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比起电视剧版确实弱化了女权主义,没有剧版的精彩。
但是失败的也可以理解。
这是很多剧版改拍电影之后出现的问题。
首先,要让一部三四十集的电视剧,改编压缩成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这其中要把这个故事讲清楚,还要有意思就真的很考人了!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哪个翻拍改拍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国内)。
在演员方面也没有像剧版的演员适合角色。
但是让我惊喜的是最后小月桂自导诱杀黄佩玉这段戏份,两个人最后心知肚明所碰撞出来的那一点火花还是让人惊喜的!
也是本片的唯一一点!!!
[cp]No.54余男演戏很好 很认真洗濯作品的女演员胡军绝对本色出演 那种荷尔蒙爆棚 救黄佩玉时打斗戏 真是好结果刚救出来就领了盒饭 也是没谁了白灵演的妓女 妩媚低俗那张劲儿 真的她演很合适小时的月桂这个演员很独特 印象深刻秦昊演的黄佩玉 有点硬拗的感觉如果上海王最后是个女人 是小月桂的话余男的气质还不够辣如果是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小月扮演者袁立出演的话会更好她有一种狠辣又霸气的感觉[/cp]
上海王讲的是一个小丫头逆袭成三代上海王的情人并成为挚爱的故事。
所谓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就是这么回事了。
故事发生在清末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女主是一个青楼里的大脚小丫头,专门给客人端茶递水的。
那个年代女人大脚就显示了自己卑微的身份。
一日上海王1代和反面1号等人打牌,被小丫头姿色吸引,反面1号出了2跟小黄鱼买了她处女之身。
不料这是头犟驴,誓死不从,被上海王1代给救了。
至此对上眼了。
问小丫头愿不愿意做他的女人,小丫头咬了她一口牙印,跑出去。
见惯了低眉顺眼撒娇扮嗲女人的上海王1代,一下子迷上了,命当主子一样养在这青楼里。
麻雀就这样飞上了凤凰枝头。
一日两人共浴,反面1号因自己没得到小丫头的人,对上海王1代记恨在心,派人暗杀。
小丫头用自己的裸背替上海王1代挡了枪子,自此两人感情升华,融为一体了。
上海王1代也因此大开杀戒,只为了护住自己心爱的女人。
上海王2代来自反清的一股势力,曾多次想和上海王1代合作被拒绝。
后改为假意投诚上海王1代,获取信任之后,上海王2代背后的势力直接把1代给捅了。
上海王1代就这么没了。
女主在他死后才出现,并不知道是谁杀死他的。
此后没有了上海王的保障,女主消失了好多年。
重出江湖时,是一个知名的戏子身份。
依然那么美,只是少了少女的倔强,更多了份优雅迷人。
上海王2代清楚上海王1代的死是怎么回事,处于补偿心里,把女主请回家中,好生疼爱。
此处也是水到渠成,两人郎有势女有貌。
裹着刀口上舔血的日子,随时面临死亡。
一日上海王2代,以为马上死到临头,和女主说出真相,道出了上海王1代死亡的原因,可是说是他简介害死的。
女主瞬间崩溃。
然后女主和未来的上海王3代设计,陷害上海王二代,要置他于死地。
此处很出乎意料。
女主假意被绑架,要求上海王2代1人独自前往,方可放人。
当上海王2走进时,被事先埋好的炸弹炸飞了。
上海王3代曾经是上海王1号身边的首席跟班,一直暗念女主。
1没了,2也没了,顺利成章,上海王3号来了。
女主又恣意了……三个王,一个女人。
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便是如此。
我不说这是一部好电影,我只能说,这是一部我喜欢的电影。
因为它确实打动了我,明知可能多数人会直接说它烂,我心里却又有些舍不得,所以才想写点什么。
我没有看过电视剧,是因为看过了书,从而选择来看这部电影。
我看过虹影很多书,《好儿女花》曾经在我很煎熬的时期,给过我莫大的鼓励。
而《上海王》,它的情节和故事性,绝对是虹影小说里数排前几位的。
看的时候,便觉得它很适合搬上银幕。
我起先对这个电影的演员选择是不满意的,所以我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期待。
