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恶人

The Hateful Eight,冰天血地8恶人(港),可憎八人,The H8ful Eight,The Hateful 8

主演:塞缪尔·杰克逊,库尔特·拉塞尔,詹妮弗·杰森·李,沃尔顿·戈金斯,德米安·比齐尔,蒂姆·罗斯,迈克尔·马德森,布鲁斯·邓恩,詹姆士·帕克斯,查宁·塔图姆,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年份:2015

 剧照

八恶人 剧照 NO.1八恶人 剧照 NO.2八恶人 剧照 NO.3八恶人 剧照 NO.4八恶人 剧照 NO.5八恶人 剧照 NO.6八恶人 剧照 NO.13八恶人 剧照 NO.14八恶人 剧照 NO.15八恶人 剧照 NO.16八恶人 剧照 NO.17八恶人 剧照 NO.18八恶人 剧照 NO.19八恶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八恶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寒冷的怀俄明州山谷中,一辆马车载着赏金猎人“绞刑者”约翰·鲁斯(库尔特·拉塞尔 Kurt Russell 饰)及其价值一万美元的猎物黛西·多摩格(詹妮弗·杰森·李 Jennifer Jason Leigh 饰)踏雪而行。途中,黑人赏金猎人马奎斯·沃伦少校(塞缪尔·杰克逊 Samuel L. Jackson 饰)和新人警长克里斯·马尼克斯(沃尔顿·戈金斯 Walton Goggins 饰)相继登上马车,红石镇是他们共同的目标。由于风雪太大,马车停在了米妮男装店,然而熟悉的店主人不知去向,却另有四名不速之客百无聊赖地待在店里。约翰时刻担心他人抢走猎物,马奎斯警惕地扫视面前的陌生人们,多嘴多舌的克里斯不时为紧张的气氛中加油添醋,黛西则似乎等待更大的风暴到来。 仿佛与世隔绝的小店内,即将刮起一场更为猛烈的风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爸爸回家穿越时空的密令风的电话民权巾帼男友变形记英伦86噬亡村第二季夺宝寻龙:北冥鲲宫木乃伊先生加油站袭击事件2东陵大盗ThunderboltFantasy东离剑游纪泡吧侦探我的女友要上天新美国故事小孩不笨布赖顿硬糖爆龙战队暴连者寻找扎西额外旅程粉红色时光仁医胡佩兰国家宝藏:夺宝秘笈直到破坏了丈夫的家庭恶魔幸存者2争分夺秒今晚是寿喜烧哦圣诞之吻SS+plus邻居的诱惑愤怒的蝴蝶

 长篇影评

 1 ) 《八恶人》:昆汀的暴力与历史修正主义进化

《八恶人》也许不是2015年最好的电影,但应该是最有趣的电影,可能还得加上「没有之一」。

当然了,对于昆汀·塔伦蒂诺的影迷而言,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可以配得上这样的赞誉。

昆汀的电影历来不是那种老少咸宜、大小通吃的类型,爱的爱死、厌的厌死。

但是一路从《落水狗》和《低俗小说》跟随而来的铁粉早就深谙并喜欢上了他那一套东西,那些当年面对《低俗小说》惊呼「电影还能这么玩?

」的观众已然习以为常,好好享受就完了。

将近三个小时的片长?

我还觉得太短了,恨不得再来一个小时。

让人后怕的是,这部电影差一点就胎死腹中。

在电影开拍前的2014年1月,本片剧本惨遭泄漏,昆汀一怒之下表示干脆不拍了,直接出版小说算了。

结果在主演塞缪尔·杰克逊等人的苦苦劝说下,老痞子这才回心转意。

不管是他真的想撂挑子,还是故意傲娇一下,万幸的是影片终究如愿问世。

《八恶人》依然有着鲜明的昆汀印记,比如章回体的结构、非线性的叙事、大量的暴力镜头。

昆汀说,本片的灵感来自六十年代的《伯南扎的牛仔》、《弗吉尼亚人》等西部电视剧。

不过八个角色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西部片的鼻祖《关山飞渡》,只是昆汀用一个店铺取代了约翰·福特的马车,考虑到暴风雪的阻隔,同样构成了在封闭空间中的戏剧张力。

影片的前三章节奏相当缓慢,充斥着昆汀注册商标般的话痨式对白。

不过懂经的人都知道,这些对白绝不只是恶趣味,而是对构建叙事、塑造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对话,故事的时代背景、角色的性格特征得以呈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又不断用种种细节和蛛丝马迹(比如损坏的店门、地板上的糖豆、不知所踪的店主等等)向观众传达出小店中暗藏的隐情,相比寒风呼啸的室外,温暖如春的屋内似乎更加凛冽肃杀。

及至第三章末尾沃伦挑衅并枪杀了史密瑟斯将军,昆汀擅长的暴力美学开始主导了之后的情节。

从第四章「多茉歌有个秘密」起,影片节奏陡然加快,随着血浆的大量迸现、突发的偶然性元素、插入的倒叙故事线、以及纷纷逆转的人物形象,使得之前埋设的伏笔一一对上榫卯,影片的高潮爆发得令人始料未及、又不禁大呼过瘾。

如果说《被解救的姜戈》是昆汀对西部片的初尝试,那么作为其后传性质《八恶人》是他对西部片题材的一次更加极致的探索。

众所周知,昆汀这辈子有两大心头之好,一个是邵氏功夫片,另一个就是通心粉西部片。

为了致敬塞尔吉奥·考布西,昆汀在《被解救的姜戈》中设置了一个雪中的场景,而到了本片,更是索性将全片置于风雪之中。

而内核呢,考布西的作品总与种族主义挂钩,这亦同样流淌在昆汀的这两部电影里,所不同的是昆汀在《八恶人》中表达的意识形态要更加复杂。

影片的开场镜头便极具象征意味,巨大的耶稣受难像占据着整个画面,而头部和颈部的积雪让原本表情宁静安详的耶稣看起来反显苦楚。

镜头慢慢拉远,背景中是覆盖着皑皑白雪的落基山脉,气氛压抑而窒息,雕像的黑色与周遭的白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色彩隐喻中,白色本来代表道德和纯洁,黑色代表堕落和罪恶,但在这里却是颠倒的。

