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好多人把国内和国际这两部烂片界的中流砥柱进行对比。
但是很遗憾,《逐梦》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房间》。
我认为这两部电影,或者说《房间》和绝大部分烂片的本质区别在于,《房间》的烂是穷尽全力而力所不及,最后导致电影的形式大于电影的内容——本来就是一Youtube搞笑视频的水准,偏要参与奥斯卡。
而当形式大于内容的时候,幽默感和喜感就体现出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吹牛的人很好笑)。
当然只有幽默和喜感还是不够的,《房间》还是“悲壮”的。
这种悲壮体现在小人物和好莱坞的巨大对比之中,体现在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之中,也体现在付出和结果的南辕北辙之中。
这“悲壮”的情感是我们普通人每时每刻每天都能体会到的。
所以在《房间》之中,这种“悲壮”的情感格外亲切。
《房间》把这两种情感融合在了一起。
它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吹牛的人,让你觉得很好笑,但是当你的鄙夷还没开始,它又让你看到了人生的悲壮,你自己每天都会经历的悲壮。
所以你收起了嘲弄的笑,鄙夷的笑,展开了理解的,赞美的笑。
《房间》也就成为了烂片界的经典。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房间》是烂片界的堂吉诃德。
《逐梦》以及其他一系列烂片做到了第一点,他们是吹牛的,是让人捧腹的,也是不自量力的。
但是没有了第二点,他们不够“悲壮”,没有反差,戏里戏外全都是一副强权的嘴脸。
他们无所追求,自然也没有失去,他们享受追捧,且屏蔽了所有恶评。
所以喜感和捧腹滑向了更深处,带来了骂名和观众的恶意。
有生之年,如果我们能看到毕导,郭导,王导,说相声的郭导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聊自己为什么非拍这些烂片不可,自己有什么难言之隐和软肋苦衷,聊聊他们自己曾经的理想,和现在的处境,再聊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背负的骂名。
那么我们也会有我们的《房间》,而且从阵容上来看,我们的《房间》一定会比这部《房间》更邪,更黑,更CULT.
虽然豆瓣评分还没上8分,但是某天当它上了8分我也不会觉得多以外,因为我看到了这部喜剧电影是要有多么强的技巧才能把这样的题材给拍好,让观众开怀大笑,有几场戏我是笑出了眼泪。
首先,这是一部严肃的喜剧,影片中没有强挤观众欢笑的桥段,角色们都在很认真地做着很荒谬的事,“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样的技巧在喜剧设计中本身就很有难度,就像香港冷面笑匠许冠文早期的经典作品。
再者,虽然人物原型 托米·韦素 本身有很强的喜剧性趣味,但是要把这样的人物故事摆上电影中,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实现的,他必须对人物有强烈的解构能力,再去对角色进行重建,所以才会让本身有趣的人物在电影中更加出彩,有几处人物本身的笑点,比如汤米的皮带、还有他那魔性的笑声(看的时候笑坏了),就是通过对人物的细致解构才等到的,很难凭空做出想象,这也是电影极具创意与新意的地方。
影片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当一个演员在尬演而他又知道自己在尬演的时候,动作反而会渐渐收敛;但是一个演员在尬演但却完全投入其中的时候,也是很有个人魅力的,to 托米·韦素。
90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提名,从开始拍摄《房间》,我就笑个不停,腐兰兰的演技真是绝了!
但仅此而已!
影片的原型汤米花费六百万拍摄了一部烂片,有人赞扬他执着梦想,有人说他分外努力,这部电影名字甚至将其赞美为“艺术家”,呵呵哒!
我看到的是一个自恋狂一掷千金自导自演了一场闹剧,一不小心成了网红而已。
因为有钱,所以片场一众人员陪着他玩过家家,他可以花钱买全套设备,花钱自己搭建摄影棚,花钱给自己修一个片场自己专用的厕所。
拍摄的奇葩效果不是因为投入不足,而是因为导演愚蠢。
难道这也算执着梦想,也算艺术家,那这个世界是不是只要有钱人随便玩点什么,都值得被赞颂了?!
