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洋次去年的电影《小小的家》,最初吸引我仅仅是因为学生时代的女神松隆子参演,受朋友那种不屑于山田洋次选材情绪的影响,很少看这位老人家的作品(除了黄昏清兵卫)。
电影用最常见的以小家写大时代的方式展开,双线蒙太奇中的现在时,除了结局部分,其实对叙事推进影响有限。
整个故事对于人性的复杂与微妙有生动的描述,小家之暧昧,大国之荒诞。
同时也是日本少有的透着浓浓反战情绪的电影,从妻木夫聪的那句“南京发生了大屠杀,而东京的商店竟然为此而大肆促销”,到讽刺日本军国主义为了战争导致资源匮乏,玩具厂竟然没有金属原料只能生产木头玩具。
前后两次通过剧中人说出“那是一个让人生厌的时代”。
日本帝国主义的荒谬,狂热时代里国民不由自主的痛,体现得淋漓尽致。
是我非常喜欢的黑木华和松隆子演的!
故事以坡道上红屋顶平井一家的日常展开,装修精致温馨的别墅、温柔美丽的太太、事业有成有名望的丈夫、可爱的小少爷……对多喜来说,这个小小的家就是他的希望和理想,哪怕一辈子不结婚也想留下来守护的地方,然而风云变幻,时代变迁下小市民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写,原本温馨和睦未来充满希望的小家庭,没有因夫人出轨丈夫下属的不伦恋而破裂,而是在战争中毁灭,军国主义对中国百姓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不可原谅的,而他们种下的恶果最终也反噬到了自己国家的百姓身上,我们见证了这个小小家庭从繁华到衰亡的过程,也是日本战前与战败的历史映照,以小见大,很难见到这种勇于承认历史、反战的导演了。
电影的叙事和节奏平淡自然,却不会让人觉得无趣,反而觉得温情脉脉,沉浸其中,看似平静的叙事却将一段带有伤痛色彩的往事娓娓道来。
松隆子的演技驾轻就熟,不管是哪种情绪都能细腻演绎,黑木华虽然年轻,但演技相当淳朴自然,不着痕迹,却能让人感觉她就是那个时代的多喜,于平静中爆发巨大的力量。
原来,不狗血、不够爽、不炫技,只要认真讲好故事就会让人看下去,看进心里!
说一说我观察到的几个点吧。
首先,影片中没有任何一个细节指向女仆爱上板仓,除了他们是老乡,可以用方言交流这一点以外,看不到任何可以让这个艺术男在女仆心里加分的地方。
反观夫人,一直那么温柔美丽,对下人如同朋友一样,看到女仆不愿意嫁给老头子,愿意为她做主推掉婚事。
当时女仆感动的说,她愿意照顾夫人和少爷一辈子不嫁人。
当然,这可以是客套话,但也极有可能正是她所愿的,一直留在夫人身边。
另外有一个地方,稍稍留意了一下。
当夫人要求女仆帮她按脚的时候,女仆的表情很不正然,像是不好意思,或者不愿意?
甚至更像是"害羞"!
不过当时我以为,她是不喜欢帮人按脚。
后来,她竟主动要求帮老头子按脚,迷雾越来越深了。
如果是不喜欢按脚,那老头子的脚似乎比女人的脚更难以让人接受吧?
按脚的时候,老头子说,你的脚好暖,好舒服。
我记得女仆是很开心的,当时她给夫人按脚的时候,夫人也曾握着她的手说,你的手好暖。
最令人怀疑她喜欢的夫人的一个点,是夫人的女性好友拜访的时候。
为什么夫人的闺中密友要选一个男性化的女人?
有什么特别用意?
当时女仆支支吾吾的不肯说夫人的事,夫人的朋友说,你是不是爱上了不该爱上的人。
如果女仆爱上板仓,除了身份不配,没有什么叫不该,男未婚女未嫁,其实没有什么不可。
然后夫人的朋友说,夫人年轻时多么的美丽迷人,当她嫁人时有多少人伤心甚至寻死。
很清楚的记得她说了一句,我很明白你的感受,这就当做我和你的秘密,不要让夫人知道。
明白你的感受?
