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将至

There Will Be Blood,黑金企业(台),未血绸缪,血色黑金,黑金风云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巴里·德尔·舍曼,保罗·F·汤普金斯,狄龙·弗雷泽尔,凯文·布雷斯纳汉,吉姆·麦司奇门,Randall Carver,保罗·达诺,塞伦·希德,詹姆斯·唐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美国手语年份:2007

 剧照

血色将至 剧照 NO.1血色将至 剧照 NO.2血色将至 剧照 NO.3血色将至 剧照 NO.4血色将至 剧照 NO.5血色将至 剧照 NO.6血色将至 剧照 NO.13血色将至 剧照 NO.14血色将至 剧照 NO.15血色将至 剧照 NO.16血色将至 剧照 NO.17血色将至 剧照 NO.18血色将至 剧照 NO.19血色将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血色将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898年,银矿工丹尼尔·普莱恩惟尤(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饰)因井下作业事故摔断了腿,但他因祸得福了解到秘密的石油信息。他利用领养的孤儿HW(狄龙·弗雷泽尔 Dillon Freasier 饰)欺骗乡民赢得了石油地盘,从此飞黄腾达。但是, 成为 石油大亨的他并不快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H.W不幸失聪, HW对他的怨恨与日俱增,他唯一认亲的兄弟居然也是冒牌货。传教士伊莱·桑迪不过是个借宗教蛊惑人心的小人。在一次采矿事故中,丹尼尔的工人不幸丧生。正当他希望伊莱(保罗·达诺 Paul Dano 饰)施以援手时,对方羞辱了他,两人从此开始明争暗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狄金森第三季难为女儿红加油!妈妈僵局救援李算厄普肖一家第一季渔夫行动神奇饼干HighCookie如此可爱的我们穿过月亮的旅行你不明真相新龙门客栈之英雄觉醒自然光线鬼同你玩强殖装甲凯普黑暗秘密盗杯同盟风的电话囧途囧行我们发财了消失的士兵奥斯汀与艾丽第四季法律与秩序:组织犯罪第三季奔跑吧合伙人裸男孩尸奶俱乐部布朗神父第十季女仆日记下一页,爱大笑江湖

 长篇影评

 1 ) Intj吧。。

可以这般,神情和眼神。

怪诞暴躁黑暗。

绝对的理性和利益,暴躁,一步步打拼吞并。

收养孤儿作为自己的孩子,美名其曰家族企业利用孩子降低人们的戒备心,拉进谈判距离感,促成交易买地。

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孩子至聋,毫无人性将其抛弃。

又一枪蹦死假弟弟。

生而倔强且无宗教信仰,却为了输油管道而在教堂接受洗礼,这才答应了一开始给教会的5000美元。

赶走自己的养子。

和eli这位传教士的撕扯是绝对无神论和宗教信仰之间的撕扯,是对所谓信念的彻底嘲讽。

硬生生砸死懦弱虚伪的传教士。

绝对不可以被驯服和教育。

帝国的创建故事总是惊人相似,以野心和谎言奠基,暴力和侵蚀为征服手段,铺陈着鲜血和冷酷,辅以家庭戏码和宗教蛊惑为情感支撑,心无旁骛隆隆推进,毫无怜悯抛却良知,一切以既定目标为导向;结局也是如此接近,最终都会陷入极端的疯狂,在孤独的城堡里睥睨终生—对不起,你们就是废物,世间独我清醒。

混合了多重人性的脸部在阴影里徘徊,石油和血污覆盖着内心仅有的一丝温暖,他孜孜创立着远离尘嚣的王国,尽心讲述着资本的建立过程是如何将残酷血泪充斥到每一个毛孔,DDL的演技可封神,PTA的每部作品都将演员用到极致,赞美!

开场十几分钟就足以屏息凝神,配乐极好,冲天大火的远景如创世之初。

 2 ) 魔鬼横行世道 宗教不复存在

这是一部指涉宗教很浓的电影,自然PTA的每一部作品其实都会往宗教上面去靠,进而延伸出来的是宗教的存在的实际价值,以及人与宗教的关系的剖析亦或是讽刺,比如说,在PTA的以往作品中,如《木兰花》,我们看见了奇迹,却没看见上帝,巧合都有解释,而解释是无神论者的自我欺骗还是有神论者的伏地膜拜,这一切是否真的有意义,对神的跪地,参拜,或是伫立,辱骂,所思所得所求,在膜拜的过程中去追朔结果,短暂的百岁光年是否有机会让我们找寻到最终的答案。

本片《血色将至》,直接告诉了观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先知,每个人即使上帝的冒牌先知,也是群众们的正牌先知,群众对于宗教信仰的极度依赖,总是依附于社会的亚健康发展;有时候,一个意识形态的建立,不久后再次推翻重建,极易让人们找不到评判的坐标,拓荒时代未久的美国信奉的是探险精神,正如影片里丹尼尔的儿子,它代表着旺盛的,没有意思污染的拓荒精神;他的缺陷使得他少于遭受外界的干扰,不仅仅是要逃出父亲的控制,最重要的是,他要白手起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公司,延续那个时代的西部探索精神。

而丹尼尔,石油大亨,聪明如他,却早已随着时代的步伐快速的完成了转变,成为新生的资本家,坐拥豪宅,却已经耗光了他的灵魂。

他的灵魂早已渗入石油里,化成了金子,变成了血。

伊莱,建立起了第三启示教堂,依靠着自己魅力,这可不是神力,这只是一种口才,你无法说他建立起的宗教狂欢好还是不好,但对于伊莱,确是美妙的,丹尼尔的工作需要人的支持,伊莱的教堂也需要,他们的冲突就建立在这一层关系上,如何在这片土地或者这片人们汲取更多的财富,亦或是名誉,双方总要有一方去屈服,在电影的一半看上去是伊莱胜利了,丹尼尔为了输油管任伊莱抽打,却没想到的是,时过境迁,伊莱遭遇了经济危机,为了金钱,背叛了自己的教条,自己苦行经营的神话,然后被活活打死,他在德克萨斯州报复着丹尼尔的时候,万万没想到有这一天的到来。

谁才是真正的先知?

没有人,只有人创造的神话,没有存在过的奇迹。

如果真的有上帝,他会眼睁睁的让丹尼尔一步步的丧失自己的灵魂的吗?

“我挖石油就是罪恶?

”这是丹尼尔对于教堂的质问,从开篇挖油被炸断腿的时候所承受的孤独,同伴死在自己的眼前,儿子被炸聋,弟弟死于肺结核却又来一个懦弱的家伙借以身份欺骗着他的钱财,实体埋在石油里,他的一生成就与石油的金钱,他的灵魂却遗失在路上,他能看到世件万物人性之恶,却总能回馈出更大的力量,用更加残暴的方式来扼杀对自己不利的事物,他打出的就像七伤拳,先伤己,再伤人;在电影里的高潮部分,当他随手向脆弱的人打出了最重一拳,杀死了伊莱,结局正如他所说:他完了。

他已然是魔鬼的化身,他同样是是约伯,这一切都是上帝给约伯的考验?

那对话的龙卷风又处于何方?

