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都是天画画天资助的,也都在TIFF2012上映,我又是差不多连着两天看的,难免会做些对比。
整体评分的话我觉得差不多,因为两个电影其实很多地方来说是完全相反的。
焚尸人属于手法特别中国的,不论画面还是氛围,都是典型的中式艺术片,很沉重。
构图和颜色,都是高浓度而沉稳的,特别工整。
故事内敛而平缓,冲突都被缓缓的放出来(在保证速度不会太慢的同时),每步都很踏实。
而我乘白鹤去的手法几乎不像是一个国内导演拍的。
随意很多,而且氛围也一直轻松。
一个很容易被拍成太过煽情的剧本和题材,导演几乎是朝着反方向走,让人没有一处哭得出来的(因为稍一沉重小正太就会立即爆出笑点超可爱哈哈哈)。
故事线也随意的到处晃,直到最后十分钟,小孙子突然冒出的鬼主意和老爷子突然改变出的同意。
两部都以火葬/火葬场为切入点,讨论中国当代人对死亡的态度。
我个人感觉讨论的都蛮有深度,很棒的两个case-study。
虽然没感觉到需要满分的地步,但是4.x是绝对有了!
中国地下电影现在拍的其实很不错嘛。
:)
本文引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7865c01016hac.html观影报告之《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最近一周连续看了三场免费电影,一直看到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去看,中影票中到自己手软。
但是这部《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因为是苏童编剧,所以我还是狠下心来继续免费一场。
电影的主人公是木匠老马,年轻时候和搭档老曹经常为村里老人做棺材。
老马不仅是一个木匠还是一个画师,他会在棺材上勾勒出漂亮的仙鹤图案,在他看来,人死了那就是白鹤驮着上天了。
可是,村里已经开始实行火葬,那些埋在田间地头的已经土葬的老伙计们都被挖出来火葬了。
老马很郁闷,人化成了烟就白活了,哪有埋在土里踏实,所以,他很焦虑。
于是,他到处“圈地”,考虑自己死了之后该埋在哪里;同时,也每天仰望天空,寻找仙鹤掉下来的羽毛,渴望乘白鹤仙去。
那么,老马的愿望到底能不能实现呢?
如果能,帮助他实现愿望的又将是谁呢?
这部电影,人物平凡,故事平淡,却用了诗化的镜头来展现一位老者面对死亡的态度,而这态度正是社会生活转型中很多老人最真实的恐惧。
至少,在我奶奶那代人中,当她们走向人生终点时,都曾经对此有过担忧。
这一点上,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那些文化深层结构上的老观念,可没有走向“现代化”来得匆忙而彻底。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角色都是主创人员身边的朋友们所饰演,他们无论男女老少,演得都自然、真实,贴近生活本身。
无论是闷坐树下乘凉的老人们、埋首沙堆嬉戏的小孩儿们,还是那些庄稼地里唱情歌的留守妇女们,都是那样得质朴而真诚。
生命在他们身上静静流淌,静到让你觉察不到他们有丝毫的挣扎与叹息。
那些简单的直白的甚至只去经历却不需体会和感悟的时光,比起车水马龙的街市,让我羡慕不已。
由于对乡土题材作品的偏爱,加上本片配乐的精彩独特,再加上上述的其他因素,我给本片打8分。
在正片结束后播放演员及工作人员表时,观众们都没有起身,直到全部播放完毕,影院亮起了灯,我才听到一些稀疏的掌声。
掌声并不响亮,但却让人充满温暖的敬意,对电影,也对今天的观众。
李会诗2012.11.6 深夜
就前几天,被推荐了部电影——《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又是一部以中国农村为背景的电影。
一部关于老人的电影。
我看豆瓣影评,有人说,杂碎的部分太多,主线太散了。
但,我想,他和农村的联系应该不紧密吧。
对于我来说,电影的每秒都像在看我老家。
电影用了很多长镜头,总是关于老人和小孩。
农村的小孩子,野得很,上天下地玩,老人们总是在路边打牌聊天。
电影看到中间我不可避免地想起我老家的爷爷。
我们一年见他一次,就是在过年的时候。
今年看到,他一下子老了好多,牙齿也没有了,黄黄皱皱的样子,就像电影里的老马。
电影的主角老马,有一对儿女。
