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作为本届电影节国际首映的日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得到了影迷们极大的关注,今晚大光明1号厅座无虚席,一票难求。
当你得知身患恶疾,只有一天的生命,你会作何选择?
能否正确对待?
我想没有一个人能坦然接受,男主也是如此!
但恶魔告诉他,如果选择从世界上抹去一样东西,就可以延长他一天的生命,他欣然接受了。
他选择从世界上抹去电话、电影、时钟……猫。
男主在得到和失去中,慢慢地明白了生命和世界的意义,原来世上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生命次要!
这不是一个只讲男主一人的故事,而是讲世界上人和物的故事!
这是一部值得再看一遍的电影!
这个世界有什么比你的生命更重要?
男主用失去电话换取了一天生命,但确发现,他和女友是通过一通错打的电话才有缘相遇交往,世上若没有了电话,他的人生将不再邂逅女友。
男主用失去电影换取了一天生命,却发现世上如没有电影,他将失去最大的精神慰藉,也将失去因电影结缘的最好基友。
当最后将要以世界失去猫咪换取一天生命,他放弃了,因为他的宠物猫陪伴他和他母亲度过了最珍贵的时光。
他终于明白这个世上没有比生命更次要,可以失去的任何东西。
他的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和物才会变的精彩和丰富,才会拥有意义,没有了这些,徒有生命毫无价值!
这个世界或许可以失去任何人和物,地球照转,太阳照常升起,但正是有了身边这些生命,人、动物、植物、哪怕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我们的人生才会不同,他们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成熟,我们的人生才变得丰富和完整。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他们,善待他们,才能收获自己。
是宠物给你带来了乐趣,是孩子给你带来了希望,是盛开的花朵给你带来了好心情,是新认识的朋友给你带来了分享和快乐!
原来生命中不止有自己,还有身边每一个人和物。
影片结尾男主抱着心爱的猫回到从小长大的家,一进门镜头一转,进屋的是抱着婴儿的男主母亲,来到爸爸面前,爸爸对着刚出身的孩子说了声“谢谢”,全剧结束。
每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注定会影响他人和世界,或许这种影响很小,小到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但这每一个渺小的生命却都存在纽带和影响,组成了人生和世界。
1、“恶魔”应该是不存在的,只是男主的想象或者梦,伏笔有两处,一是女主说过男主总是喜欢假设,二是男主问过大叔假如要死了会选择在哪里。
2、很多人说电影结构混乱,情节拖沓。
我觉得大部分的穿插比较合理,比如大叔那段也是为了引出对死亡的思考。
3、假如是我来选择,也不会让猫消失。
猫是活物,跟手机、电影、时钟能比吗。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部电影里有着很好的呈现。
男主角想要让这个世界消失的第一件物品竟然是香菜,本爱香菜人士不能忍!
文艺风的电影就喜欢在外国拍摄,这部电影有着很强烈的分割感,前50分钟和后50分钟完全就像两部电影,和电影寻梦环游记立意一样。
日本人对生死总有种别样的感受,以风景和事物而物哀的美感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出来了。
电影将时间分割成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正好对应了男主角生命中三个最重要的事物,爱情、友情和亲情对应了手机、电影和猫。
电影,手机和猫,这就是男主角的一生。
看完这部电影,深刻意识到这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改成:假如我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过去和现实在电影里相互交叠,因为一个拨错了的电话号码而牵起一段情缘,彼此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热恋中的情侣就是有讲不完的话和煲不完的电话粥。
因为爱而在一起也因为爱而分开,因为太爱对方了,所以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分开了。
追忆过去无非是对现状不满,怀念以前的那段时光,同时也是怀念以前的那个自己,就算分开了也希望你能过的好。
生命的最后一通电话打给前女友,最后一部影片由最好的朋友来推荐,手机和影片成为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媒介。
煲不完的电话粥和看不完的电影,拥有珍贵回忆的怀表和收养而成为自己家人的狸花猫,当这些东西全部都消失殆尽时,那些珍贵的记忆也在一天天遗忘。
如果我变成回忆,退出了这场生命,你是选择孤独的活着,还是选择活在别人的回忆里?