宗教的盛行和困苦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当人们找不到生命的目标的时候,总得信奉一些什么来支持他们继续活下去,这是宗教,仅仅起到了安抚的作用,疾病没有得到治愈,灵魂没有得到拯救,连最后伊莱在处于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迷失了自己,是谁给当初的民众指引了信奉的方向,是迷失的传教士,不是上帝。

我们看到的都是不完整或者缺失的人,在为自己的生命奋斗而豁出去的人,我们看到无用的宗教,我们看到的是悲惨的人生。

有自取灭亡,有被人遗弃,有苟且活着,我们却没见到上帝,没见到奇迹。

只见到自称为先知的人,见到了魔鬼,见到了充满痛苦的人间。

整个行风和剧本结构包括配乐完全的是向库布里克上靠,配乐用的是非常紧凑的交响乐,以大提琴和小提琴为主,摄影运用了非常多的大广角对称性平衡构图,故事讲的也非常的稳,一板一眼,你也可以称之为沉闷,但却不感到无聊,我们被牵扯到荒芜的西部世界里,走不出来。

对于丹尼尔一生的描述,更像是《乱世儿女》的行文结构,为此PTA还特意强化了丹尼尔和聋哑孩子这条线。

可惜的是,这一段情感线索被放置于第三段,后于丹尼尔与石油的关系和丹尼尔和伊莱的关系,小伙子也不能和刘易斯的演技对上,实际上差远了,三段式最后一幕花大段时间讲述儿子离开的缘由,是有些让人感到困惑以及乏味的,这样对比他和伊莱的8分钟较量作为结尾显得有些急促,且吃力不讨好。

PTA想讲述一个如同《乱世儿女》般复杂的故事,却忘了给故事分清主次,大概是经验不够;但这不仅仅就这一点成为奥斯卡遗落PTA而选择科恩的原因。

仅仅是30来岁的PTA早已足够优秀,但因为他的足够年轻,哪儿都有先来后到说法,晚辈总要给前辈足够的尊敬,仅仅是这一点,奥斯卡最起码给科恩兄弟尽了一次人情。

实际上,一阵见血的指出宗教的无用才是不受评委喜欢的真正原因,这一点被延伸到了PTA最近的新作《大师》中,对于宗教问题的探讨更加的深刻和强烈,答案却越发模糊。

PTA是不是因此成会成为史上最遗憾的无冕之王,好好期待明年的《性本恶》,看看他有什么进步,看片名,你大概会猜到PTA将要讲述的是个怎样的故事。

 3 ) 关于《未雨绸缪(There will be blood)》

《未雨绸缪(There will be blood)》(官方网站http: //www.paramountvantage.com/blood/)的中译名还有《血色黑金》、《血色将至》、《黑金企业》等等,不过我这里就先叫做《未雨绸缪》了。

这部影片根据Upton Sinclair小说《Oil!》改编,导演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主演是丹尼尔·戴·刘易斯,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除了这部影片的伟大之外,我在这里随便谈谈下面几个话题。

There will be blood影片的这个标题源自于《圣经·出埃及记》7章19节,是埃及王派拉姆西不同意摩西放走希伯莱人时,上帝降下十灾惩罚埃及人,其中之一是把水都变成了血。

而在影片中,仿佛每一滴石油,也有隐隐暗示着灾难,变成了血一样。

当然,圣经里的寓意和电影的情节意义并不大,直接从there will be blood的字面意思的理解去看电影就是了。

滴血的资本主义我们很容易从《未雨绸缪》的故事想到中学政治课本上那句“资本来到世间,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电影的主角Plainview成了资本的意志的代言人,他的产业一天天的变大变强,但这个过程中总有人受伤、死去,每当这个产业向上迈进一个新的全新的阶段时,流出的鲜血,就好像祭祀的大典上的畜生的鲜血一样,仿佛只有这样的鲜血,才能让这巨兽般的资本得到满足。

电影的背景音乐总在这个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渲染低沉的气氛,也正预示着那将要洒出的鲜血,当然鲜血换回的不是悲哀,而是石油事业又一次蒸蒸日上。

这里资本总是不断扩张的,Daniel Plainview发现了新的油田,就立刻冲了上去,得到了这一块土地的钻井开采的权利,那么就从地下把旁边土地的石油一并开采了。

权力的斗争电影中有个和Plainview原则上互相仇视,行动上互相利用的第三启示教堂,那里的牧师是最初把油田的土地卖给Plainview的Eli Sunday。

这个教堂有着虔诚的追随着,也有着狂热有如巫术的仪式般(就是像跳大神)一样的仪式,而且,这个在西部原野上的小教堂,也有着像 Plainview的钻井一般的扩张的野心。

教堂和石油争夺着权力,这是一种渗透于个人与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权力,或者,更类似于一种实际权力和话语权力的结合,这种争夺是基督启示的荣耀之下流淌的石油,与石油中喷涌的基督启示之间的争夺。

这种权力的扩张,就是要让对自身追求成为最正当的事情。

当然代表讲堂的Eli Sunday和代表石油的Daniel Plainview并非是撕破脸的直接的争夺,而是互相利用,教堂与资本都想凌驾在对方之上而统治“愚昧的大众”,讲堂为资本说服群众出卖开采权,资本为教会兴建新的教堂。

但是教会和资本总不免希望对方完全的臣服,于是有了让Plainview加入教会的一幕,也有了结局时Plainview让Eli大声喊出“I am a false prophet, and God is a superstition”,当然,最终代表着资本意志的Plainview用教堂牧师Eli血完成了得到完全权力的最终祭祀。

血的仪式电影中有若干次血的仪式,每一次仪式都象征着Plainview代表的石油资本又一次壮大,也是一种新的势力攫取了强大的权力的极富有冲击力的表达。

这样的仪式,就如同大汉天子封禅泰山,印度国王举行马祭一样,现代国家每逢大庆的阅兵盛典,或者农村家庭到了新年对灶神的供奉一般,只不过这样的仪式每次必须用血来完成,there will be blood,只是在祭祀的开始时告诉大家,这个祭祀完毕所需的野蛮血腥的条件而已,就像迦太基用活人的心脏祭祀太阳一帮。

在《There will be blood》中也有着Eli Sunday导演的第三启示教堂的仪式,如果仪式可以帮助确立权力的秩序,那么Eli的仪式或许正是和Daniel Plainview的仪式对抗的东西,当然,这个也是,也要用耶稣的鲜血来清洗加入者的灵魂。

家庭与兄弟一开始Daniel Plainview总把他的养子H.W. Plainview带在身边,他说过:“I am a family man, I runthe family business... This is my son and my partner H.W. Plainview.” 虽然后面父子决裂时Daniel Plainview说他不过吧H.W.捡来把他从一个彻头彻尾的“oil man”装饰成“family man”,但电影似乎告诉我们H.W.确实一直平衡着Daniel Plainview的内心,直到对于石油的渴望与资本的意志完全占据了他。

另外一个人物是在Daniel Plainview初步成功之外,一个人冒充了他同父异母兄弟的身份来投奔他。

Daniel Plainview向自己的这个兄弟吐露了很多心声,但是当他是假冒的之后,还是毅然决然的杀死了他。

第三启示《启示录》是用故事预言未来的章节,在电影的结束,Daniel Plainview面对狼狈的第三启示教堂的牧师Eli Sunday,高喊着“I am the third revelation!”,或许,他的经历,他的“个人史诗”,正是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的践行者的历程,也是创造了高楼林立的现代的诸多跨国公司的“史诗”,Plainview的第三启示,正是这个时代资本扩张的预言。

也许预言并不只有这些,新的世界里,信息就仿佛是石油这样的资源,数据也成了新的矿藏,IT拉动了最庞大的产业链,PC、.com与web 2.0可能正是三次勘探矿藏的高潮,Google、Baidu的每一次搜索都在完成着自己的扩展,而新的史诗也正在用Nasdaq代表的指数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祭典,只不过不知道是否依然there will be blood。

From: http://www.socrates.net.cn/2008/02/there-will-be-blood.html

 4 ) 【个人偏见向】好莱坞男演员纯演技综合排序(非完整版)

