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被推崇为一个圣人的时候,也就是他活得最没有人样的时候。
晚年的托尔斯泰,就像晚年的毛泽东一样,已经不再属于他自己了,而是被弟子们推向了“全人类”:他的作品,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版权,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当那群弟子把他这个大活人变成一种“主义”的时候,同时也把“理想”膨胀成了野心,把“自由”扭曲成了教条,把"爱"蜕变成了占有和利用。
渐渐的, 那个曾经给妻子写情诗的男人开始嫌弃她只会打扰自己的工作,只会阻止他把自家的财富拱手让出,只会妨碍他成为那个伟大的,崇高的,无私的,无欲的,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而弃小家保大家的圣人。
他的妻子苏菲亚则落得一身的恶名,“自私、贪婪、狭隘、刻薄...”,因为请求老公留财产给自家子孙,因为在人前耍drama queen的臭脾气,因为憎恨那些萦绕在丈夫身边给他灌圣人迷魂汤的家伙。
直到弥留之际,这个干枯羸弱的老人才发现自己其实无力撑起圣人的盔甲。
他最后的留恋,不是什么伟大的全人类的事业,只是那个陪伴自己走过48年光阴的,唠叨的,任性的,不识大体的老女人。
而此时,他的女儿和弟子却竭力阻止苏菲亚来探望垂死的丈夫,因为他们希望他“简朴而高尚地死去",就像一个真正的革命领袖。
历史已经证明,人类有种奇妙的本领,能够打着“为了全人类”的旗帜,去做彻底反人性的事情。
电影最后,面对这杆“全人类”的大旗时,革命青年瓦伦丁愤然说道:“我没有见过全人类,只有不完美的男人和女人!
”是的,我们都没有见过全人类,只是太经常看到全人类的不完美。
索对托的爱近乎偏执,在她的爱情字典里不容许有任何的瑕疵,她的一切的行为模式都是为了证明托对她的爱情从未有丝毫的变化,以致于之后的歇斯底里和让人无法忍受。
引出了如何是两人相处的最佳模式?
应该是一种和谐的,一个人不能依赖另一个人的爱情而存活,如果这样的话,既捆绑了另一方,也把自己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两个人的相处应该是河水的自然流动,应该是顺从风吹的方向,应该是雨后水滴洒到落叶上的清新与舒适吧。
放手吧,放则是收,放即是获得。
The Last station讲的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最后的日子。
故事从一个无限崇拜托尔斯泰的青年,作为他的新任秘书来到他的家中开始,到托尔斯泰在小站的站长室去世为止。
围绕着托尔斯泰的著作权,托尔斯泰的妻子,女儿,朋友,医生(崇拜者之一),还有记者们,演尽世间百态。
而青年就是一切的观察者。
托尔斯泰和青年说,他在各种不同宗教里发现了共通的终极真理(the truth)就是爱(love)。
此等陈述只能出自这样一位伟大的天才,换作任何一个凡夫俗子就极容易被会被鄙视为轻浮或者狗血。
而青年(和周围的一众粉丝们)正在试图身体力行“托尔斯泰主义”。
他行为端方,衣着朴素而整洁,勤奋禁欲,为了修养一个完美的灵魂而不懈努力。
但是托尔斯泰却向他回忆自己年轻放浪时代经历过的一个姑娘,她的身体,气味,做爱的姿态。
用托尔斯泰自己多次说过的话就是:我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托尔斯泰主义者。
看到这里,不免让我感叹,对啊,这就应该是我心里那个写出《复活》的人的样子。
故事里人们被分开2个阵营:以弗拉基米尔·恰尔科夫为首的一派,自诩高尚,极力的怂恿托尔斯泰修改遗嘱,放弃所有的著作权。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甚至不择手段,合伙欺骗一个妇道人家。
他们崇拜托尔斯泰,号称最理解和支持他的思想,道貌岸然,把握着道德的制高点。
而站在他们对立面的,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亚孤身奋战。
这个女人精明强干品位不凡,要把著作权作为财富留给家族和自己的孩子们。