这是昆汀的开宗明义——正义缺失、信仰崩塌。

昆汀对黑人有着独特的情怀,他的电影里也总是会牵扯一些种族问题。

不过,在以往的作品中,正义和邪恶的对立是非常明确的。

比如《被解救的姜戈》里黑奴姜戈和赏金猎人舒尔茨医生是正义的一方,而以坎迪为代表的奴隶主是邪恶的一方,而在《无耻混蛋》里,正反两方更是泾渭分明。

同时,在这样的叙事逻辑下,正义一方的暴力得到了「合法化」,也就消解了暴力本身的残酷性和观众内心的罪恶感。

然而到了《八恶人》中,正义与邪恶的界限是模糊的,全员都是恶人。

以多茉歌兄妹为首的匪帮自不必说,但原本身份应当是正义一方的角色呢?

白人赏金猎人鲁斯有明显的女性歧视倾向,对待女犯人黛西·多茉歌非打即骂、极尽羞辱之能事;红石镇的新任治安官曼尼克斯善于见风使舵,随局势变换阵营,对发生在面前的凶杀也未加制止,即使被杀的是他之前非常敬重的老将军;而这位看似德高望重、尚存血性的老将军,在闪回中交代了他在多茉歌匪帮屠戮小店时为了求全自保,不但对杀人视若无睹,之后还答应成了帮凶。

就算是在影片前半段屡遭嘲讽排挤、始终处于弱势的黑人赏金猎人沃伦,也自己承认了不那么光彩的往事(治安官和老将军同样都有黑历史,前者的父亲是臭名昭著的叛军头子,后者曾用不人道的手段处决过黑人俘虏)。

他在南北战争中加入北军并非为了追求正义或者捍卫自由,而是一个以牙还牙、光明正大屠杀白人的机会,甚至在一次逃出战俘营时顺手纵火烧死了几十个新兵。

由此可见,在明妮的小店中,不管哪个人所秉持的都只是个人的正义、个人的信仰而已。

于是,昆汀也不再对暴力美学施加道德和价值判断,使之更纯粹、更真实、也更符合人性。

在《被解救的姜戈》中,昆汀就隐约表达出了对「国家层面」的思考。

奴隶主之所以能对黑人奴隶施以合法的暴力,就是因为当时美国国家制度的认可,国家层面的暴力是个人暴力的基础,举国为恶的危害远远大于个人的暴力。

而在本片中,这种思考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

赏金猎人沃伦、治安官曼尼克斯、老将军史密瑟斯都在南北战争中有过野蛮残忍的行径,但在战后却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体面光鲜的正面人物、甚至是政府的代言人(治安官是政府指派的,赏金猎人制度也是合法的),这其中的嘲讽可谓不言而喻。

而沃伦伪造的总统林肯的那封信更是点睛之笔。

明明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明明伟大的亚卜拉罕·林肯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但战后的社会现实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黑人的地位仍然没有丝毫提高。

即使沃伦是前北军军官、现在又是国家认可的赏金猎人,居然也要靠一封伪造的林肯来信保护自己。

他的那句对白「你完全想象不到作为一个黑人在美国的感受,黑人兄弟们唯一能感觉到安全的时候,就是你们白人兄弟们消除警惕的时候。

」道出了黑人的生存困境(愈加讽刺的是,店主明妮本身是黑人,却还要挂出一块「墨西哥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在影片上映前,美国连续发生了「弗格森骚乱事件」以及「巴尔的摩骚乱事件」,起因都是白人警察的野蛮执法导致了黑人身亡,再联想到今年的「弗洛伊德案」,可以认为从南北战争到现在其实一切都没有变过。

当年的赏金猎人制度虽然是美国司法的补充,但部分赏金猎人何尝不是得到官方授权的冷血杀手,在追捕和押运犯人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非人道的折磨与残杀,而这种国家层面的放纵到了如今便是滋生那么多美军虐囚事件和暴力执法事件的温床。

《八恶人》有着昆汀作品中罕见的辛辣与邪恶,也是他对于喜爱的暴力和历史修正主义的一次进化,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一个房间里就呈现了整个国家的宏大叙事。

如此昆汀,怎能不爱!

 2 ) 能放 70mm 的电影院

一直到片子上映之前全美据说有96家电影院为70mm的银幕做准备,然后慢慢的缩到50家。

好莱坞戏院是一家在波特兰俄勒冈的非盈利独立电影院,因为放很多经典老片的关系一直保留着放70mm的大屏幕。

上周我去看这部片时就听说这里的70mm是昆汀本人认证的。

原来在12月29号,昆汀本人混在人群里面去好莱坞戏院看了自己的片,在中间 intermission 的时候还上台和大家问好。

引用:http://www.oregonlive.com/tv/2015/12/quentin_tarantino_makes_surpri.html

 3 ) 白雪掩埋下的,是生命也是罪恶

作为一个刚刚入行看电影的浅显爱好者,我对于昆汀的认知一直都停留在各种艺术类课本的“大师”头衔中,从未有过什么深入的体验。

除了《落水狗》,典型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事实上,《八恶人》算是我认认真真第一次看他的片子。

