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评分这么低!
我觉得比《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好看多了!
不能因为没有阿米尔汗就打这么低的分啊。
电影讲了一个看似荒谬的故事,印度人用着最新型号的智能手机,家里却没有厕所。
看的是印度故事,想想我们其实也差不多,我们的女性被性侵被骚扰时,网络上都是攻击她们穿的少,晚上出去晚,是自己的错。
我们的女性在职场应聘时候受到不公平待遇,你什么时候结婚,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生不生孩子,女性性别在职场竞争上处于劣势。
我们的女性在中年离婚的时候,被人说“男人四十一支花,女人四十豆腐渣”,被人说“女人离婚了就是二手货,没人要。
”我们的国家男女比例失调已久,男性比女性多出4000万,重男轻女的人还是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仔细想来,我们女性地位并不印度高多少,只是矛盾没那么激烈罢了。
电影中触动我的第一个地方,是女主声嘶力竭的向妇女们喊,希望他们她们清醒一点,我们何尝不是这样,为难女人的经常是女人,奶奶要抱孙子不是孙女,经历过性别歧视的职场女上司转而压迫新人女性。
我们没有女主坚定的信念和睿智的头脑,大多数人都去委屈自己适应这个社会的传统和约定俗成,我们没有男主这样一个来自歧视对方的,一个男性视角的坚定无条件支持的力量,我们甚至都没有家人作为坚实的后盾。
经历过家暴,丈夫出轨的女性,回到娘家会听到这样的话“将就过吧,还能离么”说出这样混账话的是我们的骨肉至亲,我们的父亲母亲。
我自己的家庭,我的妈妈就觉得,从我出生到现在,20年如一日去我奶奶家过春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不能留在我姥姥家过年?
为什么生了孩子要跟爸爸姓?
跟妈妈姓不行么?
这样的问题困扰我很久,我知道不会得到解决,至少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
《三傻大闹宝莱坞》反映了教育问题,《小萝莉与猴神大叔》反映了印巴冲突,《我了个神》反映了印度宗教问题,《神秘巨星》《摔跤吧爸爸》《厕所英雄》直面性别歧视,这是我们瞧不起的印度拍出的电影,我们隔壁韩国拍出了《熔炉》《素媛》这样的改变法律的电影,看看我们拍出的都是些什么玩意,也许我们拍出过,也被广电封掉了,b站被整改,视频被下架,我们追个国外剧要费尽心思找资源,引用一句台词,在我们国家,对抗文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1、印象很深刻的是记者问女主角:谁需要为这场运动负责。
女主角说:是那些第二天凌晨还在拿着灯去树林上厕所的女人们。
女性在男权主义社会的国家地位卑微,更可怕的是被奴化的女性,不知道反抗还要阻止他人反抗。
2、很多人藉由宗教的内容而断章取义,恐吓无知的群众,从而达到控制群众的目的。
3、还是要扫盲,要普及教育。
我凝视着眼前一个公元2世纪贵霜帝国时代的“坐便片”。
这是一个由三片残缺的弧形陶片拼成的不完整圆盘,中间留了一个手掌大小的圆孔,陶红色的表面斑驳不平——当初被无数屁股摩擦得一度十分光滑的表面终于在历史的掩埋后再次变得粗糙起来。
边上的解释文字写道:从一个尼姑庵中发掘出土;直径80厘米,中间排便孔17厘米。
注:两侧另设有搁脚处。
我揣摩不透眼前这个装置的人体工学原理,心里却笃定地认为自己看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瓷马桶,它给我一种来自石器时代的感觉。
笈多王朝时期的“坐便片”印度新德里巴勒姆区(Palam)的Sulabh国际厕所博物馆规模不大,却妙趣横生,满是关于厕所的幽默和诗意。
这里不仅展示了世界各个国家不同的厕所文明和如厕礼仪,还有会告诉参观者“致马桶”一诗的作者是谁等冷门知识。
展品中,一个美国1920年代的双层楼厕所模型则歧视感十足地在二楼门上写着“经理”,一楼写着“雇员”。
边上一块展板则是如厕“秘笈”:如果你在户外顿生便意而附近又没有厕所;或者因手头没有厕纸,导致你无法响应这“自然的召唤”,因此产生巨大的不适时,请尝试下述方法:用一支笔,或任何钝物,用力压在手掌上并如图示方向移动三到四次,“压力”立刻便会缓解。
比所有这些关于厕所的历史和趣闻更好玩的,也许是这样一个事实:这家博物馆位于印度——一个公共卫生条件落后,能够用上厕所的人数远低于使用手机的人数,如厕方式(比如完事后不用厕纸而用水冲)还经常被各国人民开玩笑的国家。
当得知新德里有这么一家厕所博物馆后,我的瞬间反应是一种反讽感,“所以,在修建好够用的厕所之前,印度人先建了一家厕所博物馆?
