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赤叶青枫6月15日上映的多部新片之中,有两部影片非常值得一看。
一部是《侏罗纪世界2》,另一部便是《血十三》。
前者是好莱坞著名科幻大IP的最新续作,无数影迷翘首以盼的“星爵大战霸王龙”;后者是根据多起现实社会案件改编的华语犯罪悬疑电影的异色之作,二者看似关联不大,实则有一共通之处:都是嗜血惊魂!
只不过,前者“出动”的是恐龙怪兽,而后者则是变态杀手的另类犯罪直击人性痛点。
《血十三》讲述了一个香艳血腥、诡异惊心、极度烧脑的犯罪故事。
市内凶杀案频发,多名死者皆具有相似之处:都是卖淫女,遇害前都恰好身穿红裙,都是被放干鲜血遭虐杀而死,而且除此之外现场再无其他半点对破案有利的蛛丝马迹。
为了破案,市刑警队探长邢敏(黄璐饰)在省厅老侦查员老周(谢钢饰)的协助下,不惜将自己作为诱饵,深夜打扮成红裙性感女子诱敌上钩。
后来凶手终于浮出水面,而邢敏却命悬一线,分分钟都有可能成为第十三个被害者!
就题材和剧情而言,《血十三》是典型的大女主戏,而且极为大胆地将焦点放在了卖淫女这一特殊边缘群体身上;就画面而言,片中不仅有多位无辜女子被连环杀人案凶手残害的镜头,更有裸体艳尸出镜,尺度之大,在近年来的华语片中甚为罕见;就影片台前幕后主创而言,此片是80后新锐女导演李聆聪的处女作,编剧胡涂也是位女士,再加上女主角是凭借在《演员的诞生》第一季中人气飙升的演技派“文艺片女王” 黄璐,鲜明的女性视角昭然若揭……要知道每年华语犯罪悬疑电影虽然层出不穷,但里里外外如此这般明显极具“女性”这一性别意味的此类电影近年来并未在内地的大银幕上出现过,故而《血十三》问世,无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意义非凡,而譬如红裙、鲜血、红唇等红色元素的大量反复运用以及不时摇晃的写实镜头亦进一步凸显了此片的先锋性与探索性。
更为难得的是,《血十三》噱头十足不假,但并非徒有其表。
它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剧情的扑朔迷离与悬念的环环相扣令人惊心动魄之余又烧脑不断:影片伊始,第一个被害者生前最后接触的多名男子一个个皆有重大犯罪嫌疑,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却又陆续分别洗脱了嫌疑;也许某些“老司机”观众观影看到一半时已能猜中谁是真凶,但是变态凶手的犯案动机,老周随身携带木匣里所装的骷髅头的真实身份,郊外小院内女植物人的瘫痪隐情等依旧惊悚成谜;等到邢敏以自身为饵诱敌上钩后更是一度神秘失踪,那段时间她到底身在何处?
最后她又能否成功逃离魔爪并成功抓获凶手?