平时,他住在儿子家。
中秋的时候,女儿接他去她家过,儿媳妇说,只要你不怕他死在你家,你就接去吧。
接过去之后,那边的老人家他都不认识,没有朋友,他就整天带着孙女苗苗到处晃。
他让苗苗带着他去看坟,那是他熟悉的东西,他画棺材板挣钱,也处于最接近死亡的年龄。
他女儿发现后,生气地把苗苗从老马身边扯走,觉得那是很脏的东西。
他悄悄问苗苗,我以后都住在你们家好不好,苗苗说好,可是中秋过了,女儿又送老马回了儿子家。
有人问老马,你还不回去和你儿子女儿吃饭。
老马说,都是狼崽子。
最接近死亡的老人,都是大家想要避免的。
只有什么也不懂的小孩愿意和他们说话。
所以啊,电影里老马一直只是和他的孙女孙子在一起。
以前我们这一代小的时候,爷爷就喜欢找我们讲他以前的事。
现在我们都大了,爷爷也就没有能说话的小孩子了。
每次回老家过年,虽然大家回老家了很热闹,但是爷爷总是一个人孤零零的。
大家回老家总是待一两天就走,叔叔们聊起来,喝酒打牌抽烟,爷爷也没人照顾,爷爷说点什么也没人搭理。
说是说,回家给爷爷奶奶拜年,可是到头来,只是自己图个心理安慰。
在城里生活惯了的我们,只想把老家远远丢掉。
老家那些泥巴地里葬下的坟,哪里比得过大理石墓碑的干干净净的墓园;老家为了葬礼大鱼大肉地办排场,哪比得上城里把钱投资在小孩子的教育上;老家算计着这家的红包钱那家的红包钱,哪里比得过城里说好了不互相送礼。
老家,除了回忆以外,已经是不想回去的地方。
爸爸说,要是爷爷死了,应该就没什么人回来了。
爸爸总是叫我去陪爷爷,自己和叔叔们打牌聊天。
可是我不懂老家的方言,也太久没回老家,什么也不知道,我就只是坐在爷爷旁边,勉强寒暄几句,也就不知道说什么了。
爷爷今年牙齿没了,吃得特别少。
前几年,他还是我们家食量最大的,要吃两大菜碗。
人越老,也就越没有话语权,别人都当你老糊涂了。
我听妈妈说,爷爷不愿意来我家住,因为怕死在这边,被火化了。
火化了,就成了一缕烟,从烟囱飘走了。
电影里老马的朋友老曹,死了之后偷偷埋了,结果棺材还是被政府挖了出来,送去火化,因为政策要求都得火化。
不过啊,老马最后还是埋了。
那是电影最后几分钟的事了。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老马的孙子看到电视里的西游记哭得要死。
因为孙悟空要被佛祖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
——爷爷——嗯?
——你要是藏在这他们找不到你,你就不会被他们拉去火化了。
你要是死在地底下他们找不见你,你就能在这里呼呼地睡大觉了。
《庆祝无意义》里写道“你的性别不是你自己选择的,还有你眼睛的颜色,你所处的世纪。
你的国家,你的母亲,重要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选择的。
一个人只对无关紧要的事拥有权利。
” 不置可否。
不过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还有“死生亦大矣”这么一句话。
是的,我们仍旧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我们仍旧可以选择如何死。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位老人择死的故事。
看之前以为是个大闷片,甚至做好了会睡着的准备。
结果没想到,直至片尾曲结束我还在面对屏幕发愣。
嗯,很负责任地说,这部片子你尽可放心的睡,醒来了有惊喜。
充满灵气的长镜头,愣是把大西北拍出了烟泽水乡的感觉;悠扬的长调把夕阳拉的无限长;浓郁的乡土方言,明丽的色调,稍稍填补了沉重的主题;一年四季都在呼吸的泥土则暗示着最后的归处⋯⋯ 电影一开头,就是老人在描画棺材上的仙鹤。
传统文化里有驾鹤西去这种说法,不过随着村里火化政策的推行,棺材几乎很少人用了。
老人是不希望火化的。
这种想法,从传统观念中来,从自小的教育环境中来,也是从老人内心深处对土地的归属感中来。
村里有的老人为了不火葬,偷偷下葬。
唢呐也不吹了,仪式也不办了,就怕被人听到要给拉到火葬场去。
结果,在秋季的大丰收中,坟包被发现,要给刨出来火葬⋯⋯ 这时强制推行的火化政策就显得不那么可爱了。
政策是个好政策,但不得当的推行手段总会遇到感性的阻碍。
老人怕了,儿子女儿都决定待老人死后就拉去火葬。
于是老人幼稚地数次用稻草堵住家里冒白烟的烟囱,哪怕屋里烟熏火燎。
