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姜皓文:这次是咆哮帝,不知是配音的缘故,还是他总是用力过度……2.宋佳:无用的花瓶,没有裸露,也没有遗腹子,只是为了加入大陆演员的元素麽?
3.红磡隧道大事件:起因就是最开始的时候,警方过早暴露卧底身份,急功近利?
怎么突然想到这几天刷屏的gou局长?
随便哀悼下之前被封的微信公众号跟视频平台们,现在看新闻只能看央视了,连凤凰台都看不了了……4.火爆:姜武这么个文艺男青年,起了这么个杀马特的名字,好像采访下他本人的想法呢5.绑匪的信用:说放100名人质就放?
就像警方不会跟恐怖分子谈条件一样的……按有点尿性的导演,隧道两头的卡车的炸弹,无论你剪红色黄色哪条线,都会爆炸!
6.男主的自负最后搞死了自己,也连累了很多早期的人质7.警察的责任:警察也是人,也只是拿比最低工资标准高不了太多钱的普通人,生化这么多,你妈造么?!
再说了,快速反应部队在哪里?
飞虎队在哪里?
这根本不科学好么好么好么!!!
8.整体思路是抄袭《地铁惊魂》的,可惜该片有头无尾,来个彩蛋的话,可以收尾下股市的情况
文 | 李惟文不知为何,觉得刘德华这张脸扮演警察总是怪怪的。
在他所有电影里,估计演警察最舒服的也就是《无间道》里的角色了吧。
在最近的这部《拆弹专家》里,刘德华不仅是警察,而且还是警察里的拆弹专家,最后壮烈牺牲,够得上是壮烈了,连渣都没剩下。
其实这就是一部典型的警匪片,与香港过去的电影没什么不同。
唯一的区别就是有姜武和宋佳这两个大陆演员的加入,而《拆弹专家》又是一部主旋律电影,那么这里面就很耐人寻味了。
主旋律电影如果剧本扎实也是可以煽情得恰当好处的,很明显《拆弹专家》没有掌握好分寸。
举个例子就是,“我是警察,我有责任”。
姜武作为土匪,将一群人质困在红磡隧道,其中有一名年轻警察被发现了,于是姜武将他做成人体炸弹扔出来给刘德华这个拆弹专家去解,而要在极短的时间(两分钟)内解开太多可能性的炸弹,这个概率实在是太低。
最终,刘德华选择了放弃。
他用这两分钟给这名年轻的警察灌输了一条道理,“你是警察,你有责任,远离人群,远离车群”,并且要年轻警察喊出来。
这是一个很小的片段,很多人看到这里都流泪了。
这就是电影的目的,而年轻警察在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在感动观众其实也是在感动自己。
当一个人身上被绑了炸弹,在明知自己马上将死去的时候,这其实已经没有任何身份可言了。
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人,然后才是警察。
身上被绑炸弹,对任何人来说,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
他不钻到人群多的地方去伤害更多人,只能说出自于自己的道德和良心。
这和身份没有关系,但是电影一定要用身份去框定他个人的想法,以显示警察的伟大,这实在是太违和。
况且,按照当时的环境和位置,他不管是不是警察,不管他的意志想要奔跑到何方都是动不了的。
如果往后冲入土匪群里,匪帮会开枪打死。
如果往前,警察那边会开枪打死。
如果真的往前了,对于前面举枪的警察来说这是唯一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伤亡。
但是,对于正义的一方来说,这就有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所以刘德华作为正义一方的代表,将这个选择的难题用大义凛然的“你是警察,你有责任”的虚拟点赞抛给了年轻警察。
小警察还很感动,“我是英雄”。
其实,08年美国也有一部电影叫《拆弹部队》,里面也有这样一模一样的场景。
一名平民被做成了人体炸弹,在拆弹专家走过去之前,他的战友就一直在说干脆干掉他。
拆弹专家走过去就说,“你知道吗?
