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的奶水》,第59届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得主,西班牙和秘鲁合拍片,讲述了秘鲁总统藤森的极权统治后一个少女的故事,由年仅32岁的女导演克劳迪娅·略萨自编自导,在柏林电影节的历史上,该片是首部参与角逐金熊奖的秘鲁影片,这一切,多少在现代电影史上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不知道柏林那些评委们这一次有没有因为政治原因对影片给了一点感情分。。。
片子节奏比较缓慢,多是一段段没有背景介绍,不太连贯的情节,对话也多是一些看似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台词,影片中间偶尔还穿插一些看不出有什么含义的镜头,如婚礼,走路,花匠,游泳场一类,就这样看,这又是一部为了获奖而拍摄的所谓得奖艺术片,但如果你看完后,将背景资料多搜集一下,并认真看完,会发现原来这片子是一部政治寓意极深的作品,只是它所要表现的那段政治背景,平时我们连宣传也很少能听闻,更别说身同感受了,再加上南美国家和我们国家对于自由这个基本概念理解上的巨大差异,对这片子更是会觉得难以下咽,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比不了柏林的评委们,也不可能打出什么高分来。。。
秘鲁的女孩黑是黑点,但胜在脸部线条菱角分明,看上去就像个善良的样子,女主始终留着和卡米拉•贝勒一样的发型,如果好好打扮,也许不会差到那去。。。
简单说两句。
我一直坚信谁也没有理由评判谁的生活。
我实在没有办法说法斯塔把土豆藏在身体中的做法是愚蠢还是聪明,是勇敢还是懦弱。
因为我们没有生长在她那样悲伤地环境中。
每次看到她纠结的表情出场,我都心里疼的要死。
有些时候,梦想和期待并不一定就是结局。
把秘密藏在沙漠和大海中才是好的做法。
只是,不到最后的最后的最后的最后,我们都没有勇气这样做。
奶水之所以悲伤,全因暴力。
[悲伤的奶水]里,Fausta的妈妈曾被乱兵强暴,而已经长大的她经常因为精神紧张而流鼻血和晕倒。
据说,这是因为对暴力的恐惧随着妈妈的奶水传递到她的体内,经久不消。
外界认为此种怪状是因为灵魂被摄走,这就使她和外界更加隔离。
因为要把死去的妈妈从利马送回家乡,Fausta不得不打破隔离,去 Aída夫人家帮佣。
影片的另一条线是表姐/妹的婚礼过程,形式近乎于纪录片,事实上也可以说是摆拍的“伪纪录片”。
两条线的相遇意味红白喜事撞车,所以,寄居在舅舅家的Fausta就需要尽 快让妈妈落叶归根,以成全婚礼的顺利。
这样,消除隔离成了一个无奈却值得期待的结果。
[悲伤的奶水]是秘鲁女导演克劳迪奥·略萨(Claudia Llosa)的第二部电影,拿到了2009年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和其他一些电影奖项。
以一个1998年才开始学电影的新晋导演来说,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了得,更何况她的首部影片[玛黛努莎]也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主演也是Magaly Solier)。
联系她的家族背景,这些成绩倒不出人意料。
她的叔辈中,名望最盛的当属大作家马里奥·瓦尔加斯· 略萨,另一位路易斯·略萨叔叔也是电影导演。
[悲伤的奶水]的灵感来自2004年出版的《亲密的敌人:秘鲁的暴力与和解》(Intimate Enemies: Violence and Reconciliation in Peru) ,作者是哈佛大学人类学副教授,美国医学人类学家Kimberly Theidon博士,她长期关注拉丁美洲的社会进程。
这本书以西班牙文写就(名曰Entre Prójimos: El conflicto armado interno y la política de la reconciliación en el Perú),今年秋天将有英文版面世。
书中,一些安第斯山区妇女的证词提及,她们在1980年代被“光辉道路”游击队士兵强暴,而后受到一种叫做"la teta asustada"(盖丘亚/Quechua方言)的疾病困扰。
这种疾病就是电影里提到的“悲伤的奶水”,算得上一种“地方性知识”。
在城市人,譬如电影里那位医生的眼中,这种疾病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在Fausta的年代,内战已经结束,令人恐惧的暴力已经成为回忆。
