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上搜索Furious 7,目前最热的一个词条是:Did the ending make you cry?
"Yes. It did"我会发自内心的这样说。
速度与激情。
至今为止一共七部了。
之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部,相对而言,在同类型电影中它是比较新颖的一部,节奏快、场面大、一气呵成,剧情清晰明朗,逻辑不自相矛盾。
对于商业片,尤其是以"车+动作"为载体的商业片,需要这样的干脆直接。
本以为只有第五部是一个惊喜,但之前我一直不怎么看好的第七部今天看完后,反而改变了我的想法。
就个人而言,Furious 7是这个系列唯一可以和第五部相并论的,甚至,更好。
其一,第五部所包含的元素第七部也有。
其二,第七部还有一个核心,是一个无法被替代的核心,是其他任何一部都给予不了的核心:情。
Dominic和Letty之间的爱情,我还是头一次被触动,那一瞬间就在Furious 7里。
那一句"If you die,I die"不经意让人想起You jump,I jump的凄美。
他们背负着太多的无奈,遇到了太多的阻拦。
曾未对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情打动过,甚至从未留意过。
但就在Letty抱着Dominic含着泪一字一句说出来的时候,我彻底被感动了。
那是一个答案,是勇于面对了自己、面对了命运,给彼此等待过后最好的答案。
那是一种信仰,是破茧重生、携手共生亦或死的信仰。
没关系,只要她还记得他,只要他还陪着她。
所有人之间的亲情。
"I dont have friends. I got family"在速度与激情的电影中反复强调family这个词,这还是初体验。
这一伙人从第一部一直各种作死到第七部,一晃14个年头了。
终于,Dominic的这句话给出了最好的定义:不是朋友,而是家人。
我们一起作死过,我们一起享受过,我们一起战斗过,我们在深夜相互倾诉过,我们在白天彼此吐槽过......那就让我们永远、永远并肩前行吧,像家人那般,作彼此的依靠相持相助。
所谓生活的意义,不正是如此吗?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will always be the people (family) right there, right now. That's what's real" by DominicBrian (Paul Walker) 和 Dominic (Vin Diesel) 的兄弟情。
BB了半天总算回到了我想不吐不快的主题。
若要问我"Make you cry"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想这就是答案。
这一部分是一个完美的映射。
两人亲如手足之情不仅是电影中的Brian和Dom,还是生活中的Paul和Vin。
Vin的facebook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写一段纪念Paul的话,不长,但入心。
看者更是痛心。
Vin甚至还给新诞生的小女儿取名为Pualian。
Pual Walker。
我不是他的死忠粉,但我找不到任何不喜欢他的理由。
为人低调,颜值高,演技沉稳身材好。
不迷失于好莱坞的花花世界,有自己想触摸的理想。
不曾因自己走了多远,而忘了自己当初出发的目标。
这样一位演员。
还有什么是不值得我们去尊敬的?
天妒英才这一词不敢乱用。
但Paul的离开,我只想到这一词,仅此。
或多或少,会有遗憾。
他不是那种大红大紫的明星,不像哥哥张国荣,在自己最耀眼的时刻,选择了另一种生存的方式。
但他作为一位演员,他尽责尽职。
他更像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在众人满怀期待地拭目以待之下,却曾未料到这一颗逐步上升的希望之星被充满妒忌、无情的天际所吞噬,从此,黯然消失。
除了祈祷与铭记,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幸好,Furious 7代表我们,给了Paul一个最好、最美的告别。
尾声,Dom (Vin) 的那段感人肺腑的独白,我相信那不是表演,那是暗藏于心里好久好久想要对Brian (Paul) 说的话。
我所感受到的绝不是演技所迸发出发的魅力(当然,不是指Vin演技不好),而是一种很真实、很真实的心声,一段想说给在世界另一面的Paul听的独白。
那一刻,老泪纵横。
那一刻,温暖在心。
那一刻,看到了电影中一帧帧最美的画面。
那一刻,感受到了没有一丝丝杂念的情义。
即便末尾两人惺惺相惜的Last Ride最终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暗示了Paul的离开。
但,那些不被界限和距离所撼动的情感,以及那些发自内心一字一句的祈祷与承诺,都似烙印深深扎进心里,更是对Paul Walker -- 这位让人敬重的演员,最好的送别。
"It's never-goodbye""You'll always be with me, and you'll always be my brother"Paul, 你听到了吗?
这是Vin的心声。
这是你所有朋友的心声。
这,是我们的心声。
————————————分割线——————————————4月18号,补充。
题外话,可无视。
有一位豆友问:楼主我在google搜索furious 7没有搜到Did the ending make you cry啊。
你怎么搜到的?
原因可能是这样的:我看完那会儿正好是北美上映那天,大家留意下我的写作日期便知,4月4号。
当时Google搜索,第一篇报道正是这个。
真不骗人。
现在这个时间段可能不在第一位了。
不过还好,我当时收藏了,下面给出链接,大家有兴趣的话,或仍然心存怀疑的话,可以去看看。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film/film-news/11511142/fast-furious-7-paul-walker-ending-spoilers.html谢谢每一位阅读过此文的影友。
该怎么形容《速度与激情7》的霸道呢?
