眼的同学,我不得不把本文以夏尔巴人为题的“字里行间”意思整理出来裸奔一下。

在“爬山”这件事情上,夏尔巴人是天生的。

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基因已经适应了环境。

每次有队伍登珠峰,他们都是最早上去最晚下来做最危险的工作经历过比领队(就别说客户了)更多的凶险情况。

有人遇难也是第一时间被委托去救援。

而他们能够全身而退以登珠峰谋生(而不视其为“极限挑战”),那是因为他们自然(天)了解山(地)了解自己的能力(人),知道路会看天气会正确估量自身。

   反观某而告称热爱登山的人,没有天生基因就算了连后天强生都办不到。

不了解山就妄欲征服之,不了解自然就任性冒进之,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就随便挑战之,想花钱去珠峰“观光”一番,这种行径不说“道德沦丧”但至少是不尊重生命连累别人还祸害群体。

商业登山队造成珠峰拥堵。

不用绳路不用带氧就能登上珠峰的专业登山者还不得不给花了钱就是大爷的观光团们让路。

这给专业登山队造成了多少麻烦和危险?

真的你花了钱就以为自己是上帝,别人被你拖累甚至丢了命都是活该自找的?

   我已经说得这么明白了,希望各位走到哪里都要跟人干一杯鸡汤的同学们能把你们心里的鸡汤清一清。

否则你们看这个世界只怕都是鸡汤色的了。

 7 ) 绝命海拔——带你领略珠峰的魅力与凶险

影片改编自1996年的一次真实探险经历,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夸大生与死的感悟,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给人真真切切登山的乐趣、困难与凶险感受。

经验丰富又耐心友善的罗伯·霍尔告别怀有身孕的妻子,带领他的“冒险顾问”团队,前往海拔8000米以上、氧气稀薄的珠峰。

队伍中的勇士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有记者、邮差、医生,还有一名来自日本的女性登山爱好者。

他们基本上都是有经验的登山者,也知道雪山的凶险,登上山后随时都面临死亡的威胁。

然而他们依然在险峰面前义无反顾,选择登顶,而不愿退缩!

是什么让他们忽略死亡的恐惧,非去不可呢?

有的人是为了生计,有的人是为了在孩子面前做个榜样,有的人是为了祖国的荣誉,有的人是想打破平淡压抑的生活给自己一次新生。

究其种种,他们都有追求在险境中战胜自己的渴望。

在登山过程中不断遭遇自然环境带来的凶险,除了挑战身体机能下降、缺氧、雪盲等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怯弱。

茫茫的雪山脊背上,一群如蚂蚁大小的人,列队移步前行;陡峭的山崖上,靠冰锥固定一点点上爬;万丈深渊上,钢梯架起的独木桥上通过。。。

这些场景带给人的震撼,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他们登上山顶后激荡的心情,与无可比拟的成就感。

影片在带领观众领略登山魅力的同时,也让人认识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

美丽的背后,暗藏着风险。

登山队的导游在出发前就说,8000米以上,你就在一步步死去了。

稀薄空气下没有氧气瓶就相当于没有了生命,极低的气温让人的力气迅速流失, 高海拔下还会带来视力模糊、出现幻觉等危险状况,身上的包裹也比在平地的感受重上十倍。

在珠峰这样的世界险峰,不能成功登顶是常态,保住性命是幸运。

影片中的登山队员,有在登山途中就身体状况承受不了只能折回的,也有登顶成功后再无体力下山,或是返回的途中遇险的。

一个个熟悉的脸孔,没有任何的渲染,就那样在风雪寒冷中离去。

是那样的突然,又早有预感,配上影片一直低沉的绝佳声效,有种哭不出来,无比压抑的难受。

让我感动的是,影片最后将故事原型人物一一交代,他们出发前的合影,已故者的经历,幸运者现在的生活。

其中最幸运的当属在雪地中躺了一天,又突然醒来获救的贝克。

因为长时间暴露在严寒暴雪中,受到了严重冻伤。

他失去了半只右臂、左手全部手指,还有双腿的一部分。

家人在获知失事消息后,又得知亲人还活着的惊喜让人感动,也给压抑的心情带来一份曙光。

总之,看完绝命海拔后,心情无比沉重,既有对登山队员们的敬佩,又有对登山这项极限运动的敬畏。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给9分,纪录片如果都能这样拍,就不会让人望而生畏了。

