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轻狂的题材,演员却大多长了一张苍老的脸,演的越卖力,越是有一种为老不尊的错觉,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频频出戏。
导演似乎也发现了这一点,自己在影片中主动吐槽:某同学特别显老,后来才发现,他不是显老是真老,此人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叔,因为向往校园生活,扮成年轻人,混进了大学的棒球队,拆穿以后被恼羞成怒的校方扫地出门。
(招生办的人眼睛都瞎了么?
)从花絮来看,其实演员也不算太老,有几个长得还挺帅,主要是受到了造型师的毒害:八字胡、大鬓角、长头发,紧身的花衬衫和T恤,八十年代的男士时尚诲人不倦,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再帅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近年,最后两种似乎又流行回来了,走在街上,随时能看到腆着肚子穿着紧身衣的男人,简直是有碍市容,更要命的是,他们偏偏还自我感觉良好。
各有少年时,中美各不同。
比起美国学生声色犬马的青春,我们的青春显的有些奔波,是掺杂了迷茫(无方向无目标的忧虑)、不适应(惧怕)、暴发户似的浪等各种情绪的青春,是有些辛苦的青春。
上学时父母像虔诚的不会说谎的教父一样让你“不要早恋!
”“不要找对象,好好学习!
”,“学会保护自己!
”,我们一脸懵呆地走过了学生时代,生活中最常做的事是打游戏、吃饭逛街,翘课做兼职还助学贷款。
等毕业了被贴标签为“剩女”、“剩男”了,他们又以一副悔不当初的表情反问我们,“怎么读书那会儿就没谈一个呢?!
”so?已凌乱, Let it go吧!
所以你应该能理解用100多分钟看剧中棒球队员带着一副好皮囊进出各种风格的酒吧狂欢泡妞时却最终还是不厌倦地看完的心情。
张爱玲说生活是一袭华丽的,这部影片就是一袭白衣,上面缀着让人炫目心动的珠玉、扇贝、宝石之属。
他没有一般好莱坞剧本的套路,却能静水流深,少了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但却充满乐趣。
言归正传,一个非专业影评人来写影评了。
这是一部不容易剧透的影片,因为我不知道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无始无终的样子像是纪录片,记录了准大学生在入学前的五天四晚的逍遥生活,如果非要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的话,我只能告诉你他是关于青春、友情、爱情的故事。
以上(看到我耸肩摆手的样子了么?!
)电影的色调温暖、阳光,一如青年人的肉体,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配上上世纪80年代极具复古韵味的音乐、汽车、服装,让人爱上了那个年代,爱上了那时的青春年华。
就像一面镜子,看到了我们曾经的恣意挥霍、无忧无虑的青春,那段活在当下、有时间去看世界的日子,可以试错、对世界有好奇,充满可塑性的日子。
当你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青春已离场,美好成为一种念想、向往,你也开始成熟。
青春的一个关键词也许就是“玩乐”,意气相投的一帮人乐呵呵,玩一场,坦率真诚,不问理由、不想结果,连规则都是现编,没什么严肃的问题(严肃的问题是用来搭讪、把妹的),也没什么仇什么怨,当时输到怒发冲冠,要摔棍子砸拍子,用不了几天还能一起喝酒谈笑。
还记得电影里两个室友在路上讨论大学计划,有模有样,其中一个说:“我们可是打棒球的,真的搞不懂,其他人都是干嘛的!
”当时被他们那种又天真又好笑的严肃样子给逗笑了,在我们眼中,以及在他们周围同学的眼中他们是一根筋的人,是浑浑噩噩不务正业的人,而他们却认为自己有理想、目标明确。
这种反差或说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自负,我们当年谁没有过呢?
当年认真地高谈阔论以为能仗剑天涯所向披靡,也许在象牙塔外的父母及老板们看来你是不切实际或说虚度青春。
可当时的我们就真的信了,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其实是倔脾气)。
青春就是一场梦幻。
所以,那个抽大麻的男人,才会混来混去,混到三十岁还在大学里,是一种只愿长醉校园不复醒的心情吧?!
如此想来,那些拍校园剧、青春片的导演们,是不是也是自负、执拗的老男孩、老女孩?!
