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很接地气,从坡坡一个贫穷农村大学生的身份叙述他身边的人和事。
和身边同学的对比中,家庭背景的差距加上自卑的性格,坡坡很显得格格不入。
在遇上同样来自农村的发廊妹甘秀之后很容易拉进两人的距离。
在答应带女朋友见同乡时,坡坡刻意要甘秀用女大学生身份,展现他的那份虚荣心。
可甘秀是个赶紧纯粹的女孩,敢于直接摆明自己的身份。
在社会底层人中,有着“发廊妹”这一职业。
若不是生活迫不得已,谁又愿意做那份“见不得人”的工作呢?
甘秀如此,坡坡的母亲更是如此。
一个是因为脑残的弟弟,一个是为了儿子的生活和学费。
发廊妹的身份或许也是造成她们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童年的阴影或许用一生都很难治愈,亲眼目睹了暴躁的父亲把母亲打进河里淹死,再把自己打晕,对于坡坡来说是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造成他幻想症的原因。
在农村,孩子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家庭很少能够得到重视。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关爱孩子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庭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精神分裂,自卑感,贫富差距,星巴克,孔明灯,女主角很漂亮。
OK,看完迷城,凌晨3点半,我留下的就这么多。
豆瓣里有个人写了《去你妹的星巴克》。
电影里出现了2次星巴克,第一次里面有个穿得很有喜感的富家公子,背着更喜感的耐克包,一转身,大大的钩钩正对镜头,上来就问家境。
然后就是一群孩子优雅地说自己爹妈的背景。
坡孩子说咱家是农民,我爹是耕地的。
我顿时觉得这孩子是不该分裂的,起码敢正面承受。
去你妹的星巴克,有人回复他,说老是说人装逼的,其实才是最装的。
其实人把重心放在外面,才有了装逼和不装逼一说。
倘若本来无一物,何处去装逼?
咖啡我只喜欢2种,一种是雀巢2和1,一种是雀巢不要伴侣。
那么如果中国的咖啡普及如成都的茶馆,我想我也会坐在阳光的竹椅上,慢慢喝上一下午的。
只有当喝星巴克的和不喝星巴克的人,重心都放在喝上。
星巴克就不坑爹了。
回到迷城。
坡坡这娃是个可怜娃,电影将他的敏感和神经质刻画很到位了,那些没经历过这种压力的人不会懂得。
80%的城里娃不会介意跟农村娃做朋友,但是80%的农村娃会不自在。
区别就在前者于其中根本不会有压力。
所以介意的永远是那些弱势,敏感纠结的也永远是弱势。
本人一直在城乡交接部成长,童年让我迄今无比分裂。
运气好,城里农村娃都把我当自己人,前者觉得我淳朴,后者觉得我和蔼。
运气差点,城里农村都排挤我,前者觉得我土,后者觉得我装逼。
最后发现两头讨喜太难,索性都不迎合了。
你装,或者不装。
逼就在哪里。
不卑不亢……我知道现在的学校里,一定还有很多赵坡,李坡,王婆婆的。
还有很多挣扎在自己残缺里的人。
企图遮掩、回避、或者隐藏。
我不建议你去正面你内心的懦弱和不堪。
但请将重心放在你优秀的地方,让他们强大,便可自然战胜你那庞大的自卑感。
很多人都曾自卑,这群人有的成了白岩松,有的成了精神分裂。
区别在于后者将重心放在残缺,前者却着眼于所长。
如果霍金把重心放在帕金森,而非大脑。
那么他将终生作为一名帕金森患者,受人俯视。
赵坡是应该受到同情的,但是他的行为,我在同情之余还是忍不住想要扇他俩耳刮子的。
请相信大部分自卑者都是优秀的。
因为你具备足够的敏感,来触碰感受这个世界。
星巴克从来没想过坑谁的爹,人家就一饮料店,只卖饮料不卖B。
赵坡是只自卑,懦弱,自负,爱炫耀,且有着精神病的癞疙宝,他生活在一个动物园里。
癞疙宝天天想要约湖里的天鹅,然后好给自己的兄弟炫耀自己能干。
但美丽的天鹅当然会拒绝满身疙瘩的他,他只好跳到野外抱着电线杆勾搭蜻蜓。
蜻蜓没有嫌弃这只癞疙宝真把他当宝,但不知好歹的癞疙宝却还嫌弃蜻蜓是野外的!