明白什么?
爱上一个不应该爱的人?
如果只是爱上一个不相关的人,为什么前面要提到夫人曾经有多美丽迷人?
用意在哪里?
私认为,夫人的朋友也曾喜欢过夫人,所以她能够对女仆的暗恋感同身受。
并且夫人的好友如果和她一样是个看起来温柔的主妇,也许就不会多疑。
但是偏偏是个有少许男性化的女人,非常有les的嫌疑。
那么不能被知道的秘密又是什么?
是指他们知情夫人和板仓的私情吗?
那日夫人回到家后,险些就对朋友说出了她和板仓的事,其实她根本没有过多的掩饰,一个女人那样的神情,那样的伤心,其实很容易猜到发生了什么事,所以这并不构成秘密的重要性。
最后,板仓走了,女仆出门送他。
他们临走前有一个拥抱,从女仆的脸上没看出太多的情绪,这一段更像是导演想要迷惑观众的手段。
反观她和夫人告别的时候,一脸的神伤与不舍。
整部电影都围绕着红色小屋展开,如果这个屋子里只隐藏了夫人的秘密,女仆大可不必一想到屋子被炸毁,夫人死去就痛苦不已,毕竟那只是夫人和板仓私情的的回忆圣地。
但如果这个屋子里,还隐藏着她的秘密,那么这里于她的意义就不同了。
如果她爱的是板仓,应该在更多细节上有迹可寻,但是一个都没看见。
反观片尾,全部是她和夫人相遇的回忆,是她和夫人在二楼的窗台笑着。
还有一个重点,板仓并没有死,并且成为了画家,将红色小屋画了出来!
注意一下,妻夫木聪的女朋友提到过,是“出名”的画家!
所以女仆绝对不可能不知道板仓在战争中生还,如果女仆爱的是他,为什么多年后他们之间的联系一点都没有?
或许是女仆不想打搅他的生活,但是偷偷去看他的画还是可以的吧?
可惜完全没有提到过。
从始至终只看见了她为夫人伤心,所以小小猜测了一下她爱的是夫人。
ps.请仔细观察海报!
是夫人美丽的侧面和在后面默默注视她的女仆!
十足的暧昧。
预告海报就更明显了,是两个女人的影子手牵手。
所以板仓明显就是酱油了!!!
屋子里的秘密是女仆对夫人的爱。
嘛你也可以当我是个想象力过于丰富的深井冰,但是我真的不是腐女啦!
另外:不喜勿喷!
每个人看片都有自己的见解,你觉得我全是废话一文不值,也证明不了自己多高大上。
当然,如果我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这部片真的挺神,感情藏得这么深。
《小小的家》前面的“邦妮和克莱德”是美国30年代故事,本剧就是日本30年代故事了!
那个时候,就中日关系而言,从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法西斯攻占南京,持续暴行达到高潮,再至珍珠港事件,日本国内每况愈下。
都以大学生荒井健史(妻夫木聪 饰)的姨婆多喜(倍赏千恵子 饰)终老前,将自己数十年回忆铺满在笔记本上逐一展开!
在那段大时代背景下,作为年轻乡下女佣的她,在东京某玩具公司常务家辛苦劳作着。
以一个普通下层日本人的眼光,客观看待着风云际会的那些时光。
本片未躲避日军暴行之一切,更对当时南京暴行六周,而东京还全民欢庆表示了应有的愤慨。
但同时也表明,大时代背景下的日本人自己,也是牺牲者与工具而已!
虽然,我一般认为,这个军国主义的主角,其实就是日本全民!
一个国家,是由亿万家庭构成;一个家庭,是由众多家人构成;每个家人,心中都可以有,也真的有另一个小小的家;那是自我追求的,自我实现的家!
这就是小小的家,构成了国家!
