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爽,有些过瘾,但是深度稍微差了点,当个喜剧看就还好。
4个人物4条线,儿女的故事线和父母的相比,有些过于简单和草率。
“在学校里称王”和“一见钟情”,起承转合没展开就结束了。
逃跑和自杀也显得有些不能令人信服。
父母呢,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但是有演技的加持,还是很能代入的。
最终主角团决战的胜利,又颇有一些运气的成分。
当然了FBI的两个小弟挂的也早,不那么菜的话,可能会更合理一点。
总会有观众比较在意电影的分类,也总有人会说“某某类的电影无聊不合胃口我不看”云云,分类和明星已经成为观众选择观影的最重要因素。
不过,给这部作品分类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可以称它为黑帮片(最初的宣传正也是如此),也可以称她是喜剧(大多数观众会有这样的直观感受),当然综合一下就变成了黑色幽默;从整部作品的运作来看这是一部商业片,从导演的创作手法上看又有着明显的法国文艺电影的影子,当然现在商业片与艺术片的界限已经愈发不明显了,所以这样分类也就无所谓了——其实,分类这种事情对观影来说本来就没有什么太大意义,除了恐怖片可能会惊吓到一些观众之外,无论怎么给电影分类都不能掩盖(也无法增加)作品本身的魅力。
分类什么的是给那些学究们写论文时候用的,是给制作者研究怎么坑观众的钱用的,是审查部门做胶片查找是加标签用的,是电影院为了显得专业而丰富宣传资料用的,但绝不是给观众评析一部电影好坏时用的。
既然如此,就刨去最原始的电影分类方法,单独讲讲这部作品的风格。
作为一个很有创作个性的导演,吕克贝松当然在这部作品中会显示出强烈的个人风格——比如持枪的女孩,其纤弱的外表与枪支暴力构成的强烈对比——展示出吕克贝松经典的电影美学形象。
导演也将法式幽默带进了好莱坞式的大制作之中,以往低成本电影中常常使用的偏艺术片的表现手法,也在幽默和大制作之中徘徊。
剧情夸张并略微荒诞(但与日式荒诞及卡通式夸张完全不同),表现出的是欧洲电影人与传统好莱坞导演所不同的幽默与机智。
片中的英语语言的幽默和法式发音表现出的幽默是一大亮点(笑点?
),不过有多少观众能理解这一层的幽默就需要一点点对于语言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了。
本片的黑帮也好幽默也好,已经被其他人说尽了,有贬有赞,但对于笔者来说,本片各种元素都是赞大于贬的——甚至配乐插曲和一点点彩蛋(电影讨论会上在看《纽约黑帮》,这是监制马丁•斯科塞斯的主意么)都非常优秀,没什么需要仔细纠结的。
需要提及的是片名。
本片原名是Malavita,是意大利语的“黑帮”(应该没错吧= =b),英文名似乎是The Family(也应该没错吧= =b),而中文翻译却变成了“别惹我”(绝对没错= =b)。
笔者表示对中文译名非常不满意:这个译名颠覆了全篇的主题,使本片成为一个“关于一家子黑帮的荒诞生活的喜剧”——虽然这种喜剧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胃口。
笔者认为,这部片子就应该叫做The Family,这比意大利语原名更加贴切。
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家庭的电影,家人们无论面临什么窘境,无论自己多么不满意甚至讨厌当前现状,他们总是步调一致。
链接他们的不是仅仅是血缘,而且有更多的东西:是从内到外的,从肉体到精神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默契。
家人可以是厌倦当前生活的,可以是不满意其他家人的不良习惯的,但也是互相最了解,最为互相支持的。
全片贯穿始终的是这个家庭每个成员的暴力行为,但开篇的暴力是幽默,令人捧腹;终篇的暴力是感动,令人泪目。
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家庭的电影,关于一个不平常的家庭,用不平常的手段去面对平常或不平常的事情,表现出他们之间(不)平常的爱。
They are THE FAMILY!