它像个能吞噬钢铁与混凝土的科学怪人,在前两小时摧毁了你的肾功能系统,导致尿奔;但它又在最后十分钟柔情万种,抚慰了你的泪腺,导致泪奔……以致于,你走出影院时浑身是湿哒哒的。
是的,在动作场面上,它的量级不亚于《变形金刚》或者《复仇者联盟》,而在怀念保罗-沃克的煽情节点上,它和所有影迷想到的历史影像(也就是《速度与激情》前六集中保罗-沃克的经典镜头)神同步率。
在整个剧组创作核心完全变更的前提下,《速度与激情7》进行了一次看似难产却有惊无险的分娩,是为当今好莱坞工业流水线的标准参照。
剧透这件事,对于《速度与激情7》来说是完全失去意义,在资本不断翻滚膨胀的背景下,这套系列一直处在失控的平衡点上,它早就放弃了对剧情和台词的追求,也不在乎配角的塑造是否能够提升或开发,本集加入一位长着娃娃脸的新黑人女性角色,也不过是平衡这套系列的男女人口比例罢了——被粉碎的跑车和脑袋反光的范-迪塞尔的特写镜头才是它所要讲并且能讲清楚的故事。
当年《复仇者联盟》有三大场动作戏,分别是“树林不打不相识”、“神盾战舰遇袭”和“洛杉矶大战”。
《复仇者联盟7》也有三大场动作戏,整体节奏和《复仇者联盟》如出一辙:“树林营救”、“阿联酋大厦飞车”以及“洛杉矶混战”,每一场都是在奇观体验上的最大限度开发,因为它的唯一思路就是在场面上超越上一集。
所以我们看到了种种惊骇的动作场面,实拍的高空汽车跳伞,保罗-沃克悬崖跳车的险象环生,因刹车失灵迪塞尔不得不开着duangduang的跑车空中连穿三栋大楼,以及洛杉矶在好莱坞电影中的第N次毁灭。
任何只要与车沾边的建筑物,都遭到连根拔起的不幸,这些场面集中在一起,简单的赛车竞技片被义无反顾地改装成科幻大片,完全无法回头,刹不住车。
可能有些观众就质疑了,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外挂如此之多,车子撞成废弃塑料玩具一样的废铁,人却还能大摇大摆从里面晃荡出来。
其实,这都是本集导演温子仁的癖好,身为本世纪另一部现象级“马拉松电影”《电锯惊魂》的精神领袖,温子仁一直推崇禁闭式死亡体验,《电锯》的主角、变态狂竖锯先生之所以会大搞恐怖实验(比方说,把钥匙放在无法打翻的硫酸瓶里,你必须放弃一只手,才能打开通往自由的门),正是因为竖锯先生曾在一次车祸意外中死里逃生,在死亡边缘摩擦又摩擦后发现,原来人类求生的极限还远远没有开发,所以让温子仁导演《速度与激情7》就必须来点吓唬人的东西,范-迪塞尔与杰森-斯坦森两人驾驶着时速超过100迈的跑车,来了场完全无法用常人理解能力解释的正面飞车冲撞,他们毫发无伤,是因为他们还要在结尾决战时再撞一次。
包括在“树林营救”的环节中,迪塞尔的跑车被逼上山崖峭壁,这个时候,所有观众都好奇他会放什么大招:他先是原地打转,整出烟阵,但那不是忍者的障眼逃生术,而是预热了马达,接着一头冲向悬崖,把车摔了个稀巴烂,接着自己再从车里走出来。
把大象放冰箱里要分几个步骤?
疯狂就是这么任性,他完全不想和你商量一下就这么做了。
在把洛杉矶摧毁之后,《速度与激情》就走到了人物缅怀的阶段,保罗-沃克变成一块遮羞布,把你对此前两小时的狂轰滥炸下的躁动一扫而空。
你冷静了下来,伤感起来,屏摄起来,朋友圈转起来……电影在此刻变成一种媒介信息,像新闻宣传稿一样扩散到所有的平台中,我们已经不是在看电影了,是被电影看,并让别人看你。
非本人原创,转载到别人的
Furious 71.由于男主角Paul Walker于2013年11月30日因车祸突然离世,影片在第二天(12月1日)停止拍摄。
当时拍摄地点在亚特兰大,并计划于2014年7月11日上映。
导演James Wan 和环球公司的高管们通过电话会议决定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Paul Walker并完成拍摄。
在Walker去世前影片已经拍摄近半,尽管对剧情的完整性有所影响,电影最终还是通过修改剧本给Walker所饰演的角色安排了一个合适的告别方式。
2.为了完成Walker的剩余戏份,剧组动用了形体替身,特技替身,以及CGI(电脑动画),Walker的两个弟弟Caleb Walker 和Cody Walker也作为形体替身参与了拍摄,并且为哥哥所饰演的角色配音。
3.Denzel Washington拒绝了片中的一个角色。
4.片中有三位男演员参演了卖座电影《银河护卫队》,他们是Vin Diesel,John Brotherton,Djimon Hounsou。
5.影片中有一辆红色跑车属于W Motors,这个超跑品牌来自黎巴嫩。
Paul Walker,我们永远怀念你!