也有可能是因此,反而给了我惊喜。
很多人会看不懂这一部电影,这是我看电影时不停冒出来的一句话,像是为自己喜爱的东西可能不被人喜爱,而感到的隐隐地担忧。
很多场戏不连贯,很多镜头零散不知所谓,有些台词让人尴尬的生硬,有些情节让人觉得意淫的厉害……它有诸多的不好,难以否认。
然而可能是因为小说的情节在脑子里太深刻:它跳跃的情节叙述,我在心中已自动补充了背景;它莫名其妙的镜头,我也仿佛能明白,它所想要暗示的东西。
但对于不了解这个故事的人来说,它真的可能是个烂片。
现在,我想说说它为什么打动了我。
也许是因为整体风格的原因,整部电影的人物性格让我觉得都弱化了许多,原本是截然不同而又丰满十足的人物,三代上海王、新黛玉和筱月桂,他们各自的风采都似乎差了点意思。
我最想谈到的人,竟然是黄佩玉。
原本在书中,我完全不喜欢他。
常爷是英雄,阿其是温暖大哥哥,而黄佩玉,我只记住了他的心机和毒辣手段,他的圆滑世故和狡黠。
我最不喜欢的,便是筱月桂在他身上的这份多情。
秦版的黄佩玉,始终在心中为筱月桂保留了一份心意,一份虽然有利用、有欺骗,但却也有份真心的心意。
我不知是胡雪桦和虹影有意为之,还是原本如此只是我当初不懂。
他说如今在这上海滩,敢劫走他女人的人,其实很好找。
他准备离开众人,独身去救筱月桂时,他说:这一切终于快要结束了。
他看着筱月桂的眼神,他最后停顿而又复起的步伐,其实他心如明镜。
这场戏,在我脑海里一直反复出现。
他应该是过了看似风光却又多么寂寞的十年。
他跟阿其和筱月桂说:如今我只相信你们二人。
但转眼,便是他们算计了他。
阿其和筱月桂心中常爷永远为大,而常爷从前,又是多么的信任黄佩玉,他背叛了他,所以他不得不死。
即使秦演的如此风流俊逸,痴情深种,引得观众都起了怜惜,但我却仍觉得,他是应该死掉的。
我的这种想法,让我越发地为他悲凉。
我喜欢《上海王》这部小说,但是我并不喜欢筱月桂这个人。
其实也无所谓讨厌,只是我喜欢常爷的豪气,喜欢阿其的痴情,甚至于现在喜欢黄佩玉的孤独,哪怕是新黛玉的情义与刻薄,我都是喜欢的,但从筱月桂的身上,我却并没有特别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地方。
这也让我觉得很神奇。
很多人觉得《上海王》是一部了讲筱月桂的书,所以她表现的不够“女强”,让人很失望。
而我并不觉得筱月桂有多重要,可能这也是我能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吧。
筱月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其实她跟黄佩玉一样狡猾,一样孤单,一样渴望着权力和物质。
当我这样看她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常爷和阿其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在保护她的人,而是在护着她的心,让她能够在漫长的十里洋场岁月里,记得常爷对她的好和恩情,感受到阿其的守候和真情,从而保持一颗“有情有义的心”。
她那让读者又爱又恨的多情,竟然是她最有魅力的地方。
想写的还有很多,常爷死的那场戏;筱月桂目送阿其离开那场戏;黄佩玉和筱月桂重逢的那场……其实每一个零散的镜头都并非多余,背后千万种尚未讲述的故事和暗示。
但我太困了,我要睡了,改天要是想起了,再来补写。
为了赶胡雪桦导演和曹可凡先生在诚品书店的活动,我和姐姐上午就去电影看了上海王,电影院人很少,整个场次只有包括我们的10个人,中途有人离场了,也有后面的朋友剧情讨论得眉飞色舞,散场后,还在说下半场什么时候上映,我也很开心地说,3月16日上映。
看到豆瓣上这么低的分,这么多差评,还是非常吃惊,至少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导演真的想展现一个那个时代的上海,他在活动里说,好的故事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所以他的故事对于当时上海那种诡谲云涌的情状与气氛烘托表现得非常好,让故事的底色异常浓郁与迷人。
他想要展现的上海是一个“融”的上海,导演说这是一个移民城市,所以演员普通话、方言与英语混杂,让当初观影时的不理解也多些认同,连裹着小脚一个姆妈都会说几句流利的英语,多么时髦!