这部作品几乎是近年来笔者在影院中看到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本片的优秀不在于特技也不在于明星,而是制作人用尽全力所讲述的一个优秀的故事。
这个故事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看:喜剧、悲剧、正剧、闹剧,怎么理解全看观众的观影角度,而这也给人留下了对本片各方面细节内容的思考空间。
不过,吕克贝松和这一打影坛大碗的名头仅仅中国得到了首日千万的票房成绩,这与其他更加商业化的爆米花影片来比,连个零头都不到。
一部分原因大概是演员老龄化严重,如今演技派演员比不上偶像派的吸引力大,由几个“看着眼熟”的老头主演的电影果然有点难在中国影院站站的很高;另一反面黑帮题材对于中国观众过于陌生,缺少吸引力,而本片又不算是标准的传统黑帮片(甚至《教父》系列培养出的观众也会觉得本片有点陌生),自然在中国市场有点力不从心,这应该算是文化差异吧。
乃们有神马可抱怨的?
经历了辣么多烂片的洗礼,有大半年都没有看过像样的片子了,就好像常年吃地边摊今天终于在家里吃了一顿地道饱饭一样,乃们有神马可抱怨的?
我从来不迷信权威,吕克贝松也一样,这个杀手不太冷 碧海蓝天我有多爱他可素我从来不迷信他权威都tmd是狗屎!!!
但素,这是一部好片子!
黑涩会怎么了、?
乃们以为黑涩会就得枪林弹雨,就得东躲西藏,K!!
那是爷十几年前玩剩下的啦!!
爷现在就好个写写回忆录,修修下水管道,和老婆亲热,关心儿子教育,打探女儿初恋 等等好吧也是老了,K!!!
人都有老的时候好吧!
乃们看的就是一个黑色会大佬人到晚年,四处逃难,躲避债主的电影,乃们有神马不满意的不满意的去看教父啊?
去看纽约黑帮啊去看大时代啊只要你们不嫌电影老就行
《别惹我》这个片名挺有个性,愣头青般不羁,还透着股自信满满。
单看影片的几支预告,便知道吕克·贝松这次有备而来,无论是卡司、类型还是故事创意,用料都比较讲究。
不过,对于一盘可口的大菜而言,选料只是一方面,关键还要看大厨掌勺的功力,当然还有最后的摆盘。
单看卡司,《别惹我》足够吸引眼球。
监制乃黑帮片大师马丁·斯科塞斯,演员则有“两帝一后”:罗伯特·德尼罗、汤米·李·琼斯和米歇尔·菲福。
有此豪华阵容,想来影片也不会差到哪去。
尤其斯科塞斯和德尼罗的参与,赋予这个黑手党大佬一家被追杀的故事以致敬的味道,据说为了使致敬更加具有指向性,片中还会出现马丁某部电影的片段。
的确,德尼罗、黑手党、追杀,想想这些经典的黑帮片表象元素就令人激动。
而这也正是影片为人期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预告片中不时会出现的几个幽默镜头也在提醒我们注意属于吕克·贝松的风格和节奏。
从《这个杀手不太冷》时,吕克·贝松就已然显露他“法式幽默”的功力,他的那句名言“电影不能拯救任何人的生命,它不是什么济世良药,是一片阿司匹林”也在提醒我们,他的黑帮片绝不会是斯科塞斯那种带有社会学、人类学意味的黑帮景观书写,而是典型的颠覆、拆解和创造。
我们倒要看看他如何玩转法式黑帮。
从类型来看,影片应当属于黑帮喜剧,此类题材近年来多被韩国电影抢去了风头,而美国、法国并不多见。
观众对此类型多少会有期待,而美法合拍能激起多少火花也值得拭目以待。
说到类型元素,吕克·贝松自然是其中高手,在他的创作履历中,动作、科幻、喜剧等类型多有尝试,而且常常能够商业、艺术两不误。
不过,细看来,这部影片中的类型元素明显比较杂驳,既有属于德尼罗的黑帮世界,也有女儿、儿子的青春校园,还有老婆的超市厨房,黑帮、青春、家庭伦理诸种类型能否混搭好,避免各自为政,倒着实考验着吕胖的掌控力。
自然,监制绝不会袖手旁观。
有意思,吕大爷的电影,若不是经典留名的大作,就是这种噼里啪啦一大堆枪呯呯呯的小品。
爸爸妈妈女儿儿子,角色都棒极了,一点都不忽悠人,性格太TM鲜明了,这剧本写得太认真了,套用爸爸的点评:F…k!
(中国啥时候能拍出这种电影来)爸爸,两千万美刀开头,到四千万收工;不喜欢,直接干,跑路中都一点不打折扣(其实爸爸还是打了折扣的,很多都是在脑子里“F”)。
为什么水是棕色的?
