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宁夏永宁县的女子,我喜欢孔笙导演和正午阳光,感谢你们真实的把我们宁夏闽宁镇拍的如此美好,过去远远比这困难!
我们在西海固要想上学,早上四点起床翻过大山中午吃的是家长给煮的洋芋,晚上翻山回家天都黑了!
全家追着看这部电视剧,我和妈妈哭了好几次,谢谢政府!
谢谢孔笙导演!
最后谢谢福建的同胞,谢谢你们培养了林占嬉这样的教授,让我们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
最后的最后让我明白了只要勤劳就有收货,我们再也不是穷乡僻壤出刁民的那类人!
女儿对农村基本无概念,但她对经济学感兴趣,对戏剧感兴趣,我是这样向女儿推荐这部扶贫剧和农村剧的: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发展经济。
中国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我们一般了解的中国经济成就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让中国大部分人口过上了好日子。
但中国地域辽阔,最底层的1%贫困人口如何脱贫,需要额外的努力,这部戏讲的就是中国最穷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如何脱贫。
你未必有机会去真正感受贫困,从书本上读经济政策有距离感,这部戏提供了一个机会更直观地去感受贫困,感受政策的实际实施过程,感受做成一件事多么不容易。
脱贫是一个综合工程,不仅是给钱的事,更是观念的转变。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提出“穷人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穷人也经常因为生存而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导致无法做出最优的决策。
” 他以印度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穷人缺少的是思维上的“带宽”,从而没有能力进行长期投资,难以走出贫困的陷阱。
2019年获得诺奖的这三位发展经济学家,其研究范围都没有涉及中国,而中国,却是实实在在在扶贫问题上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要了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问题,中国如何解决贫困是一个极佳且不应该绕过的实践范本和研究对象。
在中国的扶贫工作中,早就认识到直接给钱的福利/救济政策收效甚微,观念转变和系统性的支持才是出路。
这部剧里也侧面展现了直接给钱不管用,所以才发展出了“吊庄”这种自愿移民政策,离开不适宜生活生产的故乡,在大戈壁上开辟新家园。
并创造性的引入“东西协作扶贫”,利用国家权力调配资源,剧中的闽宁镇是真的,不是虚构的事。
不过吊庄移民,国家只是给宅基地和耕地指标,盖房子的钱要自己挣。
看剧时你可能会奇怪,鼓励自愿移民,为什么不是国家把房子盖好、水渠修好、路铺好、电通上,然后让人搬来就好?
看完会明白一些,一个政策真实的实施过程是什么样,有多难,要花多久的时间;也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制定政策;还可以和其他国家的策略做对比。
剧中还出现了很多名词,比如劳务输出、无息贷款、庭院经济、黑煤窑、黄河渠,都可以借机了解。
不过我推荐这部剧,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好看,非常好看,第一次我就一口气看了10集。
剧本非常扎实,有戏,充满悬念又张弛有度,让人心心念念想着下一集。
第2集孩子逃跑、召开村民会、水花出嫁,三件事叠在一起,眼看着冲突一个接一个,就像在海边冲浪,浪头一个比一个高,感觉太爽!
比起许多坐在酒楼念台词、坐在客栈念台词、走在路上念台词,剧情全靠念台词的剧,观看体验不可同日而语。
台词非常棒!
这部剧一定要看方言版!
我很佩服编剧,能写出这么生动、鲜活的台词。
还是第2集老支书的一席话,如果是在《奇葩说》,我要选他为当场最佳辩手!
演员演的太好了!
除了老戏骨如张嘉译、尤勇智等,年轻演员也很给力,从黄轩到热依扎到白宇帆,我都很喜欢。
尤其偏爱得宝,小伙子眼神太亮了。
看这部剧我与村民完全共情,为种出蘑菇高兴,为蘑菇囤积而忧心,麦苗你一定要回来得宝等着你呢,水花一定要幸福!
摄影和剪辑很棒!