更多电影幕后故事请关注本人新浪同名微博。
其实,对于一部烂片,我一般的态度是不理睬。
因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用骂声求关注的电影大有存在。
但是这部电影不仅烂,而且在赚钱上已经没有底线,这就让人不吐不快。
这部烂片就是《速度与激情7》。
说它烂,是因为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无情节、无人物、无情感”的“三五”产品,除了拙劣的音乐音效加上肆无忌惮地充满破坏力的刺激场面构成了一部长版MV之外,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实质内容,自然也就没有任何营养可言。
一部电影,有权利“烂”。
我们都知道膨化食品和油炸食品是垃圾,但有人就好那一口,我们不好干涉。
但是不要骗人。
——《速度与激情7》明明是一部2D拍摄的电影,可是转手中国后,在电影院里竟然成了3D电影,这种摇身一变的法术近年来在中国大行其道,在中国,绝大多数打着3D招牌的电影,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3D电影,是后期经过处理的产物,处理的目的,就是票价可以由50元一下疯涨到100元,——《速度与激情7》所谓的当天票房过4亿,恐怕一半的成绩要归功于这种摇身术。
这些经过处理的电影,只不过是在一些外景远景镜头上给你分出层次,貌似3D,实际上绝对不可能有《阿凡达》那样花絮在身边飞的效果。
但他们就是腆着脸告诉你这就是3D。
《速度与激情7》过分的是,他不仅腆着脸撒谎,而实际上,除了最开始的片头带点3D效果外,整部电影就是让你带着那个不舒服的眼镜看2D电影,什么远景分层次这样简单的伪3D都懒得做。
——这已经是以无赖的姿态在公开抢钱了。
而据报道,这种手法,只针对中国等40个国家,在美国,它绝对不敢说自己是3D。
为什么非要把本来是2D的电影,处理成伪3D?
这种摇身术究竟让票价翻了几倍,让中国观众多掏了多少钱?
这些钱真正流向了谁的腰包?
这是中国电影市场管理者需要向我们解释的问题。
而伪3D算不算消费欺诈,可不可以提起公益诉讼,这是法律界和315部门需要关注和解释的问题。
我希望,这种关注,赶紧加快速度。
这种摇身术背后的产业链是否正常,管理者是否清白,这也是纪检部门和法律部门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希望,这种关注,应该充满激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速度与激情7》虽然片子烂,但是也许会有更好的贡献——比如,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某些不正常敲响丧钟!
迫不及待的买了首映IMAX电影票,然后兴冲冲的守到零点观看电影。
然而看罢此片,颇有失望之感,实则败兴而归。
本片是最不像【速度与激情】的《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
天网系统在电影中的登场亮相以及决战中的使用,很有一种《疑犯追踪》的感觉。
由于天网是片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个情节道具,全片大部分情节都是围绕天网系统展开。
站在这一角度,称本片为《疑犯追踪剧场版》一点也不为过。
另一方面,隐秘间谍组织的登场,身份设定为前黑色行动成员的反派,还有同其它组织的对抗,有没有人同笔者一样,感觉像是在看一部间谍片。
尤其是主角一行人在阿塞拜疆和阿布扎比抢夺天网系统这几场戏,完全是《碟中谍》的既视感。
笔者在想,要是今年的《碟中谍5》拍出来效果还不如本片,那就真叫丢人了。
全片最精彩的两场戏全都集中在这前半部分抢夺天网的情节里。
第一便是大家在预告中都能看到的空降飞车。
这一场在笔者看来是全片最有意思的地方,经历过飞车抢银行,飞车打坦克,飞车打飞机,还有什么创意能够搞出来呢?