只有自己记得的回忆,让活着的日子里挣扎和痛苦交织。
生活近看虽像悲剧,远看则是喜剧,如果不曾拥有光明,我怎会看见黑暗。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人类只不过是渺沧海之一粟。
当所有人都遗忘了你,你也要好好照顾自己,就像曾经爱过一样。
生命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我们存在,只要有人记得你,你就会一直存在,亦如永生。
砂糖在海边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的这段哭戏演技完全真情流露,是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吧。
这一段也是这部电影升华的地方。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在那个沙滩上,面对着曾经的自己,他像一个旁观者,也像一个局外人。
不是我遇见你,而是你引领着我啊。
父亲的爱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很隐晦,同意幼时的男主角将猫咪生菜带回家;怕母亲在家生病毫无寄托,在外面看见猫咪卷心菜小小的卷缩成一团放在纸箱子里,于是将纸箱子搬到院子里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还给猫咪取名叫卷心菜;在男主角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在海边的沙滩上看风景时匆匆忙忙的找过来,爱的小心翼翼又隐晦。
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了,脸上的创口贴是为了让观众更好的区分过去和现在。
时间还在,电影还在,一切一如往常没有改变。
坦然面对过去,勇敢迎接死亡,这是一门课题,也是一场修行。
他是一个邮差,现在轮到自己给自己写信了,那封寄出的信满含着泪水。
生命就是存在本身,在流经存在的意义之上,谢谢你曾经存在过。
——————写在电影之外的话 ——————— 在这部电影里一人分饰两角,砂糖你演起来真的很过瘾吧。
他真的很适合演文艺片,我怀疑他的内心深处住着一个文艺批。
我很喜欢的两个演员佐藤健和宫崎葵在一部电影里共演,真的是很开心。
佐藤健的将恋爱进行到底和宫崎葵的笃姬,这两部剧是我的人生剧。
借用这部电影里出现的一句话:电影的数量是无限的,我们的这种来往关系也会一直持续下去。
你说是吧,tkr。
这么明晃晃地把猫放到一个假设性的标题里,再加上是一部日影,那么治愈的属性应该是没跑了的。
事实上,在看之前,我也只把它当作是一部治愈系电影,聊作消遣,顺便拯救一下我这颗无聊低沉的心。
讲真,从海报上看,它就很治愈,上面是梨花带雨的宫崎葵,下面是抱着猫的一副暖男样的佐藤健,颜也有了,猫也在了,就这么煽情下去,是肯定能赚到一些人的眼泪的。
这是观看影片之前的感受,看了之后,倒是有些意外地小high了一把。
原因无他,两个字:迷影。
佐藤健配宫崎葵,这小俩口竟然还迷影!
于是乎,我还能说什么呢?