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这位被无数人已经称赞过的“天才”。

《八恶人》有整整三个小时,然而却难得让我看的津津有味。

相比于乱用各种空镜头凑足电影剧情的国产片,《八恶人》算得上是不浪费一分钟。

电影采用的是章节体,故事环境设置在一个风雪夜。

恶劣的环境和背景让不同的几个人有了正当的理由凑在一起,聚集在一家临时歇脚的杂货店当中,斗争与反斗争,人性与反人性,才得以顺理成章的开始一场密闭的屠杀之旅。

昆汀的影片一直注重对人性的刻画,无论是敌人还是朋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情节有反转,人性更是多重反转,只取决于你当下所处的位置和你所在的立场如何。

掌控全局的是赏金猎人的那个黑人,他有着过人的头脑和杀人的技巧,在整个杂货铺中以武力值处于最佳的controller地位。

在上流社会所被人鄙夷的黑人,藏身于人烟罕至的小镇上,手握林肯总统的一封回信,在杂货铺当中,却有着超然的话语权。

本以为他会是故事的核心人物,却未曾想这个黑人才是真正的过路者。

当然,所有杀戮的开端来自于被绑的女杀手。

她该感恩遇见的是“绞刑人”,才有此机会实施这场看似完美无缺的计划。

她狂野,她暴躁,她渴望自由却永远被束缚,无论是从身体亦或是心灵。

唯一一次属于自己的释放,大概是拿着吉他唱的那首歌,然而被打碎的吉他和死去的弟弟让她在最后一刻崩溃并丧失了全部理智。

想生,却拉着一群人死,这大概是最常见的结局。

故事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好人(当然除了无辜枉死的杂货铺父女俩),所以互相倾轧的杀戮显得是那么的水到渠成。

你不会为了任何一个人而落泪感伤,正如你知道善恶终究是平衡的,无论怎样作恶,最后都要付出自己的代价。

荒唐的是,影片最后相依为命,一起等死的不是同个阶级的人,也不是一个团伙,而反倒是两个互相最为对立的,白人领袖和黑人平民。

最不能携手的两个人却为了同一个生或者让同一个人死,义无反顾的走到了一起。

当然,等待他们的也并没有“活着”两个字。

风停了,雪住了,无论发生过什么,所有事情总归会回归平静,正如白雪会掩盖所有的杀戮和罪恶,然后会接着出现下一个走在路上的人。

单纯吐槽一下港版翻译:请问和《欢天喜地7仙女》有关系吗?

<图片1>

 4 )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故事

昆汀是个电影的玩家,是个以讲故事为灵魂的艺术家,我想昆汀做电影的思路也许是这样的:先冒出个有趣的想法,逐渐扩展为一个有趣的故事,接着进行精巧的人物设计和场幕分解,然后是细到发丝的拍摄,最后剪辑制作完毕,呈现给观众——“今天,我们来讲一个故事……”。

至于本片《八恶人》,我猜昆汀最初的想法是:第八部电影了,就拍八个混蛋在一间屋子里共度一晚吧,哈哈,一定是个有趣的故事。

这一想可不得了,思绪收不住了,这八个混蛋一定是互不信任的,那他们怎么会愿意共处一室呢?

嗯屋外正肆虐着更可怕的暴风雪,他们被困住了,唔怀俄明的冰天雪地之中一间小店,这会是故事发生的完美地点。

不知道是不是《龙门客栈》给了昆汀如此的想法,但无论如何,故事的场景诞生了。

那么,故事是什么样的呢?

赏金猎人John Ruth带着他的猎物Daisy Domergue去领赏,而绞刑官Oswaldo Mobray,牛仔Joe Gage,墨西哥人Bob,还有隐藏人物Jody设了个局来解救Daisy。

另外三个人物则是意外地闯入了这个故事,John Ruth在路上偶遇的赏金猎人Marquis Warren,新治安官Chris Mannix,还有埋伏者们留下的老将军Sanford Smithers,他们三位在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又有着自己独立的关系:一位是北军的黑人少校,一位是南军的叛徒,一位是南军的老将军,这仨硬是给塞到了一间屋子里,立竿见影地带来了紧张的气氛和夸张的戏剧效果。

但是这条战争大背景下的支线关系并没有提供多少故事,倒是提供了不少絮叨的对白,在这些昆汀式的絮叨中,每个人物的背景、性格、内心活动都在观众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昆汀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但老实说这次实在有失水准,当然,是以他以往的水准来看。

作为昆汀屡试不爽的惯用招数,故事被章节化成了六场戏,实际上只有两个场景,前两章是在马车上,后四章是在小店里,其中第五章是以插叙的方式介绍了四位埋伏者的来龙去脉。

非常遗憾的是,故事的叙述节奏并不太好,全片的实际高潮部分出现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这样显得后两章有些冗长乏味,三个最强高潮点分别是“Marquis少校对决老将军”、“John Ruth暴毙”和“Marquis少校查凶手”,可惜只有第一个点非常出彩,Samuel L. Jackson的精湛表演让人仿佛又看到了《低俗小说》中的Jules,但John Ruth被毒杀这个点由于被昆汀自己剧透从而变成了观众都在陪着Daisy等他吐血身亡,颇有出戏感,戏剧性大减,此处应该有更高明的处理方式,而层层推理下毒凶手的Marquis少校简直成了福尔摩斯,所思所猜简直精准无比,对白也用得有种论文般的严谨但乏味的感觉,而最终让他确定Bob有问题的理由竟然是因为Bob是个墨西哥人,他还没进屋就知道了,这使得逻辑上有些奇怪。

隐藏人物Jody的突然出现是个非常棒的亮点,一点铺垫都没有,正当观众以为睿智而沉着的Marquis少校掌控了一切的时候,猛地来了个大反转,但是在第六章接着叙述后,又发现形势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Jody还没完全爬出来就被爆了,于是接下来的故事就好像球场上的垃圾时间一样,虽然尽力在制造最后的悬念,但已经乏善可陈,甚至最后还让Chris Mannix突然晕倒,唉,差点笑出声来……另外,昆汀居然用自己旁白的方式来过渡剧情,实在是败笔。