虽然Fausta始终排斥异性,罪恶也没有从世界上消失(至少言而无信的Aída夫人就是个反派),但是最终母辈遭遇的强暴再没有发生。
“悲伤的奶水”就是如此不幸,已经成为过去时的暴力仍然具有影响力,使Fausta用土豆塞住私处,以避免可能的侵犯。
作为一种普通的植物和食物,土豆在影片中具有双重的隐喻,除了是用来防止暴力的保护者,还是婚礼上的幸福生活宣示者。
到脱离了土豆的庇护时,Fausta才真正地摆脱暴力的阴影,其时奶水才不再悲伤。
Fausta个人的成长故事,也是对她族群命运的期望。
生活在安第斯山区的盖丘亚人,为了躲避“光辉道路”游击队的战祸而大量迁往首都利马,在利马市郊形成了叫做“manchay”的聚居区,具体形貌大致如影片所反映。
背井离乡的盖丘亚人丧失了对自己生活的主导,说盖丘亚语似乎成为一种羞耻。
他们情愿放弃自己的语言,保持缄默,一如影片里的Fausta。
[悲伤的奶水]的成功,同样是盖丘亚语的成功,他们寻回自己生活的一个小插曲。
克劳迪奥·略萨看到了Fausta和自秘鲁的命运,好像《百年孤独》的世界,“迷宫不仅是一个令人进退维谷的所在,而且是你经常会回来的地方。
它是一个周而复始、相继不绝的循环。
我感觉我的国家在一个无边的迷宫当中重复自己的历史。
”不过,她以直接觉撷取了混沌生活的种种美好,美丽的歌声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婚礼,长长的阶梯和普通人的善良。
虽然宽恕、和解、重建生活是非常困难的过程,这个在衰败中孕育新生活的南美,与那片魔幻却遍生罪恶和独裁的土地既相似,又或有不同。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3708210/
故事内容不难看懂,但个人猜测:对国内观众而言,这可能不是一个好故事。
原因就好比“抗战电影”拍的再精彩,不置身战场,也对抗日战争感同身受”,更何况,这是一部他国背景下的故事。
甚至即使对秘鲁那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可能也难有情感共鸣。
虽然故事本身脱离我们的生活环境,但还是能感受到创作团队对于那段历史的控诉,和对人与人之间爱的颂扬。
(拍摄感觉,有点像贾樟柯导演的风格,如果不太习惯剧情、艺术元素的观众,个人不推荐观看)细节!
对,就这么突兀,不需要转折,看完整部电影,最大的感觉就是,细节拉满!
导演绝对是个细节控!
影片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无处不在故事内,就像一个整体,它就应该在那儿,有了它,故事才如此清晰。
就像女友今天涂的口红一样。
相信大家对扔掉地上的马铃薯须都有印象,这个就不多提了,为什么塞马铃薯……因为便宜吧,反正不是我说的,是园丁说的。
下面,列几处细节,咱们共同咂摸,我没发现的,欢迎补充。
钢琴与钢琴家夫人。
法丝塔刚到夫人家,女管家就向她描述了夫人。
如果只是这些,那导演认为不够,女管家戏太少了,再加上点,所以就有了对法丝塔的体检。
有了这些,夫人的形象就可见一斑了。
以为只有这些?
又天真了,夫人的所作所为,与这相比过犹不及。
剧情里,夫人利用完了法丝塔,便将她赶下车,也没有按约定给她项链。
因为,她抢了法丝塔的作品——那首歌,或者说,她认为那不该是法丝塔的,应该就是她的(我不认为夫人有犯罪感而不敢面对,理由马上来)。
显示了夫人不单生活洁癖,而且精神也有洁癖,所以,她毁灭性的抛弃了旧钢琴。
我想,她应该是通过一些细节,发现了法丝塔碰过那架钢琴。
影片中虽然没有镜头给到“法丝塔碰了旧钢琴”,但她一定碰了,因为新钢琴她就碰了!
而且原来的钢琴摆在厨房门口,离她那么近,而离夫人却那么远,她没有道理没碰过。
而夫人就是不喜欢别人碰她的私人物品,所以女管家会告诉法丝塔“没事时就待在厨房里”。
新钢琴换了位置,换到了原来沙发的位置更容易出现在夫人的视线内,而且在钢琴前还放了一把凳子。
她要让法丝塔知道,这是我的,我在用,你别碰她。
随意路过钢琴时,她“仔细”的想确认法丝塔有没有再碰她的钢琴。
夫人与照片法丝塔舅舅对医生说“每当她感到害怕,她就会流鼻血”。
而当法丝塔第一次进入夫人的房间,她就流了鼻血,因为墙上的一张照片,一张军人照片。
这张照片即说明了夫人的社会关系,也说明了法丝塔对于社会动荡给她带来的恐惧。
怕屋及乌,她也害怕夫人。
她故意冷掉食物,有机会进入厨房,想让法丝塔给她唱那首歌。
而法丝塔前一分钟还被电视里的动画片吸引,甚至有笑容,后一分钟却说自己唱不出来,因为害怕但这份害怕更甚于平时的“没有安全感”。
法丝塔之于夫人的作用,只是那部作品。
所以,出于厌恶,她将法丝塔赶下车,不在乎她离家多远,也不在乎治安有多差!
