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电影,单看电影简介的话稍微有点一头雾水,不太明白是要讲个什么类型的故事。
是有一段时间没有看这种比较零碎的散文式奇幻文艺电影了,这也导致我在影片的前半段疯狂走神,还好电影本身就比较散,错过一些小细节也没多大的关系,不过要是在宿舍看的话一口气应该是看不完的。
虽然影片150分钟显得有些漫长拖沓,而且大部分时候也都不知道讲了个啥。
但是片中有不少场景和话外音旁白的幽默台词设计都还挺有意思的。
影片主要集中在格鲁吉亚的库塔伊西进行拍摄(之前也没了解过这个国家与地区),这部电影可以算是写给城市的一封情书了。
这种捕捉平凡世界中某个城市街角的浪漫日常,比预想中要有趣一些。
在我们日常所生活城市中,一些离奇有趣的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又有哪座城市不想通过电影特有的魔力来描绘它呢?
本片的观影体验相对还算是比较特别的,在观众互动环节要求闭眼的时候我还偷偷瞟了好几眼银幕hh,上一次经历类似的互动环节应该还是在毕导《地球最后的夜晚》里(不知道算不算)。
没有看过科贝里泽的其他作品,以后有空可以去补一补,不过在这部作品中导演好像是自编自导加剪辑吧,网上的资料不太多。
影片用了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个人一直都还蛮喜欢这种拍摄手法的。
这场看的人相对还是挺多的,不过观影过程中后排有个大叔在电影开场没多久就开始打呼噜了可还行,他可能是看得煎熬,但是我们用他的呼噜声单当作配乐也挺煎熬的。
看完电影散场后坐末班公交到学校门口,才知道电影院里坐在我左边的是大一的小学弟,就还蛮凑巧的,就算不知道他混不混豆瓣hh。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当我们看这部电影时又看见什么?
导演在影片的最后用诙谐的语气自我调侃,我们并不奢求每部电影都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是从每部电影中都能收获所谓的人生道理或是感悟。
这很漫长,但是仔细想想,两个半小时,换取一个意大利的夏日,有什么不好吗?
这个漫长的夏日里,有两个倒霉蛋被邪恶的眼诅咒,失去了原本的样貌,也因此错失了与对方重逢的机会,玫瑰还没绽放就被对方误以为枯萎。
在被诅咒的夏日里,丽莎相信咖啡和纸牌还有那懂得巫术的女人可以解除诅咒,乔吉显得无所适从,他接替咖啡馆老板在天桥上做起了单杠引体向上的生意,他代替原来的乔吉把足球丢给孩子们,那个足球滚落在孩子们的脚边,激烈碰撞,沾染了夏日的尘土和高温,落入河流中,仍旧被激烈冲撞着,随着夏日一起飘远。
两只狗狗因为观看足球赛的场地分道扬镳,其中一只还去远足登山。
房间里喝酒的老人讨厌呼吸被开水壶的尖叫掌控的感觉,把开水壶扔到窗外。
男人女人们聚精会神地在剧院听球赛,在露天酒吧看球赛,无人问津的河边咖啡馆乔吉受老板之托用投影仪在放球赛,影像投放在河边的石碑上,五颜六色的光影把雕像的面容映出不同颜色的情绪。
他们也是在这里碰到了寻找情侣的导演。
因为不擅长拒绝就同意拍摄,然后茫然地去拍摄现场,去看试映,期间一直默默等着以为会出现的那个夜晚在路灯下和自己聊天的人。
最后有没有猜出来那个人就是对方呢?
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邪恶的眼在诅咒他们的时候,抱着他们永远不会认出彼此永远不会在一起的恶毒想法。
可是一切都在这个漫长的夏日里顺理成章地发展,球赛,小狗,足球,孩子,赶集,披萨,蛋糕,电影。
还有,爱情。
最后,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咖啡馆老板躺在河边的椅子上对丽莎描述第比斯安静的冬天。
能有什么,比在热闹冗长的夏天去描绘一个冷淡安静的冬天更浪漫更迷人的事情呢?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拋開書本”。
这是一部有点“致幻效果”的影片,很多人看完后,几乎想要住进片中的格鲁吉亚古城,导演用了大量长镜头,记录不同年龄的孩子,等好友一起去看球赛的狗狗,热门的球迷聚集点,桥梁,河流,露天咖啡馆,冰淇淋店.....这也是一个拒绝程式化“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在初见后遭遇诅咒,换了脸,失去各自最擅长的能力,由此开启长长的失落和寻找之旅。
“失落”是隐在私人空间的,在公共场所,Lisa和Giorgi仍维系著表面的平静,承受著诅咒造成的后果。
整部影片是“反煽情”也拒绝“戏剧化”的,如果是一个习惯于观影过程接受强刺激,或是期待被催泪,被戳中笑点,这部影片的效果可能是催眠。
观影中,我唯一找到的“高浓度的”、“有情绪的”句子出自中间部分的一段旁白——“丽莎和乔治每天见到彼此,然而,他们一直在寻找对方。
”(Lisa and George see each other each day. But they are still searching for each other.)我很喜欢这句旁白,也许因为它符合我当下对于“爱情”的理解,或是纯粹由于它文字表达上的美感。
我也很爱这部“想要说很多”同时又大量留白的影片。
如导演在影片自述中所说,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爱情)电影学习接吻的。
我也意识到我过去“不接地气”的浪漫主义,很大程度是被诸多爱情片“启蒙”的。
我(们)太过追求“戏剧化”的情节,以致有时难以忍受高浓度/重口味影片之外“平淡”的日常生活。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提供另一种进入电影/真实生活的视角:如何从“日常”出发,抵达不平常?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what do we see when we look at the sky?
采访:梦卿导演:亚历山大·科贝里泽 (Aleksandre Koberidze)翻译:Miranda、梦卿校对:梦卿Q: 在这部电影里,有一些情节像是个人对童年记忆的追忆。
有趣的是,当一个人渐渐长大,他对童年的记忆也慢慢退化消失了。
似乎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欣然地接受了这样的事实,没有人质疑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请问你为何设计这样的情节呢?
A:好的。
其实,我所记得的童年发生的事情屈指可数。
现在看来,那些记忆没有完全消失,只是少之又少。
但是,当我想到,某些在过去好几代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我又觉得这样的记忆越来越少了。
这是一种持续在消失的东西,一方面来看,对一些事情的记忆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是伤感的。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认为它很糟糕。
所以,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实现的话,至少在电影里,我尝试给这一部分(童年记忆)留白。
Q: 我发现,电影中有很多长镜头是在河边,桥上,当地市民喜欢的地方拍摄的,而不是在库塔伊西(Kutaisi)那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我想问一个关于这取景地点的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完全在库塔伊西拍摄这部电影呢?
你如何看待这座城市?