①一个不太有天赋的人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机缘巧合一路逆袭,这是爽文或者励志电影。
一个小有天赋的人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种种原因不幸失败,这是现实。
一个完全不懂电影的家伙凭着一腔愚勇,以及自我陶醉的钝感,很努力地、诚恳地、认真严肃地、不计成本地拍电影,最终拍出一部旷世烂片,偏偏因为实在烂到突破底线烂到超越想象,反而又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巨大成功,这是《灾难艺术家》。
②《房间》到底有多烂呢?
难以形容。
每多看一秒我都会听到心脑血管在滴流滴流地发出警报,以致于我不得不在快进中囫囵吞枣。
你能想到的任何一点它都烂到了反面教科书的程度,它成了烂片界的《公民凯恩》。
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影史地位」,有了衍生文化,有了狂热拥趸,它开始扭亏为盈,在全世界持续放映,观众会戴上橄榄球头盔携带橄榄球与调羹进入电影院,在每个经典桥段欢呼雀跃,一边模仿着电影里的桥段台词,一边往银幕投掷橄榄球与调羹——因为电影里经常莫名其妙地令人费解地出现橄榄球与调羹。
电影理论家说,在电影院观影是一种群体性的宗教仪式,要是他们走进《房间》的午夜场,肯定要为自己理论的应验而哭笑不得。
③我们喜欢《雨果》喜欢《八部半》喜欢《日落大道》喜欢《天堂电影院》,我们自然也会喜欢《灾难艺术家》,并不是烂仔付兰兰浪荡这么多年忽然得了什么顿悟以致于升华成了付大师,实在是那些关于导演、关于编剧、关于放映员的,或者说「关于电影的电影」,更容易叩开我们的心门。
它们是创作者们写给电影的情书,是葳蕤初心,是雄心壮志,也是犹疑之后的一往无前,它们是「元电影」。
「The worst day on a movie set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day anywhere else.」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情话模板,稍微换几个词,就能解释一切人类的意义所在。
20181104
二刷 多一颗星 电影院放映<房间>这段戏 牛逼的不是跟03年原版的房间多么相似 而是台下观众跟导演本人的反应由开始的好奇羡慕虚荣到不适不屑羞愧再到嘲笑从众自我欺骗都被拍出来 影幕下的电影才是最牛逼的存在 还有亮点就是在洛杉矶这个环境里 出现那么一个新鲜玩意 又有什么理由不去骂 如果你不说两句 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在好莱坞混的 那么其实对于汤米本身 也是这么一个外行的突然闯入必有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但也不能说汤米不适合拍电影 只是他不适合在那个阶段 在好莱坞中 拍电影。
相反我倒认为 他的内心世界与外在条件 必然导向他是一名导演 也是一名演员。
灾难艺术家也拍出来对好莱坞体制内电影的潜规则其实是压抑人性与限制自我的 电影画面故事固然重要 但跳出电影表象的人性解剖永远是最值得思考反思的 当然 还有一部分加分在与确实比03的汤米帅的不止一点 而且看到片子里的格雷格 会勾起来一些以前与这个偏执变态的导演的一样的思想经历 只是我更极端一些 所以 毫不吝啬 5星送上
他出了车祸 他脑子可能真的有问题 他拍了烂片 但是如果他是真心地 那也没什么 不过他还是伤害了爱他的 信任他的人 后期人设不讨好,阻碍了兄弟的前途,有点伤害男主。
不喜欢结尾虚假的成功 和导演的沾沾自喜 感谢你们喜欢我的喜剧电影 跟我预期的一样这是讽刺吗?
他知道是嘲笑也会开心的吗?
不过也的确没有说过想拍一部怎样的电影 好喜欢最后彩蛋的对话 莫名的喜欢 不知道为啥???
冲这段对话加一分!
原来那人是原片导演啊哈哈哈哈哈 是的你孤单…… 你渴望有人可以聊聊心里话 但是又把人家推开了…… 又拒绝了别人的靠近 彩蛋对话看了三遍 差点看哭了……整体没有想象中的好看 有点无趣 两片的对比出来我竟然觉得原片演的更好?