而不是因为罪恶感。
法丝塔与社会治安差,是故事的主题背景。
一整部片子都在渲染这个主题,其中最多的当然就是法丝塔的行为,而动荡的社会也是法丝塔行为的原因。
除了上面说到的照片,法丝塔也害怕独自面对男人。
在下山路上,当一个陌生男人迎面上山,她会选择原地等待后面的家人,从家人的表现上看,法丝塔一直以来都是这样。
而且,法丝塔在任何时候都要贴着墙走,她是这么告诉园丁的,也是这么做的,即使最后奔向夫人宅院的路上也一样,手会不自觉去触碰墙,确保自己离墙很近。
当然,这恐惧并不是没来由的。
女管家“如果给不认识的人开了门,他们会把房子清空。
”所以最后法丝塔能进入夫人的房间,所以珍珠撒了一地,所以夫人死在了床上(我是真愿意相信床上的那个是钢琴家夫人)。
Peace and love虽然夫人对法丝塔是如此刻薄,但她给了法丝塔一份工作,一个改变的契机,更应该说是脱变。
蜕变的过程,是纠结的。
虽然法丝塔恐惧单独面对男人,但是一个相对熟悉的男人,和街上随时会出现的危机比起来,她选择了园丁。
即使最后一段路她是小跑着回家的,但频频回头。
当剧情中第三次给园丁开门,她是叼着一朵娇艳的红花的。
园丁要给她糖果,她甚至还擦了擦手。
虽然园丁碰到她手的一刻,她还是下意识抽回了手,但裤腿从围裙里滑落后,她这次头也不回的跑了。
相对于上一次频频回头,也许不好判断是“看园丁有没有在远处保护她”还是“舍不得园丁”,这次,一个更安全的场景下(无论是院子内没有陌生人,或者园丁已经让她认为是安全的),她的跑,很大程度上,是害羞的可能。
也许因为从小没有父亲,没有尝到被保护和爱的滋味(园丁也说她选择雏菊,是因为需要安慰)园丁的出现给了法丝塔曙光,让她有勇气取出体内的马铃薯,让她有机会看到大海,开始新生。
秘鲁人民也摆脱混乱时代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
(关于影片中所有关于花的细节,真是一窍不通啊,即使百度了每朵花的花语和样子。
欢迎大家科普补充。
)
一、一句话故事:一个女孩为给母亲送葬而奔波,并在过程中逐渐走出被强暴的恐惧。
二、情节模式壮举(给母亲送葬)情节副线:两人情感关系(女孩法丝塔和园丁)三、情节结构开端:母亲去世-法丝塔晕倒,阴道有马铃薯,疑似被舅舅强暴过,医生和舅舅要她治疗,但法丝塔不愿,想用它来防止性侵,舅舅认为法丝塔出生在恐怖时期,被母亲的奶水感染了恐惧,失去了灵魂-法丝塔求舅舅将母亲的尸体送回村落,舅舅没钱拒绝发展:法丝塔给母亲买棺材,但买不起-想通过客车来运,也不被允许-被介绍找到一份女佣的工作-剪掉阴道马铃薯发出来的芽-第一次上工紧张晕倒,唱歌缓解,被音乐家女主人听到,女主人快开演唱会了,但写不出曲子,要求法重唱曲子,法唱不出来—给园丁开门,比较防备他-舅舅要她在表妹婚礼前将母亲运走,不然就将她随便埋掉-女主人珍珠项链断了,说如果唱一次就给一颗珍珠-表妹婚礼上被骚扰,骚扰男追来要送他回家,被园丁看到,园丁来要水喝,借机说可以送她回家,法刚开始拒绝,一会儿又同意了-回家后看到舅舅在院子里给母亲挖的墓坑更深了,但走近一看布置成了孩子的游泳池-女主人唱歌时,有感触,开口唱歌-第二天,女主人逼她又耐心引导,法又唱歌了-法咬着一朵花给园丁开门,园丁送她糖,但她松开手,糖掉在地上,法的裤子从裙子里滑下来-法在做婚礼服务生时晕倒,舅舅带她去看医生,没带之前的诊疗记录,被劝回-法将病鸽子扔给狗吃掉-女主人演唱会成功后过河拆桥,将法丝塔扔在路边,不顾珍珠的承诺-表妹婚礼举行,法丝塔心情不好高潮:婚礼晚上法丝塔被舅舅捂住口鼻,法逃开去了女主人家里偷走了散落在地上本该属于她的珍珠,晕倒在路上,一只乳房露了出来-园丁给她穿好衣服,按她的意愿带她去医院做手术取出下体的马铃薯,手术中一直握紧珍珠结局:在送葬路上,法丝塔看到沙漠里被车运输的船,看到海,让舅舅停车,背着母亲的尸体去看海,应该是把母亲葬在海边了-园丁给法丝塔送来了一盆花四、主题情节主题:法丝塔在给母亲送葬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园丁,她对男性的恐惧逐渐被园丁消解。