……一切的一切,唯有看完全片才能陆续解开谜团。
否则,就算你猜中了开头,也很可能无法猜中结局。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并没有单纯只是为了破案而破案,它借讲述诡异离奇的连环凶杀案的侦破过程客观呈现了在当今看似“笑贫不笑娼”的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对特殊边缘群体实质上的漠视与歧视——就连同样身为女性的执法人员邢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亦不例外,变态杀手的另类犯罪则是将这一人性暧昧痛点极致放大,不禁发人深省。
而老周十五年锲而不舍的人海追凶,邢敏从例行公事地查案到为抓获凶手不惜以身犯险,再到终于学会真正尊重生命的心态转变,亦不仅仅是为了尽忠职守的伸张正义及铲奸除恶,更是一场血与罪的人性救赎。
生命可贵,善恶一念,且行且珍惜。
今天早上九点,在一家散发着霉味的小电影院里看的这部电影,全场只有我一个观众。
一方面是早上人本来就少,另一方面这片子也属于小众题材吧,又没有什么大明星助阵,票房注定不会理想。
不过我是乐于看到这种片子的出现,至少国内还有人在比较认真的拍摄犯罪题材的类型片。
个人觉得质量也过得去,故事表述的比较完整,演员也没有过于违和的表现,总体算是及格吧,出于鼓励多给一星。
缺点也不少,一是题材有点混乱,本来是犯罪片,可又总想表达对于卖淫女这一社会边缘群众的同情和理解,以至于两方面都表达的不够充分。
二来案件侦破的过程也谈不上多么专业,证据的收集整理几乎没有,老专家又不是伊利丹,整体拿着一个头骨满世界跑。
最可惜的是对罪犯的刻画虎头蛇尾,把重点放在了给他的变态犯罪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差点把他变成了情种。
近年来,中国犯罪类型片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犯罪类型片成为国产电影类型市场的一把尖刀。
既有擒拿柏林电影节金熊、银熊的《白日焰火》涌现,也有为上海电影节输出影帝“三黄蛋”的 《烈日灼心》冒尖,既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低成本高口碑之作《心迷宫》,也有名利双收的顶级制作《湄公河行动》,既有《嫌疑人X的献身》这种海外版权的本土化,也有《追凶者也》这类社会真实事件的改编,既有《全民目击》反思公众舆论话题,也有《催眠大师》尝试视听饕餮。
然而,这一波中国犯罪类型片的浪潮都是清一色男人电影,女性视角或女性主导的犯罪类型片似乎一直缺席,直到这部由女性导演执导,女性角色挑梁的《血十三》。
《血十三》讲述了一名女警为破连环杀人凶案,不惜把自己变成犯罪诱饵,打扮成第十三个受害对象的故事。
纵观犯罪类型片的国际舞台,女性犯罪题材的话语权并不示弱。
比如根据“美国第一连环女杀手”真人真事改编的《女魔头》,该片还助力查理兹·塞隆成为金球、奥斯卡和柏林银熊三料影后。
再比如女权主义的《末路狂花》,不仅拿下第64届奥斯卡奖最佳剧本,还一度和《沉默的羔羊》死磕,并为公路类型片提供范式。
再早点的,比如第23届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得主《日落大道》,巧妙地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反应好莱坞繁荣所滋生的负罪感。
此外,安吉丽娜·朱莉领衔的《原罪》和莎朗·斯通主演的《本能》,也曾让无数直男拜倒在他们的大长腿前。
近点的日韩国,女性犯罪题材的创作也是相当活跃。
豆瓣上最受文艺青年喜爱的韩国女性犯罪电影当属《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至今保持着8.4分的好评。
此外韩国女性复仇电影《亲切的金子》,在中国也有相当的观众缘。
而由松隆子主演的日本电影《告白》不甘下风,豆瓣获评8.7高分。
另一部日本女性犯罪题材高分电影《第八日的蝉》,在中国犯罪类型片爱好者心目中也有一席宝地。
中国此前并非没有女性犯罪题材作品。
2012年娄烨执导过一部女性涉罪电影《浮城谜事》,该片曾获6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垂青,并护送齐溪荣登第49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宝座。
2016年,还有过一部叫《喊山》的文艺片,讲诉一位被拐女子的困境与突围,可惜这部电影上映票房约等于零。
《喊山》的故事和李杨导演2007年的《盲山》不乏相似之处,而《盲山》的主演,正是在这部《血十三》里挑梁的黄璐。
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部女性主导的女性犯罪类型片的涌现:很“黄”很“暴力”。