”这正是驱动我前去一窥究竟的原因。
一年多以前,当我首次到这个国家旅行时,刚走出德里火车站的地铁口,就被帕哈甘吉区破败街道上充斥的旷世气味震撼住了。
这种气味混合了不下一百万种来源,其中三大重要的贡献者是:圣牛留下的牛粪,街边厨房飘出来的咖喱,还有路边毫无遮蔽的厕所。
在印度的许多城市,厕所都介于有与无、室内与露天、现实和超现实之间。
“基础款”的厕所基本上只是路边的一堵墙,用砖砌出几个凹槽,简单意思一下。
对勇于尝试的外国人而言,尿尿时要保持专注十分不容易,因为在你身后就是近在咫尺的汽车、突突车、行人、牛车组成的洪流。
“现实款”是在基础款后方和上方遮上几块塑料板,围出一间厕所的大致格局,具有了一定的隐蔽性和专注感。
印度当然也有许多现代厕所,比如在地铁站和大商场,这家博物馆幕后的NGO组织Sulabh就是一个重要的现代厕所建设者。
在我的旅行经历中,也许只有西藏的厕所条件和印度有的一比。
藏区自然条件恶劣,许多厕所建得十分粗劣简易,且多建在悬崖之上。
这些厕所不需要人打理,完全靠大自然承接和降解,气味自然也是经过常年累月的酝酿。
但西藏的悬崖厕所给如厕者恶臭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一种豪迈感(想象你的粑粑从十米甚至数十米的高空坠落的景象)。
而在印度,被臭味淹没之后只会产生一种谵妄的幻觉。
印度人之所以对厕所如此随意,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在不知何时形成的露天排便习惯。
如果你去印度农村旅行,见到以下图片中提着白色小水壶成群结队地向村外走去的村民,请千万不要打听他们去做什么。
对,他们就是去做“那件事”,那白色小水壶中水则是为了便后清洁用的。
随着这个古老的国度逐渐迈入现代文明,这种原始的方式在近现代印度的精英眼中成了这个国家落后的象征,成了文明的疾病,开始受到猛烈的批判。
在印裔作家V.S.奈保尔看来,印度人清晨在河岸上蹲成一排大解的景象,就如同“罗丹的雕塑《沉思者》一般永恒”。
在《幽暗国度》一书中,他露骨地描述了这一现象:“在果阿,清晨时分,你也许会想出门走一走,沿着曼杜威河畔的回栏大道散散步。
往下一瞧,你却看到距离路面六尺的水边,蹲着长长一排人影,乍看起来,就像一丛丛被冲刷到岸边的海草似的。
在这一点上,果阿的居民和古罗马帝国的公民看法一致:大便是一种社交活动;从事这种活动时,他们得蹲在一块儿,边拉边聊天。
”从南非回来的圣雄甘地则在国大党举行的全国代表大会时注意到,那些出席重要政治会议的代表,明知清洁工人已经下班,没人清洗排泄物,却依旧公然在走廊上大小解。
今年获得三项印度电影观众奖提名的宝莱坞电影《厕所英雄》,讲述的就是印度年轻一代因无法忍受露天排便习惯,奋起掀起一场革命的故事。
像多数印度电影一样,《厕所》幽默、真诚,在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与一种理想主义之间来回撕扯,讲述的故事具有典型的印度特色:刚结婚的新婚夫妇不久便开始闹离婚,而新娘向法院申请离婚的首要理由竟然是新郎家没有厕所。
这样一起离婚案引来了媒体的报道和法院的特别关照,折射出印度在公共卫生领域尴尬的现实。
其实,这部电影里的故事在印度一点也不魔幻:就在今年3月29日的《印度时报》上,我就读到这样一条新闻:德里诺伊达地区的几名政府雇员被迫向当局申请调离,理由就是在工作时间段周围没有可供使用的厕所。
现在,即便在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印度年轻人也意识到露天排便与现代卫生之间的鸿沟。
尤其是这个国家的女性,她们越来越渴望有干净卫生的厕所。
2014年莫迪成为印度总统后,在印度全国掀起SwachhBharatMission(清洁印度运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兴建大量家庭和社区公共厕所,以改变露天排便的习惯。
这项运动的目标是到2019年10月2日(圣雄甘地诞辰150周年纪念日,甘地也是号召印度人保持清洁卫生习惯的先驱)实现全国公共厕所免费,并且花费300亿美金在印度农村地区建成9000万个厕所。
运动发起后,印度全国掀起了建设厕所的高潮,印度报纸上时常可以读到一些略显夸张的标题,比如“120小时内建了32000个厕所”。
连偷猎官司缠身,不久前被关在监狱里的宝莱坞明星萨尔曼·汗也来掺和:他略带调侃地抱怨关着9个人的公共牢房只有一个厕所,还表示出狱后愿意相应国家号召,帮助监狱建设更多的厕所。
这个博物馆是由一个叫Sulabh的组织成立并运营的,该机构的创办人Bindeshwar Pathak热衷于在印度农村地区推广厕所。
他发明了一种方便实用的“双坑茅厕”(twin - pit toilet),最低修建成本只要15美元,冲一次只用1.5升水(常规厕所大约需要12升)。
由于成本低廉、建造方便,很适合在印度农村推广。
博物馆也展示了许多不同规模的“双坑茅厕”。
一个胖胖的女讲解员让我站在一个“坑”边,自己站在另一个“坑”边,开始涛涛不绝地为我讲解起来:“这两个坑交替使用,一个坑在用时,另一个已装满的坑遮盖起来,经过两年发酵就变成肥料……”她告诉我,截至目前他们已经在印度农村修建了150万个这样的厕所,“我们的Pathak博士被称为印度的‘厕所咕噜’(Guru,意为大师、老师)哦!