虽然在故事的讲述上有些欠缺,但本片的人物描述真是细致入微,人物的每个动作、眼神、表情都相当讲究,尤其是一些小动作,从观众的角度看感觉是镜头偶然捕捉到的细节,却直接将人物性格如烙印般打入观众的脑海中,这样的例子在片中不胜枚举。

以片中最惊艳的Daisy Domergue为例,作为唯一的“女恶人”,Daisy充满着不可捉摸的魅力,她看起来粗鄙不堪,龇着牙、舔着血、擤鼻涕、吐口水,还带着沙哑如女巫般的嗓音,她不断地被揍却忍不住一再地嘲笑John Ruth,她伸着舌头接雪花的样子透着单纯美好,她时不时调皮装害羞或者自嘲的神态又着实可爱,她一曲吉他弹唱澳洲民谣Jim Jones at Botany Bay让凶神恶煞的John Ruth也渐渐入神,而在凶相毕露之后她满脸血污的样子又犹如地狱里的恶魔,Jennifer Jason Leigh展现了精湛的演技。

另外,昆汀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他的故事也从不缺乏令人忍俊不禁的桥段,本片中最典型的就是那扇需要钉两块木板的破门,Marquis少校进来时还问Bob是哪个傻逼弄坏了门,Bob一时慌得语塞,在第五章的插叙中我们知道,哈哈,就是这个傻逼弄坏的。

从镜头语言上来说,本片在狭小空间内创造出了丰富的视角和构图,真是令人惊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远景和近景的协调,每个镜头中处在远景处的人物并不是死板的,哪怕只是个模糊的影子也是有动作、有故事的,比如Daisy被John Ruth倒了一脸菜汤后,远景中的Joe Gage立即警觉起身,然后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过来盛了碗炖菜,还帮O.B.也盛了一碗,又比如Daisy唱歌的时候,一直处在远景中的John Ruth等O.B.回来一起倒了毒咖啡喝,焦距一直随着Daisy的视线在远近间切换,一曲唱毕,某人已死。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虽然昆汀向来是毫不吝啬血浆的,但本片的血腥镜头确实有些过了,过分真实的爆头场面还是比较反胃的,而Daisy简直就是洗了个血浆澡,但是大部分的血腥镜头其实并未有足够的情绪烘托,仅仅是感官上的刺激就没太大意思了。

最后说说那封林肯的信,它就好像希区柯克的MacGuffin一样,从一开始就制造了悬念,但其实根本就是假的,直到影片结束这封信才露出真容。

在这部冷得让人缩脖子的影片中,这封信是唯一的温暖,这些恶人们杀人如切菜一般,但这封信却触动了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听着Chris Mannix用低沉的嗓音读着这封信,的确很感人。

Ole Mary Todd's calling, 看来我该睡觉去了,就写到这吧。

 5 ) 这4个贼也够笨的

事先设计,又是投毒,又是在楼板下埋伏,结果还全线阵亡,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赏金猎人,只需有人在窗口瞭望,两人埋伏在门边,等那个赏金猎人一进来,biubiubiu,救出妹子,和其它人谈判,大家相安无事,各走各路,不就OK了

 6 ) 《八恶人》 - 罗伯特理查森与背光反射

写个小短文,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罗伯特·理查森的布光技巧。

背光(back light),顾名思义,是指把光源放在人物的背后。

这里的背后,不是生理意义的背部,而是指将镜头放在人物的一侧,而将光源放在人物的另一侧。

当观众从摄影机的角度来观察人物时,光源就仿佛出现在了人物背后一般:

光源与摄影机分居人物两侧背光在视觉效果上,往往呈现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是背光的场景以暗调为主,人物对光线的遮挡使得场景中的大部分空间被阴影所覆盖。

1979年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得主《天堂之日》其二是当光源亮度较高,或与主体的位置较近时,背光会勾画出主体的轮廓,而这一特性也被称作轮廓光。

传统的三点式布光法,就是利用了轮廓光的特性,将背光作为辅助光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三点式布光,注意肩部由背光源投射而成的轮廓光《八恶人》的掌镜罗伯特·理查森,就是一位以激进的背光风格而著称的摄影大师。

在与昆丁合作的大量影片中,他常常将背光作为主要光源来使用。

甚至在有些场景中,背光源成为了画面里的唯一光源。

比如在《被解救的姜戈》的这个桥段中,罗伯特·理查森就把强烈的光线投射在姜戈的身前,而将摄影机架设在姜戈的身后。

由于姜戈的身体阻挡,大部分光线被阻绝在了镜头之外。

因而姜戈背部的曝光量和远景处树林的曝光量数值其实是非常接近的。

但作为观众,我们仍能轻松地把姜戈和背景区分开来。

这恰恰是因为罗伯特·理查森巧妙运用了背光的特性,通过施加轮廓光,把姜戈的头发与背影,从环境中给勾勒了出来。

《被解救的姜戈》,头发与肩部的强轮廓光在使用背光时,罗伯特·理查森还喜欢拉高背光源在垂直空间的位置,进而使单一光源呈现出顶光与背光相结合的混合式视觉效果。

在下面这个《杀死比尔》的经典场景中,乌玛·瑟曼的身体轮廓在背光的作用下,呈现出强烈的光晕;同时,布置在高处的背光源,又在头发处投上了大片的高光。

她的金发就如同被点燃了一般,散发着闪耀的光芒。

这种高背光源的独特布光,将乌玛·瑟曼勾勒成一尊战神,从背景中凿刻而出。

战神而到了《八恶人》中,罗伯特·理查森又更近一步,通过对反射光的巧妙运用,将单源背光的布光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看似普通的场景:

鲍勃弹琴当萨缪尔·杰克逊挑衅将军时,老鲍勃坐到了钢琴前。

在老鲍勃的帽子上,我们能找到已经非常熟悉的轮廓光。

同时,鲍勃毛茸茸的衣服,在顶光式背光的作用下,呈现出部分高光效果。

按理说,老鲍勃戴了一顶牛仔帽,在帽子的遮挡下,他的脸部应该会如同右肩一样,呈现出大片的阴影才对。

但此时,强烈的背光在钢琴的琴键上,投射出了一个高光区域。

琴键的曝光量是如此之高,以至于琴键及其周围区域,竟形成了一个二次反射式辅助光源。

这些反射而成的光线,就如同一束补光灯一般,打在了鲍勃的脸上,让他的面部表情与心理活动一览无余。

于是乎,在这个场景中,罗伯特·理查森将单一背光源的布光技巧,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光线、道具、剧情与人物表演,在一盏PAR灯之下被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这其中,既有轮廓光来勾勒出画面的主体,又有道具的反射光来提亮心理活动;既有过曝的钢琴琴键,又有欠曝的人物服饰。

观众不需要具备任何的专业知识,也能一丝不漏地感受到光线所带来的神秘氛围与独特韵味。

而这,也恰恰正是《八恶人》的魅力之所在。

 7 ) 通过密闭空间内人数增减来叙事的有趣结构

这部影片的故事讲得非常清晰,好看。

但是如果注意看昆汀在这部电影里运用的叙事技巧,会觉得更加有意思,这部电影不是话痨片,台词很多但都是对情节的展开以及结构变换有层层铺垫,并没有多少废话。

其实这是一部如假包换的学院派电影。

The Hateful Eight 里面的Hateful有“针锋相对的观点”的意思,整部电影中“针锋相对的观点” (Hateful)出现了八次(Eight),最后以矛盾最大的两个人(黑人和治安官)和解共同对抗女恶人结束,也算是这部片子的一个隐形结构。

说他是以人数来叙事,首先体现在所有的情节以及对话都是发生在密闭空间内的,这个空间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每加进一个人,就带进来一段新的故事以及一个新的观点,因为这个“新人”把空间内已有的人分成两个派别,每个人在每段新的故事进来时都会让所有人做出一个选择,让故事发展下去,不断重复,直到开始杀人,每杀一个人又带进来一个新的故事,直到最后死光。

所有的故事就是这样通过密闭空间内人数的变化来逐渐推进的。

<图片1>大致讲一下:首先是赏金猎人带着女囚犯,这时进来“新人”——黑人赏金猎人,他带来林肯的信,车厢内三个人因为职业(猎人与罪犯)问题分成两个派别(观点)。

然后出现治安官,他带来他父亲参加南北战争的故事,并在车厢内认出了黑人的身份,扒出了他的历史,车厢内四个人因为肤色问题分成两个派别(观点)。

四人来到旅馆,赏金猎人和女囚犯先进来,此时“绞刑人”说了自己的职业,此时房间内的人因为该不该杀这个女囚犯分成两个派别(观点)。

接着治安官进来,和椅子上的上校老头讨论起南北战争,房间内的九个人因为政治问题分成两个派别(观点),以中间的桌子为分界,一边是南方,一边是北方。

老头和黑人因为他儿子的问题发生争执,黑人杀了老头,结束了南北纷争。

此时咖啡里有人放毒,赏金猎人和车夫死了,此时屋内的人又分成了两个派别(观点),女囚犯的同伙或者非同伙。

黑人杀掉了墨西哥人,因为米妮不喜欢墨西哥人,此时变成了针对墨西哥人的两个派别(观点)。

接着地下室里有人放枪打掉了黑人的蛋,这个“新人”走出来,说女囚犯是他姐姐,他们其实是黑帮,然后他的头被轰烂,此时所有人变成黑帮和市民两个派别(观点)。

屋内剩下的人因为黑帮问题争论了一段时间,两个黑帮被黑人打死,屋内只剩三个人,最后治安官选择绞死女囚犯和黑人站在一边。

矛盾最大的两个人——黑人和治安官最后一起绞死了女恶人,还念了一遍林肯的信,矛盾化解,最后两人也倒在血泊里,全片结束。

<图片10><图片11>

 8 ) 昆汀到底

这部被某著名电影网站冠以“昆汀有史以来最任性恣意的作品”似乎也并不为过,除了将三个小时的电影场景局限在马车和杂货店里,昆汀还选择了任何数字格式都无法比拟的70毫米胶片进行拍摄,当然大部分观众是没有能在影院里欣赏这种最西部片里少见的恢宏和细腻了。

在那个好莱坞电影陷入公式化的90年代,昆汀的突然出现使他成为了搅局者,充满幽默、暴力和色情的大量台词和时空交错的环形叙事结构是他最显眼的两个标记。

昆汀的电影永远都是依靠叨逼叨的话唠来支撑,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儿。

而这一次,他把这种最得心应手的花活儿玩儿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在《八恶人》仅有两个场景的三个小时片长里,这种无休止的絮絮叨叨无疑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原动力。

而昆汀的插科打诨不仅仅是为了让电影更有趣,人物更鲜活,这样叨逼叨的语言有多种独特的功能,在《八恶人》舞台感强烈的有限室内空间里,它不但能够达到叙事的功能,更可以主导场面调度,甚至代替动作场面,推迟暴力的触发,大大的扩展了台词的表达功能。

这也是为什么昆汀的电影值得我们不止一次的反复观看和琢磨,因为那些没完没了的唠叨对白有它们更深一层的含义。

昆汀同样是一位擅于选择和驾驭演员的导演,此番挑大梁的不仅仅有塞缪尔·杰克逊 (Samuel L. Jackson) ,蒂姆·罗斯 (Tim Roth),库尔特·拉塞尔 (Kurt Russell)这样的老搭档老面孔——当然不能忘了戏份越来越多的佐伊·贝尔 (Zoe Bell)——除此之外还有这两年逐渐被昆汀重用的沃尔顿·戈金斯(Walton Goggins)他多年来得到的都是一些小角色,擅长塑造懦弱、狡诈却又悲剧的小人物,在《八恶人》里头一次挑大梁,发挥得还算出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在拍摄《被解放的姜戈》时期交恶的配乐大师莫里康尼这次也终于和昆汀冰释前嫌,使得《八恶人》成为了昆汀首次拥有全新创作电影配乐的电影。