但十几年过去,当姆妈再掂着小脚走路时,又有些不搭,这个世界变化得多快啊!
于是过去与今朝之间,又多了些参差与对照。
影片中的建筑导演也说有借鉴南浔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小到门窗的设计都别有匠心。
这确实是一块异常迷人的土地,迷离到每一条弄堂窄巷都藏着一段动魄惊心与荡气回肠的故事。
这是一块鱼龙混杂的土地,这是一片吸引着无数男儿抛头颅洒热血的热土,有冒险,有机会,有蝼蚁般的小人物,也有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因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里浪漫多了些奢侈,爱情多了些血色,悲情多了些壮丽,阴谋多了重黑暗,信任少了丝光明,当然屌丝逆袭的故事也多了许多。
曹可凡先生说,他这样概括上海:大气,洋气,雅气。
实在精辟!
胡雪桦导演是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上海,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今昔可以参差对照的上海,这是融的上海,也更是容的上海。
这是导演花了很长时间改的剧本,“十年磨一剑”,最后把那么漫长的故事那么纠结的人生凝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来叙述,确实是困难。
但是我却觉得该有的都有的,有时点到即止未必不如饱满扎实,说得多了,反而冗余。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有那么多参差对照的人生。
是一举手一投眉间的生死,是一朝一夕间的物是人非。
让人感受人生的惊心动魄,也感受人生的冷暖无常。
世界变化得太快,竟然没有什么是抓得住与靠得住的。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复杂背后的简单。
利益的纠葛千思万绕,密密层层,剪不断理还乱。
但是用情义二字来解,人生似也从容简单了许多,也是打动人心之处。
我想用力地用心地去理解与感受每一颗认真的心灵,或许不够完美甚至会被嗤笑笨拙,但是足够真实与真诚,我敬佩每一个认真的人。
对每一个念旧的人来说,这是“江湖还在,大侠已远”的时代,这样的真实与真诚是那样得难能可贵。
“言之有戏,行之有义”的复杂与简单,这或许就是上海王的人生况味。
Ps:活动中,胡雪桦导演撩头发的姿势特别风骚哈!
(褒义词)
导演拉着一帮优秀的演员,弄了一场乱七八糟的意淫。
十分怀疑导演是不是地球人在他的眼里女人的颜值、气质、技艺都不重要只要不怕死,就能让男人的神魂颠倒想当曲艺大家,无师就能自通勾搭哪个男人,看他一眼就得沦陷管他年纪大小,中国还是外国的也管他是不是自己女儿的养父男人更离谱一个个跟动物似的说翻脸就翻脸,不需要原因刚入会的新人,跟老大一起出去活着回来了,就能取代死掉的老大嘴里喊着要做大事,回头就自信踩雷奉劝一下导演脑袋塞满了翔,不全是你的错掏出来恶心观众,就是你的不对了。
文/梦里诗书 面对一个昔日已然获得中肯口碑的电视剧蓝本,《上海王》的电影化未曾令人想见其居然能变得如此冗长平庸,整部电影给我最为深刻的映像便是一个字“赶”,剧情故事的跳跃性发展,使全片几乎没有一刻能真正走进那个昔日的旧上海,只是犹如看了一场超长版的电视剧预告。
其实如若你未曾看过这部电影导演胡雪桦的另一部片子《神奇》,那么确实很难想见一个关于旧上海暗流涌动,又有着胡军、余男、秦昊等一帮演技并不逊色演员参演的作品,何以能被拍的如此波澜不起,并不夸张的说这位导演在这部电影中除了证明自己甚连最为基本的叙事能力都尤为欠缺,居然将一个本自中肯的蓝本,化为一本女性视角的黑帮流水账外毫无作为。
那么一个本自中肯的故事何以会变的如此不堪?
