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上的女人
Kobieta na dachu,Woman on the Roof,Une femme sur le toit
导演:安娜·雅朵夫斯卡
主演:多萝塔·波梅卡拉,博格丹·科卡,亚当·博比克,Maria Szadkowska-Malinowska,Katarzyna Brzozowska,Izabela Celinska,多米妮卡·别纳特,Matylda Paszczenko,Piotr Gadomski,Ewa Stanczyk,Agn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瑞典,法国语言:波兰语年份:2022
简介:影片的灵感来源于一起真实事件。60岁的米拉是一名助产士,一天早上,她像其他人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早早起床,把家人的衣服拿出来晾晒,为她的鱼购买食物,并实施了一次银行抢劫。这个出人意料的抢劫案使她的家庭和生活支离破碎,她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详细 >
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往平静的池塘扔进一颗石子,泛起一圈圈涟漪。
窒息,演绎的太好了,借钱那部分没有交代清楚
看过留痕
很收敛的北欧感,讲述一个陷入困境中的抑郁女人,但太收敛导致预想出现的注脚揭示都没有力道或语焉不详,缺少深一层次或更多维度的东西。
看的压抑 不看了
#BJIFF2023&电影资料馆 过时的胶片摄影与女主孱弱、垂垂老矣的气质很适配。开头便是一段对所居住的大楼的外观展现,纵横移动像是在定位目标,尚未有一句台词的女主走上阳台纵身一跃,她的动机悬而未决。标榜是女性单元的作品,但对女性困境的描绘被压缩到了最低,更像是在与抑郁症或精神疾病作斗争。抢劫银行、贷款负债、肇事逃逸,一切都成了她无意识状态下的咎由自取,抑或是因为上了年纪,希望在余年能够经历波澜起伏的生活。一味地在渲染情绪,却没有更多的细节去对情绪的递进做铺垫,看到最后只能茫然地感叹道:“啊,网络借贷需谨慎,这个社会有必要培养中老年人的防骗反诈意识”。至于感同身受,那必不可能。
开头的抢银行更像是一种对待崩溃欲说还休的借口,而本片也没有对这一事件的起因进行过多的解释。留下的只是不断的崩溃和一地鸡毛,表面上看像是让纳迪尔曼的延续,实际则是走向了反面。
第13届北京电影节第44部。用明亮的基调讲了一个阴郁的故事,导演手法拍的很好,一个人活在世上或许没有任何人理解你。
女人“如果有需要就要说出来”而不是一直被各种他人的需要裹挟,用爱的名义透支了自己的一生。
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过的苦,就有多少人过的幸福。
白瞎这题材了
我受不了女主这种人 不沟通不说话 好压抑
2023北影节第一场——“女性之声”。
真的是只有女导演女编剧才会拍出这部电影,男导演就像电影里的丈夫一样,和女主生活了一辈子,却一直不理解她。是的,丈夫也会关心妻子,但他无法理解她,他也不想理解她。整部电影都是惨白的色调,就像这无法过下去的老年生活一样,满眼都看不到希望。生活里的每个人都过得很难,大家都很糟糕。熟识的人,亲近的人,仿佛距离十万八千里,唯一的光和希望是精神病院里一群陌生的病友给的,想哭……女主的表演特别好!让我们看到了老年女性的令人绝望的困境,我们都要加油努力地活着啊。ps,最好不要借钱。
作为一个悲惨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可以共情;但作为“女性主义”电影,只有巨婴和没有社会化的学生才会认同。拍的很散乱,“抢劫”这个重要线索没有深入和持续,流于表面现象,没有深入探讨,形式和视听语言不能传递窒息感,远不及《让娜迪尔曼》。全片有佳句而无佳章,仅有病友的欢迎仪式那1个镜头让人眼前一亮。
对于疲惫的我来说节奏有点慢了,但意料之外地能够共情,装不下去就不装了,给自己发疯的权利
一点点把女人的困境剥丝抽茧,在社会与家庭中皆孤立无援,甚至寻死亦不得。赤身裸体跳出窗外却跌落在脚手架上,让我想到<爸爸去出差>中吊颈自杀却拉响抽水马桶的一幕。她周围的人也不是对她丝毫不关心,但那关心终究是如此稀薄。失去一切跌落谷底后,似乎反而有一种山穷水尽的豁达。
【2023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三星半吧,倒数第二部了,全篇影调都感觉很苍白,其实还挺好看的。有点像胶片拍的感觉。这个应该是比较典型的东欧片了,朴实叙事,还行吧。
近来看的最平淡如水的现实恐怖片。如果一直没有觉醒,那日子也就那么过下去了;最恐怖的是人生快走到尽头了,突然醒了过来,一边是被生活五花大绑,喘不过气来,一边是想要新的解脱。
某种程度来说是《让娜·迪尔曼》的延续。当你在百无聊赖的生活秩序中做出一点失控,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没有,甚至会更糟。因为生活本就如此的操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