高产的莫里康尼从未停下过自己的脚步,他音乐中变化丰富的情感在任何一部电影中都是一种不可多得存在,而对于西部片,他简直就是音乐上的莱昂内。

八位对于所处的世界没有一丝善意没有任何道德底线的恶人——作为导演生涯中的第八部电影,作为《被解放的姜戈》之后的第二部西部片,《八恶人》有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新东西,也许是深入了种族主义的挖苦,也许是引申了对暴力的思考,但即使是昆汀本人也不能——准确地说是不屑于——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这些新东西是什么,因为他压根儿不在乎是否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他也从来不会为自己的电影解释。

他更在意的是对人物和冲突的塑造,塑造出一种风格,一种符号,甚至一种电影类型。

就像他自己说的:“的确,我的电影风格是真他妈的强烈,但这就是塔伦提诺的电影。

你去听Metallica的演唱会时,总不会叫他们把音量降低吧。

 9 ) 严肃影评#8:昆汀的自我放纵 --- 7.5/10

我从来都不是昆汀的狂热粉,但我尊敬他的几乎所有作品。

昆汀在我眼里就像是现代版本的戈达尔,我可能不喜欢他的作品,但我不能不尊重他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尝试。

而这次《八恶人》的上映,70mm巡回演出的噱头可以说吊足了影迷的胃口。

要知道在数码拍摄占领了市场的今天,真正使用70mm胶片的电影已经几乎没有了。

而回想起久远的年代,《阿拉伯的劳伦斯》可以说是这其中最知名的代表了。

如果你在电脑屏幕面前看《阿拉伯的劳伦斯》,你真的是在侮辱这部经典的电影。

你可以在电脑屏幕前观看影片来体验他的故事,但作为影迷,在生命结束前你必须想方设法找到在电影院看70mm版本的办法。

在观看《八恶人》的时候,我思绪里总是把昆汀跟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TA)的对比。

这两位在我看来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导演总是有一种亦敌亦友的感觉。

说敌可能有点过,但昆汀在评价PTA的传世之作《血色将至》时说道他们总想超越对方的作品。

巧合的是,上一部使用70mm胶片又备受关注的电影正是PTA的《大师》,而PTA则把70mm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美轮美奂的画面让人窒息。

但在观看完《八恶人》之后,我不得不认为更好的对比应该是上一年PTA的另一部作品《性本恶》,因为这两部电影都可以被视为导演的放纵之作。

《性本恶》中最为人诟病的当属原著中复杂得无法理解的故事,但PTA并没有尝试去排斥它,而是选择了接受它,然后进入放纵模式。

他直接放弃了尝试让更多人能理解这个故事,反而选择了在电影中放入尽量多他自己的烙印,包括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长镜头,华美的服装设计,对70年代洛杉矶的准确描述,偶尔出现但让人惊喜的意外血腥。

这些都是PTA电影中不可或缺而又精彩无比的元素,但它们大量的出现以及无法理解的故事使得观众相当排斥这种略显导演自我放纵的《性本恶》。

到了《八恶人》,昆汀的放纵可以说是写满了整个作品。

不得不说,由于使用了70mm胶片的拍摄,电影开端的旅途雪景显得无与伦比的漂亮。

画面里每一朵云彩都有它们不一样的颜色,而在广袤无垠的雪山中出现的马车则在硕大的屏幕面前显得引人入胜。

是的,电影在木屋前马车上的片段充分利用了70mm的优势把雪山的美景完美展现在观众面前,而这些罕有的画面确实满足了入场观众对巡演版本的等待。

前半段另一个让人惊喜的则是大师恩尼奥•莫里科内的配乐。

极尽的西部风格完美地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诡异,恐怖,阴魂不散,这些都成功地为电影接下来的悬疑部分做足了准备。

同样出彩的还有中场休息前的那些昆汀签名式的对白,冗长但有趣,让人心神不灵却又渴望知道接下来角色们要说什么。

在我看来,电影在中场休息前是昆汀近年来最好的作品,也为后半段做足了的铺垫。

这归根到底可能与我排斥昆汀式的血腥画面有关。

我并不排斥血腥画面,甚至能接受《落水狗》中那些极度残忍的画面。

昆汀式的血腥总是具有它独特的风格,残忍但诙谐。

好的血腥在他的电影中总能极大地推进剧情的发展,或者鲜明地刻画出故事里的人物。

比如《落水狗》中定义昆汀一生风格的割耳朵名场面,观众甚至都不需要看到是怎么发生的,仅仅凭借剃刀的出现和凄惨的叫声便能感受到画面的血腥,而打趣的配乐更是把那个场面的讽刺性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再例如《低俗小说》中车里的误杀,突如其来的极端血腥在黑色幽默的同时推进了剧情的发展。

但昆汀的电影也有不少似乎仅仅是他沉醉于纯粹极端暴力的片段,包括各种爆头喷血画面。

这些画面总能博得观众一笑,尤其是当观众们大多都是昆汀影迷的时候。

但是有必要给观众这些画面吗?

