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這部片排為截至目前今年看過最喜歡的作品。
並非它有多麼曲折的情節、突出的演技、感人的配樂,而是肯洛區有將任何平凡的故事說好的能力。
事實上,本片的劇情大概在看簡介時就可以猜完:蘇格蘭的小混混要當爸了,想要洗心革面遠離過去的生活卻苦無辦法,這時他發現自己在鑑賞威士忌上頗有天份,因緣際會與朋友合夥一樁”盜酒”行動…。
完全可以推測出全劇的走向與結局,然而為什麼在觀看的過程中你依然可以感受到喜悅、感動與驚喜?
這就是肯洛區,他在掌握敘事的節奏、安排情節的流動到達了相當的高度。
他不賣弄任何花巧、不過份炫耀導演個人的觀點、不刻意營造誇張的搞笑,而你依然會喜歡他的作品。
肯洛區被譽為「英國的良心」,而從本片裡你可以感受到他想帶給觀眾的那份真誠,他關心生活周遭、每天會遇到的小人物。
他不用有頭有臉的演員、不追求詩意的淒美的戲劇性的歌頌,只是質樸的,將故事講的完整、有趣、感人。
整體來說The Angels' Share只是一個小品故事,不需要靠好萊塢或任何成熟電影工業也能完成。
然而一個小品故事為何能拿下坎城大獎?
原因絕對不是因為「肯洛區」這個招牌。
身為一個創作者經常也會糾結於形式、手法、吸不吸引人等各種疑惑,而流俗與脫俗的界定更是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
即使是許多出道已久的導演仍然會在他們的作品裡透露出猶豫、徬徨或造作、討好、或是極度刻意的不討好,或是瘋狂執著於追求某種自溺的情境。
然而在肯洛區近幾年的作品裡你很少看到這種情況,擁有的卻是做為一個敘事者最誠懇而坦然的態度。
脫去誇張的表演、繽紛的特效、精巧的配樂後,乍看之下容易的事物要如何吸人目光、使人發笑又兼有戲而不謔的幽默?
創作者應自我反思,因為回歸根本時經常才會面對最困難的部分。
《天使的一份》是肯·洛奇导演典型而又不典型的一部作品。
一方面,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语言、对底层边缘群体的体认和对政治议题的敏锐介入延续了导演一贯的风格;但另一方面,它又没有洛奇其他作品中那么尖锐而刺痛的棱角——大部分人会将《天使的一份》认定为一部喜剧,正如它的结尾所导向的那样。
“每年,盛放在木桶中的威士忌,都将有2%的部分会被蒸发走,一去不归,这也是被带走的灵魂一部分,我们将这称为Angel’sShare(天使的一份)。
”这是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也是片名的由来。
虽然听起来很浪漫,但稍稍仔细一想,被蒸发走的2%去了哪里呢?
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这2%的存在?
2%的荒诞:“两个世界”的结构性对立影片在一开始便展现出公权力与平民的某种对立姿态。
作为本片主要角色的四位青年以正面偏左机位被镜头一一介绍,他们分别因醉酒掉入铁轨、偷窃鹦鹉、破坏公共雕塑、斗殴还手过重而被判处社区服务,摄影机又以侧面机位穿插拍摄了受审的几位非主要角色,并且加入了极具荒诞喜剧效果的公诉词:“被警官问到作何解释时,被告回答,你怎么不抓强奸犯、谋杀犯和性变态”;“被告在兼职做清洁工期间依然享受社保,在骗取自己不应得利益方面屡教不改”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镜头在面对法官时,并未采用传统的对称构图,而是将公诉人突出在中心位置,辩护人则处于画框边缘。
这种不稳定构图容易使观影者相信,司法更加偏向公权力一方。
影片中公权力的直接闯入还包括,当在四人满载而归走在乡间小路时,当地警察毫无理由地怀疑他们偷了东西并要求搜身,甚至要求他们掀起苏格兰裙。
虽然更多是作为一个结构性情节出现,但导演在此处加入这一插曲,使得公权力对平民人权的肆意侵犯作为不言自明、约定俗成而存在的现实,未曾说出,但已然说出。
