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之前的我:俄罗斯电影?
大师的时代结束后,大毛电影不是直接垮掉了吗?
看来只能卖太空概念了。
看之后的我:到底是祖上阔过的,俄罗斯审美确实在线——真香!
每个人都去给我看《挑战》!
宇航员在舱外执行任务期间突发意外,受伤严重无法支撑返回地球治疗。
受过心灵创伤的女外科医生,被一个冷峻的航天官员顶住压力送上天挽救这位宇航员。
时间有限,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下,一场零重力下的极限救援即将上演!
我个人评价一部电影的时候,比较看重影片的创意性。
而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了,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部作品去表现太空里的一台手术,该片不仅首次提出这样一个题材,而且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不仅展现出来,甚至预先为未来的太空手术提出了关键的问题——如何控制四处悬浮的血滴?
电影中的太空部分是真的在空间站里拍摄。
2021年导演和女主演搭乘火箭进入国际空间站,几位现实中的宇航员配合他俩进行了为期12天的拍摄。
本来以为太空拍摄只是拍摄手法的不同,但是不看成片不知道它的威力,画面那是相当震撼!
舱内跌跌撞撞的飘浮、女主头发飘起的样子、穿脱衣服的困难都是在地球上任何特效都做不出来的失重效果,真实而陌生的环境,让人恍惚又揪心,原来仅靠“真实”二字就会瞬间击中人心的。
更不要说舱体外,太空的壮丽美景几度催人泪下,从一开场的浩渺的全景,到女主在窗边不经意看到宇宙展现的一角,再到结尾充满仪式感的舱外行走,每一帧画面都让人赞叹,距离产生美,我们这些来自地球的人类,都不曾跳出界外去看家园的全貌,没有远距离欣赏过地球上的云飞浪卷。
当故事的背景进入空间轨道,环境因神秘而美丽,孤独感和陌生感让全片立刻有了高大而深邃的气质。
其实2020年汤姆·克鲁斯就宣布要和NASA及马斯克SpaceX合作,上太空拍电影。
就像当年的太空军备竞赛,俄罗斯人又抢在阿汤哥之前先拍出了人类首部太空中的故事长片。
影片想要表现的一个主题是,人类为什么要进入太空?
《挑战》在俄罗斯的公映时间是2023年的4月12日,这一天是俄罗斯的宇航节,是为了纪念1961年4月12日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而确立。
进入太空,是人类渴望探索未知的天性,自人类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心怀的梦想。
如果问一下小孩子,你的梦想是什么?
有很多都会回答“想当宇航员”。
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成年人变得现实,恐怕仍在为飞天梦而努力的只有万分之一都不到吧;有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把这份梦想写进故事里,于是有了《三体》和《沙丘》这样的作品。
还有人既要又要,于是有了《挑战》。
影片中有这样的对话:——人类到底为什么这么渴望去太空?
他们连一个屋子里的事情都处理不好。
——他们觉得可以找到地球上没有的答案。
是的,人类这群焦躁的猴子,斤斤计较,弄砸了很多事情,纠结于无数的烦恼,或许只有面临宏观尺度的壮阔,才会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
女主人公叶妮娅正是经历了太空行走,感受到了全新的自己,才能够在宇宙中和过去挥别,开始全新的生命旅程。
说到故事本身,像很多人所说的,这是一部真正展现女性力量的电影(相比之下,吵吵嚷嚷的女权电影《芭比》是个什么玩意儿),这才是女孩子该看的电影,影片中叶妮娅沉着冷静,有专业素养,与患者共情。
她设计了全套手术方案,包括脚步固定器,在危机之中抗住了压力,终于完成手术。
现实中的女演员也承受了失重、8G离心机等层层考验,才得以选拔上太空。
没有为女性主义而女性主义,没有男女对立,整部影片没有一个恶人,如果说有谁是反方,那便是在与天战斗、与自然战斗。
所有人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手术前,受伤的航天员念的一首小诗,抚平她内心的慌张和激动;无论是换手术服还是手术中,两位宇航员助手都体现了无比专业的素养;手术陷入困境时,男同事发来信息提醒她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案;当她违抗命令不肯放弃时,那位冷峻的航天官员支持她,成为她的后盾;她忙着手术时,妈妈打来电话,絮絮叨叨的安排让所有人的紧张缓解为欢快……没有人能在孤岛中生存,一味强调女权是虚弱的体现,强大的女性也需要爱的包围,正如片尾的一句对白所说:——你怎么敢让她在无引力的情况下做手术?