我无意于罗列出影片里出现的迷影元素,毕竟,我懒,而且,迷影元素的呈现,主要是提供给观者在观看过程中发现的乐趣,看别人罗列,就颠倒了重心了——好吧,主要是还是懒。
所以,我还是讲煽情吧。
煽情还真是成了不少电影工作者专精的一项技能。
看看国内的青春爱情片,你就知道了——打上淡黄色的柔光,放出舒缓的背景音乐,男女主人公面对着面,说着些让人听不懂的话,拥抱加接吻了,就有了happy ending,甩巴掌走人了,就成了sad story。
或者,换个套路,来场大雨,主人公大喊:XXX,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
真的是很煽啊。
比起我们的国产大片,韩国电影的煽情技术相对来说就高明了不少。
以有名的高分电影《辩护人为例,最后一场出庭戏中,随着宋康昊的爆发,他的大义凛然感染了庭内的旁听律师们,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起身,站起来的声音接连不断,强烈的煽动效应就出现了。
这场戏也为导演博得了“除了煽情,啥也不会”的美誉。
诶,还真别说,这种煽情确实蛮好看的。
而日本电影,尤其是治愈系电影的煽情路数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说多数国产青春片中的煽情让人迷之尴尬的,而韩国电影中的煽情让人义愤填膺或者潸然泪下的话,日本治愈系电影的煽情通常都会让人感到很舒服。
《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的叙事节奏就很舒缓,从人物到对白再到主题思想,都没有太过火急火燎的东西,一切都在慢慢地行进。
这种舒缓反映在日本文学、电影乃至是漫画的很多方面,成了日本创作者们很独有的一个特性。
因为换作其他文化环境里的创作者们,是很难把握住这之中的微妙尺度的,舒缓是为不疾不徐,太快就会仓促,太慢就显拖沓。
而一旦节奏上无法掌控的话,也就很难谈得上在此基础上的抒情了。
舒缓的节奏之外,就是各种煽情的元素了,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各种的回忆杀,一切都熔炼到一块,缓缓道来。
片中有这样一场戏,佐藤健告知了好友迷影小哥自己只有一天的时间可活,希望他能再推荐一部死前要看的电影。
平日里对那些影碟珍惜如命的迷影小哥开始不顾影碟摔落在地地翻找,一边找,一念叨着“找不到,我找不到”,影碟落地声噼里啪啦,满地狼藉。
煽情点,就这样出来了。
当然,类似的桥段很多,也都不是仅仅通过以上几个字就能概况得出来的,因为那种微妙本身就有些不可言说,其魅力也在于不可言说却可意会。
毕竟有些情感,它无论如何,就是共通的。
我知道有很多人并喜欢这种煽情,甚至于是有些看不起这些煽情手段,因为过分煽情而遭致恶评的片子也不在少数。
我倒是有些不以为然,在你感性的时刻,看到一个煽情的故事,情感上获得了波澜,心情被拨动,这其实多少有些可遇不可求的性质。
彼时彼刻的共鸣,未曾不会成为日后的此时此刻的你所心有念念的回忆,而这,也许就是我们喜欢看故事的原因。
回到影片本身上来,似乎还是得给出一个评价。
作为一部治愈系电影,《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其实做得并不赖,各种需要做到的点,也都大致做到了,但与此同时,它所做到的程度,却也并不算好,只是达标而已,这多少有些辜负了影迷们对佐藤健+宫崎葵这个阵容的期待了。
是吧?
公众号”启程制造“:
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
看片名以为是讲和猫咪之间的故事,看了才发现不止于此。
我不太喜欢看悲伤的电影,可是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基调就不愉快。
砂糖一个人骑着车,车筐里是他的猫,画面寂寞又有点小温馨。
“如果世上不再有猫,这个世界会有怎样的变化。
”“如果世上不再有我,究竟会有谁为我悲伤?
”“也许你不会相信,这是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以及,过不了多久,我就要死了,这封信,是我写给你的第一封也是最后一封信。
也就是说,这封信是我的遗书。
“这一幕是电影的开始却是故事的结束。
一个普通的青年在他的人生中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里,从自行车上摔下,然后医生告诉他——脑瘤晚期,时日无多。
恶魔出现了,一个长得和他一模一样的男人。
你明天就会死,只要让一个东西从世上消失,你就可以多活一天。
“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也无妨的东西,要多少有多少,这个世界难道不是充斥着无用之物吗?
”于是我也开始思考,如果一定要消失一些东西,我会选什么?
男主选了欧芹。
恶魔笑了:“你可能搞错了,消失什么是由我来决定的。
”第一个消失的是电话,恶魔轻蔑戏谑地看他,你不赶紧打个电话吗?
手机就要消失了哎!
他张皇无措,“我现在就打!
”可是翻遍通讯录他却不知道打给谁?
“你存了这么多电话号码却不知道打给谁?
”像不像我们,存了相干的不相干的多少人的电话,遇事却依然不知道到底可以找谁。
他最终打给了因一通打错的电话而相识的前女友。
他问她,假如明天电话就要消失了,你会打电话给谁?