要她对他的乡下癞疙宝兄弟说她来自象牙塔,率真美丽的蜻蜓哪里像癞疙宝这么虚伪,直接对他们说自己就是野生野长的!
癞疙宝心底开始看不起这只蜻蜓,因为他妈以前就在野外从事按摩行业,给其他癞疙宝咬身上的疙瘩被他爸亲手按河里淹死了。
但这个神经病癞疙宝还是约蜻蜓出来,顺带还带上自己的那两只单身了一辈子的癞疙宝兄弟,让他们跟她单独一起耍,当他的两个兄弟把蜻蜓按在地上摩擦(后面证实他们并没有真的摩擦)蜻蜓呼喊救命的时候,他没有阻止他们,等他们摩擦完后却上去无缘无故发神经似的打了蜻蜓,而且将蜻蜓推到水里淹死了。
这还没完,这只神经病癞疙宝还去动物协会那里告状,说自己的癞疙宝兄弟奸污了蜻蜓,然后蜻蜓让他来帮她告状,现在蜻蜓飞不见了。
后面动物协会经过调查发现蜻蜓淹死在水里,身上并没有摩擦的痕迹。
因为癞疙宝种种的变态神经行为,他被动物园长请出了动物园。
并不认识男主角,所以并没有带着标签去看这部电影,在短暂的时间内可以诠释男主的性格,家庭,经历,剧情比较紧凑,在发现强奸开始便总觉得怪怪的,女主一出现就是高光,最后真像大白也在预料之中。
看到评论说70后看起来更有感觉,到我认为这个评论只代表着70后,因为年代是90年代,只能说背景有感觉。
但是对于家庭暴力,父母的争吵,生活的贫穷与父母对教育的希望,每个年代每个家长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只要认真去看的都应该会有感触。
虽然对于经历过这些的人只能引出回忆,但是所有人都会有自己的孩子。
也应该会因为这部电影而更去珍惜身边的人。
我个人感觉从编剧到导演再到演员都很到位。
震撼挺大的,在同情赵波之余我很想揍他,深度的自卑已让他人格扭曲,姑且我就认为他有精神病吧理解他了。
不管是幻想还是现实我都看到了他的懦弱,殷琪是影片的亮点,在影片中并没有因为赵波的社会地位,样貌等嫌弃他,并给了他很多帮助。
我看到她品质的闪光点,这才是现在大学生应该培养的。
偶像………
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心里有泪,我们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也经历了大学的生活,现在成为了行色匆匆中路人的一员,可我们走出自己的“迷城”了吗?
看到主人公的悲剧,我们想到自己了吗?
对社会地位、财富的渴望、向往,我们做了什么?
攀附权贵,趋炎附势,在浮躁的社会中追慕虚荣,我们真正满足过吗。
真正的社会底层的群体有人正视他们吗?
每个人都有体面活下去的尊严,没必要看别人的脸色,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要像男主人公迷失在这钢筋水泥铸成的冰冷城市,迷失在社会中。
我不认同给这部电影贴上灵异片的标签。
那些幻觉是主人公精神的写照。
也就是我有篇短评提的,“主人公的悲剧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为什么?
有童年心理创伤经历,并且从未抚平伤疤,在一些情景下会有创伤情景的复现,成长环境缺乏亲情,社会地位边缘化,贫穷,但他也有对感情的需要,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如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满足自己卑微的虚荣心。
为什么我不认同是灵异片?
有几个片段:甘秀都死后一周了, 为什么坡坡在避雨的屋舍里又见到甘秀?
为什么带着甘秀去报警?