这在于电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预想铺开一个属于民国上海的大格局,但不合时宜的时间跳跃,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莫名展开,都使这个故事不仅在最终也未能真正树立起一个能给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也使上海的地气变的虚无飘渺,所有人设给人的唯一感觉便是在走马观花,乱七八糟的剪辑使这部电影能留给人的只是莫明其妙的尴尬。
当我们抛开《上海王》那与蓝本不相适应的叙事,其实就这一故事来说,确本是一个能为人唏嘘的黑帮悲剧,而以女性视角为审视预想呼之欲出厚重历史的方式,亦颇具新颖,或许如若这部作品能在科波拉之手,哪怕是一位能力正常点的导演手上,那么这一故事未尝不能绽放出自身的魅力,但可惜的是或许终究只能是或许。
一场本当波澜壮阔的上海往事,最终所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仅只那让人啼笑皆非蹩脚的上海话,这样的一部庸作不经让人想问:“何见上海,凭何称王?!
”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可惜了这大把大把的钱(浅析《上海王》票房惨淡成因)应老师要求,我与同班四十余名同学就一个恬淡的夜晚在教室观看了这部名为《上海王》的电影。
看一场电影好比做一场梦,不过让人唏嘘的是,在这个接近两个小时的梦里,我一次次的醒过来,直白一点就是始终进入不了这个戏中,进入不了那个风云动荡的上海时代。
《上海王》累计票房为1365.33万,我要是导演的话一定是极度痛心疾首的,这样的成绩估计连投资的零头都没赚回来吧。
而回过头来,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部大投资大制作大噱头的大电影遭受如此冷遇呢?
思前想后,我打算从电影本身、制片发行两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一个叙述。
先说电影本身。
胡雪桦,何许人也?
除去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的名头,这可是个获得过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人物,还因《兰陵王》、《喜马拉雅王子》这样的神作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偏偏这次栽了跟头。
其实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怪导演的,毕竟首次拿到这么多钱,拥有了这么大的班底,一个人又没有三头六臂嘛,所以一些环节上可能就出现了问题。
剪辑混乱造成该有戏份的缺失。
这可能是这部电影出现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前面说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无法深入的原因。
太赶了!
像身后有只老虎在追!
上海王诶,一个黑帮的传奇故事,这么宏大的背景却用如此快节奏的剪辑来讲述。
如果一次讲不完就完全可以像漫威一样分几部来讲述嘛,偏偏所有的故事要全部凑进111分钟的时长里。
黄佩玉这个角色在整部电影中应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毕竟他可是成为新一代上海王的人。
可这个人在电影中完全看不到他有什么样的背景。
出场只是他从海外归来,宋守备的人来抓他,而为何抓他原因不详。
常爷的人要保护他,原因不详。
他帮忙救回小月桂送给常爷,常爷却又为难他,原因同样不详。
这就要怪剪辑了,往往一场戏明明没有结束便马上接到下一场戏。
你可以说它干净利落,可是作为观众,我们要看的就是这些信息啊,这些信息一去掉,完全就像在看一部加长版的预告片一样云里雾里。
另外说一点,个人比较讨厌在影片中加些什么多少年代什么事情的做法,不过国内很多电影好像都喜欢这么做,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方式了吗?
