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脆弱得像匹诺曹,是个木头人,只要你想,你就可以伸出手穿过我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双重人格》。
透过Simon的眼,我们做一道选择题:我们更愿意成为怎样的自己?
如今,社会上许多人为自己贴上双重人格的标签,潜意识中每一个人都会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一面或许阳光积极,一面或许卑微阴暗。
我们会经常反感黑暗消极的自己,是因为我们还算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
如果有一天,你在别人眼中变得无关紧要,甚不存在,此时此时我们的心境又会如何。
影片中的Simon就是一个在生活中卑微到几乎不存在的人,假使你让他在空无一人的地铁上给你让座,他绝对会乖乖地站起身;每天上班为他打卡的保安从来不认得他的名字,但他每次都乖乖地装作陌生人进行匿名登记;他喜欢的女生,和他在一起工作却从来不记得他的名字,而他每天也只能从对窗默默地窥视着她。
他身为小职员却为公司尽职地工作,但是老板似乎从来不认可他,同事们对他也是冷漠之至,仿佛他不存在。
他是一个被生活和社会抛弃的人,生活在一个被人忽略的阴暗角落。
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平淡无奇地持续下去,直到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James,更糟糕的是,除了他们长相相同之外,James各个方面都比他优秀。
他情商更高,获得老板的赏识,就算其实他窃取了Simon的工作成果;他运筹帷幄,处处逢迎,甚至得到了Simon所喜欢的女主的芳心。
更为严重的是,他开始取代Simon在家庭中的位置,甚至在Simon母亲死后代替他参加了葬礼。
这一切使Simon感到不安,或许生活中被人忽略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被人替代。
就算自己再懦弱,再不堪,也无法忍受。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想承认自己会有两面性,其实是不想承认自己的阴暗面,所以当别人突然拆穿自身的时候就会找各种借口否认,解释那个不堪的、丑陋的、尴尬的面容并不是自己。
电影主角Simon在渴望变得优秀圆滑的同时,又惧怕自己成为那个想要替代自己的恶魔的牺牲品,因为他看到James光鲜的外表下黑暗的心灵,这让他更加无所适从。
他害怕自己成为一个丑恶的人,即使所有人都在奉承夸奖James,却只有他自己明白另一个自己有多邪恶。
无论想成为怎样的自己,电影告诉我们,唯一不能妥协的是独特性。
每一个个体都是无可替代的唯一体,我们不用去刻意模仿或者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而要做到让自己问心无愧,生活中的比较不可避免,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真实的自己,唯一要去争取的就是那份唯一性。
看来片中Simon已经做出了选择,换作我们的话,是否就有勇气去直面自己的阴暗面呢?
我想,我是唯一的。
影视作品分析课这次布置看的作业是《双重人格》,写一个简单的影评。
首先先从剧情上说说我自己的想法,在刚听到片名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人以两个不同的人格面对身边的人和事,但看完之后我发现这不是简单的双重人格,因为两个角色是可以共存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的,而旁人对拥有同样面孔的两人也有不同称呼的区分(西蒙和詹姆斯)。
所以我更愿意理解成这是两个人,只是他们长了同样的一张脸。
男主角西蒙是一个沉默的懦弱的透明人,他工作努力为人善良但没有人对他有印象、也没有人在意他。