影片主题: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暴力和凝视,反对迷信。
五、人物:法丝塔:被母亲在孕期被强暴的经历影响,对男性充满恐惧。
曾被舅舅性侵,和母亲一样在阴道里放马铃薯抵抗。
对母亲十分依恋,和母亲一样喜欢用歌曲来表达心情和进行灵魂交流。
对遇到的男性保持警惕,不愿自己一人上街,但为了给母亲送葬挣钱,她独自走路去做工。
在主人家遇到一个善良的园丁,她的心逐渐被园丁打开。
女主人:音乐家,音乐有技巧但却少灵魂,写不出好曲子。
作为女性受过伤害,但势利,对仆人严厉,剥削底层人,不愿承认自己抄袭了法丝塔的曲子,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和失败,过河拆桥。
她虽然和法丝塔同为女性,但中间隔着阶级。
舅舅:贫穷,抠门,性侵外甥女,对她有变态的占有欲,一边伤害她,一边自以为爱她,自私。
表妹:对爱情充满幻想、追赶潮流、有些蛮横的娇娇女。
六、特点马铃薯在阴道里生长和在沙漠里看到海都比较魔幻现实主义,问题现实无法解决,只能依靠魔幻现实来解决,充满了对现实无望的批判
本片荣获200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9年瓜达拉哈拉墨西哥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Magaly Solier)奖。
这样的电影其实不太多机会可以看到,网上的有比较准确的中文字幕的版本其实都很晚才能出现。
1、女主角刚刚出场的时候并不好看,一直到结束也没觉得她好看,反而傻了吧唧的。
越是这样越说明演的好。
2、当地的贫穷状态犹如二十年前的中国,越是贫穷的地方,反而有热闹的婚礼,和露骨的求爱。
3、当土豆芽被剪掉的镜头,令我全身发毛。
4、园丁一路送她回家,是可以勾起很多人回忆的一个画面。
5、当她唱出那段歌的时候,吓我一跳,的确非常好听。
6、演奏会的戏份最有张力,她在后台很明显的知道自己被抄袭了,但车中的2个人的表现却值得琢磨,不管女孩的恭喜之言是出自什么目的,音乐家的表现是非常气愤的,直接赶女孩下车,应该是过河拆桥吧。
或者是惩戒,要她懂得闭嘴是个美德。
7、傻子都可以看出女孩大姨妈来了,偏偏该死的土豆挡路,憋的双眼血红,再次令我发毛的一幕。
8、最有震撼力的话语“把那该死的东西从我身体拿出去。
”9、一盆鲜花,总是很容易可以令人感到温暖、美、以及美好的未来。
10、这是有观赏性的影片。
2000年,秘鲁总统藤森宣布辞职,他的极权统治也从此结束。
然而,因连年的恐怖袭击和高压统治,底层百姓的身心已经承受无数创伤。
秘鲁境内某偏远山区,少女法斯塔的母亲年轻时曾遭到恐怖分子的强暴,继而感染一种名为“伤心的奶水”的怪病。
病入膏肓之际,母亲独独担心因哺乳而可能受到传染的法斯塔。
母亲去世,法斯塔远离家乡和悲伤,来到小镇上一个女钢琴家的别墅打工。
她似乎对周遭一切都不关心,只一心关注自己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和前景模糊的未来……
Fausta是个悲伤又倔强的印第安女孩。
母亲被强暴的事实,让她从来就对男人充满恐惧。
母亲去世后,她为了赚钱,要出去工作。
她不敢抬头看男人,不敢靠近,就连她的亲人舅舅有一天也失态了。
只有那个用心爱花的男园丁,在默默地照顾她。
而只有男园丁才能带走她的恐惧。
不过她用quechua唱的歌真好听,她随便就可以哼唱出好听的旋律。
可恶的白人女钢琴家剽窃了她的歌曲,非但没有奖励她,没有给她承诺的珍珠,还把她赶走。