她说,我不希望电话消失,因为那样我就不会遇见你。
分开前,他说出就要死的事实,两个人相视驻足良久。
没有电话我们就不会相见,电话消失了,所有跟电话相关的过往也都消失了,他失去了爱情。
记忆只属于他了,他想起两人直面友人的死去后,她哭着大喊:“活下去!
”那个死于异国他乡的友人,也曾大喊:“活下去!
”那时他们都以为时光久远,和世界的告别是多么遥远的事情,可是转身他便死于车轮之下。
第二天消失的是电影。
他和好友辰也因电影而相识,辰也热爱电影,会因曾经阑尾炎错过在电影院看一部经典电影而懊恼多年。
他看的电影大多来自辰也的推荐,包括让前女友在拨错的电话中和他开始攀谈的《大都会》。
“真庆幸我喜欢看电影,因为电影赐予了我知音。
”他让辰也给他推荐最后一部电影,辰也很生气,他认为电影永远不会有最后一部,因为他们的友情是基于电影的基础上,只要还有电影,他们就永远是朋友。
可是他就快死了,辰也在店里找要给他推荐的电影,那些他珍爱的电影散落一地,辰也哭了,“找不到!
”第三天消失的是钟表。
他一直感情不睦的父亲是一个钟表匠,在母亲去世时父亲也没有及时来看母亲,姗姗来迟的父亲带来了母亲的怀表,放在枕上:“我把它修好了。
”他常常骑着车在一个斜坡上停留,坡下是海鸥钟表铺,是他的家,是他父亲所在的地方,可是知道钟表消失前他也始终没有下去过这个斜坡。
他的存在被一点点抹杀,因为这些物件的消失,他存在的证明一点点不见,和他有交集的人都在忘记他,他活着,但却和不存在一样,没有人记得他的存在。
第四天,即将消失的是猫。
猫对他来说才是亲情最后的寄托,关于母亲的记忆绕不开猫,那是他最大的温暖。
回到家看不到“卷心菜”,他在大雨中找它,这场大雨和母亲住院时的那场大雨重叠了,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一天,他冒着大雨跑到医院,一向温柔的母亲在病床上挣扎,医生和护士按不住她只能准备给她打镇定剂,他站在门口看着自己的母亲,手足无措。
回到家,卷心菜正坐在信箱上等他,他抱住卷心菜,裹在自己的衣服里,紧贴自己最后的温暖。
信箱里有一封信,是手机消失前前女友寄给他的母亲的遗书,他曾经拒绝这样一封代表告别的信,现在前女友替母亲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把信寄给了他。
故事的结束,他最终放弃了继续活下去,他不能让猫消失。
其实我觉得整个电影有点像我们常见的一个问题:“如果亲情、友情、爱情一定要舍弃,你可以放弃什么?
”我想我一个都不会放弃,每放弃一样都是在抹杀我的存在,用全盘抹杀自己的过去来维持一天的生命实在是太痛苦了,如果我所有曾经的存在都没有了,那么我还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爱的爱我的都消失了,我的存在还有价值吗?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消失也没有关系的东西,因为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在证明我曾经存在过。
“如果世界上不再有我,究竟会有谁为我伤心?
你会伤心吗?
”“不是人在养猫,而是猫一直陪伴在人的身边。
对吗?
”
《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如果世上不再有猫》)开篇就像是无厘头的《死亡笔记》,“恶魔”诱导脑癌将死的屌丝青年签下了续命约定,而作为交换条件的电话、电影和猫则分别对应着爱情、友情和亲情,只要让其中的一样东西消失就能让屌丝青年多活一天,而与其对应的记忆和牵绊也会同时消失。
影片后半段的反转有一种直刺灵魂的力量。
其实一切都是屌丝青年和无法接受即将死亡的自己的深度对话。
而接下来影片的各种催泪弹桥段则将一个治愈、温馨的故事慢慢拼接完整。
(几乎是“你怎么舍得,让我的泪,流向海”的节奏)好基友的终极电影原来是《海上钢琴师》,那同样是一段懦弱而勇敢、平凡而伟大、专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有一个好故事,有一个人与我分享,那么人生就不算糟糕。
” “真庆幸我喜欢看电影。
”在旅游时和女友目睹了好朋友突发意外死亡,女友对着瀑布声嘶力竭的大喊“我要活下去!