后来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詹姆斯出现,与他性格完全相反,不讲规矩、走路大摇大摆、很受欢迎、虚伪狡猾,詹姆斯轻轻松松就得到了许多西蒙一直想得到的东西,还抢走了西蒙的心动女孩和工作成果,威胁西蒙控制西蒙,然后把西蒙完全替代,让他更透明了。
西蒙开始想要活成自己,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后来他救下要自杀的汉娜然后气场全开,甚至被医生和公寓里的人认成詹姆斯,在母亲的葬礼上他暴打詹姆斯然后发现两人的受伤是同步的,他跑去汉娜处确认汉娜能分清他们两个,然后策划了一场谋杀,以自己的自杀杀死詹姆斯,自己则参考片子开头处理自杀者的警察的话,对准防护网一跳,最后没有致死,终于消灭詹姆斯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人生。
我认为这部影片的人物设定上就很有意思,两个长得一模一样但性格迥异人生际遇迥异的两个人,在对待同一件事的解决方式上完全不同,比如在地铁上的一个细节,一个要脱了鞋才能把脚放在座位上,一个直接穿着鞋把脚踩在座位上。
还有两人点餐时完全不同的表现等等。
情节的细节设定很丰满。
这部影片的灯光色彩也很妙,很多镜头用了侧面光,把人物拍成了阴阳脸,一方面可能是想烘托惊悚的氛围,一方面可能也是想体现同一个皮囊下完全不同的性格,一些背光创造剪影的应用也烘托了氛围。
开头西蒙在地铁里地铁穿过隧道忽明忽暗的光效也是成功地使影片从开头就笼罩了一层神秘惊悚的氛围。
影片多用暗色,包括布景和服装,也都营造了一种惊悚压抑的氛围。
主人公西蒙只穿朴素的暗淡的棕色西装,更烘托他的透明感,而汉娜稍有不同,她的衣服都是纯白色的,更凸显了她的纯洁率真的女神形象。
镜头拍摄方面特写多采用正中间的构图,我认为这是一种在规规矩矩框架下宣泄的荒诞。
还想说一说影片的配乐,影片中的插曲不止一首日文歌,除了好听之外,也是增添了影片的怪异感。
一些节奏紧张的bgm对气氛的烘托也很成功。
影片的主旨我觉得也是比较深刻的,生活中有很多畏畏缩缩的人,虽然他们可能不至于到西蒙那种戏剧化的程度,他们的才华不被看见,不敢社交,懦弱到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让生活过得压抑孤独,必须要有自我意识,勇于发声和表现自己,活成独一无二的有存在感的自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E4NzY0NjQ0.html里面说的很清楚导演的设想是双重人格虽然说尊重发散思想,人们也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是对的,坚持主张。
但是不要随便就质疑电影的中文译名。
因为人们要翻译一个名字是要做很多工作的,要从各方面了解电影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像我们只是看完一遍就觉得应该怎样怎样。
你可以觉得怎样翻译才更好,但是不要随便否认别人的成果,并通过否认别人来肯定自己。
这是对他人工作的不尊重。
《双重人格》,第一次觉得卷西演技爆发的电影重温。
黑色小品风格,气氛烘托简直赞。
略显荒诞的对比摄影,全程无日景和同样压抑在窄小空间的BGM,即使我们一直有一个真实的人活在我们心中,但也许你从未感觉到自己是真实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灵魂中的缺失。
当那个抑郁到狂妄的部分最终挣脱了唯一的肉体的束缚,疼痛说,I'd like to think I'm pretty unique.终于回到了你所存在的世界,幸好,还有人记得你,对你微笑。
Simon James和James Simon在列车上的一段对话可以说很好地诠释了很多人的内心纠结。
其实两个长相一模一样的人在现实中会引起多大的争议大家都明白,可是电影里就是没人猎奇,或者说其中一个太没人气。
这样的反差已经很荒诞了,现实与虚拟,或者根据中文片名,我和另一个我。
解离性人格障碍是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表现题材。
今晚我坐下来静心看了这一部《双重人格》,同样是反映了多重人格,之前也看了很多影评,有的人说这片名就是剧透,有的人说这片子像EVA致敬?