闭上眼还能记起得福骑着自行车翻越连绵的黄土高坡,记起情窦初开的得宝和伙伴们在黄昏的光线中打闹的剪影,后面是极蓝极澄澈的天空。
第1集得福和他爹从李大有家离开后有段对话,父子俩边走边说,约1分钟的长镜头跟着两人,背景中的房子不断变化,走路带转弯,背景中有狗吠和羊的咩咩声;说到激烈处,两人站定,中景切近景看清表情,正反打拍两人说话,最后一个10秒的镜头,拉回中景至全景,黄昏中逆光,两人走远。
同样是走路说话,这段走路速度真实、行走路线真实,何时走何时停与对话冲突强度相关,最后走远的镜头,也在交代冲突后人物在思考解决方案,有余韵却毫不拖沓。
这部剧的基本功非常扎实,毫无剪辑痕迹,可以完全沉浸在剧情中。
最好的一点是,只有23集!
追起来毫无压力。
对比动辄50集70集的电视剧,这是珍爱生命之举。
我相信这部剧的创作人员,一定是深爱着脚下这片土地,才能拍出这么好的片子。
我的安利成功了。
当我小的时候我从宁夏出去上学 别人问宁夏是甘肃吗是陕西吗?
我说宁夏就是宁夏。
你没有经历那漫天黄沙,大家都吃着土每天过着日子。
人人都说西海固(是指西吉、海原、固原)穷,教学环境、医疗条件也相当于无。
但是那里的孩子都比较刻苦每个人都想出人头地只有念书才是他们的出入,曾经我的高中都是和这群人一起度过那些日子,有的人用着厕所的灯光刻苦读书。
所以西海固人值得向全国人名去了解并称赞。
山海情 指的是 闽宁镇是属于银川市最南边永宁下的扶贫镇,其实宁夏有不少的这种镇子,他们都是来自西海固,因为西海固当时就是年代时环境不是特别好,大家为了能离发达点的城市里近一点跟好的开发隔壁滩,治理退耕还林工程,都默默的付出着。
才换来今天闽宁镇、塞上江南、银川蓝。
闽宁镇的发展现在特别快,由于地理优势种植葡萄所酿造的葡萄酒特别好。
最后通过这个片子请大家了解宁夏是哪儿,不是甘肃不是陕西它就是宁夏。
宁夏人走到哪儿都很厉害。
我们不是骑着骆驼⬆️学的。
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
塞上江南。
而将其推到天花板高度的,是最后几集。
剧情推进到后半程,村支书德福试图劝老人们离开涌泉村去新建的闽宁村。
但是,老人们却不愿离开贫瘠的大山,他们说:“你的根在这里”,“先祖在这里,死也要死在这里”。
涌泉村老人对先祖和故土的眷恋,与新生代人追求未来幸福的愿望产生了冲突——一方面是传统的价值主张:家庭、伦理、土地,另一方面是当代的价值主张: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片剧情推进到这里,立意已经高的吓人:它所探讨的已经不仅仅是扶贫工作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是深入到更本质的命题: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落在具体实践中,体现为两个重大的问题:1.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从历史传统中汲取思想去强化文化与民族融合,但也要超越传统的束缚,不断地自我革新。
如何理解这个矛盾?
2.我国为什么要以耗费巨大的“扶贫”的方式,去解决极少部分人的贫困问题?
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根基在哪里?