”
“不是人在养猫,而是猫一直陪伴在人的身边。
” 即将离世的母亲将儿子“托付”给了“卷心菜”,希望他们俩能够健康快乐的继续以后的人生。
父亲在海边给妻子和儿子照合影时手总是在颤抖,在忐忑不安和强颜欢笑的悲伤中按下了快门,一张模糊的照片道尽了父亲的辛酸和心痛。
“如果世上不再有猫,这个世界会有怎样的变化?
如果世上不再有我,究竟会有谁为我伤心?
如果我从世界上消失了,没能实现的梦想和心愿,或者是无法完成的事情、没做完的事情、还有后悔,肯定会有很多吧。
不过我相信,有我的世界和没我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样的。
或许只有很小很小的差别,然而正是他们,正是我存在过的证明。
是我挣扎着、烦恼着,生活过的证明。
”
影片最后,屌丝青年敞开了心扉,带着“卷心菜”一路愉快的骑行回了父亲的钟表店。
画面一转,母亲抱着初生的小家伙进门与父亲两两相望。
父亲将修好了的定情怀表交到母亲手中,然后轻轻的道了声“谢谢你”。
凝视着活力灵动的小家伙,父亲又轻轻地说道“谢谢你,来到世上。
”这样的处理方式一下子令人想起了《老师与流浪猫》、《借着雨点说爱你》、《横道世之介》、《向阳处的她》,虽然人生的结果无法改变,但若能回忆带笑,仍可算作一种幸福的离开的方式吧。
感谢有你,感恩生活。
若是有缘,就请期待下一个轮回吧。
电影的配乐与剧情的配合度相当高,片尾曲则是干净、轻灵但不乏力度。
鲜活走向落幕,生命走向死亡。
最后的终极一问:组成每个人生命链条的爱情、友情、亲情以及工作,到底对于每个人意味着什么?
脱离关系的生命,最后回归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整体而言,电影的立意鲜明,直白而又通俗的讨论了生命的存在。
脑癌晚期的邮政员在还有24小时可活的背景下,只需舍弃生活中的一些东西,便可多活一天(24小时),与此同时,与这些东西有关联的记忆和情感也会一并被清除。
从电影主题的理解和接纳成本而言,确实观影不费脑。
但就故事的连续性和深度而言,不知道是因为被某平台和谐了一部分还是电影本身剪辑的问题,有些许突兀和不连贯。
每一个小单元的探讨总是戛然而止,观众的情感还在共鸣的路上,情绪也还在酝酿中时,导演便立马投入了下一个单元。
显得各个单元之间是孤立的而又因为剪辑的原因,各个单元之间总会牵扯一些其他单元的场景,导致故事不流畅,观感凌乱。
如果单纯来探讨各个被舍弃的东西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确实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
第一个小单元:舍弃通讯工具(手机)手机=爱情。
男主因为一通打错的电话而认识了女朋友,因为这一通电话,俩人确定了恋爱关系,在电话中俩人有聊不完的话题,只可惜电话中的聊天劲头并未带到现实中。
我想这一单元是借着爱情的壳,想要讨论的是:脱离屏幕的交流,还能剩下几分纯真和欲望?