《极品飞车》都把汽车飞上天的戏码给用了,剩下的,除了飞车拦截导弹,飞车打火箭,飞车上太空这些不现实的把戏,只剩下飞车空降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天龙特攻队》里面坦克空降和本片中的汽车空降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创意的缺失,是本片一大败笔。
全片第二个精彩戏份则是开着全世界仅有七辆的跑车飞跃大楼,还一飞就仨,不过这一段也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
《名侦探柯南:通往天国的倒计时》结尾,就有一场开着跑车飞跃大楼的戏,本片这场戏同柯南中的戏也没多少不同,只是多飞了一栋楼,连屁股后面的爆炸都没太大区别。
除了这两场之外,还有诸如保罗悬崖跳车的戏,也能看得人手心捏把汗。
没有超越,没有突破,这是电影的一个失败之处,也是导致笔者相当失望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剧本。
说到这里,笔者想问,《速度与激情7》同《变形金刚4》有什么分别,都是轰轰轰,突突突,肉搏对肉搏,为了打而打,剧本糟糕,情节简单,直来直去,搞了一堆令人疲劳的视觉轰炸。
前面都说到,本片有如《疑犯追踪》和《碟中谍》一般的桥段和谍战元素,在剧情上,却没有配以相称的构造,哪怕是间谍类型片中俗套的情节反转和角色设定,失掉了只会令剧本显得不够饱满。
温子仁是位很有才华的导演,片中各种角度镜头旋转的使用,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观影体验。
如果不是保罗的意外离去,我相信最初的剧本一定会更加精彩。
保罗,相信是很多观众观看此片的最大动机。
他的离去,也成为本片最大的卖点与宣传噱头。
为了缅怀保罗,电影最后三分钟的MV,为我们回顾了他在之前六部电影中的镜头。
当看见保罗和托雷多、罗曼、米娅、泰吉在速度与激情最初两部电影中那青涩的面庞,真令人唏嘘不已。
15年,就这样过去,岁月在众人脸上刻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角色如此,演员如此。
影片结尾,托雷多和保罗分道扬镳,这绝对不是永别,不是结束,他们必将再次相遇。
天堂再见,保罗。
——— 文笔不好,从来没有写过一篇影评,这是第一篇。
作为一个车迷,和半个FF系列的影迷,和一个算不上保罗影迷的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他那张脸的大男孩或许马上有人会说我装逼。
最近身边被朋友圈各种刷屏,RIP保罗,速度与激情当夜1.6亿票房等等,然后站出来很多人说发这些状态的人装逼,说这些人矫情,说保罗沃克演技差,说123456一部也没看过的那么多云云,害怕别人说我装逼,什么也没发,却抑制不住心里的冲动,提前一天去看战狼(BTW,是部蛮有诚意的国产电影,原谅我广告狗)的时候,就买了首映式的票。
电影开始的时候,我很想拿出手机拍下保罗沃克的眼睛;电影到了一半,我的朋友在旁边呼呼的打起了酣;电影结束,奥康纳的车缓缓从支路驶远,没有眼泪,心中却有点怅然。
第一次知道速度与激情,是FF2。
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索尼爱立信小手机上一款同名手机游戏,里面的奥布莱恩警探在128*160分辨率的彩色的手机屏幕上惟妙惟肖。
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有种电影叫飙车电影,不知道这部电影会拍到6,7,8部。
我知道极品飞车有2,3,4,5,6,里面没有像电影里保罗沃克盯着伊娃门德斯眼睛刹车在红灯前,或者奥布莱恩一个180度用它的Evolution正面着罗曼的EclipseGT倒车这样的情节,我很震撼,奥布莱恩警探就如同我心中的车神一般,技术出神入化。
那一年,我上中学,我有一个疯狂爱车的老爸,家里堆满了上个世纪的汽车杂志,我的梦想是一名汽车设计师,卧室的墙上画满了我自己“设计”的跑车,书柜上贴着还未上市的卡宴TurboS的照片,后来极品飞车发布了地下狂飙,我才知道,原来电影和游戏可以这么像,连飞车桥段都可以一模一样。
在补上过FF1之后,(那个时候网上还是什么都有),05年开始莫名其妙刮起了一股漂移潮,那个时候还没有QQ飞车。
先是周董在他的头文字D里和陈冠希在秋名山上各种漂移,同时,速度与激情的场景移到了东京,猪脚变丑了但依然还在疯狂的漂移,再然后,机品飞车发布了9,10.可以说游戏抄袭了两部电影的所有精髓,漂移,跑山,浓浓的日系风格。
再一次,游戏和电影的场景得到了统一,周杰伦和游戏主人公还有肖恩都在漆黑的山路上用漂移比赛,FC和EVO,skyline都再次出境,东京漂移里的DK像极了极品飞车里的Boss"Kenji"。
那一年,我为了出国读书退出了学业,闲暇时期飞车游戏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时间,我拿起手柄能在网上开着我的evolution无敌手,我甚至不知道从哪省吃俭用淘来了东京漂移的正版原声带,每天戴着耳机和着主题曲’噔噔噔噔‘的声音发呆。
我爸看出了我对汽车的热爱,只有当老爹晚上带我接触真正的方向盘,教我学车的时候,才会告诉我说,“慢一点,你开车总是像右边偏,别踩那么重的油门”“儿子,你的方向感是挺不错的,但是你开车也太着急了”。