昆汀似乎从来不去问这个问题。

这些血腥可以仅仅是为了展示他自己的风格,例如《杀死比尔》中的大屠杀,而我对这些纯粹风格上的展示没有任何的意见。

《八恶人》的上半场之所以如此的有效,大概是因为完全违背了所有昆汀式的血腥。

所有的不安与紧张气氛仅仅依靠绝妙的剧本以及离奇古怪却又十分精妙的对白维持着,让观众始终在高压状态下。

下一幕会发生什么事,后面出来这个是谁,他为什么注意看地面上的豆豆糖,这些有意义的问题连环出现在观众脑力。

而这个绝妙的上半场则由一个意料之中却又略显突兀的回忆以及枪杀中结束,极具讽刺意味。

昆汀总是大胆地用不同的方法讲述他想说的故事。

《低俗小说》里的环形叙述在后面的电影里不断出现,而在《无耻混蛋》中则索性把历史直接改变,为的就是更好地把故事呈现给观众。

而这次的《八恶人》,则是一个中场休息带来的基调大改变。

下半场伊始,整个电影的基调立刻发生了180度的改变。

平实的前半段之后电影立刻引入了昆汀自己的旁述,之前事件的倒序,完全意想不到的血腥片段连续出现。

它的对白依然充斥着昆汀的风格,而各种血浆迸发则让在场的影迷们笑声不断。

为了达到黑色幽默的效果,甚至连昆汀常客塞姆尔•杰克逊的下体都被残忍爆掉了……这当然有反衬上半场末端的意思,但当太多的残暴出现在画面上,我作为观众不得不问一句,有没有这个必要?

为什么要这样?

这些都仅仅是为了血腥而血腥吗?

这难道不是导演仅仅为了追求自我享受的放纵吗?

哦对了还有,电影里百分之八十都不是室外的风景镜头,所以真的有必要使用70mm来拍摄吗?

为什么标题里面要有八啊?

但可能观看昆汀的电影就不能问太多的问题吧,因为他的电影总是蕴含着无限的意外,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已经接受了不去追问这些意外究竟是不是有意义的。

当《八恶人》落下帷幕的时候,我突然间意识到我不喜欢电影的原因不是因为昆汀讲述这个故事的方式,而是因为故事本身缺陷。

因为比起其他7部他的电影,我刚看完的故事并没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没有一个接一个地铺垫起该有的情节。

它有的是一系列的场景,而这些场景竟然是如此的反复而罗嗦。

它们竟然只是一连串的说说说说说说然后杀,再次说说说说说说然后杀,以此类推。

这跟《无耻混蛋》大相径庭,因为《无耻混蛋》在极为有限的场景中不断地在说和杀中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不过我却并不讨厌《八恶人》,毕竟在相隔几十年后,昆汀对电影的热爱终于再次把巡演模式再次呈现在影迷们面前。

那些久远时代才有的电影序曲,那些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的中场休息,甚至是放映室因为从来没经历过使用70mm胶片投影仪而带来的技术困难,这些都是当今影迷难得享受的亲身体验。

而正是这种罕有的体验使得《八恶人》的存在变得特殊。

我可能不喜欢它,但我必须得尊重它。

我在第一次观看PTA的《性本恶》后非常失望,但意外的却是第二次观看时由于有点醉意而没有集中在那些无法理解的情节上使得我能更好地享受充斥着整个电影的其他美妙元素。

或许当我第二次观看《八恶人》的时候,当我停止问为什么的时候,当我纯粹地接受昆汀呈现在我面前的这场盛宴的时候,我才能更好地享受它。

 10 ) 这封信必须是真的

完整的结论是:没有100%的证据证明信是真的,但是支持假信的证据全都立不住脚,结合全片,可以认定在导演的设计里,信是真的。

首先,判断的逻辑是这样的。

虽然片中每个人说的话都可能是随口瞎编的,但如果默认每个人都说谎的话片子就没法看了。

所以前提是这样的,默认大家都说真话,如果出现矛盾的情节可以证明是假话,但是如果看完全片之后,一个角色的台词没有找到漏洞的话,就可以认为他说的是真的,不用考虑其他情况。

举个例子,Chris Mannix说自己是新警长,但他并没有机会到红石镇证明自己的身份,是不是就说明他的身份不确定呢?

不是这样的,如果默认他的警长身份,可以发现他的所作所为都符合这个身份,而且片尾吊死Daisy Domergue的时候,作为警长的他说的台词也表达了电影的一个主题,关于法制和执法程序的进步。

如果说Chris Mannix是一个满口胡话的混混,最后说这些只是因为他入戏了,情节上当然也没有矛盾,但这一定不是导演的本意。

(这和IMDB上演员表中角色Sheriff Chris Mannix也是吻合的)然后来看和信相关的情节,在默认信是真的的前提下,这些情节都通顺甚至更加合理。

有几个被拿来证明假信的情节,都是说不通的。

餐桌上Chris Mannix说信是假的,Marquis Warren根本没有反驳。

首先来说,Chris Mannix说信是假的,压根没有依据(况且这个人脑子简单到要别人提醒才想起来咖啡有毒,对于黑人一根筋的仇视也很正常),完全处于对黑人的成见,而他在餐桌上特别强调这件事,在黑人不愿搭理他的时候还把John Ruth牵扯进来,台词里能明显看出是出于完全私人的动机——他不能接受跟黑人平起平坐,也不希望其他白人相信黑人。

而Marquis Warren不反驳这件事,因为从他看来,虽然Chris Mannix完全是在没事找事无理取闹,但是John Ruth仍然直接简单的选择了相信白人,那这件事已经没有太多解释的必要了,硬要跟Chris Mannix吵的话不会有结果,反而会让埋伏的人得到主动权(其实Marquis Warren也没完全放弃解释,他想给John Ruth一个相对容易接受的,各退一步的解释,那就是在白人眼中黑人低人一等的前提下,信虽然是伪造但是毕竟出于一个被迫的自保的动机,但是John Ruth直肠子反而更不吃这套,就只好作罢)。

所以他就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了,激怒将军后不但干掉了歧视黑人的将军,另一方面也报复了Chris Mannix。

而在电影的结尾,Chris Mannix读完信,把信团成一团随手一丢,Marquis Warrens对此也只是微微一笑,也被很多人认为可以证明信不是真的。

可是你们真的没考虑当时两人的状况吗?

