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司机与假·苜蓿有趣的是,《帕特森》这部电影形成了诸多重复的关系,有如诗歌的韵脚在某些特定的地方响起。
角色名字帕特森与城市重名,用演员Adam Driver饰演巴士司机,每日相同节奏(起床、早饭、出门、开车、午餐、写诗、回家、遛狗、酒吧等)的一周重复,然后进行变奏,妻子重复绘制的图案, 双胞胎姐妹……诗歌教学 vs. 拍片指南《帕特森》无法作为一部诗歌教学,影片中的诗只是出自一位本职工作为司机的业余诗人写出的作品。
它们有欣赏的价值,从中见出这位叫帕特森的司机如何从他现实的生活中挖掘出自己的诗意:它们也许来自于早餐桌上摆弄的火柴盒,或是公车上乘客间的片语只语,或是与妻子的温馨相处中焕发的诗意……这些都没有学习的价值,因为帕特森的诗没有作为完美的典范摆在观众面前。
一部分来自于贾木许的自娱自乐,一部分来自于人物的角色设定。
但整部影片却成为了一部拍片指南。
任何有志拍片的人都能从贾木许身上获得启发:低成本制作、极简主义的拍摄手法,在影像间设置进冷峻的诗意和疏离的氛围,这些都能快速建立起一部文艺片的完整形态。
简单不是说它们就极容易完成,相反,正是因为简单它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想法,不断地做减法。
这种从布列松发展而来的风格已经被不少导演继承:除了美国的贾木许,还有芬兰的阿基·考里斯马基、法国的布鲁诺·杜蒙和尤金·格林、中国的李红旗……他们的电影都体现了布列松的电影理念:模特,也即一种冷峻间离的风格。
这些导演通过继承布列松,都发展出了自己极为鲜明的风格。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些风格的构成极容易被解析,却很难被模仿。
从来都没有另一位贾木许或考里斯马基出现,已经说明了问题。
这不是说这些导演的作品就不再有学习的地方,相反,细致地分析每个镜头的构成、镜头间的组接,探析它们如何从布列松的电影发展而来,这些对于想拍出第一部电影的青年导演来说将是受益匪浅的。
贾木许在《帕特森》中展示的就是:如何在极其单调的摄制、文本设定、主题先行将会毁弃一部电影的地方拍出一部杰作,细细地分析这背后的文章将有助于电影的拍摄。
爱、诗歌与梦想唯有爱、诗歌与梦想,能让我们继续“忍受”单调的生活,并让它焕发出诗意。
爱,是帕特森与劳拉间的亲密关系,也许只是早上醒来的一个吻,傍晚归来的一个问候,餐桌上的简单对谈……极其平凡,却有非凡的意义。
诗歌,是作为公车司机的帕特森在日常的工作之外唤入的亲切声音,在每日重复的日常行程之外,正是因为“写诗”的冲动,才让耳闻目睹的稀疏日常焕发出意想不到的诗意。
作为业余诗人,帕特森的感官保持着开放的状态。
对于普通人而言,一盒火彩盒也许只是一盒用来储存火柴的纸盒子,但在帕特森手上摆弄后,便成了一首诗歌的素材;对于一位普通司机来说,工作也许只是驾驶好公车就够了,但帕特森却细心地观察行车过程中出现的一举一动,也许是车窗外走过人行横道的双胞胎姐妹,也许是车厢内对谈的乘客。
他在驾驶公车的同时也在收集诗歌的素材。
当然,还有那个偶遇的写诗小女孩,面对对方写的诗比自己更优秀时,帕特森并没有展示出难堪的状态,而是为其高兴。
一位诗人要写诗,就应当如此保持开放的状态。
当然还有梦想,是妻子劳拉在单调的生活中保持乐观心态的秘诀。
满是稀奇古怪的念头,总是处于做梦的状态,在每个物件上(窗帘、蛋糕)图绘圆圈、条纹等图案,想做民谣歌手,就买吉他学弹唱,说到做到;做美味的杯子蛋糕……在单调的日常生活中,这种保有梦想的状态极其重要。
前半段让人想起《真探》里拉斯特的台词:“人类的意识是进化中一个可悲的错误…我们被自我这一幻觉所奴役,借着感官的体验和感受相结合,让我们相信自己是特殊的,而事实上,我们谁也不是”贾木许的影像总是跳过桥段和故事的发生,用满溢的虚无来追寻只关乎个人的答案。
酒吧墙上的名人,一对又一对的双胞胎,日常的镜头里形形色色的人,整个世界充斥着不同的自我,然而听上去不同的话揭开来不过是相同的东西,那些拯救我们的平庸生活的,像是帕特森凭借着谎言去让它不必落空的幻想和期望,像是心碎却松了一口气的难堪。
看到了羞于承认的自己。
Or would you rather be a fish?P.S. 片尾放完开灯的时候,同排隔了两个位置有一个男孩子纸巾捂着脸大哭,真羡慕这样的艺术感受力…
帕特森是个公车司机,他每日的生活总是按部就班,起床、看表、在工作开始前写诗、听同事的牢骚、开公交车听车上人的高谈阔论、回家扶正信筒、去酒吧喝酒、和女友聊天、写诗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比起他的外在身份,他还是一个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诗人,他并非心血来潮而去构筑几个简单的词句,而是把写诗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写在纸上的字词可以称之为“诗歌”,可握住笔写下诗歌的人,又能否被称为“诗人”?