只是因为这烟囱的白烟和火葬场的一样,老人家就怕死后什么都没了,只化作青烟散了。
这时老人不想火化的想法就慢慢根植心底,变成对仙鹤的执念。
据说,人死了,埋到土里,仙鹤就会架着那人上天去。
⋯⋯ “爷爷,再埋不了了,再埋你真的就透不过气了” “再埋一掀,回去了就给他们说,我乘白鹤走了。
” 伴随着往生咒的欢快曲调,老人自此长眠于大地。
是因为死的方式是自己所希望的吧,所以才会那么安心。
写于最后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对火葬和土葬都没有特别的需求,甚至是海葬都可以,但是个人认为天葬还是略难接受。
我私心是想着,等到死了,就火化,然后把骨灰做成钻石的。
懷著Death wish的馬新春在老搭檔老曹的棺材上最後一次畫了仙鶴。
紅底兒,黑白兩色的仙鶴展翅,正是馱著人走的意象。
在偏遠的甘西北農村,老曹後人沒能保住的棺材,給馬新春預示了被毀滅的死亡。
這是電影里唯一一幕來自外界的粗暴。
馬新春不喜歡火化,害怕隨煙而逝,所以見著煙囪就要堵,所以要處心積慮地尋找自己的死亡之路。
仙鶴不僅是他一生的縮寫,更是他期望的歸宿。
孫子的純良,正好是執行者的最佳人選。
拋開女兒、兒子這些成年人,馬新春在天真的兒童那裡找到寄託。
回應沙地上意外的“埋”,孫兒完成了爺爺的託付。
節奏穩當,色彩飽滿,音樂恰當、不擾、隱忍。
演員群體加分,導演值得期待。
有时候感觉也挺有意思,小孩子哭着说孙悟空要被关五百年,不就是和咖啡馆里人们被火车吓跑了一样吗,经过时间的推移,有些东西被刻在骨子里,但也消失了一些电影的奇异。
非专业演员拍成这样真的挺好,孙子和孙女都很有灵气 。
寻找仙鹤 ,有了仙鹤就能埋在槽子湖旁边。
实行火葬, 不再有棺材。
小孩子的游戏, 暗喻土葬。
越是寻找死后的生活 就是对现实的更加绝望。
割草的那段戏 ,异化界限 ,老人走向心灵的死亡。
阻止割草, 阻止捉鸭子,阻止一切 一种荒诞 运镜与音乐 大片绿色 走向诡异。
“他们还要欢闹好多年 我却快死了”烟雾的凝视 死亡象征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整体拍的非常的精致。
我不认为这部影片主要想讲述土葬和火葬的冲突,这只是一个载体,只有对现实充满绝望的人才会对死亡报以幻想,土葬也是,厚葬也是。
孙子给爷爷挖坟,看似荒诞,实际上正是每一辈后代亲手把前人推向死亡,然后如此反复循环,以来构成这个世界。
堵烟囱相呼应 孩子是觉得好玩 老人是恐惧死亡的表现化中国无数的农民为了农民为了国家付出一切,却决定不了自己死亡后的归宿。
复杂的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悲哀。
应该得在七八年前了,或者更远,老家房子门前是镇上的寺庙,有很多年的历史,庙里有一汪清泉,又叫圣母泉,我似乎从来没进过寺庙里面,但经常在寺庙外的那一圈竹林盘玩。
大概有几百平,泉水从石板下面流入地下,有一个天井,铁栏拦着杂草和垃圾,爷爷经常在这里接水洗拖布。
竹林前有一排很老的房屋,可能在我幼儿时期吧,有个老人就经常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手里拿着长长的烟斗望着天空,他可能离开很多年了,他的模样我也早就忘记了,如果我的记忆没有什么外力唤醒,可能在几年,几十年后我就会完全遗忘了童年的故乡是什么样子。
是一部关于生死的电影,农耕文明养育出来的人们对土地,对乡土的情感是任何事物都无可替代的,泥土的香气让他们安心,与大地的接触让他们感到有所依靠。
很难让这里的人们接受火葬,烈火之后化为灰烬与白烟,与古往今来所有的传统都相背离,人没有了根。
老人躺在麦丛上,眼前便是明媚灿烂的阳光,似乎在几十年前的某一个下午,少年的他也躺在屋檐边,看着万年不变的太阳,畅想着离自己似乎很遥远的死亡。
偌大的影厅里只有8个人,以“友好而自然”的安全距离散坐在相互隔离的位置,冷气倒是开足了马力,人太少,一股寒凉不时沿着脊背上窜。
透过浑厚的音效,偶尔能听到不远处吮吸可乐和咀嚼爆米花的声音,让人突然觉得眼下情境渗透着几丝无法言说的荒诞。
没错,此刻我正坐在成都一家影院欣赏一部名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的影片。
听名字就是一部注定不卖座的片子,可是它偏偏得到无数的好评,不知影院排片是出于一时头热还是什么情结,如此的上座率,对于一家新开张的影院,怕是场血本无归的梦魇。
这是文艺片的宿命?