其实是有的,只不过导演一开始就把剧情上了一个极其宏观的架子,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也是逼不得已。
举个例子,克里斯托弗在其影片《敦刻尔克》里是如何让观众得知处于怎样的时代的?
是广告,是德军散发在街头让士兵投降的小广告!
不需要像划分章节一样的字幕,不需要这些。
最乱的一场戏莫过于小月桂因为替常爷挡了子弹送进医院,被查刺客是青龙会的人,而且是宋守备的暗探。
常爷随即气怒,下令掀起一阵腥风血雨,要杀鸡儆猴。
小月桂痊愈归来与常爷交欢之夜,这场腥风血雨果真燃起。
让人懵逼的是造成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混淆。
常爷完全可以在做出决定的当天开始屠杀,偏偏要放到十天后的交欢之夜?
如果这屠杀不是在十天之后,而只不过是交叉蒙太奇的使用,那又有些使用不当了。
交欢和杀戮到底是不是同一个时间发生的事情?
这是一个混淆点。
看得出来,剧本本省可能是想凸显出闺房内一个男人征服了一个女人,或者说是一个女人征服了一个男人,外界是一个男人征服了一片天下。
这就又来了第二个混淆点,交欢与杀戮剪辑在一起,那么到底是谁杀谁的问题。
因为剪辑一直在赶,所以往往抓不住重点信息,所以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我竟然认为这些杀戮者的目标是常爷。
其次,师爷邀请宋守备喝茶,事成之后送来一盘装着人手的“熊掌”,符号是手上的翡翠戒指,可是这枚戒指在之前的段落中并未引起过任何人注意(缺特写镜头),反复拉片才得知这其实是宋守备之前在妓院相中女子的手,可是来砍手的人对女子的称呼是“夫人”,一个青楼女子怎么就成为宋守备的夫人了?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将手和戒指送到宋守备面前的是阿其,阿其在剧中始终承担着保护小月桂的角色,他又是如何来为常爷做事了?
而且去砍手的明明是穿着官府的人啊!
估计这电影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观众一头雾水吧。
上面是说影片中动不动就少戏,再说说它又如何多戏。
第一个多的戏份是在影片大约11分钟的时候,这是小月桂初见常爷并得宠,新老板像常爷数落她的大脚。
接过突然一个闪白,画面切回了过去,讲述小月桂如何受人欺凌,如何被新老板收养。
这有必要展示吗?
新老板的讲述已经透露了她过去的生活,偏偏又加进这些画面来加以重复,让观众重视这个角色?
没必要的,从开篇女性视角的讲述,我们就已经知道了这是一部关于女权主义的电影,观众不是傻子,观众要看的只是一场完完整整的戏而已,奈何始终是断裂的。
第二个多的戏份是在出了“清朝灭亡、民国诞生”的那个刺眼的字幕之后,小月桂已经变成了筱月桂。
她坐马车前来看一个小女孩,从她的眼神里是完全可以读出她和这个小女孩的关系不一般的。
可剪辑师怕我们看不懂啊,于是又是一阵闪白切回筱月桂这些年是如何的穷困潦倒,如何受人欺凌,如何十月怀胎。
问题又来了,我们知道了这个小女孩就是筱月桂的女儿,可同时我们也知晓了筱月桂的生活。
那么如此一个平凡女子怎么就发家致富成了老板的?
既然是女权主义的电影,那我们就需要知道女主成长的过程,这可不是随随便便换一个同样拥有大嘴唇的女演员就可以完成的。
第三个多的是镜头,我主要说一点。
在宋守备邀请常爷在半生园见面会谈的这场戏中,宋守备的目的是联合青龙会劝常爷收手,常爷则是对众人提出警告:洪门要做的事必须说到做到,而且与同盟会无关。
每个人都有目的,开会场所是一方矩形长桌。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十二怒汉》这部电影,不过《上海王》就逊色太多了。
剪辑跟人物目的及故事推进完全无关,不过是普通的“谁讲话切谁镜头”的国产电视剧惯有拍法。
重点来了,这个离奇的镜头出现在33分66秒,画面内容是一直停放在墙柜上的数排佛像,而之前的镜头是常爷正在解释说这场血雨腥风与同盟会无关。
那么插进这样一个镜头又是何意?