A: 虽然今天的库塔伊西,只是格鲁吉亚的一个小城市,但对我们(国家)来说,它的地位却是非常重要的。
库塔伊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许多对格鲁吉亚影响深远的事件都是从库塔伊西开始的,我们的政治、很多重要的人物都生于库塔伊西。
所以,库塔伊西是一座有着辉煌过去的重要城市。
但我并不了解它现在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怀着好奇心,想去那里看看,了解一下库塔伊西现在的情况。
因为它的辉煌历史,库塔伊西这座城市给人很多的愉悦,几乎每一栋房子里都曾经住过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曾经发生过重要的事件。
这也是一座非常热情的城市,从抵达这里的第一刻起,我们就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好客。
所以,库塔伊西总体上让我感觉轻松惬意。
接下来,我们(剧组)需要去建立一种尊重,需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这座城市,不去过多地打扰这座城市。
Q: 所以库塔伊西不是你的家乡。
你只是选择了探索这个地方,并在这里拍摄这部电影。
A: 是的,这不是我的家乡。
但我的祖父母住在那里。
Q: 我想知道,这部电影是如何诞生的,是先有这个故事,还是先有关于这座城市的灵感?
观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真切地感觉到,城市本身也像是一个角色,一个其他所有人都在渴望的角色。
你是怎么找到影片第一个画面的?
我觉得,当你拍出这部电影,无数的可能性都被打开了。
A: 拍摄这部电影,我首先是有一个想法,一个关于“换脸”、关于改变外貌的故事。
但我的初衷还是拍一部简单的电影,拍摄地是库塔伊西这个小城的市中心,集中在一个地方拍摄。
当我们来到库塔伊西后,我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在那儿生活,之后才正式进入拍摄。
拍摄过程中,几乎每天剧本都会有所改动。
有时候,我们遇到了某个人,我突然有想把他或她加入到电影中的想法;或者我们看到了一条我们想拍摄的街道,剧本的场景也随之改变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在一两个地方拍摄,但到了最后,变成了一部发生在整个城市的电影。
Q:我想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某种程度上给人一种有些“超现实”的欢愉感?
影片开始不久,就有两只街头流浪狗,相约去看足球世界杯,像这样带有这浓厚童话色彩的桥段,在全片中有很多。
你是如何去把握电影真实感和“可爱桥段”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的,如何确保整部影片不会给观众过分甜腻的感觉,也不会让观众觉得这纯属导演用来唬人的炫技手段?
A: It's Something that could happen. But I followed my intuition, in in my last film, I tried things like this even more. And somehow it worked. It didn't went into the direction of being too sweet. On the other hand, I always think about how to break it somehow? Because if all the films tastes like this, then it's will become too sweet like a Candy. But there are also moments which are different, which are sometimes harder or which are confused a little bit, or which are very everyday life things. So, I think there has to be some balance, and it is an intuitional thing. Also, it’s the same thing with music. Sometimes I know there are things where and when it becomes very romantic or very sweet. And then while working, we were saying, “okay, maybe the next thing we have to it’s a very different, because we need to break it, and to go the other direction. 我认为,你说的这种甜腻感,是观众可能产生的感觉。
但我选择追随我的直觉,在这上一部影片中,我甚至更大程度地尝试去营造这样的感觉,并且我发现,这种跟著直觉走的做法是行得通的。
其实,整部电影并没有往太过甜美的方向发展,而且我在拍摄的过程中总是在想如何打破这种甜美可爱的感觉。
因为,如果一部电影纯粹只有这类“童话感”,它会像糖果那样太甜了。
不过,影片中也有很多打破童话的时刻,有艰难的时刻、有困惑的时刻,也有日常生活中关于各种琐碎小事的时刻。
因此,我觉得我的影片需要抵达某种平衡,但那是一种直觉的东西。
配乐/声音部分也同理,我也试著在配乐上实现平衡。
有时候,在某些场景下,特定音乐会给人非常浪漫,非常甜蜜的感觉。
但是,当我们处于这种感觉的时候,我会说,“好吧,也许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采用完全不同的音乐,我们要展示非常不同的一面,因为,我们需要打破当前的感受,探索另外的方向。
”Q: 整部影片中,几乎没有令人不适的情节,整体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
很多人说想要生活在影片描绘的世界,成为那里的一部分。
为什么你选择创造这样一个没有太多戏剧性和冲突的世界?
A: 其实,原剧本中,有写道很多冲突。
但是,当我们拍摄越多这样冲突性的情节,我越发觉得,真实世界已经有如此多令人愤懑的事情,人们对此充满不安;自然而然地,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情节拿掉,不在我的电影里呈现这些冲突。
显而易见的是,政治环境影响着每一个人。
如果在电影里继续重复这样的情节,我自己都觉得无趣。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对这些冲突有所了解。
所以,我决定把冲突的部分从我的电影中略去。
Q:在影片开始,男女主角因为受到诅咒,容貌都改变了。
他们也失去了自己原本最擅长的技能,比如女主角是个医学生,她却想不起来任何医学知识,男主角原本是一名足球运动员,他却完全不知道怎么踢球了。
面对个人生活中的重大变革和打击,男女主角都表现得很平静,在我看来有些“过分平静”;他们似乎只是承受这样的改变,没有“发疯”,没有作出任何激烈的反应。
并且,整个影片都呈现出这样的平静感。
为什么你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去呈现男女主在经历生命中重大变故时的状态呢?
A:我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是,这只是我们能看到的部分。
电影所呈现的是男女主角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段,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具体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或许也有歇斯底里的时候,但那只是当他们独自在家的时候才发生。
而影片中只是没有呈现这部分而已。
男女主角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们用这样一种平静的状态,去掩盖私人生活里的重大变化,从而尽可能地不去打扰周围的人,或影响周遭人的生活,因为,其他人也有他们自己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和打击。
没错,对个体而言,这些变故是他们私人生活中的大事件,而他们选择尽量自己去承受和消化这些部分,至少,在公共空间,他们选择不去呈现这一面。
Q:所以,你更多的是展现主人公的公众形象(public image),而涉及到个人内在的精神危机,或者情感波动的部分,你选择留白,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体会。
A:是的。
因为这是非常私密的时刻,我想,在遭遇重大(外部/内部)危机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希望有一些不受干扰的独处时间。
我觉得,给他们属于自己的空间也是一件好事。
即使他们是虚构的人物,但是,如果我把他们看成是真实的人,我们还是要给他们私人的、私密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无顾虑地和自己共处。
Q: 我认为男女主角的“不作任何的反应”的“反应”是很有意思的,哪怕是一个震惊的表情也好,也是对重大打击的一种回应。
在现实中,没有人会愿意被动地接受降临在他们身上的无法预料的命运,无论是好是坏。
而在影片汇总,主人公却全然接受了,并且一如既往地过他们的生活,接受那些本不属于他们人生规划之内的工作,我认为这非常有趣。
A:也许他们是不接受命运安排的,也许他们在某些时刻也会变得非常情绪化。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人在遭遇重大变故的时候,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也许,在真实生活中,人们的反应和举止是很不一样的。
人们可能会有你所说的那样“剧烈反应”。
但事实上,没有人会知道,在面对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反应;也可能,人们的反应就像电影里呈现的那样。
我相信没有人会大声尖叫,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这很奇怪。
实际反应很难预料,人的心理活动本身就是复杂的。
Q:影片中有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Lisa和Giorgi每天都能见到对方,但他们仍然在寻找对方”(Lisa and Giorgi see each other each day. But they are still searching for each other.”我很喜欢这句旁边。
你是怎么想出这句话的?
为什么选择这样一句话来描述他们的“浪漫关系”,或者说,这句话表达的更像某种对”浪漫主义的解构"(deconstruction of romanticism)?
