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3个小时看完了《Rendition》,碟片的封套上写着“反恐疑云”,其实片名的意思是“引渡”,故也有引渡疑云的译法。
片长约2小时,之所以看了3个小时是因为中途吃了个晚饭的缘故。。。
这片应该也算是明星荟萃了。
Reese Witherspoon,Jake Gyllenhaal,Peter Sarsgaard,还有两个老戏骨Meryl Streep和Alan Akin压阵做配角。
不过名人虽多,戏份却都不算多,Gyllenhaal还可算是合格的男主角,戏份较多,相比之下挂着女主头衔的Witherspoon基本就没什么戏份,寥寥无几的几场也没什么发挥,基本是一伪女主。
从演技角度来看……Streep演这个老奸巨猾的中情局头头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游刃有余;Gyllenhaal发挥的不错,基本演的到位了;Witherspoon因为戏份太少,基本没什么亮点,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
倒是Gyllenhaal的姐夫Peter Sarsgaard虽然只有寥寥数场戏,演的倒还算成功。
其实片中最出彩的应该是那对苦命的埃及恋人,另外就是演被陷害的工程师的那个家伙,非常好。
就片子本身来说,因为是拿政治题材说事,所以看点的问题已经保证了。
但是影片的拍摄手法不错,当然确实有模仿巴别塔甚至撞车的痕迹,不过处理手法上很到位,平行叙事和时间乱序处理的很老道,尤其是时间乱序,不着痕迹,衔接的非常好。
我也是直到埃及姑娘的爸爸,那个特工头头回看录像发现有人阻挡了“人弹(他准女婿)”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是之前发生的事。
可以说就时间乱序的处理上,可以给满分了。
片中提到了所谓的“extraordinary Rendition”,即特别引渡条例,其实我觉得导演十分狡猾,有意或者无意的把这个问题淡化了,并且根本没表明自己的观点,因此虽然片名叫做“Rendition”,但内容却基本没沾什么边,充其量是用一个敏感题材的噱头,其实只是打了个擦边球而已。
Extraordinary Rendition是真实存在的,不过根据找到的资料,并非是从克林顿政府开始,而还是从小布什上台后才逐渐浮出水面的,说白了,就是911之后。
这是一部多线并行的电影,1.北非新上任的分析员领导,2.北非与CIA合作的特工 3.美国寻找丈夫的妻子。
看到那对年轻人时,预感着或许与开始的爆炸案有关。
但稚嫩的面孔和亲人的血海深仇面前,连爱情都变得不纯粹了,圣战的庞大就是一重重无法消失的鲜血累积的。
从面对残酷的拷问,新上任的Douglas的心一直焦灼,到妻子Isabella一直不屈不挠的寻找。
在庞大的政治和国家面前,平凡人究竟是什么?
是蝼蚁,还是简单的持续的被“我不知道”而取消掉所有信息。
在单纯的为了自己前途面前,那个本愿意帮助老同学的官员,不也退缩了么。
虽然Douglas的存在,是一种正义的化身,可在生活中,真的会有那么高尚的灵魂么?
作为新人,他有点怜悯之心,但你能说Corrine Whitman就是错么?
她在保护国家安全的出发点上,并不能说她的过错又有多大。
调子很忧郁,是的,悲剧嘛,女人吟唱声让人更觉悲伤无限,安瓦被无端折磨让人气愤和惊恐,更加让人胆战心寒的是那些人肉炸弹们,死去的那一对年轻恋人,太让人可悲可叹了很喜欢这种叙事方式,貌似进行时,实则过去时,看到最后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不温不火,慢慢的说着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直感觉梅里尔斯特里普蛮合适这类刚硬角色的,所以,在影片中的表现,感觉着很自然,她身上就带着这种味道杰克吉伦哈尔,忧郁的男人,个人感觉着杰克跟瑞瑟斯朋不般配,已经分手了,再找个好的吧喜欢彼得·萨斯加德,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夫,演出了很多小小的坏角色,迷离的眼神跟吉伦哈尔家族蛮般配战争是根源,政治是手段,这部影片拍的还是很理想化,有谁能有安瓦这样的运气呢?
