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遗忘的节奏

De battre mon coeur s'est arrêté,我心跳跃,心跳停顿,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

主演:罗曼·杜里斯,艾曼纽·德芙,奥雷·阿蒂卡,尼尔斯·阿贺斯图普,乔纳森·扎凯,范林丹,安东·雅科夫列夫,梅拉尼·罗兰,艾玛努艾尔·芬奇,艾玛努艾尔·芬奇 E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俄语,汉语普通话,越南话年份:2005

 剧照

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2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3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4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5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6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3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4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5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6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7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8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19我心遗忘的节奏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心遗忘的节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汤姆(罗曼·杜里斯 Romain Duris 饰)继承了父亲的地下的房地产事业,为了驱赶钉子户,他想出了各种变态的点子:放老鼠闹鼠灾、断水断电赶人、用球棒捣毁房屋设备,打伤毫不相干的人……,同时他还需要出面帮助父亲摆平各种麻烦。当他耍这些流氓手段时,心中丝毫没有怜悯。一个晚上,汤姆突然发现生活还有另外一种方向。他偶遇了去世的钢琴家母亲的经纪人,这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练习钢琴的美丽时光,那是一段被现实毁掉的美好。汤姆想起优雅的母亲,试图重新拾回心中遗忘的节奏。他遇到一位教钢琴的华人女孩,虽然彼此语言不通,他还是跟她学起了钢琴。音乐让他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顺畅。汤姆沉迷练琴而耽误了房地产的工作,父亲与朋友对他越来越不满意。是跟随心中的节奏继续前行,还是被父亲的枷锁捆绑永远生活在暗无天日中,汤姆能做出自己的选择吗? 本片获得2005柏林影展最佳配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行骗天下JP:英雄篇金刚狼2海军罪案调查处:溯源极黑的布伦希尔特:无事生非赌博默示录:破戒录篇怪谈圣乔治777查理爱我给我一个家传说头目翔黑海夺金黑夜跟踪狂:追捕连环杀手全能约翰逊兄弟第二季第601个电话古惑青春花舞少女朱莉与朱莉娅邪恶力量第六季超级仓鼠2亦敌亦友狗女临时保姆再婚劫出线了,初恋白狐·情缘时光扇曼谷保镖夏日恋神马我是牧本生死试炼

 长篇影评

 1 ) 你遺忘你自己了嗎?

我心遺忘的節奏取名 饒富詩意其實它只是表達出戲的真面貌它道出了每個人潛藏在心裡的感覺我不知道 至少我的心真的讀到了藏在戲裡面的意義我想 每個人都有他的夢想夢想有點遙遠 說是夢寐以求的理想會不會就比較容易接受人的心是矛盾的 是脆弱的 是容易被蒙蔽 敲碎 跟被吞噬的只要外在的壓力超重 就連內心小小的慾望也會消失不見自己到底要甚麼?

想要找回的時候 好難如果某天有人喚醒了你的慾望 不要放棄 努力的勇敢的去實現它吧電影彷彿告訴了我們 一場有關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拉鋸戰他們互相對立 他們拼了命的搏鬥 只為了互相將對方擊倒看看最終的結果 戰勝的是哪一方電影一直到最後都在戰鬥(顫抖)主角內心的掙扎 來自工作 來自家庭 來自夢想 來自愛情該殺了他報仇嗎 他做到了 我也沒有遺忘我的節奏 我在譜 只是這條路真的很難走一波又一波的挫折在瞪(等)著你去抗衡加油吧

 2 ) 只谈结局。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

影片结局的节奏让我觉得是急速的。

本以为父亲死亡,他可以摆脱家庭宿命。

他和越南女教师谈着演出安排,本能以为就是男主人公的。

遇到杀父仇人,女人走向前台,紧张的害怕他会逃不出悲剧宿命,误掉演出,女人正在为他做着解释吧。

终于赶回音乐厅,演奏是女人!

什么情况?

导演和我开了个玩笑,真相大白!