”她还找出一本厚厚的宣传册送给我,封面上,就是莫迪总理和这位Pathak博士两人一起为一个“双坑茅厕”奠基的照片。
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印度人修建这个博物馆并不是为了展现他们的厕所建造得多么精美、别致和不同,而只是因为好多人意识不到他们需要一个厕所。
所以,这家博物馆才会煞费苦心地搜罗了许多历史文献,以印证印度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十分良好的卫生习惯。
比如,大厅里的展板就从公元前2500年前的哈拉帕、摩亨佐达伦文明讲起,佐证印度在厕所文化以及如厕礼仪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尼姑们使用的“坐便片”只是其中的例证之一。
展出资料中最让我感到特异的,是印度古代典籍《摩奴法典》中对如厕的地点、时间、蹲位、过程进行的规定:“已婚人士如厕前应吟唱一首颂歌,并且:1、如厕前,应将“圣线”(sacred thread)绕成小圈,并放在右耳上。
)2、排便前应用布料将头包住。
如果身边没有布料,则应把圣线绕过头顶并垂于左耳。
3、排便时务必保持沉默,白天应该面朝北方,夜间面朝南方。
4、排便时不应该碰到水。
5、排便完后,应用右手持水罐,用左手清洗。
”
规范下有两条补充:“(1)独身者应比已婚者严格两倍;行瑜伽者应三倍严格;圣人应该4倍严格。
(2)这些规范仅适用于白天,夜间清洗频率应减半,旅行期间进一步减半,病人应视能力而行。
”另一首小诗则说明了优雅排便与宗教洁净的关系,大意如下:1、小便应离水源10手(hand)远。
2、大便100手远。
3、当附近有河流或者寺庙时,小便至少要40手远,大便至少400手远。
4、不应该在活水或河流中大小便。
用于清洗的水应带在身边,清洗时应远离河道。
问题在于,这些混合了宗教观念,因而显得莫名其妙的规范与现代的卫生观念其实相差甚远。
与其说它们关注身体和环境的干净卫生,毋宁说更关心如何避免触犯我们难以理解的那些宗教禁忌。
在《厕所》一片中,男主人公就控诉说“他们这个国家陷在了宗教的游戏里”,因为阻碍他建家庭厕所、挽回婚姻危机的最大障碍居然是他父亲的一句话:你怎么可以在我们供奉图尔西女神的同一个院子里建厕所呢?
这并不是一个笑话。
《印度时报》今年4月11日刊登的一条新闻写道:刚建好的一批公共厕所引起了公众愤怒,当局连夜拆除,原因是建设这批厕所的砖块厂商名为“Ram”,每一块砖上都印着“Ram”的Logo。
“Ram”是印度教广受崇拜的罗摩神的名字,把印着他名字的砖块用来建厕所,自然是渎神!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国产电影《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受到保守派的迫害,因为——刚印刷过污言秽语的“活字”怎么可以重新排版就拿来印刷圣贤典籍呢?
神祇要求洁净,而厕所里的污秽物无疑会引起污染,两者无法相容;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宗教的洁净并不一定会带来清洁卫生,两者甚至还有可能背道而驰。
离开厕所博物馆时,我脑海里亵渎般地浮现出了印度的圣城瓦拉纳西。
去那里朝圣的每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都会义无反顾地下到恒河沐浴净身,虽然因上游的工业和生活垃圾大量倾倒排放的缘故,恒河水早已变得浑浊不堪。
恒河是神圣的,它带来宗教意义上的洁净,这种洁净和卫生无关。
(本文首发于VICE中国)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印度这个国家是典型的宗教国家,他们信奉神佛,他们有种姓制度,他们歧视女性等等,说实话,我是看不起这样的国家的,我觉得这样的国家首先没有解决这些文化诟病之前是无法和我们伟大的祖国对拼的,但是看完一部部印度为女性呐喊的电影后,我认识到他们那种敢于与文化对抗,敢于与旧思想对抗的,敢于与不良文化对抗的决心,这样的国家是令我担心的,因为他们在慢慢发现自己的毛病,他们会把自己的毛病慢慢剔除,一点点痊愈。
不怕这个国家在灾难中与愚昧中,就怕在这可怕的灾难和愚昧中没有一个人是清醒的,没有一个人敢于为自由而战,没有一个人顶着压力拍醒一个个睡着的人。
我们看完这个电影没有嘲笑,而应该是给其印度电影导演的一个掌声。
因为他们一直在为国家而战斗,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利益。
男主和女主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看完我只想说一句话,我读那么多书,放弃在娘家快乐的生活,跑去你家伺候你家里人,你就是发动万难去盖一个厕所难道我就该对你感恩戴德吗?
这就女权了?
呵呵哒。
如果我是女主,我会用理性思维挑选一个同样理性思维的对象,什么叫权宜之计?
就是怠慢!
怠慢是什么,就是对女性的看不起!
以为现在盖个厕所就能幸福快乐的生活下去么?
太天真了!
两个人思想上的矛盾迟早爆发,格格不入的事情就越来越多,我不会找一个男人,我提一个要求,使完了权宜之计糊弄不了我,他就要上天入地才能仅仅完成我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会选择和我一样的人,别忘了,一个这样的男人,是可怕的猥琐的下作的,他不仅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劲不尊重女性,还要处处当英雄,这样的男人是印度混沌文化的产物,女主能被男主忽悠走,看起印度的高等教育也不怎么样,他们所说的尊重根本达不到我对尊重的理解,觉得在看清朝的女权故事!
对不起,看到这个电影,做为一个女孩子,毫不感动,甚至有些想笑!
觉得这个国情一定要鼎力出国深造,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找不到合适的就先别结婚,而且男主那么大年龄打动女方父母的是不要嫁妆,阿三的世界方方面面都有毒,看看女主的原生家庭,看看她妈妈的思想,觉得所谓的女权,也就只是比男主家强而已,就是一个比较级问题。
对于这种感性吧嚓的所谓爱情故事,中国的女孩子表示并不买账,因为我们明白,男主家里缺的何只是一个厕所呢!
整体的妇女健康生活方式都没有,他们看待女性生产就像动物产仔吧……新婚之夜圆房以后,告诉自己老婆应该跟人学习去野外上厕所,自古以来都是女人适应夫家的生活习惯,这真的太恐怖了好吗?