Fausta住在贫民窟里,白人钢琴家住在豪宅里,拉美的贫富差距和种族歧视总让人觉得很无奈。
秘鲁人的口音用词还有他们的音乐和哥伦比亚的都很像,我好像又回去了。
很多人说拉美人热情奔放,其实我觉得那是一块被人索取,霸占然后遗忘的地方。
狂欢的人们背后好像都有一股难以名状的悲伤。
背景音乐常常由一种安第斯山脉的乐器演奏,以前听到过的。
应该算是制作精良的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由声音画面开始的影片,和所有发展中国家或饱受创伤国家的影片一样,基调灰色暗淡,镜头感强烈,导演所要表达的画面外意义晦涩但深刻。
在依托柏林电影节热爱政治题材和恰逢评审团女主席的原因,秘鲁女导演执手的电影《悲伤的乳汁》获得了金熊奖。
但是克劳迪娅的这部电影实际主题并不是在政治,政治只不过是影片的历史背景,《悲伤的乳汁》实际重心是暴力去后产生的对人产生的持续性影响,以及在遭受苦难后应何如重获新生的人文视角。
政治背景后的个体生存电影的大环境背景是动乱后的秘鲁。
女主人公的母亲亲临了那场政治暴力,在去世前她通过吟唱,回顾了那段历史和她的经历。
母亲死了,但对于当时母亲在遭受暴行期间身怀的女主人公却并没有逃脱那场动乱带来的恐惧,她患上了奇怪的病症“恐惧乳房”。
在作为间接的受害者这种病症深深地在法斯塔的身心上遗留了下来。
因为疾病和对男人的恐惧,她越来越自闭,为了“自保”她把土豆放入下体以避免受到与母亲一样的侵害。
《悲伤的乳汁》并不是习惯上的政治味道浓烈的电影,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要不是刻意去翻查资料对历史进行补习,恐怕没人会了解1980年的秘鲁发生了什么。
如果导演硬是要讲给观众那段历史,90分钟的标准电影时间只会给观众造成大量的观影压力,同时也影响观众对整体剧情的理解。
但是导演并没有给影片做附加题,她巧妙的通过镜头和画外音交代了历史背景,用一个个体在那段历史后生存的悲凉来表现残酷的现实。
电影有意的避开了暴力场面,着力于表现人们遭受的创伤和破坏后如何重置上,女人是这部电影的绝对表现者。
以女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却没有过分渲染内心世界,导演始终对人物保持着距离,冷静描述着她全部的痛苦。
镜头是语言这是一部残酷的电影,动乱后的背景无疑要夹杂着血腥、暴力和个体的受创。
但是导演有意的规避了恐怖的场面,将所有应有的暴力场面都用隐蔽的手法让其出现在观众的脑海里,而非呈现在银幕上,母亲的歌词、法斯塔剪断下体长出的土豆芽等情节,都没有设置在镜头里面,而是严格的划在了镜头外。
镜头的隐晦,和导演几乎苛刻的画面构图影像使这部电影成为了在镜头聚焦中表达思想和意义的电影。
法斯塔内心的禁锢和忧伤被导演不留余地的表现在银幕上,她保持画面中始终只有女主人公的原则,严格控制镜头的转向和画面的取材,观众在看影片时就会发现,明明是对手戏,或明明是对话,镜头却始终对准法斯塔,偶尔会有一只手或一个道具进入画面的边角,但镜头依然固定在女主人公的身上。
绝望与自我救赎一般这样题材的电影剧情多半会沉闷、压抑,但《悲伤的乳汁》并不是全片沉闷的电影,虽然上半段多少会让你看着有些困意,但它绝没有沦落为压抑中。
影片基调偏写实,色彩风格对比并不强烈,忧伤感也并没有特别刻画,很多镜头的唯美和隐喻给了这部电影相对轻松的气氛。
电影的海报是大量的土豆将法斯塔的身体掩埋至上半身,这和影片本身正好相反。
片名叫《悲伤的乳汁》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下半身的故事,法斯塔因为恐惧将土豆放在了下体作为自身的保护,在一场与花匠对话的戏中,法斯塔问花匠:“有天竺葵、山茶花、雏菊、仙人掌、番薯,什么都有为什么就没有土豆?