那一年,为了录取一个理想的大学,我放弃了心中最向往的汽车专业,选择了投报机械工程和经济学,离开学校的那天,我把墙上的所有画得汽车图画,全部收走,合上教参,卖了废纸。
速度与激情4和5上映的时候,我已经早已拿到了驾驶执照,这个时候电影已经从开始的二人转慢慢发展成熟出了群戏,我的人生也在大洋彼岸拉开了新篇章。
那个时候我和女友跨大洋异地恋,回国的时候,煲一次爆米花电影,成了我们喜爱的消遣。
FF4和F5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坐在电影院里欣赏完的。
还记得看完F5的那天,回家的路上我们记不得为了什么幼稚的事情在车上吵的不可开交,我满脑子都是电影里的剧情,一脚地板油从车库里冲出来,又一脚刹车,女友的身子狠狠的撞在了仪表台上,她生气的打开车门,跑了出去,我茫然了10秒钟,冲了出去,狂追了几十米,在众目睽睽之下蹲下认错,装可爱,求她回去,然后发疯似的开车冲出闹市区。
那一年我少年轻狂,年少无知,却幸运的拥有了一辆只能凑合的跑车,我甚至学会了向电影里那样,拉着手刹在马路上画圈,把车子改成花里胡哨的模样。
可惜这个时候的速度与激情系列已经不是最初的飙车那么纯粹。
那个时候的我,每次上路都如同O'Brian和Dom,人格分裂,两个小人不停的吵架,叫我再慢一点,脚下却踩着油门;如今,当时的女友已经成了路人,再见,再也不见。
后来的F6,甚至于昨天的F7,已经不会记得太多的剧情,只记得结尾奥布莱恩的车和Dom分开,缓缓消失在群山中。
中间的时间里,我和保罗一样,因为超速,经历过一次严重的车祸,爱车彻底报废,却幸运的捡回了一条命。
也经历了一段全心的感情,虽然或许没有了以前那么多新鲜和激情,但是舒心而美好。
让我每天打开车门,会想着平平安安的到家,和家人一起度过平淡的时光。
---就像奥布莱恩开着van送儿子上学一样,我甚至开始着手买一辆面包车,带着家人,尤其是年迈的父母慢慢的四处游玩。
当年那个做梦都会伴着引擎的轰鸣的少年,已经慢慢长大,赛车游戏已经慢慢离我远去,飙车电影也渐渐”沦为“了一种放松的方式,再没有那么多场景,让我有试一试的冲动。
我依然爱着汽车,会为了几个轮毂而多花上不菲的价格,会享受diy的乐趣,会为了dreamcar而yy发狂,也会偶尔飚一飚车,听听发动机的轰鸣声,甚至我做的工作,也和汽车多少有那么些不算拉的太远的关系。
我却没有了以前copy电影情节那种傻气,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将电影里的速度飚到生活里。
只有一次,我学着奥布莱恩那样,我对副驾驶的她说,瞧,这招是我从速度与激情里学的,你看,我盯着你不动,然后前面有车的时候,我刹下来,我不需要看它而一直盯着你,我这么淡定,你难道不kiss我吗?
她毫无兴趣的说,你等会撞上就好了,哈哈。
可惜,生活永远不是电影,我没有保罗沃克那蓝色的眼睛,她也不是伊娃门德斯一个卧底的冷静,电影,始终是电影,虽然生活里你总能想起里面无数的情节。
——我听说过一个真实故事,当保罗沃克下葬的那天,无数车友开着电影里同型号的改装车来为他送行,一路上都是引擎轰鸣的声音。
我们太熟悉他的脸出现在速度与激情的系列里,太多一幕幕相似的画面,代表了我们的共同的,对汽车的热爱,和太多对我们所钟爱的东西的回忆。
据说保罗本人也是一个狂热的汽车迷,除了拥有电影里那辆银蓝色涂装GT-R34,他还和一起葬身保时捷卡雷拉gt的朋友一起拥有一个高端赛车车队。
瞧,他和我们一样,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我们不仅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也生活在电影里,至少,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中。
以后没了他,或许下一步电影我会不适应,因为太习惯,保罗,和他的速度与激情系列,差不多是伴随了一个爱车少年所有的青春和幻想。
就像一个多年的好友,慢慢走散,走到最后,却发现突然转身失去了对方。
R.I.P, Paul Walker. 愿天堂里有你心爱的赛车,有朝一日,我们都会到那里去飙一飚车,天堂里也会有无数的轰鸣声。
《速激7》贯彻了速激系列的俊男美女、跑车狂飙、爆炸四起的激烈场景,而本片导演温子仁同样为速激系列带来了新元素:镜头翻转和运动镜头第一视角。
🎃 片中许多镜头都会跟着人物进行翻转,特别在霍布斯和伊恩在开头的对手戏尤为明显,这种新方式更具代入感。
而最精彩的开车跳飞机那场戏中,拍摄人员使用运动镜头拍摄更是将跳伞的刺激与精彩完全地带给了观众。
(⁎⁍̴̛ᴗ⁍̴̛⁎) 这里要特别说说海滩上那段。
由于拍摄本段时,保罗已经离世。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保罗正脸和近景的镜头并不多。
而采用远景,把融在家庭快乐氛围中,人物又融合在海、天、沙的优美环境,给人一种很宁静、很平和的感觉。
同时,主题曲《See you again》的配合,导演以这样的镜头,祝福保罗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快乐幸福。
😘 当时坐在影院看着字幕滚动不愿离去。
好几场戏中,看到保罗迷人的眼睛和温暖的笑容的时候,即便知道那是CG合成的,还是不禁流泪。
特别是片尾那段更是令人伤心不已。
😻 正如多米尼克在沙滩上说的那样:又怎么能说得出离别呢?