说它很“黄”,并不是因为故事里一系列被害人都是夜半出行的失足妇女,一众被害人虽说都贴着特殊职业的标签,但影片中并没有相关情节的展示或暗示,恰恰相反,故事在这方面做得很节制。
说它很“黄”,主要是因为它的挑梁主演姓黄名璐,所以影片的表演路径有着深刻的黄璐印记。
黄璐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自打2006年参演章明导演的《结果》,一直坚持只演文艺片的职业路径,这在中国女演员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别看黄璐的知名度和当下流量明星没得比,但她却是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常客。
她主演的《红色康拜因》,是第48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最佳影片;她领衔的《盲山》入围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罗马电影节最佳导演;她主演的《中国姑娘》 ,荣获第62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豹奖;2013年第42届鹿特丹电影节,还出现过她主演的两部电影《云的模样》和《坠落》共竞最佳影片的局面;而她主演的《推拿》,曾让她成为第64届柏林电影节影后的热门人选 。
至于她到底要文艺到什么程度,看她月初刚举办完的电影主题婚礼就知道了,黄璐小两口是有史以来第一对选择在中国唯一艺术院线当代MOMA影城举行婚礼的夫妻。
说它很“暴力”,也并非强调影片犯的情节或视觉呈现很“暴力”。
片中确有十几位被害人都被残忍加害的事实,犯罪手段之凶残,犯罪态度之狠毒,难逃“暴力”的标签。
但毕竟导演是女性,而且还是导演处女作,相比犯罪类型片男导演口味,女导演李聆聪有爆发力,同时也有相当的节制。
我要强调的“暴力”,是广义的“暴力”,是无形的“暴力”。
影片对犯罪类型片爱好者保留了一定口味的呈现,比如片中涉及的地窖,很容易让人联想此前性奴案。
但故事的重心志不在此,而在于如何摘下我们所有的有色眼镜,这包括黄路饰演的女刑警邢敏,也包括片中凶手。
这么说并不是要反对主角光环的邢敏,而是要强调某种普世价值。
正如片中老周所说,你要是认为她们该死,你永远破不了这个案子(大概意思)。
故事采取双天使结构,老周是赎罪天使,邢敏是冲动天使。
正因为老周多年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被害人,将第一起红衣裙杀人案草率地交给了新来菜鸟办理,错失首犯就抓住凶手的最佳时机,让其演变成一个红裙子连环杀人案的元凶。
多年来老周忍辱负重,抱着被害人头骨辗转多地,非破此案不得以救赎。
在老周的体系里,世界上没有该死之人,只有受害之人,唯有还受害人众生平等,才不至于被有色镜片障目,才能抓住罪魁祸首。
更重要的是,有色眼镜也是悲剧根源。
罪犯正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第一个被害人,才有了第一次的怒火中烧和激情犯罪,才有后来一系列上瘾般的连环杀人,才有一系列刀下冤魂。
有色眼镜,是“暴力”的根源。
对社会问题和人物塑造浅偿则止,完成度不高! 叙事粗糙,节奏失控,整体太简陋! 剧本惨不忍睹,人物歇斯底里,剪辑尤其失控!
如果案情本身不够悬疑的话,过分频繁运用快切不仅无法营造紧张感,反而连正常的叙事也割裂了。
据说是导演的处女作,何不更平实一点?
“风格即人”,这种东西是自然流露的
6月15日上映的《血十三》是一个由女导演拍摄的女警察破获女性被杀害的故事。
非常典型的女性导演作品,不仅合理的融入了很多细腻的情感表达,也因为来自真实事件的依托,使得聚焦女性案件变得凌厉许多。
不再是以怜悯者的姿态博得观众的同情,而是借邢敏这个女警,唤起女性对于保护自我的意识,这是一个女性导演在自己作品中的本能表达。
毕竟是一部犯罪悬疑片,在这里不必对电影的剧情做过多剧透,只需要知道故事里有个变态杀人狂,十五年来一直没有被抓获,同时一直在不断的对这个城市的女性下着毒手。
虽然没有通过推理去断定这个变态杀人狂是男性,但导演的表达处处在暗示或者观众也会觉得是男性更为理所应当。
就像预告片里提到的四个嫌疑人,一个是女性死者的男友,一个是送她回家的出租车司机,一个是与她有肉体交易的局长,还有一个是突然出现的黑衣人。
当所有的镜头勾勒出线索后,相信没有观众会质疑凶手会出离于这四人。
可见观众在绝大程度上认可残忍杀害女性的是男人。
回到电影以外的现实生活,先后有好莱坞性侵事件“风靡全球”,出租车司机强暴空姐,以及时而出现的家暴问题,这些大大小小的恶性事件都在指向男性对女性时刻有造成伤害的隐患。
保护女性不是一个男人的事,但一个男人应该保护女性。