——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
当然,女性的引力不是光靠说出来的,还要用美来体现。
当三位宇航员决定送叶妮娅一个礼物——太空行走——的时候,叶妮娅在激动之中,专门换上漂亮的绿色长裙,即便是外面还要穿厚厚的宇航服,也不能忘记这份仪式感。
这悦己悦人的美,是女性刻入基因的浪漫天性,走出地球也不会忘记。
影片末尾虽然略显冗长,但实拍的壮丽画面、故事的完成度、巧妙的立意、穿插其中的小幽默都完全可以弥补这点不足。
假如是他坞的电影,票房至少是现在的几十倍。
但俄罗斯片方比较穷,没有什么营销费用,影院的排片极少,许多人都不知道有此好片。
该片上映一周也只有两三百万的票房。
所以,只要你的城市有排片,一定记得去看,不要错过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电影。
俄罗斯人真的好浪漫,在太空中吟诵诗歌,广袤无垠的太空实景拍摄震撼且壮美,秒杀一切!
女主角太空漫步那一幕太美了,人类在宇宙中实在是太渺小了,如一粒尘埃,但人类又很伟大,不断突破自身极限往深空宇宙探索,没有国籍界限,星辰大海是全人类的征途,我们都在路上。
浩渺无垠的太空,人类如此渺小在太空站里女主不光紧锣密鼓准备给宇航员做手术,展现了她高超的专业技术,同时也展现了她健美的身材,为她疯狂心动,谁不爱又美又飒专业能力一流又有强大意志力的女性呢!
超级cool,预示着人类征服太空又将前进一步
健美的身材我尖叫
又美又强大
太空手术宇航员肺部刮痂设定成男医生地面提醒,女主才最终想到办法,这把前面训练期间女主展示出的过硬的专业能力,勇于尝试且缜密的思维逻辑并最终获得去太空机会的设定打裂为什么不设置成女主自己想起她的男同事曾经帮她捡笔而得到启发,或者地面优秀的医疗支持团队给的方案也行啊,这么搞,稍稍弱化了她女性的力量,你们俄罗斯也爱男吗?
最后说女主上太空的名额说成是男医生让给她的???
我一个大无语……这么严肃重要的事情不应该是谁更优秀谁更有能力胜任任务要求谁上吗,你们俄罗斯搞谦让这套呢?
和着你的成功是因为我谦让给的机会呗,别太爱男我说……不过瑕不掩瑜,没有太大篇幅强调,算很不错了。
女主经历丧夫之痛未能痊愈时不时会有种恍惚的失重感跟后面上太空真正体验失重伤口慢慢愈合的设定非常妙。
宇航局高层也蛮搞笑的,喝过期酒,做太空人
开仓这句真的很好笑这部电影绝对是电影史上史无前例的太空电影代表作,首个讲述太空手术的电影,首个女性上太空做手术的电影,俄罗斯你们真的很牛,敢想,敢干,怪不得首个去宇宙探索的也是你们呢。
毫无疑问的开创性1.实拍和特效真的不一样观影时看到里面超真实的失重效果和太空场景,我还在嘀咕:像在太空实拍似的。
结果出来一搜索,还真是!