试问这样的迫害下有几个人能够活着出来的?
算了,社会已经很残酷,电影还是给人一点美好的希望吧
影片大致分三条线、讲述六个主要人物,分别叙述,却相互交织,结尾又巧妙融合。
以9·11后的美国反恐形势为大背景,讲述了恐怖主义给不同国家、民族、家庭带来的伤痛。
演员阵容强大,杰克吉伦哈尔,两大影后瑞希威瑟斯庞和梅丽尔斯特里普,剪辑也精彩,略不足之处是叙事和结尾处理稍显平淡。
总而言之,好作品,值得看。
没有惊喜但也比较吸引人。
幸好最后探员人性化的释放了无辜的人。
草木皆兵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种族都只是陷无辜的人于无妄之灾。
凡事走向极端,一次又一次被证明,只是书写罪恶。
关于本片,可以有很多的角度去品位.到底是为什么发生了这些,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去支持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如果只去听取一个人的说法,你也许会理解他赞同他,这也是本片给我们带来的各角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本片没有讲述事情最开始的原因,只是能看到所宣扬的仇恨,最后带来的痛苦,虽然国人没有卷入伊斯兰世界和欧美的战争中,不过还是要看到仇恨带来了什么.感兴趣者可以看看译言网的一些相关译文,也许会增加一些理性.http://select.yeeyan.org/view/367705/353530自杀式袭击者是如何炼成的有一些特征把杀人凶手和一般人区分开来。
第一个是这些人大多有一些精神疾病,疾病使他们产生寻死的念头。
第二个特征是这些杀人者都深深感觉到自己是牺牲品并坚信自己的人生被那些欺侮、压迫或虐待他们的人给毁了。
真正关键的是,这些愤愤不平的个体感到自己遭遇了严重的不公正对待,并且坚信采取暴力手段复仇是正义的。
第三个特征是从杀人中获得名利和荣耀的渴求。
超过70%的凶手杀人后自杀的案件发生在伴侣、情人或性伴侣之间,作案地点往往在家中。
凶手厚颜无耻地在公共场所制造自杀式袭击是非同一般的。
大多数制造自杀式袭击的恐怖分子都相信自己死后会被人们尊奉为“烈士”。
显然,恐怖组织会制作一些殉道录像带和大事记,以便吸引那些绝望的灵魂自愿地把自己炸为飞灰。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9879/146072?from=rss_related如何理解“伊斯兰圣战分子”
多条线索并进,控制得很好。
适合现在的国人收看,对待恐怖主义和暴力,小心不要陷入以暴易暴的漩涡。
很专业的商业片。
全大牌,绝对大牌。
还都是浑身是戏的那种人精。
瑞尼威瑟斯彭,这个一度纯粉红色的俏佳人靠律政一炮而变成了既红且紫,然后就开始在大小众电影里游刃有余。
梅丽尔斯特里普,老戏骨,就更没啥好说的了。
这两个女人还皆以眼光独到、懂得选戏而著名,几乎回回都把票房口碑占个盆满钵圆皆大欢喜。
在这部戏里也不例外,小女人的坚韧脆弱,和大女人的色厉内荏,都表现得精准淋漓。
挺着大肚子为丈夫奔走请命的妻子,看上去很契合中国的望夫石情结。
对她的着墨其实不多,也不高大全,似乎只是起到串联和煽情的符号作用。
其实片中所有人物的戏份偏重,似乎都差不多,每个人都很精彩。
他们都面临取舍的问题,除了大肚婆。
她的孩子就要出生,她得找到丈夫,她没得选择。
偏冷色系的影片风格,奠定了全片基调。
冷静、思索,镜头稳重大气,有种对事件的审视。
它让我们发现,那个异域风情的国度,原来不是只有瑰丽的色彩,诱惑的肚皮舞,还有无端爆炸,莫名失踪,人身禁锢,非人折磨。
不知道是否美国人拍的关系,他们的片子还是有点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甚至带着毫不隐约的政治倾向。
前半部分如此不说,影片3/4处的令人意外的转折,更是让人有点那个啥啥啥。