…… 我大概是疯了……拍的跟原片很像不能算是值得称赞的吧?
付兰兰是怎么弄的脸???
开头真的认不出来……人物内心挖掘的还不够 有点浮于表面 烂片应该有很多啊 为啥就这个能获得这么多宠爱????
这个问题可能只有去看看原片才能有答案了……喜欢的台词:嘿你怎么样?
嗨我很好 你问这个干嘛?
你为什么靠着一堵墙站着?
我只是一个靠在墙上的家伙 没什么大不了你为什么那么孤单 告诉我什么?
我只是一个人站在这 这并不意味着我孤单你需要帮助 我看得出来这可不是自怜会 这是个聚会 你想和我走吗?
到哪儿去?
到我家里我不会跟你到任何地方你以为你有了长头发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这就是你的想法?
住嘴吧 就此打住吧你的口音是哪的?
听着好熟悉 你从新奥尔良来的?
是,怎么了?
哪个区?
沙尔梅特我爱新奥尔良你知道沙尔梅特在哪儿吗是好 不错 你想喝点什么还是怎么样?
不 我不渴 我只是想站在这你叫什么?
汤米,对吧?
是 我叫汤米 大写的离我远点 没事 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好吗?
好好的 再见再见 如今的人都好奇怪 哦 嗨贝蒂 --- 呼应了一直忘的台词 哦我的天 格里格这是交了些什么朋友啊你19岁?
是的。
那我还14岁呢!
哦生日快乐。
那一万年以后呢?
把你的捷径收回口袋里吧你出现的真及时,他都演完两幕莎士比亚了为什么搬出去住就是背叛???
导演这个词 来源于独裁者你们在我的星球上好吗?
为什么帮我?
因为是朋友这个台词太普通
你可能不会相信,大聪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是保持一个傻笑的状态在码字。
大聪也从来不给大家推荐烂片,但是这一次真的例外,墙裂建议大家去看一部2003年叫《房间》的电影。
这部影片堪称史上最烂的烂片,但是你可能还想不到,这部电影至今还在美国少数院线定期上映,而且因为场次不多,导致经常场场爆满。
因为它烂,导致很多观众慕名而来,甚至成为美国青年观众开趴体的一种形式。
你没看错,大聪也没写错,去看电影的观众会带着影片里的一些道具,比如汤勺,苹果和美式橄榄球等,一边看电影一边开轰趴,那个观影场面好不热闹,就像是一群“神经病”在看电影里的“神经病”。
《房间》这部电影经过十几年的淬炼,渐渐成为了一个邪典的符号,而且已经形成了不小的影迷圈子。
有些狂热的粉丝,还会在极其不适合的场地,来上一段《房间》的经典桥段表演,吓得不明原因的路人退避三尺。
在当时,《房间》制作成本用了600万美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电影上映2周就下映了,票房只有可怜的1000多美金。
但正是因为这2周的上映,得到了很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评价,吊起了很多观众的猎奇之心,想对《房间》一窥究竟。
于是本电影的导演兼编剧兼制片兼主演兼发行——汤米,自掏腰包维持这部电影的持续上映。
而且汤米还让《房间》报名了当年的奥斯卡角逐,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当然不是《房间》和奥斯卡的事,而是因为《房间》这部电影,从而诞生了一部电影叫《灾难艺术家》。
是的,今天大聪其实不光推荐大家看《房间》,更重要的是推荐这部《灾难艺术家》。
如果你先看过《房间》后再看《灾难艺术家》,就会对后者产生更多的共鸣,也能找到更多的笑点,说不定还能笑出腹肌。
《灾难艺术家》是詹姆斯.弗兰科自导自演的一部喜剧片,故事就是想要还原当时《房间》拍摄的台前幕后。
《灾难艺术家》也意外成为2017年的一部好口碑的喜剧片,并入围2018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
为何是改编剧本,因为《灾难艺术家》虽说和《房间》关系很大,但剧本却是按照《房间》男二号的同名回忆录改编的。
这本《灾难艺术家》的回忆录一经出版,就成为畅销书籍,被詹姆斯.弗兰科看中,于是买下版权,拍成了电影。
《灾难艺术家》可以说把当年神秘的《房间》拍摄历程,用诙谐幽默但又真实的方式还原给观众。
大家在哈哈大笑的背后,也看到了《房间》导演汤米失败而纯真的心路历程。
那些又烂又经典的《房间》对白和场景,成了《灾难艺术家》搞笑的重点。
比如天台汤米由愤怒瞬间转成平静的经典桥段,汤米前面还义愤填膺的说着:"我没打她,一派胡言,我没有..."之后立刻恢复平静和马克打了一声招呼。
又比如汤米和莉莎聊天的时候,突然变得情绪激动大喊:“你让我受尽折磨!!!