帕特森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渡过自己的每一个日夜,他的诗歌除了自己的妻子外完全不为人所知,因为他并不愿意出名,而是平静的写、单纯的写,享受着写的情趣与写的快乐。
哪怕写出整整一个笔记本的诗歌,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诗人,他的心里藏着诗,浓缩着对诗的渴望,但他并不追求成为诗人。
如此平静且富有诗意的内心也让帕特森的外在转换为了平静甚至冷淡的状态,他会听着公车上的人的交流而笑、会听着酒吧里为爱痴狂的男子的故事而笑、会听着妻子大谈特谈自己的爱好多么成功而笑,他的表情变化很多,但你就是感觉不到他的情绪,一如流水般蜿蜒绵长。
他的妻子劳拉是和他完全不同的人,她的每一天都富有活力和变化,乡村名谣、纸杯蛋糕、黑白作画,这些别具一格的爱好让她每天都充满了新奇的体验,这一切更让帕特森的处境变得压抑。
电影用七天时间记录了帕特森的生活,七天几乎是所有上班族循环生活的一个时间周期,甚至有的人按这样的规律穷极一生。
这一周的生活片段可以当作是帕特森一生的缩影。
帕特森是一座城市亦是一个人,他开着公共汽车,思绪飘散洒落,他对光影、文字、话语那么敏感,以至于现实和想象的界限很模糊,模糊到他的生活仿佛是被偶然性组成的。
这一个星期中,他写下关于火柴盒的诗句、小女孩的诗句、为爱假意自杀的演员的诗句与被生活困扰的上司的诗句,他以自己都没有认识到的诗人之眼扫视着周围的一切,那些偶然把他们凝聚在帕特森内心的,那一首想要让自己成为诗歌的一部分的诗中,再把它们投射进自己的秘密笔记本当中,仿佛如他的归处。
当这归处被撕裂时,他那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与意志的诗词在犬牙中纷飞的时候,帕特森的表现是静默的,他或许伤心、或许悲悯,但他没有任何表现,不对任何人发泄,只是来到一处瀑布前,观察水落的痕迹。
直到一个日本诗人来到他的身边,在他的身边翻阅他最爱的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所写的《帕特森》,并且向他搭话,介绍自己是一个诗人的时候,帕特森也意识到了,原来承认自己的热爱那么简单。
他是个远道而来的人,只是来到这个叫做帕特森的城市,见证威廉·卡洛斯和艾伦·金斯堡的出生之地,那仿若朝圣般的行径将写诗的乐趣再度显现,也让帕特森想起了写诗的初衷,即为崇拜威廉而写,最终演变成为自己而写。
但他说出自己是个公车司机时,日本诗人只是露出他缠上绷带的手,暗示他和帕特森一样,一边干着平凡普通的工作,一边坚持艺术创作。
最后的笔记本,则是赋予了帕特森新的意义。
撕毁的笔记本,毁便毁了,心有惋惜,但仍需继续向前,空白的纸张上恰恰书写着让帕特森再度回归自己内心与组合诗歌的道路。
于是他离开了“星期天”,回到了“星期一”,重整旗鼓继续开始写诗,进入又一次寻常往复,这一切才是现实的诗意,一种真正意义的诗人,而不是一种陷于表演的身份。
虽然《帕特森》中的诗句因为翻译问题,就像穿着雨衣沐浴般难受,甚至让人难以感觉它可以称之为诗。
但《帕特森》这部电影就如同一首工整、浪漫、有趣的诗。
章节体的结构就如同诗的句型;时不时出现,且不做解释的“双胞胎”角色就如同诗句的押韵;诗意流畅的镜头就如同流动的韵脚。
贾木许用镜头作诗,这首“诗”太过迷人,读起来平淡乏味,细细品起却余味了然。
导演力图再现一个诗人的日常与诗意的来源。
与城市同名的公交车司机帕特森是个退伍军人,不用智能手机,每天就是上班、遛狗、酒吧、写诗。
他的感情生活(或者说私生活、婚姻生活)交织着享受、感受甚至忍受,另一半的生活是世俗的,渴望现实中的成功以及对艺术外表的一种狂热追求。
电影将个中情绪和力度都处理得很含蓄,淡得几近于无,却寓意着诗人与现实最直接也最强烈的联系。
诗人的工作,公交车司机,他打交道的是老旧的公交车、陷于现实压力的同事、形形色色的乘客。
老式的公交车给他提供了移动又贴近生活的视野,而且不会有被视作偷窥的嫌疑,于是得以体察这个城市(帕特森)的呼吸、光影的变换以及乘客们生活片段的汇集(零星的谈话、个体的姿态);帕特森的同事可以被视作现实中疲于应付经济压力、人际关系的代表,他总是不好、总是不开心、总是一堆事;这里有个有意思的对比,即公交车和智能手机:帕特森驾驶公交车却拒绝用智能手机,前者代表机械、后者代表智能,一定程度上说明诗人在现实层面是落后于科技进步的,当然,影片中表达的不是落后而更多是一种拒绝态度。
后来公交车故障,帕特森也不得不借助智能手机这一工具,也喻示了一种必然。