本片特点:a、影片改编自作家中岛京子2010年第143回直木赏获奖作品《小小的家》,讲述了昭和初期在东京某户红屋顶家中服务的女佣人多喜,所亲眼见证的“恋爱事件”以及她在心中封存了长达60年的秘密,全部通过她生前留下的笔记本娓娓道来。
b、山田洋次。
现年82岁的日本影坛名宿山田洋次,已为电影界贡献了82部饱含着温暖世情的作品。
从“寅次郎系列”到新世纪的“武士三部曲”,山田导演一以贯之,从未放弃对“家族纽带”这一主题的诠释与追索。
此次导演首度向“家族的秘密”发起挑战,为世人呈现旧时代下平凡男女那隐忍平凡却又刻骨铭心的人生故事。
c、久石让。
继《东京家族》之后,著名音乐人久石让再度加盟山田组,极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
海报上多喜怔怔地盯着女主人,那是一位温柔典雅的美妇人。
淡淡微黄色调有着莫名的怀旧和忧伤。
小小的家坐落在东京郊区,是做红色屋顶的漂亮房子,在一片灰色的日式房屋中,格外的别致醒目。
那红屋顶的欧式小屋,有玲珑的门廊,精致的门窗,白色窗户的阁楼。
这里住着雍容美丽的女主人时子,忙于玩具公司工作的男主人还有可爱的小儿子恭一。
多么完美的家,多么完美的家庭。
虽然是女佣,多喜全身心的热爱着这一切,在她的眼中,所有所有都是完美的。
可是,在女主人时子时不时出神中,似乎又有些什么缺失了。
多喜想不出。
30年代的日本,举国蒸蒸日上的兴奋。
虽然对外有着战争,可是“那时就是那么开心。
”多喜婆婆面对侄孙荒井健史的疑问,不以为然。
攻占南京的消息传来,东京的百货公司竟然能以此促销,人们高举手臂大呼“万岁”。
对于在中国发生的南京大屠杀,更是一无所知。
对此导演山田洋次借着健史之口发出疑问“你们怎么会不知道?
”在时代大浪的裹挟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中,每个微小的人太容易被蒙蔽被洗脑,怎么能预见到前途的坎坷和荆棘?
战争永远是男人们的兴奋剂,就在男人们高谈阔论着战争时。
一个人悄悄走开了,他是新来的玩具设计师板仓正治,对于政治他反感,却和小主人一起,可以相安无事的相伴。
可能正是着种孩子气,吸引了时子的目光。
他们一起听音乐,谈文学,情愫萦萦绕绕。
身外的战况激烈,有情男女彼此藏着秘密越走越近。
时局已坏到不可挽回,连身体丙类的正治也收到征集令。
夫人日日憔悴,她仿佛被抽去灵魂。
多喜掩饰不住的眼泪,她看到这个家的岌岌可危,自己做出了一个悔恨终身的决定……其实,不论多喜怎么自责,她都已经被原谅了。
在残酷的战争中,个人的幸福显得那样的抽象和奢侈。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多喜回乡后,夫人和先生在45年东京大轰炸中双双去世。
那红色屋顶的小小的家也变成一片焦炭。
小小的家,深藏在记忆中。
那段苦涩掺杂着一丝甜蜜的回忆。
人在这世上,像随波逐流的浪花,浮浮沉沉,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直到老去,死亡。
其实原本不想对这部电影写什么东西的,不代表它不好看,只是不知道可以评价点什么。
日本的电影总是两极分化相对严重一点,要嘛是把人性的黑暗面诠释的让人发指看到变态的表象已经深入骨髓的病态,要嘛是把人性的温暖发扬的可以融化冰川。
好吧,这部片子还稍微“正常”一点,趋于之中吧。
《小小的家》讲述的是一位女佣的半生吧,来自茨城乡下的少女多喜,1930年来到向往的东京做女佣,旁观并感受着风云变幻大时代里的申奥、兵变、战争、食物紧缺、征召令、空袭……许多许多年后,在去世前,终身未嫁的她在表孙荒井健(妻夫木聪 饰)的督促下,写就了回忆东京记忆的个人故事。