我们确实不愿与保罗离别。
《速度与激情》系列也不愿与保罗离别。
💓
我终于还是去看了FF7。。。
其实我不是很迷Paul的,FF系列也不是我的菜,断断续续现在也没全看齐。
但我清晰地记得前年去朋友家做客,一个周日,中午的时候腾讯新闻给我发了推送,Paul Walker车祸重伤,过了半个小时,变成身故。
后来饭怎么吃下去的我忘了,大概还是言笑晏晏吧,然后告别出门开车,直接把车撞上了墙。
那天晚上我大哭一场,很久没这样哭得歇斯底里,完全没原因,止也止不住,劝也劝不住,憋屈又心痛,崩溃了一样。
第二天肿着眼睛上班,再看到满屏的悼念,我心里那点说不出来的憋屈才化成了实感:我真的真的很伤心。
我非常喜欢那个从第一部里金发碧眼笑起来牙齿闪着光的邻家男孩到FF6里渐渐变得成熟的男人,尽管我觉得Brian也好Paul也好永远都有种装不出来的天真和诚恳。。。
好人脸吧大概。
FF7是个奇迹,并不是说它拍得很好,其实就影片本身来说Bug真的很多,但在Paul中途去世的影响下坚持完成了此片,让Paul再次活在荧幕上,并且取得了这么大的轰动效应真的很了不起,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成熟化运作可见一斑。
有很多飙车,有很多打斗,很多爆炸,场景之宏伟超过之前六部。
真的是整个剧组为了Paul都特别特别努力的感觉,又心酸又感动。
最后的回忆杀我整个哭成泪人什么都看不清,这就是最后一次了,从此荧幕再也没有那个笑起来特别好看真诚的金发男人,FF系列以后无论会不会再有续集也不会是Brian和Dominic的FF了。
最后那个又阳光又温柔又漂亮但明显是合成的微笑缥缈在空中,最后那异路歧途,Dom,或者是Van的告白,最后的告别。。。
everything I went through you were stand there by my side, now you gonna be with me for the last ride. 以及最后天空透亮,像Paul的蓝眼睛,写着:For Paul。
眼泪真的没法止住。
真的是再好不过的告别了。
人生里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好好告别,这句话虽然有点矫情但是真的是这样啊,这样一部电影,虽然快餐得不得了,但也有特别真诚的一部分。
一直在强调家庭,说我们都是家人,这是一家人特别努力地去向Paul告别,说:May you rest in heaven,永远停留在最美最幸福的时刻,最棒的地方,被家人、朋友环绕,蓝天碧水白沙,清澈阳光绿树成荫,白色跑车弛向彼岸。
我无话可说,唯有奉陪眼泪而已。
明明知道这犯规得要命但还是止不住地心碎。
世上唯有死亡与时间不可挽回,让我为之掉泪的演员,Paul Walker是第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为什么不能单纯地只是欣赏影片?
为什么会喜欢上这样遥远的偶像?
明知他们触不可及?