A:我一直在寻找它,因为,我们现在聊到,我们几乎看不到演员的任何情绪表达。
当你拍电影时,我认为,至少对于某些电影来说,注入一些情感成分是很重要的。
我知道,讲故事的人(即片中的“旁白”)所说的话,这一属于旁白的文本,是我可以借用的一种工具,用来在观影者身上激发某些情绪。
有时,我会尝试这样的写作方法,尽可能简短,但一定要直抵人心,抵达大脑的情感部分,抵达观众的心脏。
和心脏的这个非常激动人心的部分一样。
Q: 如你所说,电影中的一些台词可以向观众传递一些情感。
那影片中旁白/叙述者的作用是什么呢,或者说,旁白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我还记得,旁白部分有一句话是: “当警示音响起时,请闭上眼睛!
”这是直接向观众发出“指令”的话,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
我在想象,如果是在电影院里,在场的观众会按照这个命令闭上眼睛,还是会继续睁大双眼呢?
和观众有一些互动与“对话”这个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呢?
A:从一开始我就很清楚,如果我要去做一些严肃的事情,要探讨一些严肃的议题,那我可能要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来讲述。
童话故事一般都是老人讲,孩子们们听;而且至少在今天的文化中,它需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
我使用旁白的想法就是这么来的,我从小是听奶奶给我讲童话故事长大的,所以很自然地,这成为我认识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
我希望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你可以放松,边玩边听边看,觉得自己就像个被照顾得很好的孩子一样。
但是有的时候,我也不想让观众完全沉浸在这样一种感觉里,被旁白所填满,有时候我们需要打破它,否则影片会变得太过甜腻。
Q: 你花了多长时间完成这部影片的拍摄呢?
我发现,在你的电影里,你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电影摄影的语言,每一个呈现出来的镜头,都给我们(观众)带来某种惊喜的感觉;我想,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大量时间。
当你在拍摄的时候,你是每天都在发现新东西,还是说一切都敲定了,每天早上醒来时,你已经知道自己要拍什么了?
A: 你说的两种情况都有。
整个拍摄其实是一个在剧本写好的前提下不断发现新想法的过程。
在实际拍摄之前,我们四五人的小团队一起去了库塔伊西。
去的时候是2018年夏天,刚好是世界杯进行时,我们在那里待了将近一年,为电影做研究准备,所以开机以前,我们对想拍摄的场地点和事物就比较熟悉了。
我们一共有差不多10天的时间来拍摄,对我们来说,时间是非常充足的,我们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去理解,也有时间用来放松,等待事情自然发生。
原先的剧本在拍摄的时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整个工作过程还是非常辛苦的。
所以整个拍摄过程,我们一直“即兴创作”与遵循剧本之间寻求平衡,有时候,我们会说:“现在是时候把镜头转向和演员相反的方向了。
”或者,我们可以拍摄一些计划范围之外的东西了。
Q:电影里,你也拍摄了很多人,比如“真实的人”(real people),他们都展示了生活中真实的面向,有人孤独地坐在公园里,有的人显得很快乐,这种手法有很强的“电影院观光客”的色彩(注:cinema-tourism,特地参观那些因电影或电视剧而火起来的特定地点与景点的游客,而类似这样的情节在这部电影里多次出现。
你为何决定让他们在镜头下完全自然,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A:是的,对我而言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前些年,我拍过一些纪录片。
一开始,拍摄真人真事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第一,这是一个普通人,他/她这不是在表演,第二,这也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她本身比电影能呈现出的东西要丰富得多,每个人生活中都有某些“戏剧性”的部分,且每个人生活里所携带的戏剧性都是真实的,这些比电影本身更辽阔,更重要。
所以,拍摄非专业演员的“真人”变得非常困难。
这也是我们这这部电影基本原则的缘起:我们不拍人的脸部(特写),只拍人的某个部分,比如人的背面,或者他/她的轮廓剪影。
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避免过于私人化”的方法。
(a method not to go too personal)这就是为什么,在我电影里露面的“真人”,我不会问他们“你是谁?
”“你是做什么的?
”这类问题,因为这部电影里没有试图去探讨这些问题。
相反地,我们只想停在表面。
在我看来,观察人的行为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观察那些看足球赛的人。
但是,不拍摄他们的脸,对于摄影师来说是一大考验,因为当时的拍摄地有30个球迷,我们需要拍摄他们同时避免拍到正脸部分。
Q: 在原本的影片里,你插入了用镜头记录60对伴侣的“拍电影”的故事,影片里,被选择的60对伴侣中,有一些并不是现实中真正的伴侣,但片中剧组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还是选择强行把不相关的、非恋人的两个人拉进拍摄计划,每一对伴侣需要站在镜头前60秒的时间,以纪录片的形式被拍下来。
这样一个“画中画”(电影里的电影)的拍摄形式,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为什么选择这种表达呢?
A: 首先,我在寻找一些可以帮助这对伴侣(Lisa和Giogi)的东西,因为他们经历了生命中的重大变化,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周围也没有任何可求助的对象,因为没有人知道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对于Lisa和Giogi来说,这是很无奈的时刻。
因此我想,在电影里再拍一部探讨爱情主题的电影,或许对Lisa和Giogi有帮助。
对我来说,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拍摄情侣的过程,和整个实验过程都是非常有趣的:你是可以感觉到,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对彼此的爱,你也可以感觉到某些伴侣之间并没有太多连结。
这一过程是很关键的,如果你能从中理解某些东西,人与人如何互相关联,这对“伴侣”真正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最有趣的点。
因为。
即使讲故事的人告诉你,“他们是彼此相爱的”,你还是可以从他们的互动中明显感觉到,他们彼此无感。
Q: 那么,你是否觉得电影或摄影机,是像镜子一样的存在,它可以帮助被拍摄的伴侣或是外界,真正看到一段浪漫关系的实际 “状态”:他们是真的彼此相爱,还是更多地想要展示给外界“我们在一起”的形象。
但是,有没有可能,有些人是在镜头前表演,而不是呈现他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关系?
或者说,人们表现得很甜蜜,但其实生活中并不是那么恩爱的。
A:我觉得,两种可能都成立,他们在镜头前表演和呈现真实关系的状态都有。
一方面,如果你回想至今看过的所有电影,在看之前,你已经知道他们是演员,他们在表演。
但另一方面,有的时候,当你投入到剧情之中,你会自然而然地相信电影里的主人公是相爱的。
这是我们看电影时经常会有的体验。
当我们看到演员们扮演情侣的时候,即使我们知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相爱,但还是会沉浸在演员精湛的演技中,并被他们的感情所打动,甚至为他们的爱情而掉眼泪。
在我的这部电影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也是相似的。
这就是用电影讲故事的神奇力量所在。
另一方面,作为拍摄者本身,我很清楚地知道有些是真实的人生伴侣,而有些不是。
但我还是选择把他们都放在一起,这其实是我的意图的一部分,不仅仅是拍摄真实的伴侣,也选择现实中不是伴侣的人,临时组成“荧幕伴侣关系”,我只是想看看他们之间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但其实在某些时候,我也会在拍摄过程中感到不安。
因为,当你把两个陌生人放得太近的时候,是非常亲密的做法。
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有时候他们之间的距离太近,近到对我来说有些过头了的时候,我会反复地质问自己:“我是不是在做错误的尝试?
”但好在每一对的拍摄时长只有一分钟,一分钟结束后,我会马上喊 "停!