在此片中,“两个世界”的结构性对立更多地表现为资本家与所谓“弃民”之间的云泥之别。
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上会有资本家为了竞拍一桶威士忌争得你死我活,最终出价115万英镑;同时也很难想象,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人不认识爱丁堡城堡、蒙娜丽莎和爱因斯坦——这便是《天使的一份》营造的一种荒诞的对立。
边缘“弃民”一直是肯·洛奇电影的聚焦对象,从早期的《小孩与鹰》到最近的《我是布莱克》,他用电影语言不断印证着“贫穷、穷人还不是这个世界问题的深渊,或者地狱的最底层,贫穷的问题正在急剧演化为弃民的问题”[1]。
所谓的“弃民”,可以被理解为一群“透明人”——世界没了他们无所谓,他们没了世界也无所谓。
在《天使的一份》中,洛奇将镜头瞄准了那些失业的、彷徨的苏格兰年轻人。
为了表现他们在世界的游离状态,本片大量使用中近景浅焦镜头,将镜头的焦点锁定在某一人物身上,甚至有时在运动中失去焦点,形成了一种风格化的语言。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四位青年结成队伍向麦芽酒庄“进军”时,画面又出现了大全景。
影片用另一种语言告诉我们,当向资本宣战时,弃民——即使是团结起来的弃民——显得如此渺小。
在《天使的一份》与其他洛奇执导的电影中还可以发现,驾驶汽车的场景鲜有正面镜头,而通常从侧后方拍摄。
或许在“两个世界”的结构性对立面前,没有边缘人能真正操控自己命运的方向盘,大多数只能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
另外,被边缘化的不仅是罗比所代表的群体,也是整个社会结构及其所属的地域结构。
影片有意识地选择了威士忌、苏格兰裙等具有苏格兰本土特色的表意符号,更是运用了导演一贯擅长使用的方言口音。
影片故事发生的主要空间——苏格兰,正经历着传统工业的大幅衰落与转型困难,这也是产生罗比这些失业青年弃民的根源。
另一方面,影片更是自觉地引用了全英乃至全球的地域符号:伦敦,象征着英国最高水平的都市文明和发展水平,也可被视为产业转型成功的标志;而美国、俄罗斯、中国——那些来自远方的买家们——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全球性资本结构。
世界眼中的苏格兰与真实的苏格兰,以一种荒谬的现实主义碰撞在一起,其所形成强烈落差,或许能够解释为何这些弃民感觉到被世界抛弃。
2%的困境:代际循环的突破与重启在肯·洛奇的电影作品序列中,他一直都善于探讨一个人、一个家庭如何打破坚固的阶级壁垒和暴力循环结构。
而这种代际困局的突破,无一例外都不是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
在《甜蜜十六岁》中,青年莱姆只能铤而走险,通过加入贩毒团伙的方式为母亲争取更好的生活,使她远离原有的堕落的生活圈;在《寻找埃里克》中,邮差埃里克发现大儿子与当地帮派纠缠不清,无奈只得聚集朋友们以暴制暴。
而在《天使的一份》中,这一主题的表达则更显直白。
卢克的出生是罗比生命的重要转折点,这位“天使”的降生,与其说是磨平了罗比内心坚硬的棱角,不如说是强化了他冲破围城与命运抗争的决心。
从镜头语言来看,本片的段落之间大多使用简单明快的切换,但两处渐隐效果格外突出。
罗比与哈里喝酒庆祝儿子降生时,哈里问卢克的名字是不是跟爷爷的一样,罗比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是,没有机会。
”在医院探望女友和刚出生的孩子后,罗比回到破旧的家中,此时镜头第一次渐隐,场景慢慢地变黑。
又一次,当女友质问罗比与克兰西有什么仇时,他轻描淡写地说:“他爸上学时与我爸打架。
”女友显然被这种荒诞的现实激怒:“那卢克是不是也要和他的儿子打架?