更觉得可悲的是,对和越南女演奏家的关系我也没那么乐观,相爱的情人不会直觉的就坐在前排,还用问?

那又是什么关系。

怎么样,还觉得是一个光明的结局吗?

 3 ) 我心中“以往”的节奏

看着眼前喧闹纷扰的一切,耳麦里传出电子音乐强烈的节奏混合着汽车混乱的鸣声,游荡于街头的他,嘴边扬起了微笑。

当一个人忘记了心中以往的节奏,有一天偶然记起,心中又是否能够回归以往的一切,也许没有人给出答案。

我心中遗忘的节奏最终也只能限定于我心中以往的节奏,只有这样。

 4 ) 当梦想照进现实

天空飘着细雨,冷飕飕的风吹个不停,梧桐的枯叶在风中乱舞,落得满地都是。

在这种凄风苦雨的时候,总喜欢打电话回家。

母亲说家乡从昨天就开始下雪了,现在地上的雪大概有两寸厚了,他们正坐在火炉旁看电视呢。

乐天诗云,“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可能他们也在边看电视边说着我吧。

父亲又说起毕业回家乡工作的事情,到时候再说吧,我每次都这样敷衍。

大概父母总愿意孩子们在身边,过着安定而幸福的生活,但对我来说,可能生活在别的地方的时候,总能以自己的记忆和想象重建故乡,使她具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气息。

但要是真让我回到故乡去生活,可能我就会厌烦了,会忍受不了她的落后和愚昧。

大概人总是这样生活在别处吧,当你要走向某些东西的时候,总会有来自现实的力量让你踌躇。

可能人总要在现实和梦想之间徘徊,摇摆不定,直到某个契机的出现。

托马斯•森尔,母亲是个钢琴师,父亲是个靠收取房租享受奢华生活的人。

母亲去世后,曾经喜爱音乐并且被认为具有钢琴天赋的托马斯成了一个以收债为生的打手,他的职业就是打扰别人的生活,放蛇,扰人清梦,破坏生活设施已迫使人们就范。

他似乎也很享受这种充满刺激和暴力的生活。

但那些被我们的心灵遗忘的节奏,其实只是随着时间沉淀在内心的某个角落,犹如深深埋入土壤中的种子,只要碰见合适的温度和水分总会在某一天发芽。

偶然的机会托马斯邂逅了当年母亲的经纪人,他允诺可以给托马斯一个机会视听。

托马斯内心的节奏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机缘触动了,从此现实的一切对他来说虚无缥缈起来,在奔驰的汽车上,在喧嚣的酒吧,在每一个时刻那曾经被遗忘的节奏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让他的生活重新获得了意义。

但父亲的死,又把他从音乐的世界拉回了现实。

后来在女友的钢琴演奏会之前,他发现了杀害父亲的凶手,他与之展开殊死搏斗,都却在最后时刻放弃杀死他,重新回到演奏大厅,音乐的节奏慢慢让他平静下来。

在我们被现实打磨得越来越靠近那象征现实的“父亲”而远离象征梦想的“母亲”的时候,那些来自的内心的节奏,能让我们从琐碎甚至无聊的现实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自我。

有人说,我们和我们的梦想,就像树和它在水里的倒影,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爱上了倒影。

可能人总要在现实和梦想之间犹疑不决,左右摇摆,就好像我们总是在父亲和母亲之间难以抉择一样。

在现实的阴影里,大概只有凭借着那些来自内心的曾经被我们遗忘的节奏,我们才能找到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5 ) 我心遗忘的节奏

生命中很多的人或事,都只是擦肩而过,抑或是自己因为各种理由无奈的错过。

像是爱、像是理想、像是我们有能力而放弃的一切。

我们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曾经闪闪发光的东西,会渐渐的褪色,淡然,遗忘,就像从来不曾遇见过。

直到有天,我们的指尖在此处碰到她的温度,这些被深埋在记忆最底部的情感,会铺天盖地的翻滚而来,让我们惊愕不止,措手不及……生活对于Thomas来讲,想种摆脱不了也割舍不掉的毒瘾,紧紧包裹着他的生活的每个环节。