简直令我不敢相信,即便三个小时过去了我还在想——到底机位怎么搭建的呢,真是不敢想象。
比如说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太空的头发是会飘起来的,特效上我们很难时刻保持这一点上的物理动态,但是实拍就毫不费力的展示出来这一点。
还比如说,失重条件下,人没有着力点会运动更容易疲惫,没有特效能时刻保持这一点,演员也很难把这种疲惫具现化,但是太空实拍这就不是个问题。
过去的电影岁月里我们承认,布景让荧幕有了更多可能,特效让荧幕的展示可以更加花哨。
但关于科幻电影到底应该科多还是幻多,这样类似的迟疑也越发的充斥着大家的脑海,其实这也揭露着,虽然我们的特效技术发展了,能呈现的“幻术”更多了,但是我们缺乏对科学现象更直观的表现。
大家看一些星际旅行虽然看到了大场面大制作,但是越发套路化的想象和无法解释的科技让观众越来越体会到影片的失真。
而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电影,重要的不只是夸张的渲染,更是真实的表现,电影的代入感就来源于这种真实性。
至少在这一点,我们看到这个片子突破了可能性更多的,经验更丰富的特效电影,而是开创性的走向寻常无法体现出来的真实。
无论是今后的科幻电影可以被展现的空间,还是基于这次尝试后我们的特效电影可以补足的空间,这部电影都为其提供了开创性的答案。
这片好多视角也是挺考验演员的长相哈
2.情景体现的细节刻画坦白说,老毛子确实不是特别擅长讲故事😂在叙事结构上本片依然是传统的线形叙事。
而且女主的感情线和引子部分展示的其实不是很好,缺乏一些铺垫和立体的理由。
但大开大合中,斯拉夫人对观众最在意的具体情节和关键情节一点水分都没掺。
完全是事无巨细,从开篇的太空站和医院都面对危机时的场景展示,到医生们体检时的项目和状态,计划时的纠结,再到太空上人是如何出舱,如何行动,如何手术,哪怕是皮肤下血珠的悬浮状态,都是完美呈现。
只能说,充分展示了不聊软实力只讲硬实力的“伏特加”精神😂手术的情景也很紧凑的体现出来了,据说国内删减了40min,但其实没感到任何断层和不洽,完全不影响我们的观影体验。
这里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反对删减的根本其实是反对阉割剧情,而坦白说,这部戏剧情和技法上其实是很平的,删减后的成品我认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要呈现的重点,所以是不影响大家观看的。
嗯......剧情上,可能有些话题会有争议吧,不过其实并不影响整场看下来的感受。
这一刻的她好像苏联文化沙皇福尔采娃啊
斯拉夫人确实有点好看在的
3.最后本不想聊这个剧的剧情的,因为有看到大家对其中一些性别内容的讨论,怕引起不必要的争端😂嗯...出于观众的角度来说,我确实也承认其中一些逻辑会有不自洽的地方,比如为什么是她这位体检成果没那么好的人被选中呢?
出于客观条件的考虑不应该更是那位男医生吗?
还有比如很多余的一些台词,比如说“果然太空不适合女性”之类的,完全没有任何铺垫,而且这种追责也很不合时宜。
确实这些剧情有些差强人意,不够自然也不够客观。
但我想这不是否定这个电影的理由,因为就像我前面说的,这个电影的重点叙事是在太空情节的真实性上,哪怕它就剩下“送上太空实拍”这一个闪光点,这一个闪光点它也做到了无可挑剔了,这一个闪光点也值得我们关注起来。
换句话说,它或许在电影的人文性和故事性上差强人意,但是作为一个科幻题材电影,这种实拍的开创就已经足够被重视了。
这也是我最后还是捡起这部分聊一下的原因。
最后,我承认我给的分实在太高了😂我个人认为在7.8-8.5都是合理的,甚至8.7也是我能接受的空间。
但是如果低于7.8我可能就会觉得有些太不友好了,一个光发射火箭就烧了几十亿的电影,剧情也没有什么让我们理解上完全无法接受的硬伤,真的不该连咱们的一些春晚式喜剧都不如。
而且,真的极力推荐大家去看!
这种片不在影院看真的很可惜,电视电脑很难体现出那种真实太空的美!!
这个镜头我超好奇怎么架的住摄影机啊!