首先,本片并不是一部解谜片,也就是说,并不需要给观众再最后一刻一种“喔哦原来是这样啊“的错愕感,或者是产生智商被愚弄的愤怒。
所以片名就是the double。
本片大体上黑、黄、蓝三种色调。
场景基本局限在公司、宿舍、公司后山,三个场景。
配乐基本大小提琴,还有日语歌……非常光怪陆离,压抑怪异。
讲述了一名郁郁不得志的青年,simon james的悲剧遭遇。
simon说话有点结巴,是一个锯嘴葫芦,一些正常人能表达的感情,诸如最简单的餐厅点餐,他全部都不能表达。
久而久之,另一个与simon 长的一模一样的人,突然闯入simon的生活。
不仅外貌一样,名字也一样。
不过人家更乐意称他为james。
james开朗大方,甚至非常滑头,投机取巧的夺取了simon的一切,工作成绩、宿舍钥匙、暗恋的女人。
最后simon选择了惨烈的方式结束这一切,就如在阳台上偷窥那个向他招手的诡异的跳楼男人一样。
如果单看故事结构,可能并无出彩之处,但是很多绝妙的灯光,背景音乐,剪辑方式,镜头……能够不知不觉的抓住人心。
有人评价,simon在电车里不断的自贬,是向EVA致敬。
因为那段场景和EVA碇真嗣在电车里的情节非常类似。
我想这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给人产生的多种多样的体验。
更多的是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你是不是有在面对喜欢的异性时,紧张的哑口无言?
或许餐饮服务员在点单时对你稍显不耐烦,你就会感到非常的不安?
明明工作了7年的公司,门卫却因为你没有门卡而刁难你,但你却不得不服从门卫的安排,正如很多别的情况一样。
你总是被动。
你想要独一无二,却又如此默默无闻,四周的人们都是怪异的、腐朽的、不可理喻的。
电影中基本除了几个主角,其余都是老人。
simon大约就象征了这一类,谨慎,压抑,心地善良的人们。
我获得的体验就是在他身上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EVA中真嗣的自卑,明日香的自负,凌波丽遗世独立,不也很有代表性吗(这么说显得略中二)电影中一些怪异的象征方式,表达手段,如同不断变换的魔方,组成了许多色彩斑斓的方块。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难以言喻的片子,极有可能评论两极分化。
并不是很难理解(呵呵想想穆赫兰道),但也有值得让人揣摩的地方,许多镜头,情节值得喜欢过度解读的影评人深挖。
比如,开始跳楼的那个男的到底是谁,为何讲的是双重人格,但是别人能看到simon的另一人格james(基本这样就可以确定中译电影名欠妥)?
看的让人悬心,还有点渗人,上一次让我感到”悬心“的片子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也是一种剪辑的异常时髦,时有不知所云的镜头,却又让人觉得颇有深意。
看完后知道个大概,但又欲言又止的感觉。
五星。
冲着卷老师来看的The Double,没想到从主题到拍摄到配乐全部都长在我审美点上我的妈啊我太喜欢了(……)整部电影的基调从拍摄色调开始就是那种厚重沉默的压抑,构图无论是P1和2这种远景还是后面的特写都太妙了,BGM全程都是古典乐器配的且完全符合Simon的心理变化和剧情推动。
Simon用望远镜偷窥那里典型致敬后窗,系统和身份卡互相制约的僵局完全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Simon公司里那种体制化的死气沉沉虚伪造作,“To whom it may concern: I am a ghost”的存在主义危机,我是透明的,我是木偶,偷了我的脸的人利用着我的成果,根据系统来看我从未存在,这种近乎冷漠的荒诞感真的太绝了…………其实个人觉得把The Double翻译成双重人格并不能说很准确,James Simon与其说是他的另一个人格倒不如说是他存在主义危机的具象化,James是他想成为的样子,风趣幽默、深得上司赏识、擅长调情,但也正是这种具现化的理想形象剥夺了他最后的自我存在感。
卷西演的Simon和James某种程度上就是往后他接的几乎所有电影里的两种类型,一种nerd另一种是幽默而神经兮兮,撇开漂亮得像BJD娃娃的脸光是分饰两角的演技也绝了,妈的,我真的好喜欢
首先,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并不对。
它并没有讲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是一个人表现出两种人格,而电影中是两个人同时在场。
其次,两个人同时在场并非simmon的想象,而是事实。