 8 ) 8848的意义,生命和自然的碰撞

作为一个恐高症患者,我在看电影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看某些镜头依然手心出汗。

太怂了……之前很想看的喜马拉雅的那部纪录片因为排片太虐没能看成,所以这部是一定不能错过的了,很早之前就想去一次西藏,看看那里的白雪高山,但每次提起高原反应都心里怕怕的,看看那些登山者,我实在是太佩服了。

影片是一个炒鸡大悲剧,以至于看完之后也十分心塞,毕竟我已经很久没看过死男主的电影了(?

)但好在有剧情简介,也是真实事件改编,所以这点我还是有心理准备的。

影片到底是怎么拍摄的珠峰的镜头我并不清楚,单从画面来说,把喜马拉雅山拍的还是很美的,但我多么希望能够多一些全景的空镜头啊,人很小的那种也可以,比如有一个画面,山上全是白雪,登山队员排成细小的一列缓缓爬行,看起来就像列队的蚂蚁一样,这种镜头不仅美,而且特别震撼。

电影的男主角是曾经在终结者5里面饰演反一的演员,恰巧那部电影也刚看过不久,所以印象深刻,男主角的扮相跟终结者里面差很多,以至于一开始没认出来,演技挺好的,我以前一直觉得他长的就像坏人,太适合演反派了,这次演了一个特别好的登山队领队,也并不出戏,笑起来很温油。

电影中男主的妻子是饰演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的那位女演员,那部电影也很好,但是这部影片中她这个角色的发挥余地很小,没有什么亮点。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位男角色,一个是另一个登山队的领队,他幽默开朗;还有一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与男主相处并不愉快但劫后余生的第一次登珠峰的人。

这两位的角色也都是比较丰满的。

还是一篇想到哪写到哪的评,大家看看就好,最重要的是去电影院看看这部电影啊,挺好看滴。

 9 ) 《绝命海拔》:山巅之上,何来戏剧

有人说,这部电影情节无聊、冗长、浮光掠影。

这个评价,从故事片的角度来讲,不能算错。

如果对珠峰、登山以及1996年那起登顶惨剧毫无兴趣,那么这确实是一部无聊的电影。

但是,从真实事件改编(Based on a true story)的角度来讲,这评价就错得离谱了。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背后的真实事件本身,比电影还要重要;电影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忠实还原真实事件的因果始末。

真实,是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第一要务(本片甚至为此不惜到珠峰实拍)。

有时候,真实会比虚构更加传奇;也有时候,真实就是这么无聊——比如本片。

一部120分钟的电影,当大家到达珠峰大本营时,已经过去40分钟了,这之前主要交代了两支商业登山队伍的背景、队员背景、交通路线、队伍集合、前期准备。

而即使到了大本营,大家也没有马上开始登山,而是进行登山培训、体检、高海拔适应性训练等活动,还有去和其他探险队拉家常。

影片还交代了今年登山乃至冲顶的探险队特别多,而南非的那帮人连冰爪都不会用。

这样事无巨细地交代每一个专业细节,确实是很无聊。

本片大牌云集,但每个人物形象都不鲜明,一个个胡子拉碴简直脸盲,拿登山服区分都比看脸方便。

没错啊,这些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扔人堆里找不着,走大街上没人会多看一眼,平日里做着诸如送信之类的普通工作。

他们互相也不熟悉,除了闲时唠唠嗑开开party之外,也没有更多的交往。

看着这些连话都不愿意多说一句的人组队登山,发出的最多的声音是“吭哧吭哧”,说过的最多的话是“我不行了”,确实是很无聊。

登山者们在山巅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有的人迅速消逝在茫茫白色中,有的人孑然一身在寒冷和缺氧中慢慢等死。

面对死亡的威胁,没有人壮士断腕,没有人舍己为人,也没有人损人利己——但凡增加戏剧性、对抗性、两难性的情节统统没有,这群普通人不过是做了大多数普通人都会做的事情——普通登山者竭力求生,登山领队和向导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事实上,几乎没有人有过像样的反抗,甚至连像样的挣扎都没有。

在风雪肆虐的珠穆朗玛峰,在波音747的巡航高度,人类没有任何抵抗的余地,也不必期待任何奇迹——如果没有抓住合适时机登顶并撤出,在那里就是死路一条。

整个事件的过程是那样平淡、结局又早已注定,确实是很无聊呀。

无聊吗?