丹叔【血色将至】后,在我心中已封魔神,之后的【林肯】只是锦上添花。

以下是本人整合好莱坞男演员纯演技综合排序,非引战勿喷,欢迎补充。

戏之魔神(T0):1.马龙白兰度(1924-2004)(已故)2.丹尼尔戴刘易斯(1957-)戏王之王(T1):1. 安东尼奥霍普金斯(1937-)2.杰克尼克尔森(1937-)3.罗伯特德尼罗(1943-)4.阿尔帕西诺(1940-)5.达斯丁霍夫曼(1937-)惊鸿一瞥(T1.1):1.詹姆斯迪恩(1931-1955)(已故)2.约翰凯泽尔(1935-1978)(已故)3.罗宾威廉姆斯(1951-2014)(已故)4.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1967-2014)(已故)5. 希斯莱杰(1979-2008)(已故)类型片之神(T2):1.查理卓别林(1889-1977)(已故)2.克拉克盖博(1901-1960)(已故)3.亨利方达(1905-1982)(已故)4.保罗纽曼(1925-2008)(已故)5.格里高利派克(1916-2003)(已故)6.杰克莱蒙(1925-2001)(已故)7. 柯克道格拉斯(1916-2020)(已故)8. 迈克尔道格拉斯(1944-)9. 杰瑞米艾恩斯(1948-)10.加里奥德曼(1954-)11.汤姆汉克斯(1956-)12.汤姆克鲁斯(1962-)13.西恩潘(1960-)14.金凯瑞(1960-)小银幕之神(T2.1):1.布莱恩克兰斯顿(1955-)2.詹姆斯甘多菲尼(1961-2013)(已故)演而优则导(T2.2):1.梅尔吉布森(1956-)2.凯文科斯特纳(1955-)3.伍迪艾伦(1935-)4.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30-)中生代老戏骨(T3):1.马修麦康纳(1969-)2.爱德华诺顿(1969-)3.基利安墨菲(1976-)4.科林法瑞尔(1976-)5.伊桑霍克(1970-)6.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1974-)7.麦斯米克尔森(1961-)8.布兰登费舍(1979-)9.蒂姆罗斯(1961-)10.拉尔夫费因斯(1962-)11.伊万麦克格雷格(1971-)12.亚当德赖弗(1983-)13.戴米恩路易斯(1971-)14.基努里维斯(1964-)15.小罗伯特唐尼(1965-)16.马特达蒙(1970-)17.克里斯蒂安贝尔(1974-)18.凯文斯派西(1959-)19.丹泽尔华盛顿(1954-)20.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1976-)21.安德里安布罗迪(1973-)22.罗素克劳(1964-)23.华金菲尼克斯(1974-)24.瑞恩高斯林(1980-)25. 卡西阿弗莱克(1975-)26.威尔史密斯(1968-)最佳配角(T4):1.萨缪尔杰克逊(1948-)2.威廉达福(1955-)3.连姆尼森(1952-)4.伍迪哈里森(1961-)5.乔佩西(1943-)6.克里斯托弗华尔兹(1956-)7.本尼西奥德尔托罗(1967-)8.史蒂夫布西密(1957-)9.艾德哈里斯(1950-)10.汤米李琼斯(1946-)11.约翰特托罗(1960-)12.哈维尔巴登(1969-)13.吉安卡洛埃斯波西多(1959-)14.JK西蒙斯(1955-)15.罗伯特·杜瓦尔(1931-)16.雨果维文(1960-)未及预期但很努力(T5):1.奥兰多布鲁姆(1977-)2.佩德罗帕斯卡(1974-)3.杰克吉伦哈尔(1980-)4.本阿弗莱克(1972-)5.休杰克曼(1968-)6.安德鲁加菲尔德(1983-)7.布拉德利库伯(1975-)8.詹姆斯弗兰科(1978-)9.布拉德皮特(1963-)10.李佩斯(1980-)11.汤姆哈迪(1977-)12.约瑟夫高登莱维特(1981-)13.吉米福克斯(1967-)14.克里斯埃文斯(1981-)15.希亚拉博夫(1986-)16.杰西艾森伯格(1983-)17.乔什布洛林(1968-)18. 休格兰特(1960-)巅峰已过也努力过(T6):1.摩根弗里曼(1937-)2.蒂姆罗宾斯(1958-)3.克里斯托弗沃肯(1943-)4.约翰尼德普(1963-)5.西尔维斯特史泰龙(1946-)6.阿诺施瓦辛格(1947-)7.尼古拉斯凯奇(1964-)8.哈里森福特(1942-)9.本金斯利(1946-)巅峰已过不努力(T6.1):1.欧文威尔逊(1968-)2.裘德洛(1972-)3.凯文贝肯(1958-)4.马丁辛(1936-)5.让杜雅尔丹(1966-)6.杰夫布里吉斯(1949-)7. 让雷诺(1948-)8. 乔治克鲁尼(1961-)

 5 ) 一个人,一代枭雄

亨利:  ……你为什么离家出走?

我知道你和父亲的关系不好。

丹尼尔:  我替地质调查局工作,去了堪萨斯。

  我没法留在家里,不可能。

  我不喜欢解释自己的行为。

……丹尼尔:  你是个愤怒的人吗,亨利?

亨利:  愤怒什么?

丹尼尔:  你嫉妒吗?

你会嫉妒别人吗?

亨利:  我想不会。

不嫉妒。

丹尼尔:  我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

  我不想看到别人成功。

  我憎恨大多数人。

亨利:  我已经没有那种心气了……  辛苦工作却总不能成功――所有的失败让我……我就不在乎了。

丹尼尔:  我心里有,你心里就也有。

  有时候我注视着人群,看不到任何值得我爱的东西。

  我只想挣到足够的钱好让我远离所有的人。

……丹尼尔:  我不想提那些事。

  我看到人们最丑陋的一面,亨利。

  我能得到我所要的一切,根本用不着去看那些丑陋背后还有什么。

  经过这么多年,我的仇恨一点一滴越积越深。

  你来这儿,给了我喘息的机会。

我自己一个人坚持不下去……同这些人纠缠。

在我有限的视野里,这是几年来我看到的最震撼人心的一部电影;以上,则是电影中至关紧要的一段,是主人公Daniel Plainview(丹尼尔·戴-刘易斯)与他的兄弟亨利的一段对话。

“我不喜欢解释自己的行为。

”――这让我想到一度在网上流行的罗永浩老师语录:“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主人公丹尼尔的人生可称得上“剽悍”,他也的确很少开口解释自己,但这句话本身,就是解释。

这段与亨利的对话,是丹尼尔唯一一次吐露心迹,解释他的内心。

不仅如此,它还解释了此前此后丹尼尔一生的际遇。

(罗老师说的话,也是解释。

他没有在遭受误解的当时当地向女孩解释,但之后他对课堂上的学生说“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时,他却恰恰在解释。

而引用罗老师名言的人们,也同样是为了解释自己的人生是“剽悍”的。

)这段对话――无如说是丹尼尔的内心独白――大致发生在电影的正中间。

在此之前,有长达近二十分钟的镜头里没有人说话。

独自挖井,独自守着夜晚的篝火。

腿摔断了。

有人死在井下。

孤独在沉默中滋长。

终于,他开口说话了,为了要买地,要钻油,要说服那些脚下有石油的房主。

可是这些人,贪婪狡猾又愚蠢。

他“看到人们最丑陋的一面”,“看不到任何值得爱的东西”。

他越来越孤独,对人,对世界,越来越仇恨。

亨利来了,他忽然有了个兄弟。

“我心里有,你心里就也有。

”他这么自然地以为亨利是同他一样的,他在世上就不再孤单。

他问亨利愤怒吗?

嫉妒吗?