谁说的?
比较一下隔壁厅的《小时代》,同样的当年文艺风骚情,恶评如潮却异常火爆,虽说已然奇葩一朵,但四娘厉害之处就在于最懂得如何撩拨文艺骚年们那颗蠢蠢欲动的玻璃心。
什么?
他的文艺是拜金伪文艺?
你的文艺才是真文艺?
真是可笑,什么时候文艺一词也被独家解释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当今的现实荒诞到什么程度,身处其间,唯有观棋不语、见怪不怪才是最好的态度。
好了,把游离的思绪拉回影片。
祁连雪山下的西北农村,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谋划着最后的死亡方式,他不想在西关的火葬场里化作一缕青烟,在他的信仰哲学里,肉体深埋土地,灵魂驾鹤西去才是最幸福亦最理所当然的宿命,为此,他与家人赌气挣扎、他面对政策迂回反抗,他认定村旁的小湖边是理想的葬身之地,于是每天到这里守候仙鹤的降临。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这位老人的孤僻怪异无人理解,世间唯一能对话的,似乎只剩下两个稚嫩懵懂的孙儿,也正是他们成全了他的最后念想:以活埋的方式。
听起来是不是诡异荒诞,魅力非凡?
故事的张力处处隐忍埋伏,最后爆发得异常直接惨烈,却让许多人从中看到了禅味、诗意、神性……是的,那个偏僻而鲜为人知的村庄,是导演的故乡;那些质朴的有些僵硬的演出,是家乡的亲戚,他们被用以呈现出这样一个如梦呓般的生命故事。
乡土、本色、方言、以及贾樟柯式的镜头处理和叙事方式,这些最被认同的文艺方式,全在其中,如何不诗意?
大多数的场景,被清晨的柔光氤氲,更加深了这层朦胧诗意和淡淡的神性,小河宗教感的配乐,则直接导向了彼岸的禅意。
(天画画天最近制作的几部作品,似乎带有相似和相近的气质。
)诗意、神性、禅味,大概就是此片被褒扬的“三位一体”。
缓慢不经的叙事与近乎停滞的中国乡村,渗透着那“哀而不伤”的诗情画意,让每一个观众安静并沉浸,然而说实话,这多少得益于苏童小说本身就充满诗意的名字,它为本片预设了导者和观者共同的感情基调。
只是,我实在没产生出神性和宗教上的共鸣。
不管怎样,我们已经习惯从影片延伸出哲学命题,而对电影的观感一旦牵涉形而上的概念,仿佛就来到了一片自由安全的领地,思维与话语可以实现一种近乎无限地扩张,尽管到最后也许已经永远偏离了本体。
所以没关系,你们谈诗意,我来说死亡。
毫无疑问,死亡是贯穿这部影片最显性的线索。
没有人可以回避死亡,也没有人在死亡面前能镇定自若,我不相信宗教所谓生命形式转化的理论可以真正让人无畏,因为死亡如果不是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深刻恐惧,那么它便不会成为一个如此重大的命题。
死亡可以宏大深邃,也可以具体而微,但是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它的来临不可名状却能被生命所感知。
老人在生命最后时期的喃喃自语,表面上是固执实际上是面对宿命时茫然无措的恐慌与无助:流动的生命即将枯竭,去不知所从,不知所踪,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讲,这是海德格尔口中那种“深刻的烦”,密布于每一刻的当下,老人无法看透并体味,那只好去皈依一种理想体验。
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老人对自身死亡方式的抉择,绝不仅仅是出于对传统的坚守(事实证明,这些所谓深厚的传统,在强大蛮横冰冷的国家机器面前,如何不堪一击);而仙鹤的意象,也不仅仅局限于得道成仙,归于极乐的浪漫信仰,而暗含着灵魂何处栖息的终极思考,况且这其中似乎又彰显着人格的自主和独立。
然而死亡的命题,向来是容易引发追问却难以解答甚至无法解答,没有人能声称自己能经历死亡,或者就算言之凿凿,因无法印证,也就无法被固有的思维所接纳。
在某些信仰中,死亡意味着结束,也意味着新生。
我甚至在猜想,片中爷孙俩的角色,不仅象征着死亡与新生,他们之间的互动,更像是一场生命两端的对话。