科技产品的加持,让交流变得异常简单和轻易获得;同时,正因为这种随时随地的表达,反而导致了真实环境下的失语和无话可说。
建立在电流信号中的爱情终究败在了真实环境下。
而失败的并不是科技,而是被科技遮盖的:最悦耳动听的话只能面对面的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能脱离真实社会。
只有面对面的对话,才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最真实的情绪和情感的流动,这些在屏幕上是无法完成的。
第二个单元:舍弃电影电影=朋友。
因为电影与朋友结缘,而这个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是双方拥有共同的爱好,交流起来是能够触动心流的知己。
这段关系的舍弃,不仅舍弃了朋友,也舍弃了能让生活熠熠生辉的东西——爱好。
这个单元想要表达的东西有友情,爱好,艺术。
确实艺术让生活更美好,精神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艺术。
只是这一个单元想要讲的东西太多了,多了就难免没有着重点,每一个都可以拿出来作为一个独立故事的点,在这个单元浓缩在了一个故事中,故显得每个点都很浅。
第三个单元:舍弃钟表钟表=父亲。
这是我看得最莫名其妙的一个单元,只能从后面消失的物品来推测,这个单元被放弃的是钟表。
而男主的父亲是开钟表店的,一生都在与时间打交道。
通过电影透露出来的几点,可以佐证男主与父亲的关系很一般,可能已经上升到了怨恨的阶段。
在男主母亲快病危时,父亲才匆匆忙忙赶来看望,其他醒着的时间却并未来过,由此推测父亲在家庭关系中,一直都在忙于工作,分配给家庭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不仅缺席了孩子的出生,也缺席了妻子最后的人生。
或许,钟表不仅代表了父亲这种角色,同时也指代了一种循规蹈矩的生活。
在日本,一个家庭的收入来源大部分来自父亲。
作为获取养家糊口资源的角色,父亲早就已经不再单纯的只是一个称呼。
其背负的责任,让这个角色要按照祖祖辈辈走过和划定的路线来生活,在时间的分配上是基本上都是工作第一,家庭第二。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标准的生活轨迹,减少了每个人的试错成本,是安全的庇护港湾,按照既定的轨迹前进,无需怀疑便能看到结局。
而缺点大概就是有标准便有规则,有规则便要遵守,在这个圈里,便要守规则,要妥协。
只是不明白导演既然展示了跳脱规则的逆行生活,为何又安排跳出标准生活轨迹的驴友撞死于车下,不知其用意何如?
难道他想表达的是跳脱出去的,步步危险,是无法获得长远发展的。
(此处为我的猜测)第四个单元:舍弃猫猫=母亲。
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拥有生命,它的来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男主有几次在喃喃自语“如果我离开了这个世界,会有人为我难过吗?
”每个生命都想拥有独一无二的唯一性和不可替换的100%关注度,只是自然总在用它的方式告诉每一个人,没有谁的离去会让它停下驻足,它不会为任何一个生命改变。
在无数次认识到自己的弱小和普通后,总会让人失落和寂寞。
难免会怀疑活着的重量感和必要性。
放弃了猫,失去的是与母亲的链接,同时切断的也是自己的存在。
没有母亲,不可能有男主,母亲是给予他生命的人,而他生命的重量早在出生那一天就已经被认可了,父亲对着他说“谢谢,感谢他的到来”。
找回猫的那一刻,男主找回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的生命重量是无法简单衡量的,对于那些他爱的人,爱他的人,他的存在便是意义。
至此,假如猫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假如从来没有出生过,那么所有的友情,爱情,亲情,工作这些体验都不复存在。
现在,回过头来,便可以回答生命的本质,便是活着。
这是前提是任何一切价值和意义的前提,而不管如何假设,有一层关系是无法脱离的,便是给予生命的亲子关系,只要活着了,便有了重量;只要活着了,才会有友情,爱情,工作的故事。
“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那这个世界会有如何的变化呢假如我从世界上消失了那究竟会有谁为我悲伤呢假如我从世界上消失了那些未实现的梦想和思绪那些在我存活时未能完成的事情对此我一定会抱有许多遗憾吧然而,这个世界我在与不在相信一定会有所不同也许真的只是些小小的不同然而正是它们是我存在过的证明”是我挣扎着,烦恼着,生活过的证明一个人的意义不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而是对你爱的人、爱你的人和你身边的所有人的影响,你的存在对于他们生活的一点点不同都是你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我从来都不仅仅只是被需要,我对于某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人,这才是,能让我更勇敢的活下去,不惧死亡的活下去的真正动力所在。
当爸爸说出那句“谢谢你,能出生在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强烈的感知到了自己的存在,是不可替代的,必须的存在。
“请你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记住自己的优点。
因为只要有这些优点,你一定可以幸福,也可以为周围的人带来幸福。
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再见。
希望你能够永远保持你的优点。
——妈妈”
涵盖了爱情、友情、亲情的慢电影爱情源于电话友情源于电影亲情源于钟表和猫当男主选择多活一天的时候随之就要消失一件重要的东西有得必有失但记忆却还在哪怕实物从世界上抹去了脑海中的记忆却一直围绕着他也只有当失去的时候人才懂得珍惜吧说实话这部电影并不是很对我胃口分段式的回忆记录配着无限循环的背景音乐仿佛就是在看MV不如原声
我们活着这个巨大无比的世界上,当有一天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有谁会为我们悲伤呢?