”画面第二次渐隐。
这种朴素的电影语言意味着主人公罗比和女友莉奥妮黯淡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醒和暗示我们这种暴力代际循环困局的无解性结构。
罗比的第一次重启机会是地域性的,但这逐渐被证明为一个失败的方案。
莉奥妮的父亲给罗比5000磅让他去伦敦,这被他认为是一种有失尊严的“打发”。
后来,莉奥妮和他尝试搬进亲戚的朋友家,但也被仇人秘密跟踪。
影片企图告诉我们,地域的重启无法打破暴力的循环结构,更难以突破阶级壁垒,因为贫困和暴力根源于不公正的社会结构,而这个无解的问题却是全英国乃至全世界都存在的。
肯·洛奇的“天赋论”(《小孩与鹰》截图)威士忌是罗比的第二次重启机会。
虽然之前从没喝过威士忌,但正如洛奇的早期电影《小孩与鹰》中男孩拥有的驯鹰本领,罗比在一开始就显现出某种嗅觉天赋和学习欲望。
在这个“励志故事”中,2%的天才似乎比98%的汗水更加重要。
但威士忌品鉴毫无疑问是资本的游戏,罗比根本没有通过正常途径进入威士忌行业大门的机会。
因此,一个典型的“肯·洛奇式”解决方案摆在眼前——通过绕过社会法律或道德规制的方式,达到改变阶级命运的目的——这是底层人民突破贫困和暴力代际循环的唯一途径。
肯·洛奇的“偷窃癖”(《小孩与鹰》截图)在一些豆瓣短评中,有人对此批评道:“通过盗窃来重新开始?
现在电影的主流价值观都扭曲成这样了。
”然而事实上,洛奇已经给予这个问题以足够的重视,在情节设计和镜头语言的处理上对罗比表现出极大的包容。
在最关键的偷盗威士忌桥段,影片摒弃传统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叙事,而是单线聚焦罗比,仅用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加强紧张的气氛,将“偷窃”这一行为突显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当酒庄老板和收藏家马洛尼进入酒窖进行“暗中交易”时,无数橡木酒桶构成了天然的前景遮挡,形成“画框中的画框”,摄影机以偷窥者的视角在马洛尼和罗比之间切换,冷暖光源的对比更显示出罗比内心的矛盾与复杂。
而与这种镜头语言相照应的荒谬现实是,看似体面的马洛尼实际上也在干着“偷窃”的勾当,这进一步在心理层面消解了观影者对罗比突破法律底线的谴责。
2%的温情:分享与馈赠的阶级意义本影片与肯·洛奇大部分作品的不同在于,全片乃至结尾都以一种轻松的喜剧情节消解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与辛酸,小人物也大多流露出积极善意的一面。
是什么塑造了这2%的温情?
我们终能发现,使《天使的一份》结局保有一丝暖意的,恰是在片名中就已强调的分享与馈赠,是一种阶级内部的结构性力量。
在洛奇的电影中,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中的个体常常不能团结一心,却总有各自的利益诉求。
在一个采访中洛奇表示,在80年代初的某一时期,“最基层的人民准备好要和撒切尔战斗到底,但工会的头目却在做交易”[2]。
对于工会头目背叛工人的问题,他还专门拍摄了纪录片《领导的问题》(A Question of Leadership, 1981)。
或许正是源于此,洛奇的电影经常内聚焦于工人阶级和底层人民的分歧,在更高维度反映为所谓“革命第二天”的问题。
在《甜蜜十六岁》中,莱姆一心想带出狱的母亲进入新生活,却在过程中遭到昔日好友的不理解,甚至最终连母亲也不愿放弃旧生活;在《风吹麦浪》中,爱尔兰共和军的兄弟二人在革命成功后却因为“是否继续革命”的意见分歧分道扬镳,最终弟弟下令处决哥哥。
当阶级内部的领袖个体迅速跃升,剩余的人却在地位与思想上无法与之同步,所谓“工人阶级兄弟情”是否依旧存在?