今天看到一位网友的分析,孙子的行为更像是一场蓄意地谋杀,这肯定是有些调侃的解构。
但是你可以看出,爷孙俩的思维观不同,却指向一致,指向一致的死亡,这种死亡它埋葬了过去,也获得了新生。
奇怪的是,这场“孙子埋葬爷爷”的情境,本该如此诡异乖张,却最终呈现出成一种温暖祥和的美学意象,树下的新鲜土堆,让观众默默地与这出违背伦理的情节达成了和解,理解了其中的黑色幽默和深刻哀伤,如果说诗意,这也是一种死亡与不朽纠缠的悲凉诗意。
不同于《樱桃的滋味》,本片故事中对死亡的追寻更有另一层现实悖论。
在近乎凝滞的中国乡村,一位老人蹒跚在黄土之间,为自己寻找死后的栖身之所,这本身就有一种中国人死无葬身之地的现实凄凉。
中国人曾经如此“事死如事生”,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恨不得将现世的荣耀、名利等等一切完完整整地带到另一个世界,然而如今等候他们的却只剩下一缕青烟,这是一种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溃败,陡然落入荒凉到虚无的境地,让中国人倒退回最野蛮的一群。
摧毁这最后的死亡的现实,才是最罪无可恕的荒诞。
影片结尾时,一片羽毛飘过来,毁灭了所有自由的意象,它本不该出现,却偏偏那么生硬地来了,还以一种刻意为之的飘逸姿态,这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至于本片中许多让人动容的细节,许多亦像是刻意安排的符号,以及稍显磕磕碰碰,不算流畅的节奏,无大碍,有小伤。
前有大神侃侃而谈,不再拙笔分析。
一部影片的成功,在于它能引发观者多向度的思考。
当然,我还是更多地喜欢这个饱蘸情感与诗意的片名:《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大概是因为在西北读书待了几年,对那边的风土有莫名的亲切感,听到方言台词的时候还在想这应该是甘肃某地,直到看到老马(主人公)的儿子回过半个头,发现他是《隐入尘烟》里的马有铁,2012-2022年,两部戏相隔10年,仔细回想两个角色的样貌,能想到岁月刻画在一个农民和一个演员脸上的痕迹显然不会一样,马有铁脸上是10年田间地头劳作的痕迹,妆容更多是风和日赋予的。
随后镜头里出现“罗城乡花墙子村”的字样,去证实归属地的时候,发现这里也正是《隐入尘烟》的拍摄地,这让我反应过来,早些时候镜头里出现的,孩子嬉戏的水渠,不就是苦命曹贵英溺亡的地方嘛,10年来不曾改变模样。
电影有些表达和片段给我很多联想空间。
像电影名字,我很容易被非常规的名字吸引;像“不了捉、不吃了算”这样的方言,这算助词前置吗,不太懂,还有老马的儿子说要给外甥女“杀瓜吃”,以前只觉得“杀”都和动物联系在一起,让他这么一说,瓜果确实像活物一般。
老马抵触人死后被火化进而变成一股烟的事实,这让他见不得乡邻的炊烟,总是登梯将烟囱盖起来,这样的行为被子女吐槽愈发顽固,我想只是老马面对生活更加无力了,是一种气急败坏。
看着他那么吃力地上下木梯,会忘掉这是在演戏,担心他下一刻摔落,只是单纯想到我太讨厌人变成行动不能自如的老人,讨厌的并不是变老本身。
老马似乎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女儿和儿子都担心老马有个三长两短,早早商量把他送回了家。
想起今年春节问姥姥,要不要找个时间去我家待一段时间,姥姥用蒙语回答了我,那段话很好翻译,大意是说她现在想得很清楚,非必要不会再去出远门,若身体有个闪失,于谁都是负担。
其实以前也有过类似对话,我都会再追问几句,今年我没有再说什么,若是我都能明白的事理,姥姥肯定也是明白的。
大多数的人就是这样,都会在某些时刻认为“我上,我行”,例如每个有孝心子女想必都会觉得自己更擅长养老吧,老人则不希望子女之间误解产生嫌隙,想到这里是因为在好奇生命衰败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就会有种超前的预判,一种字面意思的自知之明,网上总看到谁家的老黄狗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便悄悄告别不再回家,可能都算不上告别,它说什么,人又不会懂。