赖以为生的龌龊肮脏的父亲,伴随着的“诈贫穷住民、炒地皮、不劳而获、与同事的老婆上床,与债主的情人发生关系……”。

男主角空转内耗的消极人生环境,一切都像法国雨季的空气,粘湿烦闷,像沼泽一样一点点吞噬着人们人格的亮光面,令人不自然的绝望。

就是在如此污秽的泥潭之中,某个机遇下Thomas再度坐在钢琴前,以某种未知的勇气支撑自己辛勤练习,只希望再度能成为一名钢琴乐手他像一个战士一样勇敢,又像一个孩子一样脆弱。

导演极其准确的把握住了表现人物内心的细节。

暴徒的颓败与绝望,面对理想的尊敬与自卑,两者形成的鲜明对比令观影者为之动容。

电影的配乐优美且真实,在一片晦涩泥泞的冷色调中,始终像一个倾诉者一样伴随着主人公的生活,与电影冷蓝色的氛围相得益彰。

男主角Romain Duris动情细腻地表演,令人过目难忘。

他像一株混合着泥土气味的带着些许污泥的鲜花,平静潮湿的枝叶下包裹着极其浓郁的芬芳与按捺不住的生命力。

脏旧的皮夹克、发黄的白衬衫,总是有些褶皱的细条纹领带,修长的冷冷的手指,毫无生气伏在额头上卷曲的深褐色头发,满面胡渣的颓废的面庞以及那冷漠忧伤满满的眼神……绝望的优雅气息,像雨后弥漫的泥土气息一样,粗糙却清新。

同样是励志,相对于好莱坞那些令人振奋的自我救赎类影片,这部电影显得谦卑平和的多。

没有像圣经一样的教条,没有虚假的西方极乐,没有感动,没有煽情,没有讴歌,就是这么平静的低沉的娓娓道来,让我们在不察觉的平静后才发现,一种感动的力量已经慢慢的注入心中。

这样的韧性与手段的婉转,像极了故事中的女人,谦卑、平静、持之以恒、娓娓道来,却刻骨铭心。

法国人,总是喜欢玩点与众不同的浪漫,他们不求轰轰烈烈,似乎总要在一句不愠不火的C'est la Vie后,在你心头轻轻点下一颗朱砂痣,细腻流转。。。

 6 ) 《我心遗忘的节奏》:「我」的斗争

《我心遗忘的节奏》也许并非雅克·欧迪亚最有名的作品,却是为他挣得最多奖项的一部电影,仅仅在法国本土的凯撒奖评选中就囊括了八项大奖。

本片的灵感来源于七十年代一部籍籍无名的美国黑帮片,很难想象为何一个法国文艺片导演会翻拍风马牛不相及的电影。

但欧迪亚表示,《手指》是他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而且主演哈维·凯特尔的表演令其印象十分深刻。

《我心遗忘的节奏》保留了《手指》中的部分元素,不过大部分情节被导演作了改编,以适应法国的情况。

从第一幕开始,导演便赋予了影片一种暗涌的张力,仿佛阴云背后的滚滚闷雷。

这股张力是与主角托马·塞尔身上的躁动相辅相成的。

托马表面上是个房地产商人,但实质上做的都是见不得光的违法行为,大多数的活儿就是用恐吓和暴力的手段赶走住在廉价公寓里的住客或难民,再把这些房产吃进来高价卖给别的开发商。

因此他的生活始终充斥着暴戾与混乱。

同时,托马的生活里还有另外两个不省心的人。

一个是他的父亲,同样从事着不法房地产生意的老爹鳏居多年,身边的女朋友换了一茬又一茬。

而且年纪大了,生意上遇到摆不平的事还时常需要儿子出面解决;另一个是他的朋友兼同事法布里斯,总是求他帮忙在妻子面前说谎打掩护,助其在外偷腥搞女人,使他不胜其烦。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他对法布里斯的妻子怀着一份迷恋,有一次被她当面戳穿谎言后反而激发了两人间的不伦关系。