耽溺在青春的梦里流连忘返
该片背景设置在80年代,讲述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Jake和他的棒球部队友们在一个周末里所经历的故事。
影片与导演此前作品《年少轻狂》风格类似,时间上也是“接续”的关系。
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对于校园青春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家也看过不少,本片《各有少年时》也是一部校园青春片,不同的是,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只将镜头聚焦大学校园正式开学前的3天15小时。
理查德·林克莱特,“爱在”系列的导演,只要听听这三部电影的全称——《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午夜降临前》,你就可以略感他对于时间的偏执。
距离正式上课还有4天时间,棒球队的一众新旧生们在这四天里经历了四场美国80年代不一样的派对。
<图片4>第一趴 sound machine几位棒球青年身穿牛仔裤,花衬衫走进这家叫做sound machine的迪斯科娱乐场所。
门口的安保人员对于陌生人收取入场费,熟人则免。
入场后伴随着镭射灯闪烁和带感节奏,舞池中站满扭动身体的人群。
男孩们手持玻璃杯饮着啤酒、与女孩搭讪、两人扭动着迪斯科流行舞步、完成激情的一夜。
第二趴 country bar
由于其中一名队员捣乱,他们被流行迪吧驱逐,只得转场附近的country bar。
棒球青年换了一身行头,穿戴上辨识度极高的牛仔帽和牛仔马甲,每人手上都拿着啤酒瓶。
音乐也换成了美国乡村音乐代表作《Cotton-eyed Joe》,在场的所有人响应着音乐,双手互相搭着腰板排成长长的队伍欢乐地踏着舞步,跳着熟识的集体舞,完成众乐乐的一晚。
第三趴 punk bar棒球青年参加摇滚青年的派对,他们穿着无袖的T恤和无袖的衬衣,手上的白色朔料杯子盛着啤酒。
场内的灯光又昏暗又迷离,乐队在台上咆哮着,台下的人为之疯狂不已,摇头晃脑,群魔乱舞。
男主角JAKE在这个时候说出了本片表达主题思想的一段台词——“我开始对我们的身份认同感到怀疑了”,“感觉对于我们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有些飘忽不定了”。
第四趴 theater party男主角喜爱的一个女生是一位戏剧系的大一新生,棒球青年们借此机会参加了戏剧系派对,彩色梦幻的舞台灯光和夸张的装扮让他们感到很新鲜,各自拿着易拉罐啤酒边饮边畅谈着人生、理想……和星座。
在心仪女孩的邀请下,男主角JAKE还客串了一把小型话剧。
派对结束之后,第一节课堂开始之前,他们二人正式确定情侣关系开始交往。
美国八十年代大学新生开学前跑趴一览表
美国八十年代大学新生开学前跑趴一览表作者:cherie chik日期:2016年7月10日公众号:wordshowu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相当有趣的电影。
影片伊始亲切的德州车牌就宣告着这是"Made in Texas"。
然而我直到发现片中的所有啤酒不是Lone Star就是Shiner(亲切的Brew in Texas),才意识到导演在“德州制造”方面花了多少功夫......"you want a Dr. PEPPER?".... :D 几个很有趣的片段:- Willoughby在第一次见到Jake的时候说:“Chapter 9 will blow your mind!” 他递给Jake的书是Carl Sagan的"Cosmos"。
他在抽大麻的时候引用的也是Sagan。
顺手可以推荐Carl Sagan主持的纪录片Cosmos系列- 孤男寡女在Party之后赤身裸体地在水面上讨论西西弗斯和人生也是挺神奇的...另外一个棒球手申请体育奖学金的文书里面谈哲学...- Willoughby离开的时候留下了Pink Floyd和一卷大麻......😂... 这是真懂行- Jay Niles和一个非常丰满的女生在泥浆中Mud Fight的时候的配乐是Van Halen的Ain't Talking about Love,感觉有种莫名的喜感。
<图片1>前半段更像是早期的《都市浪人》,虽然光影和色彩运用的很暖。
不过我感觉,导演应该是更加怀念以前的胶片时代吧!