拆炸弹最快的方法就是干掉你”,在确定无望以后,他反复的说“对不起”。
简单、真实,没有任何情怀的包装,直面人最真实的情感才是正义,在这份正义面前做到自己足够努力就是英雄,而这就已经足够悲壮。
而《拆弹专家》里刘德华的做法就是让年轻警察忘掉他是个人的身份,这一点我真的无法接受。
所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刘德华演的警察我总觉得怪怪的,因为他的那种正义,实在是不够真实,人为描摹上去的正义痕迹实在是太重。
当你看完《拆弹专家》以后,建议你再去把《拆弹部队》找出来看看。
公众号:李惟文
华仔还是华仔,整体不错就是很不希望章警官死了,觉得他和Carmen要是在一起就好了,还有那个容易激动的警官和章在山有一种cp感。
宋佳的戏份不太多不过不错,感情戏看得好想有个男票😏戏中那个火爆的弟弟仿佛是来搞笑的,监狱里悔改了不想见他哥了还是被带去了,出了车祸不能去治早已自己等死,结果三天后混战的时候还被他哥部下的人拉着拉着就放弃了,中了几弹死得惨兮兮那个年纪轻轻就被做人质来不及拆弹的警察是感人的,还有章警官和女朋友牵手解决手榴弹,No1最后和No2下命令的时候也很感人。
不要立flag,前面说“上帝保佑每一次都能选对”到红隧的时候就错了。
两个小时简直是煎熬啊。
1.哪有在现场抓人时候暴露卧底身份的做法的呢?
而且还是警察同事,这点儿规程和道理不懂吗?
现场曝光,然后还媒体曝光,生怕章在山死不了吗?
他们都傻,章在山你自己还不为自己考虑吗?
那么高调的曝光,还去酒吧?
知道洪继鹏回来了还不注意保护家人和自身安全?
2.洪继鹏想杀章在山完全可以在广场那次就动手,何必非要等红遂的时候呢?
3.杀章在山真的很简单,因为全港好像就两个拆弹专家,一个是章在山,一个就是二号阿斌。
红遂这么大的案子,还要等腿部受伤的章在山跑到另一面去拆弹?
所以说全港就两个拆弹专家啊。
话说章在山跑得真快。
4.章在山居然莫名其妙在酒吧喜欢上了宋佳饰演的刚离婚的、喝醉闹到警局的李家雯,然后开车时候就表白,李家雯的台词表明她明显就是一个空虚寂寞的待睡少妇,没看出外表美,也没看出心灵美,章在山居然就能马上出手,也不是一般饥渴啊。
之后,俩人又莫名其妙的在厨房三言两语就分手。
再之后俩人又藕断丝连、大搞暧昧。
红磡那边都那样了,救下了李家雯后应该马上赶回红磡,却还有时间去李家雯那里看她,等她醒再抱抱亲亲。
感情线的处理对人物和警察的正面形象塑造完全是拖后腿。
5.洪继标入狱后改邪归正还信了教,这就够扯了,去的路上遇上醉驾车祸,更扯了,最扯的是,大老远拉过去了,这个角色居然就是为了向大家诠释“躺枪死”的。
6.找姜武来,虽然很不适合,但是我忍了。
可是,能不能让他好好说话,装老大和狠毒并不是靠声音的好吗?
而且他一点儿都不狠,刚进隧道,倒是对人开枪啊,拿枪冲顶棚开枪什么意思,总共没杀几个人质,作为坏人,太不敬业了。
他的声音真的太出戏了。
7.浑身被绑满炸药的那个小警察,一开始说自己受过专业训练,爸爸也是警察,从小就教他什么的,结果没几句就慌得一B,章在山刚要给他剪线,居然还把住拆弹专家的手,我都看笑了,人性就是这么表现的?