”花匠回答他:“马铃薯随手可得……”土豆的卑贱象征着法斯塔生命的卑贱,她忍受着痛苦和迷茫,承载着母亲“留”给她的全部,她剪去土豆的新芽,却始终无法摆脱心理的折磨。
法斯塔是绝望的,她在路上奔跑问盗窃了她歌曲的女歌手:“我现在该怎么办?
”女歌手和法斯塔之间由珍珠引发的剧情成了影片的重要环节,导演将一个刻薄、卑鄙且江郎才尽的女歌手与法斯塔做了鲜明的对比,她为了换取法斯塔的音乐用珍珠作为交换,他们同时跪在地上捡拾珍珠的画面,导演选择长镜头从画面两端缓慢的延伸,对两个阶级的女性的表现在这一镜头处理上意味深长。
法斯塔的女性身份和哺育人类的乳汁象征着秘鲁这个受创的国家,在历经种种后,他们深陷的是绝望的空间,但影片临近尾声,法斯塔口含红色的鲜花开始了她改变的道路,结尾,女主人公完成了自我身心的救赎,她取出了下体的土豆,坚强的面对恐惧和死亡。
土豆在花盆中开出了白色的花朵,母亲的尸体被法斯塔背到了大海边,死亡和新生在结尾巧妙的呼应。
在影片中法斯塔心灵的领域得到了救赎,影片外导演预示国家也将会得到救赎,尽管前方的路依然遥远无止境……“我一直想拍摄一部反映暴力如何产生的电影,这并非为了寻找那些罪犯,而是要深入揭示暴力是如何无形地存在于我们之间。
”——克劳迪娅
《恐惧的奶水》是一部秘鲁女性电影,是秘鲁女导演克劳迪娅-尤萨的第二部剧情片,荣获200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9年瓜达拉哈拉墨西哥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Magaly Solier)奖。
《恐惧的奶水》全片充满了拉丁美洲特有的魔幻写实风格,凸显出专制独裁政体对秘鲁百姓在思想上的钳制与禁锢。
《恐惧的奶水》的故事有些离奇,但又不完全脱离现实,是中国落后的农村地方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故事的女主角叫做法斯塔,和母亲相依为命,两人从村落里搬到小城市利马后,就与舅舅一家住在一起。
母亲怀法斯塔的时候,正值秘鲁的恐怖统治时代,游击组织攻击家乡时,杀害了法斯塔的父亲,强奸了她的母亲,还强迫法斯塔的母亲吞下从父亲尸体上割下来的生殖器。
自此,法斯塔的母亲生活在恐惧当中,而这样的恐惧,深深地被灌输到法斯塔的内心深处。
法斯塔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从来不与人来往,与母亲之间则是透过吟唱的方式沟通。
法斯塔对外界有很深的恐惧,不敢一个人在外行走。
每次走路时,一定要贴着墙走,因为家乡的人告诉她,离墙远的地方有游魂徘徊,不紧贴着墙走路,灵魂就会被游魂给抓走。
事实上,法斯塔相信,自己的弟弟就是被游魂给抓走灵魂才早夭的。
对于法斯塔的奇怪行径和想法,舅舅一家和邻居们相信,这是因为法斯塔喝下了她母亲的“恐惧的奶水”所造成的。
突然,法斯塔的母亲死了,悲伤的法斯塔流着鼻血在舅舅一家面前昏了过去。
舅舅将她送到医院后,医生检查发现,法斯塔在阴道里塞进了一个马铃薯,这个马铃薯的生长,造成法斯塔子宫变形和发炎,必须尽快动手术将马铃薯拿出来。
法斯塔的舅舅觉得很荒谬,怎么可能会塞个马铃薯,因此一再告诉医生,法斯塔生病的原因是“恐惧的奶水”。
医生斥责法斯塔的舅舅一顿,要法斯塔在复诊时将马铃薯取出来。
法斯塔之所以会将马铃薯放进阴道里,是因为她母亲曾告诉她,在他们家乡,有个女邻居就是这么做,所以得以保住自己的贞操。