在某种意义上,《天使的一份》与《风吹麦浪》和《甜蜜十六岁》恰好形成了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
在影片中,洛奇充分肯定了分享与馈赠的阶级意义:个人的成功最多是一种单向的阶层流动,对整个阶级境况的改善没有意义,而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共享”才更有助于弃民群体的声音被社会听见。
从影片后半段的镜头语言来看,在计划实施前的谋划阶段,镜头多以罗比单人中景、其余三人共享一个画面的形式呈现,以突显罗比作为领袖者的角色。
而在计划成功后,构图显然变得更加平衡。
有趣的是,导演突然加入了一个反转情节,人为制造了内部矛盾——两瓶威士忌因阿尔伯特的不慎化为乌有,这也是影片中四人唯一出现剧烈不和的片段。
此时的画面以两人为一组,表现出一种分崩离析的端倪。
激烈争吵后,剧情因阿尔伯特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恢复了平静。
在下一个场景中,敏锐的导演立马使四人重新出现在同一画框中,且罗比走在了画面边缘,刻意避开了那些“革命领袖”叙事所常用的中心位置,这与罗比最终慷慨地平分成果形成了对应关系。
最终罗比还将其中一瓶威士忌送给了哈里,这使得影片的温情愈加外溢。
哈里不是四人集团中的一员,甚至原本处于他们的对立面,但他有“天使”般的善意,为罗比提供了现实的契机,更使罗比决心走出底层生活的代际循环。
在这一场景中,满橱柜的威士忌显示出哈里是爱酒之人,但镜头都做了虚化处理,而将焦点集中在罗比馈赠的那“一份”上,表明了洛奇对某种阶级友谊与认同价值的充分肯定。
“罗比走后怎样”影片颇显光明的结尾是,罗比和莉奥妮走上了创业之路,另外的三个伙伴拿到钱后继续他们的生活。
罗比对朋友们承诺:“我们一定下来就接你们过去……别把钱花在老虎机上,干点有意义的事。
”同时,这也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结局。
罗比走后怎样,这笔钱是否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境况,其余三人是否会继续不思进取,罗比是否能够冲破那种绝望的循环结构,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是导演留待我们思考的问题。
肯·洛奇曾因其立场问题被“封杀”十余年,这像极了本片中威士忌的酿造过程,从麦芽间、发酵室到蒸馏房,都为最终那“天使的一份”做足了积累。
在《天使的一份》中,导演以“两个世界”的结构性对立为起因,以代际循环的突破与重启为转机,以分享与馈赠的阶级意义为升华,演绎了“百分之二”无比真实的荒诞、困境与温情。
而至于罗比走后怎样,洛奇似乎故意留下悬念、留足精力,等待下一步电影继续为我们讲述那“百分之二”透明而现实的故事。
[1]戴锦华. 魔镜或碎窗——肯·洛奇与《我是布莱克》[J]. 长江文艺评论, 2017(01): 58.[2]路易斯·奥斯蒙德. 对比:肯·洛奇的生活和影片[EB/OL]. 英国, 2016-06-03.
很高興得知香港國際電影節今年選映了堅盧治的社會喜劇【智取威士忌】(The Angels' Share),這是一齣充滿暖意又幽默的作品,大家在選片時可不要走漏眼。
上映日期、時間及地點:3月22日(五)下午3時,The Grand3月26日(二)晚上9時45分,香港文化中心故事簡介(摘自第3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場刊):剛當上爸爸的小混混羅比一心想改過自新,打算服完社區勞動令就重新開始,但江湖恩怨不容他說退就退。
他誤撞酒廠參觀之旅,意外發現了自己品酒的異稟舌尖,為開始新生活,一場山寨烏龍版的不可能任務也就此展開。
Robbie, a young father who barely escapes a prison sentence, is assigned to community service. There, he meets up with fellow hooligans in similar circumstances due to their criminal records and lack of prospects. Little do they know that drinking would be the solution to their problems ... not the cheap grog type, but the finest of malt whisky.-(以下文字寫於2013年1月13日)一事無成的小混混 Robbie 剛為人父,為了妻兒的未來,他要如何展開人生新一頁?