恰好解释了养子HW后来的行为。

HW是不识字的,他翻看亨利的日记时把本子拿倒了,只看了看夹在里面的照片和剪报上的枪。

他放火不是因为发现亨利是假的,而是出于耳朵听不见的愤怒,还有嫉妒――丹尼尔和新来的这个人(亨利)如此亲近。

丹尼尔并没有对HW出格的行为多加惩罚,因为他是最理解愤怒和嫉妒的人。

然而,这个兄弟是冒牌的。

丹尼尔不能容忍这样的欺骗,虽然这冒牌兄弟并没有恶意。

影片的后半部分,丹尼尔的财富不断增长,人却在孤独和仇恨里陷落,沉沦。

这部黑暗到几乎绝望的影片里面,唯一的温暖,是丹尼尔的养子HW。

他在无声的世界里健康地长大,找到了爱情,要离开父亲开始自己的生活。

这是丹尼尔真正爱过的人。

他嫉妒他的纯洁和幸福,他恨他也如众人一样背叛了他。

他恶语相向,亲手割断了父子亲情。

可他毕竟是爱他的,放他走了。

传教士伊莱·桑迪找到丹尼尔的家里来。

丹尼尔本来沉醉不醒,一听伊莱的名字就睁开了眼睛。

他多年所积蓄的仇恨,对伊莱本人的恨,对所有世人的恨,全都爆发出来。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叫水都变作血。

在埃及遍地,无论木器、石器,都必有血。

”之前,钻井台下的数次事故中,有血,但看得到的只是黑色的石油;丹尼尔杀死亨利的时候,本也应该有血,但镜头也按下不表;直到此刻,在丹尼尔“我才是第三次神的启示”的嘶喊声里,伊莱委顿倒地,血涌了出来。

丹尼尔在与世界的争斗中,孤独地坚持到这一刻,除了财富,只有仇恨。

伊莱死了,丹尼尔也结束了。

“I’m finished”,他说。

原著小说《石油!

》是一个长得多的故事。

作者辛克莱认为一切艺术都是宣传,他也身体力行,在小说中传递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主张。

那个时代,包括辛克莱、布莱希特在内的很多作家都试图在小说戏剧的创作里,引入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政治的讨论。

鲁迅显然也是赞同他们的,在杂文《卢梭和胃口》中就曾引用过辛克莱的《拜金艺术》。

快进,小说出版后八十年,在PT安德森的笔下,这个借来的故事重生之后,完全看不到了社会的阶级冲突。

人们也许可以看到石油、资本主义、宗教这些主题,在我看来,这些也都不过是背景罢了。

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突显的是一个人的挣扎,他争权夺利,他与孤独和仇恨搏斗,他赢了他所要的,也输掉了他自己。

自有艺术以来,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目的就有争论。

上个世纪的上半叶,众多的艺术家让艺术承载了太多的意义。

其后不断有人在做清理和删减的努力。

美国当代剧作家David Mamet在说到他的写作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是为了愉悦(delight)”的传统。

艺术没有说教的义务,它应该是纯粹的。

安德森的剧本,无疑也摆脱了原著政治小说的拘囿。

他把人从阶级中释放出来,――称他逃避也好,升华也好――把故事还原到个人的层面,让电影成为作者与观者之间,人与人的交流。

其实,就是这种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极艰难的。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说过,话语很难描述清楚一个角色。

当你在描述他的时候,你也就限定了他。

我们都孤独,正因为内心的交流之难,几乎完全不可能。

然而,我们毕竟从电影里看到了什么。

编剧/导演安德森写出了这样一个人的故事,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人。

这两个都了不起。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声音,沙哑,浑浊,缓慢,不似教父Don Vito Corleone一般苍老,却也是一代枭雄的气派。

 6 ) 黑暗之血

即使丹尼尔-戴·刘易斯只演过这一部片子,也够刷一辈子的了。

影片开头的15分钟,展现的是一个人孤独的劳作。

他挖土、采掘、不慎摔倒。

如果他就那样摔在洞里,伤得更重些,默默死去,估计也要很久之后才会有人发现。

当他挣命爬回有人的地方时,人们只是专心分拣他采到的矿石,计算分量和价值,而任他躺在地上。

这说出了这个时代的真相——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如他所找到的东西,或者说,完全取决于他的“产出”。

凡是洞悉这个真相的人,就不会再对这个世界抱有任何幻想。

哪怕他真的曾经憧憬过“在海边建所房子,生一堆孩子”,这一过程也足以把他变成另外一个人。

接下来,丹尼尔与人合伙采油——工业时代的黑色血液,被演绎成了充满宗教意味的场景:工人用油充当圣水,给孩子“祝福”,十字架般的简陋木制井架突然折断,为油井献上了生命和鲜血的祭品。

自此,浑身沾满石油的丹尼尔,成了一个沾满鲜血的被诅咒者。

10年的光景,为他积累起了资本,成为买地开采的“Oilman”。

他想方设法,取得当地人的信任,以低价买下土地,再攫取其下蕴藏的巨大财富。

说“攫取”倒是言重了些。

正如丹尼尔所说,即使明知地里有石油,但你们无力开采。

工业需要资本的投入才能启动,设备、人工、技术……都必须靠钱来堆,而资本的伦理也早已赋予了这投入以神圣和高尚的意义:“让我们谈谈面包吧。

我印象中,在这个伟大的国家里,任何男人、女人或是小孩子,如果把一块面包当作奢侈品,将是多么的可悲。

我们可在此地挖水井,有了淡水,就能灌溉。

有了灌溉,就能种粮食,那些曾经的不毛荒野将被变成良田沃野。

到了收获季节,粮食多得发愁。

这位女士,你家的面包将会一直堆到脖子。

修建道路,发展农业,提供就业,兴办教育……这只是我们建设计划中的寥寥几项而已。

女士们先生们,我向你们保证,如果我们真在此地找到了石油,那么你们不但能在此地继续繁衍,这片家园还将更加兴旺富强。

”当然,一个精明的人会事先计算好成本和收益。

他对养子讲起这笔账,未必是搞财商教育,更多是因为身边也没有再信得过的人。

严格地说,这个孩子确实在跟他“合伙”:他是他游说当地人的一张形象牌,也帮他留住了残余的某种信任和情感。

他对孩子表现出的温情和关心,包括后来把孩子接回,明显不完全是出于利用的心理。

尽管这种情感,从潜意识上说也源于一个重要的事实:不谙世事的孩子,是唯一对他没有威胁,也不能令他嫉妒、失望和仇恨的人类。

而当这个孩子失聪后,就变成了一个需要更多情感呵护和精力投入的“负担”,包括他与“弟弟”的争宠,都是一摊没有尽头、叽叽歪歪的麻烦,于是尽管亦有不舍和愧疚,他仍然决定将之送走。

这里投射了资本的本性:它不惮于抛弃和碾碎任何阻挡它增殖与扩张的人或物,即使上帝本身也不例外。

倒霉的神棍牧师显然意识不到这一点,居然企图与之讨价还价,果不其然地成为炮灰。

如果他真是内心纯洁的圣徒,说不定还能对丹尼尔产生某种震慑力。

不幸他只是个跳大神的,同样充满野心和虚荣。

他提出为油井祈福本身没啥毛病,但开口先强调的是“向公众介绍我”。

这一步就把上帝也跟着拖下了水。

入教的工人反第一个死在井下这种讽刺,倒没什么意思了。

真正的信徒是那个不肯卖地的老头。

由于他的固执,导致了那场经典的教堂戏:两个各怀鬼胎、把宗教当枪使的“疯人”当众角力。

牧师大施报复,丹尼尔则在咬牙切齿的屈辱和愤怒中,混杂着真心的悔恨和痛苦。

这是他唯一的一次挫败,不光是败给了他认为虚伪的宗教,也是败给了自己仅剩的良知。

因此多年后的报复,必然以杀戮的形式发生——在杀死牧师的同时,也终结了最后的理智和人性。

这是黑暗之血的代价。

实际就算那个“弟弟”是冒牌的又如何?