我只想要清水而已。
常规方法还是不行,各种被忽悠推诿,那还是按自己的方式来吧:那个贴上大闹钟的炮仗要点个赞。
完了被推差点评《盗亦有道》,自己地自己说得热泪盈眶,真爽……“轰”……完了,忘时间了,F…k!
(这里给我笑晕了)。
翻了个打字机出来,没逃亡中没卵事随便敲敲,给自已写个传?
结果还真有点意思,就是费脑,累,不过人FBI大爷都说有点意思,如果有结局一定要给他看。
看你大爷!
不过人家似假还真,真他娘的这事整得……妈妈其实被没完没了的逃亡烦透了,要不是一双儿女,估计拉上老公直接开干了,可惜只能想想。
各种烦心事,美国人怎么了?
花生酱怎么了?
虚伪的法国佬!
你们惹我的啊,别怪老娘炸你小店…TM的自来水为什么是棕色的!
老公说啥都要以F字收尾,儿子是有一学一,像极了年轻时候碰到的那个小混混,女儿呢,偏偏这个时候谈起恋爱来,她外强内强,别整出什么事来,不恋个③次五次的,鬼知道会发生什么……女儿绝对是妈妈年轻时的翻版,帅哥必须爱啊,这日子都这样了,还含蓄啥,找到机会,干,才不管有没带“衣服”。
结果还是太年轻,年轻就容易碰上渣男啊。
爱憎分明的人重情感,小哥哥出场就是没存在感的那种,后面指定完蛋啊姐姐。
法国的小混混小太妹太弱,网球拍都能搞定…被人pie腿了,伤啊,但轻易是不会认输的,拿枪的也能一棒子撂倒,全副武装的黑帮,先打空手枪的子弹再说,我老爸还在里头呢。
儿子贼精明,个子小小,头脑灵活,观察力强,没半天新学校上下摸了个透;能屈能伸,初来乍到,先受顿打,后面全数加倍返…没一两个礼拜,整个学校路子被他占完了,绝对是个人才,前途不可限量。
②十二个投诉而已嘛,这就受不了了,问我有什么意见?
我要律师(我笑)巴士下来一群纽约黑帮,这会真给我吓哭了,他们没看到我还是没认出我来……接电话啊你们……吕大爷的电影从来都是直接的意外。
那一帮子全副武装的黑帮,弹烟灰似的灭了警局,后面和全家人的对抗,阴差阳错的全被突突了,老爸老妈对一个壮汉,姐姐弟弟干其它,枪还是借人家的(哈哈),打到没子弹,坏蛋也没子弹了,马上要被抓完犊子了,老汤叔驾车来救场,咱①家子就破了点皮,只可惜了FBI那两个保护证人的哥们。
怎么说呢这片儿?
如果你觉得够好,我也会觉得够好。
我爱黑帮片警匪片这类电影!!!
抛去三观,剧中男主侃侃而谈自己的十个优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及讲述自己家族的历史太带感了,女儿暴打流氓太爽了,儿子能精确控制自己分数处于中等位置太迷人了。
男主个人的硬汉形象为电影加了10086分!
夜幕笼罩下,一家人又因为住址暴露引来仇家不得已搬家。
沉默中似乎预言了今后的生活: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生于黑帮家族却为了内心道德做了警方证人;妄图恢复平静却克制不住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某些时候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这个世界本就不是平衡的黑白;因为老师的邀请在校报展示才华,却因为里面的黑帮黑话不小心暴露家人信息。
种种矛盾撕扯着家人,推着故事快速向前。
影片中对阿美莉卡的嘲讽,对法国饮食的不赞同穿插其中,蛮搞笑的。
哦~最后~我爱姐姐的笑容和身材。
还有爱情,爱情是姐姐都暂时没有得到的奢侈品。