毕竟还原80年代的故事,有噪点的画质看着会更有感觉。
而后半段的某一些片段,又让我想到了《爱在》系列的场景。
片段中看到了导演熟悉的味道,有80年代温馨又戏谑的音乐,还有可能会是下一对《爱在》系列的男女主,因为真的太像了。
影片最后在一节课堂中戛然而止,3天的大学前生活非常的精彩,而导演在正式上学的那一天结束电影。
背景音乐的风格也变得平稳了,仿佛在说:欢迎来到无趣的大学生活对了,没有改变的还是一贯的长对话,不断续的台词风格,这很林克莱特。
理查德林克莱特专辑之——各有少年时 有人说这是一部喜剧电影,我也是因此而入坑的,本以为会是“青春派“之类的美国校园喜剧,或者“舞动人生“之类的青春励志电影,但没想到,它只是一部简简单单反映青春的电影。
没有吸毒,没有怀孕,没有堕胎,甚至连奋斗都没有,就是简简单单的青春,大一的新生对大学的一切都好奇,大二的学生一副自以为成熟的指指点点,大三的学生有些忧虑下一步将去向何方,大四的毕业生只想在最后留下些美好的回忆。
当然,青春必然少不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与刚刚踏入学校的小姑娘之间的好感,就这么短短3天,就似乎快要让两人步入热恋。
不禁让人回忆起那时的美好时光,希冀能够重回当面的岁月。
在新的一天来临之际,电影画上了句号,当然,各个角色的生活还会继续,只是新的一天会是什么样的,那就要看各位看官的想象了。
或许这也是在向苏菲玛索的《初吻》致敬,青春不会只有一段感情,更不会只有感情,新的一天,更会有全新的生活在等着你去探索。
经典的摇滚、紧身的背心、俊美的脸庞、美好的肉体、灼热的基情……这不是Abercrombie & Fitch,这是导演林克莱特的新作<各有少年时>。
理查德·林克莱特被影迷们戏称为“时间魔术师”,曾经以九年相隔,创作了等差数列似的“爱在”系列三部曲。
前年的一部拍摄历时十一年的<少年时代>更是饱受赞誉。
从中不难看出导演对于“时间”有一种偏执式的坚持和迷恋。
<图片1>对于他的几乎每部电影,要么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要么二十句话也讲不明白。
情节上没有太大的跌宕起伏或千回百转,所有镜头记录下的,都是生活中不经意的点点滴滴。
这也呼应了<少年时代>中的人生哲学:只有在那些in-between moments,才能发现生活的真谛。
本片亦是如此,导演用轻盈的笔触记录了一个大学新生和他的一群棒球队队友在开学前一个周末里的有趣经历。
由Glee中的小鲜肉Blake Jenner饰演的Jake,一个初露头角的棒球投手,带着忐忑和期待,在开学前的一个周四下午,搬入了学校为棒球队安排的一栋别墅里,遇到了一群不算靠谱的学长队友。
他们并不都很友善,也并不需要再多一个投手,但仍有这么几个热情友好的“老司机”尽起地主之谊,让Jake感受“大学文化”的洗礼。
伴着一曲糖山帮的
<图片2>电影从服装发型,到场景设计,再到配乐等各方面,都透着浓浓的复古风。
这种复古没有任何廉价的情怀贩卖,而是透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淡然。
因为林克莱特清楚地知道,复古是一个很个人的事情,每个人感怀的点不一样,与其去寻求那些浓墨重彩的怀旧回忆,不如营造出一种令人信服的时代感,让观众在其中各取所需。
这是一部关于棒球的电影,而导演却有足够的耐心,在影片过了一大半时才第一次让这群年轻人走上训练场。
这样的安排让电影没有落入校园体育的俗套,让第一次集体训练也充满了惊喜和趣味。
身边很多朋友看完这部电影后,表示很难产生共鸣,毕竟中美文化差异巨大(且影片难免对于女性的物化,让女性观众很难产生认同)。
事实上,不仅是我们,即使是在美国观众群体中,这一群jocks(翻译成“体育特招生”似乎很接地气)也只是少数派,是大多数观众在大学时期或是羡慕,或是反感的一群人。
而电影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这个特殊群体洗去他们的刻板印象,他们不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大块头,也不只是昂首挺胸,趾高气昂的霸凌,他们也有感性而可爱一面。
<图片3>有趣的是,虽然我很喜欢<各有少年时>,这部电影却并没有勾起我太多关于大学入学的回忆,正如前文所说,文化和心态的差异。
反倒是让我很怀念中学时每周日晚上的返校。
作为一个住校生,周日的返校永远是一个周末最美好的结尾方式:收拾心情,整理思绪,投入下一周紧张的学习……Bullshit!!
这是一段难得的家长和学校两不管的宝贵真空时间,是宿舍几个哥们儿短别48小时后的基情重逢,这样一个夜晚如果不好好利用起来,如何对得起父母的望子成龙和学校的殷切期许?