仅仅因为你追到我我嫁给你,我就该这样么?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他们离婚也是受控制的,根本无自由可言。
明明是给女人建厕所,方方面面出面的却都是男人,女人有什么话语权呢?
我认为真正的女权,就是什么时候女人办事,想干嘛干嘛爱干嘛干嘛了,根本不需要跟男人谈什么爱情谈什么条件。
我不会放弃一切嫁给你,这才是女权。
我们新时代女性,要风要雨,就是不要你,我的态度很明显,就是根本不会爱上你,更不会踏足你感性牢笼。
你说什么道理都好,我压根看不起,能被那种封建困住的男人,你算什么东西。
1当然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割礼龙凤斗》。
拍这种片子来抵御马图拉的旧习俗,村里的妇女再也不用白天憋尿,晚上走几公里,跟做贼一样,还得忍受随时可能出现的车灯!
这部电影就告诉你,在印度建个厕所他有多难。
在我们还在为100多年前清朝的人们可以在长安街上随意大小便羞耻时,人家印度还在经历这玩意儿。
而马图拉这片区域就是中国人最感兴趣的,最早产生佛像的地方。
在印度北部。
马图拉!!
北边是新德里,南离艾格拉更近,就是泰姬陵一个村子,延续了数千年的风俗,男人只是在河里面大小便。
他们不会与时俱进。
你要跟他讲文明,他会用《罗摩衍那》史诗的梵文来反驳你。
我们只能一脸懵逼。
最后什么促使男人拯救了妇女呢?
爱情,和喜剧。
代价是什么呢?
差点输掉了整个家庭,整个村子,还有尿壶俱乐部。
因为当地女同胞都习惯了这种远足露营的如厕方式。
2印度人敢于正视自己的羞耻,让人佩服极了。
也是因为雪峰老师推荐,才看了这部电影,对于里面的主角和故事都很感兴趣。
相信和《割礼龙凤斗》一样,这部电影的效应绝不仅仅是娱乐方面的,他对很多落后村子的传统观念应当有巨大的冲击作用。
让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多想想。
我想印度女性经常受到性骚扰也是同样的问题。
还有溺死女婴、种姓制度等等问题。
很多人歌颂伟大的毛主席,说他把中国传统封建的旧观念全部打掉,因此我们才能比印度超前了一大截,我是承认的。
其改变的力度之大,对中国有很强大的推动力。
当然也包括妇女问题。
当传统观念 强烈撕扯着这个国家的文明时,只有伟人能够碾碎一切。
其实也和中国很多传统糟粕问题类似,看问题的视角很重要。
大男子主义啦,孝道啦,要面子啦,等等,都有因为极端而丑陋的一面。
都已经是手机和网络满天飞的时代了,他们的观念仍然落后得惊人。
还是人的问题。
都不知耻,自然没有行动。
社会的有识之士估计也没什么办法。
就像成天只知道看美女歌舞的叔叔一样。
3影片必须拍得很讨人喜欢,否则根本就不会有人来看。
所以就没拍的那么现实主义。
里面当然有歌舞,有爱情,有笑料,拿各种色彩往脸上喷的洒红节(迎新春,又叫胡里节),有火车传书,有脸谱化的政府领导。
但我最难忘的还是最后的一张照片,原来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发生过。
世界上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到处都有。
我们经常因为具体的情况而忘记这一点,也没有去坚持真理。
不管哪里有女性歧视,哪里有种姓制度,我们都应该坚持:人类生而平等。
现在社会进步了,这种观念已经延伸到动物身上: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是平等的。
"厕所英雄"这部电影虽然是以一部喜剧片的形式拍摄,但却是有深度的电影,印度人思想观念深受印度教的影响,对于如厕的问题是多么让人纠结,随着公共厕所大量的投入使用,但依然无法改变印度人的传统如厕的习惯,他们认为厕所建在家里是不洁的,这会给人带来灾难。
女性因生理结构与男性不同,不能随地的解决如厕的问题,因此要等到天未亮的时候,成群结队的印度妇女们结伴而行,走远路到草丛堆解手,还时常被街边的流氓玩弄。
可是受到落后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印度妇女,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往往都是逆来顺受,周边的环境只能让她们默默地选择哑忍。
所以观念不是一时一刻能够改变,只能潜移默化的改变观念。
从去年上映的《摔跤吧!
爸爸》开始,引进国内院线的印度电影几乎都创造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神话,令中国的电影人和电影观众们赞叹不已。
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注意到这些大热的印度影片往往是对印度当下社会问题的回应与思考。
最近,又有一部印度影片——《厕所英雄》,引进国内、正在院线热映。
它反映的是印度女性上厕所难的现实问题,影片改编自印度真实新闻事件。
一位生长于西式家庭、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女性,嫁给印度村庄一个自行车店老板为妻,但婚后她发现女性无法使用室内厕所,必须半夜或清晨结伴去村庄郊外如厕。
露天排便与印度的社会文化与宗教背景有关,不少地方笃信在室内建造厕所是不吉之象,充满污秽并对神灵不敬。
而露天排便造成的问题绝不仅仅在卫生层面,除了将生活环境弄得一团脏乱,更存在严重的安全威胁。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印度有50%的强奸暴力犯罪案件,发生于女性去郊外如厕途中。
2014年,更发生过一对堂姐妹在郊外如厕途中被强奸、杀害,挂在树上的残暴事件。
为何近两年印度会大批量地爆发出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
这来源于印度人民高超、深刻的自省能力吗?