在郊外平井一家的小红屋,有着老公和孩子的女主人平井登纪子,与作为丈夫下属的年轻人板仓(吉冈秀隆饰)产生了一段“廊桥遗梦”式的、秘密而激烈的婚外情。
年轻人出征前的最后一刻,出于某种暗恋的情愫,多喜没有将女主人的书信送到情人之手。
平井夫妇葬身美军空袭之下,多喜为这个自作主张的“错误”而抱憾终身。
故事平淡无奇,包含小小家庭的温暖和惬意。
或许活在当下的年代,谁都不想重复二战的那个年代。
小小的家,就如同在战争这场暴风雨之下的一片树叶,在暴风中摇曳,最终也无法保全自己,最终成为一片记忆。
之所以觉得这部电影好,是这部电影对二战的评价,以及对自己国家日本对二战的态度以及对中国南京大屠杀的正视。
能清楚的认清和正确的对待历史,起码这点来讲,这部电影的导演和编剧以及演员都是值得说道说道的。
或许这也是导演想传达的一种思想,战争是多么的无情和残忍,无论是侵略者或者是被侵略的一方,神仙打仗凡人遭殃。
美好温暖又惬意的生活是所有人们的憧憬。
--《小小的家》
《小小的家》讲述了一个二战期间的日本故事,一个女佣进入一个三口家庭帮忙,一方面和女主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女主人的一段密恋故事。
山田洋次于2008年亦拍过一部战争年代的寻常百姓故事《母亲》,御用演员吉永小百合饰演母亲,故事如泣如诉,赚了不少观众的眼泪。
但《东京小屋》的格调却全然不同,若《母亲》是严肃的,《东京小屋》则回到了山田洋次庶民剧的风格,轻松谐趣,涉及到爱情的部分,更有些言情轻喜剧的感觉;当然,当故事后半段战争的氛围越来越浓之时,故事中备受繁杂感情折磨的众角色也开始由喜转悲,跌入了情绪的谷底。
整部电影虽则由一份嬉笑轻松的基调开始,到了故事最后,却变成了悲悯的一曲反战之歌,很难有观众不被戏中人的情绪感染,其中的深沉,实在百转千回。
但这份对人物的深情描绘,其实不过是山田洋次叙事笔触的表面文章;山田的功力深厚,在于这部通俗剧外表下对电影文本、电影语法的超凡运用。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山田洋次电影中,留白最大胆的一部。
因为在电影中,山田洋次的一些伏笔可能八成的普通观众都接收不到,山田刻意在收敛,再收敛。
而整部戏最重要的一条暗线,则是戏中女仆多喜(黑木华)与男主人公板仓(吉冈秀隆)的一段感情,它在剧情叙述中完全被忽略掉,在电影中显而易见的只有板仓与女主人(松隆子)的一段恋情。
但电影中却有不少伏笔暗示了多喜与板仓的感情,以下举例:1.其中有一场戏,只有板仓和女仆多喜二人,他们一起在狂风乱作的屋外协力修补屋顶,一句话也没有说,这不是一场废戏和过场,而是铺陈了他们的感情变化(他们第一次见,只是作为同乡的寒暄);2.板仓最后走时,说了一句:“如果我死了,是为了保护你和夫人。
”他们最后拥抱了一下;3.板仓的画里有两个女人,作为一个从战争中活下来的人,可见那两个女人对他的生命而言多么重要,不是只有松隆子;4.松隆子的儿子在片尾回忆时说,他常和多喜去海边,有时候板仓也在,他觉得两人很般配。
其实多喜,板仓与他一起去过海边,但这一幕,却被多喜的自传选择性的忽略了,或者说,多喜根本不敢去提他们俩有过这样相处的时光;5.多喜最后没有把信交给板仓,源自于她的一份自私的感情,因为她爱板仓,所以最后一幕为何要重复强调那句:“我活得太久了。
”,对多喜来说,那是一份guilty,因为自私,让女主人和板仓从此永别,那是她的一份无法放下的“罪”;6.老年多喜写自传时,内容经常被孙子吐槽,说与历史不符。
其实,这些设计强调了记忆的选择性,有些东西多喜无法面对,或不想再记起。