我不认为是灵魂使然。
因为用心理学完全能解释,甘秀的死,特别像他妈妈一样溺亡,对坡坡是巨大的心理创伤,产生了选择性遗忘,忘记了他打了甘秀,忘记了甘秀的死,他启用了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幻想甘秀还活着,幻想能与她延伸感情,幻想甘秀要让他报警,其实这都是坡坡的心理需要,但终究要回到冰冷的现实。
其实男主人公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如果幼时创伤处理好,不被其影响,形成健全人格,能按自己的本心做事,勇敢面对,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因为创伤经历,在自己心爱的女人被侮辱时无法直面解决。
为什么会出手打了甘秀?
有内心创伤、有社会角色的作用。
为什么和甘秀走在一起,甘秀是“发廊妹”,坡坡是“大学生”,是地位的反差,给了他自尊,给了他安全感。
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我审视了自己,我走出“迷城”了吗?
在这个强者为尊的社会,我是按照本心的轨迹在行走吗?
这是一部伟大、深刻的文艺片,表现出了导演、编剧对农家青年子弟的人文关怀!
看完影片,备感沉痛,坡坡无疑是一个可怜人。
坡坡的可怜源于小时候的悲惨遭遇,源于原生家庭的悲剧,但最根本的还是原自社会的缺陷。
作为最底层的农民阶级的一员,坡坡上学需要妈妈即使遭受周围人的非议也要坚持进城做发廊妹挣钱。
最后他的妈妈因为不被丈夫理解,在和丈夫争执中,被丈夫失手推进河中而死。
也正是在他妈妈的这场意外中,坡坡也被他的父亲失手打伤了大脑,埋下了未来发生精神分裂的生理伤害。
坡坡考进了大学,他周围人的不是家里做生意的就是海龟家庭,或者是部队高干家庭。
总之,家庭条件十分优渥。
而他作为一名农民子弟只能半工半读,拼命学习,以争取微薄的奖学金。
在与周围人强烈的贫富对比的差距下,坡坡性格敏感而自卑。
甘秀也是一个农民子弟。
她美丽纯洁、聪明善良,但是为了挣钱养活家里有智障的弟弟,不得不在高二就辍学进城做了发廊妹。
影片的最后,甘秀被坡坡失手推进了河中,而坡坡因为精神分裂产生幻觉,以为是甘秀被自己的老乡强奸,所以就去警察局报案,由此他才被查出患有精神分裂症,从学校休学回家治疗。
影片最后,坡坡终于得知是自己失手害死了甘秀,悲伤的走进甘秀生前所在的发廊,此时幻觉重现,他又看到了甘秀,他向甘秀道歉,但甘秀却回答他说:我不怪你,我知道你是为了你妈好,为了我好。
看到迷城里面的甘秀的时候,我就忽然想起《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的那个小醉,一样的透彻。
我看电影很少记得演员的真名,但是我很容易记住他们在电影里的名字,他们在电影里的眼神、表情最容易被我记住。
看完电影我第一时间就上百度看两人是不是一人。
结果不是。
对于这部电影 我觉得吧 中规中矩 也许是得细细的品吧 我是没看出太多的亮点 整部电影的色调是冷灰的 不过中间有些细节带有温暖的色彩 【亲情 友情】我想电影的主轴还是连贯的 是讲述了一个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基于特定环境中的心结困顿的悲情故事 电影通过这个故事张显的是人性中的某个脆弱的一点 有时候人要学会放下 才能真正得到
从某种程度上,这部片子是伟大而深刻的,他关注了底层农民青年的境遇看后我一直在想,坡娃儿喜欢的是谁,是富家女还是发廊妹他出身农村,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到大学半工半读坚持着学业在周围同学或有意或无意的藐视中学习、生活着而童年不幸丧母的阴影在他的意识和潜意识中潜伏1、他喜欢的是女大学生,把泡到城市女大学生当做 脱离农村底层的标志。