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很有用的、没有威胁和野心的助手。

而那些大亨们提出“卖掉油井,你有花不完的钱,还可以照顾孩子”,也是常理下应该做出的选择。

但丹尼尔拒绝了所有的“诱惑”,宁可走向反社会的终点:挣足够的钱,让自己远离人类——原来所谓的“魔鬼”,不过又是一个虚无的俘虏而已。

这似乎是资本的罪过,但保罗·安德森也不敢瞎编。

片中几次提到“标准石油”,老沃克菲勒的发家史暂且不论,可他的信条是“从其他恶性竞争的商人们身上赚取尽可能多的金钱,用此金钱发展有益人类的事业”。

那才是清教观念和资本联姻后的伦理:用善举洗去黑血的诅咒,用奉献救赎资本的原罪,用教养和文明治愈自己的灵魂。

实际这不是一个如何对待财富的问题,丹尼尔也并非为钱所役,他其实是自我的奴隶——在苦苦奋斗的同时,犯了“傲慢、嫉妒、暴怒、贪婪”的罪。

战胜那个被孤独和冷酷伤害过的自己,比战胜任何欲望和困苦都更艰难。

在这件事上,富可敌国或权势熏天都帮不上什么忙。

没有能力驾驭自己灵魂的人,不但也无法驾驭资本的力量,而且只能被内心中的魔鬼骑着飞奔,直奔向虚无的终点。

古典悲剧的逼格好在,“在大宅里当一个孤独的暴君”这种美国南方的福克纳式结局,怎么也比《华尔街之狼》里那些被钱冲散花了的场面强。

后来这帮人之所以那么嗨,原因无他,只因为跟干实业的时代相比,玩金融的钱来得还是太容易了。

打电话可劲儿吹就能发财,无需面对井喷的地狱之火和挖坑时的汗水泥浆。

黑色的血已经被吹成了绚丽的肥皂泡,所谓的救赎,也早就过时了吧。

 7 ) 石油与血的寓言

在宗教和资本的表面冲突之下,贯穿影片始终的还有另一对概念,它们的关联咋一看只是表面的,却被影片赋予了寓言的深意。

石油和血,两种外观上有些相似的液体,象征着财富和死亡,构成了影片核心的隐喻。

丹尼尔的石油事业可谓自始至终都和血脱不开干系。

早在丹尼尔的第一口油井产出石油的那天,井下就发生了事故,和丹尼尔一同下井的工人当场毙命,幸免于难的丹尼尔收养了亡故工人的婴儿。

虽然这时丹尼尔的内心还存留着人性的温暖,但那一桶桶石油已然染上了血污。

后来,丹尼尔来到了伊莱一家居住的农场,在向本地人许诺下美好的未来后,丹尼尔在这里架起高大的油井。

但开工不久,就有一名工人在井下丧生。

这时的丹尼尔也许早已对这种事司空见惯,他只顾关心自身利益,把矛头对准了牧师伊莱,认为是他占用了工人们休息的时间。

随着丹尼尔石油事业的日渐兴隆,他人性中善良的部分也一点点丧失。

这也表现在他对血的态度上,从对死者的关切同情,到麻木冷漠,再到冷酷无情,最后发展到嗜血的程度。

在影片结尾,丹尼尔发狂地挥舞着保龄球瓶向牧师伊莱的头砸去,血从伊莱的脸下缓缓渗出,正像那从大地中渗出的黑色石油。

冷静下来的丹尼尔瘫坐在地上,说出全片最后的台词:“I am finished." 从大地中涌出的黑色财富,最终以血色告终。

 8 ) Am I My Brother's Keeper?

记得南大郭秀梅老师曾写过一本书,谈及圣经文学。

书中介绍,你要想看懂西方文学,不读圣经,根本就是隔靴搔痒。

除了典故之外,有些作品直接是以圣经故事为原型写的(如《押沙龙!

押沙龙!

》),有时候穿插得很巧妙,若是没有这方面的阅读背景,只能看个皮毛。

其实不要说看书,就是看个电影都是这样。

我看There will be blood的时候,就时时有这感觉。

圣经上的第一个谋杀案,发生于亚伯和该隐之间。

创世纪第四章记载:该隐与他兄弟亚伯说话,二人正在田间。

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兄弟亚伯在哪里?

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耶和华说,你作了什么事呢?

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

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

该隐杀亚伯,有点像兄弟之间争宠(sibling rivary) ,以至于最后手足相残。

这大概是《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这部电影的一个母题。

由于这个背景,故事愈加耐人寻味。

那一句“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Am I my brother’s keeper?)是冷漠者的千古借口。

记得纽约上州一对老年兄弟(都有些痴呆)一个将另外一个杀了,Bogdan老师就曾经制作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Am I my brother’s keeper. There will be blood中有不少手足相残的惨。

前来Daniel的油田混饭的混混Henry, 虽然是冒充是Daniel的弟兄,却是唯一能和Daniel说得上话的人,说到底与Daniel真是心灵上的兄弟,最后却因Daniel无法忍受被人欺骗,而将Henry杀死。

那一片冒着石油的土地,果真受了诅咒了,所有热爱Daniel的人,一个个离他远去。

而在故事的另一边,那个牧师Eli则面临另外一个“兄弟”的问题。

其实他的兄弟比他聪明,早就知道了这土地富得“流油”,结果招来了石油大亨. 后来Daniel欺负Eli, 将他在泥巴里羞辱一番之后,Eli就愤怒地把气出到父亲身上,骂父亲愚蠢,恨父亲袒护他的另外一个儿子,其实这些何尝不是心里投射,是Eli在说自己恨铁不成钢?

这个心结,最后还是他的老对手,石油大亨给一语点破。

有趣的是,这位父亲名叫亚伯。

他们一家住在一个面临咒诅的土地上,除了荒草,什么也不长,所以唯一的作物是山羊。

圣经中的山羊常用作赎罪祭,当祭司按手在公山羊头上的时候,以为着罪转移到了公山羊身上,成了“赎罪羔羊”。

而耶和华的怒气,也常常向“牧人发作”,且要惩罚“公山羊”(撒加利亚10:3)。

故事中遭到诅咒的何止是Eli一人,在弟兄二人之间没有摆平的无辜的亚伯也是一个受害者。

谁曾想善良的他将家族的土地卖给一个石油大亨,竟是引狼入室。

山羊奶喂大了石油大亨Daniel的儿子。

Daniel的儿子H.W.和亚伯家的Mary结婚。

日后喝山羊奶长大的儿子会背叛父亲,成为他的竞争对手。

这电影的名字叫There will be blood. 需要说明的是,blood也通常指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叫罪人的罪得到赦免。

Daniel大举买地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钉子户Brandy弟兄。

数年后,当Daniel因为输油管道,不得不借地这位老汉的时候,他提出的条件不是钱,而是让石油大亨去受洗,加入Church of the Third Revelation.不巧故事中的牧师却是个冒牌货,竟然公报私仇,狂扇起耳光来。

石油大亨忍着这些屈辱,结果只为了顺利让管道通过。

而让宝血覆盖罪恶的赎罪机会,却给Eli几个耳光扇跑了。

说句题外话,很喜欢这部片子,也是因我以前的公司就是石油公司,有自己的码头,自己的仓库,也有一家竞争对象,另外一家石油公司和我们搭界。

那时候我们要从码头装管道去我们油库的时候,另外一家公司很讨厌,不让我们过,差点打起来。

记得我们当时常常提起的口号就是:合作大于竞争。

若干年后,石油系统大整合,我们油库被收购,应该和那家公司到了同一个系统下头,成了一家。

因此,你要问: Am I my brother’s keeper? 我想回答是: Yes。

不然,there will be blood.