私人生活(前述狭义上)和工作若视为一个社会人的必需品,那酒吧(或类似的公共聚集地)则为诗人提供了更多更深入感受生活的机会,也给诗人烙上了地域性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酒吧里有人热恋、有人分手、有人走到婚姻的深处;还有久远的报纸剪辑,如同时光隧道中远去的其他诗人,只可追忆、揣摩、怀念,或许能够交谈——只是无言。
每次帕特森都是夜间去,酒吧迷蒙的灯光与街景也营造了一种诗意的可能,如一块孕育着果苗的土地;后来被狗狗撕碎了诗本后,帕特森反方向路过酒吧,时间也切换成白天,一切都暗淡、平凡,地面铺满了落叶,与夜晚的干净形成对比。
诗与诗人。
帕特森和劳拉没有孩子,但希望有一对双胞胎(虽然没有交代为什么没有孩子,却还是暗示着诗与俗世的结合的结果);后来帕特森在回家路上遇到了一位小女孩,是一对双胞胎之一,也是诗人,准确的说是在创作诗,影片就此肯定了诗与诗彼此的吸引力,也证明了诗至少是不会如同生物学意义上一样是一可种遗传的基因。
路过公共洗衣房的时候,帕特森和马文听见了一名歌手在创作(歌——流行的或试图流行的形式,介于诗意与生活之间,此处更倾向于诗,所以才吸引了帕特森),帕特森隐于墙角,马文在门口——这一镜头在形式上是歌唱给狗听,歌是好歌或具有好歌的潜质,唯一的听众(形式上、视觉意义上)却只有一条狗,不得不说导演别有意味的在讽刺着什么;影片的结束部分,帕特森诗本损坏后独自一人到了他平常写诗吃午餐的可望见瀑布的公园里,他处于一种丢失诗意寄托与被世俗缠紧的状态中,一位异域诗人也来到了这个地方,来到了帕特森这个城市是为了看看曾经那些诗人生活的地方,来到了帕特森这个诗人身边,来到这个最适合写诗的地方,与他攀谈了起来,谈自己的诗歌理想与离开。
两个诗人就此相遇,也就此分别。
日本诗人最后送了一本空白的诗本给帕特森:空白代表更多的可能。
这个日本诗人喜欢说“啊哈!
”,非常有治愈感;他问帕特森是不是诗人,失去了诗歌的帕特森否认,但在交谈中无意显露出一种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心心相惜,所以有人评论:“常威,你还说你不会武功!
”斗牛犬马文,它偷偷把信箱推斜,它撕毁诗本,帕特森带它遛弯的时候,一车人询问它的价格,还说这种斗牛犬容易被偷,帕特森说“这倒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帕特森在受到警告后即没有更警觉也没有更放松,只是如常。
初看斗牛犬有点突兀,它和劳拉和帕特森好像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劳拉沉醉于艺术幻梦与生活上的成功,马文是属于帕特森的,帕特森因为工作的原因只能遛它、陪它的时间反而最少。
这样马文就把帕特森和劳拉链接了起来:马文与帕特森精神上更紧密,但与劳拉共处时间却最长。
斗牛犬曾是最具攻击性的犬种之一,后来逐渐驯化变得温顺成为宠物犬的流行之一,导演似乎由此在暗示帕特森由军人转换成市民这一过程。
对马文可以有多种解读。
它小小的身躯却要把毫不干系行走的邮箱推倒或试图完全推倒。
邮箱虽然每次帕特森都查看,但一直是空的,他在等在什么,邮箱又象征着一种什么样的连接方式?
可能是传统的、纯精神性的,一种理想。
现实生活与诗意生活在帕特森这个最有诗性可能的具化的人身上也呈现了一种拉锯式的关系。
他们在生活的出入口,在理想的标识旁,必然产生拥挤(有限性)、形成先后(优先性、重要性)以及左右(方向性)的抉择。
劳拉说:“马文,你占了爸爸(帕特森)的位置。
”如果用斗牛犬代表现实生活——吃喝拉撒睡,帕特森代表诗人、诗性;此时与影片节奏合拍的就是现实占据了上风。
马文白天偷偷推倒邮箱也就说得通了,白日碌碌的人们不知不觉就陷入了生活的泥沼(马文是独自一人干的,而本该是聆听诗意、监督现实不偏航的劳拉却失职了);傍晚诗人回归的时候,才尝试去扶正偏航的生活,把滑入虚无与本质上无聊的现实扶正,但这是下意识的,潜意识,或者说无意识的。
虽然诗人想用力让邮箱站得更稳,但理想的根很浅,太容易被动摇。
影片中帕特森生活的意义在开篇他写的第一首诗中就揭示了,帕特森就像一根火柴,朴素又狂怒,执意会让帕特森感到绝望,因为他是一个有诗人之心的平凡人。
执意想要被燃烧成火焰意味着帕特森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荒诞,帕特森依然保持着自我和真我。
想要被燃烧成火焰。
朴素代表着作为公交车司机的他,每天过着平淡甚至有些乏味的生活。
像被固定在流水线生产的无生命商品,几乎一样的起床时间,上班,遛狗,然后去酒吧逛逛,但这样的生活并不会让帕特森感到绝望,因为他是一个有诗人之心的平凡人。
执意想要被燃烧成火焰意味着帕特森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荒诞,帕特森依然保持着自我和真我。