当一个女性遭受着肉体抑或精神的摧残时,谁可以拯救他们,《血十三》中几乎质疑了所有社会属性的男人,最终得出答案必须靠女性自己。
就像第一个案件中的四个嫌疑人,关系最亲近的男友一出现就是浑身是血,完全的癫狂状态,出租车司机冷静到可怕的只是交代了目击的经过,代表政府权威的局长却是一个狐假虎威虚伪霸道的空壳,还有那个不明身份的危险分子黑衣人则是指向了所有陌生人。
而核心人物女警官邢敏则是一个对男人始终信赖不起来的代表,很多时候他比周围的男人看起来更可靠,男同事梅硕的娘娘腔就反衬了这一点。
请注意片名叫《血十三》,对于血这个意象在电影里有很多方面的解读。
血是整部电影的风格基调,也是凶手残忍手段中的一个标志——死者尸体几乎流干了所有血,更是女性每个月经期的排泄物,都是很明显的对女性弱势的强调。
从影像的角度来说,这个让很多人看了会很不舒服的东西在片中却多次触碰着尺度边缘。
案件中几次重要的现场展现很直观的交代了被放干血的尸体的青灰色,凶手杀人的场面也是让血直接喷出几米高,还有那件血红色的裙子作为重要的线索反复出现,甚至有个关键情节可以看到女性裆部明显的血斑,很难想象一个女导演会用这么极端的手法表达,但转念一想,这也只能是女导演才可以毫不避讳的直面这类血腥。
案件最终一定会破获,这是我们欣赏一部悬疑片最终期待的畅快,但在这九十多分钟的体验中,能够感受到导演强烈的呼吁还是难得。
导演李聆聪有过美国留学的经历,这也让她具备了很强的类型片叙事素质,所以在把控整体的节奏和结构上,几乎没有露怯,反而透露着一种娴熟。
如果你有幸跟她交谈,首先会觉得她足够的阳光善良,可就是有那么几个瞬间让你觉得她小小的个头里有着一股隐忍的力量,而如何把控这股力量,她选择用电影释放,我想这是《血十三》具备作者性的根源所在。
女性犯罪电影正在以特有的温度中和着犯罪题材的冷酷,一部《血十三》代表不了全部,可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6月15日,可以去影院感受这种残酷美学。
《血十三》是部叫人眼前一亮的电影,取材于真实案件,巧妙地游走在光明与黑暗之间,不害怕展现大尺度、敏感的社会现实,用现实主义和带有悬疑色彩的类型包装,电影内核却是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关怀,如同一束冷淡却不失温暖的阳光,照射进影片所涉及到的,那个阴暗的现实社会角落。
既有类型片的爽利,又有文艺片的清新质感。
从故事类型包装来看,《血十三》既写实,又悬疑,一起当下发生的杀人案,与十五年前一桩连环杀人案产生微妙的联系,“社会边缘女性”、“劫杀情妇”等敏感话题先声夺人,为影片确立了一个有噱头,对观众有吸引力的开篇。
但是在骨子里,《血十三》其实讲述的还是社会边缘人对自我身份的迷失和找寻。
所有大尺度的情节展现,最终关照的还是影片中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她们)畸零式人格形成的社会诱因。
编剧胡涂本身就曾是北京市公安局的一名警官,所以《血十三》的剧本看似荒诞,但其实却是真实发生过的案件改编而成,所以不同于为了悬疑而烧脑的同类影片,《血十三》的剧情很扎实,也很匪夷所思。
而年轻的八零后女导演李聆聪也很聪明地避过了掉进叙事旋涡的可能,把电影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与这个世界关联的角度。
这就保证了影片哪怕被剧透,同样可以挖掘出人性的阴暗、丑陋亦或是光明面。
而这,才是一部电影真正应该带给观众的思考。
从影片开始,女警官邢敏因为自身原因,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社会边缘女性怀有深深的成见,因而对案件掉以轻心,甚至不愿去接纳案件,到她渐渐被温吞但又执着的老周打动,了解到每一个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怜之处,进而意识到自我的狭隘,并因此关联到隐藏极深的连环杀手的动机。
整个案件侦破过程,与其说是在叙事、烧脑,倒不如说是在直面我们当下生活这个社会的种种问题。
尤其是钱波饰演的连环杀手形象,如此真实地出现在完全属于中国语境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还有他那明显带有性心理变态的作案动机和手法,猎奇又真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也算是从反方向释放了大众心理的某种焦虑。
一个健全的社会,有光明,必然也会有黑暗,不能因为黑暗的存在,就选择视而不见,《血十三》在表现种种敏感、大尺度的场景和事件同时,骨子里想要传递的还是人性真善美,在惩恶扬善,抓捕罪犯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及早发现人性变异的诱因和那个危机时刻,及时疏导,解决社会层面的问题,同时关怀那些在心理上容易走向误区的人。