"Q: 这有点像是以相机为媒介,在镜头前做实验。
A:是的。
在拍摄这些(真实或临时的)伴侣的过程中,我的不适感越来越强烈。
我问我自己:我究竟在做什么?
他们是不是距离太近了?
当我拍摄他们的时候,可能获得的信息量太大了,看到了一些我并不想看到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一开始,我原本打算在最终版影片中给每一对情侣一分钟的时间,但是到最后,我剪出一个比原版短很多的版本,很多原本是打算呈现情侣的画面,被纯粹字幕取代。
所以,当你看电影的时候,你在“阅读”(字幕),肉眼可见的内容很少。
没有想到是这样的风格,反而有点后悔因为时长选择了换票从院线到家中自行观看。
中间有段与观众的互动,听到第一声响闭眼,第二声睁眼,也变得毫无气氛。
色调非常喜欢,想到了《春光乍泄》的海报。
本以为是个冗长风景片,没想到挺多细节和近景,以及不少有意思的对话,和旁白跟观众的隔空对话。
虽然里面出现人物众多,其实就几个主角,一个运动员男主角Giorgi,一个学医女主角Lisa,还有一个做小生意的大叔(雇佣了女主角,还因为随手找人帮忙偶遇了男主)。
以及拍电影的Nino姨和Irakli叔,助手Lado小哥和负责找演员的Ana姐。
电影海报那个球,是end of part 1的场景,操场一jio起飞,结果落在了河里漂走。
这个出其不意的转场真棒。
还有许多有印象的镜头——河在流淌人在跑楼梯;老爷子把烧开的水壶从炉子拿起直接开窗给扔了;小狗伙伴相约看球,结果Vardy被鸽了,Marzipana跑去Red Bridge Pub而不是“传统看球”选择的那个剧院旁的路边摊Dino Express;1/4决赛,出现了四只狗,除了黄狗Marzipana和白底黑点Vardy,还有朝山上跑看球的黑狗Gishera,和一只在路边犹疑不决的浅棕色长耳Kharahura(此段堪称全剧最可爱);桥上设个杆子吊2分钟(字幕写的pull up bar,但是这没有向上,只是吊着),奖励从路边摆摊卖咖啡和冰激凌的大叔的一顿饭到接手小伙主角Giorgi的100块(好奇有多难,甚至还发给了coach叫他试试看);预想中的看球人群没吸引来,大叔只能靠冰激凌的美味招揽生意,结果好不容易来了群逃课学生点了11个甜筒冰激凌的大单,女主角Lisa发现冰激凌机没准备好;在一棵大树下的石桌上的生日聚会,摆满了当地特色的蛋糕和糕点(饿了);最后电影拍了,请出镜的情侣来观看,数了数,包括男女主角,一共六对。
起先Ana劝说迟疑的男女主出镜的时候,明明说我们选40多对你们肯定不会入选(LOL)。
这时候G先生和L小姐,估计明白了什么,我的理解,就是爱情的不同阶段,他们是相遇,还有在一起,携手到老,and so on. 电影最后,阿根廷赢了球,男主却因为送女主回家错过了观看决赛。
五个小男孩,金色笔刷一挥,人手背后一个messi 10的背影现THE END。
*希望这部电影能被VIFF回炉展播,有机会一定去剧院坐红沙发,点个喝的再看一回。
*看完想吃Khachapuri了。
之前在仓库区的Lamajoun吃过一次,还挺好吃。
*电影Q&A主持人说,喜欢你的电影那种轻松的氛围,让时间慢慢说话(跟现在许多的矛盾和冲突的展现相佐)。
原来这是导演的毕业电影,他2008年开始在柏林学习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希望能做点什么。
神奇的在他那个学校,可以学习as long as you needed,于是12年的时间,也没啥评分系统也没啥硬性规定,就是有点子了跟老师同学聊聊天,没事还能去一栋楼看看电影,这么晃晃悠悠过来的。
估计就是这种“没有评分也不需要证明自己“的院校,才能培育出能拍这种风格电影的人才吧。
这是我为数不多看完预告片之后就爱上的电影,期待了几个月也果然没有失望。
如果借用电影的风格描述科贝里泽的新片,那么就像柏林学院和新浪潮的巧妙结合,也像遥远的格鲁吉亚吹来的一阵夏日暖风。
与金熊奖《倒霉性爱》中布加勒斯特不同的是,库塔伊西的城市掠影中所展现的是一种浪漫抒情至极致的生活之美。
电影以一段被诅咒的奇幻爱情邂逅开启,但与常规的爱情故事不同的是一直隐忍暧昧的镜头和超现实主义的情节。
短暂的两分钟脚部特写讲述了二人的偶遇,夜色下人物小到几乎看不见的大远景讲述了他们的第二次相遇,没有面部特征,没有更多的动作描写,我们只能依靠对话听到他们的故事。
在旁白的引导下,Lisa似乎可以与周围的万物交流,她听风说她和Giorgi这两个陷入一见钟情的人会受到诅咒,一觉醒来,他们果真变了样子,也失去了他们得以谋生的技能。
这两种独特元素的加入创造了“互相认不出却彼此有联系”的遥远的亲切感,一直延续到影片的结尾,两人在同一时空甚至很多时候同一景框中,两个人的生活相互独立,隐约的关系却时刻可爱地跳动在荧幕上。
与这两个半小时的氛围相称,结尾是久违的完美结局,咒语消失,两个人在机缘巧合中一起拍照,恢复了原来的模样,依然隐忍暧昧,但爱意氤氲已然与周围闲适浪漫的环境融为一体。
也正因为这种遥远的亲切感,使得影片在不丢失主线的前提下更加合适地嵌入库塔伊西的城市群像:关于两只狗狗的拟人化处理,夏日中看球的大人,聚会过后相互道别的年轻人,踢足球的孩子们,城市和乡村道路的远景,扔水壶的大爷,人们脸上的笑容,树枝,河流……科贝里泽通过这种片段式的处理渐渐搭建出一套完整的平静安好的电影空间,让观众的视角同摄影机的视角一起作为这座城市的观察者和Giorgi与Lisa爱情的见证人。
看到最后,我们会感觉到,导演并非是要讲述一部美妙的成人童话——它只是小镇生活中的一隅,是镜头下美丽生活的一处小小佐证而已——而是以可爱细腻的眼光去看待不完美的生活:“一切都按应该的那样发展。
”旁白的声音与导演的心声合二为一。
就电影风格而言,它其实不仅仅是我前面所说的柏林学院和新浪潮的巧妙结合:除了城市形象,灵性的旁白、观察角度和侯麦式小品外,科贝里泽还加入了布列松式极简主义特写(如脚部特写,被打碎的玻璃杯等)以完成前期构造的疏离感,以及默片叙事形式。
很多小情节中,音乐代替对话和环境音效成为叙事的动力源,通过音色和调性给观众或和谐或不和谐的听觉体验,并将这种体验实时带入剧情中。
这种多元的电影风格观感真的非常美妙。
饱和度极高的16mm胶卷为镜头带来了绘画式的眼光,亮绿色为主的色调为库塔伊西带来了十足的夏日氛围。
在镜头频繁的推拉中,个人视角和社会环境相互切换转移,也构成了娓娓道来的极佳节奏。
此外导演还有一个非常新颖可爱的与观众互动的小设计:在Lisa入睡的时候也让观众在倒计时后徐徐闭眼,这不仅仅是“打破第四堵墙”的一个巧妙想法,同时也是在导演观众的行为和思绪,也可以说是一种短暂的沉浸式体验,让第二天会变成什么样子的悬念变得更加吊人胃口,我猜没有人会在看到这段的时候不会心一笑的吧。
在影片结尾对俄罗斯文学巨匠尼古拉·果戈理的致谢中,旁白遗憾地质疑了这样一部似乎对世界没有实际利益的电影的意义。
在混乱、充满利益的世界中,这是一种理想主义却微不足道的反抗。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到什么?