那么帕特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有些人认为他循规蹈矩,十分无趣,但是他却是一个相当真实的人物。
影片一开始,周一,劳拉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和帕特森有一对双胞胎,问他喜不喜欢,帕特森说,怎么会不喜欢,我们一人一个。
这就是在说明,劳拉和帕特森的孪生关系,彼此相像,却不尽相同,彼此共生,但和谐中也涌动着矛盾。
比如劳拉认为帕特森的诗是属于全世界,希望全世界读一读他的诗,但帕特森真的不想,他认为这很吓人,诗是属于他自己的。
又比如劳拉认为,为了生活方便,帕特森或许真的需要买一部手机。
但帕特森觉得这个世界没有手机的时候也是照样运转的。
他们就像黑和白,彼此对立着,马文可能是他们之间隐藏着的矛盾的外显,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想法。
但同时他们也彼此相爱,彼此理解和支持,这是因为他们都真实得活着,乐此不疲得尝试,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汲取着它带给自己那简单的快乐,当然可能劳拉是一个更加世俗化的形象(希望自己成为乡村歌手,希望自己的cupcake生意成功),但他们都是生活中真正的艺术家。
与劳拉和帕特森相比,公交车上的两个人互相吹嘘着自己的艳遇,但在我看来他们非常虚伪,他们希望别人崇拜自己,希望别人认为自己过得好,镜头给了他们的鞋子一个特写——非常邋遢的鞋。
当时我觉得那种虚伪也有一点可怜,不光是因为他们的编造,还有生活让他们迷失了自己,认不清自己是谁,那时语言在生活的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青年男女在谈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生命经历,然后他们为自己下了定义——特森城里仅有的两个无政府主义者。
但他们也许只是两个普通的学生,他们什么都没有做过。
我想,贾木许想表达的双胞胎意向,有两种意思,一种就是两个人无限相似,相似到人们甚至可能会在这种相似性中失去真实的自己,这种失去可能是无意的,也有可能是有意为之的(前面两种情况)。
第二种就是双胞胎代表着另一种可能,甚至是矛盾和对立。
但重要的是,如何在这种相似或对立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双胞胎意向:一种对立,双胞胎下棋,分别持黑白棋狗显然是劳拉和帕特森矛盾的外显,但我还看到了另外一种意向表达,那就是生活的荒诞性。
比如:帕特森遛狗的时候被马文拖着走,Notebook在被马文撕碎后,帕特森迷失了自己,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诗人身份。
和双胞胎意向想要表达的意向殊途同归——在荒诞的生活面前如何找到真实的自己,自己到底是谁?
这是影片最深刻的哲学探索。
我一直能感受到,斗牛犬和帕特森之间存在着一种对抗和冲突,这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外力,是一种通过生活的乏味和意外试图不断消解帕特森生活意义的外力。
(影片中提到帕特森被狗拖着走)
公共汽车的短路事故,诗集的毁坏——帕特森是诗人的唯一无证被迫被磨成空白。
但这些“毁灭”有时可能是推动生活向前的动力,人们最终会与生活达成和解,但这种和解并不是一种妥协,真正生活的人从不为自己命名,却可以在在各种毁灭中获得重生。
帕特森的生活让我想到了《西西弗的神话》,西西弗一次次得把巨石推向山顶,巨石又一次次得滚落,但他最终在自己的行为中知道了自己是谁,这样的周而复始看似是一种悲剧,却帮助西西弗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救赎。
就像导演为我们展示出的周而复始的生活一样——从周一到周日,也像女友的黑白图案一样,也像黑人“罗密欧”说的,人们在这种循环中不断成长,生活也不断向前。
我认为,帕特森和日本诗人的对话中,他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公交车司机,但帕特森这个名字同样也蕴含着其他的可能性,新的Notebook中也揭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真正生活的人不会为自己命名,一切自会得出答案。
全片最后一首诗写的很有意思,也很有深意。
你宁愿做一条鱼吗?
这是多么容易被误解的电影!