俄罗斯电影《挑战》,是人类历史第一部在太空实拍的电影长片,不需要特效,只将镜头记录下的素材剪辑即可。
一起挑战极限的太空紧急救援,一场在太空空间站内进行的外科手术,一次女医生与宇航员完美的配合。
拯救的是受伤宇航员的性命,创造的是属于太空的奇迹。
故事很简单,俄罗斯人特有的直线条剧情,从空间站的宇航员发生事故受伤,到各种应急方案的讨论,最终确立了派出医生去太空,完成一项于地面来说中等难度于太空而言无法精准评估的外科手术。
故事分为两个部分,地球与太空。
虽然知道方案选择、应急培训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流程,但还是在显得冗长的地球部分有些疲沓,即便已经将俄罗斯上映的164分钟压缩到国内上映的120分钟。
也正是这个操作,使得剧情方面有了些许的断片感,比如关于女医生尤利娅内心创伤的旧故事,比如男医生的退选,比如负责人执着于选用女医生的原因。
进入发射阶段后的剧情颇为流畅,估计一刀都没敢再动,毕竟这可是首部在太空拍摄的电影,真实、唯美、神奇,与平常看到的宇航员们发回的现场视频或是纪录片完全不同。
尤利娅一飞冲天的头发,像美人鱼徜徉般的姿态游弋于空间站内,已经超越了以往的太空画面,尤其是手术成功后,尤利娅与宇航员们的庆祝,歌声与舞蹈完美地融合,那一刻,太空舱拉开了最高档次的Party序幕。
尤利娅透过太空舱的玻璃俯瞰地球,圆舞曲回荡在太空里,蓝色星球在她的身下,那是宇航员们送给她的浪漫,独属于太空的圆舞曲。
我以为这已经是影片的高潮,殊不知,极致的罗曼蒂克是随后的太空漫步。
星辰环绕伸手可及,天地悠然揽入怀抱。
尤利娅放开那枚耳环,用最诗意的方式埋藏了伤情的过往,从此后,太空里留下了她与他的印记。
训练时用那样的方式取出掉落的签字笔,我就知道是预埋的线,肯定会发生与它相关的剧情。
也正是因为在专家们决定放弃的时候,男医生建议了这样的操作手法,更加让我对负责人偏向选择女医生的行为有了困惑,唯一的解释就是身形更小,更容易在舱内活动开来,方便手术的施展。
当麻药注射完成,尤利娅对伤者说可以数数,她顿了一下又说可以背一首你喜欢的诗。
瞬间被触动。
这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豪放与激情并存,粗犷与温柔同在。
导演兼摄影的克里姆一直在用诗一般的镜头呈现他眼中的太空,那片神秘而耐人寻味的陌生空间,足以勾引起人类挑战未知的热忱。
故事离不开落入俗套的安排,对女性的质疑全球都一致。
当尤利娅超预期地完成了太空之行的任务,获得“你得知道,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这样的认同时,我依然对此种刻意的强调有着不屑。
试想如果出差太空的是一名男医生呢?
是不是就可以跳过此类发言,一切显得理所当然些?