希望有第二部。
二刷,第一遍在19.1123 2124看的。
完全是为了菲佛女神的颜值看的,非常又戏剧性的一部电影,剧情确实有点牵强,当喜剧看是没有问题的,黑色幽默。
儿子的黑道座右铭辗转到狱中黑老大的手里真是太扯了。
剧情:男主是无恶不作的黑道成员,发展的很好所以就威胁到了家族老大的怨恨,男主实力没有他强,要被灭口之际转为了污点证人,将黑老大送进了监狱,得到了FBI的保护。
狱中的黑老大仍然操纵杀手去攻击男主一家,开头的无辜一家人就是杀手找错了人,误杀的。
FBI为了保护他就把他送去了法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男主:在储物间发现了老旧的打印机,想要当作家来缓解恐惧与孤独。
因为他很害怕黑手党过来噶腰子,做梦都是黑老大开枪的画面。
家中的自来水出污水,找到水管工但他屡次爽约,来了也不干活被男主一顿胖揍。
举办了烤肉,邻居都来还冷嘲热讽的,男主强忍怒气。
去自来水厂,厂长推卸责任打哈哈男主又是一顿。
借着假人的掩护去了储水罐,安装了定时炸弹。
男主参加作家的粉丝聚会分享心得,警长琼斯害怕男主露出鸡脚就陪同监督。
大会上放了一部黑帮电影,果然让男主回想了光辉历史,众人以为是写作心得所以拍手叫好。
菲佛:去当地超市买东西听到店员用法语嘲讽她,于是拿煤气罐和汽油炸了超市。
随后去了教堂,神父看她经常来就让她敞开心扉,于是菲佛就讲了光辉事迹。
牧师忍了一周,实在受不了对着菲佛开喷“你们一家都是恶魔”。
儿子和女儿刚到学校,受到了校园霸凌。
儿子:通过伪造的卡片收买了学霸,得到了考试答案,用答案收买了小混混成为了学校霸主,还占据了学校烟市场。
老师让学生写下一些座右铭,儿子写了一句黑道家族的内部暗语,正巧有学生家长去美国,于是刊登了这句暗语的报纸就辗转到了监狱里的黑老大手里,黑老大开足马力。
儿子要跑路,在车站看见了前来的杀手。
黑手党攻击了警局,用电脑查出了男主一家的所在地。
女儿:回家过程中遭遇小混混的骚扰,她用球拍猛烈攻击,还开走了小混混的车。
女儿看中了来学校实习的男教师,与他打得火热,终于在办公室里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但转眼就把她给甩了。
女儿很伤心想要跳楼,但看见了警局楼下的黑手党,赶忙回去报信。
结局:由于储水罐爆炸让黑道提前行动,甚至用火箭筒攻击。
他们找到了菲佛正要行不轨之事时被遁地逃脱的男主击晕。
儿子和女儿也收拾了几个大恶人,最终一家存活,继续踏上逃亡之旅。
尘埃落定、回顾半生,这黑帮老大天天想着就是写自传,理想主义。
老婆不能忍受老百姓口头讥笑一点点就报复寻仇,如何低调做人。
到了那些重要时刻,该自我保护努力反击,性命攸关生死搏斗都靠两个未成年真的大丈夫?
真应该给姐弟俩多些镜头。
费解啊,这对令人操心的爹妈到底是怎么生出这对有勇有谋有担当有家庭责任心的儿女的......
大朋友推荐 可是我觉得一般讲述转做污点证人的一家 受警察保护来到了法国但是一家都是狠角色 妈妈防火少了小店因为店里的人对她指指点点姐姐用把网球拍都打断了 因为一群男生同学对她不尊弟弟用阴险手段 搞了之前欺负他的恶霸男主最牛 在警察的监控下还是溜出去 把自己的故事讲成了段子最后黑帮来的时候 弱爆的警察很快被弊男主好几个形象还是挺帅的
无恶不作的黑手党大佬接受证人保护计划,举家搬到诺曼底过起隐居生活。
水土不服、情绪压抑加上年龄暴动,驱使他们——干起了好事!