60多的贾木许写了这样一个主题庸常得可怕的故事,一位写诗的巴士司机。
可是看完之后,除了表白贾木许,心里没有别的情意。
也就是他,连唯爱永生里抛尸的段落都能拍得优雅浪漫又不乏幽默。
帕特森里亚当·德赖弗那张突兀的脸,演暴躁黑暗的红剑武士,演声色俱佳的民谣歌手,演沉默的传教士,演诗心盎然的巴士司机,居然都不违和。
贾木许真就是拍出了静水深流,特别难得,温柔细致四个字。
生活在帕特森的帕特森,本身就像一个文本上的玩笑,叙述交织着叙述,镜面映照着镜面,双胞对应着双胞。
每天拿着自己的午餐盒走路去上班的帕特森,他的城的名,他的名,都会出现在背后斑驳的墙面上。
在枯燥乏味的路线上,时间化为虚无,诗人就成为国王,帕特森就是帕特森的王国。
于是清晨爱人讲述的梦境,就可以让他轻而易举地跨越想象的山丘,巴士是银色的巨兽,水落是披在女孩肩头的发丝。
最好不过这种不被世事纠葛缠绕的恍惚投射,国王的为所欲为,最大的自由。
这是一个在谈恋爱的国王,一个在写诗的国王。
生活是单调枯燥得令人绝望的,然而每个人都在讲述,掺杂了口头的神话,妄想,错乱和误解。
巴士站的印度同事,迫不及待等人开口询问,便可以将自己的中年琐碎倾倒而出;巴士上自吹自擂的男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经历美化;小男孩儿们闲闲无事的交谈;一对男女大学生,从历史中揪出的片段掺杂了个人的情感观点;没有这些貌似琐碎的讲述,我们不仅失去对世界的参照,也难保不分崩离析。
倾诉,讲述,沉默,三位一体,诗却是其中最为无言者。
帕特森写诗,却只是一行一行密密麻麻不留空隙地写下去,女友劝他公诸于众他无所谓,一本本子随身携带却也随手放并不怎么珍惜,是写给眼前人的情诗没有错,法拉哈尼这种波斯大美女也的确像极了诗神钟情的缪斯。
但终究,是躲在水落瀑布下,是从日常杂役中,是蜗居在地下工作间,面对自我,消化孤独的产物。
镜子的另外一端,永远只有自我的裂像,而不是他人。
沉默与孤独中,在爱的最深处或艺术的最深处,注定了每个人都是极端孤独。
但是贾木许是多么温柔地默许了这种孤独的存在啊,枕边人的睡颜依旧是可爱的,她做的创新菜式如此难以下咽也大口吞下去,对让人为难的民谣歌手的愿望也给予默许。
包容一切的平常,点石成金。
所以就没有什么不得了的挣扎纠结,没有什么世界亏欠敏感者太多这种怨怼,大概最大的敌手,也就是诗歌终结者小狗马文了吧,每一天都推倒邮箱一次,像是给你这平凡生活里增加的小小毛刺。
最难得,是这种不讽刺,不调侃,不尖酸刻薄的正面情意。
小镇上人人都在演出活戏剧,酒馆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I'm an actor 的宣言,让帕特森忍不住别过脸去偷笑,浪漫主义似乎早就不合时宜了,一个英雄能做的也就只有夺下他人手里的气弹枪。
David Bowie曾唱,哪怕只有一日,我若为王,你便为后,我们哪怕只做一日英雄。
这日复一日的成为演员,成为诗人,成为庸常生活的对手的我们,在上演爱的悲喜剧的我们,何尝不是值得被温柔而细致的对待的英雄?
失去了秘密笔记本的巴士司机帕特森,失魂落魄地坐在瀑布下,但始终都只是那一个帕特森,东方来的游客更像是禅宗里提点他的禅师,看似最没头脑的一刻,便是开悟的一刻。
帕特森,只是一个写在水上的名字。
在一个摇滚诗人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年份,拍诗人和诗歌的电影突然多了起来。
相较于帕博罗·拉雷恩在《聂鲁达》里面的一派胡闹,“老文青”贾木许的《帕特森》算是一缕清风。
故事聚焦在新泽西州的小镇帕特森,讲述一个同样名叫帕特森的公车司机在一周零一天里的日常。
影片用极其工整的格式(每一天几乎分得同样的篇幅),“播放”着帕特森一天中从早上睁眼之后的种种细节。
帕特森活在自己和诗歌的世界里,几乎每天都会在小本子上写下(在我们看来)并不怎么动人的诗句。
平淡的生活中大多是重复但也有出其不意的小精彩(或者小意外),偶遇一个喜欢艾米丽·狄金森的小女孩,得知 waterfall 其实可以分开来拼,趁主人出门看电影的工夫在家里无法无天的宠物斗牛犬,晚间遛狗路上不经意撞见的陌生人,还有每天都打照面的酒吧老板,和他嘴里永不重复的俏皮话和老故事。
在这些导演精心“编织”的生活点滴面前,我们的主角帕特森却异常沉默和冷淡。
温和的脾气,嘴角善意的微笑,以及口中总是应承的“好啊,挺好的”这些,却难以让我们读出他内心真正的情感与激情。
一位对诗人和诗歌有着难以割舍的爱的年轻人,在荧幕前的具体轮廓却是这样平凡,不露声色,毫无戏剧性,我明白这是贾木许想要描摹出的效果,不过,正如“公车司机-诗人”这一双重身份一样,看上去很美,不过贾导演的呈现方式却难以捕获人心。
如果在开始我们还会疑惑这个帕特森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故事或秘密,影片深入之后,多半该打消这个念头了。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略感失望的地方也在这里。
“公车司机”和“诗人”之间并没有像俄亥俄州的火柴一样擦出火花。
如果在贾导演眼中,“公车司机”是帕特森的真正内核,一位路人,一位平凡人,一位“反英雄”式的英雄,而诗歌只是象征每个人心底那份珍视并加以严肃对待的爱好,那么这部电影未免过于“高冷”了,因为它把帕特森的工作生活刻画得太过诗意。
如果,“诗人”是这部电影的内核,贾导实质想借帕特森这个形象拍一部“诗人是什么?
诗歌从哪里来?