佛观众生、化干戈为玉帛?
没有的,这不过是猜测。
更多的可能是剪辑师觉得自己剪得太烂了怕观众觉得无聊所以换个空镜头舒缓一下。
反观《十二怒汉》每一次剪辑都在预示结局,都会引起观众思索,哪怕整部片子都只在展示十二个人裁决的过程,但具有明确目的的剪辑一点也没有让观众觉得无聊。
所以归根结底,剪辑极大程度的造成了作品内涵的失败。
角色性格立不起来,时代特征展示不完,故事架构讲述不清,观众看不清道不明自然也就不会引起舆论传播,内容为王的时代去卖人物简介的PPT怕确实是难以立足,票房的惨败自然也就情有可原了。
再来说《上海王》的投资发行。
因为我认为如果一个电影票房惨败得不到认可,除了内容本身,自然也就是投资发行的问题。
看片头字幕和片尾字幕得知,这部电影的出品人是任仲伦和陈加洪两位,制片人是导演本身,联合制片人是胡雪莲,以及部分制片共计24位。
制片队伍相当强大,这意味着可以拉到相当多的投资呀!
这么多的投资,自然也就需要更多更强大的发行渠道。
不过在看发行公司之前,我们先看它的制作公司,它们是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和上海胡氏文化传媒公司,前者是有着“社会效益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强化影视产品的销售能力和市场覆盖率,积极开发后电影产业资源”这样的明确追求的,也曾制作过《画皮》这样的亮眼之作,应对《上海王》这样的电影不在话下。
后者听名字也知道就是导演自己开的一家小公司,没错,它在2005年才成立,一直致力于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类广告,摄影等服务。
这样一看,《上海王》说是导演自身的一次意淫不算过吧,也还好,毕竟摄影、服装、道具、特效包装相当到位。
现在来看它的发行公司,主要是这几位:象山枫海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象山果斯风筝影业有限公司、象山果斯枫海影业有限公司、象山果斯海岸线有限公司、天津龙行文化传播公司。
带“象山”字眼的几个公司里,除了第一个还发行过诸如《我要你开花》、《将错就错》之类的二流电影外,《上海王》对于其他几个公司来说还是第一次发行,没经验没圈子嘛,可以谅解。
再看天津龙行文化传播公司,这家公司在2017年国内影视发行公司排行榜上排第100位,在发行《上海王》之前,它还发行过一部叫《冒牌监护人之寻宝乐翻天》的电影,好吧,听名字就知道这电影不咋地。
当国内知名电影都找华谊、光线等公司发行的时候,《上海王》这样一部号称大制作的电影却找的是几家上不了席面的发行公司来发行,这就好比排了一桌上好的宴席偏偏叫了个傻子去邀请客人,哪里能达到座无虚席的效果呢。
以此也可以猜测,投资估计全被用到前期制作上了,从影片中的置景、化妆、道具、灯光、演员班底等方面可以看得出相当豪华,这又好比主家花光所有的钱请某领导吃饭,结果摆好了菜却发现自己没钱发请帖了。
综上,《上海王》票房惨败也就变得情有可原。
为导演惋惜,这么多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向电影人致敬,辛辛苦苦的制作偏偏要遭受市场资本的折磨。
对自身警醒,定要做好自身内容的同时还要有纵观全局的意识。
部分资料来源:百度、搜狐新闻、豆瓣、时光网、IMBD等参考书目:《看不见的剪辑》[美]鲍比•奥斯廷
那些打四星五星的,少他妈忽悠了好吗?