我想因为他们看起来像有光,就好像在照亮自己一样,爱是这样盲目难以言说,崇拜的心情就是这样不求回报的热烈的爱啊。
爱并不会随死亡而消逝,回忆在爱就在,就像分别时会一遍遍说请记住我。。。
我记得Paul啊,我记得FF1里头他蓬松的金发和笑出的白牙,专注的蓝眼睛。。。
Van永远会记得,每一个和Paul一起工作的朋友家人都记得。。。
写不下去了让我下去哭会儿。
很感动,或者说是感慨。
不会说是痛哭流涕那种,但就是淡淡的但总是缠在心里面,比如正片放完现字幕之后就像坐在那儿再看一会,就是不愿意那么快就离开,就是想无论怎么样再送他们一会儿。
第一次看速度与激情还是4年前看的Fast 5。
当时只觉得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时令电影,一帮混迹街头的飙车党在里约替天行道。
爽是爽,但是很清楚他们离我挺远的。
飙车,逆行,闯红灯,抢警察局。
他们打完坏人开着车度假数钞票,我看完拎包坐地铁回家。
从没想过这个系列的片子或者那帮人能和自己扯得上什么关系,但是最后给Paul闪回镜头,一直到最后那个岔路口的时候,真的觉得他们就像family一样。
“You are always my bother",然后各自开向不同的路。
回来的时候在出租上,在街口等红灯的时候还在想,要是在洛杉矶,说不定还能在这个点碰上那帮人。
下午看书的时候看到一句卡尔维诺的话,说狄更斯的作品在意大利只有一小撮精英群体在崇拜,每当他们聚会的时候总会相互谈起作品里面的人物,就像那些人真的存在在他们生活中一样。
在速度与激情之后,我相信有Dom,有Brian,有所有的人。
他们市井街头,他们低俗缺乏品味,他们很少和我们一样坐地铁去看电影再安安静静地回家,他们打架他们追求速度他们充满激情和爱,但他们真实,他们存在。
及时未曾谋面,但是似乎认识很久了,快15年了。
他们让我想起Midnight Paris里Hemingway的一段话。
“I believe that love that is true and real, creates a respite from death. All cowardice comes from not loving or not loving well, which is the same thing. And then the man who is brave and true looks death squarely in the face, like some rhino-hunters I know or Belmonte, who is truly brave... It is because they make love with sufficient passion, to push death out of their minds... until it returns, as it does, to all men... and then you must make really good love again.They love, love sufficiently, and do it with passion, and they die.最后剧组给的挺温情的,没有死亡,这帮人回到了Dominica的海滩,看着Paul最后的欢乐。
结尾处Dom和Brian的飙车那段,Paul应该的是合成的(眼睛对焦有问题),也可以理解成Dom自己想象出来的吧。
最后再以熟悉的方式,再和你跑一段。
然后,然后你就要回去了,我们也就此不干了。
R.I.P
“想要预知未来,就要先回到过去。
”杰森•斯坦森所饰演的伊恩•肖在开场对着窗外自言自语。
2013年11月,保罗•沃克的意外去世,无疑让《速激》剧组雪上加霜。
正是由于毛头小子布莱恩在14年前的早晨闯入了托雷多开的三明治店,才串联起所有的故事。
没有布莱恩的托雷多无法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任务,而一部根植于多元化、多种族文化背景的好莱坞商业系列电影,更不能缺少白人角色的牵头。
这样均衡的肤色设置,一下就是6部。
即便从第4部起,系列采用了双雄模式,甚至在后来的5、6渐渐将情节发展的推力转移至范•迪塞尔。
但是对于面部僵硬的范,显然无法一人承担起主角的重量。
如果说范•迪塞尔作为耍酷的因子而存在,那么保罗•沃克,则无疑让系列充满了真实的人情味质感。
于是,不单单是环球舍不得先期砸下的2亿投资,或者更多的是看到了保罗生前死后的话题所带来的票房潜质。
《速激》剧组宣布停工,对剧本做出调整,追加投资至2.5亿,并允诺给保罗一个合适的告别。
这种多方皆赢的初衷,现在看来,在品质上并未达到最好的结果。
前期拍摄素材的不足,导致涉及布莱恩的戏份上存在大量镜头语法上的问题:该给特写的时候不给特写,该给正脸的时候给个侧面。
大部分的时候布莱恩一句话不说,沦为站尸和打手一般的存在,偶尔兼职陪笑,或者干脆通过托雷多和妹妹米亚之间的谈话进行侧面描写。
这种欲舍还留的状态下,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力不从心的分裂。
黑人配角皮尔斯、泰吉被安排了更多的戏份,甚至还插入了库尔特•拉塞尔所饰演的另一个白人角色,而托雷多自然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一人负责起两条情感主线。
结果,它既没有处理好多米尼克和拉蒂这条关于追忆的线,也没有处理好布莱恩对于家庭的回归。
只在开头和结尾处留下一段又一段关于角色情感状态的生硬对白。
拉蒂的记忆不用找,自己就能回来;布莱恩的告别,直接插入6部集锦配上主题歌曲See You Again,三俗得仿佛泡沫肥皂剧。
林诣彬的退出是正确的。
有5、6的珠玉在前,原定1年不到的档期根本无法制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
无论后来实际的制作周期耗费了多少,但不可否认,在大场面的设计和把控上,恐怖片出身的温子仁完全不如林诣彬那般的天马行空。
虽然片子里不乏车辆跳伞、飞车跨大楼这样瞠目结舌的动作场面,却少了系列该有的速度感,和建基于这种速度感之上的对抗性。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枪火、爆炸与肉搏。
杰森•斯坦森——作为少数懂得演戏的动作演员——的加盟,并没有为片子的智商和情感提升多少层次。
这个角色以复仇者的形象炫酷登场,虽然很多台词经过仔细打磨,却在开场后展现出一个只知开车对撞、卖肉互殴的0智商特种兵,气势有余策略不足,直来直往,远不及6中的弟弟欧文•肖来得聪明。
而情节框架基本照抄速激6:你要找我,我要找你,咱摸个线索,定个策略直接开打。
只是这一次的线索摸得大费周章,又是天眼,又是黑客,又是秘密部队,又是阿布扎比。
完全一副先有动作构思,后用情节串场的草率应付,全然没有了第5部追逐的紧张,第6部斗智的曲折。
唯一可取的优点,大约就是第一次在速激系列的高潮动作段落中引入了双线的交叉剪辑。
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个跟谁都自来熟的情怀年代。
说不清有多少虚情假意的缅怀,又有多少游手好闲的同情心泛滥。
对于一个感情被量化为金钱的时代,占有了道德的制高点就等同于占有了获取现实利益的途径。
很多人连直面街头的乞丐,都不愿意掏出一毛钱的时代,是什么样正当的理由让人们如此积极地非要抢着午夜首映、或是IMAX场次第一排也要蜂拥而入地缅怀一个大洋彼岸的演员(速激你们到底看过几部,他的其他片子呢?