这才是电影更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李聆聪导演的《血十三》是一部特别的犯罪悬疑电影,让人在观影过后感受到一种冰冷而直击人心的凛冽之感。
残酷的杀戮也可以蕴含致命的美感,在一起看似寻常的连环杀人案件中,其实隐藏着不可言说的血腥与黑暗,电影《血十三》以一袭飞扬红裙,表现出隐秘真相之下的无限苍凉。
80后女导演李聆聪,女性编剧胡涂,主演过《推拿》、《盲山》等众多文艺电影的实力女演员黄璐,以及整部电影始终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让原本冷血残酷的犯罪案件也带上了女性视角所特有的敏感与温情。
人性的温度究竟能否与现实的寒意相抗衡?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看过《血十三》后的最直观感受,那么一定就是“红”。
香艳红唇,招摇的红色裙摆,鲜血触目惊心的红……肉身其实要比想象中脆弱得多,不过像个承载血液的容器,失去了鲜活涌动的血液,人也像寂灭的油灯一样迅速干枯暗淡下来。
与生命产生直接关联的血,成为了《血十三》中别有深意的重要意象。
被残忍杀戮、放干鲜血、虐杀而死的受害者失去了身而为人的最后一点尊严,被血泊中的红所献祭。
除了这种近乎猎奇的残酷杀戮手段,《血十三》中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群体就是失足妇女。
似乎在各式犯罪类型的影视作品中,她们扮演的都是尘埃一般无足轻重的角色,居无定所,无权无势,整日接触的不是亡命之徒就是空心之人,面对暴力没有反抗招架之力,如同脚下草芥一般微不足道,即使死去也是悄无声息无人关注,因为她们本身就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一种存在。
在《血十三》中,由黄璐饰演的刑警队探长刑敏面对这类边缘群体的心态其实与大多数常人相似,带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想深入了解更不想去触碰,因此在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受害者的连环杀人案件时,刑敏的内心实际上是抗拒的,直到案情探索逐步推进,刑敏方才察觉到凶手的杀人动机绝对不单纯,而她自己浑然不觉已经置身于致命危险之中,第十三个身穿红裙悲惨死去的受害者或许就是刑敏……
整部电影中埋下的一处精妙伏笔,当属老侦查老周(谢钢饰)随身携带的那只神秘小木匣。
当木匣中的秘密示人的那一刻,一股惊悚寒意瞬间从心底升腾而起:木匣里放的正是个明晃晃的人类头颅。
老周始终随身带着这样一个“邪物”,实在是让人有些不寒而栗。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骷髅头,老周这十五年来近乎偏执的破案欲望才有了合理的解释,也让令人难以喘息的烧脑案情平添了几分令人唏嘘的人性关怀。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悬疑片《血十三》巧妙地兼顾了犯罪与文艺两个题材,让残酷的杀人案件也带上了凛冽的美感。
高潮迭起、悬念丛生的紧凑情节让观众仿佛置身其境,体会生命朝不保夕的脆弱与绝望。
小小的城里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切记,永远,永远都不要对不可探知的人性心存侥幸。
血和十三是两个看起来没什么关联,但都让人觉得不安的词汇,鲜血既是生命诞生也是消亡的征兆,而十三则在各式恐怖小说或影视作品中都带有一种不详的色彩。
女导演李聆聪执导的处女作《血十三》以犯罪悬疑片中很少出现的女性视角,揭示出了一场残忍至极的连环杀人案件背后隐藏的神秘真相。
不怕杀人犯内心混乱行踪不定,就怕连环杀人狂是个有规律可循的“强迫症”,用一次次残酷无情的杀戮完成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神秘祭典,谁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就会成为下一个不幸的罹难者,仅仅是因为某个表情动作或是身上的附属品就让凶手起了杀心。
电影《血十三》中那个残酷冷血的变态杀人狂,正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强迫症,他搜寻目之所及每一个身着红裙的女子,在残忍杀害以后无一例外地放血,让受害者变成一具难以辨认的干尸。
小城里接连有十二位无辜女性不幸遇害,而凶手的谋杀计划依旧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究竟谁会成为第十三个裙摆绯红、身体冰冷僵硬、痛苦死去的受害者?