而最无法面对的,当然是她最后因为私情而没有把信交给板仓这件事,所以她不承认她和板仓有感情;7.戏中不少明显的同性隐喻,当然交待了一些多喜对女主人公的感情,而那份感情是复杂的,我并不觉得是同性的那份爱。
但某程度上我却怀疑那是多喜在回忆时的欲盖弥彰,因为她不肯承认与板仓的关系,总是顾左右而言它。
山田如此大胆的留白,其实呼应了戏中人物多喜的处境,她埋藏在心底的秘密是如此之深,其中的愧疚与留恋,其实如战争一般,是无法抹去的伤痛。
山田的电影其实可以给中国电影一些启示。
有某些自恃艺术家的导演总抱怨观众看不懂他的电影;亦有某些沉沦商业片的导演除却娱乐、赚钱之外别无所求,而总以“贴近观众”作为借口。
但山田却做了一个最好的示范:可以贴近观众,也可以言之有物(可以是如此巨大的留白)——平实是对观众的尊重,深邃是对电影的尊重,两者并不矛盾。
以我看来,山田是现今日本最好的导演,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看透了电影通俗与艺术这两种属性。
山田洋次导演的《小小的家》中婆婆(多喜)的悲伤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迷宫,需要从多个维度拆解其内核。
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度剖析:一、被压抑的"自我叙事"崩塌多喜的回忆录表面是记录主人家历史,实则是构建了一部自我救赎的伪史。
她将时子与板仓的婚外情改写为纯洁的精神恋爱,本质上是对自己双重罪责的心理补偿机制:1. 作为帮凶的负罪感:她主动传递情书的行为(电影中多次出现她攥着信笺颤抖的手部特写),实际上助推了这段禁忌关系的发展。
老年时通过篡改记忆,将自身从加害者转变为见证者。
2. 替代性欲望投射:她对板仓的隐秘情愫(留意她擦拭板仓皮鞋时的镜头语言),在回忆录中被置换为对女主人的忠诚,这种叙事扭曲暴露了底层女性身份认同的撕裂。
二、战时伦理与人性的终极博弈空袭中时子坚持寻找发簪的细节,是多喜灵魂震颤的暴风眼。
这个镶着珍珠的金属物件在火光中闪烁的意象,揭示了:1.物质文明对人性异化:发簪作为阶级符号,在末日时刻仍能驱使女主人冒险,印证了多喜终生对抗的阶级枷锁从未真正解除2.幸存者创伤的具象化:她抱着时子焦尸时旗袍与和服的层叠燃烧(服装设计具有重要隐喻),象征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在战火中的共同毁灭三、记忆宫殿的结构性塌陷老年多喜在平成时代复现昭和空间时的认知失调,暴露了更深层的悲哀:1. 空间记忆的篡位:她坚持"小小的家"的原始格局,实则是抗拒泡沫经济时代物欲横流的最后堡垒(对比背景中不断出现的东京塔建设画面)2. 语言系统的溃败:当现代青年无法理解"女中"、"奥様"等旧时代称谓时,她的沉默不是语言障碍,而是整个价值体系被连根拔起的失语四、导演设置的终极诘问山田洋次通过男主之问完成的,是对历史叙述权威性的消解。
多喜的悲伤本质是:1.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错位创伤2.战后日本社会价值重建失败的缩影3.所有历史叙述皆主观重构的哲学困境这种悲伤超越了个人遭遇,成为整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集体记忆紊乱的病理切片。
她最后焚烧回忆录的火焰,既是忏悔的净化,也是历史真相永远无法抵达的绝望隐喻。
鏡頭頗有些小津的味道 從頭到尾跟劇中人一起哭得泣不成聲 表白Haru醬!