法斯塔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办法,因此她也要用马铃薯来保护自己的贞操。
舅舅一家并不富裕,而表姐即将举办的婚礼,更是让家里阮囊羞涩,没有多余的钱来为法斯塔的母亲购买棺材。
而法斯塔又坚持要将母亲送回家乡去安葬,要像儿时母亲背负她那样,从家乡外将母亲的尸体背进村里。
因此,丧葬费用和运费就成为法斯塔必须解决的问题。
她只好听从舅舅的安排,到镇上的女音乐家帮佣。
对法斯塔来说,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她对外人有很深的恐惧,也害怕独自行走。
女音乐家住在一个很大的宅子里,屋外有宽广的花圃。
法斯塔在那里的主要工作,就是服侍女音乐家,并在确认身份后帮园丁开门。
女音乐家近来面临创作上的瓶颈,演奏会即将到来,却还编不出一首像样的曲子,为此,女音乐家还把钢琴给砸烂了。
在很偶然的机会里,女音乐家听到法斯塔为了安抚紧张的情绪而哼唱的歌曲,觉得很特别、也很出色,因此她要求法斯塔再唱歌她听。
不过法斯塔在外人面前实在唱不出来,为此,女音乐家承诺法斯塔每唱一首歌,就将珍珠项链上的一颗珍珠给她,当法斯塔唱完所有的歌,就可以拿走整串珍珠项链。
女音乐家的园丁是个沉默的老实人。
每次来到女音乐家时,都是法斯塔为他开门的。
但是法斯塔不愿直视园丁的脸,因此每次都要他将手伸到窥视窗前,透过手掌来确认身份,确认无误后再开门。
表姐的婚礼在即,舅舅给法斯塔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婚礼之前将她母亲的尸体下葬,甚至还趁法斯塔不在时,在院子里挖了个坑。
不得已,法斯塔只好硬着头皮走到女音乐家面前,含着泪鼓起勇气吟唱起来。
为了准备婚礼,其他女亲戚没办法来接法斯塔回家,而法斯塔又过于恐惧于单独在外行走,结果最后是园丁送法斯塔回家。
不过园丁只是默默地跟着法斯塔后面,未曾主动与其搭话,在快到家时,也是默默地站在转角注视,直到法斯塔安全进门。
马铃薯造成法斯塔莫大的生理痛苦,她不时要用剪刀修剪长出体外的茎枝。
然而她却不愿意到医院动手术。
在夜晚,法斯塔会抱着母亲被包裹住的尸体,贴着母亲的脸吟唱自己心里的话,可是母亲不但没有回应,还掉落一缕缕的头发在法斯塔的手上。
法斯塔为女音乐家吟唱的歌曲越来越多,在天平上,珍珠也一颗颗地移到属于法斯塔的那一边。
法斯塔和园丁也逐渐熟稔,开始会主动找对方说话,而在回家的路上,两人也从一前一后,变为并肩而行。
甚至,法斯塔会偷偷地在嘴上含着一朵艳丽、红火的花朵,独自在门后等着园丁的到来。
只是在开门前,法斯塔就把这花给扔在地上,不让园丁知道自己的心意。
那天,在回家的路上,园丁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色彩缤纷的糖果捏在手心,法斯塔紧张地在裙子上擦抹了双手,然后鼓起勇气伸出张开的手掌。
这些糖果洒落了一地,最终关头法斯塔收回了手,还是没有勇气承接这份感情。
终于,天平上属于女音乐家的那一端,就剩一颗珍珠了。
法斯塔冲到园丁的面前,问他为什么这园子里什么花、什么植物都有,却独独没有马铃薯?
园丁反问她,那为什么你总是这么恐惧?
法斯塔说,我愿意这样!
园丁冷然地说,这世间,除了死是由不得人的,其他什么不是都是出于自愿。
不种马铃薯,也是我愿意这样!
法斯塔受到刺激了,她愤然转身,哭喊着说,难道你就不会害怕被人杀?
被人强奸?