章在山告诉小警察要记住警察的责任,要远离车群人群什么的,这都对,很好,问题是,为什么非要小警察大声喊出来,还要喊好几遍,这么刻意和高调就不美了。
8.开始不让强攻,怕人质伤亡,后来强攻,为什么就不怕人质伤亡了呢?
而且后面警察的劣势比刚开始还大。
后面部分匪徒已经混在被释放的人群中,劫持了运送人质的巴士,还去劫持了西遂的最大股东万众的主席。
这个强攻的逻辑和时机是导演需要,而不是用正常思维可以理解的。
9.章在山后面找红遂工程师问如果只引爆500公斤C4隧道会不会有事,我晕啊,首先,一个结构工程师怎么知道500公斤C4爆炸威力到底多大呢,其次,一共就两车炸药,炸一车的概率高达50%,那个时候你还问个屁啊,就算工程师告诉章在山只要引爆500公斤C4炸药隧道会塌方,难道章在山当时就能有办法保证肯定一车不炸吗?
所以有那个功夫干你的活得了,问结构工程师那个问题都等于浪费时间,而且还给工程师挖坑,万一隧道有个好歹,这工程师也得吃锅烙啊。
10.这么大的解救行动,居然没有看到狙击手,狙击手有很大作用的。
这部电影让我开始落泪的地方是这名年轻警察的牺牲。
这名年轻警察,也是一名退休警察的儿子,正载着父亲和两名父亲的同事准备去游玩。
父亲的脸上带着幸福祥和的微笑,腕上戴着儿子刚刚送的作为生日礼物的手表。
然而一切都被这场恐怖袭击打破了。
四人在车内安静的扮演着普通的人质,大家都清楚此时暴露自己警察的身份只有弊无利。
然而不幸还是发生了,在释放人质的时候,他的警官证不慎滑落。
疯狂的匪徒将他绑上八个不同线路的炸弹推了出来,作为报复警察的工具。
显示器上的时间一秒一秒地飞逝,他配合着拆弹专家平举着双手,年轻的脸上写满了恐惧的苍白,但是口中却不断念着“我很镇定…我很镇定”。
在死亡面前谁能不害怕呢,更何况,他的父亲仍然被胁为人质。
他不自主地微微颤抖,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不断的问“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是只要站着不动就好了吗”“线路很复杂吗”,这时候他仍有一线希望,期盼自己能够死里逃生。
他还这么年轻啊,一腔热血从警还没有实现够自己的理想啊!
时间只剩下一分钟,即使是最优秀的拆弹专家也解不开这个生死注定的局。
绝望的章在山只能反复告诉他:“你是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这样伤亡才会最少!
”“你记住了吗!
”年轻警察眼里终于只剩下绝望了,年轻的生命只剩下几十秒的剩余。
背后是数百名人质,身前是数百名同袍,身上是杀伤力巨大的炸药。
死,是一个眼见的马上要到来的结局,他恐惧,却没办法依靠任何人来求得安慰,他只能站在原地,远离车群,远离人群,这样伤亡才能减到最少。
终于,章在山也离开了。
空旷的路上只剩下他,和他身上的炸弹。
他恐惧地颤抖,却只能站在原地,大喊着“我是警察!
我有责任!
远离车群!
远离人群!
这样伤亡才会最少!
”眼里含着热泪,脸上却写满了坚毅。
他一定很害怕,但一定不后悔。
终于,这时间走到了尽头。
炸弹汹涌地绽开一片火红,他在这片火海里消失了。
画面定格在他警官证上,警服映衬下帅气年轻的面庞,将永远成为世人见到他的最后模样。
我落泪了。
我是警察,同样也是警察的子女。
我想起了入警誓词里的“不怕牺牲”,想起了去年牺牲的362个警魂,想起了今年春节7位倒在岗位上的警察。
我不禁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像他这样镇定呢。
大难当前,我会不会害怕地失态,会不会后悔?