至少还有人在谱写生活之诗,也有更多的人看到了他。
<02:26:06> : “Such things do happen, rarely – but they do.” (9.5/10.0)
这是一部如果没有电影节很可能更湮灭无闻的电影。
这是导演亚历山大·科贝里泽的第二部作品,拍摄于格鲁吉亚的第三大城市库塔伊西,冷门导演冷门城市。
这部150分钟的电影没有故事,或者说聊胜于无。
主线故事就是一对年轻人的邂逅。
足球运动员乔治和年轻药剂师丽莎在街头偶然相遇,他们约定再见面。
但他们的爱情遭遇“邪恶之眼”的诅咒,幼苗,雨水槽,甚至风,都想提示他们,但他们没有明白。
于是第二天,他们的相貌发生变化,乔治和丽莎变成了另一个乔治和丽莎,而且他们失去了自己最擅长的技能和知识。
他们放下了爱情,游走在城市里,谋生或发呆。
交代故事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其他时间里观众跟随导演的眼睛漫游时空,但不仅仅是看,更是感受。
一座城市在电影中被赋予新的面貌,从“平平无奇”到勃勃生机。
这里有河流,森林,草地,有喜欢看足球的狗,有可以吃冰淇淋的咖啡馆,有路灯整齐的街道,有聊天的腿,踢球的腿,吃饭的腿,有各式各样的路口,各式各样的墙角,各式各样的桌椅,各式各样的风吹过各式各样的寂静。
这座城市的浮光掠影像幻灯片一样徐徐展开,导演似乎毫不在乎“故事”,足球在水中漂流的长镜头,踢球少年的慢镜头,还有很多零碎的蒙太奇,仿佛处处无关紧要。
在街头“摆摊”的乔治和在咖啡馆打工的丽莎,偶尔出现在画面中,似乎也忘掉了自己主人公的身份。
电影里的人很少对话,很多对话场景镜头只是远远看着,他们在谈论什么观众无从知晓。
存在感最强的是娓娓道来的旁白,介绍人物,陈述故事,解释疑问,大部分时间是在喃喃自语,思绪万千。
电影最后,乔治和丽莎被拍摄纪录片的导演偶然拉到一起,咒语突然消失了,他们就这样重逢了。
没有欢欣鼓舞的温暖场面,这个结局只是旁白的男子用低沉的声音平静地讲出来。
直到此刻,我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没有目的,为什么是这个人,这条街,这棵树,这片光,不用思考,镜头没有目的,旁白没有目的。
看就是目的。
感受就是目的。
故事是虚构的,贯穿其中的一直被讨论的足球赛也是虚构的,导演只在旁白暗暗地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最暴力的时期”,人们都很冷漠,但这都不重要。
导演甚至夫子自道地自我设问,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材?
这对社会没有意义,毫无意义,“然而如果你仔细想一想,这个故事确实有一定道理。
”为什么生活中的每件事都需要“意义”和“道理”?
意义和道理是不是已经超越了生活,甚至遮盖了生活。
在“后浪电影”采访中,导演解释片名的涵义:每次梅西进球后都会朝着天空望去。
他进球时的经典动作,他与我们头顶这片天空的联系,这些一直令我印象深刻。
他有着自己的理由抬头仰望天空,我们亦是。
这是一个具备个人经验的普世性动作。
世世代代以来,人们都会仰望头顶的这片天空,所见之物也有所不同。
现在,我们可以在学校里得到关于“天空”的精确答案,但我感觉未来也可能会再次发生改变。
导演在一些采访中的表述很朦胧,甚至用诗歌来“阐释”电影。
他拒绝定义电影,他用诗意的方式解释电影,就像电影里多次出现的转场诗歌。
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散文诗。
有人根据简单的剧情想起了辛波斯卡的《一见钟情》,也许这是导演的灵感来源之一:《一见钟情》......如果从未相遇,他们确信,他们之间将什么也不会发生然而,从街道、楼梯、走廊传来的词语在说着什么?
也许,他们已无数次擦肩而过?
我想问一问他们是否已不再记得——在某扇旋转门里在瞬间,他们曾看见彼此的面容?
也许,在人群里,曾低声说“对不起”?
在电话里,不经意地说过“打错了”?
然而,我知道答案。
是的,他们已忘却。
他们如此诧异,多年来机遇一直摆弄着他们。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辛波斯卡诗选2》但我觉得电影的感觉更像辛波斯卡另一首诗:《种种可能》......我偏爱有所保留。
我偏爱混乱的地狱,胜于秩序井然的地狱。
我偏爱格林童话,胜于报纸头版。
我偏爱无花的叶,胜于无叶的花。
我偏爱割掉尾巴的狗。
我偏爱明亮的眼睛,因为,我的如此晦暗。
我偏爱桌子的抽屉。
我偏爱许多此处并未提及的事物 胜于许多我不愿说出的事物。
我偏爱那些散漫的零 胜于被编排成序列的零。
我偏爱昆虫的时间,胜于星辰的时间。
我偏爱在木头上敲打。
我偏爱不去问还要多久,什么时候。
我偏爱惦记着可能性, 存在自有其理由。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辛波斯卡诗选2》在如此呆板、凝固、束缚,人人带着镣铐跳舞,带着枷锁冲锋,狂热追求确定性的当下,需要提醒自己,生活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
天空永远在那里,只是我们忘记了仰望。
格鲁吉亚电影《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首度引发关注,是在2021年初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它拿了最高调的会外奖:主竞赛单元的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除了看起来是个日本电影式的流行长片名,小国家、电影冷门地区的电影,很难引发持续更多的关注。
小,意味着波动起落,产量不均,整体上,也缺乏国际平台的曝光。
大半年过后,《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先是拿下了平遥国际电影展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的特别表扬,又打入《视与听》杂志的年度十佳电影榜单。
然而,本片并非战力超群的程咬金,有人宣告它年度最动听,也有人说它不知所云——平遥的放映场次,不少豆瓣影迷抱怨它难以进入。
电影有一大部分内容,恰如差评者所言:极其松散,没有故事线索可言。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散文日记体的影像电影,是非常时期的非常电影。
真人不露相的导演,广邀世界各地包括大陆影迷,只要开始看我的电影,大家就是好朋友——他就像《大佛普拉斯》的导演阿尧,冷不防以画外音现身说法,参与到自己拍摄的电影之中,邀请大家,一起做游戏,“3、2、1,天黑请闭眼”——请在恐怖的提示音后闭上双眼,再次听到提示音后,打开双眼。
有意思的是,PYIFF话题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也玩了这么一场影像游戏,当即坠入路边野餐的乡野,光怪陆离的世界。
这些事实合在一起,都一再告诉我们:有些电影,它是只能属于电影院的🎦。
纵然毕赣在后来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也采用了中途戴3D眼镜的观影提示。
但都不用到3D技术被全民喊打的《沙丘》,这种玩法,只是令我更抵触拉高电影票价的3D片。
导演邀请观众参与游戏时,你很容易配合,也可能觉得鬼马,什么玩意啊不以为然,这时候,你会注意到身边场内的些许骚动。
自然有人是愿意配合的,只要进了电影院,就把自己的一切全部,交给了电影。
有些人却冷眼旁观,偏要张大眼,等着看这野路子导演杂耍露怯,多可怜。
如此,城中邂逅的情侣,被邪眼诅咒,更换了原来容貌,就此每天看见却错过。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在开场不久,就制造了一道分水岭。
有人投入,享受起来小城畸人的阳光普照,有人发现故事失焦、方向跑偏,阿猫阿狗都出来了。
电影抛下这么一个事,有头,当然也得有尾(其实慢慢的也容易猜中)。
可是中间,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它大谈小城里的狗,世界杯比赛转播,卖冰淇淋和啤酒的河边咖啡馆,吊单杠收割智商税是男人就挺过120秒的游戏。
小城似乎处在无尽的,过于绵长,不会休止的夏日。
今年的平遥,也俨然是阿根廷球迷的节日,有《永安镇故事集》悲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也有《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放足了一曲《意大利之夏》,还让这支队伍拿了世界冠军🏆。
这座让我不止一次发出“我想生活在这部电影里”、“想出国去玩!