她最了解托尔斯泰,又倾心于优雅的世俗生活,一旦被触怒,就变成河东狮的典范。
青年原本应当义不容辞的属于第一阵容。
但是在和索菲亚的接触中,他又无法控制的被索菲亚那种女性的率直感性所打动,因而在2个阵营间摇摆不定。
偏偏这时候他爱上了一个“索菲亚”式的姑娘玛莎。
内心在完美道德和顺服欲望之间挣扎。
最终,还是选择了“爱”,而倒向索菲亚一边。
在我看来,虽然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比之青年,要博大完整的多,但是他的痛苦和青年却是一样的。
一边是自己的理想(一个男人精神世界里的伟大成就),和理想的忠实支持者们。
不过我看着这些自诩的粉丝们,就不禁想起来蓝染大神说的:崇拜是距离理解最遥远的感情(好吧,在谈论托尔斯泰的时候想起动画片,是有点分裂)。
另一边,是自己爱的女人,她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喜好,品位,心思,给予自己的生活最大的支持,但是她偏偏又是自己理论的最大反对者。
他的人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阴谋,无论站在哪一边,都会背弃自己的原则。
这个伟人,树立起博爱的大旗,却发现无法自己实践出这条道路,最终只能从生活里出逃。
离开了爱人为他安排的安稳舒适的家,他也不再神采奕奕,反而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索菲亚是个可爱的女人。
电影开始的第一幕,清晨,她跑进托尔斯泰的房间,挤在他的床边,拉着他的手环住自己的肩。
索菲亚用女人的直觉思考,顺从自己的感情,肆意而为,就能把第一阵营的人搞的焦头烂额。
她爱托尔斯泰,嫉妒他对其他人的感情,她也爱钱和地位带来的舒适生活,做最直接而实际的决定。
她用的都是女人的小花招小手段,体贴也好撒娇也好,或者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把思想的巨人搞的束手无策,对着妻子咆哮:I have never stopped loving you,but God knows you don't make it easy。
而索菲亚回答的极好:Why should it be easy? I am the work of your life, you are the work of mine. That's what love is! 这种属于女性的智慧,让伟人哑口无言。
索菲亚无需长篇累牍,她的宣言就是女性世界的真理。
玛莎就好象青年版的索菲亚。
年轻的姑娘独立而勇敢,真正的实践着托尔斯泰说的自由与爱。
她嘲笑男人们假正经的姿态。
她爱上了青年秘书,就主动投怀送抱。
当青年为了她不顾古板的眼光,公开示爱的之后,玛莎赞美她的爱人:You are pure, You are what I came here to find。
和索菲亚一样,她看不起那些高洁的理论,那些自以为是的伪君子。
她让自己的身体和直觉做判断。
在她们的人生里,没有高尚的思想,却有金子一样的真诚。
可以看出来,导演是偷偷站在索菲亚一边的。
但是最后,我们凄凉的看到索菲亚在她的战斗里,使自己的爱人一点点远离,最终失去了他。
这个时候,我也会在心里问,为什么她就不能“深明大义”,就象托尔斯泰的女儿那样。
但是我又怀疑,如果她真的是那个样子,是否还能赢得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男人的眷恋与爱情。
看到结尾,突然想,这也许就是上帝为什么要为亚当造一个夏娃。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电影讲的原来不是一个伟人的人生,而是每一对普通couple的故事,是一个男人和他的女人之间的战争,爱与自由的挣扎。
最后一定要说一句的,是Christopher Plummer和Helen Mirren这2位老戏骨,真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不管是否喜欢导演讲的故事,2位主演的表演,已经值够4颗星。
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你会不会把你的左脸也转过去让他打呢?