老曹的墓被挖开,画面其实没有展示最剑拔弩张的部分,只会看到后面警车来,一定是主持了公道,然后拉着棺椁而去,场面是无声的,但你会知道发生了什么,城里不允许土葬的作风和要求很快就传到了花墙子村,意识流的东西总是传播最快,也只有在这些政令上,花墙子村才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待遇,待遇或许还会更好一点;智娃埋葬了老马开心地离开了,老马被埋的过程和他出于人本能挣扎出土壤的一面也没有展示,这时候会想起贯穿在电影里,娃娃们经常把头埋在土里又忍不住冒出来比谁憋气时间长的游戏,他们也曾邀请老马一起玩耍,老马觉得他们出言不逊没大没小,但这次,老马成为了自愿参与游戏的人;天色晚了,大家到处找不到老马该如何呢,有一种可能是智娃告诉家人"爷爷乘着白鹤去了",也就是电影的名字《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仙鹤是一种吉祥的鸟,它在哪里停下,哪里就会有一个人被它背到天上”,老马自然盼望成为乘着仙鹤的那个人,以至于大家戏谑他把槽子湖里的恶水鹮和鸭子,当成了仙鹤。
我也一直在等,到底老马什么时候会说这句台词呢,实际到影片结束都没有出现,大概是被老马心里默念了。
电影其实是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小成本制作,是放在影院不知道要让多少人犯困的那种程度。
但想到之前看《春光乍泄》时候,评价说一个电影好不好看,取决于电影拍得美不美;像近期看到的《撞死了一只羊》,关于Tibet影像,关于砂石被车轮挤飞沙沙作响的声音,像那种贫瘠土地独有的。
有句2017年看到的话,对于兰州的形容,我想对整个西北都很适用,“粗粝野性美丽”,这种美先入为主地带来了好感,也就不太在乎它讲了什么。
结尾导演说,“影片所有的演员均由我的家人、亲戚和朋友们担任”,猜到不是演员,猜不到是家人朋友,挺有意思的,让我对他其它影片有了兴趣。
看的时候数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这是一部带有哲学思考的影片,又能够整合在如此生活化的场景中。
而且影片的昼夜几乎没有转场,使得整个影片陷入了一种静止的时间状态,只有结局是唯一的出口。
尽管场面调度不能再假,尽管村民的表演时常让人出戏,还有渣调色……但是很明显导演已经知道自己在思考着什么,并且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出来。
主题与第五代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但是第五代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死亡这个话题,第五代的死亡说的是对于对于在世的影响。
第五代也没有对形而上的意向有过大范围的讨论。
而这两点李睿珺都做到了。
他并没有拘束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土地、亲伦的问题上而是把它们作为素材放入到他对形而上的讨论上来了。
就凭这一点,李睿珺比郝杰的电影就高出了好几个档次。
也就使得本片没有太多的中国特色,土葬火葬之争也可以是埋葬与不埋葬之争,宗教葬礼非宗教葬礼之争,仙鹤可以换成奥迪。
当然意境上差了点= =另外本片也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爷爷”一直牵着一匹骡子,形影不离,尤其是每次他站前景发呆的时候骡子总会出现在后景,而两个小孩骑的则是木马。
后来小孩子捉到了鸭子(请注意鸭子在最后一场非常抢镜),爷爷也驾鹤西去了。
再比如对于埋葬这个动作的反复预演,让最后的结局顺理成章。
“爷爷”真正的转变(开始发呆)是在割草之后,难道暴露出湿地和前半段挖坟没有什么相像的地方么?