”这些小学生都能看出来烂透了的表演,被弗兰科在《灾难艺术家》传神的模仿出来。
巧合的是,当初汤米在拍《房间》时就曾说过,这个角色本来就是要找约翰尼.德普或者詹姆斯.弗兰科来演的(当时真是想得美呀)。
没想到汤米现在真的梦想成真了。
弗兰科也因为《灾难艺术家》,在2018金球奖拿到了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上台领奖的时候不忘叫汤米上颁奖台,让这部史上烂片导演零距离感受颁奖现场。
当时汤米一上台就迎来热烈的欢呼声,感觉良好的他差点抢过弗兰科的话筒,被弗兰科紧急阻止,不难看出,汤米戏里戏外真的是一个大邪典。
(捂脸而笑.jpg)
说了这么多,搞得好像这部烂片《房间》要打上双引号才对,其实并没有,《房间》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烂片。
《房间》的剧情其实很简单,说的是男女主角已经订婚,但女主喜欢了男主的朋友,决定不要和男主结婚。
本来十分钟可以说完的三角恋肥皂剧情,被硬生生拉到一部电影的长度,在影片前面半小时里,一言不合男女主角就做爱做的事,而且还一定要配上旧歌舞厅曲目来渲染气氛。
整部《房间》的剧情就像男主角的情绪一样忽上忽下,前言不搭后语,比如女主和她妈妈三番五次的聊天,那些对白就连日常都不会说得这么没营养。
最经典的就是女主妈妈说:“我快死了,我完全清楚的知道自己得了乳腺癌”。
女主毫无情绪的回她妈妈:“妈妈你就别担心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懂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你第一次知道你母亲得到绝症,一定不会是平淡如水的反应,但《房间》母女就是这样对话的。
而且看了影片以后的你会发现,这种电影绝**不会需要6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灾难艺术家》让我们看到了这600万是如何花出去的。
他不懂电影的拍摄器材一般是租而不是买,于是他决定一次性把拍摄器材买下来。
他也不懂拍一部电影之前,要先选择用胶片拍还是数字拍,于是他决定胶片数字一起拍。
所以你看到的《房间》构图为什么都有点偏,不是摄影师没选好构图,而是一场戏同一机位要放两种规格的摄像机...