就像之前说的,如果对这一切都不关心,那确实很无聊。

这部影片非常单纯,只是试图还原1996年这起登山惨剧的全貌,展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引发对事故起因的思考,以及展现人类的伟大意志。

人与自然的关系,影片已经借“疯狂山脉”公司的向导、俄罗斯人安那托里·布克瑞夫之口说得很明白了:“我们以为这是人与人的竞争,但其实这是人与山的竞争。

并且最终的裁判权,也属于那座山。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在珠穆朗玛峰面前,再精良的装备、丰富的经验、强健的体能,都不足以在珠峰变幻莫测的恶劣天气下确保万无一失。

因为比天气还变幻莫测的,恐怕就是人了。

再优秀的人,也难免麻痹大意,而珠峰断然不会放过这个疏漏。

可惜的是,当时大多数人并不难理解这些道理。

鉴于冲顶的探险队有四支,“登山顾问团”公司的领队,也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罗伯·霍尔,试图协调四支队伍的冲顶时间。

但因为机会稍纵即逝,这项提议遭到了南非领队的反对,于是不了了之。

结果1996年5月10日冲顶当天,每一个险要关口都人满为患,导致了所有人无谓的体力和氧气损失。

还有一些其他机缘巧合,共同导致了这起4支探险队死亡12人的惨剧,当然其中最直接的是天灾:一股超强的暴风雪。

但这起天灾完全可以避免,因为大家都知道珠峰天气多变,原计划是当天14:00前下山,如果照做完全可以躲开下午的恶劣天气。

所以终究是人祸占了主导。

道格·汉森坚持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坚持登顶,延误了下山时机。

但他也实在有他的理由:他已经来过一次,作为邮递员,他不可能再有财力负担第三次登顶,而他想为家乡的孩子登顶。

登与不登,全在一念之间,谁也不知道一会是不是真会有暴风雪。

罗伯·霍尔,作为“登山顾问团”领队,生性严谨的他本该理智地拒绝道格的要求,结果却答应与他一起登顶。

不知道是因为高山缺氧导致了判断力下降,还是由于商业上的压力——因为他此前还没有客户能成功登顶(电影交代,疑与事实有出入),而与其他探险队诸如“疯狂山脉”的竞争让他压力山大。

还有一点是电影中没有提到但本片原著《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作者乔恩·科莱考尔在书中提到的:“霍尔以前说服汉森重返珠峰,他因而无法再次拒绝汉森登上峰顶。