这是对于警察公职使命和职责的讨论,是对入警初心的拷问。
虽然很少如电影这样的悲壮,但是从警生涯里的危险无处不在。
治安调解的时候,你不知道双方发生的矛盾是否会迁怒于你;管理交通的时候,疯狂逃逸的车辆也可能将你带倒甚至碾压;和吸毒人员打交道的时候,你也不知道咬了你的那个人是不是有艾滋病或者那个毒贩的身上有多少枪支凶器。
但是更多的时候,你可能被误解被无端指责,但你都无力反驳。
我问自己,这时候,你会后悔吗?
这很难,但我不后悔。
“因为我是警察,我有我的责任。
”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电影都是显示生活的的写照,但不是现实生活的实况,即便是奥斯卡获奖影片《拆弹部队》在专业人士眼里也都有槽点(虽然豆友们还有人质疑我的评论)。
影片整体基调不错,虽有槽点也有泪点,华仔面对没法拆除的爆炸物放弃警队同事的生命转身跑开的瞬间让我感触很深,虽然这样反英雄主义的桥段,但真实的很。
下面我就逐一吐槽,还原一个真实的拆弹专家——1、华仔广场排爆,穿排爆服用无线对讲机通信,正常情况是没办法无线通讯,只能用有线通讯(排爆服都有配套),因为排爆现场是要架设全频段干扰仪的,目的是在周围一定范围内防止遥控引爆,同理最后反派老大姜武要用遥控引爆器来威胁警方,也是不会成立的。
2、广场的匿名定时爆炸物处理,竟然是俩警察抱着开车拉走,导演不知道有种东西叫防爆罐,防爆毯,这两样东西在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和大型公共场所都有,大家平时可以留意一下。
如果是没有判明是否能移动,先用防爆毯支撑覆盖爆炸物,可以移动的直接放到防爆罐内,当然特大当量的炸药不能放(防爆罐有标明抗爆当量)。
明白这个,在看华仔女友的手雷处理怎么会再现垒个沙包圈?
3、电影中的排爆永远是选择红线还是蓝线,这就和警匪片里每次都是有打不完的子弹一样老套(连发射击打完30发的弹夹也就打2、3秒)。
现实排爆中绝对没有剪线的动作,如果起爆装置内加装继电器防剪线设计,无论剪哪个线都会爆,非制式爆炸物一般会用专门仪器发出的高压水流摧毁起爆装置,这样没静电。
现实生活中排爆手用手工拆除爆炸物是十分少见的,尽管这样不符合电影主角的高大全形象,能摧毁不拆除,毕竟人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
4、主排爆手也就是人们所谓的拆弹专家,是一种比熊猫还稀少的物种,全国每个省都没多少个,片子里可能香港也就华仔这么一个吧。
竟然让拆弹专家做卧底,这也太扯了,先不说术业有专攻卧底并不是谁都能做好的,排爆手这岗位能随便有人代替?!
5、反派老大姜武一直和控制西隧道的老总合谋控制股价,俩人一直通电话,当香港警方全是傻逼啊,这都监听不到,还不逮捕老总?!
6、片子里的枪战情节了,我都懒得吐槽了,抢劫金库,强攻隧道的桥段等等,大家自行补脑……
故事是最大的硬伤。
如果说他是警匪片呢,警察和匪徒斗智斗勇的情节太粗糙,刘德华演的拆弹人,作为一个警局的小领导,没有上级的压力,感情轻松达成,没有生活的压力。
唯一要做的就是对付匪徒的报复。
对付匪徒就更简单了,匪徒让干嘛就干嘛。
最后再大无畏的牺牲就可以了。
如果说它是动作片,除了汽车追逐和爆炸,其他真的没有吸引力。
枪战就是噼噼啪啪的乱打,子弹飞来飞去。
一群人跑来跑去。
这样的剧,实在太平庸。
没有突出点是它最大的问题。
有几处情节点是我个人觉得可以做文章的地方。
一是刘德华了解匪徒,熟悉自己的老对手,那么他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正好是和警局领导的判断是相反的。
正如匪徒的弟弟遭遇车祸,刘德华想要送去医院,救人要紧,领导让拉到隧道,也是救人要紧。
这种冲突如果能深化将更有意思。
特别是警局老大想强攻,这种方法是否和刘德华想得一致?