而本片真正牛B的地方在于,全长23集,没有作太刻意的煽情,也不说教。
导演和编剧们以近乎于纪录片的克制和生活还原,从平凡人的个体视角,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马喊水和水花对涌泉村历史的讲述中完成阐释:
百年前,李家人收留了困境中的马家人;百年后,年轻一代的马家人带领李家人走出大山......马喊水说:“涌泉村的根有两头,一头在过去,一头在将来”。
话里的“根”,代表传统。
“一头在过去,一头在将来”,意思是:尽管过去和将来的引领者不是一个姓(族群),但同属一个根,通过跨越百年时间和百里空间中的生活互助,最终实现了族群融合。
于是:传统的根基不仅源于历史,更源于从历史到现在一直到未来的持续建构。
有了这样的建构逻辑,“根”就是不断发展的事物:在理论上表现为对文化传统的不断演进、与时代观念的不断融合;在剧情中表现为涌泉村老人们被代表未来的德花所说动,同意了迁村。
剧集末,德花带着下一代娃娃们回到村原址作考察,新时期两代人重回涌泉村。
第一集的秃山困地,最后一集重新变回了绿水青山。
1996年
2016年涌泉村的传承在历史、在同一地理空间中得以回归,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这一刻完美统一。
于是,剧中的“涌泉村”已超越窠臼的地理和历史概念。
因为“根”的建构回到了“人”本身:“涌泉村人”包括曾经的李姓、后来的马姓,包括如今住在涌泉村的居民,也包括从涌泉村迁出的人、以及涌泉村人的子孙后代。
创作者们通过马喊水这句话,讲出了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融合和代际和解的实现路径——“根”就是“人”,“根”的本质,是对“人”的叙述。
只要对人的叙述在,根就不会断。
因此,答案是:面向未来,但不要忘记过去。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埋的比较深。
这问题可以初步延申为:为什么我党采用的农村扶贫方针,不是直接给钱(西方模式)?
而是采用耗费人力物力更大的方针(精准扶贫、消费扶贫...)?
浅显的回答是:光给钱会返贫,过几年还是穷。
但,每年数千亿的扶贫投入、500万扶贫干部下村庄。
如果仅是要解决“穷”的问题,给贫困农民发扶贫款明显更省事。
我国的答案是:扶助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劳动致富。
马克思说:“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更进一步,是:“通过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真善美等基本价值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充实,并战胜假恶丑,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不断走向人类的最高价值的自由”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也是尼采所说的“与天地的奋斗”。
剧中一代一代的涌泉村人,喊水叔、大有叔、水花、德宝、德福们,每个人的境遇、命运都不同,但他们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通过劳动与天地奋斗,改变自身命运,最终完成了人生意义的赋予——这不就是我们的当代史么?
虽然这片是献礼片,但我得说,更是一部时代片。
它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既完成了历史逻辑的延续和统一,同时也立足当代意识完成了对历史主义的超越。
剧尾,创作者们用一段话来总结这部剧:“这不是理想,而是一个人一群人的真实经历。
更是时代大潮写给每个人波澜壮阔的史诗”。
是的,就是这样。
我是西海固人,穷是西海固撕不掉的标签,我的记忆中父辈们一直靠天吃饭,那时候父亲总是拿着那本老黄历发愁:“看今年的年景,九龙治水,三人分一饼”,那意思就是又旱了,因为老先人说“龙多了靠旱,媳妇儿多了没人做饭”,旱是穷的代名词,听父亲说旧社会西海固到处都是土匪,“穷山恶水出刁民”,刁民也是没奈何。
有人觉得水花拉着架子车拖家带口7天走300公里不现实,那是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小时候我们村有人步行几千公里上新疆、走西口。
扒火车那段小时候我们村也发生过,有人因此被判刑。
我看到水花光着脚在和泥,什么是好演员,这就是好演员,热依扎就是好演员,记忆中小时候盖土胚房就那样和泥。
不要说西海固方言和陕西方言的区别,虽然我自己也感觉南腔北调,但西海固方言在外地人听来差比不大,即便是西海固,不同地域也有细微差别。
黄轩在这部扶贫剧里饰演一个基层干部,精湛演技到位地体现剧情里吊庄基层干部,克服不断出现的种种困难,为了村民能过上好的生活,不惧艰难,响应政策让村民们吊庄移民而做出努力。
作为演员也是深深体会了一把吊装移民的艰苦日子,在他演的19岁马得福,更是能从他眼睛里看见一个善良纯朴少年得福,没有半点违和,黄轩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优秀演员👍
这才叫中国电视剧!!