”的电影,而“公车司机”只是代表诗人背后的职业(也可以像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样,一位医生;或者华莱士·史蒂文斯,一位保险公司经理),那么不客气地说,这部电影,至少贾木许笔下的帕特森这个形象,并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说点严肃的。
影片里提到了不少诗人,彼得拉克,艾米丽·狄金森,艾伦·金斯堡,但都没有一个人来得重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
这位曾经出版了五卷以《帕特森》命名的诗集的美国诗人,是整部电影背后的“精神支柱”。
他所代表的意象主义,在二十世纪初期曾短暂引领了现代诗歌的潮流。
意象,不同于象征,重在描述和记录事物本身,而非有意去赋予其涵义,在这里,作诗和读诗不再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好比“谜底就在谜面上”,你读到的是什么,作者想让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意象主义的先驱者们从中国古代诗歌和日本俳句中借鉴了不少经验,(这也是为什么片尾忽然乱入了一位日本人),因为东方的古诗词里有太多这些“意象”的堆叠,并且诗人在堆叠过程中,是很少加入其主观评价的。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把这首词默诵一遍你就明白什么是意象主义。
然而,《帕特森》里的这位帕特森,却似乎没太搞明白。
或者说,贾木许放在电影里的诗篇(并不全是威廉斯所作),以及帕特森这个人物给人的感觉,我们不会一下子就联想到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相似的意境。
说到底,意象的堆叠是诗人主观情感在客观世界的投射,而电影中的这位“冷面”帕特森,这位我们摸不清真实感情的帕特森,想要借此理解他笔下的诗句,或者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实在是有些难。
其实这剧本本该会更讨人喜欢,帕特森,艾伦金斯堡的家乡纽瓦克,威廉斯的出生地卢瑟福,彼此相隔不远,而这一片新泽西区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花园之州(Garden State)”新泽西,曾经的繁荣工业在二战后逐渐凋敝,如今的帕特森,想必不再是威廉斯写她时的那个模样。
然而,贾木许在大量街景空镜头和乘客的言谈中并没有为我们生动地展示出这个地区的风貌和气质,反倒由于为剧情服务的关系,多了几分强加的诗意和精巧。
我觉得导演的文艺和品质用错了地方。
影片里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偶遇的小女孩临走时那句“你喜欢狄金森吗”?
那位离群索居,但又精力出奇旺盛,想象力天马行空,如雷鸣如闪电的艾米丽·狄金森。
且不说那段 Water Falls 与狄金森有多少关联,回顾全片,想想你脑海里的这位帕特森,怕是也要多嘴问一句,你喜欢狄金森的什么呢?
帕特森是一部非常奇怪的电影,如果去总结,就是一个公交车司机的日常,往复日常,平淡的每周生活。
这种生活是丰富的,有诗在,帕特森生活在帕特森,每天写着不同口味的诗,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别人的痕迹。
用一个字来贯穿整部电影,就是“淡”,帕特森是一个很淡的人,全片最激烈的冲突显然是在即将结束时,帕特森每日创作,准备投稿的诗稿,全部被自己的小狗摧毁,这个场面于我而言不亚于《海边的曼彻斯特》当中,男主因为失误,导致家里大火失去了一切。
这些诗,对帕特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不亚于自己的孩子。
他和妻子都是很有艺术细胞的人,并且有自己的艺术方向,在这个层面上,绝对是可以互相理解的,但是他们的生活太过恬静,美好的有些不真实,所以当真正的矛盾到来的时刻,两个人丝毫没有应对方案,妻子努力尝试去安慰着帕特森,帕特森只是说自己没事,需要出去静静,他们两个从不向对方暴露自己真正的脆弱,也没有想过去挖掘另一半内心真正的世界,平静的生活,不会共同内耗。
就像每天的六点十五分,他们躺在床上,或背对着,或依偎着,肉体上的交流,又在艺术上偶发共鸣。
观影的时候,我无比向往他们的生活,想要身处画面当中,等待一对路过的双胞胎,每日开着大巴车,想到回家时会见到的女人。
把矛盾压制住,把好的一面留给对方,这似乎不是婚姻的理想状态,有一种搭伙过日子的感觉,可是我不觉得这是什么不可以的事。
男人写诗,女人作画,长远来说,如此这般走向死亡也并非不可以,我在这部电影当中没有感受到孤独,即使男人最后诗作尽毁,并没有在妻子那里得到满意的回答。
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主动理解能力不足,但是世界上远不止他们二人是这样的,若是他们两个找到的人不是对方,可能很快就因为另一半的无理取闹或者试图占有而离散。
艺术家的内心也许封闭,但是他们从不缺乏表达,男人的诗是如此,女人的画亦是如此,心中的小天地也证明了他们内心的丰满,只要人没有事,这两个拥有创造力的人生活也不会停滞。
在这件事上,他们没有能够很好的交流,但是在生活更多场景中,他们无需交流就已经默契。
这里我想到了曾经我幻想写过的一个随笔
大概就是说我为了在一场大火中抢救自己的诗,失去双手,嗓子也被熏哑,失去了所有创作可能性,最后再读自己曾经的那些诗,寡淡无味,无病呻吟。
当真的经历,体味痛苦后才切实拥有创造力,此时却五体不全,无力把闹海中的文字创造出来。
只是一点感想,对于帕特森这部电影,我需要去拉片着重分析角色性格和画面,以及其优秀的调度,之后再丰满影评。
太喜欢了,个人N佳那种爆炸喜欢!!
这里的司机真太🉑了和他女朋友不配,配我叭!