Ken Loach 的【天使的一份】(The Angels' Share),說的就是 Robbie 的故事。
電影帶領觀眾,見證 Robbie 如何走出人生泥沼,調子風趣幽默,又不乏細膩動人的場面,看得栗十分愜意。
自己最喜歡 Robbie 為恩人所準備的禮物,那短短的一幕溫馨感人,足可將世間所有陰霾掃開!
(按:The Angels' Share 指威士忌在酒桶中每年失掉的份量,約2%。
Robbie 能重新開始,跟威士忌和釀酒莊有莫大關係呢。
)
这种英式幽默还能接受,挺喜欢的。
影片描述了一群底层人们的生活,还是犯过法的,当然,他们大多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犯,只是被这个充满满口道德的社会所不容,影片的最后,用一个有趣、不让人讨厌的犯罪计划拯救了几个犯过错的底层老百姓,这样的大团圆结局还是挺温暖的。。。
几乎没有一个演员是熟悉的,可好片子就是有这样一股魔力,不需要什么大牌明星,就能让你很开心的看完整部电影,从这一点上,肯洛奇就无愧于大导演这一称号。。。
相较简中现实主义题材中村民劳工、小偷妓女、残障重疾这类悲苦的底层身份,肯洛奇的现实主义选材似乎更质朴一些,不以一种社会职业身份而是以一种普遍境况来选择要描摹的边缘面孔,《石雨》里因虔信上帝生活每况愈下的普通人,《我是布莱克》里困在繁琐的行政程序中的普通人,再有就是《天使的一份》中免除监禁仅受到社区服务处罚的无业青年,其实也是《石雨》中提及的那些不被上帝眷顾的大多数毫无希望的小孩成年后的样子。
影片前后割裂是比较明显的问题,在前半段,性情暴烈的罗比所处的困境是,为了新生的孩子决意改过自新的主观愿望和尾随其后的暴力隐患之间的矛盾,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外部有难以摆脱的仇家,内部则是个人暴力成瘾(影片也借一角色因“管不住自己”顺走小瓶威士忌的行为强调难以根除的“瘾”),甚至暴力基因传承的可能性,上述动机逼迫罗比面临是否离开孩子以换取相对安定的成长环境的选择。
而在后半小时的窃酒情节中,那些难以调和的矛盾、反思与抉择却都消隐在犯罪喜剧的类型满足中。
尽管肯洛奇在《石雨》和《我是布莱克》中也会让被逼入绝境的主角采取一些出格举动,为影片增加一抹英雄主义亮色,但在本片中,出格夸大成了难以置信的奇情,矛盾的解决法是天赋异禀加天降横财,以温馨浪漫的情调搁置了具体矛盾,影片以法庭审判开幕,于尾声处回避法理问题,仅在道德层面作出肯定,美名其曰:天使的一份
偷名酒卖竞拍失败收藏家得10万四人分,然后送训导员一瓶,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前面抑后面扬,我不赞同这种错是社会的,得利是个人的观念。
男主的做派没让我同情之处,相比《光猪六壮士》的艰辛生活,男主犯罪并未受到应有惩戒,社区感化乘机偷酒卖钱这是二次犯罪,导演让观众同情,说成是天使的恩赐,笑话。
该片讲述了一群被牵涉进偷窃威士忌酒丑闻中的青少年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
一部地地道道的喜剧片,除了不可避免的几处黑色描写,全片笑料频出,充满阳光的味道和积极的希望。
影片中仍有许多罗奇导演特有的风格,比如关注“小人物”,关心时政等,“阶级”对抗虽然被喜剧元素弱化了,但仍旧存在。
导演将他对英国青年的关注以几个典型形象和喜剧形式表现出来。
“每年,盛放在木桶中的威士忌,都将有2%的部分会被蒸 发走,一去不归,这也是被带走的灵魂一部分,我们将这称为‘Angel’s Share(给天使的一份)。
"喜欢这样简单的幽默,当四个小混混穿上苏格兰围裙到处混迹,讲着特色的苏格兰英语,巧妙的音乐搭配,感觉到电影的却带点喜剧成分。
励志的标签个人觉得不合适这部电影,主角在人生最糟糕、低迷的时候,孩子的出世让他决心改变生活。
最后的收获并不是预想的经历一番寒彻骨,最终迎来梅花香,而是因为90%的天赋和10%的运气。
剧情不温不火,平实而富有力量,最终会打动你的心,就如同剧中的威士忌,好酒都是需要时间酝酿。