你们这种人本事没有,牌坊倒立得老高,不仅自己再也拿不出有质量的作品,还阻碍了青壮年的发展。
胡雪桦们,你们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排片少的根本原因就是片子烂。
无论发行公司是否强力,烂片就是不会得到排片。
除了王汝刚和曹可凡外没一个角色上海话合格的。
敲黑板:那些说片中沪语有味道的评论统统可以判定为软文了。
————————————————————————————总的来说,旁边@北岛淳子 的影评还是比较诚恳的。
北岛酱的第二段我也是认可的,但第一段我一点也不认同。
角色单薄。
胡军不适合这个角色,表演中满是糊弄。
牌匾上的“义薄云天”是在搞笑吗。
一个角色为什么要两个演员来演。
白灵的沪语一塌糊涂,还不如完全说普通话。
从外滩泥泞的马路看出来倒也是做了点功课的,但这毫无意义,这部片子和上海毛关系都没有,改拍东北王西北王西南王都不影响故事嘛!
这样的片子,关起门来刻两张碟送送人自己乐呵乐呵就得了,非要不自量力地找一堆明星弄了个不伦不类的玩意儿,还把郭采洁的形象PS到海报中央,还公开发行,胡雪桦和他的朋友们也太不把观众放在眼里了吧?
胡雪桦,请不要再当众意淫了!
另,@铁任 、@柯尔特 和@战台烽 的影评被折叠得太正确了。
这三人合伙舔屁眼,真他妈恶心。
从一个女人的角度看三代上海王,她虽从小就黄有好感(我觉得可以这样说),但最爱的仍旧是常,所以在知道黄也参与了谋杀常的那一刻,那个眼神,那段嘶吼,即便常爷在他生命里转瞬即逝,她也最爱他。
还有哇,洪门历史上为推倒满清和抗战还是做了一定贡献的。
上海十年变迁的镜头很不错,其余的……觉得准备看完原著再发表评论……
为何评分这么低,明明很好看。
真正厉害的是这个女人——小月桂,而不是所谓的上海王。
一个乡下丫头和三个上海王的故事。
雪桦辱华。
海王:听说有人要上我?
演员都很喜欢,余男很适合王的女人,胡军霸气十足,秦昊不是黄培玉的最佳选择。20170424
原著虹影的《上海王》,电影中有的画面又拍出了毕飞宇《上海往事》的味道,挺喜欢的,也许是因为我对上海本身有难以言喻的感情。剧情不太好,台词尤其不够锋利,线头太多了。最喜欢的角色是胡军的常爷,爱心中有情有义的男子。
没预想的坏。
虽然剧情不是我喜欢的,但是看着还不错!
李梦演的部分还行,后面太差了
太棒了,我不知道给低分的观众从那方面贬低,但鄙人才浅学薄,觉得此片配的上四星
还亏胡雪桦是在纽约大学学过电影的,就这么个编剧、导演、剪辑水平?跟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一比真有霄壤之别。
就算有一些实力派演员,电影照样可以一无是处,或者根本不能称其为电影,整片像是在快进,剪辑就像有人端着枪指着,飞快地行进着,生怕晚了一拍要掉脑袋似的,台词平白,上海话让人极度难受,动作戏不连贯,缺乏负责任的设计,充分暴露编导的审美贫瘠。
挺好的 有年代感
凑合吧~为什么余男每次都演那种男人们都很渴望的女性角色啊,真的长得不好看啊。。。
可惜了这些演员,拍得跟三流网片似的,轻飘飘,配乐乱,自我胡乱感动,没有时代厚重感。
就。。知道导演很努力地想拍好,但还是时不时令人呵呵呵的那种feel, 全程尴尬。跟演员无关,都不是面瘫;没想到李梦戏份这么多。不过,还是挺想看第二部的,余男的女二郭采洁出场。蛤蛤,不好看也想看,也是有毒咯。
演技在线,还不错的国产片,比春节那几部骗钱的好多了好吗?
浪费了一堆好演员,导演是剪了一部60集电视剧的精彩片段出来当电影卖吗……
总要低看一眼国产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