根据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组成的。

「本我」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蕴含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的冲动。

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的机能是监督「本我」、寻求「本我」的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而「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行事。

简言之,「本我」是各种本能与欲望的贮存所;「超我」则是道德说教、伦理规则、宗教教义等上层建筑,而进入我们意识的是「本我」和「超我」角力后的结果。

套用到托马身上,他的生活基本都由「本我」所主宰,他平时的那些不法行为,比如放老鼠吓走住客、捣毁房子驱赶难民、用棍棒和刀子威胁租户,乃至与朋友的妻子发生不伦关系,都是内心受暴虐和欲望驱使的结果。

然而我们也会发现,其实托马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他厌倦了对他人的暴力、厌倦了帮助法布里斯圆谎、甚至在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法布里斯的妻子在「忠贞」方面的义务与要求。

以此看来,托马仍保留着一定程度的「超我」意识。

事实上,让他在烦乱的生活中留有一丝宁静的正是「音乐」。

或者说,对于音乐的那份理想和追求是他最大的「超我」部分。

在影片的另一条线索中,他有一次偶遇了母亲生前的音乐经纪人,聊到也许能够帮助他从事钢琴表演的话题。

托马自幼受母亲影响,在音乐方面有相当的天赋,家里也有一整套音乐器材,但母亲的离世以及生活的状态令他与音乐渐行渐远。

正是这次与那位经纪人的邂逅,重新激起了托马对音乐的憧憬。

为了准备钢琴演奏的面试,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钢琴的练习上,还找了一个在法深造音乐的越南女留学生进行每日辅导。

可以说,在托马的成长中,家庭关系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如果说母亲是其「超我」的代言人,那么当母亲早逝后,代言「本我」的父亲占据了上风,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托马不但从事了跟父亲类似的职业,性格变得乖张暴躁,言行举止鄙俗不堪,连对音乐的喜爱也从钢琴转向了电子音乐。

但是,一旦重新接触到了钢琴,他的「超我」又一点点回来了。

如果说法布里斯的妻子满足了托马对女性的欲望,那么越南女留学生苗琳似乎填补了女性在「精神性」方面的缺失。

于是,在「本我」和「超我」的不断此消彼长中,托马也慢慢发生了某种蜕变。

当然,对他生活的转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两件事。

一是钢琴面试的失败,在经纪人面前他始终无法发挥出平时练习的水平,或许注定了他不适合上台表演;二是父亲的死亡,老爹在生意上与某个俄罗斯商人发生纠纷,被人打死在公寓里,托马目睹了惨状,悲恸欲绝。

接着,影片一下子过渡到了两年后,与混乱的过往彻底作别的托马已然是一个音乐经纪人,而他的客户正是当时辅导他钢琴的越南姑娘苗琳,而且看得出两人还发展到了恋爱阶段。

某晚,适逢苗琳的演奏会,托马在入场前正巧遇见了杀害他父亲的俄罗斯商人,两人厮打在一起,托马夺过对方的手枪,但最终没有扣动扳机。

预示着如今「超我」占据着上风,他拥有了爱情和音乐,不会再迷失在愤怒与仇恨之中。

总体而言,雅克·欧迪亚成功地将原作《手指》中黑暗悲观的故事改编成了一部更注重人物内心、更注重发掘人物心理特性的文艺片,颇具欧陆风格。

而罗曼·杜希用充满了爆发力的表演完美地诠释了「托马·塞尔」这个角色,把一面沉溺暴力、一面热爱音乐,一直在进行内心挣扎和自我斗争的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构成了人完整的人格,却又不断为争夺心理能量而冲突。

「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本我」和「超我」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需要「自我」进行调节。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的斗争几乎贯穿了一生,心理能量分配方式的不同,便构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7 ) 看了很多遍