喜欢这种温情但不煽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电影。
只有在电影里,聪明的人渣会如此走运,拥有一个happy ending,但正是如此,电影才有了魅力。
光头男孩真的太可爱了,超爱这种超爱闯祸,但是又拥有奇思妙想,会从不同方式看问题的人。
喜欢这种时不时出现的突发事件的这种超刺激超级吸引我。
电影中的背景音乐真的超ok。
很喜欢肯洛奇导演的这种看问题的角度,主人公robbie有天赋和能力,但的他这种底层的小人物根本没有办法被这种小资的工作所接纳,他们必须从通过这种另类的方式去实现,世俗的这种学历也好,道德也罢,这种等级观念窒息了那种天才少年发挥天赋,但正是肯洛奇给了这种小人物一种实现梦想的可能,这正是电影的对我的意义,是一种梦,给一个暂时逃离现实的可能。
另一个方面,肯洛奇生动的展现了,其实大部分人像片中的这个富豪一样,并没有尝出来一个威士忌有没有被掉包的能力,大多数是被外界的评判标准,所谓的一些酒评或者类似一些外在标准所影响,认为高价钱的东西他品质一定好,另一部分人即使尝出来了这个威士忌,在我口中并没有那么好,但是他相信这一定是他自己的问题,是他自己的味觉不够高超,是他自己品味不够不好,并不是这个酒真的出现了问题,超爱肯罗奇导演这种对现实社会凌厉批判和剖析。
唯一个我不太喜欢的点就是,这个说英文的口音我实在是有点接受无能hhh。
这部充满精彩的反转、悲哀的喜剧,以指控被告扰乱社会秩序罪行,法官予以审判的情节开篇。
对于,醉酒后违反轨道站台管理规定的-阿尔伯特-、醉酒吸毒后破坏公共建筑雕像的-里诺-、偷宠物店金刚鹦鹉被警察发现后出言不逊的-莫-,被宿敌克兰西等人挑衅后暴力回击超出正当防卫范畴的-罗比-来说,“社区服务”的判决貌似是这个社会对这些罪行累累的惯犯莫大的宽容与机会。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温暖。
像罗比这样被视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边缘人群履历上的污点让他们得不到任何工作机会,脸上斗殴留下的伤疤让旁人避之不及,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固定住所……他们似乎也在漠视与鄙弃中放弃了人生,但生活总会降临一些天赐礼物让人重燃希望与梦想。
比如罗比与女友莱奥尼的儿子降生,让罗比感受到了责任的重量,他想要改变自己,改变生活,但是他的宿敌、他的岳父、他所在的这个社会并不想给予他这样的机会。
当然,这个世界真的有天使般的存在,老社工哈利就是发自真心地给予这些改造对象们关心与关爱。
他给无家可归的罗比提供临时住处,鼓励罗比肩负起丈夫与父亲的责任,周末带领罗比和其他受罚对象去参观酒窖……在酒窖参观时罗比发现了自己对鉴酒知识的兴趣和天赋。
“不能从一本书的标价判断它的价值”,罗比超常的嗅觉甚至引起了收藏家的注意,一份鉴酒的工作仿佛在像罗比招手……如果剧情就此发展,将成就一部中规中矩的真情召唤、浪子回头类的温情影片。
然而,影片安排了罗比发现被宿敌监视女友和新生儿子行踪震怒不已的情节。
随着罗比对安稳平静生活的梦想破灭,随后剧情开始大反转。
罗比、阿尔伯特、里诺、莫合伙抓住机会,依靠骗术、偷技、以及名流富豪的虚荣傲娇,成功在荐酒会上潜入酒窖,用天使一份的理论,用其他酒桶里的藏酒置换出天价酒,并卖给贪婪的收藏家。
“社会渣渣”靠本事逆袭,实力打脸“上层名流”,搞笑的剧情竟传递出一种悲哀甚至绝望的腔调。
不是为被欺骗高价买了杂酒的土豪悲哀;而是为“顺从并接受这个社会的规则并不会让被压制在最底层的人们就此过上安稳的生活”而悲哀。
影片结尾,出现在老社工哈利桌上的那份麦芽酒庄天价酒是对这个天使般善良之人的感恩,也是与冷漠世事中对温暖的褒奖。
然而我认为“天使一份”的含义并不止于此,正如影片一样并不止如此温暖:“每年因蒸发而损耗的酒大约有百分之二,这部分就叫天使的那一份。
而每年摆脱般歧视、像从密闭的酒桶中蒸发一样,从社会底层摸爬出来的边缘人是否有百分之二那么多呢?