会不会有摩擦?!
二是刘德华女朋友的角色,要么更加弱化,变成家庭的一个符号,要么加强,成为刘德华人生阻碍或者目标的一部分。
当早上醒来,女朋友想分手,这种矛盾的化解就是一个点。
想吐槽的情节有。
一,匪徒弟弟的转变太缺少铺垫了。
二,刘德华得爱情是在无聊。
三,刘德华演得角色到底是个什么身份?
最后拆弹感觉可以控制整个警局,领导呢?
定位不够准确。
警匪为什么让老板转账十个亿后把老板炸死了。
全转到账户上炸死不行吗??
老板的死设计的太没意思了。
只能看出匪徒的无脑。
最后想说,不像动作片,不像文艺片,不像警匪片。
没有精彩的画面和节奏,没有探讨,没有故事的可思考性。
只能差评。
我很感谢上天让我每次都选对,我很感谢上天让我用生命去保护生命。
刚看完了《拆弹专家》这部电影,刘德华还是那个演技爆棚、能让人为之动容的他。
刘德华饰(章一山),一个警队NO.1的拆弹专家。
出派到一个悍匪集团做卧底。
在最后一次抢金库行动中和警察里应外合抓捕了悍匪头子的弟弟,暴露了他是卧底的事实,但悍匪头头已经逃跑了。
啊,好紧张,毕竟接下来就是复仇的阶段了。
相安无事一年以后,顺便撩到了个妹子(宋佳饰)。
在颁奖活动时发表感言:“我很感谢上天让我每次都选对,我很感谢上天让我用生命保护生命。。。
”然而在散会后,刚和上司告别,一场爆炸发生,领导就没了。
第二天,妹子说:我是离过婚的人,我不想刚离开一场黑暗,再次陷入黑暗。
于是,和平分手。
悍匪成功地截持了几百号人质,让章一山把他弟弟带过来。
但是他弟弟却在监狱里悔改了,情绪很激动地表示不想再见到这个哥哥了。
可惜他没得选,应该是他从来没有选择的权利,也许他更想的是做个好人吧,宁愿待在监狱也不愿再见到那个哥哥,过去的岁月是有多折磨人。
我想剧情里最虐人的是那个警察儿子和自己的爸爸、几个叔叔一起打完球准备回家,送给自己的爸爸一个Apple Watch。
但在最后,警察儿子却被悍匪往身上绑上8条数据的炸弹,而作为拆弹专家的章一山却救不了他。
“你是个警察、离人群远一点,这是你的责任。
”章一山如是说。
悍匪抢走了爸爸手上的腕表,转送给了自己的弟弟。
而爸爸却只能抚摸自己空空的手腕。
上一秒还其乐融融、下一秒永不相见。
人性和职业,他选择了职业。
在一辆旅游专线车上,一个导游,为了保护车上的游客、宁愿放弃生存的机会也要照顾一车子的人。
人、原来不止于为自己而活。
警官黑仔,一个脾气暴躁而又富有正义的警官。
在抗议老大请来了一位心理医生后,独自去了楼梯口发泄。
他怎么是有病呢?