 9 ) 来的晚。。。从服装设计看其能指出多少历史语境和身份话语

服装设计师Mark Bridges将《血色将至》描述为他最具挑战性的电影。

当年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他就需要将服装运送的德克萨斯西部的偏远地区,这一路程所面临的的艰辛也似乎印证了电影本身的主题:艰难,孤立,以及克服在实现目标中任何障碍的决心。

Daniel Plainview(Daniel Day-Lewis饰演)是一位世纪之交的探矿者,在某一天收到了来自加利福利亚州的一个家庭农场关于巨型石油矿场的小道消息。

这个家庭包括Eli Sunday, 一个热心的传教士和信仰治疗师,他希望通过出售地产来资助他的第三次启示教会。

Daniel和Eli构成了全片最激烈最浓墨重彩的冲突,双方都拒绝屈服于对方的意志。

通过一系列的背叛、愤怒和暴力,他们最终都成为他们野心的牺牲品,失去了给予他们力量所有的东西:Eli绝望得承认自己的信仰危机并惨死于Daniel棍棒之下,Daniel自己说道:“I'm finished”,不疯癫不成魔!

而服装对这部电影的挑战在于,在奢侈的服装经费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为这些角色创造强烈的年代身份和地域身份。

1910年代的加利福利亚是一个相对普遍贫穷的“民主”社会环境,Mark Bridges就需要在这样的年代背景下,通过细微差别的细节世界中展示人物角色阶级、职业、性格和动机的变化。

而且,《血色将至》并不是一个对白很多的电影,在没有充分量多的解释性对话下,Bridge不得不利用某些衣服的强烈视觉意义来展示叙事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服装上的细微细节和其产生的即时印象一起烘托出人物角色在艰苦的社会现实下极具各自特质的人格魅力与张力。

这部电影以Daniel Plainview事业初期1898年和1902年两个场景开始,然后转移到1911年,同时整个故事也就架构开始与1911年。

在1898年,Daniel一直在矿井最深部工作,穿着手工劳动者的典型衣服:棕色不伦不类的宽松裤,吊带(背带),柔软的毡帽,还带着宽边遮挡阳光,联合套装和无处不在蓝色工作服衬衫,宽松的袖子。

这件衣服及其之后的变化将在整个电影中反复出现。

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穿着这种事实告诉我们他来自一个下井矿工的生活背景,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韧性也体现了他的力量和决心,以及能够摆脱卖苦力的潜力。

这种韧性在1902年变得更加明显,因为当时的Daniel已经可以雇佣一些工人,与养子HW一起乘火车旅行。

这个具有社会经济抱负的男人试图效仿中产阶级的尊贵礼服:深色麻袋西装和帽子,高大的冠冕和短边,标志着他的野心和不断增长的地位。

然而它的破旧表明他仍然处于相对卑微的地位,与他1911年的诉讼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Mark Bridge说,Daniel在1911年的西装是他在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因为以他当时的财力已经能够定制织物,量身定做了。

虽然这套西装在电影中可能并不明显,但这件西装是为丹尼尔的高大瘦身的身形量身打造,并区分于其他角色突显Daniel人物特征的重要性:背心、领带、挺拔的帽檐和怀表,同时一件白衬衫也暗示了丹尼尔现在可以承受不会弄脏自己的工作地位。

这一身完全算是跟1902年的土鳖形象的矿工暴发户说了再见。

当然如果我们足够细心,除了Daniel本人的服装,HW的服装也有很大的变化。

Daniel一直视HW为展品,利用他在生意伙伴上制造同情使他们相信自己业务的“家族”性质。

HW在此时的服装也非常精致漂亮:双排扣外套,白色衬衫和短裤。

同样没有任何劳动和艰辛劳作的迹象,这都表明了Daniel的事业取得的成功。

影片中,出现在重要场合中的服装也是我们窥探身份地位的线索。

比如Daniel只会在重要会议(比如标准石油公司的会议),重要事件(新钻井开幕式)和教堂里才会穿正式西服。

通过避免穿着西装和白色衬衫而更多选择日常穿着,表明他仍然摆脱不了底层劳动者的劣根,仍然需要亲力亲为于工作场景中。

因此,西装对于他来说并不是实现更悠闲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而是仅仅被视为另一种商业工具。

Daniel在他的工作中的独立性和自豪感尤其体现在他与英国石油公司和联合石油公司会谈中的领子和领带的细节上。

与其他商人不一样,他们穿着独立的,上浆挺拔的领子和带别针的真丝领带,而Daniel仍然选择未上浆的衣领和简单的黑色领带。

这表明他是一个极其需要效率的实用主义者,而且他头顶上沾有汗渍的帽子也表明他不仅努力工作而且不羞耻于自己的实操实干。

同时Daniel在没有穿西装的场合,他还是会保留一些必要的附件,比如上链怀表和至少两只钢笔的存在,它们既可以作为财富的信号,也可以作为Daniel具有管理业务的能力和指挥别人的权力。

我们最能容易从远处就能分辨出Daniel的角色轮廓:他最经典的短马靴和搭配得紧贴小腿的靴子,传递了衣主的强目的感和控制欲。

比如在与联合石油的会谈中,他就脚着紧靴,直挺挺站在桌上,将金属梭子订入地图表示成功。

而且,如果我们足够细心,其实Daniel从未移除他的帽子。

对于帽子的礼仪其实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常规的礼仪规范通常是要求再室内移除帽子,或者在与其他人正式会面是也要摘除帽子。

但是丹尼尔拒绝这样做,这表明他需要把权力无时无刻要攥在手中,施加于他人之上。

但唯独,只是唯独!

他在Eli的教堂里脱下了帽子以示放弃控制。

对于Eli,当他第一次见到Daniel时,他身着长内衣,吊带裤和宽松的黑色长裤,其实这些裤子很短甚至在脚踝周围翻动。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个角色是个威胁,或者跟他的双胞胎兄弟有任何不同。

但这种任何迹象的缺失,会在Eli向他挑战购买土地时,杀Daniel一个措手不及,并自信满满得声称钱应该送到他的教堂。

Eli作为一个牧师的着装包括:黑色长裤,黑色背心和白色圆领衬衫。

Eli这一略显不合身的着装与Daniel量身定做的西装形成了不对称的权威天平,我们也就能够推导出Eli的确真的是太穷了,他的衣服都是一些居民的捐款。

影片中钻井开幕式的场景充分强调了新衣服与旧衣服双向斗争的辩证逻辑,这也是权力与财富的辩证逻辑。

Daniel无视Eli给予祝词的请求而邀请Eli的妹妹Mary陪同他一起祝词的时候,我们不难注意到Mary穿着鲜艳的白色连衣裙,这与她平时经常穿的褪色的、肮脏的粉色连衣裙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透露,这是丹尼尔为Mary置备的新裙子,这是他含沙射影Mary父亲停止家暴的威胁,也是象征对Eli的冷落与无视。

其实Mary的白色连衣裙在影片结尾附近也再次使用。

Mary从一个女孩子与HW一起玩耍的场景过渡到身穿白纱婚服与HW步入婚姻殿堂的场景,是一个相当大的时间转移和叙事发展。

同时HW本人长大成年以后同样也是穿着一件没有领带的深色功能性服装,口袋也别上钢笔,完全复刻了老爹Daniel壮年的装束。

而此时这与老年的Daniel又形成对比,Daniel只是穿着内衣和披肩式开衫,在家里百无聊懒的用枪打瓶子。

开襟羊毛衫是Daniel壮年西装革履的对立面,宽松胯大的睡裤也是紧式小腿靴的对立面,这些都暗示着他的无聊与凌乱的“退休生活”。

但Daniel这种对外表的漠视又与Eli“整洁干练”的行头突兀到不行。

当Eli穿着黑色西装,大白领衬衫,时髦得梳着油背头,脖子上海挂着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时,这可不是信誓旦旦的迹象。

因为经过仔细观察的话,他的衣服已经有些破旧,裤子也被处理过几次,耶稣受难这的链条看起来很小,因此在衣领上笨拙地挂着。

而且十字架吊坠的荒谬大小也暗示了Eli已经失去了所有的钱,并正在遭受信仰危机,试图将此作为精神世界的补偿。

后来,影片结束时,Daniel拖着散开的鞋带失心疯般追逐Eli,两人都失去了对雄心壮志的控制。

影片的服装设计总监Mark Bridges在《血色将至》实现的服装设计是对这一历史背景的尊重,他利用可用的细节来表明人物状态,动机和精神世界,创造了丰富的服装符号语言,独具匠心又足够含蓄低调,将观众寓情于景于人,充分沉浸在这个严酷的社会历史中,从不可见发现可见,从细节挖掘真相。

 10 ) 说说原小说《石油!》

(书的中文版还没出,需等)《石油!