从头到尾看了很多遍。

我非常相信音乐可以改变人生。

即使仅仅是业余爱好者。

一边听摇滚乐电子乐,一边听古典乐的人都有些分裂吧。

我是说非常认真听的这类人。

主人公一直在弹巴赫的toccata。

巴赫的作品又洗涤心灵又需要很高的技巧。

片中最带有救赎意味的两支曲子—巴赫的Toccata in E minor,BWV 914和勃拉姆斯的Rhapsodies No.2 in G minor, Op.79,很好地反应了主人公内心的变化。

这两只曲子都有Gould的录音版本,情感上相比于原声少了多愁善感,却更加深邃。

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不仅仅是Tom通过音乐发生改变,还在于情感的铺垫。

Tom与父亲的对峙,虽夹杂着愤怒无奈,可到头来还是难以割舍的亲情。

片头就是Tom生活的预示,每个家庭都要经历这些,每个人都要清醒着面对死亡的恐惧并活在内疚里。

Tom的救赎在于他要转移生活的重心,不能让自己沉重而空荡荡的生活失去意义,艺术的感化使他相信艺术的美是永恒的,可以为他提供一个永久的避风港。

虽然这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的逃避方式,但面对生活,我们也只能努力学习安然处之。

 8 ) 我心遗忘的节奏

一部法国电影,中文名字《我心遗忘的节奏》翻译得很美,是近年来都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影片翻拍自1978年由美国导演James Toback执导的《手指》,却取得了远远大于原作的成功,05年公映后载满盛誉。

片子具有浓浓的法国情调,讲述了一个年青人在现实和理想中挣扎和寻求解脱的故事,没有荡气迴肠的情节和华丽眩目的爱情,也没有好莱坞式的圆满结局,却感人至深。

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电影。

像大多数法国电影的风格一样,影片的叙事性不强,去戏剧化而着重描绘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灵轨迹,类似于文学创作手法中的白描。

影像采用了手持摄影和自然光线,所以画面经常带给人一种粗砺的晃动感。

通过摄影的角度,刻意放大了主人公的鼻子和下巴,经常以仰的角度拉长细细的脖子,以及一侧总是陷入阴影的头部和邋遢的发型,用技术包装丑化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外化,同时反映了人物在现实社会中的躁动状态。

主人公28岁的巴黎青年Thomas是一家地下不动产租赁公司的经济人,终日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向租客的房子里偷放老鼠清除侵占户,收讨房租,破坏住宅,殴打并赶走贫苦的租客,翻炒地皮,像一个黑帮份子干着一系列血腥、龌龊、见不得人的勾当。