现代是一个不断揭示的过程,如果说“爷爷”是反其道而行,他的活埋理所应当。
死亡哲学本质上是生存哲学,如果我们连死亡都不能决定,还谈什么生活。
三星半。如整体风格能像海报般云淡风轻,或许老马乘白鹤去时会更具张力,但如同片中被过度言说的白鹤,通篇过于直白用力,加上太多刻意的长镜头,从而难免有滞重之感。但在细节刻画和真实还原上仍是极好的,尤其小河的音乐,令人多少次情不知所起。
“中国人”这个统称应该是不存在的
觉得棒 孙悟空明天会爬出来 仙鹤也会来
这片子不看字幕太累了。
很喜欢创作者对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探讨,哲理性的语言也为后面《隐入尘烟》中朴实的道理做了铺垫。
泥土一年四季都在叹息呢。
片子里的老马让我想起了爷爷。老人家健在的时候千叮咛万嘱托,待他百年之后一定要回祖屋一定要土葬。我妈有次逗他,“老汉儿,反正你走了啥子都不晓得,直接拉你去火葬场爬高烟囱,对不?”爷爷跟孩子似的倔强地说“不!”
故事很好,喜欢。非常明白剧中人所想,亦能理解他们所为,结尾情绪渲染没起来,整部剧的调色也过犹不及到《盲山》的程度。苏童的效用应该是避免这样一部电影在文化展示的时候过于装逼而喧宾夺主,不过还是有几个段落喧哗了,比如隔苇子那节,如果只有音乐,没有那个唱歌的男声就好。
单薄,没有节奏感
乡土气息浓厚,很亲切。生死之事,入土为安,阴郁的结尾,小河的配乐充满宗教感。
苏童的短篇小说真的很不适合改成电影,这片拍得太“实在”了点,超现实、反讽、荒诞、虚无的情绪完全没有出来,光有几只白鹤算啥意象,放电视剧西游记片段做背景意图增添神话氛围也完全是百搭……到了结尾只能让人替导演遗憾,这题材绝对应该借鉴下阿彼察邦的手法。
文艺片确实都这么拍,渲染意境的铺垫留白和固定长镜头都很够水准,就是故事背景的单薄和太接地气的现实主义路子让它本该有的诗意、荒诞和讽刺大打折扣。片中一些细节铺垫和传统文化里大家熟悉的民间文化及传说都成了隐喻符号,赋予了故事新的意境和解读,这点着实让人惊艳了一把。★★★
我头上冒出很多问号。没读过原著,这么“实”的讲述方式使我陷入伦理困境。用非专业演员其实他们根本不会演,需要表达的时候就远景和背影做些气氛。唯一好看的是画面现在看来也是一种造作。
充满当代农村特征的鲜艳画面,泥土味道仿佛要从屏幕中冲出一样。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与当代强制执行的火葬激烈的碰撞,导致老人最后甘愿被活埋的结局。全片剧情稍显沉闷,而影片中关于生死方面的探讨,似乎只存在表面上。7分
名字的確美,美得我忍不住爲了名字去看了。但這部戲好恐怖啊!結局尤其恐怖!死亡,是必然的,模糊的。我們不能選擇死亡,但我們能選擇如何面對。色調扣一分,太鄉土氣息了好麼!
生硬 不适
有点惨,有点冷,再灰头土脸一点就坏了,再风轻云淡一点可能好一些。
太慢了。
【2.0】眼高手低式的学生作业水平,选题上所占据的优势几乎完全被空洞又笨拙的执导给抵消了。对于天资有限的电影创作者来讲,就该在什么样的年纪拍什么样的片子,《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才是现阶段乃至于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李睿珺该拍的片子。
这是一部故意凑时间的电影吧。。。太恶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