这点就是导演对于原著的改编了。
原著讲的是simmon想象出另一个自己,而电影里则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具象化了。
鸽子摔死后我们并没有看到骨头,而是错综复杂的类似枝条的长杆状物体,可见这是人造鸽子,而且仅从外形来看我们无法判断是人造的。
人造生命,外形无法判断这两处采用了艺术夸张手法。
并且,本电影所讲述的主题也不是两个人格之间的争斗,导演只是借用了两个人这个特定的设定罢了。
就像最后上校说的,你的身边有很多和你一样的simmon,以及多次出现的那个门卫保安医生,有很多一模一样的人,不止两个。
导演想说的是,你的身边其实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并不是指模样相同,而是指身份,精神,心理,地位等一模一样。
电影中的模样相同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一概念罢了,并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每个人能分辨simmon和james,且并不感到讶异以及讽刺的手法表现人们并不关心小人物的一切,感受。
哪怕多了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人,人们对此也似乎并没有察觉。
simmon软弱,受欺负,自然就会处于一个别人可以盗用他的身份的位置,影中simmon大喊he stole my face即是这个意思。
相信我们中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自己的作品被别人抢着发表,自己的成果被人窃取这种事情。
而james表现的具体形象则是我们每个人普遍都有的一种心理:认为存在某种自己向往的人格。
自己希望变成什么类型的人,而通常这种类型和自己完全不搭,从这点上看的确是借鉴了原著。
至于共同伤害,很简单,才不是两个人格同一肉体呢。
这里用了抽象的方法,当一个人和你一样,取代了你的位子的时候,事实上你俩所处的利益相关性高度一致,所以导演将这种抽象化的共同利益伤害具象化在肌肤伤害上面。
否则,james死了那simmon也会死掉。
而事实是simmon并没有死掉。
这是一个我们都无比熟悉的梗:他获救了所以没死,而另一个人则眼睁睁看着自己死掉。
最后的上校是他自己脑补的,假的。
PS:这部电影我感触很深,我感觉我和simmon非常像。
小人物,不受关注,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甚至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
但最终,我们找到了某种方法,我们决定不再懦弱,不再逃避,而是选择坚强,终于战胜了自己,获得了新生,也得到了幸福。
看过了一些影友的影评,大概就是有故事背景有克隆一说,另外一种就是认为影片的主人公真的是拥有双重人格。
个人来说比较支持Simon拥有双重人格一说。
部分影友认为这部电影不应该翻译成“双重人格”,认为这部电影的逻辑有问题;我想,那是因为影友都被电影所呈现的影像所误导了。
当Simon去完某晚会之后被保安赶出去了,他喊到This is not me, this is not me.这不是我。
就在那天晚上回家的时候他第一次看到了另外一个他。
当Simon和James在餐厅里面点餐的时候,Simon吞吞吐吐点了餐,服务员的坏脸色令Simon心中想成为的、一直想表现出来的James出来了,然后James,blablabla点了东西再加了句,give me the damn foods. 到服务员上餐时,给了他某某某食物,然后“可乐没有!
”可以理解得到,其实服务员一直都在跟一个人讲话,但是电影的表现上却是两个人(James和Simon),这是电影在反应着Simon的主观意识!!
所以,重点就是要搞清楚影片当中到底有什么部分什么情节是Simon自己臆想出来的。
西蒙在母亲的葬礼上打歪了詹姆斯的鼻子后,发现自己的鼻子也在流血后,意识到詹姆斯是自己的另一个人格,加上之前的一系列问题使西蒙决意消灭詹姆斯这个人格,他将詹姆斯绑在床上后检查脖子发现詹姆斯的伤口还没有愈合,确定了一个身体受到的伤害两个人格都会承担。
于是策划了跳楼杀死詹姆斯的做法:将詹姆斯绑好无法动弹,提前通知好救护人员前来急救,而西蒙自己站在窗口准备跳楼,跳楼时他按照之前警察的建议稍微偏了一点,让自己避免直接坠地从而等到救护车幸存下来,而另一个人格詹姆斯却被固定在床上,无人救援失血而亡。
由此西蒙 i like that i am pretty unique.真正的独一无二。
光影转换太能营造气氛了!