这些电影又对印度的现实状况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借着《厕所英雄》上映的契机,采访了电影主创,跟他们聊了聊印度的电影制作与女性生存近况,透过这一部电影,我们看到它讲述的不仅仅是关于厕所的故事,甚至不仅仅是关于女性的故事,更是关于如何反抗根深蒂固的观念、保卫正义与公正的故事。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婷室内如厕有多难?
一部电影里的厕所革命最近几年,几乎每一部引进国内的印度电影都能创造票房、口碑双重神话。
去年5月,由印度著名演员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
爸爸》将真实的励志故事搬上大银幕,电影叙述了一个热血的女性摔跤冠军养成史,不少观众给予它2017年度“最女权”的电影称号。
随后,《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巴霍巴利王》,再到正在上映的《厕所英雄》,以及即将在9月登陆国内院线的《护垫侠》,印度电影仿佛一路开挂,尤其是在女性电影题材上,表现尤为亮眼。
近一两年引进国内院线的印度影片,几乎每一部都创造了口碑、票房的高纪录。
顾名思义,《厕所英雄》讲述的是一个跟厕所有关的斗争故事。
在有着露天如厕风俗的印度,新媳妇贾耶(布米·佩德卡尔 饰)嫁到一个没有厕所的村庄,她必须每天深夜跟村庄里的妇女一起去野外如厕。
贾耶是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成长于一个重视性别平等的知识分子家庭,她无法接受女性必须野外如厕。
面对厕所难题,贾耶的丈夫凯沙夫(阿克谢·库玛尔饰)绞尽脑汁,蹭别人厕所、蹭火车厕所、甚至铤而走险偷公共厕所,却发现传统观念如铜墙铁壁,想要一间厕所难如登天。
为此新媳妇不惜提出“没有厕所就离婚”……贾耶与丈夫凯沙夫的斗争逐渐动摇了村庄里根深蒂固的陋习,不仅在当地引起空前反响,甚至掀起了整个印度的女性如厕革命。
《厕所英雄》剧照,图为男女主角,电影改编自印度真实事件。
《厕所英雄》剧照,图为村里的女性结伴去郊外上厕所。
在印度,到室内厕所方便并非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相反,更多的印度人习惯在露天场所解决排泄问题。
尤其是在印度乡村,露天排便至今仍随处可见,据统计,目前印度有约六亿人不使用室内厕所而选择在灌木丛、田野或路边解决排便问题。
这意味着,在印度平均每一百公顷的土地上,就有超过二百人露天排便。
2014年起,印度总理发起“厕所革命”,政府划拨了大量款项用于修建室内厕所,但由于宗教与传统的原因,露天排便仍然根深蒂固。
由此也可想而知,《厕所英雄》所面临的巨大的来自保守力量的阻挠。
但“斗争”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
本片去年在印度公映时获得了4千万观众点赞,超高的讨论度使其成为印度电影的年度话题王,并成功跻身2017年印度本土票房前十。
印度总理在社交媒体上推荐本片,肯定它的价值理念;2017年底,比尔·盖茨将《厕所英雄》列为当年“十大激励人心电影”。
影片公映后极大改善了印度野外如厕的现象,据片方统计,促进印度野外如厕的比例从60%下降到了30%,如此可以说是改善了了近6亿印度女性的如厕处境。
影片获得高话题度与高票房的背后,自然与印度社会的厕所难题息息相关。
因为痛过,才更加警醒社会事件与电影制作的互相影响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厕所英雄》参与了电影节展映。
映后的主创交流环节,有中国观众激动地表示,“作为一个中国观众,很佩服印度电影人对现实题材的关注和反思能力,中国女性面临的不平等问题也有很多但却很少见到具有同样反思力度的国产电影出现。
”这名观众的感慨可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观众的想法,在《厕所英雄》的相关报道与评论中,此类对比常常占据显眼位置。
《厕所英雄》女主(右一)与故事原型合影。
那么,能在短短几年内,拍出多部反思女性生存处境的优秀女权影片,是得益于印度人民内在的、高质量的反思能力吗?
在采访中,影片主创之一、制片人潘迪(Pandi)似乎并不如此认为,他更多地将近几年大量生产制作的女性题材电影看作是对近些年印度社会事件的思考与回应。
潘迪分析,这些事件让身处其中的人不得不开始思考我们对女性的态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每一次社会事件发生后,在网络上、媒体上、各种讨论空间内大家都会对事件进行充分的讨论,这些讨论自然会带来反思——这些电影就是社会反思的凝结。
换句话说,在女性问题上,印度是一个切切实实痛过的国家。
而这些痛苦,令印度人在对待女性问题上更加警醒。
2012年12月16日,印度德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公交车轮奸案。
23岁的印度女孩、医学实习生kJyoti Singh在公交车上遭5名男性乘客轮奸和殴打,奄奄一息的Singh被扔在路边,Singh被送到医院全力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13天后在新加坡去世。
四名成年被告被判死刑,后来有摄制组花了两年拍摄了一部关于此案件的记录片《印度的女儿》,采访了其中一位强奸犯Mukesh Singh、他的律师和受害者的父母。
而强奸犯在纪录片中声称,当女性被强奸时,她应当乖乖保持沉默,不要跟强奸犯斗争,如此便不会死于非命,甚至直言“当强奸案发生时,跟男性相比,女性更应当负主要责任”。
他的言论让世界震惊,更让印度人民陷入震怒。
印度爆发了抗议浪潮,上万名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示威者举行反强奸、反性暴力游行。
纪录片《印度的女儿》海报。
《印度的女儿》采访片段。
而厕所问题带来的创痛,也远不止在卫生层面,伴随而来的还有各类性暴力犯罪与安全威胁。
这些整个社会共同经历的创痛不会只是随风逝去,它必然作用于日后的创作与反思。
“此类性暴力犯罪事件层出不穷,但毫无疑问2012年的公交车轮奸案件影响是巨大的。
”潘迪观察到,印度近几年大量的女性题材电影,正是从2013年后逐渐走向了高潮。
除了社会事件的影响,资本的助推也是另外一支强大力量。
《厕所英雄》改编自真实事件,现实中这个故事曾登上报纸新闻并引起很大轰动,制片人正是看中了这个故事的轰动效应,认为它具有感染力,才决定拍摄这部电影。
以《摔跤吧!