说实话,在看婚姻故事之前,我不知道这司机演技这么好。
之前一直看他演一些反派或者是无关痛痒的奇怪配角,这演技真是爱了 很喜欢看他们日子一天又一天地过,这就是生活啊(曾经真的很好奇司机公交司机到底是怎么生活)。
静音闹钟手表 不用智能手机(在英国的时候有很喜欢过一个语言课老师Tom,他就拒绝用智能手机)喜欢看他偷着笑,亲女朋友的手臂和背。
然后出现好多次双胞胎…这个意象没太懂,是说他跟另一个诗人像双胞胎咩?
全片还有一种可爱的感觉里面几个情诗和那段rap还有小姑娘的诗蛮喜欢的(诗歌爱好者)很喜欢每次写诗时候的两个影像重叠还有配乐。
诗人的身份 无需证明,“内心深处是,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写也是,不写也是,给人看是,不给人也是,诗集在了是,不在了也是。
” 最后日本诗人说:我不喜欢把诗翻译出来,翻译 就像穿着雨衣洗澡。
!!!!
天呐,这个说法太妙了,这就是我的想法。
突然再次对一个导演产生了特别欣赏和好奇的情绪我要开始补贾木许了 要看的太多了喂。
电影《帕特森》的正式版海报七天时间,记录了新泽西帕特森的一个巴士司机帕特森的日常点滴,工作、写诗、遛狗,喝酒聊天,还有一个古灵精怪带点文艺范的漂亮老婆,循规蹈矩的生活,一层不变的流程,相信很多人都看出了共鸣,日复一日的无聊日子不也是自个正在经历的吗,脑海中会不自觉的闪过那句已经被嚼烂的流行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文艺态度、追求和向往,成熟之际当做完不切实际的美梦后,惊觉学会在生活无聊进行时中的自娱自乐才更靠谱。
继之前无敌装B应用指南(褒义)的《唯爱永生》后,时隔三年,文艺白头翁贾爷带着新作《帕特森》再次亮相戛纳,收获不少好评,这片没有以往那么疏离、孤寂和虚无,但有点沉郁游离的配乐还是积极加油添醋了一把,摄影的一些叠画和景色处理,在乏味的日常中流露出一丝唯美和隽永,亚当·德赖弗有着一张不寻常的深刻脸,他扮演的帕特森沉默寡言,带点幽默,疼老婆爱写诗,伊朗女孩格什菲·法拉哈尼演的老婆很是可爱,温柔贤惠,天马行空,善于发觉新鲜和乐趣,为帕特森的生活增色太多。
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不同于纽约的摩登时尚、繁荣新潮,作为新泽西第三大城市的帕特森显得更加的朴实而接地气,在这里更能自然的凸显出市井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但其实贾爷不单单只是记录帕特森这个人的生活,在当地居民和旁人的交流中,还让人了解到曾经和这座城市密切相关的人物、事件和故事,包括一个个响当当的诗人、歌手、拳击手等等。
而妻管严的酒吧老板,两个谈论艳遇的青年,求复合的“罗密欧”和死心的“朱丽叶”,富有灵气爱写诗的小女孩,烦恼不断的同事,在洗衣房创作饶舌歌的黑人…构成了帕特森这座城市的“人生百态”,这片看似清汤寡水,仔细一捉摸还挺有意思。
片中频频出现的双胞胎带有的喻意并不难理解,不要忽视了一个人的两面性,帕特森不止是个普通的巴士司机也是个爱写诗的浪漫诗人,老婆不止有美丽年轻的外表,还有难得的设计和烹饪天赋,可以说是一种脱离了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乏味工作或者残酷现实面的潜能激发、兴趣培养和对自我的认识,好比一个不被重视的工人实际画得一手好画、一个人人瞧不起的乞丐实际弹得一手好琴一样,加上片中提到的画家杜布菲,帕特森也可以被归于这一类,不禁想起了电影《优雅的刺猬》中说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名句和读着《阴翳礼赞》的看门妇人。
透过美国现代伟大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名著《帕特森》,可以说帕特森(城市)和帕特森(人物)也有着紧密联系且相互影响,帕特森所写的内容也是围绕着他在帕特森的所处所感所悟展开,私人而动人。
虽说写诗几乎零门槛,一支笔和一张纸就能搞定,但要写出水平,并非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灵巧、意向和内涵,还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等等,写诗是雅致、陶冶、哲思,也是情感寄托和更为高级而抽象的自我表达,这年代很多人认为写诗不再变得纯粹和美好,更多的是装字母的哗众取宠,因偏见被归于不少文艺青年的通病,但从片中帕特森的身上再一次感受到了写诗的单纯。
不含任何功利和商业性质的目的,只是很简单的将其视为兴趣和爱好,迟迟不肯打印,一直将其存在自己秘密的笔记本里,最后被傲娇的斗牛犬马文给咬成了稀巴烂,虽有些难受和落寞,但帕特森还是在与同好的交流中获得了些许慰藉和动力,从无到有,一切归零后面对雪白的纸张会有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抛开自娱自乐的写诗,片中表现的也是生活最为本质和真切的样子,痛并快乐着,充满偶然和意外的插曲,帕特森的七天,按时按点全都在固定的模式上进行,但一路看来还是深深体会到了最为朴实的“人生真相”(悲喜交加),坏掉的巴士,热卖的蛋糕,酒吧的插曲,吃顿好的,看场老片,写下的诗被啃成了碎片。
片中的帕特森不用手机,觉得在没有被智能改变前的社会也挺好,活得原始而简单(虽然在现代社会是真不方便,不过这更像是表明一种态度,好比数字VS胶片),他生活在帕特森这个小圈子里,让枯燥无味的生活在诗意中焕发光彩,没有野心和企图,不矫情不显摆,在私密的创作中寻获小小的浪漫、乐趣和成就,透过历史的沉淀,在这座平凡中潜藏着诗意的城市里活出诗意,片中的居民会抱怨、有痛苦、表无奈,好似只有帕特森的老婆一直积极乐观而敢于尝试,虽然有时会感觉到点“悲剧”,但至少过得充实而知足,其实有喜有忧乃是生活常态,懂得自娱自乐才是王道。
马文的扮演者内莉在没能领到戛纳授予的狗狗金棕榈时就已经去世了,对这个淘气、顽皮、傲娇的斗牛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是片中的关键成员,一时又想起了贾爷的老友阿基片中不可或缺的狗狗们,它们永远都是人类的最佳伴侣,好怀念!