”斯科特·费舍尔,“疯狂山脉”领队,在自己体力不济的情况下坚持登顶,可能也是由于商业上的压力,或是因为他本身就随性散漫、特立独行。

最让人惋惜的是放在南峰的那几瓶氧气。

也许有观众会疑惑为什么本来准备得好好的氧气瓶,安迪·哈里斯检查之后会说是空的(而这也导致了道格·汉森和罗伯·霍尔下山时无氧气可用)。

这个矛盾,影片并没有好好解释。

而真实答案是,安迪·哈里斯搞错了。

乔恩·科莱考尔在书中回忆道:“在下午4时30分和4时41分,霍尔通过无线电说,他和汉森在顶峰山脊上遇到麻烦,急需氧气。

当时,南峰顶上有满满两瓶氧气在等着他们,如果霍尔知道的话,就会很快下山取了氧气,然后再爬上去给汉森一个新氧气瓶。

但是,仍在氧气隐藏处的安迪·哈里斯此时正经历着缺氧症的折磨。

当听到这些无线电通话时,他插了进去,错误地告诉霍尔——正如他以前告诉我和麦克·格鲁姆的那样——南峰顶的所有氧气瓶都是空的。

”事实就是这样荒诞而无情。

最终,由于这场暴风雪,5月10日当天新西兰“登山顾问团”公司商业登山队总共4人遇难,美国“疯狂山脉”公司1人遇难。

加上此前5月9日台湾登山队1人下撤途中病故;此后5月11日北坡的印度警察登山队3人因同一场暴风雪遇难——三天内有9人遇难。

还有3人下山后病故,另外一些人落下终身残疾。

这场横扫而来的暴风雪,就这样就这样湮灭了当时世界上最景气的珠峰商业登山公司,吞没了几个最优秀的职业高山向导的性命。

影片没有刻意引导对登山者价值观的崇拜,只是设置了一个桥段,就是大家闲聊时,乔恩·科莱考尔问大家为什么要登山,罗伯和贝克先是相视一笑,然后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登山者的名言:“Because it’ there!”接着又笑道:“Thanks to Mallory!”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的这句名言“因为它就在那里”,省了登山者门不少口舌;而对于那些质疑登山者是在“作死”的人,其实也没必要与他们多费口舌。

人类攀登珠峰,历史已近百年。

虽然人类处于绝对的弱势,但依然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在没有主角光环的庇佑时,探险队中依然有人依靠自己强悍的体能和惊人的意志力活了下来,最终生还。

影片很好地展现了一群人的最后时刻:他们沿着世界屋脊,希望能达到最高的地方。

然后暴风雪来临,吞没了他们。

这些登山者哭喊着、蹒跚着、挣扎着、在风里蜷缩着……一夜过去,风雪散尽,有的人死去了,有的人失踪了,有的人受伤了,活着的人哭泣着一步步下山……下山之后,又有一些人死去了,一些人残疾了,一些人在后来的登山中死了,一些人活到现在……这部影片所带来的意义,是超出影片本身的。

 10 ) 想自殺的人應該爬珠峰

把電影取名《珠峰浩劫》的人到底懂不懂甚麼叫“浩劫”?

簡單來說,如果抱著看災難片、驚世場面的心情,那就不必入場了。

整片籠罩在一片陰暗、灰濛中,晴朗時天不藍、景觀不夠壯美,有夠污辱珠峰的美;天氣敗壞時倒拍得不錯,有讓人感受到寒冷和雪雹的威力。

女主角Keira Knightley的幾個鏡頭估計半天就拍完了,超級打醬油,和男主角的感情完全滲透不出來,結局時沒奇蹟發生也不足為奇了;男神Jake Gyllenhaal出鏡也不多,但裸身戴黑超躺在雪地裡頹廢地喝著威士忌還是很出彩啊。

影片一開始出場人物眾多,對白轉鏡之快讓人弄不清角色的背景,加上小說改編的濃縮,很多人物性格跟情節都交待得曖昧不明,也因此留下重要的疑團。

不過似乎這起登山事件著名的原因正是氧氣筒、下山時間、登山客之死到底責任在誰的羅生門。

還有我個人覺得比較奇怪的是,當主角都死了的時候,他個人單獨經歷的事件到底是用誰的視角訴說的?

頭半部最大的高潮是登山客在雪梯上滑了一下,險些跌入冰隙。

很危險?

但你知道冰梯是甚麼嗎?

當然不是自然的產物,是你花大錢僱了人幫你預先鋪好梯子讓爬山的路比較好走,難怪登山客滑了一下時會破口大罵:tmd本大爺花了6萬5美金,你們連個梯子都弄不好!!

我想說的是甚麼?

做人要對自己誠實,不能憑自己能力爬上去就算了,打遊戲開外掛還要怨當機?

然後影片就把當機的部分放大,告訴觀眾這遊戲風險大不好玩?

事實上這根本就是金錢堆砌的遊戲。

只要有足夠的金錢,絕對可以開外掛打到爆機。

滑了一下的登山客又患上雪盲,卻可以讓直昇機飛到從未停頓的高度接他一人返回,從而生還,靠的不是錢是甚麼?