人们始终不能做到忘记性别,关注点也难以从性别差异上离开,所以,两性的真正平等从未到来。
尤利娅心中的痛缘于看着丈夫在眼前过世,自己身为医生却没能挽救下爱人的性命,这与她到达太空方才放下心结并无直接关系,由此,男医生的推荐与自我退让显得多余,毕竟尊重对手也是一种美德。
影片的主旨是救援,抢救生命。
宇航员是其中的特殊性,但也不妨碍对生命的重视,以及医生对每一个生命的竭尽全力。
因此产生的小冲突虽显套路但亦在情理之中。
不到最后不放弃是医生的职责所在,而愿意接受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的可能是宇航局官员的选择,谁都没有错。
只是医生坚持的结果是好的,迎接她的是鲜花与掌声。
倘若换个结果,那么“我愿意承担责任”就会有相应的落实,包括在指挥中心的每一个人。
所以,以人为本与挑战未知都是影片的内涵,一群优秀的人,让世界有了无限可能。
2024.6.17. 于福州
2023俄罗斯剧情片《挑战》,又名《深空拯救者》,豆瓣评分7.9,IMDb评分6.9,于2024年3月15日引进国内上映。
太空动手术的剧情构思真是新颖,太空片前所未见的题材,世界首部真实太空实拍电影采用这个非娱乐性题材,独具匠心,很了不起。
不知道本片是否应当视作科幻片,片中的空间站是真实的,是俄罗斯自己的,又是真实太空实拍,不过剧情是编撰的,不是真人真事,我一时间搞不清这部影片算不算科幻片呢。
我说女主怎么这么眼熟,2015年曾看过她主演的《女狙击手》。
她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个到太空拍戏的演员吧,很了不起,这对于任何一个非宇航员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她见证了这开天辟地的世界影史创举,被载入世界影史的创举。
真实太空实拍的视效和特效感受不一样,特效做出来的太空感更像慢镜头,而太空实拍的视效不一样,尤其是头发的视效很独特,和其他太空片中的失重头发的视效完全不同。
影片特意将女主设定为长发,就是为了用来体现与众不同的太空感。
影片的海报也突出了头发的失重状态。
太空实拍的运镜肯定不像科幻片那么完美,因为在失重状态下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摆弄摄影机,片中有很多镜头运用都不完美,但正因如此,反倒强化了真实感,这种并不完美的运镜呈现出了一种类似伪纪录片的真实感。
美俄虽然没有冷战,但其实仍在暗暗较劲。
世界首部真实太空实拍电影让俄罗斯抢了头筹,美国还在运作,可能阿汤哥将要拍摄太空实拍电影,目前八字还没一撇,上映起码是3年后的事情了,剧情题材还不清楚。
俄罗斯有自己的空间站,所以才能随心所欲拍出来太空实拍电影。
按照这个理论,不知道中国何时能拍出来太空实拍电影。
显然十年内不会拍,中国的空间站还有很多任务和使命,远远没到用来拍电影的时候。
影片并非全都是太空实拍,开篇的太空戏是特效做出来的,只有后半段女主到太空的戏份才是真实太空实拍。
真实的空间站里面非常拥挤,和科幻片中的空间站完全不同,真实感很强,带入感很强。
可能是担心观众对真实空间站的内景不习惯,所以女主进入空间站后宇航员就说“空间站的别名又叫太空仓库”。
片中的3个男宇航员都是真实宇航员,能看得出来不是演员,但正因如此,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等于1个演员和3个宇航员在拍电影,这种感觉真的非常特别,前所未有。
可能是因为太空实拍的成本太高吧,所以影片前面一个多小时的文戏太长了,有凑时长之嫌。
这种开创先河的电影,肯定不会90分钟这么短,但164分钟这么大的体量很难融入大量的造价昂贵的太空实拍镜头。
影片原版164分钟,国内引进版只有120分钟,足足砍掉了44分钟,不知为何要砍掉这么多,影片中女主换衣服的桥段很有特色,视效很棒,也算不上裸露,但估计不会出现在国内引进版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角色用的是苹果手机,这是怎么回事,不可思议,这和真实俄美关系完全不符,即便本片是在俄乌战争以前拍的,上映时已经2023年了,也应该用CG修图抹掉苹果痕迹才对,怎么能在美俄关系极为僵化的大背景下在俄罗斯电影中出现苹果手机呢。
影片的主题很好,正能量,既是歌颂以人为本、不惜代价的俄罗斯航空,又是歌颂医生这个救死扶伤的职业。
电影故事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就可以说完:有人病了,医生去做手术太空站有人病了,地面送了个医生去做手术太空站有男人病了,地面送了个女医生去做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手术然而,没有人能拒绝真诚,以及一部真诚的电影!