)。
或许正如坐在我边上的那一对情侣,在整个观影过程中,非常夸张地五分钟一小“哇”,十分钟一大“奥”,结尾一通“哎”一般,其实与商品的本身无关。
它的附加意义——消费所带来的道德虚荣与优越感——才是真正的醉翁之意。
逝者如斯。
而我们还在红尘的真假与虚妄中飘荡,面目全非。
四月,逝者的节日,却是愚人的狂欢。
PW如果看了自己拍的最后一部电影,估计能从土里爬出来~·~
除了觉得很刺激,看电影的时候肾上腺素飙升,就没有其他了。保罗就…很可惜,R.I.P.
这部电影我是在电影院看的,座无虚席。速度与激情系列也历经十几年,5部都有保罗沃克。尤其最后,范迪塞尔回忆保罗,真是让人无限唏嘘!
没有逻辑,故事线乱成一团,某些特效夸张到堪比神片。没给两星是因为Paul和主题曲。
永远的布莱恩,永远的保罗沃克
剧情越来越科幻了,小温也是从良了,无论怎么轰砸,愣是一个人都没拍死。场面硬得没话说,但这集拖戏也相当严重,到第一幕高潮拖了40分钟,第二幕到第三幕之间也是尿点,节奏感还不如6。托尼贾挺亮眼,杰森为反派而反派,谁演都行,最后抡铁棍单挑有够傻的。片尾音乐响起,影片本身似乎已不再重要
《速激》系列第二好的一部,仅次于《速激5》。单单是血洗医院的片头就让人肾上腺素爆棚,杰森·斯坦森和道恩·强森的动作戏也有很高的观赏性,并非是简单粗暴的硬碰硬。温子仁太娴熟了,完全不像是第一次拍商业大片。第一幕汽车从天而降、第二幕汽车穿越大楼太震撼了,这两场戏都足以和《速激5》的“推箱子”媲美。只有第三幕相对差一点,略微遗憾。德卡特·肖炸死韩的一幕又将《速激3》串联起来,同时也揭晓了《速激》系列的时间线:1、2、4、5、6、3、7。温子仁没有给保罗·沃克安排一个死亡的结局,而是让他微笑着与观众道别,不煽情,不做作,温暖而又自然。假如要选一部作为《速激》系列的大结局,这一部最合适不过了。PS:有头发的韩死了,有头发的布莱恩退隐江湖,而光头的主角和反派都活到了最后。《速激》系列中有头发的都没好下场。
突然想起来
8.8?认真的?讲真,乱七八糟,那么多大牌打酱油,还拍得那么烂也是本事
一首歌太短,我不介意最后放十分钟的回忆杀。
温子仁倒是很擅长制造视觉奇观,直接把这个系列变成了槽点遍地的超级英雄大片,放进类型片模板的故事,所有人都把一家人的概念挂到嘴上,因为这就是所有打打杀杀正义化的动机。可以理解投资这么大的片子为什么会这么拍,明知道是槽点也要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世界都看到“白痴专供”的标签。
我以为自己对动作片的接受度已经上了一个层次,谁知道还是快闷得要睡着...
飙车的梗用的过滥,情节也是简单粗暴。除了情怀之外,看点实在不太多。
酒喝高了,没有激情了,睡着了,与飞、昌永、兴前四人在马家堡
全程高能、粗暴直接的硬汉对决,不但有Fast而且有Furious。感谢电影给了所有人一个圆满结局,可是看着那辆白色汽车在群山中飚远仍然忍不住热泪盈眶:For Paul, it's never goodbye...
【B+】此片真正证明了温子仁执导成本破亿商业大片的超凡实力,并给温子仁的电影生涯立起了第二个高起点。从那之后,“温子仁”这三个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爆米花商业大片的质量保证。
除开保罗沃克的部分,相比第六部,奇观化得太刻意,但是这一部已经无法“除开保罗沃克”来聊了
剧情有点傻,一开始拼命找天眼,最后只用了一次,还被人家打跑了。郭达全场都是主动送上门来,根本不用自己去找,下部还会看到郭达,希望不要拍成变形金刚和生化危机那样,只剩特效还能看。
一星给演员车祸情怀,一星给所有闪现过的屁股和胸。剧情特效都如此弱智的情怀片都能上8分?
陪别人看的,看完就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