短后感又写不下,又只能写到这部分来、唉好烦标题。
脸盲症候群们的互撕?
呵呵、开玩笑的...片子总体质感很好。
男主的表演其实也很赞,尤其饰演无存在感的那部分人格。
非常的细腻,对微弱轻透下的存在细腻的情感内在性格的演绎诠释。
但我观后的最大感受是错乱(中性词)、有种巨大的错乱感,幻想的部分和真实发生的部分的错乱感。
二者像是揪在一起、难以细分清楚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象。
J固然是另一个S、可是他们在同一个时刻或场景中同时具有独立行为,这很不同于平时理解的双重人格;不是切换式的、而是分身式的...造就了一种独有的错乱感。
影片其他部分、如环境背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情感,孤独...各方面都处理的很不错。
在同类片中算是好的描述了在角色转换中的挣扎 缺点是故弄玄虚的成分夸张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风格化淹没了基础叙事
不明觉厉
被形式感逼入死角,却并未进入任一种境遇P·S:我爱米娅!
仅仅是看过了而已,没看懂也没兴趣弄懂了。
光很独特,但是空洞的形式只服务于形式而已,唯一触动我的是,米亚华西科沃斯卡用手量了一下画像里的人脸又比了一下自己的脸.....
那是一种气氛~
奇怪又好玩儿,我倒想到科恩兄弟大卫林奇柯南伯格
赞到无语,可以媲美《搏击俱乐部》了
讲了个啥。也是概念性和风格性很强。观赏性一般。
3.5分。题材和《宿敌》直接撞车,个人程度要高于那部。这部电影及其风格化,又架空在一个乌托邦的社会,细节,逻辑反而更难以想开。但是细节方面挺有意思的。【一个卷毛都很难让人忍受他的快嘴,现在还两个。真是够了!
被开始的场景吸引了,很酷。联想到温子仁的片子。然后因为片名...凌乱了。放弃了逻辑,就只是去看。看完看影评,一个说公司是生产人的,科幻片 合理。另一个说导演只是意识流。。。也行~反正挺好看的。
风格,设定以及颇多细节的地方都很有趣。
还蛮喜欢这种复古型神经病的……光影、场景都很不错……驼背少年好帅……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怎么回事……
4.5「花樣年華」即視感。配樂贊,光影贊,天使與魔鬼的故事,每天都會在每個人的腦袋裡糾結一番。捨得出去,還是坐在原地不動,這是個問題。喜歡「暗戀」這個情節,明明喜歡,明明想要,心裡那個James跳出來,搞了破壞,又不得不嚴肅收場,人與自己的鬥爭往往就是這麼來的。
与宿敌一前一后相似主题 但本片似乎重点全放在了光效布景和音乐上走文艺路线 单论剧情就真的很无聊又乏味 男女主的刻画很表面无法与任一角色产生联结
太惊艳 被镜头色彩和配乐惊到不行实在是喜欢 一查竟然是Moss想当年潜水艇也喜欢的啊 卷毛卖力演出 剧情经得起推敲 喜欢!!
不好看
无论从哪个大的方面看这个电影都不太成熟, 受到一些市面上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处理手法的影响, 这个电影并没有它看上去的那么特别。我最大的疑问是表演, 既然都设定成这样的世界观了, 男主角为什么是个woody allen式话痨?最喜欢的是点唱机放音乐的那一刻, 那是个很有感觉的瞬间。
片尾的韩文歌太让我惊讶了
一开场觉得故弄玄虚的明暗光影真棒,后来慢慢地适应浓郁昏暗的色调,跟整个故事的基调是一致的。后半段会有心酸的点,尤其是James说不像你这就最好不过的时候。不算是一部典型的分裂电影,角度挺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