很多基督徒都曾被问到这个问题,因为在耶稣的登山宝训里,曾明明白白地这样训诲他的门徒。
而在我最新听到的一个故事里,发问的人真的挥掌打了前来传教的牧师,而且是打完了右脸再打左脸——被打的牧师人高马大,曾经是一个武官教头,毕竟没有还手。
这还不是登山宝训里最挑战人的训诲,还有:“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这人心里就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多数人把耶稣的话看作一个隐喻,并不真的照字面意思来遵行;然而也有人严肃对待,诚实、努力地按照耶稣的吩咐去行,好像托尔斯泰。
“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
”耶稣如此吩咐那个想要跟从他的富有的少年官。
于是,托尔斯泰释放了他的农奴、放弃了他的版权,开始处理他那庞大的不动产。
然而像每一个认真的基督徒一样,他遇到了信仰与现实难以调和的痛苦与折磨。
他放弃了打猎、烟酒和肉食,却舍不得钢琴和家具,他将物业转到妻子的名下——始终无法实现他渴慕的那种完美与自律。
传记作家威廉·希勒在《爱与恨》一书中,描述了托尔斯泰的三种搏斗:与自己的写作困境搏斗,欲望与信仰的搏斗,与妻子“至死方休的搏斗”。
而后两种搏斗其实因果相连。
《最后一站》表现的是托翁最后的几个月,也正是他与妻子桑尼亚的“搏斗”到白热化的阶段。
搏斗的焦点正是版权问题。
早在1891年,托尔斯泰不顾妻子的反对,声明放弃自己从1881 年以后出版的所有作品的版权;而到了1909年夏天(去世的前一年),他甚至草拟了一份遗嘱预备捐出所有的著作权。
然而,桑尼亚并不理解丈夫的信仰实践,版权的放弃对她而言,意味着剥夺了子孙的权益。
桑尼亚的斗争对象是切尔特科夫——这位为夺得托翁所有著作权而不择手段的托尔斯泰主义的门生。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日子,终于逼得82岁的老人半夜离家出走,最后在喧嚣的镜头前落寞地死去。
电影的片头,导演引用了《战争与和平》里的话:“我所知道的一切,皆因爱而起。
”这句引文,连带信仰背景的缺失,再加上海伦·米勒过分卖力的表演,电影多少沦落为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爱情表达和利益斗争;也使得许多人在同情托太太之余,错解了托先生,继而指责他自私和虚伪:既然他反对贵族特权,为什么还生活在大庄园里,让一大群戴着白手套的佣人伺候着呢?
托翁身后百年所承受的指责,与他活着的时候所面对的一样犀利。
妻子在日记里抱怨他从来没有向她和孩子们表达过爱意,兄长也说他言行不一,而他的对手们更是挑战他:“你讲得非常好,但能实现你所信的吗?
”但是,托尔斯泰并非是虚伪的,“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茨威格语)其实是真诚到无法自欺。
他说:“攻击我吧,我自己亦这样做,但要攻击我而不是我所追随的道路,就是我向任何提问的人所指出的那条路。
倘若我知道回家的路而我跌跌撞撞地行走于其上,那条路是不是就因为我左摇右摆而变得没那么正确呢?
”作为一个被福音深深吸引却同样无法实现耶稣理想的人,我完全理解托尔斯泰的处境。
然而,就像杨腓力说的,“登山宝训逼我们认识到上帝跟我们之间遥远的距离,而任何企图通过降低需求去缩短那距离的都完全错失靶心”——托尔斯泰(以及他的攻击者们)所错失的,正是在这遥远距离之间抓住上帝的恩典。
或许正是为了弥补自己未能在世上实现福音理想的遗憾,托尔斯泰在晚年塑造了聂赫留道夫(《复活》)这样一个人物,来表明自己所坚持的道路。
隔了将近十年来看这部作品,我最深的感受便是这个发出去必定引起无数争议的话题。
其实我更想直白地说,千万不要当一位家庭主妇,更不要当一位伟人的家庭主妇。
契科夫这个角色,总给我一种在打造圣人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托尔斯泰不是索菲亚的托尔斯泰,可能也不是托尔斯泰自己的托尔斯泰,而是属于契科夫嘴中的全人类的托尔斯泰。
他的一言一行都要传达出是为了全人类这样一种伟大理想的讯息。
这不是说托尔斯泰就不是伟人,不是真的抱有为了全人类这样一种伟大的理想,但它同时显示了一种残酷性,为了全人类,需要泯灭人性。
这其中的撕扯,除了托尔斯泰本人,还有他的妻子。
我们问两个问题:1、你认为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们有财产而不愿意丈夫放弃昂贵的版权,这有错吗?
2、你认为托尔斯泰的妻子为了让他们的孩子们有财产而不愿意托尔斯泰将版权公开给所有人,这有错吗?
也许有人说,为了全人类这样一个高尚的事业,小节不必在乎,小家必须放弃,可这确确实实是在慷他人之慨。
只有托尔斯泰本人有处置自己财产的权力,要不要给子女和妻子留下遗产。
婚姻与家庭中的纠缠实在不适合公开讨论,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圣人,这也不会成为什么秘密。
最后是表演部分,两位老戏骨演技无可指责,特别是索菲亚的演员,太棒了!