这才叫一群演员,而不是穿个衣裳就以为能演个人的流量派。
从演员来说都是老戏骨,不掺一点假的,热扎依的哭戏更是惊艳到了我,那个年代没有上过多少学的姑娘,那种想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点点勇敢与胆怯,被父亲相当于强卖的嫁人的委屈和无奈,演绎地很棒。
从台词来说,很接地气了,给我一种回到村子的感觉,叔叔大爷嘴碎叨叨的样子真的还挺有意思的。
从剧本来说,我觉得围绕脱贫攻坚这么红的主题要演绎到观众心里去很难,要花大心思,导演编剧一个剧组都费了大功夫,能看得出来。
几个孩子带着水花逃跑的那个长镜头,既拍出了艺术的美感,也体现了西北高原的贫瘠宽阔和那群少年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样子的,没有见过火车,没有见过高楼,但两集看下来你会很明显感觉到那个年代的人们过的很苦是真的,但精神粮食却很丰富,老支书说的一句话很在理:没有奔头的日子那才叫苦,有奔头苦什么。
大家好,我是一名来自甘肃的学生,从小在山区长大,现在在北京读书。
《山海情》这部剧,真的是完美再现了我个人的童年,也展现了家乡的变迁。
虽然家乡还没有变得像剧中那样好,但是高铁马上通了,高速已经通了,一切都在变好。
关于这部剧,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每次都被不同的细节,不同的理解所感动。
但是,每次看到17集,学生们在教室唱花儿《割韭菜》《绿韭菜》,大家的弹幕总是会跑偏,和股市联系到一起,所以。
趁着周六的这个下午,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前,西北真的是缺水,大家又都比较穷,仅有的好地都用来种植小麦,玉米,洋芋等口粮以及经济作物。
所以,蔬菜,特别是绿叶菜很稀缺。
像茄子,豆角,西红柿,油麦菜,白菜真的很少,基本上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买一点。
顿顿吃面。
天天吃面。
但是吃面会腻。
你想想,一碗白花花的面条,既不好看,也不好吃。
于是,韭菜这个神奇的物种出现了。
它不用占很多地方,在自家的土院子里随便画出1平方的地就可以种,我们那边叫一就像那个小男孩唱的一样:“院子里的韭菜不要割”。
而且韭菜的根系特别发达生命力顽强,超级耐旱,你十天半个月不浇水也不会死,洗手的水随手浇上去也没事。
此外,韭菜割了过几天又会长出来,所以基本上家家都会在院子里,地的边边角角种韭菜。
每次吃饭的时候,割一点韭菜,洗干净切成小段,放点油一炒。
面条下出来,调好盐和醋,再给每个人的碗里挑一撮炒好的韭菜,我们那边叫“颜菜”,一碗白花花的面条,立马就发生了质变。
上面飘着淡淡的油花,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绿色的韭菜,让人食欲倍增。
所以,韭菜,对我们西北人来讲,真的是天天见,离不开,同时也有一种不同的心情。
即使现在条件好了。
可以炒肉、茄子、豆角、西红柿、油麦菜、洋葱、胡萝卜、木耳、蘑菇啥都有,但是,韭菜,大家还是会种一点,去菜店还会买一点,这是刻到骨子里的一种感情。
所以,我很理解为什么剧中的两个小孩子唱的花为什么都是关于韭菜。
那是一种给平淡的生活能带来颜色,也带来味道的美好事物呀。
谢谢大家。
文 / Evarnold2005年春天,我大三准备找工作了,复旦U频电视台把我找回去,说要去宁夏西吉拍摄复旦支教老师的纪录片。
以此为缘分,我在西吉县王民乡经历了大学生涯最重要的几天。
《山海情》里所说的“西海固地区”,“西”就是西吉。
这片地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性为:“不适宜人类生存之地”。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地上能种的东西只有土豆——这片山种的是土豆,那片山种的也是土豆,稀稀拉拉的,如果一年不下雨,那么土豆都不会有好收成。
一天三顿,主食是土豆,菜也是土豆,好不容易吃包子了,是土豆丝包子——可以说,条件跟火星上的马特呆萌一样差。
我们去拍摄的时候,下了半天毛毛雨,村民把我们尊为贵客,因为带雨来了。
跟着老师去家访,走的山路是纯泥土,旁边就是十几米深的泥坑。
到了学生家,爷爷脚骨折了,只能躺在光秃秃的炕上,面对着四面光秃秃的墙。
睡学生家炕上,半夜竟然热醒。
原来学生怕我们这些“贵客”冷,半夜爬起来在屋外给我们烧炕。
这么懂事的孩子,其中不乏极有悟性的。