听起来震慑人心的《血十三》杀人案件其实灵感来源于真实社会案件,曾有过多年从警经历的女编剧胡涂在办案探案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这也使得《血十三》的故事剧情具备一种现实主义色彩鲜明的真实性。
电影中的女主角刑敏(黄璐饰)是办事干脆利落刑警队探长,而老周(谢钢饰)则是经验丰富的老侦查员,二人为找出最近连环凶杀案的凶手组成了专案组,却发现这惊人的作案手法竟然与十五年前那起悬而未决的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隐秘联系,寻觅凶手的过程也因此越发扑朔迷离。
为了尽快破案,刑敏决定铤而走险,将自己打扮成典型的受害者形象——独自一人身着红裙的女子,本以为这样可以成功将凶手绳之以法,可功夫高强的刑敏居然也遭遇了难以提防的暗算,在生死存亡的缝隙中拼命挣扎只为寻找一线生机……
电影《血十三》令人印象深刻的其实并非凶手猎奇性的作案手法,而是通过侧面对于刑敏与老周二人的细致刻画。
表面作风强悍、无懈可击的刑警队长刑敏其实内心有着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这阴影始终与她相伴相随,导致她即使在各类血腥案件中摸爬滚打多年,依旧难以消除对于某些社会边缘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而侦查员老周的一些举动则让人觉得难以理解,甚至会以为他是个怪人。
正如在《血十三》中饰演老周的演员谢钢所言:“他身上的一些东西其实是把他内心具体外化了。
”只有耐心看到最后,才能够理解老周为何对这起跨越十五年时间之久的案件有着如此深的执念,也能够明白为什么他总是随身携带一只装着骷髅头的小木匣。
现实生活的风雨如晦可以抵御,可人性之寒却让人无从防备无法逃避。
《血十三》透过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上演了一场不寒而栗的惊魂记。
看到这部电影都没有评分,想着来写点东西。
文章为作者自己的观点,不喜勿喷一直觉得小成本电影挺可怜的,没有有噱头的明星加持,也没有超级特效,自然做不到一些大成本电影的效果,这部电影从上映到下映都没有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也是意外才在昨天晚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资源。
被电影的剧情描述所吸引,迫不及待的看了。
有剧情没市场是小成本电影最大的悲哀,在这里想要点名提一下《毛骗》。
讲一下内容吧,影片开始就没给我什么特别大的好感,标题来的很突兀,很快的就开始了,好像是赶不及的要给你讲这个故事。
不知道是因为穷还是故意安排,全片男女主几乎没有化妆(除了女主假扮妓女的时候),给人一种冷冷淡淡的感觉。
故事前期很吸引人,红裙子妓女,15年在逃连环杀手,受小三影响家庭破裂的女警,一直追踪杀手的老警察,很多细节的感情处理都一般般,比较隐晦,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处理到,关于演员的演技我在这里不是很想说,因为昨天刚刚看完《梅尔罗斯》,两者差距比较大,可能会出现比较偏激的看法。
结局烂尾是我看到很多人写到的,其实我对结局的要求一般般,也没有觉得烂尾,只是处理的不够恰当,导演还是处于一种想要快点吧故事讲完的状态,确实会比较影响观众的观影态度。
总的来说,电影故事情节还是值得一看或者说值得一听的,其他的一般般,无功无过。
我看了一半都不到就看不下去了,摄影不该晃的时候一个劲晃,晃也晃不到点上,一会晃一会不晃,构图也很迷。
还有黄璐不适合演这种角色吧?