想说一下一美,在这个电影里他的角色其实有点类似于《末代独裁》里的医生,不过瓦伦丁更抽离,他在电影中演一个观众,我们作为观众的情绪和对其他所有人的判断其实都是基于他的判断,一面看着他,一面被他带着走,演技总体可以,但一美真的需要控制一下一连串无意识联动行为,比如说哭泣的时候,下巴肩膀手势甚至是脚的动作,都是成套的,这样会显得有些程序化。
2013-09-14能称得上作家的写手通常都是会说故事的人,而优秀的作家则肯定是思想者。
但即使再优秀的思想者,在面对婚姻和家庭的时候,也跟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也不一定能让自己的老婆服服帖帖。
在最后的演员表里,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的名字排在第一个,她的确才是电影的主角,虽然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也很好,但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才是整部电影中最出色的演员。
在[女王The Queen]中,她演得很收敛,那其实是女王本身的特点。
而在这部[The Last Station 最后一站]里,她火力全开,把一个为了家庭本身的家庭妇女和文豪的妻子演得惟妙惟肖。
如果有人问我俄罗斯有出名的文豪,我也会说出托尔斯泰的名字,他不像梵高一样,要在死后才被承认,这个印象中一把长胡子的老头在世的时候已经声名显赫。
电影的名字起得极好,在一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火车小站中,可能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出色的作家托尔斯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站。
他一生所推崇的自由与爱,竟然是在离家出走的窘境中走向终点。
教化者有的时候竟然没有追随者那么纯粹地坚持教义,这也让人觉得那教义也不过如此。
老年的列夫托尔斯泰什么也不缺乏,从财富名誉到地位,他都有。
这种状态最难对付。
所以他有了更为哲学的追求——我以为这才是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时刻。
托尔斯泰纯粹是不断挑战自己的那种人,因此弄了个托尔斯泰主义,但是连他自己也不信。
但是这个托尔斯泰主义却高蹈起来了,成为一些尚处于暗夜的小民的遥望的点点星火。
我对这个复杂的背景着迷不已。
在一段关系中,哪些是真实的自己的感受,哪些又被机械化地制作为一个产品——很个人化的感觉被标签化了。
哦,原来是这样;事情是本质这样,是的,这些判断完全遮盖了本来纤细和独特的心理悸动。
作为老愤青,托尔斯泰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他不是一个宁静的人,所以不断地反思和批判自己。
托尔斯泰的这一点,是他的伟大之处,不断修正和获得——而像他这样的作家,到了晚年,完全可以随波逐流,可见托尔斯泰是作家中的作家。
他不是因为投机而写作,而是为了使自己平静。
人在江湖混到了一定的地位,就成了道具,开会的时候你的前面放着名牌,于是你被名牌绑架了。
托尔斯泰表面上是被索菲亚控制,实际是被他获取的名声覆盖。
他不想享受这个虚伪的但是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他不能无视并且默认。
托尔斯泰虽然年老,但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强劲的洞察力和无与伦比的真诚。
罕见的真诚!
82岁的托尔斯泰决定离家出走,捍卫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不想做一个万众景仰的大师,只愿逃离。
他不是乐意做一个上帝么?