如果你再仔细看,你能看到《房间》画面时不时突然有一些抖动,那不是摄影师故意的,而是因为拍摄时片场实在太好笑了,摄影师实在忍不住边拍边笑,请原谅那位“不专业”的摄影师吧。
更匪夷所思的是,明明可以拿同样的预算,去找个视野很好的楼顶拍天台戏份,但汤米偏偏要在摄影棚搭绿幕拍摄,美名其曰好莱坞大片都这样拍。
其实,最诡异的都不是这些,而是影片里无比尴尬的床戏。
一般来说,拍床戏一定是要清场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色戒》国内上映版本的删减戏份,片场当时只留下演员和导演,还有摄影师。
但是《房间》的导演汤米却要所有人留在现场,并让摄影师对准他的菊花线拍特写,他给出的理由是,这才是影片最大的卖点。
这种迷之自信也是没谁了。
这些《房间》拍摄前前后后所有的细节,都被《灾难艺术家》精准的还原,也让观众看到了一部神级烂片是如何诞生的。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房间》这么烂,还热度这么高,这么多人追捧。
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烂片,是有指数的,也就是从较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一部电影的剧本,故事逻辑,表演,镜头语言等等。
我们从中找出一些欠缺的地方,如果一部电影有太多的差强人意,那么就会成为烂片。
但是《房间》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失败的,这样的烂片指数100%,造就了《房间》烂出了独一无二的气质。
很多人说,汤米就像是来自外太空(汤米星)的外星人,这个外星人正好喜欢好莱坞,于是用他的外星逻辑拍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违反了所有地球观众的观影逻辑,别人想学都学不来。
当然,《灾难艺术家》并不是吸收《房间》的烂,而是去抓取《房间》的怪,然后深挖这个怪的根源和纯粹,拍成了一部正常逻辑的喜剧电影。
在《灾难艺术家》中,我们看到汤米是单纯的,他有着大胆和自信的举动,之后他结识了年轻的格雷。
两人和很多有着电影梦想的人一样,想去好莱坞闯一闯。
但汤米的奇怪口音和不着边际的表演,很难有电影公司认可他,而格雷也是四处碰壁,他虽然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经纪公司,但他的经纪人却用“好莱坞淡季”来敷衍他。
于是汤米决定自编自导自演自费一部电影,他用这种在所有人看来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冒险,来完成自己一个单纯的梦想。
此外《灾难艺术家》不仅展示了汤米的本真和勇敢,更深挖了汤米和格雷之间的友谊。
在影片中,因为格雷有着帅气的娃娃脸和好人缘,他的事业总算有了起色,并有了女朋友,而性格原因一直孤僻的汤米,在眼看要失去唯一一段友谊的时候,因为“吃醋”和格雷产生了矛盾。
但最后他们一起在电影首映上,观众都在嘲笑《房间》的时候,只有格雷始终安慰着汤米。
在汤米的访谈中,他也对《灾难艺术家》最后那一段戏很感动,他说那是真实的,格雷到今天还是他最好的唯一的朋友。
汤米用一部烂片,收获了一段永世的友谊,他是幸福的,就像《灾难艺术家》里面那句台词,汤米对格雷说:“整部电影,我都是为你拍的。
”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看完《灾难艺术家》,原本想就这部电影引发的思考写一篇观后感,譬如关于自由表达与艺术创作规则之间的张力,行动的意义,以及电影最后一幕,大笑的人群与韦素(Tommy Wiseau)所执着于表达的真实痛苦之间的鲜明对比所带来的刺痛……但真到落笔时,发现我满脑子想的都是The Room,它真是太高能、太刺激了,用“烂片”形容绝对是敷衍,是对传统电影艺术和这样一个全新事物的双重贬损,所以我要解决关于它的定义问题,The Room到底是什么?
表面看当然是一部电影,剧本、拍摄、上映,过程完整;导演、演员、摄影、灯光、服道化啥也不缺;但从实际效果看,它以电影之名完成了对电影的解构,等下,当我在使用“解构”这个词时到底想表达什么?
大概就是那句俗语:公牛闯进了瓷器店。
等牛大摇大摆走出来时,瓷器店却不是瓷器店了。
韦素先生以其不拘任何格的原创精神拍出来的电影,也不再是电影。
但这并非贬低,绝不是The Room烂到不能称之为电影的意思,我想说的是,韦素真正创造出了一种新东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拒绝传统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则,拒绝合作者意见,以一己之力主导整个拍摄过程,就这点而言,The Room大概是影史上唯一,或者屈指可数的绝对意义上的“独立制作”。
韦素先生打破了人们对电影作为一种集体创作成果的认识,在一个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生产时代,The Room难能可贵地让我们看到,如果电影诞生在以小作坊式生产为主的中世纪,可能会是怎样的面貌。
2、The Room的拍摄不符合商品市场原则——摄影器材的购买、现场建造不必要的洗浴间、不断超支的预算、以及最后惨不忍睹的首周票房,种种,这部作品的生产显然不是冲着钱去的,因此它绝非商品,半分铜臭味都没有,是情怀中的情怀,文艺中的文艺,这样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要如何定义呢?