对于他们是否也有逃逸出酒桶的天使那一份的幸运呢?
”
电影想表达什么的是不是这样:穷人或底层只能通过偷鸡取巧或者走大作才能翻身?否则只能囿于阶级法则永世不得超升?
“厨房洗碗槽”电影,英国电影的另一面,在现实的窘迫糟乱和真实之余还有一份生命力旺盛的乐观和喜感,肯·洛奇心底的那份善良和光明太有爱了。挑战听力的苏格兰口语的英语本身就带着喜感,小混混们的粗口和狂暴背后带着现实的无奈,但那份杂草般的强劲生命力就像苏格兰威士忌的香味一样浓烈。★★★★
好清新的犯罪片儿,Ken Loach的都是介风格
所谓的犯罪者改过自新,就是通过偷盗吗?这样的幸福不要也罢
好多电影都说明,英国青年活得很无聊。
有Roger Allam爷爷!片子真不错,笑点好多,配乐居然还有500 miles!感觉又带黑色幽默又真实,现在这样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腐国其实这种无业彷徨的年轻人真是太多…而且是我喜欢的happy ending~以及,苏格兰口音永远这么销魂,等有字幕再看一遍,哪怕是英字也好=_=||
此片最大看点就是人们的口音……
😄
2013.6.21. 13:30 影城 | 什么啊,我还以为是自己做威士忌呢……
苏格兰威士忌宣传片,四个二憨偷酒的故事,超真实的白描,超日常的生活,十分贴心。英式口音本来就搞,苏格兰更甚,还有这四个二愣子,特别是那个酒鬼,我身边怎么就没这样的朋友?片尾曲超动感,一定要下回来听听。
在两家威士忌蒸馏厂取景,第一家是苏格兰柏斯郡的汀斯顿蒸馏厂,柏斯郡曾是苏格兰威士忌的核心产地,拥有过百家威士忌蒸馏厂,现在只剩下六家,汀斯顿是其骄傲,也是进入新世纪转型最成功的一家。英国传统,最后狠狠嘲笑美国佬钱多人傻。
难道可以拿重新做人的理由去偷一把???这个励志吗???
实在不能苟同片中表达的价值观,一群有过污点的人通过污点行为走上改变甚至成功之路,呵呵,不觉得讽刺吗?
好浪漫的名字,看的酒瘾大发
苏格兰口音…啊天啊…看不下去了
有天赋的问题少年浪子回头
这样一个看上去没什么意思的片子,肯洛奇却拍的一点都不沉闷。
在发现主角拥有灵敏嗅觉之后故事走向完全偏离预想的励志片好吗?!主角精瘦精瘦的且长着一张朴实脸,实在表现不出亡命之徒的感觉 PS给苏格兰口音跪了
太好看了,英国“厨房洗碗槽”电影,草根的生命力就是强,肯·洛奇好有爱
没想到竟然吸引我一路看下去了 故事的发展总是在转折之后超出我的预期 轻快的色调 有趣的口音加上自然的表演 穿插其中的诙谐 让人不喜欢都难 就是怀疑这种游离法律之外的圆满结局让我些许不能接受 也许是因为我是个安分守己的好孩子吧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