所幸,再往后走原来是个连环包袱。
美国导演们向来擅长审视批判他所在的政府,在这个后911时期,通过美国人的恐惧,美国政府的恐惧,他们的谨小慎微甚至草木皆兵,对这个国家内平凡家庭平凡人民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还是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思索。
南北非的宗教种族问题,在两对相爱的年轻人身上纠结。
安瓦尔受尽虐待逼供的情节,着实触目惊心。
作为一个埃及人,即便在美国生活20年,他也仍是一个外来者。
他的大学同学有保留地说“我对他不了解”。
他生活着创造价值着依赖着的国家,也对他有所保留。
甚至他的妻子,也不能确定在他年幼的未知的岁月里,是否真的有什么,招来横祸。
片子里有一段镜头让人印象很深刻。
同样的黑夜里,每一张床上的人都无法安眠。
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爱人或者说伴侣,原来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查了查字典,片名Rendition,有“翻译、解释”的意思。
自然想起了通天塔的传说,人类甫一诞生,说同样的话,结果力量过于强大。
于是上帝混乱了他们的语言,自此沟通变得困难,猜忌和恐惧由此纷至沓来。
人们忙着世间纷争战乱,就再也威胁不到天了…即便有如此解释,我其实还是一直不太明白,为何种族问题总是引来相互仇杀。
是怎样的压抑才会导致这样的狂热,这样牺牲可能的幸福,这样不顾生命不计后果。
信仰本身的力量,能带来如此危险的爆炸力吗?
这是一种高尚,还是狭隘?
还是说,仍然就像片名一样。
人和人,民族和民族,相互无法懂得,自然难以信任。
所有的这些疑问,也许是源于不了解。
就像我们的恐惧,也来源于此一样。
在TVB8看到片花以后就一直在等,那么多的戏骨级的演员以及如此敏感而新鲜的题材一定会很有看头,但看过之后也确实有些失望…… 果然强人太多的话戏份就都不会太多,那么发挥的余地就不大,刚觉得要入戏了就转换角色了。
不过那个时间的穿插倒叙倒真是把我晃了一下,愣了一会屡了一下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一个7天的间隔而已……不过这个聪明耍的有点过了吧,万一是在电影院看的,还没明白咋回事呢就完了,岂不是很不爽。
本来挺出彩的一个矛盾争端却完全没有进行深入,也许是不能说开,但你连电影都拍了又有什么不好说的呢?
以为会有政治冲突变革抗议之类让人热血沸腾的东西,却什么都没看到…… 埃及那条线要比美国这边好得多。
总之就是什么都没发挥到位,看的不怎么舒服,真可惜了这么好的演员阵容……
<反恐疑云> "Rendition" 又译为:"引渡"一.影片魅力 必须要先说说影片吸引人的地方,几位数美金的花费就不用多说了,让我一看到介绍就动心的,是可怕的演员阵容,:(海报上有标注)两位奥斯卡影后--Meryl Streep(穿普拉达的女王), Reese Witherspoon(一往无前).一位奥斯卡最佳男配角--Alan Arkin(阳光小美女).一位提名奥斯卡最佳男配角--Jack Gyllenhaal(断背山).一位提名金球奖最佳男配角--Peter Sarsgaard(欲盖弥彰).主要演员是这些人...我想,不用我多说,近年来有看电影的人都会被这部影片吸引住.其次,是话题.看到中文译名就知道,这是一部话题电影.得说一下背景:美国经历了911之后,美国政府出台了一项特殊政策,简单来说,就是政府有权利将他们怀疑或认为参与了恐怖主义的人抓捕和转移到美国本土以外的秘密监狱.本片中的Anwar El-lbrahimi就是这样一个倒霉鬼,出生埃及,有着最"恐怖主义"的中东血统,青少年时移民美国,但是长大后却选择了生化工程的专业...(所以说选专业很重要啊...)于是,南非发生了一次自杀式恐怖袭击,因为一个可疑的电话,他成了唯一一个被怀疑的对象.