于是,不管是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在图书馆翻着违禁漫画书籍,还是在校园里探索学校的黑暗面,我们都“不会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虽然比起美国的年轻人,我们的夜生活是小污见大污,但那份闲适(咸湿)的心情和青春的悸动,是不乏异曲同工之妙的。
林克莱特的电影会让人觉得松散,但绝不会看不明白,因为一般在临近结尾,导演会习惯性地通过角色的对话点明主题。
而这种在不经意的闲谈中透露出的哲学意味让电影有一种早期戈达尔的风格:无所事事的年轻男女,心无羁绊的自由灵魂。
“Things only mean as much as the meaningfulness we allow them to have.”
随着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了“Frontiers are where you find them”,主角微微一笑,进入梦乡,四年的大学时光也许真的就是一场不愿醒来的梦。
请在微信搜索订阅号:MediumRare(ID: dontovercookit)<图片5>
青春是I don't give a f*ck to all of this,但我们都知道我们心里藏着极大的恐惧。
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试图去进入别人的世界。
这或许是一辈子里面有且仅有的一段时间,这两者在冲突里能和平共处。
青春是我们吮吸彼此的嘴唇,我们可以尽情享受那单纯美好的快乐。
男孩子对性的渴望,女孩子对爱的憧憬,在这个时候可以彼此碰撞但不会头破血流。
青春是Milla Jovovich还没演......
喜欢理查德克林特莱的电影,从《爱在》三部曲到《男孩时代》再到现在的《各有少年时》,无论人生的那个阶段,无论跨度的长短,导演自己当编剧的好处实在太多,将自己的思考完完全全地融入到作品中去。
最佩服理查德克林特莱的就是能够将自己的感悟长篇大论地加载在角色的台词中,开创了所谓的“对话体”电影,却丝毫不会让人觉得说教满篇,无心再看。
不论是在法国街头偶遇的年轻男女还是人过中年的繁琐夫妻,不论是懵懂成长的小男孩还是初入大学的青春男女,平凡的邂逅,寻常的争吵,陈旧的年少叛逆,俗套的大学青春,任何题材在理查德的电影下都具有一番独特的哲学意味,既平淡又深远。
影片中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几个男生在屋内吸烟,成长于两条小河边的男生在谈论什么是音乐,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人生。
他所理解的,他所思考的。
还有一个是男女主在湖中交流来到这所大学的契机,男主写了什么论文,男女主对人生的见解“督促你,去做一件事,无论那件事情是什么”,是棒球也好,是表演也好,是每时每刻的撞钟也好,你需要全心全意的做一件事。
意料之中的佳作,仍未让人失望,典型的理查德式调调,我很喜欢,期待导演的下一部佳作。
叙事平淡,不行。没有说服力。但随后我看了一眼,发现导演竟然是少年时代的导演,竟然使我对这部电影有了小小的改观,但还是不改初衷,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不得思
连最基本的美式校园片都达不到~~~~ 一群低配版高腰裤呆子,辣眼睛
fin是我未来老公,作为一个脑残粉基本给不出任何有建设性的影评。this is all about emotion, all about youth, all about college life. I miss mine way too much.
OH BOYS :)
看過
流水账。
能把唠嗑写得这么生活化又有文艺质感的,只有Richard了。
名字起的好!青春的肉体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除此之外不知道在讲什么🤷♀️女主角是真的美,笑起来好看的妹子都令人无法拒绝
没上过大学,但老子上过大学生
别人的大学生活肆意声色,我的大学生活沉溺光影。有人精彩潇洒,有人死宅宿舍。
虽说体育生是直男癌重灾区,但我还挺喜欢这部电影的。开学前三天的狂欢只是生命中的短短一瞬,好羡慕他们的胡来和放纵。80年代的文化太棒了,迪斯科朋克棒球滑板都是我的爱!里面几首歌都很好听,林克莱特的青年时光一定很幸福
dazed and confused 大学Ver. 外加那运动衫运动袜超短裤小胡子的八十年代风尚,笑疯了。看来他读书时身边绝对有个伍德森。都特么现充,算你狠!
美式college青春咯
the good old times.....cotton-eyed Joe 忘记xy是怎么评价这电影的了
拍得好也不能什么都拍呀
默默想了一下我们的“入学前三天”可以怎么拍:第一天收拾行李+吃饭,第二天全家总动员进入开学动车大潮流,第三天收拾新宿舍,偷瞄学长学姐异性,买桶买扫把……期待林克莱特拍大二、大三、大四的三天,届时一定回来加一星
很無聊
别人的大学生活…
林克莱特的话唠片,但是至少人家拍出来的青春片是挺真实的吧
德州八零年代少年时,那些睿智、戛然而止的对话和大学第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