工作之余,则整天戴着耳机听震耳欲聋的电子音乐,出入酒吧和妓女打情骂俏,与同事的妻子上床,替同样身为房产经济人的父亲收拾烂摊子,生活一团乌烟瘴气。

然而,遗传自作为钢琴家母亲的音乐天赋却在一次偶遇母亲身前的经济人后复苏。

经济人曾听过Thomas在孩提时代的演奏,并且极为欣赏。

他给了他一张名片,极力推荐他去参加钢琴师资格考试。

为了争取能够成为像母亲一样的职业钢琴师,在停滞练琴多年后的今天,他决定重拾梦想,可是来自生活的困挠和父亲的阻挠却让他在现实与理想中倍受煎熬。

已去世的母亲,代表着音乐,理想和对艺术的追求,是一种正当、光明的生活。

这种生活曾存在于Thomas的少年时期,然而随着母亲的去世,这种明亮的光线逐渐危弱边缘。

而现实中的父亲,代表着金钱,却是肮脏、血腥、危险和丑陋的。

不断以感情作为要挟,让儿子从事危险的工作,收拾自己无法收拾的烂摊子,又在事成后打发走人。

除了在豪华的住宅里摆放着一家三口的合影以外,这个脑满肠肥的中年男人身上看不出任何感情色彩。

他反对儿子练琴,认为纯粹是浪费时间,把妻子的死归咎于“这该死的艺术”。

所以,与其说主人公是在现实与梦想中选择,不如说是在母亲和父亲的亲情中进行选择,这给这部关于钢琴的电影蒙上了一层亲情的色彩。

反而是儿子,却对父亲饱含爱意与眷恋,这种爱使他更像一个父亲去照顾儿子那样,替他打理种种棘手的问题,摆平事端。

虽然讨厌父亲的女友,但分手后,他找到她说,我给你钱,你和他和好,哪怕是演戏也无妨,因为人生就是在演戏。

因为职业积怨,最后父亲被人杀死在家中,房间内一片狼籍,他望着沾满鲜血已经死去的父亲,抽搐的嘴角,强忍的眼泪和痉挛的手指,几近崩溃。

爱情其实也是影片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Thomas与钢琴教师苗林之间的爱情始终被放在苗林的寓所同时也是练琴房的小小空间里,以一种自然温润、低调含蓄的形式发展着,没有刻意渲染。

像苗林神秘的东方情调和背景中的音乐,舒缓而悠扬,渐入佳境。

他是如此的热爱钢琴。

在第一次钢琴课后,在喧嚣的酒吧,对周围嘈杂的一切充耳不闻,沉浸在音乐的奇妙世界里,眼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神彩。

在家里不断地听母亲生前的演奏带。

即使是在械斗的前夕,他坐在车里,手指依然在方向盘上反复练习。

他对钢琴所表现出的狂热完全是一个天才,然而却错过了作为一名钢琴家在人生中最宝贵的一个时期。

他的手法趋于熟练,然而对艺术的表现力却仍然是初级的,他已经28岁,因为岁月的空白而造成的缺失不是短时间努力能够弥补的。

关于Thomas去参加钢琴考试的戏有二场。

第一场,反复练习、烂熟于心的曲子却始终无法弹完,失败了二次后他抱着琴谱仓惶逃离。

第二场,在已经散场的音乐厅,他不断擦拭琴键,调整坐姿和琴凳,神情紧张,坐立不安。

  还好,他的人生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二年后,他们已经是恋人,而他也成了她的经济人。

他以新的方式在自己喜欢的艺术领域里抓住了音乐的脉博,生活开始绽放出明亮的光线。

某夜,大雨,在陪同苗林参加钢琴师资格考试的途中。

他看到了那个杀害父亲的凶手,于是跟踪,在楼道内厮打,他按住凶手,夺过枪,顶着对方的脑门,然后又移到口中。

满脸愤怒,手不停地颤抖,迟疑良久,放下,重又举起,又放下,终于放弃,离开,浑身湿透地回到演出现场,在洗手间清洗伤口,白色的衬衣上沾满了血迹,受伤的手指在水龙头下格外刺眼。

然后,他整理好衣服,回到座位上,看着台上正在演出的爱人,脸上露出笑容。

 9 ) 我心遗忘的节奏

心中遗忘的节奏就如同心中隐藏起的角落。

易碎感三个字写满了男主的脸,它放佛轻轻一触即破。

下意识不自主的笑,无处安放的情绪。

从刚见到父亲尸体时的震惊一点点化为悲怆。

男主的演绎结合音乐的调度将整个影片上升了一个维度。

越南女子的桥段很有趣,2年后的相恋桥段也算安排的恰到好处。

男主遗忘的节奏转换成爱人的精彩一曲。

也算是变向完成了起初的目的与理想。

要拎出唯一不足的话,我想则是缺少了男主与母亲的过往片段以及父亲死亡的剧情铺垫。

有些突如其来的复仇,可能会使我没有太强的代入感。

但结尾男主将开始的愤怒,最终的释然演绎的淋漓尽致。

 10 ) 重拾你遗忘的节奏

一直很喜欢法国电影的分格,强调叙事对白,表现手法侧重写实主义,淡化背景音乐,却有意突出场景中声响的运用,混合着低沉快节奏的法语风格-咕噜咕唧。

让人感觉不是在看一部电影,而是一部纪录片,或者是误入新闻现场,如同偶遇文学系的女大学生,乍一看是清汤白水,平凡无奇,聊了几句才发现肚里大有文章,令人耳目一心,越看越耐看,越看越迷人,禁不住生起了约炮的念头。。。