爸爸》等电影为首的“铺路”先锋在女性电影题材方面取得的票房、口碑双丰收自然为同类型的女性电影提供了一剂强心针,促发了更多同题材电影的筹划与制作。
《厕所英雄》的主创也坦言,印度女性题材电影的大爆发当然助力了电影的发行与上映,甚至票房“比我们预想中还要好很多”。
过去几年,我们常常感叹于国内影视市场中,资本的盲目与草率,导致大量烂片扎堆出现。
但在另一种情境中,我们看到,如果资本的助推能够促发更多有现实意义、反思精神的电影出现,那资本的力量也可以产生更多良性互动与效应。
对话《厕所英雄》主创“整个世界,正在价值观上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新京报:我们知道《厕所英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是什么元素让你决定把这个事件改编成电影?
改编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哪儿?
什里·那拉扬·辛(《厕所英雄》导演):最开始,编剧其实带来了3个剧本,其中一个是这个关于厕所的故事。
我了解到它改编自真实事件,这个新闻在报纸上曾经引起很大轰动。
最重要的,我本身老家就在农村,我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知道这个问题在农村大量存在,拍这个故事(会引起共鸣)。
电影跟真实故事没有太大区别,当然为了电影的效果,我们加入了一些戏剧化的片段,比如偷移动公共厕所的桥段。
尼拉结·潘迪(《厕所英雄》制片人):最困难的事情还是来自人们观念上的不同吧,就像电影里说的,建室内厕所被传统认为是不吉利的,很多人认为露天排便是生于自然、归于自然,这些观念根深蒂固,又有着宗教背景,的确是一个很顽固的挑战。
另外就是我们其实有些担心如何去呈现“厕所”这个话题,担心会让观众感觉不舒服,所以怎样提出这个问题、同时把握好尺度也是我们很注意的。
最后结果,其实比我们预想中要好。
北影节期间,《厕所英雄》主创在映后交流会上合影。
本文受访者为:导演什里·那拉扬·辛(左二)、制片人尼拉结·潘迪(左三);编剧西达尔特(右三)、编剧格丽玛(右一)。
新京报:电影中有一场戏是村民们开会,讨论露天排便与室内厕所的争议,村民们提及露天排便的宗教背景,你如何看待印度的厕所问题与宗教背景的关系?
西达尔特(《厕所英雄》编剧):电影中引用了《吠陀经》中的内容,其中提及人应当亲近自然,生于自然归于自然,但并没有任何原文让人们要露天排便,拿着宗教作理由,实际上是对宗教经典和印度传统的误读。
新京报:电影里有村民拿室内厕所做例子,以此批评印度近些年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太大。
厕所问题我想我们都能达成共识,它不只带来卫生问题,更存在各种安全威胁。
但抛开厕所这一个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你认为印度社会是否存在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太大的倾向?
西达尔特(《厕所英雄》编剧):我们曾经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英语是印度社会交往中重要的语言,当然你可以说我们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很多影响,甚至冲击了印度本土的价值观。
但在更多时候,我看到的并不是西方价值观或者东方价值观、印度价值观,而是人性价值观(human value)。
比如说,要与人为善、要干净整洁,这些是人性共通的要求。
格丽玛(《厕所英雄》编剧):我来试试从另一个层面回答你的问题,你可能想问的是一些更宏观层面的思考?
对此我想说的是价值观其实永远处在冲突当中,说到底,对于这种冲突在于每个人的选择。
在面对新旧冲突的时候,有人选择接受新价值,有人追着旧价值。
而我们认为,选择是必须要做出的,在《厕所英雄》里,我们做出了必须要做出的选择,即使它在挑战某种传统跟观念。
《厕所英雄》剧照。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一方面,印度在女性安全、性别平等方面做得很不足,强奸案跟相关暴力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困境;但另一方面,如同我们看到的,印度也在密集产出大量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同时印度很早就拥有第一位女总理英吉拉甘地。
你是否认为在印度,女性的处境存在巨大的两极分化?
尼拉结·潘迪(《厕所英雄》制片人):你说的现象的确存在,在印度的大城市,女性跟男性在职场上有着同样优异的表现,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在乡村及很多偏远地区,很多女性的处境仍然与男性相去甚远。
近些年发生的暴力案件,也让我们对此有更深更多的思考。
但另一方面,其实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即不同地区女性的地位存在很大落差。
在印度,除了女性问题,还存在种姓制度、阶层不公等其他问题,美国、中国也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
重要的是面对自己的问题。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印度近些年女性主义题材电影的大爆发?
它跟社会事件之间是怎样互相影响的?