园丁有些愧疚,立刻对着法斯塔的背影喊着,马铃薯很难种,而且周围到处都是。
女音乐家的音乐会开始了。
在为女音乐家梳理好头发后,法斯塔独自坐在化妆间里等待。
突然,她听见了女音乐家的钢琴声,跳跃出的音符正是自己吟唱的“美人鱼与音乐家”。
法斯塔激动地跑到舞台边,躲在帷幕后头看着聚灯光下的女音乐家,下面坐满了人,好多好多的人。
而演奏结束后的掌声,轰然不止。
在回家的路上,女音乐家兴奋地坐在乘客座上,和正在开车的儿子说着演奏会的成功。
法斯塔一个人坐在后座听着两人的对话,她也很开心,她忍不住地说,他们真的很喜欢。
于是,女音乐家让儿子将车停下,赶法斯塔下车。
没有人愿意被人知道自己的创作抄袭自一个乡下人。
而法斯塔只能在黢黑空旷地路上,追着车子为自己还没拿到的珍珠哭喊。
表姐的婚礼在热闹中上场了,法斯塔穿上美丽的衣服,木然地站立在亲戚朋友的欢笑声中。
那晚,法斯塔非常不舒服,她倒卧在床上。
突然,舅舅冲了来,紧紧地捂住她的口鼻。
法斯塔不断地挣扎,并用力地吸着气。
舅舅说,无论如何,你还是想活的,你还是想用尽全力呼吸这空气。
舅舅松手了。
法斯塔立刻夺门而出。
她奋力地奔跑在路上,穿过市集的人群,进到女音乐家的家中,在地上一一捡拾属于自己的珍珠,然后紧紧地拽在手上。
在女音乐家的大门口,法斯塔昏倒了。
直到园丁来上工时才发现了法斯塔,他扶起法斯塔的头,而法斯塔睁开眼,用力扯着园丁的手臂说,把它拿出来,把它拿出来。
于是园丁立刻背上法斯塔,一路穿行在街巷上,将法斯塔送进医院了。
是的,法斯塔想活下去,所以她鼓起勇气独自在街上奔跑,独自去取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勇敢地告诉自己所爱的人,不需要再用马铃薯来保护自己的贞操了。
一个女性终于解放了自己,从过去的恐惧中,从封建的迷信中。
法斯塔和舅舅一家人租了一辆货车,将要沿着漫长的路途将法斯塔的母亲送回家乡。
然而,法斯塔在路上看见了大海,于是她改变了心意。
法斯塔一步一步地背着母亲,走到了大海的旁边,她指着遥远无垠的海洋与天地,比起封闭落后、充满痛苦回忆的家乡,这才是归宿。
法斯塔安葬母亲后又回到舅舅家。
亲戚孩子们喊她出来,说门口有人找她。
推开门,法斯塔看到一朵美丽的小花挺立在花盆中,而小花的旁边,埋种了两个马铃薯。
法斯塔弯下了腰,深深地嗅闻这朵花。
<完>《恐惧的奶水》是一部不太复杂的电影,尽管风格上有些魔幻写实的意味,但导演所要传递的讯息和处理的手法,都是比较清楚直白的。
这电影在西方应该是会获得比较大的回响,但在中国,有点观看本地农村片的感觉,估计比较难获得广大的好评。
毕竟,距离产生美,太熟悉了,也就不美了。
但事实上,可能是因为电影导演是为女性,因此影片的质感和背后的音乐,都透着细腻与温厚。
而拍摄手法尽管相对简单,但其中那不疾不徐的节奏,连续一致的叙事意图,和埋藏在其中的种种象征事物,都让人难以相信出自于一个拍片经验不算丰富的秘鲁导演,从这些点来说,《恐惧的奶水》算得上是一部佳片。
看不懂,只能看看风土人情
焦躁轻浮的现在这个时候的我,恕难领受这样的沉闷。
3.5 性侵伤害的代际传递。土豆上开出的花,伤口上愈合的疤。悲伤和痛苦通过奶水传递,用病痛重新疗愈自己。ps女主唱歌真好听
我觉得这电影很好的说明了影像跟文本的不同
土豆满惊人的。。。
俨然一个悲情故事。但撷取了混沌生活的种种美好,尤其是常常出现的歌声
太抽象了,动不动就要唱一曲实在受不了
傻B老娘自己被强暴不够,还要成天活在恐惧中,还把恐惧也传给女儿,把女儿也给害了,傻B!!上辈是傻B,千万别祸害教坏下辈,傻B!!
这是我第二次完全没看明白一个片子……不过后来了解了,戛纳是不明所以的,柏林是政治的,威尼斯是群众的,奥斯卡是学院的,多伦多是独立的
镜头感超好,可是如果不看影评那类的东西应该很难看懂吧.隐喻的东西太多了.但是看了影评你会觉得这是个好电影.可是影评那东西靠谱么?我只想说影评比电影精彩!
我承认我看时不太专心,但不太容易看。。。
除了风景画面和音乐以及利马的风光,我没记住太多。
那些唱进人心头的歌
有很多隐喻啊,像海鸥食堂那样,却也悲伤得多。自我解放,马铃薯也能开出花来。
注水的洞穴,四溅的毒草。
没看懂,好电影起码得让人看懂吧
破败,有诗意
开篇就给人以震撼,不过我的心脏似乎承受不了。
可能正是不在体系里才能出现这种有探索性的电影 非常有力量(中文译名十分讨嫌,让奔着情色来的观众们都失望了估计 为啥不叫土豆)
开场我以为是唱歌呢好惊艳听着真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