”的城市,叫库塔伊西(PYIFF字幕翻译为库泰西),是格鲁吉亚的第三大城市(第一大城市是首都第比利斯,第二大城市是我写《站台》影评出现的巴统)。
影片也叫我想起十四年前,淘碟时代的西班牙电影:《在希尔维亚城中》。
平遥影展放映开头,导演录制了一段“你们看不见我,但我真的在这里”的PYIFF订制版问候视频,这个与电影知行合一的创意,已经值得给它加一星。
它在事实意义上,打动到了我。
瘟疫蔓延时,活生生的人,变成看不见的鬼。
外面的世界,被阻碍,被隔离,被化约为躺平、失败、不可理喻的危险地区。
而这部电影,或者电影节的意义,恰恰在告诉我们,世界本来的样子。
它还会以电影的样子存活,一直如是。
高加索三国与足球的故事,当然不只是电影里,夏日暖洋洋的面相。
它也有血腥残酷的一面。
格鲁吉亚往南,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征战不休的纳卡地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有一座毁于战火,被夷为平地,至今未能复元的城市阿格达姆。
阿格达姆有一支足球队卡拉巴赫,它的主场酋长体育馆建于1952年,后来同大清真寺和整座城市,变成了留存到此时此刻的“战争废墟博物馆”。
这支失去主场的卡拉巴赫,在巴库落户暂驻,却在阿塞拜疆的超级联赛,愈战愈勇,打进了欧足联比赛。
同在纳卡地区,归属亚美尼亚,纳卡首府的斯捷潘纳克特足球队曾是苏联足球的一支劲旅,它被禁止参加国际球赛。
如今缺乏经费,战绩萎缩。
足球在世界各地滚动,纳卡地区的战争也还在继续。
既有卡拉巴赫人放话,要杀光亚美尼亚人,赤裸裸的种族挑衅。
也有亚美尼亚人因为人口少,军队兵源紧缺,职业足球队员不得不脱下球衣,披挂军装上前线的惨烈故事。
对阵双方以外的观众与看客,都希望这场比赛,能够握手言和,而不是分出个输赢胜负。
然而,如今的世界应顾不暇,交织千年的仇恨与血泪,似乎很难在这代人身上消解。
高加索山脉下,亚欧大陆咬合的纳卡地区依然被人们忽视着,这块地方太边缘,问题太复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圣诞节休战(即2005年法国电影《圣诞快乐》的故事),也有足球的身影。
当时,英德双方已经在西线的比利时圣伊翁小镇,交火了一个多月。
圣诞节这天,军队选择停战。
有个苏格兰军官踢出去了一个皮球,然后,敌对的双方在友好气氛中,进行了一场足球比赛。
这些与电影无关的足球播报,确实在部分影迷看来,也是不知所云。
然而,知道滚动发生的人类故事,依然在滚动发生,也许能带你找到目标物,参与到这场影像游戏之中。
你会在电影银幕上,看到更多东西。
只属于电影院的电影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这部电影由Aleksandre Koberidez导演,是一部上映于2021年,带有浓烈奇幻色彩的格鲁吉亚电影。
剧情大概是格鲁吉亚的一个古城里,Lisa和Giorgi在走路时意外相撞两次,他们再见起掉落的物品起身后忽觉爱上了对方,在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和联系方式的情况下就定下了第二天在桥头咖啡厅的约会。
故事从这里开始变得奇幻了起来:Lisa在回家的路上路过幼苗、监控摄像头、排水管还有风四位朋友,被幼苗告知自己中了邪恶之眼的诅咒——第二天早上她的外貌将会完全改变。
影片中观众根据导演的安排闭上眼睛,“叮”地一下,Lisa和Giorgi完全变成了陌生的模样。
与此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做他们最擅长的事的能力:Lisa不再能看懂医学笔记,失去了在药房的工作;Giorgi不再会踢足球,只能在一旁落寞地看自己所在的球队训练。
他们分别找到了一份新的用来维持生计的工作,在工作中等待对方迟到的赴约。
由此,他们都以一个新身份、新视角重新进入平淡的日常生活。
巧合的是,一位电影摄影为满足导演的拍摄需要,要在小城里找到50位情侣上镜,她找上了Lisa和Giorgi。
以此为机,变了模样的两人再次相遇,内心距离被拉近。
在电影上映时,他们在银幕中看到了原本模样的自己,顿悟,两人在找到了彼此后便消失了。
电影的叙事是借助旁白完成的。
旁白作为故事讲述者,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线性叙事、逻辑严密的电影,而是自然地用充满漏洞的语言向他所在的另一时空的后辈讲述一个看起来有些无厘头的故事。
电影的结尾,他说:“你也看到在我们的城市发生了什么故事,直到现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我们才看到有很多东西似乎是值得怀疑的。
但最奇怪、最不可思议的是作者如何选择这样的题材?
首先,这对社会没有任何意义,其次,再说一遍······没有任何意义。
顺便问一句,有哪个地方不发生匪夷所思的故事呢?
”在观看影片时我有许多不解,试图理解旁白如此讲述的意图。
但在最后这段看似古怪的电影结尾中,导演直白地把他的创作追求全盘托出:他就只是想简单随意地讲一个故事。
对,他关注更多的是“讲”而不是“故事”。
作为这部电影中最关键的要素——“讲”的方式,镜头语言的使用非常有特色。
在电影前几分钟内只剪辑了景观群像然后过渡到行人的脚部特写(女主角的皮质雕花平底鞋让我印象深刻)。
男女主角的初次入镜也只是用固定在低位镜头拍摄的从镜头两侧进入画面的两双脚、相撞后掉落的东西、捡东西的两双手、走出画面的脚,随后两人调转方向,仍旧是从镜头两侧再次入镜的两双脚、掉落的东西、向下进入画面的两双手、走出画面的脚。
没有提供任何两位主要人物的正面描写,用极其形式化甚至略显单调的镜头语言刻意展现出故事讲授的含混以及听者在接受讲授者信息文本传达时的信息被削弱后的局限性。
这样的影片开头也定下了全片的基调:用类似散文诗的语句并不正式地讲述一个让听故事的人觉得无限接近日常生活但并不完美切合逻辑的奇幻故事。
我们每天都在讲故事,同时也生活在各式各样的故事之中,久而久之我们自然地把故事当作现实。
我们常常忘却历史是故事、信仰是故事、律法是故事、国家是故事、现代商业体系是故事、全部的人类文化都只是故事。
在这样一个人们习惯性地将故事严肃、庄重化的时代,人们在现实中为故事结盟或是争战,甚至连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人们都对自己发出的一条条评论、一段段讲述严肃以待,习惯性地将接收到的信息看作真理。
我们如何能重新轻松地对待故事?