他明明是为自己拯救不了那些无辜的人而感到气愤和无奈啊。
他告诉章一山,他说他看过心理医生,可是没有用啊。
他每天都会梦到那些死去的战友,那种无力感对于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警察来说,太无奈。
女主还是避免不了被卷进的风波,章一山在运用了主角光环后迅速想起一年前的3个车牌号,成功救出了女主。
女主表示想听男主说“我爱你啊”,可这个时机还待酝酿啊。
最后的结局是章一山躺在车底,他面对的是足以炸毁整条隧道的500吨炸弹。
镜头转到女主那边,她收到了短信,听到了那句话“我爱你”。
汽油一滴滴掉在章一山的眼睛里,他剪掉了黄色那条线。
按照正常逻辑分析,应该是解除预警,结局皆大欢喜,幸福地和女主在一起了。
可惜,并没有。
章一山引爆了炸弹,人没了。
最后的“我爱你”,最后的二分之一活下来的机会,最后一次上天没有眷顾到你了。
最后,感谢那些用生命在保护着我们的人!
活着、才能体会人间温暖。
第一次写影评,还是感觉很粗糙。
但是我还是写出来了,看了那么多电影,却没想过记录,有点可惜。
而开始了第一篇,必定会有第二篇。
男票说我太感性,看电影没想到过很多细节和人、事、物的刻画点,恩,这说得好,该接受批评。
《外科风云》因为白百何的突发事件严重影响收视率,但仍硬着头皮迎难而上继续在一线卫视播出。
在观众广泛质疑其行业题材的专业性的时候,它又开始打同情牌,软文一篇一篇抬高豆瓣评分,鼓励大家去拉高收视率。
可惜与《人民的名义》硬碰硬,只能铩羽而归,在《人民的名义》破7破8的时候,《外科风云》还在为破1挣扎。
平心而论,正午阳光已是国剧良心,白百何在年轻影星中也算演技不错,但行业剧要有行业的专业性,不奢求你能像美剧《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那样成为经典,但犯一些诸如手术前未消毒的常识类错误则是无可容忍的。
所以,请正午阳光少一些媒体公关和套路,美剧太遥远,学习学习香港怎么拍行业题材的。
这部《拆弹专家》之所以在五一档四五部大片左右夹攻的残酷现状下仍能保持票房领先,靠的是大家对于港片的钟爱和华仔代表的香港精神的尊重,更是行业题材的吸引力。
香港电影擅长警匪片,香港警署的各个部门甚至公共关系科被TVB拍了个遍,匪徒的各种犯罪如黄赌毒、绑架、抢劫、黑社会帮会上位争地盘、江湖仇杀也屡见不鲜,但拆弹专家题材还是较少。
我们印象较深的是成龙电影中的“剪红线还是剪黄线”,但现在炸弹的复杂程度早已登峰造极,现今世界各地的防不胜防的炸弹恐袭就是明显的例子。
我们只是在新闻中看到炸弹爆炸后各种残骸,但对于炸弹背后的故事,却所知甚少。
行业题材首先要体现行业特点,每种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具和场景。
医患剧肯定是手术台,而不是手术不做,陪小孩玩了大半集。
法律剧肯定是法庭,警匪片肯定是枪械爆破,所以这次,《拆弹专家》让你对各种炸弹一次性看个够,一开始就是匪徒制作汽车炸弹的场景,天然气出租车加上几桶汽油,黑红零火线,我们对中东恐怖分子的汽车炸弹的威力记忆尤新,这一次汽车炸弹用于抢劫金库的掩护。
抢劫金库用了臭名昭著的C4,炸门是专长,这次直接炸开金库的大门。
在日常任务时,有二战遗留的航空炸弹,那是用来炸航母和战舰,穿了防爆服炸了也就是个全尸,不穿拆引线干活还方便些。
匪徒姜武报复时用的是电饭锅炸点,利用汞和导电来引爆。
还有小定时炸弹,遥控炸弹,手雷弹,当然重量级的还是最后炸毁隧道的1000公斤C4。