尼拉结·潘迪(《厕所英雄》制片人):印度近些年的确出现了大量女性题材的电影,但我很难确切地追溯它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相对具体的时间,我想这个风潮是从2013年开始的。
大量社会事件促进了人们对印度社会女性处境的反思,电影的拍摄也反过来影响了社会中女性的处境,这是相互作用的,而且是良好的相互作用。
1957年,电影《印度母亲》(Mother India)海报。
影片以一个老妇人的视角回忆了丈夫离家出走,自己独立抚养孩子、偿还债务的艰难生活。
影片在印度曾引发观影热潮,并提名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西达尔特(《厕所英雄》编剧):其实印度一直有很多女性题材的电影,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母亲》,这部片子在1957年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但近些年在各种因素中,我觉得有一个因素被忽略了,就是互联网的巨大作用。
互联网的普及让全世界互通有无,我们彼此都能看到其他国家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由此在更多的问题上,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了共识。
科技的改变,让我们接触世界。
比如说,在20年前,我可能很难想象我能够跟格丽玛(《厕所英雄》的另一位女编剧)同处一室、朝夕相处地工作,但如今这是很平常的事情,跟其他地方一样,我们友好平等地共同工作。
新京报:对中国电影印象如何,有喜欢的导演和期待合作的中国电影人吗?
尼拉结·潘迪(《厕所英雄》制片人):如果说最期待合作的中国电影人,应当是成龙。
我看过王家卫的很多作品,很喜欢,此外还看过张艺谋的《英雄》,印象也很深刻。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婷;编辑:走走。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记个看剧吐槽心路历程这男主那么老,女主看上他什么了。
这男的也不帅,只能说他年轻的时候帅过,而且看脸感觉都有四五十了,女主看上他啥了。
这男主还跟拍,猥琐老男人。
这男的追求女主的方式好油啊。
哇,他说话还PUA,因为厕所问题这男的也没怎么追女的,而且也看不出有什么优点,这女的怎么就同意和他在一起啊。
这剧恋爱的感觉也没有,处处出戏。
这女的受过那么高的教育,她为什么要嫁给这种家庭啊。
每天火车上厕所就能把你开心到?
你都发现有厕所问题了,你难道就没有觉得其他也有问题嘛,生育观,对女性PUA,宗教信仰,其他物质方面也能接受?
这种文化熏陶下,真的有几个人,会为了自己的伴侣,和整个村作对,而且还妄图改变他们陈旧的思想观念还带有宗教色彩。
不是有句话“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
后半段,为什么舆论煽动那么容易啊。
怎么女性就一下子突然想开了呀。
种种的吐槽结束于,我朋友和我说这个是有故事原型的。
我一下子就接受了,就这部电影在我这里突然也并非一无是处,只能感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本来我真的觉得这编的也太理想化,脸谱化了。
我个人感觉,大部分人看这部片是缺少文化认同感的。
应该跟我一样是疑惑质疑的态度,同时也会质疑他们的爱情。
文化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双方就会互相不理解。
我看完整部片最大的感受就是矛盾,割裂,感觉像编的,我不信。
但事实是它有原型唉。
可能欧美主流电影看不上中国的片子也确实有一部分客观原因。
而且这片追求部分没有追求的快感,故事比较简单,但中间很长一段都感觉没什么内容,应该就是节奏不紧凑。
最后半小时舆论煽动,催促政府建造厕所,有有点赶趟儿。
电影本身是真实事件改编,涉及女权、种姓、宗教、以及印度一直为人诟病的卫生问题。
题材很新,现实意义更是影响深远,发人深省。
但像这种反映印度不好的一面的内容,竟然能拍能播我也是蛮佩服印度的(毕竟……哔——)。
前半部分节奏很慢,传统印度歌舞部分一点不落下,后半截才进入正题。
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所以后半部分也颇有纪录片之风,看得挺热血也挺感动的。
只是结局还是稍显仓促,并且对于真实事件的原型表述有点简单了,只在最后给了一个静态画面。
对于一部具有鞭挞现实意味的作品来说,这个结局略显不足。
但作为一部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品,它有不少能触动人心且令人深思的闪光点。
1.“你要清楚你的敌人是谁。
你在对抗的,是你的文化。
” “在我们国家,对抗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到底什么是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印度的文化是什么,是《摩奴法典》吗?
还是法典里规定的“人必须离开家里拉屎”这一句话?
因为法典里的一句话,所以“让人类像动物一样露天方便”就成了印度的文化?
又因为女人从来都是二等公民,低于男人一等,所以男人就可以白天随意方便,而女人却不得不在天亮以前结伴去野外解决?
甚至哪怕是被男人不小心看见/偷窥了,被别有用心的人用闪光灯去照了也只能默默蒙上头巾承受一切?
那么凭什么?
鲁迅说的那一句:“从来如此,便对么?
”此时用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
“大家从来都是这么做的”、“这是传统”、“别人也都是这么过来的”,这难道就意味着,这件事一定是对的吗?
是非对错,本不该看事件持续的时间长短,更不该用传统与否去评判!
传统文化也同样有糟粕,不是吗?
在印度想要对抗传统不容易,恐怕在中国,也同样如此。
对抗文化为什么这么难,因为人们总是由于种种原因,被植入了某些观念。
这些观念无论对错,都被深深地根植于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可能是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可能是受到教育程度限制,也可能是由于身边人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
要跟一群人心里的观念做斗争,谈何容易?
更何况还是以传统之名,存续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观念?
此时的文化与其说是文化,不如说是每个人心中默守的陈规,或者说,更像是,一种心魔。
“我过往的经验告诉我它是对的,那它就是对的,不容许任何人挑战它,不管你是谁”。
3.“人只有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才会拼尽全力去解决问题。
”这句话能让人瞬间联想到的可就太多了,“站着说话不腰疼”、“鞭子不落到自己身上,是不会觉得疼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有利益相关者,才会奋力去抗争。
其他更多的人,只会“慷他人之慨”。
因为只要不触犯到自己的利益,便可以置之不理。
甚至恨不得在他人维权的道路上,使点绊子才好。
或许是这些人共情能力太差,又或许人天生就是不爱管闲事的,毕竟,谁愿意引火烧身呢?