现成的浪漫主义!
3、演员以自身出镜而不是以角色的身份出镜,这与电影本身的自传性质无关,而是观众时时能看到演员在演,这本身构成了观影的对象。
韦素先生在背诵,没错,是背诵那句“嗨,丹尼!
”时偷瞄镜头的眼神,简直让我笑到不能自理。
很显然,不同于传统电影的“造梦”艺术,他根本没打算把人们带进故事,与角色产生共鸣,强烈的自我意识驱使他不受控制地不断跳出来,直接与观众交流:“嘿,看我!
看我是怎么演的。
”于是,银幕前的人们看到以一种特别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真实,管他什么角色Johny、Tonny,这位是韦素先生,绝对真实。
所以综合起来The Room到底是什么呢?
“韦素先生以一己之力对抗现代电影工业的浪漫主义先锋派行为艺术。
”且为戏言。
相形之下,《灾难艺术家》的出色之中当然有技巧、模仿,对艺术规则的把握甚至创新,这使它实际发挥的作用与The Room刚好相反,成为当代电影工业中的建构力量。
它成功地将人引入“梦境”,我自始至终没有一秒钟跳戏,可也正因如此,我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部电影的存在,直接被韦素和他的The Room冲得七零八落、神魂颠倒,而对亲手制造了这一切的《灾难艺术家》只能说:水准了得!
演技了得!
至于 The Room, The Room did creat room for...what? "I don't know", "I have no idea", just as Jonny said.
从真实的大烂片(或者有人说它是邪典经典片)的真实拍摄过程出发再现的伪纪录片电影,内容是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的电影人拍电影,运用戏中戏结构相应地拓展了观众们的兴趣点和猎奇心态,所以100分钟的片长完全不会觉得冗长和有尿点,但剧作线索还是经典的商业片模式:男二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被与社会完全格格不入的男一所吸引,遇到这个激励事件后被挤出常规正常的人生来到LA踏上影视之路。
然而两人都不是常规影视界的料,于是做出非常规的举动——拍电影去解决欲望需求,但最终这种非常规方法给更多人带去了灾难同时因为把两人的伤疤都互相揭开于是好友分崩离析。
可最终这部电影还是拍完了,行为已经达成了,于是结果开始反哺感情,在首映式上,结果出奇地带来了反效果,让观众们乐在其中,也化解了矛盾,重圆了感情。
于是一部闹剧喜剧成为了励志的严肃剧。
很棒!
非常喜欢 估计是我看过的最独特的人物传记片了整个的观影体验十分流畅(归功于成熟老练的场面调度和恰到好处的视听语言),选角和演技都很灵魂,笑点也处理的特别到位,千万不要喝着水看(懂一点电影制作皮毛的影迷可能会笑的更大声doge)。
抛开那些喜闻乐见的名梗,我个人其实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了一个怀揣着电影梦的人在真正尝试敲开所谓“好莱坞”体系的大门时四处碰壁、误打误撞当中的情感跌宕,以及在米国成熟的制片流下,新兴个体的naive与迷茫。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提到了一个看似常规的制片理念:先写好剧本,再把剧本交与感兴趣的演员一同研讨以进一步丰富角色。
这个小流程看起来实在合乎逻辑,可遗憾的是,在目前大陆的制片“流水线”上,这个过程往往被歪曲颠倒甚至忽略。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真正重视起剧本与演员间碰撞所能产生的巨大化学反应,让我们的电影在艺术性,故事性等方面能够攀上更高的台阶。
btw:一定要看彩蛋,真的笑不活了
冥场面
没想到最后首映礼的时候我会一边大笑不止一边又哭得像个傻逼。像看了一部浓缩版的《火花》,两人的关系多像神谷和德永那精神的灵契啊,那种对演戏几近癫狂的热爱让他们在操蛋人生里相互依偎,对理想数度怀疑最后依然选择相信,身为演员,“哪怕是在片场最糟糕的一天也好过在其他地方最好的一天”。
弗洛伊德一生写过300多本著作,巴赫的乐谱可以堆积成山,然而能被认可的也只有少数。#量变和质变#詹姆斯·弗兰科近几年看似不务正业搞了一大堆稀奇古怪的作品(现在的我们还不能接受,或者质量真不行),却制作出如此绝妙的艺术作品(现在和未来的我们所接受),这绝对不是巧合。
真是个可悲、可笑、可憎的大白痴!不过最后,还真挺可爱的…你可别说,James Franco演得还真挺像,尤其是那两声“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再过15年中国版《灾难艺术家》的男主角就是毕志飞。最后电影院那段笑死我了,超开心!!!