这是一部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电影。
这是一部真正的女权电影。
这是一部没有男女对立,没有LGBT,没有宫斗谄媚,没有减肥下头,没有宣发拍片的纯粹的电影。
女性成为主角,仅因为优秀;奔赴星辰大海,是因为我们除了儿女私情还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纯粹追求。
🛰️把演员送到国际空间站实拍一部太空题材电影,这事儿阿汤哥想了十几年也没办成,结果去年让俄国人先干了。
🎬两个版本都看了,院线版剪了将近一小时,节奏快到剧情连不上,有种短视频平台剧搬上大银幕的错觉。
🌍但!
即便现在AI被吹上天,特效跟实拍在大屏幕还是能看出差别的,这也是为什么要买票去看的原因。
这部很多镜头跟《地心引力》有点像,作为一个科幻迷,当年《地心引力》开了俩小时跑去电影博物馆号称全国最好的IMAX屏幕看的,确实狠,但跟这部的某些视觉效果真心不一样,洋流、云层、光影,特效做出来的效果是漂亮,实拍则是震撼,会让人莫名生出一种奇怪的敬畏情绪,可能这也是所有走出地球的宇航员都会有“深空效应”的原因吧。
📃至于剧情,院线版几乎把女儿这条线全删了,关于女性被区别对待的部分也删了很多。
比如大家第一次参观空间站俄罗斯模拟段时男人们都进去了,只有女主尤利娅被挡在外面,工作人员给出的理由是“让候选者们好好了解一下,里面很挤你就别凑热闹了”。
此时女性被下意识的归类到非候选者行列,似乎所有人都觉得尤利娅不行,不配,不应该,甚至包括尤利娅自己。
所以才有了地面指挥质疑尤利娅那句傲慢的台词:女人果然不适合上太空。
👩🏻但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正相反,根据NASA的研究,其实女性身材更娇小体重更轻,在拥挤的太空舱里较男性活动更为方便灵活,她们的氧气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及饮用水需求也都远低于男性,另外在细腻、耐力等方面也有天然优势,所以其实女性更适合参与航天及太空相关工作。
但截止至2023年,全球只有71位女性进入太空,不到宇航员总数的10%。
而在这90%男性宇航员的背后,是无数的妻子、母亲,她们像电影中受伤宇航员的妻子一样,在丈夫待在空间站的900多天里,独自抚养孩子,兼顾工作,处理着地球上所有本该两人一起分担的繁杂事务。
❤️PS:上太空或进厨房对女性而言其实都不容易,做好哪一件都了不起。
请相信自己的潜力,比如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是1963年来自前苏联的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但在做宇航员之前,她是雅罗斯拉夫纺织厂的一名纺织女工。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同名(杨素瑶),欢迎关注】
同时写俄罗斯的科学实力和人性温暖的电影,看了一下润美人和水军的话术,基本上都围绕着挑拨离间男女对立的角度来展开的,可笑的是这个片子全程都在赞扬杰出的女性,女性可以和男性做到同样的事情,并且可以超越。
希望美国水军能够看到美国电影把女性演员送上太空的那一天,这样你们才有更多的子弹来攻击别人。
最大的宣传噱头自然是太空实景拍摄。
但是,整部影片看完以后,最让人感受震撼的却不是太空的壮丽或者地球的美丽。
最直接的观影感受是,这部电影真的是一部特别好莱坞式的影片。
无论是叙事结构、故事节奏、甚至于台词中间的“小幽默”(俄国人还是要忍不住暗戳戳黑一黑米国,哈哈哈)。