学校有扶贫援教的机房,有几个聪明的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都会打CS了。
然而,在他们心中,打工才是正道。
支教老师在课上给他们放上海繁华大都市的照片,他们脸上不会露出任何表情,或许内心在盘算着路钱。
这就是我在大学上的最重要的一课,这堂课的名字叫“中国”。
而今天,这门课换了个形式,以《山海情》的名字再次糊到了我脸上。
要不是有友邻不断安利,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主旋律剧——而且是最干巴巴的扶贫剧,能拍得这么好。
豆瓣网友们对于《山海情》的评价,绝不吝啬赞美,却有故意回避的盲点。
这个盲点就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山海情》能拍得好,厉害的不仅仅是创作者层面的正午阳光,更是现实层面的中国共产党。
《山海情》的牛逼之处,在于,说清楚了这样几件事:说清楚了中国占大数的农村土地上的基层组织结构是怎么运作的,说清楚了扶贫工作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开展的,说清楚了扶贫工作者面临的都有哪些具体的困难,说清楚了基层干部处理这些问题又有哪些方式方法,说清楚了这些方式方法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还说清楚了最终我党是如何达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进程的。
2020年,豆瓣上对疫情讨论那是铺天盖地,但对中国达成的脱贫攻坚成就却几乎视而不见,或者阴阳怪气。
面对《山海情》这样的杰作,大家的确夸得眼泪汪汪的,夸方言的,夸孔笙的,夸服化道的,夸编剧的,夸黄轩的,夸热依扎的,夸尤勇智的,夸《武林外传》重聚首的。
然后更真诚一些的,是夸家乡人民的。
那我可得夸夸一个在豆瓣讳莫如深、视为代表“房间里的大象”的词。
党。
有些人,觉得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用强,是在搞政绩。
《山海情》第一集就说了,贫困地区的老百姓会问:“你口中的未来,啥时会来?
”或许搞个投票就会来?
等不得了,该下大力气就下。
扶贫太难了,难到仅仅发钱、发物资是基本没用的。
要发人。
46万人,从条件较好地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走出来,去当那个“第一书记”。
那就是46万部《山海情》的故事。
扶贫搬迁工程,在《山海情》中是最后的大事件,在现实中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很长一段时间来,因为补助少,能搬出来的还是条件相对好的贫困户,真正最最穷的百姓,是搬都搬不起的。
所以,提出了“精准扶贫”,核心意思,就是“谁更贫困,对谁的扶持就应更多”。
凌一农,《山海情》故事中期的主角,真正的人民科学家。
他用行动阐释了,什么叫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白校长,最后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卖了电脑,让所有孩子穿上新校服参加比赛、歌唱春天。
他任了一把性,直接吼出,“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人物和故事,都是真的,都有原型,而且不止一个原型。
“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这些看似会把人绕进去的排比句,哪一句没在《山海情》里有所体现?
——这也意味着,哪一句不是无数马得福、凌一农们尽拼一生换来的经验,哪一句不是无数李水花、李大有们躬身弯腰发出的呐喊?
因为贴近现实了,《山海情》爆了。
但我相信,更值得点赞的,是《山海情》所贴近的现实——这个最可爱的中国,所取得的最了不起的成就。
文化人都去挖《信条》《拆弹专家2》里埋的梗了,咋没人挖《山海情》哩?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才说完2020年国产剧高峰——《大江大河2》。
又一部主旋律题材国产剧《山海情》封神了。
开分9.0,开播后评分不降反升,一路飙到9.4。
看来这剧是越看越上头,越看越带劲。
真有这么神?
这就给大家盘一盘。
《山海情》的时间线跟《大江大河2》差不多,讲的是九十年代宁夏西海固吊庄的故事。
何谓“吊庄”?