这片子在影院看气氛太好了,全程狂笑爆发数次掌声。The best bad movie in the history. 看之前我还看了油管上一个像模像样的The Room in-depth analysis, 很好很强大,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顶多就是通过自传使得片子的剧本更加圆润自洽了而已。与《艾德伍德》不同的是,此部仅仅是一种戏虐的方式解构了烂片的诞生,而蒂姆伯顿更多是对艾德伍德的一种敬意,不在于拍片的质量好不好,而是他对电影的一片热忱,能够花光所有积蓄去干,是非常勇敢的一件事情,在这部却将汤姆当成笑料去解构,特别是最后的模仿经典语句的镜头对比序列组合,个人不太喜欢。
腐兰兰终于找到了不用提升演技也能提名拿影帝的方法了……拍烂片导演演员的传记,我承认这个烂片很传奇,也搞笑,但有必要专门再拍一个电影来讲拍烂片的过程吗。。?恕我理解不了这有啥意义。。
兰兰还是挺好笑的
我没看过《房间》,是不是就可以打低分了?
看不进去。付兰兰可能就是本色出演,“演得烂”来演烂就惟妙惟肖了。
如此平淡的方式传记一个一心想要创造一个自己universe的人……high不起来啊
烂导演也是导演,灾难艺术家也是艺术家。卢瑟也是sir,坏演员就是演员中的一员。为烂片立碑是不是鼓励拍烂片?这取决于何种形势和周遭的环境。但你怎么能嘲笑、轻蔑的看待一颗炙热的心呢。没有功劳也有疲劳,不见猪肉唯见猪毛。在这个意义上尽管吃不上猪肉,但世界上似乎也没有真正绝对的付之东流。
跟《艾德·伍德》一样让我无法理解。。。为邪典立传(或直白讲为烂片及其创作者立传)这种创作形式其实从源头就经不起推敲,如果再缺失了重要情感支撑和可贵的辨识性,那几乎就是以烂本身去再现烂了,对观众而言岂非全无意义且无聊至极的折磨吗?
故事过于依赖source material 人物很one dimensional 饱受赞誉的franco这次的演技 也没有感受到. nothing remarkable tbh, especially franco's directing
Even the worst day on a movie set,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day anywhere else.
笑完過後覺得憂傷。如果把電影當成生命的全部,也許會感受到那份憂傷。
三星半。詹姆斯弗兰克一贯做电影的方法打造,但的确选择了一个很有冲突的蓝本故事,还原方面也当用心。可惜他还是停留把一件趣事说完,却没有留下任何余韵。詹姆斯弗兰科对于原人物的模仿效果算是强烈达到,但细节却有些粗糙。在表演方面我反而更喜欢弟弟的表演,有几场戏都做到了焕发光彩。
有钱果然可以任性,但是也怪可悲的,和看新喜剧之王一样,我总是忍不住感到很尴尬
刚看完《房间》,公司就放《灾难艺术家》,也算是缘分了。
另一个极端的《阿基里斯与龟》。可以参考的资源线索太少,但也不能就此放弃解读和归因的尝试,最后不疼不痒得落入兄弟情的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