然后...各种逼供手段就依此准备接待他了...影片的目的,当然不会是对政府歌功颂德,相反,绝对是对这种不符合人权的政策提出控诉.可以说,这个话题很新颖,很有吸引力.二.表现方式电影的表现方式,也是最近最火热的"多线程"进行式.整体拍摄角度,背景音乐,甚至剧情设计都有很多"Crash"和"Babel"的影子.除了受刑的Anwar作为第一条线;还有为他的失踪奔波讨说法的妻子,构成第二条线;第三条线便是激进男女Khalid和Fatima的悲情故事.第一和第二条线,分别以"痛苦"和"艰难"来反讽政府政策的恐怖,但是内容过于平淡,出彩点不多.相对而言,第三条线精彩许多,导演最后抖包袱也是用这一条线,突然而来的"时间错位",更添不可挽回的无奈感,是影片情感表达的高潮.三.演员表演 有了话题和方式,就要说到演员表演上了,相信很多观众和我起初的想法一样,有这样的演出阵容,应该不论什么内容的电影都是一个演技盛宴.实际不然.首先让我失望的是Jack Gyllenhaal.影片中,他的表演太过平淡,饰演的CIA南非地区临时负责人,有很重要的剧情职责(是他最终把Anwar释放,他也是最先质疑政府的CIA人员),但是似乎更多是剧情带着他跑.他希望表现出角色内心矛盾的忧郁,可是光是有酒有女人是不够的,表情和眼神都过于呆滞,缺乏活力.最让我别扭的是他在片中走起路来,居然一晃一晃的...不知道是他为了表现人物这样做,还是自己在镜头前太紧张...其次是Witherspoon,这位奥斯卡影后在"一往无前"中那灵活的表情,调皮的语言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可是在这部电影中,她化身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自己的丈夫离奇失踪,让她变得暴躁不安,脸上的表情也就全然没了光彩.与Streep的"影后交锋"太过短暂,也完全没有火花...就和"加勒比海盗3"中的发哥一样...让我起初的期待化成了灰烬...真想不到这对马上要结婚的夫妻表现一起失准...难道是办婚礼太费神?
其余的Alan Arkin饰演的参议员,Peter Sarsgaard演的手下,都落于平庸无奇.相反,表现让我觉得意外出色的是饰演南非地区安全执行官的Abisi,是Fatima的父亲,外表是个穿黑西服的大胖子,可是对于角色把握很深很到位,让我想起了同样外形的"末代独裁"老大--Forest Whitaker.对犯人的狠毒,对手下的统领,对家人的威严中透出的关怀,届诠释地很有张力.总结来说,影片的话题和表达手法给予了影片值得一拍并且一看的基础,但是对于大多角色的限制太多,表达时间不足,使得各大影星都交了份不让人满意的功课...不过如果不仅仅是为了看演技的话,我相信,这部影片还是会让你满意的.08.01.27@珠海
小女儿扑到Abasi Fawal的身上,姐姐说人结婚后就不会做梦了。
Abasi说,她错了,你一生都会做梦,这是安拉赐予我们的礼物。
Anwar说,我有妻子,有孩子,我不认识什么Rashid。
没有用,我不管你承不承认,只要你可能威胁到我孩子的梦,你就要付出代价,至于你孩子的梦,与我无关。
人成长的过程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就像Abasi Fawal,就像Corrine Whitman,他们并不是冷血,只是他们已经完全做到,工作中不投入丝毫感情。
而对于那些会和同事偷情,会对老情人念念不忘的人来说,具有更多人类的情感,就代表你离权利顶峰还相去甚远。
这是人和国家机器的区别。
年少的儿童和只玩了一下午的人都能成为好友,而历经沧桑后,即使朝夕相处你也会对人保持戒心。
Abasi Fawal也爱他的女儿,Corrine Whitman也许同样爱她的家人,但对于素昧平生的人,甚至是情敌都能饱含恻隐之心,孩子,说明你还年轻。
测谎说明不了什么。
只要他们通过了测试,我们总这么说。
因为他们认定你是,你就是。
“你是想要弹JJ一百下,还是想死?