虽然有主演对炸弹不厌其烦的专业术语介绍,但不用怕观众们看不懂,观众们的智商比你想象的高很多。
行业题材当然要体现职业精神。
医生就是救死扶伤,与家属谈判交费用的事情让院方去做。
律师就是维护公义,黑幕会有,但更多的要体现职业的底线,不能成为犯罪分子的保护伞。
警察就是要维护公共安全,而拆弹专家则是用生命保护生命,所以要感谢上帝让你每一次都选对线。
当然,现实是残酷的,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有时候只能赌,每次寄望于上帝也是枉然的。
所以,我们看到主演刘德华在一次次解决炸弹危机之后,救得了女朋友,也解决不了同僚的汽车炸弹,在最后面对庞杂的线路只能赌命。
这一次,他输了,但救了隧道,维护了公共安全,实践了自己的职业信条。
行业题材可以谈恋爱,谈主角背景,但不能喧宾夺主,一切要为主题服务。
所以刘德华特地找了宋佳谈恋爱,还交代从认识开始的恋爱。
拆弹专家也是人,也需要家人的支持和同事的关心,所以女朋友和同事的担心和支持镜头在影片里有很多,倒是让拆弹专家这个角色更加丰满有层次感。
自己有职业信条,女友的爱人,同事心中的楷模,匪徒的眼中钉。
全方面立体化刻画人物,拆弹专家拆弹也会害怕,也会拆错线,也会让同事在面前惨死而不敢靠近,这才是人性。
相比之下,内地的电视剧有个通病,就是注水。
《人民的名义》老师和学生吃饭聊天可以吃两集,《外科医生》医生陪小朋友玩也可以玩大半集,以前的律师剧《离婚律师》里的一个当事人办离婚典礼扯了一集,这也叫主创没有职业精神。
邱礼涛以恐怖片《人肉叉烧包》闻名于内地影迷,最擅长的是低成本的邪典电影。
但只要有了资本注入,他也可以拍出炫目爆破为噱头的高质量的院线主旋律商业大片。
当然,导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死板地按套路出牌,拆弹专家也不是万能的,只要有恐袭肯定会有死伤,人质会死,拆弹专家会死,最后灭恐袭的办法还是强攻,以小的伤亡换取大家的安全。
将生命凌驾于正义之上,值得我们铭记那些保护市民安全的无名英雄。
感觉浪费时间看了这部电影,槽点无数,演技浮夸,剧情之间毫无逻辑可言,大反派毫无动机可言,那么疯狂报复,我还以为他弟弟被刘德华杀了呢,要说为了救他弟弟,关键根本不顾他弟弟的死活,要带走他,带走就带走呗,也知道在前面保护他弟弟撤退,一个劲和刘德华枪战,搞得他弟弟被当成活靶子,wtf,刘德华女朋友看短信,那个时候你知道刘德华死了?
哭成那样,那么大一只雇佣军+枪械+1500公斤的炸药,你们是怎么入的境,还有直升飞机接人,没有航空管制吗,真当中国领空是菜市场啊,最后棺材上盖的港旗,不见五星红旗,真当香港是1997以前啊,再说了,就算发生了这种规模的绑架,驻港部队哪去了,真当自己是中央不存在啊,还有那个商会老板到底图什么啊,帮着反派,最后多给了10亿还被炸死了,既然反派能轻轻松松的到处放炸弹,到处绑架人,炸死人,那干嘛冒那么大风险找雇佣兵,还带那么多炸药进香港啊,随便绑个有钱人勒索不是更轻松来钱,还刘德华演的什么拆弹专家,帮女朋友丢炸弹的时候,要不你自己把手榴弹捏过来,要不丢手榴弹的时候做好跑步准备,你们两个居然正对着沙包坑,扔下转个身再跑,是为了装逼吗,背对着沙包坑,扔完就跑,这不是常识吗,抱歉我真的是无法理解 现场有炸弹,为了突出刘德华在最后一秒拆弹,好死不死,在现场不远处混进几个二逼青年,等清理完他们再拆,你们想表达什么,人文关怀,不放弃任何一个人,摆脱,不是你们自己把情况说得很糟糕吗?