現實裡當然也一樣,有錢更容易拿到登山許可証,請登山率更高更安全的嚮導,停留更長的時間適應高山症,更無敵的是不停地爬,直到攻頂為止(下次報同一間還會有折扣,目前聽說過有13次終於登頂的)。

至於租帳篷、買水買飯之類的價格隨海拔遞增等合理商業現象,就不贅述了,國內登山人士對珠峰的總結是“錢途無限”。

我記得聽過最鮮活的登山經歷是,一個女生說沿途看到很多尸體,領隊說不用害怕,他們都死去很久了。

但她認得旁邊有具尸體上的運動鞋,是本月限量版。

死亡好像非常地近。

雖然看起來只是像睡著了。

最深的恐懼是你會感到非常的疲累,想只是休息一會兒,睡上一覺,但只要一睡下去便永遠醒不來了。

就是一刻也不能鬆懈的狀態,需要多大的毅力?

以前我覺得爬上珠峰應該是夢想的完成,榮耀,人生一件証明自己沒白活的偉大成就,或僅僅是看海拔最高處、陸地上看不到的風景?

或是受盡折磨的整個過程?

看起來非常標準答案的樣子,卻有很多登山客答不出,可能真的去做了是會百味交集,就像我每次逼自己坐上跳樓機和過山車,等安全繩都固定好了以後的一刻,總是非常恐懼跟後悔,但已箭在弦上沒有選擇。

可是為了爬山而死值得嗎?

就這樣拋棄家人值得嗎?

反之,為了他人的感覺和想法放棄冒險又正確嗎?

人生不是求個體驗嗎?

即使要付出重大的代價(死亡、沒了腳趾、沒了鼻子?

)也和D討論過想跳降落傘的問題,他說把生命託付在教練身上,如果出了差池會後悔,所以不會去冒險。

其實攀山也一樣,如果嚮導自私,在惡劣環境或意外下拋棄你,除了無上的意志力跟非常幸運外,存活指數大概非常低。

(話說最無辜的死法好像是地方太狹窄,大家排隊等輪流上去的時間太久,氧氣耗盡被焗死)。

我個人的態度是人生不能太安全(沒體驗=太無趣=白活),也不能太逞強,但更不能懦弱。

盡管大多數時候我都非常憂鬱,可是和各種結束生命的方法想出,爬珠峰還是比較像樣的,一來它並不怎麼痛苦,二來有全尸XD,三來是對生命最後的挑戰(死於不可測的因素如天氣之類當然也是沒話說),一旦捱過了還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心情(還是要考慮當你發現自己不想死卻又無力回天的時候會怎樣?

重複,這是一個活命難以保證,可富裕和活命指數絕對成正比的遊戲)。

 短评

求生的意志比征服世界的雄心更强大,这就是,好死也不如赖活啊。没看3D太正确了。

5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太缺乏戏剧性,完全看不下去,当风光片又缺乏大远景和延时摄影,堆砌明星又没有性格塑造,真是沦为了不伦不类之作

6分钟前
  • 杰克
  • 较差

有些事不去做会后悔,做了也会后悔。

9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一群拼命的好演员,一个关于生命的好题材,看完只觉得浪费。真实事件的记录应该都比这样的铺展要好。绝对的中立并不是没有重点啊导演!

13分钟前
  • Enjoy🌈Rachel
  • 还行

山拍的很好 3D效果也做的挺好~可惜劇本散亂無焦 人物扁平 尤其後面的煽情戲碼顯得刻意~就...很一般~~

15分钟前
  • chuchu
  • 还行

Human beings challenge nature, some made it some not. Hats off to all.

20分钟前
  • BullshitArtist
  • 推荐

攀登珠峰,既是美梦也是恶梦。只是将96年探险经历还原,前段铺垫稍长,登山过程环境得到逼真展现,登顶一瞬让人为之一振,但人物塑造与群戏都不太出彩。看到激动登顶却寥寥折返的攀登者,敬佩勇气之余也感慨自然的不可战胜。

23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还行

登山者的无惧勇气和求生欲望深为触动,原来故事和我想象中相反(即和最近类似的《喜马拉雅天梯》相反)。一直以为KK和Jake Gyllenhaal是主演……看了之后才反应起好久不见的Sam Worthington和Elizabeth Debicki原来有参演,天了噜我一直都不敢认那个是Elizabeth Debicki!!!