》(oil!

)是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 1927年出版的小说。

是一本深入围绕原油业的左翼政治小说。

纵览世事的老辣和宽和,人物在世事洪流变迁中的起落,是本书一大特色。

小说庞大、复杂,几乎牵扯到20世纪初二十几年美国社会的所有解剖面。

社会和政治讽刺无处不在,角色性格的缺陷和闪光,尽皆活灵活现。

一代富人子弟和穷人后代的生活,现实牟利,尔虞我诈,精神理想者,社会革命,宗教势力,情感起伏和世事法则,写的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作者视野是相当广博、细致的,如一块巨型的几十层蛋糕纵切开来,每一层都清清楚楚。

全书主要的角色和成长线索是小杰•阿诺德•罗斯(James Arnold Ross Jr.),小名“兔宝”,石油大亨的独子。

虽出生豪富世家,却沉静思考,思维感性,同情油田劳工,诉求公平正义。

他与纵情享乐,物质主义的富人圈子格格不入,却又不得不置身其中。

这个受过精英教育,带有社会变革理想的青年,念念投身左翼。

和他白手起家、建立财富帝国的父亲一生价值观的对峙与和解,也贯穿了整本小说。

小说以一战和苏俄革命作为时代背景,另一个重要背景事件是哈丁政府在 1920到1923间的茶壶顶丑闻(Teapot Dome Scandal)。

内政部部长福尔于1922 年分别把怀俄明州茶壶顶和加州爱尔克山的海军石油保留地秘密出租给石油大亨。

两笔交易都没有采取竞争性投标方式。

经调查发现,福尔收取了巨额美元作为促成两笔交易的“劳务费”。

而这个事件直接促使了最终罗斯石油家族的破产。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红色革命还没有到达一个如火如荼的程度,也没有酿成世界范围的恐怖。

在西方绞杀赤色分子的大环境下,整本书饱含一种对布尔什维克的深刻情感。

里面的一批以保罗•沃特金斯为首的西方左翼青年,出生贫苦,经历了战场、苦难和流亡,被锤炼了成一代坚定的革命者,“眼睛里面都是光明的火焰”。

归根结底,“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

人间的悲喜剧都何曾相似。

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富二代的成长史;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一个财富帝国和它的奠基者;一个美国左翼革命史;一个政商权益、黑金交易和上等阶层的精细描摹;以及一代理想主义者的死亡。

毕竟这个世界是个精心编织,环环相扣的残酷体系。

什么样的秉性,出生,思考方式和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也跳脱不出。

作者贵在一一洞察,细细写出人的多样性和复杂。

而里面的人物形形色色,无论是贪婪的、享乐的、实际操盘的、纨绔纵欲的、野心勃勃、清贫质朴,又或理想主义的,都让人可以代入和理解,尽皆感同身受,为之动容。

其出色的笔力和通达的文字魅力可见一斑。

二全书一共二十一章。

从兔宝儿童时期的视角开始,他从小就和父亲走南闯北,视察油田,谈生意,深刻的观察人,见证各种人间百态、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和贪婪。

前两章中,他随父亲开车穿越南加州沙漠,去找一个地产商谈项目。

在一众为财产撕破脸皮的村民中。

十多岁的兔宝遇到了一个影响了他一生的灵魂启蒙人 ,保罗•沃特金斯——这个贫穷家庭的少年,为了反抗宗教迷信、“做个堂堂正正的人”离家出走,兔宝帮他拿到一点食物,两人黑暗的柴房里一番对话。

保罗“深沉、强劲、尊严”的人格力量深深的打动了兔宝。

罗斯家族的石油开采生意,在精明实干的父亲一手操持和扩张下,日渐做大。

兔宝一心念念保罗•沃特金斯,要和父亲去沃特金斯家所在的天堂镇(Paradise goat ranch)猎鹌鹑,而父亲在此发现了丰富的石油矿藏迹象。

沃特金斯一家时常进行疯癫的宗教活动,在买卖土地的谈判中,次子伊莱借用了兔宝父亲胡诌的一句“第三神启”,走上了神棍之路。

而天堂镇的石油开采正式开启。

随着矿工死亡和油井事故,兔宝更加觉得父亲做的是压榨和不道德的事业。

一战开始了,产业工人联盟的发起下,石油工人开始罢工,诉求八小时工作制。

商会联盟则用武力打压。

兔宝在对父亲和朋友保罗的正义感之中摇摆不定。

兔宝进入了贵族高中,开始了和富家千金的恋情。

先是一个医生的女儿,接着是证券家族的千金,尤妮丝,一个无休止享乐、逍遥玩世的豪门姑娘。

美国加入了战局,俄国人推翻了沙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保罗参军,失去联络一段时间,后众人得知他随军驻扎于西伯利亚。

兔宝去读了南太平洋大学,与名门世家、端庄的汉丽埃塔交往。

在大学,兔宝认识了具有左翼思想的丹尼尔•欧文教授,当时正在全国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者,却从此更加坚固了他的政治倾向,加入了社会主义者和平权学生之中——都是一群有思想的边缘怪人,包括他后来的妻子,犹太裔平民的瑞秋•明茨。

保罗•沃特金斯回到天堂镇,讲了亲眼所见的镇压俄国工人运动的协约国暴行,以及他更加坚定的工人运动信念。

父亲跟儿子听了一场俄共支持派的讲座,感到惊恐。

而兔宝和同学办的红色报纸也被取缔,相关人士都被威胁压制。

在富人圈中,一个社会名流夫人想要引诱兔宝做她的情人,被他拒绝 。

而兔宝去了父亲合作伙伴弗农•罗斯科的情人安娜贝尔的大庄园,遇到了红极一时的女明星薇•特蕾西(Viola Tracy),陷入恋情。

兔宝和父亲和薇一起去东部度假,表面上父亲是要谈生意,实际上是让他的合伙人罗斯科在南部镇压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是合伙人罗斯科策划的贿赂事件,付钱支持哈丁政府上台,以拿到四万亩海军的预留地作为油田。

事情在激进杂志上被丹尼尔•欧文教授等撰写的文章披露。

父亲和罗斯科为避免国会传讯逃到加拿大和欧洲度假,兔宝跟随父亲。

父亲在法国爱上了一个通灵术士的寡妇,与其结婚,后因肺炎去世。

死前他给了一笔钱支持了儿子的左翼事业,父子最终在意识形态上和解。

兔宝决定终身献给工人运动。

而罗斯科和通灵寡妇私吞了罗斯集团的股份和产业。

女明星薇嫁给了罗马尼亚王子。

兔宝和犹太平民姑娘、大学同学瑞秋•明茨结婚,两人皆主张左派的和平社会改良。

而保罗•沃特金斯死于一场武装镇压,他痴情的妹妹鲁斯不久也随他而死。

本书情节纠缠,大概有几条清晰的线索,并列在一起。

一个是南加州早期的石油工业,兔宝跟随父亲在原油开采、产业管理、镇民调解、政商交易的作为,目睹这个心明眼亮、性格坚毅的实业家一步一步发家做大的过程。

另一个是兔宝对工人和贫苦阶层的深入观察和体会,进入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想法,大量读劳资书籍,参加运动,萌发他为工人争取权益的平等社会理想。