”“那我还是死了吧。
”“好,出去弹JJ弹到死。
”问你不代表你有选择权。
Douglas是个analyst,Corrine Whitman说,analyst is not a jackal。
的确不是,只是看见逼供就受不了。
“我认为他不知道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新手,我来告诉你工作流程,你的任务是收集信息,至于判断信息是否有用是我们的事。
”影片的三条主线之一就是Douglas对于工作是否正义而摇摆不定。
而最后把Anwar放走,也只是因为导演想表明自己的立场而已,因为这一行为根本就是公然与政府对立,其后果,电影没演,但可想而知。
另一条主线是在美国,Isabella对失踪的丈夫进行营救,然而她能做的也只是毫无意义的站在大门口冲着Corrine吼两句。
而能够给Corrine施加压力的也只有政府内部了解内情的人才行,所以Alan Smith在这条主线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仅仅是一个参议员的办公室职员,就能公然和CIA高管叫板,然而可惜的是Corrine的身后是整个美国政府。
“9.11”的伤痛对于美国人太过刻骨铭心了,而这次事件后美国人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团结,只要有可能是恐怖分子,所有美国人都杀之而后快。
因此,这个时候公正的天平多少会有所倾斜。
Alan的放弃也是明智的,因为除了搭上自己,结局不会有其他可能。
而在北非,Fatima这条主线是三条线中最让人扼腕的。
反抗爸爸的专制,想和男友私奔,身为高官女儿的她,爱上了住在阁楼的穷小子。
有一天她发现原来一切都是个阴谋,甚至可能自己的爱情也是这个阴谋的一部分。
然后她飞奔去请求男友不要杀她爸爸,再然后和男友一起灰飞烟灭。
Abasi一直在找女儿,却不知道,他反复看的爆炸录像里,那个挡住人弹的女人就是自己的女儿。
政治这两个字越来越让人感觉沉重。
Corrine说,也许今晚伦敦有7000人会因为我们以这种方式得到的信息而得以幸存,而你为他求情只是因为他是你老情人的丈夫。
就是因为他妻子相信他,政府就要相信他,这未免也太儿戏了。
的确,我们之所以能做出判断是因为这是电影,我们知道事实。
但如果发生在现实中,那谁有知道,究竟最后谁才是正确的呢。
还是值得一看的。阵容强大。通过一个具体的现场,反思或者说批判背后的大策略。
毫无疑问的5颗星。
有时间再看一遍
一开始就交代几条线索和主要人物,接着是爆炸,然后是几条线索平行叙事,像《巴别塔》导演擅长的结构,这些线索逐渐汇集,达到电影的高潮。类似这种结构近几年已经很常见,没有什么新意。有新意的是在平行的叙事结构中加入故事时间的交叉错落,给观众了一点意外。
太黑暗的说!
阿语挺标准的
这样揭露片挺喜欢
黑暗的CIA。梅尔斯特里普还是演的相当棒的,戏精啊。
好莱坞的行活儿
想强调什么?
一部看了开头就看不下去的电影。我对后续发展如何并没有任何兴趣。不过男主角还是很可爱,长得像小熊= =+
剪辑加二十分,蒙太奇很好地迎合了对悬念的营造。刻意不煽情的镜头语言让这部片子更有力量。
对于大国、大机构、大人物,自尊与权威的挑战是件大事,冤枉个把小人物不在话下的。
我看倒叙片最头疼了~·····
批评无自由,赞扬无价值。。送给镇上的管理人员。。。
《巴别塔》不是谁都能玩,火候不够就会塌。
政治题材太伤脑筋也太伤心 去年看的告密者也是 一个人面对一层一层的官僚,黑幕,秘密 无力感油然而生难以磨灭
The impressive cast cannot rescue Rendition, which explores complex issues in woefully simplified terms.
其实这是一部悲剧片。阅于2008最后一分钟
米国刑讯逼供的那段和被释放的过程,情节多少有些单薄、不合理,不过北非那段间隙的爱情、亲情有一种毁灭世界的苍凉和凄美啊。PS:一直觉得这类电影的配乐绝了,太好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