为何不能容忍故事出现明显的逻辑漏洞?
我们信仰的逻辑、因果本身是可靠的吗?
我们还有随心诉说自己的故事的可能吗?
导演在这部电影中进行发问,同时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
他急切地希望和观众探讨这些问题,而观众的反馈将成为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电影工业发达的今天,长期浸淫在美国商业大片中的观众和电影行业从业者们对电影编剧有了一套完整的写作规范以及评价标准。
人们对于影视叙事严格要求合乎情理,情节跌宕起伏,有着激动人心的高潮和令人叹息悲痛的低谷。
然而在《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这部电影中,作者反其道而行,电影中的很多情节、台词都刻意地向观众提醒了符合他们对电影叙事认知的类似剧情发展的线索。
然而,当观众满怀信心地顺着这条线索希望进一步窥视事态发展时,却惊奇地发现自己辜负了——剧情仍旧按原来的节奏平缓进行,没有任何预料之中的高潮到来。
比如影片中Lisa的室友告诉她本地音乐学校有一个人能够帮助她解开身上的咒语,Lisa确实去了。
在高处俯视的镜头视角下我们看到她的红色平底皮鞋在楼梯上层层前进,仿佛一圈圈逐渐步入一个方形迷宫的中心。
随后她被一扇门里走出的一个人带领到另一扇门里的另一个人前、再到另一个人前、再到另一个人前。
过程平静,每一个环节Lisa都要在门外等待一段时间。
观众的期待被引导着逐渐递进,仿佛这令人费解的咒语马上就能解开。
但Lisa进入最后一个房间之后便没有后话了,镜头切去别处,再次拍摄Lisa时她还是变化后的模样。
在几次这样的小技俩后观众便意识到他们不用按照一个标准的故事范本去期待这部电影的走向。
电影的配乐非常出色,主要是由木琴和钢琴演奏的。
木琴的音色自带一种脆而朦胧的效果,有时还能表达一定的俏皮感。
它的声音与镜头在运动时对局部身体的关注以及毫无预兆的较为静止的无人远景呈现间的切换相配合,使叙事呈现出一定程度间接、神秘的效果。
钢琴弹奏的音乐则休闲明媚,非常切合午后阳光灿烂的暖色古城调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Lisa在音乐学校找人解除咒语的段落,学校里传来的乐器练习声便主要是这两种乐器,学生练习钢琴和木琴的镜头让全篇的配乐更有了一定的合理性。
这些配乐和影像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电影的独特氛围。
而在后面部分一场虚构的世界杯比赛期间小镇孩子们踢的一场足球比赛的慢动作拍摄画面激烈,这个片段被配上了意大利世界杯热血的主题曲,我很喜欢。
在音乐的高潮中,孩子们把足球踢出球场护网,球直直地落入江中的慢镜头的呈现非常幽默,这样的剪辑和配乐使这一点看似平庸常见的小趣味无限放大,观众感知到导演捕捉到的无聊小趣味,会心一笑,这本身就是故事讲述技巧特有的魅力。
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由看似无聊的可爱小趣味堆砌,被值得质疑的旁白串联成一个缺乏前因后果的故事。
当不能讲好一个故事时,这一切语言还有意义吗?
我认为根据这部电影传达的信息,表达这个行为本身便已是值得关注的。
往往人们需要借助一个特定的故事来表达,久而久之,对故事本身的关注远远高于讲述。
但经过时代洗礼后,洗去表层尘埃,对于欧洲教堂的圣像画、中国的文人画、表达神话传说的民间艺术······来说,故事是什么反而变得不再那样重要。
我们只需要在知晓故事后将其抛弃,花更多心思在关注表达的语言上。
在《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这部电影中,时间是虚构的、模糊的;情节是纠缠杂乱的;人物动机不清晰。
镜头语言刻意降低信息量,观众就像和一个生活在自己世界的陌生人进行了一场全然随机的对话。
在这场对话后,我们没有任何收获,只是倾听了一个人用含混的语言讲述一段他的视角的故事罢了。
没有作用,这样的对话本身是无意义的,但我们总在这么做,人类个体间需要这种交流,且对此乐此不疲。
也许是人类本性的窥视欲作祟,我们总需要他人视角的观察和叙事,而交流便是在交换叙事。
导演科贝里泽在这次创作中抛弃了用道理、用逻辑包装后给人真实幻觉的叙事,转而使用最本真的语言满足赤裸的叙事欲望,大胆地让自己的表达更个人、更跳跃、更性格化,从而引发观众对故事、现实和认知方式的思考,这是很有趣的一次观影体验。
会说话的监视器诅咒了一见钟情男女主人公,当我们和他们一起闭眼睁开的时候,他们换了张脸,即使每天见面近在咫尺也还是不认识对方;在一个虚构的梅西得了大力神杯的世界杯期间(2021年的电影精准预测2022世界杯也是有点牛逼哈哈哈哈哈哈哈);一群人在格鲁吉亚拍了胶片电影还上映了(豆瓣导演采访里提到电影中的城市里很难冲洗胶片)…听起来都挺奇怪的是但却都发生了,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这就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世上总有很多并没有意义也没有对世界有贡献的巧合和奇怪的事再发生,他就想拍下这些,发表这些,给大家看这些。
毫无疑问电影是私人的,意识流的,片段的,在之前的影评里也写到了这可能是近几年电影的一个趋势。
我感受到了情绪和记录,也感受到了导演本人对于电影的探索和实践。
特别是在采访里提到的,他希望做一些“非主流定义下的电影”想要探索“电影这棵大树上的其他分支”。
从他拍摄电影的意愿上来看,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是镜头和美学,很有趣也很讲究,颇有一些情绪碎片的感觉。
很多镜头都是非运动镜头,也有一些固定镜头推拉,这都让人有一种观察者的视角。
静态镜头记录下的动态世界,很像是小时候在每页右下角画的小动画,翻起来有趣又新鲜。
很多镜头都没意义但极好看,让你在沉浸欣赏的时候忘了这并不是有很强故事的电影。
和《诗人》那种超现实的视觉冲击强的意识流碎片风格不一样,这一部更缓慢,更细碎,更细水长流一些,颇有亚洲审美的韵味在。
导演是一个极有童趣的人,可爱的互动和旁白,配合超可爱的格鲁吉亚文,就使得整个电影的童趣感和童趣感翻倍,看完我还笑了一会儿,觉得蛮好笑的。
我个人觉得电影是有点长的,2个半小时的碎片化书写,只讲了一个很小的故事,对于观众也是有考研的。
我相信有人是会睡着的,有人是觉得无聊的,有人是会很爱很澎湃的,有人是会觉得迷惑的…但种种反馈也交汇成了一些的化学反应,让这个所谓没有“意义”的影片变得更有趣有意义。
只想说,这导演真的挺会玩。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兼具了独特的艺术性与高级的趣味性,在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览尽格鲁吉亚人民的风情,生活日常,隐匿的历史痕迹,不寻常的爱情故事,各自为营的狗狗球迷,还有诉说的草和风。