给人的感受是完全的一种自信感。
这种自信感可能来自于俄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也可能来自于太空实景拍摄的壮举。
以前的米国人拯救世界,都是闲庭信步、轻松幽默,困境之下的他们也能有一种自信。
这个故事所发生的领域,恰巧又碰到了俄国人无比自信的领域,所以整部片子的观感,竟然有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熟悉感”。
聊回电影本身。
电影的镜头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内容,除了太空实景这个抓人眼球的点以外,导演很用心的展示了女主兼任了医生和太空人双重觉得的伟大。
镜头给女主的语言甚至要多于给窗外太空的语言(不知道是不是删减的原因)。
而这部电影最值得夸赞的就是对女性美的展示,不再是带有性别凝视的擦边展示。
无论是太空失重状态下,漂浮的长发还是略有变形的面部肌肉,亦或者是 在男性太空人的帮助下更换手术服时所展示身材线条,都更多的展现了觉得的性格和作为太空人的健康状态(我不太清楚用健硕这个词是不是恰当)。
没有和删减前的版本做比较,但是就这删减过的版本来说,除了有几处突兀的镜头专场略显破绽之外,整体的叙述节奏明快,直奔主题,不拖泥带水。
虽然是个有感情线的故事,但是完全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谈恋爱上。
这一点真的要多夸几遍。
这样处理不仅没有影响故事节奏,同时还能够保持女性角色的独立性。
作为一个大女主故事,异性的影响是很难处理的问题。
这样做虽然有回避的嫌疑,但得益于这是一部主题明确、故事清楚的影片,一带而过的感情线不仅能完善女主的角色描写,还更好展现了女性的独立。
最后,挑战这个名字,怕不只是故事里的挑战,也不只是拍摄手法上的挑战,更多的是女性的力量的鼓舞和赞美。
写在最前,体质虚弱容易晕车的人,看这个真的会晕…可以的话吃颗晕车药,看电影应该是一种享乐,硬扛品质下降不是一点这算不算晕太空,怎么不算呢!
真实地在太空上拍摄,光这点已经足够吸引前奏看得挺窒息的,全员0笑容恶人脸,正常对视也像仇视,狭窄和紧张感很满,后期对抗力不太足够,转换得有点太快了,但是浩瀚宇宙从乌漆麻黑到充满希望确实感受到了,小窗窗和大窗窗到最后出去了的时候,美丽宏大到自觉渺小,虽然晕着一直想吐,但还是觉得太美了啊!
女性光辉是有展现和高光时刻,但更多感受到的是通力合作,互相成就,“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反而是觉得有人类团队精神的地方,就有力量。
最大感触是越是专业的人才,越是精准的计算,确实是没有意外,意外更像是被制造出来的,想想奇迹其实也是个意外,人类的制造力?
最后真的要强烈吐槽下我的体质谁能想到会晕2D🥲原来不用环境动,干看就会晕,我真的想哭🥲看3D4D也不晕,科学城转转不晕,融创飞跃广东开头有小小但很快适应了,而且因为最近去了俄罗斯玩,只有在高铁上吃了晕车药,坐车完全没事,以前是坐几分钟车都不行的,长途必食,我还以为我身体素质变好了,我真是笑了🌚最最后,但愿世界和平!
只是回程在莫斯科机场,才知道之前在圣彼得堡的时候,圣彼得堡机场就出事了,就有点后怕,如果游玩当时就知道了……回来没几天,莫斯科发生恐怖袭击……唉
本来只看内容的话,就是普普通通,可以给三星,剧情大幅删减之后只能看得懂主线了,但是他是女性主角➕太空实拍欸!164分钟的片子只看到了120分钟算不算正版受害者?同样是从舷窗往外看,我只能看到天空中的云,而她可以看到地球!