首发 | 微信公众号:yuchishangjiu,欢迎订阅。
繼續雙生與重覆。我們生對雙生兒好不,鎮內雙生兒傾湧出沒,他的她有兩條事業線… 偏只有他否定另一個我。認真的玩笑開到Adam Driver是個Bus Driver在Paterson裡飾演Paterson。重叠裡有不平順皺摺,詩歌就在夾縫中迸生。如此易猜如此裝逼卻如此好看,真是可惡。
实在看不下去
估计只有贾木许敢这么拍片,全片没有任何剧本创作所谓的point,在豆瓣好评如潮也挺让我纳闷的。
Pros: 男主脸不帅,但整体看起来好性感。看看NJ的破烂街区,穷人的无聊对话。画面很干净,内心很平静 Cons: 女主整天待在家不工作,空想当这当那能发财。那只狗好丑,电影还总给狗加特别假的配音。为了所谓的“诗意”变得很做作。底层人的现实应该是印度同事那样的,加了童话滤镜才会成男主这样
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因为细腻敏感而充满诗意。这是贾木许对帕特森市的一首情诗。过去的日子撕碎了无法重来,未来的空白则代表着更多可能性。不懂诗,但日本诗人说的那句“翻译后的诗歌就像穿着雨衣洗澡”,深以为然。
有点闷
客观3.5,感情分2.5星。过于文艺,逼格过高,观看容易引起不适。写诗男青年和他并不诗意的工作和生活,一种想通过诗句写出来而诗句又太糟糕的诗意,说实话我欣赏不了。
爱这部电影的一切,Adam Driver真是越看越顺眼。
不自然。演员一开口,观众就发笑2025.2.25二刷原谅不代表释怀。不用原谅,因为从未责怪。这诗比威廉斯差了不知多少个段位看到有人说是家庭版的完美的日子
有如此做作女友的人诗根本写不过小女孩
不喜欢,没什么特别的啊
神他妈上来一日本人,各种灌鸡汤。贾木许你能做得更好。
大多数人都像帕特森那样日复一日过着重复的生活,恶言批判它,只因为他们的生活与电影中简直是云泥之别,小小的火柴盒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他们在这个钢铁牢笼中担任着不同职位,却感受不到丝毫的快乐。贾木许想要唤醒沉睡着的另一个你,无论是诗人、歌手还是画家,生活处处皆美,只差一双眼睛去发现。
导演用诗意讲述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如何拥抱诗和远方。同时,阐述了备份的重要性。
主角是巴士司机,很有意思:每天一样的上班时间,行车路线,工作制服,午餐盒,晚饭后来一杯。在这些生活细节方面不需要太多思考,反而让他对人物对话和表情的洞察更加细微,从而从小事中投射出温柔的情感。贾木许仿佛在说,走慢一些,同样的沿途风景也会发光。被一部电影击中就是这么简单
大闷片 这个诗人还不如this is us 里的毒瘾黑老爸
有差异地重复,这是[帕特森]里时间的模样。贾木许在前半段里费力地试图给这时间以一个形象,可在他急匆匆的剪辑下,时间雁过却无痕。但随着细节的累计,电影变得沉思了起来,镜头里也捕捉到了许多令人会心的小尴尬。我们最终还是看到了这螺旋线一样的时间,它兜了一圈转回了新的起点,是时候出发了。
1.诗句、影像、生活、时间的重复,贾木许经典老片的复刻双生子;2.没有电视的酒吧,没有手机的司机,失去了诗作的诗人;3. 贾木许在彩色镜头下拍了一部黑白片。
过最普通的日子,写最优美的诗。“文艺”不是对庸常生活的点缀,也不是补充或者调剂,而是平行于肉身的超然的自己。明日复明日,能饮一杯无?
勉强及格。这个公交司机诗人加黑白装饰女主妇的故事才是贾木许的特长。套路都在:日本元素、俯拍、章节结构,边缘化生活,以及呆滞的幽默(狗演员弄歪邮箱和撕诗集、每天都看见的不同双胞胎、多个演员重复一句台词)。七天一循环,诗集被毁,一切再重来。缺点是编排的太硬了,也没用配乐润滑,诗写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