导演贾克欧狄亚的《我心遗忘的节奏》,是一部秉承一贯的法式片的风格,故事情节一撸到底,平铺展开。

但电影内容所蕴涵的鲜明的矛盾冲突的元素,却紧扣人心,回味无穷。

但是电影技术风格不是令我心动的重点,牵动心绪的是故事表达出的人文现象。

《我心遗忘的节奏》的主人公从一个争强好斗,喋血街头恶徒自我救赎成一个钢琴演奏家。

这条故事主线看似夸张矛盾,但是在写实主义的电影叙事手法的表现下,却显自然真实。

首先,音乐对于人性的感染力量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主人公托马斯的母亲是个钢琴家,自小在音乐的氛围中熏陶,音乐艺术的感知已融入了血液,成为人性的一部分。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讲,作为生命来到这个世界,血液里,细胞里都带着某种特殊的才能。

有的人对音乐敏感,有的人对数字敏感,有的人对色彩敏感。。。

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质是需要被发现,被引导才会全然释放,从而获得自我成就。

但是大千世界能够幸运地全然释放人性本质的人是极少的。

因为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客观无常的世界。

〈心灵捕手〉中的威尔是个与生俱来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但也同样混迹街头,打架斗欧,靠打零工维生,直到教授蓝博发现。

现实生活总是这样和人性一直对抗着。

许多人都或深或浅地可以感知到自我的本性才能,都强烈地渴望能够从事本性驱动的事情,也即所谓的梦想。

但大多数人都是在与现实生活的对抗中落败,放弃了对强烈渴望的坚持。

托马斯的钢琴家母亲去世后,缺少了驱动本性的力量,而父亲是个整天只知道逐利争财的自私家伙。

他在与现实生活的对抗中落败了,于是他也混迹街头,成了靠暴力驱逐流浪者的所谓的房产从业者。

其实无常的生活不一定总是和人性对抗的,偶尔她也会给你一个温柔的拥抱。

威尔遇到了教授蓝博,托马斯也偶遇了母亲的钢琴经纪人。

“你本来很有才华的。。。

我对你充满期待” -经纪人几句简单的鼓励让托马斯重新燃起了钢琴梦,开始了本性的自我驱动。

很多时候人性的改变都是从认同开始的,他人的认同以及自我的认同。

而自我认同是最艰难,最痛苦的。

但也是最重要的,因为自我认同后才会自我驱动本性的发展。

当音乐的本能重新萌芽的时候,托马斯的生活开始了充满矛盾的改变了。

他对细节开始敏感,先前他武断地判断父亲的女朋友是个荡妇,现在他可以敏感地察觉自己和老板娘独处的时候是彼此吸引的。

他发现了爱,也更渴望爱。

对用暴力驱赶房产住户的工作越来越排斥了。

自我驱动本能的痛苦,不仅来自要跟原来生活中的人和事做对抗,更来自要和自身做对抗。

托马斯要对抗父亲和同事的反对,还要在练琴中不断和自己对抗,战胜自己的恐惧和焦躁。

这种对抗的痛苦,电影也表达的相当的细致,看着辅导托马斯的中国钢琴女老师,憋红着连吼着越南腔的法语,个中滋味就可窥知一二了。

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事态发展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托马斯在不断挣扎中和音乐和钢琴越发融为一体了。

只要找到本我,找到自我,人就会越发的理性。

当托马斯快抓爆了杀父仇人的蛋蛋时,而没有选择开枪杀他。

这或许就是音乐所具有的美的力量,爱的力量。

是人性本能的善。

重新回到音乐厅钢琴演奏现场时,托马斯终于是完成了从一个街头暴徒到钢琴家的的自我救赎,自我实现的过程。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二次生命是从先前被现实生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发现自己本性,发现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某种天赋,然后追随自己的本性开始重生之路。

重生之日何时开始?