几年前俄罗斯三部太空电影是回忆了苏联时期的太空壮举,那么这部影片则是描绘出了当代俄罗斯的太空幻想了。毫无疑问的太空电影里程碑之作,因为这是“真·太空”。得益于实景拍摄,这种飘浮又旋转自如的运镜非常奇妙,女主角几次漫步空间站的镜头看得出导演的精心设计。这在地球上很难拍出来的效果,在太空只需要一台摄影机,而且还有真实的物理反馈。期间也插入了一些只能在空间站看到的太空奇景,可以说太空实拍部分非常有诚意了。前半部可能有点长,毕竟有不少家长里短,但是选拔宇航员的部分节奏明快了起来,也能看出俄航天局的大手笔,还掺杂了不少冷幽默和俄罗斯航天冷知识。结尾也是主旋律、商业需要和浪漫情怀的完美结合。个人认为是近几年值得一看的俄罗斯电影,不是那种空有奇观的电影。宇航员演技有点拉,但是没办法毕竟不是专业演员。
好不容易等到无聊的地面戏演完上太空了,结果镜头晃的我头晕。。。垃圾片👎🏻👎🏻👎🏻
老母亲那个电话堪称神来之笔,这就是想象力,创造力。
本来是可以打四星的,中间太空站部分蛮好,但是剧作上有两个致命的问题,还是让我有点难以接受:一是为什么派叶尼亚上太空,虽然交代了好几次,但是实际上原因还是很不充分。二就是她跟男主的感情线实在是莫名其妙。
是套着太空片外壳的医疗题材影片
意外事故受重伤的宇航员需要“耐心”地待在空间站,等待地面临时招募的女主医生一行完成集训,直到火箭升空时执行救治行动时已经过半70分钟,够拖沓。7.9/6244 短评3233条,影评68篇。上映4天240万,2023·3·18 排片5511场,场均0.7人次,当日票房约14万。
如果真的是太空实拍的,那这颗星就是给太空的。其实完全没有什么必要。2个小时43分钟,可以剪掉1个小时都不存在的。
在宇宙面前人类真渺小啊。(ps能把太空玩出花还得看毛子pps:空间站的玻璃能不能擦一擦?
看睡着了
“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敢想敢拍,美女医生竟然在空间站对宇航员完成了一次肺部手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紧张的剧情还透着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冷幽默。
拍摄效果不错,剧情过于无聊。
除了实拍 故事实在无聊,这样拍不如拍成纪录片
有意思的是删减得越多越突出feminism成分。在某人五连之日看这部更显讽刺,导演的悲怆怀旧近要溢出屏幕。
真的在空间站拍的,不是CGI特效😎
在太空做手术,真正的挑战。伟大的外科手术医生,国家英雄!救命恩人!给了危殆的宇航员第二次生命。人类首部太空实拍电影,女演员上太空,战斗民族果真厉害!(感觉F1车手和战斗机飞行员也可以挑战下)了不起的女主,家庭事业两头忙,拥有过人体质和手术耐力。高压舱高原反应测试、飞机失重体验测试、旋转椅前庭功能测试、载人离心机G力耐受测试,上太空历经重重选拔考验。老白男口中从“女人不适合上太空”到“有俄罗斯女人的地方,才有引力”的前后矛盾360°大转变,形成鲜明对应和绝妙讽刺,太典了!直指普京的笑话拍案叫绝,俊男美女深情献吻窃窃欢喜,话痨老妈的彩蛋忍俊不禁!萦绕周遭的音效彷如贴近耳畔响起,顿感惊异;伴随一曲《皇帝圆舞曲》,从空间站舱俯瞰蔚蓝星球,眼前这般情景美哭人!我也好想上太空,感受地球就在我脚下的上帝体验。
【6】太空实拍保证了科幻电影所强调也是最为欠缺的“细节感”。本片吊打很多我国虚伪的宏观主义的电影,因为本片的科幻元素是几乎忽略不计的存在,很简单的故事,就是干。“挑战”这个片名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实拍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太空手术,过往创伤的挑战。不知道被删减的44分钟是干什么的,但本片给我亲临其境的“失重感”和“使命感”有如《地心引力》,是有触觉,有呼吸的,即使在电影情感方面欠缺,但也还行。
太空长镜头好看
瑜不掩瑕,故事的连续性被剪的稀碎,还好还有片尾曲和浩瀚宇宙可以为之动容,如果今后看完完整版,应该会加上这摇摆不定的一星
实拍的勇气和效果值得称赞,每一次在空间站中的旋转都带着观众一同体验失重感。这也许就是一个新影像技术的突破带来的最切实的意义,我们距离银幕后面的世界又近了一步,真实触手可及。当镜头后拉,我们不止看见女主角立在宇宙中,我们也看见镜头和镜头背后的团队踏出影史上最远的一步。但是它注定只是一部仅仅具有史学意义的作品,因为剧情实在太烂了,烂到我以为是美帝派卧底到编剧团队,为了抹黑俄罗斯而写出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