还有一条线,就是这个富家子在上流阶层的生活,和富家女、社会名流的交往过程。

此书亦牵扯出了别的醒目人物线索,如保罗•沃特金斯这个极端激进的亲苏革命派。

伊莱•沃特金斯这个统御了南部民众精神的神棍。

欧文教授和瑞秋•明茨这类的温和左派。

罗斯科这个真正操盘美国政商界的黑心无良角色。

以及一众爱慕虚荣、浮华奢靡的社交名媛、富豪、明星和知识分子。

三本质上来说,电影和小说截然不同。

相比于小说篇幅浩大的时代风卷,电影更像是撷取了一小块,做成一出极具美学的形式化黑色戏剧。

兔宝的戏份几乎全部都被删掉,他变成了一个沉默无言的孩子和青年。

为了让他更道具意味,导演甚至让其在一次油矿事故中变成聋哑人。

而小说里的罗斯先生,也就是父亲,有生意人老辣不留情的一面,也同时是有人情味的第一代企业家。

他没日没夜的工作,照顾工人团队,走在生产第一线,尽显了美国一代农民勤劳肯干、务实坚韧好品质。

他看穿世事,却也尊重儿子的人生自由和选择。

完全不是电影里那个扭曲凶狠、残忍无情、干出一系列变态事情的反人类石油大亨。

片中几乎完全删除了保罗这个人物,也决口不提左翼革命,反而是伊莱•沃特金斯这个扛着宗教神启大旗的神棍和父亲的权力斗争贯穿了电影。

导演直言不讳,“我只改编了前150页不到”(小说600页左右)。

其实,片子脱离了小说,独成了一个个体,也是极为出色的。

风格化,极简,几乎省略掉了所有。

黑暗的色调,庄重复古的格局,静置的人物,风格美学的一个极致,讨论的是人性内部黑暗的边缘,而非浩浩荡荡的时代全景。

而这个资本至上,冷酷无情、极端厌世的石油发家者的屏幕呈现,让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凭借此片获得第58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丹尼尔•戴•刘易斯也摘得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影帝。

当然,小说对此亦功不可没。

 短评

除了刘易斯的演技,真的无聊至极

5分钟前
  • 忍耐和勇气
  • 较差

难得的是对那种原始的动物性的生存蛮力和兽性冲动不带感伤或者说教的表现,十分不像美国的电影。建议和两部日本电影同看:今村昌平的《日本昆虫记》,和新藤兼人的《鬼婆》。

9分钟前
  • 听候清退旧精魂
  • 推荐

My Daniel。

13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困了想睡觉 就看吧!

15分钟前
  • Mistake
  • 较差

为什么我当时只给了2星啊,有必要再重看一次了。

17分钟前
  • 黑樱桃摩卡
  • 较差

剧情一坨,又臭又长,疯子般的人物

21分钟前
  • 何欧点益
  • 很差

可以快进的片子

24分钟前
  • catch22
  • 较差

好看吗?一点也没觉得!

29分钟前
  • 明珠
  • 很差

《地下铁道》再回顾,詹金斯的影像语言和配乐风格得见前身。躁郁入魔的音乐,精准无比的镜头,声画调度堪称惜字如金,刘易斯出神入化地演绎暴怒之罪的人形化身,史诗传记的古典叙事雕凿出魔幻邪典氛围。暴力攫取的金钱寓言从宗教胎盘滑脱坠地,石油是大地黑血,羊羔圣血,父子血脉,神的赠礼饲喂无尽贪欲,历史截面扩散至美国梦的缩影。有道德度量的地界就有深情鳏夫的招牌通行的市场,他兜售的诸多诺言皆以原始欲望助燃,推向离亲判众的隐世孤岛。金钱果真铸就自囚绝境,当先知与兄弟悉为乌有,伪善圣徒依莱和疯癫大亨丹尼实为同胞双子,相左道路彼此环绕指向神学与资本互为镜像的狂热本相。肉身成为上帝,灵魂堕入地狱,恶魔在暴君显露真身前就渗入现代世界群中。以血还血,谎言要用灭誓来代偿,神罚般的滔天怒火腰斩通天野心,也将地底黑恶释放人间。

31分钟前
  • 嵇澹
  • 力荐

100分钟都能讲完的内容

34分钟前
  • 波波爬楼梯
  • 较差

没看出啥感觉来

38分钟前
  • stoudemire
  • 还行

一般般,电影一通长篇大论最后到底想说什么?那个神父虽然长得有点欠揍,但是也不至于被男主打死吧?男主这个性格谨慎的商人,最后为什么会激情杀人?虽然没看明白,不过我还是看完了。这部电影属于虽然看明白很费劲,但是还不至于看不下去的那一类,不过我是没有再看一次的欲望了,剧情极其无聊晦涩难懂。

39分钟前
  • 单调De低调
  • 较差

那时代的钻油追求金钱的道路上铺满了罪恶,贪婪,鲜血.....Daniel Day Lewis演戏看起来很有男人的味道..

44分钟前
  • RIch Tse
  • 较差

摄影很强,有神秘主义的调子,假兄弟出现之前都还挺好看,但PTA充其量只是个能撑上半场的选手,后半部还是崩坏了。资本界和宗教界的各一个操蛋人在片尾展开了20分钟无趣嘴炮对决,这俩人的表演也基本是抽风式的,DD刘易斯还好些,我不知道使这么大劲演是为了什么主题,在我看来这片没主题

4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太闷了。

53分钟前
  • thelibertines
  • 还行

原来和木兰花是同一个导演啊,那没事了。都很无聊,我愿称导演为无聊大师。

55分钟前
  • 得饱
  • 较差

安德森把这个关于人性沦丧的故事讲得入木三分:对于台词的极度吝惜,镜头和配乐的运用精准无比,声画剥离;从开始收养死去工友的弃子对其倾注一切到最后六亲不认,一个人孤独地在豪宅里享受财富,丹尼尔的表演真是伟大。矿主和假弟弟二人并坐在沙滩上,却分处在阴影内外的那个画面真是让我叫绝。

5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张力不仅来源于全景+移动镜头构成的精彩调度——着某种神像的倒塌,井喷的石油与井喷的大火是不断勃起的菲勒斯,映着Daniel狰狞,布满石油的面孔,同样来源于新神与旧神之间的SM关系,对工业的迷恋所产生的全新宗教并非魔鬼这一空缺能指,而是一种真正威胁到旧“神”地位的新神,新教伦理的退场,20世纪的资本主义精神。PTA呈现了某种Double Bind,他始终坚持寻找宗教的替代物,但却虔诚而悲观地相信它们并不存在,对于HW俄狄浦斯式悲剧复仇的呼唤是一种神秘主义的诉求,这种“上帝”的到来是反对宗教的,因为后者意味着对于神圣的政治性规范。

1小时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讲述了一个毛孔里留着肮脏的血的人渣是如何变老的。最后还是一个令人恶心的人渣。

1小时前
  • 其实我是休闲范
  • 很差

Danniel系一個“可愛的魔鬼”,那種類型和時期的功利主義不在於享受金錢和虛名,而在於勤懇地自私并敲詐著開發石油的工作本身,卻坦然面對和承認無匹的自我中心主義跟激烈的無神論,不比伊萊以上帝的名義偽裝先知、操控民眾、訛取錢財,并把自身的罪完全推至虛構的兄弟保羅(名字亦系諷喻)身上。

1小时前
  • 好公民库尔蕾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