他慈祥地抚摩着孩子们的头,送给他们礼物,而上帝怎么可能是一位圣诞老人的角色呢。
他必须牺牲。
托尔斯泰版权的归属问题,实际是他渴望牺牲的证据——他必须丢掉其他人不能丢掉的东西。
但是,托尔斯泰遇到了问题,正如他的每句话都会被记录下来,他的行动也被放大和美化。
寻求安静和孤独的托尔斯泰不得不面对亚斯塔波沃车站外成群结队的记者和粉丝,他的逃避被解释为圣举,无疑这是一个尖锐的讽刺。
我们都相信这个光环,也忙于制造,却忘记了发光的人。
托翁的最后一站——他用尽力气纵身一跃,却不料腾空而起。
一个人,代表了一个主义,爱的主义,以无爱的主义作为结局。
一种思想,大声喊叫的思想,因为喊叫的声响,统治了得出思想的人。
这样的故事是一个个古老的故事组成的【大的故事】,所有的人都和这样的故事有关,或者,他们都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当托主义把托尔斯泰自己牵连在内的时候,当拼命反对私有制的托主义反对了他自己私有的爱情的时候,当他将作品“签”给所有人民的时候,他沉默了,可那并不是真的沉默。
托尔斯泰没见过公有制的世界,他曾梦想着,他竭尽所能地建立公有制,文学,思想,主义,权力……让批判和运动推动他进入那个理想的世界。
这时,妻子说:有人要用一万卢布买你的版权,否则你可怜的家人将被饿死。
托尔斯泰回答:我没见过这房子里有谁饿死。
后来,真的有一个类似的 主 义 让人饿死了,就在他脚下的俄罗斯,那片最肥沃的土地,伟大的思想者没能有幸看到,除了他那些伟大的著作。
伴随着一个青年人的即将离去而最终缄口,托尔斯泰消失了,在公众的视野中他永远沉默了,他用这种极端幼稚的方式结束了极端严肃的议题,谁都不知道离去的他此刻能想什么呢?
就要将生活抛之脑后了?
在我看来,未必。
爱?
也不一定,运动?
更不太可能了,主义?
也不对,或许,他的沉默,伴随而来的,只有空虚,或者寂寞。
青年人接受了这个世界给自己的最好教育,这似乎是一个无关爱的教育,相比之下,那些【名著】和【他教给我们的主义】就像一坨坨SHIT一样无力。
就在托尔斯泰离去之后不久,一个更加激进暴力的主义光临了这个国度,他们推翻了沙皇统治下的一些政治结构,他们要……未来,在等待着这个青年人,不,在等待着你我。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鲁迅《野草》题词·
我写的东西与其说是影评,不如说是观后感更恰当,因为里面的内容多是借题发挥。
本来我想把标题写成“爱爱”的,这样既合影片开头那句“Everything that I know… I know only because I love”的意思,又有那很暧昧的意思(sex )。
不过我终于还是没用那个暧昧的组合,因为“爱爱”这个词缺乏时间感上的张力。
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电影中的元素融会贯通切合主题。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是“理性的爱”。
理性的爱不是抽象的,理想化的,教条的不切实际的爱的理念,她不是思辨理性的,而是扎根于生活之中的,透过人类实践映射出来的实践理性。
我就不再这里描述什么“理性之爱”了,因为这部电影很丰富的展现了她,光影的艺术对生活的再现总是比枯燥的文字更具有感召力。
我觉得好的电影就像好的设计作品一样,既有好的主题,又能通过各种要素完美地运用来表现这个主题。
所以在选择一部电影时我最在意它的主题是什么,其次才会考虑它的风格如何,画面是否好,女主角是否漂亮……“the last station ”以爱为主题,这爱比无知的欲望的爱爱的更深,比故作深沉抽象空洞的爱爱得更生动,她是一种热情,一种生命的激情。
当列夫。
托尔斯泰问瓦伦丁.费多诺维奇关于短暂的幸福的看法的时候...... 的瓦伦丁当玛莎来到瓦伦丁的床上把瓦伦丁的处给破了的时候......的瓦伦丁当瓦伦丁“偷袭”了在打水的玛莎,然后当着偷窥者对玛莎大喊"In my heart ......” 的瓦伦丁当托尔斯泰在林子里签下第二份遗嘱。
坐在林子的一根枯树干上瓦伦丁问托尔斯泰那个关于爱的问题“Do you love your wife ?
”托儿斯泰回忆起“your youth and desire for happiness ......”原来禁欲就等于对人生认识的浅薄。
the last station 中有几个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比托尔斯泰更托尔斯泰的切科夫;一个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托儿斯泰的托尔斯泰夫人;一个年轻的托儿斯泰,从切科夫到托尔斯泰夫人的瓦伦丁;一个从安娜卡列妮娜到托尔斯泰主义之间挣扎的老托尔斯泰,我觉得其中一共有四个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夫人与切科夫的矛盾;托尔斯泰内心的烦躁与坚定;瓦伦丁与玛莎的缠绵;托尔斯泰夫人对托尔斯泰的暧昧诱惑...... 这一切看似矛盾不可调和,但这种矛盾不是对生活中每个人内心世界的还原?