就是把整个村子吊起来,到另外一个地方放下。
说白了就是一个地区的人,整体移民。
为什么要吊庄?
很简单,因为穷,穷到吃土,是真的只能吃土。
“自古苦瘠甲天下”,西海固土地贫瘠,本地人吃饱肚子都成问题,穷得远近闻名。
穷到一家兄弟几个穿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剩下的人只能待在家,躺在被窝里等。
穷到村民只为一头驴就能把自己亲闺女给许配了。
穷到年轻人在本地看不到出路,迫不得已扒火车逃跑。
光从剧中人的名字也能窥见一二,得宝、得福、喊水、水花、永富……这些名字无不在说,这是一个干旱贫瘠的地方,居民们只有能过上好日子这么一个朴素的愿望。
此时已经到了九十年代,在片片儿时记忆中,这会儿大多数城市居民已经过上了起码温饱不愁的生活。
再看前几天刚安利过的《大江大河》,同样是九十年代,剧里集体经济搞得风生水起,工厂大干快上几乎敢与世界先进叫板。
而荒芜的西海固,仍然只有一抔黄土。
不知道的还以为展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不过人挪死树挪活,政府计划把西海固居民都迁到大平原上去。
新居地势开阔、能引黄河水灌溉,周围交通便利,还接近大城市。
县领导承诺,新居要不了几年,就能变成塞上江南。
刚到县里报道工作的小马心动了,为了这塞上江南,说啥也得把村民拉过去。
但现如今,新居不过是一片随时有可能会刮沙尘暴的荒原。
因此好不容易动员迁去的几户人家,没过几天就尽数跑回了老家。
老家再穷,好歹有祖上留下的几间小屋,新居连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
然而,为了完成县里的硬指标,还是老支书和村长做表率,首先提出主动移民,这才勉强完成了村里的迁居任务。
村民吊庄之后,好日子来得也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快。
全村老小大老远迁来,新居的基础设施却是零,别说是看病、上学,连正经的房子都没有一间,还是现场抽签分地、从头开始盖屋舍。
房子盖好前,就暂住在土坑挖的临时房子里,草席子一搭就算是屋顶。
从外面看来,“房子”就长这样因为移民户数不满八十户,小马的村子一直没有通电。
县里见村子为难,特事特办,把标准降到了六十户。
眼瞅着再来一批吊庄户,小马村子的户数就能达到通电标准。
结果一场沙尘暴,吓跑了三户新移民。
新人到了一看,不多不少,正差一户。
但是小马早就告诉村民再过几天就能通电,已经苦了好几年的村民就快挺不住了,这回再不通电,不知又有多少新移民会一气之下跑回老家。
为了让领导网开一面,小马是求爷爷告奶奶,每天到供电所当门神。
最终,事情还是被一个主妇给解决了。
当年小马去外地上学,和初恋水花就此分手,水花家也是穷得没办法了,水花爹用一头驴就把闺女给换了。
嫁到隔壁村的水花也没过几天好日子,丈夫为了挖水井,被塌方的石块砸成残疾。
水花一个人要拉扯丈夫孩子,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于是决定移民。
然而,水花丈夫残疾,家里没有壮劳力,不符合移民标准,算是自愿移民,没有公家的车帮忙搬迁。
水花就把丈夫、孩子和全部家当安置在一辆平板车上,四百多公里的路程,一路上风餐露宿,她一个人拉了七天七夜,这才到了新居。
水花家一到,村里也终于凑够了六十户居民,电,终于名正言顺的通进了村。
解决了眼前的问题,还得谋长远的生计,村民们得在这大平原上耕种。
平原上,地倒是足够平,但全是不能搞种植的沙土。
为了固沙,老支书亲手种出一排树苗,指望着以后长成参天大树防风固沙。
为了在沙土上种地,村民就一锹一锹地开垦,一车一车从外地拉土回来改良土壤。
好不容易种出了麦苗,还需要水来灌溉。
村民们就这么眼巴巴蹲在田间地头等水来。
结果被告知,村子地势高,还需要修建三级扬水站才能供水,因此他们不归目前的二级扬水站管,想通水灌溉,又需要缴纳高额的水费。
早先说好的黄河水没了踪影,地里的麦苗也眼见着就要旱死。
最后还是小马大胆闯了市领导的会议,才暂时解决了这一茬麦子的灌溉问题。
总之,刚刚吊庄的村民们遇到的难题是一个接一个,好日子远比想象中来得慢。
明明是就是九十年代,不知道的都以为是去了《1942》片场但既然把村民们移到了这么个要啥没啥的荒地,政府肯定是要管的。
怎么管?