你呢?
会不会?
正是因为这样的不确定,正是因为这样带来的恐惧感,我们十分惧怕死亡。
又有什么能够真正的证明我们存在过,我们来过,我们活过?
其实很多。
就像这部电影里所告诉我们的那样,砂糖饰演的邮差,性格温和甚至有些内向,对待别人总是小心翼翼,敏感而又孤独。
他的生活平凡而又普通,普通到几乎没人会注意到他的存在,像极了一颗透明的泡泡,易碎、漂浮不定。
生命的最后,与恶魔交换身边所有物的他,看着爱人、挚友、时钟一点点地从身边消失,生命得到了延续,而那样,真的快乐吗?
生命的意义或许不在其长度,因为生命太过无常。
时常我也会想,无人问津的我们,有一天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会不会有人记得我呢?
总是怕给人添麻烦,总是小心翼翼地去对待身边的人,不敢轻易交付自己的真心,总是害怕得不到回应与回报……所以才会如此害怕死亡,恨不得多留一秒钟,哪怕多于一个陌生人擦肩而过。
所以邮差才会同意做这样愚蠢的交换吧。
所以我们才会愚蠢的活着吧。
交换了自己的所有物,那些过往都不再存在,才是真的没有人记得我们。
到那时,拥有了更长的寿命,即使活着,也没有人记得,也没有人为此而悲伤,那才是真正的死亡吧。
于是,不能没有猫咪。
不记得从哪里听到过,抑郁症最好的缓解方式之一是养一只猫。
其实不止这种病症,也不止是猫。
我们习惯于把记忆物化,加以保存,因为我们认为,那些物化过的记忆才是我们存在的证明。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一只猫,尽管我如此渴望。
朋友说先养活自己再养猫吧,我说,先养猫可能才能养活我自己吧。
感谢生菜、包心菜(来自电影翻译),感谢家人,感谢曾经的爱人,感谢拥有共同语言的挚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其长度,感谢我们曾经存在过,来过,生活过,挣扎过,渴望过,幸福过。
最终,我还是向生活“低头”了。
生活选择让我消失,我不再挣扎了,死亡不再重要了。
关于爱情、友情和亲情,虽然有让人不满的世界设定和矫揉造作小清新风格的摄影镜头可最后还是看哭了。电话,电影,钟表和猫这些情感的牵绊从世界消失现代世界会变成怎样不可想像。《春光乍泄》《大都会》《Limelight》《海上钢琴师》在影片中多次有意无意被提及,小林武史配乐也让人惊喜。
很不喜欢这部电影了……一星给猫一星给小葵
感觉没有原著丰满?以及我真的好喜欢那种长相的猫啊!