人们都更愿意躲在人群的深处默不作声,这符合动物的本能。
但——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留下了这样一篇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4.“if you change nothing, nothing will chang.”5.“世界互相斗争,只有勇者与自己斗争。
”6.“可女人们根本不觉得自己遇到了问题”;“你觉得谁应该负责任,文化,还是政府?
”“是这些早上依然要外出上厕所的女人”。
电影里的女主虽然是印度人,但身为最高种姓的“婆罗门”,她无疑是幸运的。
作为一个上等人,她有着优越的家庭出身和良好的教育背景。
从出生起,她就拥有在家里自由上厕所的权利,她的父母叔父开明且拥有着与印度大环境截然不同的现代思想。
他们支持她嫁给爱情,即使对方只是一个下等种姓的男人。
他们也支持她为了厕所,用自己的婚姻去跟整个村子哪怕整个国家的文化做抗争,哪怕他们才刚结婚不到一年而已。
可以说,她更像是一个发达国家的普通女孩子,而她嫁过去的地方,才是印度的缩影。
村子里的其他女人们呢?
她们屈从,甘于默默承受,甚至奴化自己到麻木不仁,她们对自己受到的压迫视若无睹,毫无感知。
更有甚者,还要反过来压迫其他提出抗争的女人,将之视为异类。
而在电影之外,绝大多数女性在现代社会里不也是如此吗?
被所谓的社会和传统文化等一套套规矩一层层枷锁奴化压迫而不自知,甘愿低头,甚至沦为其中的一份子,变本加厉地奴化其他试图觉醒的人。
“自己沦陷,便要拉人下水”、“自己淋过雨,所以要把别人的伞撕烂”。
回到电影里,责任其实未必在政府。
印度政府多次试图推行“净化印度”行动,却屡屡受挫于群众本身;文化呢,该归责吗?
显然,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化。
但文化作用在人身上的枷锁何其沉重,以至于受到压迫的人们甚至都忘了自己身上还戴着镣铐,忘了自己原来还有站起来抗争这一个选项。
诚然,抗争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女性想要在一个延续千年的男权社会下抗争。
但,女性应当拥有抗争的权利!
绝大多数男性,作为利益既得者,是看不见女性苦难的。
像男主这般愿意为了自己妻子而不惜跟家里、村子里闹翻的男人,在现实中只怕是屈指可数。
女性,唯有靠自己觉醒,从内而外地打破桎梏,才能拯救自己!
7.“真正的自由不是出门去大便,而在于出不出门,你有自由选择权。
”自由,什么是自由?
是在父母面前可以平等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被所谓的“长辈权威”强压为“顶嘴”;是可以受到跟男性同等甚至更高等的教育而不被外人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为由说三道四;是跟随心意选择自己未来的丈夫而不受制于门第之见;是受了委屈可以对外诉说甚至奋起反抗……自由,是拥有说“不”的权利,是拥有自主选择权。
被安排的,哪怕恰好顺从自己的心意,那都不叫自由。
自由是一面旗帜,它应当由女性自己的长发织就,它在风中飘扬。
实在太啰嗦了
看了一半都没切入主题……笑点尴尬……男女主角莫名其妙就在一起了 看不下去
在中国农村,只要能生儿子,十个厕所也给你。5
这种垃圾到底怎么有的 7 分………
1.每次看印度现实电影都感受到绝望,因为电影在当时,只存在于电影当中。2.用一个愚昧去战胜另一个愚昧,这是一个好的导向吗?还是说这是现有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呢。3.我真的很厌恶很厌恶这种父权幡然醒悟的戏码,印度电影看似很敢拍,但是从来不敢真正的触动父权,最终的喜剧结果从来都是仁慈的父权,仁慈的神,施舍来的。
男主成功归来村民打脸不?真希望现实能像电影一样美好。
原型事件很震撼,但是电影拍得太啰嗦,感觉完全可以剪掉40分钟,现在这样完全弱化了批判力度。
浓浓的电视剧质感,算是为近期影市的印度电影热去去魅吧。从题材和充斥着大量下三路笑话来看,本片应该是针对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低种姓平民拍摄的教育电影。
权力靠抗争得来,进步靠思想获得,后面节奏很紧凑一波三折,前面花将近一个小时铺垫谈恋爱,印度电影的时长都是这么来的,有点啰嗦但是对普通观众来说挺接地气的。
太啰嗦了。
他说要为她修一个泰姬陵,他说要为她与世界为敌
以前买票看的。标记一下
太长了!废话这么多是在拍电视剧吗
虽然聚焦的社会问题很有价值,但冗长的叙事手法真让人想狂摁快进键。
妇女争取家中如厕的权利,故事很有意义,但印度片真的很冗长了。还有感到悲哀的是,明明是文化压迫导致妇女成为弱势群体,现在反过来又嫌她们懦弱、不争取权利。像女主角一样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才能争取啊,如果根本不知道,可能也就默默忍受了。
一部了不起的电影,勇于公然揭露、挑战、推翻本国本民族延续了千年的那些丑恶愚昧的所谓文化,是一件何等伟大的事情。
你生在没有厕所的家里,而我生下来就有厕所的爱情故事。论一个婆罗门是如何改变印度厕所的。
电影的节奏把握很一般 观看体验略显无趣
就那样吧,真的太他妈长了。
女主的叔公是位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