这就涉及到了当时年代东西协作、对口扶贫的政策。
较富裕的福建省对口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派出了人才、技术和资金帮助宁夏脱贫。
郭京飞、黄觉、姚晨等人饰演的,就是来进行对口扶贫的干部。
刚来宁夏,不仅因为方言问题,两边的人沟通有问题,水土不一样,也让这些福建干部非常不适应。
来到西海固第二天,不适应干燥气候的郭京飞干到流鼻血,梦里一晚上都在找水喝。
黄觉蹲在西海固帮当地人种蘑菇致富,长时间回不了家,有人给带一罐福建的沙茶酱,吃一顿菌汤锅就高兴得跟过年似的。
不仅有人才、技术和资金输入,福建也帮助宁夏进行了劳动力输出,带当地没有工作挣不上钱的男女青年,到福建的大小工厂打工赚钱。
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是当时西部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
也正是这股子真劲儿,《山海情》才配得上如此高分。
如果说《大江大河》展现的是改革开放时期沿海地区的奋斗故事,《山海情》就是仍然延续着小农经济的西部地区的改革史。
安利《大江大河2》的时候我也说过,它的好在于不悬浮,不尬吹,一五一十反应当时的实际问题。
《山海情》同理,那简直就是1:1把西海固搬到观众面前,我一边看电视,就感觉剧里西海固的沙子仿佛已经吹到了脸上,体验了一把那里的艰苦环境。
而致富路上的每一个沟沟坎坎,《山海情》也以近乎白描的方式直接怼到观众面前,告诉观众,当地居民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没水、没电、而且自然条件差的境况。
白手起家说起来没什么感觉,到了要落实的时候,才发现是真要从一砖一瓦做起。
强推小伙伴们《大江大河》《山海情》两部作品配合服用。
前者故事里欣欣向荣的沿海经济不是普遍现象,加上西部扎根土地的点滴奋斗,才是我们国家当时的改革的全貌。
而且一定要看方言版!
剧情节奏再紧凑,制作再用心,演技再精湛,最后也得加上地道的方言调味,才能感受到剧里的那份质朴、纯真,那才能说是真的美滴很。
郭京飞、黄觉饰演福建来的干部,也都是一口烫嘴的福(hu)建塑料普通话,跟西海固方言碰撞到一起,十分诙谐,保证入股不亏。
值得一提的是,《大江大河》和《山海情》出自同一个团队之手,良心国剧的代表——正午阳光。
对于正午来说,2015年的《伪装者》是个分水岭。
在这部剧之前,正午团队隶属于山东影视集团,山影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最早的电视剧生产单位之一。
2011年,当时的总经理侯鸿亮带着山影的一批导演成立了正午阳光。
《伪装者》就是这个半新不旧的团队独立制作的第一部剧。
《伪装者》大爆之后,和山影合拍的《琅琊榜》紧接着面世,直接把国产古装权谋剧推到了新的高度。
侯鸿亮自己也说说,以前年轻观众都只看海外的剧,《伪装者》《琅琊榜》之后,观众重拾了对国产剧的信心。
随后,《温州两家人》《欢乐颂》《精绝古城》等一系列既叫好又叫作的作品问世,正午逐渐站稳脚跟,也成了“良心国剧”的代名词。
有《小时代》那味儿了哈哈虽然后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是余欢水》《清平乐》等剧口碑两极。
但《大江大河2》《山海情》一出,足以说明正午阳光的江湖地位,在国剧圈几乎是不可撼动的。
于正午而言,能集结孔笙、李雪、张开宙等能力卓越的导演,能建起一个稳定发挥的制作班底是一件幸事。
我相信对于电视剧观众而言,这个时代有正午,也是一件幸事。
其实聊起山影和正午,可聊的实在太多了,像什么《闯关东》《父母爱情》《战长沙》都是山影的作品。
是不是有种童年不知不觉就被占领的感觉!