演得太好了 影后拿得當之無愧 小心翼翼而又篤定地撐起了整部片子的想象空間 非要說百合向的 太狹隘了吧 非要說藏信是出於私心的 想得太簡單了吧 特殊的年代 特殊的身分 感情也跟著因隱忍而迷離了起來 為什麼這樣選擇 為什麼那樣悲傷 這一切終將是個謎 一直迷戀東方的美學和敘事 無論是愛還是傷痛 都純粹而清澈戰爭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讓每一個人生活得沈重 說「那是個令人生厭的時代」 說「我活得太久了」影片一開始 房子裡一直掛著的紅房子照片被隨意地扔掉了 讓人覺得好心痛
影片主线清晰,意图明确——讲故事。
只是导演在陈述多喜、平井夫人、板仓之间的情感关系时,不知是故意所为还是咋滴,淡化处理,隐藏着没有交待。
说好听点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说直白点看不明白。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也许是导演想要强调结构和角度,这完全是一个个人化的故事,仅仅是从多喜出发的,通过个体映射时代那都是后话。
导演仿佛在暗处窃喜,“别指望我告诉你更多,你所知的即是多喜所说的”,多喜是隐忍的,良善的,一个好的女佣,做好本职工作外,本身就不该对主人的事情知晓太多,太八卦细节,就是女佣越界了。
由此,观众的思维被巧妙地设计成戏里的荒井健史(妻夫木聪饰),按图索骥,推测、臆测,留白之处,即是多喜长久以来难以言说的懊悔。
她承受的苦痛,观众给受了。
画面、色调和节奏感上,就是美,很美。
纤细,清淡。
哪怕是战乱,也表现得艺术感极强,空袭如同流星雨。
“陨石”坠落,啼哭嚎叫,恐怖、残酷、痛苦,一笔带过,足矣。
观影后,想必每一位观众都会很向往能那栋融合了欧式洋房与日式庭院的红瓦小屋。
有一处画面,导演以较低、较远的视点,拍摄了樱花盛开之时,花瓣随风落进窗开的屋里,美好的建筑设计给生活带来的超凡气息,挡也挡不住。
在室内就能欣赏到甚至是触摸到室外的自然风物,富有层次的空间感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和感知想象,敞开式的空间此时变成了一幅精心构图的画作,消解了外部(公)和内部(私)的界限。
日本导演好厉害。
另外,从当时的日本平民视角看当时的中日美关系,感觉还是新鲜的。
3.5。回忆红瓦小屋,追忆昭和时期的爱情痕迹。煽情力度不减,其余中规中矩。
1936年的日本人不可能那么开心。灯火管制。
不是拍的不好,是这样的故事没有任何意义!电影就讲了女主人婚内出轨,男主人全然不知,不知道图啥的女佣阻止了奸情的继续发展;随后战争的炮火炸死了夫妻二人,女佣又后悔当初不该阻止,直到死去也不能释怀。影片的最后导演想自作聪明拔高主题思想,宣扬那个年代的身不由己,聚散情仇…潘金莲到今天也是破鞋,出轨不会随着年代不同、时间久远而被当做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缅怀。
北野武看不起山田洋次这种心情,我多少能体会。
我觉得这个故事应该摈弃掉山田爷爷一贯的那些温情片段,处理得更模棱两可暧昧一点,比如女仆和太太,女仆和出轨男,儿子和出轨男,不过那也就不是爷爷的拍法了,果然每个导演都有从一而终的创作喜好啊
寡淡如水的剧情 主仆间的感情线一直若隐若现 没有具体事件使之升华 婚外情就更缺少铺垫 莫名其妙两个人就互生情愫 导致最后多喜的自责一点都不令人唏嘘 战争的大背景也被浪费了
女仆对女主人不可言说的隐忍情愫,女主人和画家无疾而终的爱恋不伦,山尖上一栋藏了太多秘密的红色小家。都是那个年代的身不由己。戦争はするもんじゃないって。P.S.去了柳川之后终于明白小七身上这个治愈的气质是哪来的了QAQ