或许是在你感受最强烈的幸福时候,也或许在你陷入最绝望的痛苦的时候。

谁知道呢?

重要的是当某种欲望强烈地推动着你的时候,就顺势跟随着,就像托马斯一样耳机里放着电子乐,手指却不由自主地在桌面上轻盈地弹节奏,口中配合着duan duan duan duan .....重生,就是 跟随内心最强烈的欲望发现并重拾那遗忘的节奏。。。

 短评

钢琴曲太好听了,最后的爆发戏很给力

4分钟前
  • 心是孤独的猎手
  • 推荐

最討厭這種在不同類型之間切換但實際沒有很好融合的作品,不能爲了打破類型而跨類型啊,而且很多副軸的敘事其實對人物的變化展現是意義不大的

6分钟前
  • 阿树
  • 较差

太多旁出斜逸的细节使影片始终保持危机四伏的变奏,这种手段基本属于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一下就决定了影片的级别。就是感觉回归到音乐救赎老套了点,主题忒无趣了。

11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我心遗忘的节奏:EE-D9|痞子弹钢琴,还有点小励志。

16分钟前
  • XXL
  • 推荐

很意外,不按套路出牌的五味杂陈情节剧,不同于欧迪亚其他电影是一根弦绷着,而是非单一情感推进,通过常规的角色压力形成多种变奏,喜怒哀乐悲惊恐被分别叠加进来,在结尾走廊极限1v1中形成出口,放逐了那些苦痛的,深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但又不得不背负着来自生活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层层重担,在没有钢琴的地方,弹起"我心遗忘的节奏"!

21分钟前
  • fw郑静仁
  • 推荐

还不错的电影~男猪脚的自我救赎。法国人真是奇怪的物种,一个眼神就能颠倒众生,一句动情的话就能有一段浪漫邂逅。唯一的遭点就是明明交代的事中国人却一口越南话,好难受

24分钟前
  • 推荐

14th July 2007,@home,CCTV6

28分钟前
  • 古都的树
  • 推荐

基本利用几天的中午一小时,断断续续看完的。后部分男主的表演很赞:面对父亲死亡的现场和揍杀父仇人。20120421

30分钟前
  • rovin
  • 还行

怎么我看着男主像男版的夏洛特·甘斯布..

31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还行

音乐最后真的救赎他了吗?I doubt that. 第5063人看过。

33分钟前
  • royalwyx
  • 推荐

被这破B字幕搞死了 钢琴 拆迁办 一个做房地产的音乐梦?

35分钟前
  • 卖烟的发不了财
  • 还行

6.5。來自美國的底本注定了整體架構中存在強烈的戲劇衝突,歐迪亞高效的視聽至少保證了幾處靈巧的處理。

39分钟前
  • Orpheus+
  • 还行

看后无感,留印标记。

4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黑色電影‧法國x香港a remake of 'Fingers'

47分钟前
  • chestnut girl
  • 还行

习惯了Romain Duris的温情小品 这么沉重起来真是不适应

50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字幕太烂,不然5星。我今年也是28岁。

53分钟前
  • Away
  • 推荐

剧本的节奏没什么问题,但怎么就没觉得吸引人呢?可能冲突太不够强烈了吧。35分钟弃剧。

57分钟前
  • Ben笨熊
  • 还行

怎么看都不属于励志片吧。。只是说。。不道德房地产商人。。重捡过去幼时因母亲而习得的钢琴技艺或记忆。。。从而减少了暴戾乖张的气息。。从而。。木有杀死。。杀父仇人。。

1小时前
  • 7!1107us!0Ro0n
  • 推荐

"2005柏林影展最佳配樂" - 如此?

1小时前
  • rainny
  • 较差

高迪亚其实就拍过一种电影... 不过明显他这几年水平还是在涨的。 罗曼杜里斯演得很好!

1小时前
  • 文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