我们每个人只要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那就注定会是一个矛盾体,矛盾总是会存在,怎样去调和就显现出每个人不同的智慧了。
最后的爱因托尔斯泰的死而结束,也因托尔斯泰的死而在次燃起,尽管年老的托尔斯泰离开了托尔斯泰夫人,但玛莎不是重新来找瓦伦丁寻欢了么?
老托尔斯泰的爱因生命的终结而不得不中止,但年轻的托尔斯泰却依然在燃烧着自己的激情,我想此时托尔斯泰已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了,不因生命的终结而终结。
做你的过客,也许只是一天,一月,一年,也许是一辈子(如托尔斯泰和他的妻子)。
过客间重要的不是在一起的时间,而是其中渗透的生命的激情。
为什么连短如一刻钟的缠绵都不肯放过?
不是来自于占有欲的贪婪,而是来自于对爱欲的珍惜。
生命本如一枯叶,却能因“爱”而与众不同。
对托尔斯泰晚年生活的了解,只限于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描绘,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伯爵夫人的自私自利。
而这部电影简直是为索菲亚翻案,表现的是任何一个正常女人在丈夫要把钱给别人时应有的反应,而且侧面表现了为什么后世普遍对索菲亚不待见的原因。
在她的家里,简直是时刻在上演情景剧,屋外有摄影师日夜守候,拍下他们想拍下的一切;家庭医生随时记录下索菲亚的激烈言辞,任意歪曲她的意思;秘书也被命令在日记中记下索菲亚的言语,以备后用。
有趣的是索菲亚无视这一切,依然率性而为,生气时就大发作,丝毫不掩饰。
相比索菲亚的真实,托翁的表现不够,所以观众无法了解他内心的激烈矛盾。
反倒是他似乎处处在提醒身边的人,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有人想把他塑造成偶像,而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人。
他年轻时也像其他贵族青年一样,吃喝嫖赌,样样不缺;他强调爱,并不提倡禁欲。
在他的启发下,他的秘书也有了一段美好的爱情。
至少在这部影片中,联系到后来俄国革命和苏联解体的现实,托翁所向往的平等社会并没有实现,也似乎不会实现。
而本片对索菲亚的偏爱和倾斜,也似乎暗暗嘲讽了托翁的理想主义。
托翁在本片的表现是不够的,即使他坚持的理想没有实现,他为此的付出也是值得敬佩的,而不是被功利主义地加以评说,以成败论英雄。
这种浓浓的英伦风我实在是接受不了,看不下去
迈克沃伊那张典型的英国式蠢脸和五短身材真让人看了心头火起。海伦米伦还是演技超群的。扮演老年托尔斯泰的是《音乐之声》里的男主角。我正在读《童年·少年·青年》,这部电影十分扯淡,就别糟蹋老托了好吗。每个人都顶着一张英国或美国脸无法入戏。配乐好。
伟人那不可思议的人生。
前半段敘事有點拖沓,不太像傳記。
台词极度肉麻,一对老不正经和一对小不正经不得不讲的那点事儿,始终对人物传记类的影片不感冒,和期待的故事情节不一样,不喜欢。
看着看着才发现这是传记片= =
较差是因为我看不懂
关于信仰。关于爱。如果爱一个人,你需要懂得他要的是什么,你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去爱。
我是毫无疑问的索菲亚的支持者,好受不了那些公有制的支持者。James演的这个角色怎么看怎么多余,直接从托尔斯泰夫妇身上去深挖角色性格特点和矛盾冲突会死啊?
简直就是家庭剧嘛
电影也是拍的乏善可陈很平淡
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我们的人性和爱情,虽然不深入但生动!
这,真是有根有据的传记么……还是当虚构电影看好了。而且,即便是打着爱的名义,这样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样子也不是很讨喜吧……还是JM帅得赏心悦目~
英语国家拍俄罗斯人始终是不得其意
“Everything that I know...I know only because I love."Leo Tolstoy - War and Peace
疲惫的托尔斯泰终于选择离家出走,弥留在最后的车站,而索菲娅和切科夫的斗争直到最后一刻都未止息
Leo Tolstoy: Your youth and your desire for happiness cruelly remind me of my age and the impossibility of happiness for me.
圣人都是装出来的~
God bless you
兴趣不在托尔斯泰遗产之争,全在那双闪得我七荤八素的蓝眼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