犹如超级英雄般,他们行侠仗义,看得大快人心。
那些无法无天的地头蛇们——污染环境的无良企业家,装腔作势的水管工,校园的小恶霸和小碧池们,是时候吃点苦头了。
这个故事构思相当出彩,影片苦短,好多料浅尝辄止,学校逼走儿子,女儿恋爱,都几笔带过,本来可以谱出精彩乐章的。
也许更适合处理成电视剧,闪回中穿插过往的黑道生涯,暴躁并诙谐着。
前面大半截故事都是这种黑帮老手摆平门外汉的一边倒,三下五除二搞定,暴力指数达不上标。
导演只得多次安排老罗面上忍气吞声、内心暴虐对手的老桥,隐姓埋名中,不得不低头的无奈,化作他的惨然一笑,笑里满是利刃。
下回看到有人对你这么笑,赶紧道歉的好。
这片子挺古怪的是,有好几层不同亚类型片的底调。
一双儿女大闹校园,是青春残酷喜剧,老罗和米姐的互动宛如经历中年危机,一家子与敌对帮忙的斗争,又像一出科恩兄弟的老派黑帮片。
交替着演一通,像拽着观众在不同的时空里晃荡,到最后汇成一股线时有点拧巴。
造成这份错乱感觉的不止题材,也有选角原因,两代人年纪差距过大,父亲年过七旬(从老罗的装束看他一点也没有扮年轻的意思),儿女还在青春期,爷孙辈才说的过去。
既然是黑帮分子,伤天害理的事情肯定没少做,于守法公民,想说爱他们不容易。
影片虽对过去只字不提,但米姐忏悔后,神父的表现已说明一切。
这老夫妻俩弄断过的骨头估计够搭一副霸王龙骨架,双手沾过的鲜血能让献血车歇业好几年。
“十条规则”的闪回画面,让我们一窥黑道生涯的冷酷喋血,却成为老罗辩白罪行的理由。
这大概每个黑帮分子都会做的,即便再十恶不赦,总会固执的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或是被逼所致。
电影也认可这份自我开脱,反正对于观众来说,只见他们杀黑帮暴徒,教训不良分子,简直是当代罗宾汉,当然不反感,反而鼓掌叫好。
这个黑帮家庭也有所有家庭都有的问题,年龄差距大,代沟严重,搬迁频繁,令矛盾益发严重。
餐桌上为几句脏话就闹的不可开交,禁止子女爆粗的父亲对fuck一词顶礼膜拜,夫妻虽共享同样旺盛的暴力因子,却互不认同对方的做法,一对子女也有各自青春期的叛逆困扰。
一家子貌合神离,正面临分崩离析,突如其来的外敌令他们瞬间凝聚,爆发出求生和互救的小宇宙。
《黑帮家族》——黑帮不是关键,可以无碍的换成骗子、劫匪、杀手等等,家庭才是核心元素。
影片用了很长篇幅描写家庭争端,却只用了不到二十分钟搞定强敌,吕克贝松挂个动作片的招牌,看点却不在动作,就像他曾经在《杀手不太冷》里做过的那样。
成名演员但凡和某类型角色捆在一起,免不了被恶搞或自我恶搞。
老罗演了一辈子黑手党,老了向自己致敬,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必不可少。
一听他们要放美国电影,我脑中就跳出各种黑帮片画面,最后真没叫我失望。
所谓人戏合一,没有比这一段更精准的阐释。
观众的银幕上下,电影里的银幕上下,所有时空的局限都被打碎了,映后老罗娓娓讲起“那些年,黑手党的真人真事”,进一步搅浑了真实和虚构,因为众所周知选的这部电影,本就以取材真实的黑手党故事而著称。
直到最后,电影内外的观众都稀里糊涂的相信,老罗演的就是他自己。
(文/方聿南)
这个翻译。。黑帮家庭变成。。“别惹我”-_-||
说是动作片,却比文艺片还闷。
原来是个喜剧片,大概就是让黑帮过普通人生活的点子。不过确实有点普通了,尤其是结尾相当草率。配上这样的阵容,让人失望是难免的
老男人总是能把黑帮演绎的如此浪漫
黑发国人黑的挺精彩的啊
前面幽默 结局还挺紧张
真心看不下去
superficial, unnatural and boring.
三星半...平庸的小故事也可以看起来赏心悦目,Luc Besson!
公映
如果连吕克贝松这个级别的导演也开始玩致敬和恶搞,那么电影还有意义在看下去吗,这还不算,整个故事讲的疙疙瘩瘩,毫无早年的流畅感。
吕克贝松? 。。。
爆米花电影,但是好棒!
法国王晶你好,法国王晶再见。
前部分好慢好拖沓也不够酷,讲话很多, 后面又太短感觉还有好多事没交代清楚
吕克贝松式的笑不出幽默
吕克贝松这是一门心思玩好莱坞的思路啊,其实一半是致敬一般是戏谑,结果是还蛮欢乐,把黑帮片的故事喜剧化家庭剧化,甚至青春剧化和闹剧化,刚柔两方面的节奏很好看,以及相对应的剪辑也颇凌厉干净。音乐方面亮点也很多,几个场面戏风格华丽,都拍得相当好看。
All I want to say is that: Thats so cool!
屎一样的节奏,屁一样的剧情。
这部片子都打四星的人,你看的都是什么无聊电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