今天就聊到这儿,咱们下期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阿苏
越看越想吐,我要再看这种政宣献礼剧我就真是个瓜怂。
结尾画蛇添足,一切都太美好了不真实,还不如拍拍水花姐
挺好的主旋律电视剧,但依然还是主旋律,没有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只有误会和误解,从剧作的角度来说,也只能这样了。
不好看
虽然是献礼剧…但这调整的是真高。演员演技是真到位!得宝憨憨的……可爱
显然剧情从卖完蘑菇之后就开始烂尾了。本剧中对现实的真实反映的那一部分,做成纪录片会更深刻。作为献礼剧,确实有编剧艺术上的突破,但同时也未能跳出窠臼。得福被塑造成了高大全,成天骑着自行车一心为民,完全没有情感生活,但突然就结婚并当爹了。麦苗到了莆田完全没受到花花世界的诱惑,没在留城还是回乡发展之间有过挣扎,没对更好的男人动过心,从一而终。所有角色所表现出的负面行为全部在非常非常安全的范围内,大有闹事和碍事总是很有分寸,麻县长只是好大喜功并无大错,水花丈夫再憋屈也没动手打过妻子,杨领班只是要求严格从不剥削工人。所有人的日子都越过越好,没有一丝阴影和悲伤。
虎头蛇尾了,尤其中间断了节奏,象是删了几集,其他都挺棒
真实,朴素,亲切。希望以后多出类似讲中国历史发展的剧。
爱在苍茫大地认识了解了三线建设,最美的青春看到了美丽的塞罕坝,山海情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闵宁镇,一部人类改变穷苦面貌,建立美好家园的奋斗史,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宁夏人操着正宗的陕西关中腔,发生在河套平原的故事但外景套的却是陕北黄土高原的景,太脸谱化。
一听闽宁村这个名字大概就明白了了。原来是个拍马屁的片子。
看过的最好看最贴近现实的扶贫剧,演技个个好,尤其张嘉译
窝头吃多咧,咥个白面馍就以为是山珍海味呢么……
看完《山海情》了,和别人不一样,我认为这部剧最大的优点是不那么套路化。在我以为热依扎演的水花会因为和黄轩演的马得福的关系令她老公整日无理取闹,但是她丈夫在正常范围内发脾气;在我以为白麦苗和马得宝以及白宇的角色会来个三角恋,但是没有;在我以为马得福他老婆大着肚子和人讲宅基地大道理的时候会被人一把推倒然后流产,但是没有。其实这部剧并没有怎么“爹味”(有些博主拿这个带节奏搞男女对立十分恶心),剧情安排了祖峰的角色白校长直接说出了“你这是重男轻女!”,就是美中不足的是我还是觉得水娃的福建老婆付出的有点多。结局的话,没有再交代一下白校长最终在干嘛有点遗憾,哪怕给一个教育孙子的镜头呢。
不是主旋律不好看,纯粹是有些剧演的扯淡
地方一把手的兄弟是建筑商,这样的组合不知道全国有多少,不敢说人家一定有问题,只是这样树立成典型还要我感动就有点过分了。
我相信西海固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真的,我也佩服剧中真实人物的担当,但我还是想问,这个剧能拿这么高的评分,就是因为明星多吗???严重缺失大量细节,人物退场之随意像丢了一样,各种困难解决也是含含糊糊就过去了,哪里好了?
黄觉……插刀教最嘴硬成员
剧情很精彩,节奏很快没水分,真是好看!另外一定要看方言版,更亲切
只要是能让人看完一集还想看的就是好电视,演的不错,期待后面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