松隆子好美。
大大的乱世小小的家,那些不可言说的秘密往事,都在晚辈人的回望中凝为一句慨叹:“那真是令人生厌的时代啊,当时的日本人都被迫做出不情愿的选择,不,有的是被迫,有的是自愿。”女佣、夫人、老爷下属三人间的微妙情愫,男人们的狂妄自大、妇女的尖酸八婆,一幅生动的人物图谱。山田洋次导演用不同辈分的人、局内人局外人的区分展现出对待中日战争的不同历史观,不吹不黑,相对客观。黑木华好可爱,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位年轻女佣春风拂面般的温柔,柏林影后没什么可质疑的,比徒有外表的苍井优强
若是这个电影背景在欧洲可能我在情感上更能接受,一个二战时期日本中产家庭的道德故事(也很像凯特·莫顿的庄园故事),诚如电影结尾所言,那个时代的选择有多少是被迫有多少是自愿呢,或者即便被强迫也毫无怨言,爱情在小小的家里闪耀着人性光辉,但战争在大大的国里搅动着生死攸关,见证者从浑水烂泥般的年代一路趟过来,至死无法原谅自己赧于伦理的错误,真正可悲又可怜,被苦心孤诣美化过的主仆情深更显得讽刺,且这样小格局的柔情反战似乎也并没有多么反战,权当一本爱情小说可能感动会更纯粹些。// PS. 松隆子无敌美丽。
您老还是趁早退休吧
《桃姐》版《不被嫌弃松子一生》。用煽情通俗剧的外壳,实则包裹了一个逝去时代和其历史变迁,以及平凡人在简单生命中看待生活的平静。山田洋次这两年表现都很水准,前作是年度最佳日影,估计这部亦然。虽然和《东京家族》比差了点,但还算惊喜。时代变换衔接有点突兀。柏林影后真给的不明不白。/8.0/
倍赏千惠子追忆战时在红顶小屋一家的帮佣生涯。全片以她书写的回忆录展开,那还是应该注意一下视角的问题,比如女主人与吉冈秀隆首次拥吻,年轻的女佣并不在场,那这一幕就不该演出来。全片最大看点还是呈现了战时普通民众对战争的感受——攻陷南京如何欣喜(购物狂欢)、如何担忧美国的威胁、战时男性在后方婚恋市场上的紧俏,以及丘比沙拉酱的前世今生。山田洋次借妻夫木聪的口普及南京大屠杀等常识,传达了中间偏左的立场。片子主干是夫人松隆子与吉冈秀隆的出轨事件,两人的关系来回牵扯了多次但并没什么深刻的内容,最后收尾也着落在几个当事人对出轨事件暧昧处理的余味上,导致本片的容量与同题材的《在这世界的角落》之类不可同日而语。吉冈秀隆演不到30岁的年轻人没说服力。黑木华用赤脚给桥爪功做足部按摩的场面,是给恋足者的福利了
隐忍,克制,但终于耐不住寂寞,但要对发起侵略战争三呼万岁。这就是人类啊。确实是令人讨厌的时代呢。
二战版的山河故人
感觉她是想保护这个小小的家
不声不响也是动人
一个女佣的回忆录。属于凄婉的坏电影。山田洋次建构的这个小家和女主角,有点类似《赎罪》,都是裹挟在剧烈动荡年代时的小误解和小情愫。深层次看你会发现,它选择性地将美好归功于人间至暖的心灵,将罪责和遗憾推脱给无情的时代。这不是反战,是选择性失明。
视角不统一,略俗套。
用《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剧组拍了一个比《情迷意乱》差了10倍的狗血故事,即使用了自传式的回忆插叙,也无法装裱这个伦理道德上都抱恙的故事,较为诚意的可能就是沿着二战日本国民行动想法通过小小的家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好歹是国民式的对大日本帝国侵略战争的解读,也不乏可以窥见导演的反战想法,观众吃不吃这套就不好说了,乱世里的不伦,作为女佣却要饱受煎熬,是对主人的忠贞亦或是自己对幸福的追求,都化成了那一句重复多次的“我活的太久了”。黑木华还拿了那届柏林的银熊奖,我只想说这也太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