炸弹周围都是高楼一旦爆炸不堪设想,然后这个时候你告诉我,停下来拆弹,等我先把熊孩子请走,你逗我呢?
整个电影有一个智商在线演技在线的吗?
港片乙烷……
朋友圈说好看的我立马拉黑了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国语版傻。宋佳演的尴尬,但可能拍戏之外还能跟邱礼涛聊聊摇滚吧。虽然最后的大场面在CG上,在群演上都没有什么纰漏,但看着为什么还是一股B片的零碎感?可能因为煽情部分的介入太强势了给冲淡了,但是邱礼涛的动作片煽点毕竟比林超贤、陈木胜等人高明,因为说的都是父子、男女、职业这种男性化视角
是一部潜能巨大的喜剧片
节奏有点乱,剧情走向有点失控,逻辑上硬伤不少,整体平庸,场面还算火爆,有点港片的风骨,因为情怀和大陆没有,所以3.5分/5分。
不再有最后一秒营救,不再有完美结局的英雄,看到华语类型片也在逐步改变。每一次爆炸都揪心重重,我这种老年人快受不了。“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 这句台词出现时,真的跟着唱了起来…
兄弟基情纯扯淡,劫匪老弟早已洞穿一切,故而信教中弹死而不惊。好在这个假惺惺动机之外,无间道式悲情感动,意外的碰撞,看的内伤不已。熟悉的配置又添加了新佐料,宛如戏院重温老港片。
当年癫狂火爆的节奏变为赤裸裸的政治表述:邱礼涛让刘特首告诉全港市民,不选红线就是死路一条,红黄相间的折中方案起码“基础结构”还在。
猜到了刘德华最后会剪错。最感动的地方还是那个小警察牺牲的片段。
两个炸弹炸掉香港某银行金库保险门;几年了三部计程车车牌记得准确无误;女朋友扔炸弹那里选择了最麻烦最容易失误的沙包堆;身上背着炸弹进隧道威胁火爆不交出炸弹遥控器就炸飞你们;莫名其妙的爱情戏和那句令人尴尬的要快乐 你可以的... 呼.. 感觉香港电影已经拍不出什么新鲜事儿了 演员就那几个 去年刘青云 张家辉 古天乐三个人插花搭档的电影看了一堆 一聊天大家都串戏呵呵。
再也没有完美结局了,话说比第二部里面的倪妮,华仔和小宋佳更配,姜武一个喜剧演员完全演不了反派啊。
宋佳那个角色总感觉可有可无!唯一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不得不活活被炸死的年轻警察。
回忆部分太多,宋佳感情线鸡肋,整体还行。不再有亮闪闪的主角光环。
为了看2先补1,特意下载看了足版。这片子有几个细节还是很有想法的。年轻警察站着牺牲,姜武的断手,弟弟漂移躺枪,一个略长的枪战长镜头,拆弹时滴在刘德华脸上的血,以及最后的失败,都是不错的加分项。可惜文戏很失控,武戏也不够带感。正邪两方的人物,一个太平,一个太收了。
姜武在扮演陈建斌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结局不错。
看过却想不起来的给不了高分
很简洁的故事结构,几个设定也能看得出电影感吸引人的野心,然而后面全崩成了一团乱…男票说:这拆弹专家,一个弹没拆啊,全炸了😂
虽然卖表卖的太明显,但电影本身不错(接近寒战),若意识形态解读则堪称神作。炸毁交通/经济枢纽以影响股市的高潮部分可以作政治经济阐释,而最后结尾只能选红不能选黄则是更直白的政治表达,不需阐释。
虽然剧情略显套路,但是气氛渲染还是不错,有点大片的感觉。演员方面,小鲜肉和戏骨并存,观众各取所需。刘德华依旧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演sei都像刘德华,也是挺不容易的。
姜武好不容易演个霸气的反派,结果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火爆,听到他声嘶力竭的叫唤,好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