他鼓足勇气约富家女看电影遭到拒绝,他就找到他在发廊看到的一个有大学生气质的大学生,就进而认识、约会,并谎称是女大学生带出来和同乡见面。
从这里看,他喜欢的是女大学生、富家女,但是他自卑,他约不到女大学生,就找替代2、他内心想对母亲“救赎”的愿望他童年,当发廊妹的母亲被他爸殴打落水身亡他背负着非议长大他恨发廊妹,但是他脱离不了对他母亲的爱他提议 发廊妹 去读大学其实体现了他内心 对同时做过发廊妹的母亲 的救赎的渴望另外,梦中已经死去的发廊妹要他 替她告他们也体现了他潜意识中 对间接或者说就是直接杀死母亲的父亲的控诉影片1小时6分钟的那段单车告白可能是整部影片最温馨的时刻3、影片关注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子弟的种种境遇,不同观念、层级;穷人和富人的冲突。
如 发廊妹大多是迫不得已,比如智障的弟弟,有病的家人如 进程农民工的性需求无处宣泄(片头即可看出)4、 底层人的自轻:对打工妹的歧视,是女大学生就畏惧,听说是发廊妹就同手动脚,即使他们体内自己的姐妹也在做这些发廊妹我想起多年前,我在求学春节归家那个漫长的火车上,临座的青年农民工挤兑同座打工妹的情景(后者称自己在地毯厂打工)最后再说 两句影片宣传 都是惊悚、裸露为卖点,但是影片企图表达的比它营销卖点要深刻得多,这不能说是一种嘲讽,社会已经宁可庸俗而不愿意深刻霍思燕饰演这种类型的女孩子得心应手,但是在最近其他参演的影视作品中却让人没有什么映象主角的重庆话说得确实有点歪从某种程度上,这部片子是伟大而深刻的,他关注了底层青年的境遇,比那些关注帝王将相、3D特效、假大空的电影好太多了,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有其伟大的人文关怀。
这也许是导演,编剧青涩的一部作品,但是坚持下去,你们必有伟大的作品问世。
用编剧的话结束这段随笔1:16:32 撑下去,你会好的1:34:20 我不生气,我知道,你是为了你妈好,也是为了我好
三星送给章导 一星送给霍思燕 打1星的 不要苛求了 看看柠檬 回来再补星吧
主题关注点独特,部分对白很有内涵,可惜一切都败给了杂乱不堪的镜头语言
眼好晕~~~还有以后电影海报能别这么不负责任嘛!!!
狗屎
很蛋疼的片子。。
一个从小有家庭阴影并患有妄想症的大学生的悲剧故事……
最多两星半。好题材为何偏偏拍得那么糊呢?拍摄手法和画面感实在粗糙有余,之前部分桥段的铺陈,既累赘又做作。
故事真的没有一点儿新的点。编剧可是邱刚健啊……剪辑也挺二的,废戏太多。
立意不错的,我们就是在这种人们被贴上标签的社会里互相伤害。
刚在电影频道看完后半段,改天再补上前半段,感觉还不错啦。男主人公的童年阴影的折射所产生的幻想。
霍思燕还挺好看
讲一个农村出来的男大学生童年母亲为了供他读书去城里当发廊妹被父亲殴打掉进河里淹死,从而有了心理阴影,喜欢女大学生,却遭拒绝,转而向小发廊妹,没什么意思!
如果国人对这类题材的国产电影就表示看不懂,很垃圾的话,我想中国电影就只能如此了。我隐约看到愚人船的吉他手有客串,不知道认错人了没
郭晓然演得真好,神情、打扮、步态,太真实了,大学的时候,你或多或少总认识这样的人。片子有点胸闷,但真不错,我觉得它在2010年国产电影里可以排名第一。我知道很多人不这么想,可是偌大个放映厅居然只有我们两个人,还是有点悲哀。
又是一部力求真实而显得做作的影片。看的过程中一度以为两个老乡都是男主分裂出来的不同人格,结果虽不中,亦不算远。看到男主在发廊外紧盯女主时便想到莫米的诗:我那么关心兰兰(发廊妹)是为什么呢?我又不是梅毒,我又不是政府!
珍惜生命,远离XXX
一星给剧本,两颗星给男演员。故事不够丰满
宿舍有个人在玩暗黑2,女主很性感,男主戴眼镜和不戴完全两个人,破破烂烂的大学宿舍和脏乱差的堕落街很带感。
还可以。算是大陆不错的惊悚片
虽然可以拍的更好,然而华语电影关于心理分析的电影太少,不知为何不受待见,《形影不离》和其一个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