其实是,我得了脑瘤,我开始忘记爱情,忘记友情,渐渐开始忘记亲情。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一件件消失,要是从来没存在过,人们也能安然的生活,少了我的存在,世界或许完全不会改变一点点。但是那一点点羁绊,和回忆,就是我们来到世界上的小小痕迹。感谢每一个平凡的自己到来,组成这个世界。谢谢
一个东西消失了,哪有这么简单的效应。啧,奇幻想少了,不好玩。鸡汤太多了,说教。
个人感觉,这个恶魔其实就是男主的脑肿瘤的化身(这么说应该能懂吧),他说每消失一样东西,男主就能多活一天,是指,脑肿瘤越来越大,它会压迫周围的脑组织,而刚好它在的地方与记忆有关,它每天都长大一点,相应的男主脑组织也被多压迫一些,缺血等会导致脑组织坏死,结果就是记忆消失,但是这也意味着男主能多活一天(熬过了那天),这些消失是指在男主的脑海里消失,并不是真正的世界,个人推测,这个时候其实有可能是男主昏迷后的幻想,他可能在一开头摔下单车后就一直处于昏迷当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周围人的反应。当然这个是我还没看完就发的,只是个人的一些推测,可能挺多不符。
有佳句无佳章,迷影部分的确心有戚戚焉,但冈田惠和的鸡汤故事被导演呈现地过于拖沓散乱了,尤其中间致敬春光乍泄的阿根廷之旅显得突兀,瀑布前小葵的歇斯底里也是莫名,整个电影的色调还不错,幽蓝的朦胧感透着回忆的味道,不过音乐铺得太满,煽情意图明显。
1、很平庸的改编,猫的部分删的差不多,原作的灵气尽失。2、我们为明天而活,却因昨天而存在
生活多美好 脑洞版。
主题性电视配乐散文,大量密集的配乐破坏了叙事,手机、电影、时钟等元素背后都指向男主角感情的某一部分,以消失来讲回忆,再体验接受活着的历程。主角们被迫停留在韩剧一样的拖沓里训练自己慢半拍的反应和造型感,不过原田美枝子真是有清风拂山岗的力量。
看过
伊瓜蘇瀑布下,還是一個人比較好。
这部影片其实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死亡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活着的时候那些美好的记忆,身边重要的人,失去了他们会比失去生命更可怕。毕竟我们活在这世上,不只是独立存在的呀,我们会有家人会有朋友会有宠物会有各种喜欢的事物,这一切才构成我们活在这世上的凭证呀。感恩就好2017.4.29night
将消失之物赋予其指代的情感意象,手机、电影、猫,爱情、友情、亲情,层层递进,情绪的渲染和铺垫也做得细致而可信。“把人生分分秒秒都分割出来的,让其不自在的就只有人自己。” “不是人类在养猫,而是猫在陪伴着人类。” “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和一个合格的听众,你就永远不会被生活甩在身后。”
最后紧紧抱住我的小猫咪还是哭得不行…
给猫咪,给构图,给配乐。至于故事性就算了吧,完全辜负了我的期望值,简直一塌糊涂,煽情点完全缺了火候,那种“知道这个地方好感人但是一点都不想哭”的感觉真的太糟糕了。
画面很好看,清清亮亮的。故事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可是叙述的重心总感觉不太对,配乐也有点莫名其妙,昏昏欲睡。男演员一人分饰两角,很棒。
看着不是很舒服。消失一个物件带走一样关注。爱情,友情,爱情。关注是双方的,当意识到失去对方而难过后,也说明了对方为失去你而难过。意识到自己的重要,坦然接受自己的消失,世界真的会不一样。递给《春光乍泄》笑了,这真不止友谊了啊!和猫咪相关的就最后四十分钟,也不是很相关。被骗了。
文艺有余,内涵不足。从电话、电影、手表再到猫,追溯爱情、友情、亲情再到自身,万事万物,存在即合理。题材和构思不错,可惜叙事剪辑节奏太乱,典型的日式小清新鸡汤片。
如果用失去一件东西来换一天的生命 你会选择放弃什么 然而当你放弃失去之后 就会知道自己放弃了重要的然而自己并不知道的事 后悔也没有用了 不管做出了什么选择 只要问心无愧 不后悔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