影片通过画外音引导观众,时而自言自语,时而幽默玩趣,独特的配乐凸显出格鲁吉亚的民族特色。
如果除去其中穿插的大量的日常生活街拍和空镜,这部片子整体给我的观感跟《大佛普拉斯》很相似。
虽然没能在影院看,我还是有乖乖闭上眼睛,跟随剧中角色进入睡眠,如同毕赣在《地球最后的夜晚》后半段设置的引导观众带上3D眼镜那般仪式感。
而且,导演在影片后半段接入一条拍电影的戏中戏故事线,增加了许多迷影的色彩。
影片的主线故事是关于一个怪诞的爱情诅咒,它改变彼此的模样,抹除记忆。
在诅咒发生之前,导演故意只拍了相遇的两个人的下半身,通过跟随脚步的镜头,交代角色关系和故事背景。
于是,故事后面这对恋人露脸时,我们可以把他们想象在任何一对恋人身上,在相遇之前,他们可以是任何人。
在影片中间连接的部分,导演解释了影片中时间背景的模糊设定,其目的也是不想聚焦在某一具体的时间和事件,甚至人物。
过渡画面是一个足球在凶猛波涛中沉浮不定,配合旁白避而不谈的特殊时期历史事件,情绪烘托得特别的沉重,与影片整体悠然平静的基调有很大的反差。
足球是影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梅西在这个时空里率领阿根廷夺得了世界杯冠军,慵懒的午后狗狗们也加入各自的世界杯看球阵营,被诅咒的男女在准备迎接世界杯球赛的小酒吧再次相遇,最后一个镜头似乎又回归到足球,男孩子们背上画着梅西的名字,来到一具雕塑面前,遗憾的是我并不知道那具雕塑意味着什么。
影片有四分之一的镜头是日常的生活镜头,拍风景的空镜,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是有点枯燥难熬的。
如果你沉浸进去那些看似无聊的画面里,你会发现这些镜头变得越来越灵动,大人们在自然的交谈,孩子们在嬉闹,写在脸上的情绪,吹过的风,下午的斜阳,远处的云。
而且,我觉得这些画面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足够比例的真实镜头冲淡了故事本身给人带来的荒诞感,使得电影没有完全脱离物质世界。
导演用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动物,天气,光,但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这种投射打破了现实世界里沟通的屏障,在导演摄影机的视角里,万物和时空都是连通的。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看见什么?
》这部电影呈现的内容,呈现的方式都是多样的,没有非常明确的主题,就连导演自己最后都无法自圆其说。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到底看见了什么,那些跃然于眼前的镜头,似乎说着相同的故事,但是从每个人的眼里看到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故事。
而这部电影,就是导演眼中属于他的格鲁吉亚的故事。
一開頭還挺吸引人,其後就變成了想哪是哪,瑣碎又冗長的城市宣傳ppt
一部很安静的片子,大量的与剧情无关的镜头,尤其是大量对准身体某一部位拍的镜头。故事其实并不丰富,但是通过大量旁白的交代很具实验性,尤其是那个睁眼闭眼那下太离谱了,属于是把观众也纳入了电影之中,让观众也有在做梦的感觉。结尾我觉得旁白特别好在那边说这个故事好像毫无意义,确实就是在挑战电影一定要有什么意义的边界。非常实验性的一部片子,包括画面的使用也是会有突然的放大和缩小。 2022-7-3看
7/7.6
请少一些旁白(23.05.08
四个非人类朋友的对话,是否是个人孤独的臆想。行,电影了解错误,这是奇幻movie,有邪恶之眼的诅咒。/整片深秋调色系,想睡觉,合理要拉上窗帘,窝在沙发上和babe看。/故事里的爱情来了,诅咒就开始。首先失去原先的容貌,接着是才华。我又想多了,主题是“很多东西值得怀疑&在巨大暴行中的日常生活”/这是纪录片吧,足球小镇宣传片。
一双平凡的眼睛发现了一些平凡的美,它们的主人有机会将它拍成了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一部只有点缀,别无其他的影像。
城市、摄影、爱情、魔法和我们所见的样子,对社会没有任何意义但很美,就是太长了。
局部狂魔糊上八十多层滤镜拍的风物志,美其名曰散文诗
导演是个喜欢分行的诗人。忘却工作,回到手艺,回到本地,遗忘,然后重新记起。用“魔法”对抗邪恶之眼,希望我们抬头看天的时候看到的是天。
两个半小时你就给我讲了个格林童话
被西方白左PUA的东方小导演,反向道德绑架西方,随便拍个学生作业,莫名其妙播入几句口号,反战啊,反俄啊,环境啊,动物啊啥,不管多生硬,多无聊,你们就得给奖!其实主线故事不是不可爱,小镇也不是不美丽,就是这种自我陶醉的表达方式,太矫情太冗长意图太明显……
实在无能 仿佛上了节听不懂的物理课
@第八届国际丝绸之路电影节 这次电影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也是唯一让我如坐针毡的一部。看评价是如此高分,开头的设定也很新颖。但是叙事太过无聊了吧,我是不排斥细小生活的展现的,相反我觉得很真实。但是这部片子里的呈现我就是觉得冗长、无聊。一个无任何作用人物无谓的走位都拍的很具体,我觉得可以拍的很有意思的地方都没有展现。好吧,是我不懂艺术了。
这是我个人评价体系中的满分电影啊!那美妙,是「爱情神话」的一干人等坐下来看完也会说「灵啊灵啊」的程度)。
我听不懂旁白在说什么,感受不到闭麦角色们在说什么。滥用的音乐和跳切镜头像臭鸡蛋、烂叶菜一样向试图在电影里获取有效信息却最终无功而返的我砸过来,设计的闭眼互动更像是出于填补电影本质空洞目的后的无能表演讨掌行为,毕竟这是电影,不是曲艺杂谈不是吗?
好久没看到这么无聊的片子了,无聊到后排人踢我靠背都无所谓了,权当提醒自己别入睡。无聊也就算了,还这么长,喝一杯白开水可以清肠胃,喝一桶白开水也是会反胃的。可惜开头还有点意思,一桶白开水裹了个汽水的外包装。
营养很丰富,佳句频出,是个视听层面和综合意义层面很优质的片子,只是在抛弃了一些电影的东西。一是战争背景下小镇的清闲与好战氛围;二是即便是改变容貌、脱离以往的生活,两个人还能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渐渐靠近;不得不说是对城市的赞歌了
那时候的格鲁吉亚人民都好朴素啊……然而我中间睡着了20分钟,看完后再回想,没有什么特别记忆点,总之很无趣,最后小男孩们致敬梅西挺有意思
很多地方的处理很有意思,但不得不承认,很多地方的表达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时而一头雾水……
两星给这个时间线里的梅西,阿根廷队在决赛3-1获胜成为了世界冠军,他的名字被小孩儿们用油漆画在了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