24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boring,故事的套路基本就是21世纪初的叙事水平

27分钟前
  • 阿涼
  • 较差

在技术层面可以啧啧称奇了,摄影啊音效配乐什么的都大赞,看的3D IMAX的临场感还不错,珠峰好巍峨。不过剧情和人物塑造方面弱得有点尴尬啊,那么一众演技派大牌,落在感情上的戏都浮于表面,并不能很直接且连贯地代入某一个人身上,算失败的叙事吧。主题表达上还可以,够宏大。

31分钟前
  • 望潮
  • 还行

挺一般的 浪费那么多明星串场 该刺激的地方也不刺激

36分钟前
  • 唔唔唔唔
  • 较差

这些有勇气的人令我钦佩 我还是喜欢在家吹冷气泡热水澡 人物太多了 影片结束也没认全 不过知道了很多在极寒环境下人会有哪些反常和禁忌

38分钟前
  • 换名王™
  • 力荐

大概是太实录了角色一个不落的讲,人太多,戏太少

41分钟前
  • paradiso
  • 还行

情节混乱,拖沓,墨迹,结尾突兀,莫名其妙,除了断背沟男主的颜算亮点其他的真的很差

46分钟前
  • 凛冽的阳光
  • 很差

不太明白拍这样的片子干什么,是表现登山的惨烈艰难、意志的坚定、团队精神,还是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呢?都感受不到。景挺漂亮但没什么震撼,谁都会这么拍的样子。人物也没什么突出的个性,不仔细分辨都记不住。很想努力融入但就是进不去,无力的电影语言似乎什么都不想说。海报和译名都很廉价

47分钟前
  • U 兔
  • 还行

拍到的很真實。。。

51分钟前
  • 菲氏葉猴
  • 力荐

奈特利说i love you的时候就已经看见了结局。毛毛声音好好听哦哦哦呜呜呜

56分钟前
  • 骤雨至
  • 推荐

很差的剧本和剪辑。真实事件改编,背景是商业登山队的珠峰登顶业务蓬勃发展。前二十分钟在尼泊尔的准备戏码挺有趣的,拍出了一些风土人情,也有登山的科普作用,可惜太短了。到1小时的登顶戏几乎没什么戏剧性,就很顺利并无趣的登上去了,捎带铺垫了当天登顶的队伍过多、登山队之间的竞争、每位客人6.5万美元昂贵费用和男主为客户生命负责带来的经营压力。后50分钟才进入正题,基本是氧气瓶不足引发的灾难,但叙事就一塌糊涂了,你分不清谁死了为什么就死了(尤其吉伦哈尔冒出来爬山爬到死。啪!一下很突然啊)?谁救了人?最搞笑的是被当成死尸扔下的德州佬,冻了N久自己爬回去了。这种电影很难用画面表现在山顶的极端感受,看得人莫名其妙,前面安排一场登山者口述濒死体验的戏会好些,后50分钟也该有几个标志性角色负责串联,一些枝节情节也应砍掉

57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没有一个角色特别出挑,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也难谈什么演技,也许正是这样,每个人都和角色融为了一体,在并不刻意制造剧情冲突,更偏向于纪录的近乎残酷的镜头面前,在令人无能为力的灾害面前,反倒显得真实让人共鸣。丢了鼻子的乔什布洛林乘直升机飞过来时的吊桥,那个场面真是让人百感交集。

60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可以理解導演盡量想要做到紀實,不過於主觀或批判。但問題出在紀實不等於沒有觀點深入,敘事也需要做出主次。有明星海,但卻無真正刻劃完整的人物。電影有種哪都不靠岸的感覺。而且這樣的角度也沒維持到最後。末段還是忍不住煽起來了....並不至差,但有這樣的材料應可做得更好

1小时前
  • 裘笛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