虽然满脸写着不屑但是警察该有的样子一点也没有啊?
整个片子也没多少悬疑的气氛,想弄杀人回忆的感觉?
香奈儿限量版的红裙子也出现太多次了吧?
还有就是,几位主角前面交代了剧情接下来就有人冲进来证实了?
也太快了吧?
还有每个临退休的老警察都得有点遗憾要弥补?
很迷,很尬,整理来说,还不如重案六组。
国产悬疑罪案有进步,情节有点儿虎头蛇尾,但是已经在进步的路上,鼓励。
黄璐真的是越看越吸引人 故事有点烂尾 情节和逻辑叙述性差 但是黄璐换上红色裙子的时候 感觉激荡了下 打着黑伞 穿着红衣 站在我爱上 背景写着戏如人生
一般吧
能把犯罪悬疑拍得如此无聊也是一种“能力”。
20190715周日 天气晴下午看的,剧情不复杂简单,老周和出租车司机的演技还是不错的。人不能陷入死胡同,出租车司机因为自己的老婆去酒吧玩而杀了她,从此开始不停地杀人。他心理是有问题。不过这也正好印证了娃姐说女人不能高pu,高pu是会死人的。出租车司机老婆嫌弃他,去酒吧跟别的男人喝酒跳舞,严重激活了他的亲子不确定性。最后还不能生育,男主奔溃了。从进化心理学来说,男人是没有办法接受自己没有后代的。婚姻需要经营,需要女人好好经营。
混乱
完整平凡的电影故事。人物表演有点生硬,完成度较弱。
很棒的犯罪片啊 黄璐的角色非常立体 @BJIFF百老汇MOMA
北影节踩雷还是头一回,可能看了场假电影,就像取景生怕人不知道是北京还非把车牌改成亭字头……槽点多到一开始我还数着后来就自暴自弃葛优躺了,记住人民警察对死者一句话:这姑娘看样子也是卖淫女……这也能看出来?女警察全场面瘫拽到底在拽什么,口条跟红海女记者有一拼,大银幕需要配音那种……
Blood 13
被骂的可以啊......但我感觉,好看!影片的韩式风格没弄巧成拙,我认为是同类型国产电影的进步之处
好多地方没交代清,该交代的没交代,不该交代的一大堆,前面各种嫌疑人都成了废戏,后面突然就转向司机了。演员也不在线,表演痕迹太重了。
剧情太单薄了……
现在比较少见的纯破案片 就如大家所说细节不行 比如明明有监控 出租车司机怎么没被拍到进楼 出租车司机怎么被怀疑上的 出租车司机怎么心那么大 让警察进家门?女警察怎么就上了出租车司机的车 明明就是去钓鱼的 竟然一点警觉都没有?
20221024,工作前酒店里隔离第2天看的,刑侦悬疑片,女警察前后🈶心理转变,从反感妓女,到最后假扮妓女破案,即将退休的省厅男警察顺带侦破15年的积案命案,除去阴霾,跟妓女有一腿的,壮汉邻居,金融局长,破案的关键是套牌车的线索,杀人魔头屋里🈶间地下室,是第一现场~最后因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杀人魔头放过女警察,开车坠崖~红裙子,妓女,血放干是作案特点~以后遇到事儿,🉐积极配合警察调查,也许能早日破案,少些受害者~
4.0分 手持或许是一种美学 但美学应该为表达目的服务 一昧的手持只会增加眩晕感 不得适中 动作部分看得出有些皮毛了 小成本格局下 最大的亮点没有凸显出来 最终亦不能以小博大
不知所云
推荐资深悬疑片发烧友看,近些年少见的悬疑片。我是看不出什么违和感,而且看到半拉才猜到结局……呵呵,不会告诉你们米国大片看开头我就可以猜到结尾
如果主角是老警察,或许还能好看点儿。
跟着我爸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