对于俩将死之人,明知道自己活不到明天了(也许很多人觉得他们能活下来?

),即便对于自己最重视的物件,还有悉心保护的必要吗?

两人从针锋相对到并肩作战后的和解,比信本身可要重要多了。

Chris Mannix作为一个坚决拥护奴隶制度南方人,这时却要用临终前的一点力气把信要过来,再深情的读一遍,这不正说明他对黑人,对这封信的态度都完全转变了吗?

至于说因为黑人曾经屠杀白人并且害死队友被政府通缉所以林肯不可能跟他做笔友的,要考虑到这都是Chris Mannix夸张的描述,而事后黑人基本没有受到惩罚,后来更是拿到了赏金猎人这种合法的杀人工作,事实可能没有这么夸张,而且退一步说,林肯随机选黑人做笔友也没必要比法律更严格,再退一步,他们肯定是战时,也就是之前黑人英勇杀敌的时候建立笔友关系的,并不矛盾。

(再补充一点题外话,关于黑人屠杀白人这件事,在昆汀电影的价值观里,在那个年代的背景下,顺从奴隶制度的白人都是有罪的,黑人报复性地屠杀白人并不是什么问题,甚至是值得提倡的。

比如前作《被解救的姜戈》里,在被送去矿场的路上,姜戈为了脱身,毫不犹豫的干掉了押送他的三个白人贩子——这三个人明明跟整件事没有一毛钱关系——但这也不影响姜戈在片中正面的形象。

)这三个情节是被多数人拿来证明信不是真的的情节,我不觉得有说服力。

另外有这么一个情节,Daisy Domergue对信吐了口水之后Marquis Warren毫不迟疑给了她一记重拳(片中他对于John Ruth殴打女人的行为明显是不认同的),以及他下马车之后第一时间是去找信,后面这个动作也许是表演,但前面打女人肯定是下意识的动作,他找到信之后虽然仍然很生气,但只是骂了几句踢了一脚雪就作罢了。

另外,在第18min就给了John Ruth读信时痴迷的神态,片尾才告诉观众信的内容,导演恐怕不会为假信留一个这么强的悬念。

所以我觉得信是真的,而且信必须是真的,片尾把信的内容读出来,才能把全片的主题升华,从小人物和个体的角度上升到总统和国家的角度;从一个黑人一个白人的和解,上升到两个种族的和解;从一个南方人和一个北方人的并肩作战,上升到南北双方的冰释前嫌;从警长和赏金猎人绞死死刑犯,上升到国家的司法进步;从剿灭一个帮派付出的牺牲,上升到社会进步付出的流血牺牲。

我相信昆汀的片子虽然很多私货和恶趣味,但还是有这种层面的表达的。

(不能理解豆瓣居然还有在讨论片名八恶人具体是哪八个的,海报上八个脑袋就是标准答案啊,有什么好讨论的。

)(顺便记录一个电影中的细节。

根据字幕,电影中帮派的名字是The Jody Domingre Gang,帮派头目名字也是Jody Domingre,但他被抓住的妹妹名字是Daisy Domergue。

兄妹当然应该是一个姓,但分别是Domingre和Domergue,读音也明显不一样,多米格雷和多米哥。

联系到另一个情节,就是在帮派成员和受伤两人谈判的后期,帮派成员说出自己身份,Marquis Warren都认识并且知道悬赏价格,但电影开始他听到John Ruth说Daisy Domergue的名字的时候却说不认识。

这个原因应该不是“黑人怕对方起疑心说了谎”这么简单,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Domingre是墨西哥语,是他们的本名,在美国为了掩饰身份起的化名Domergue,黑人只听说过前者所以并不是说谎。

还有一个细节,42:14处,Oswaldo Mobray说了Daisy Domergue的名字,但是声音很小语速很快,之后又看了一眼John Ruth的反应,可能就是担心发音上被发现破绽。

)2023.1.14更新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是偶尔还是有人会看到这篇,还是对评论里的几个不同意见做一下回复吧:关于信为假的证据1:“ 最后警长读完信的时候,最后一句老婆陶德叫他去睡觉了他评价说 that's a nice touch ,如果信是真的,肯定会回应 yeah,可是黑佬回的是谢谢,这在我看来就说明了一切了,但是话说回来信真假都不重要,黑人虽然是个小人,但只想得到他应得的尊重,信就只是个工具罢了 ”我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对话会有一个固定的回应,好像只有“How are you”的下句是固定的“I‘m fine,thank you.And you?”而且仅限于小学英语课本中。

比如我对一位女士说“你老公长得真帅”,她一定要回应“没错”吗,如果她说“谢谢”也不能错误答案吧。

谢谢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替我老公谢谢你,二是谢谢你夸我有眼光,这两层意思在黑人的角度也是一样的。

希望这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能解释清楚。

况且原片中,黑人是先说的yeah再说的thanks,按你的逻辑应该是信为真的铁证了?

虽然在我看来这不重要。

关于信为假的证据2:“ 信是贯穿全片的政治意识形态——黑人白人会成为朋友,因为有林肯。

如果信是真的,它值得起作为全片结尾的位置。

如果信是假的,那么在结尾作为将死之人最后的消遣也是非常幽默,无论黑人白人都讨厌林肯的老婆。

这封信就和低俗小说里的手提箱一样,是给予观众的想象空间,它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可以说黑人讲的将军儿子给他跪舔的故事可真可假,但我不认为这封信和《低俗小说》里的手提箱一样。

《低俗小说》里虽然没告诉你手提箱里是什么,让你自己去猜,但很明显告诉了你一个方向:手提箱里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东西,因为打开箱子的人直接就呆住了,那肯定不是一般的钞票或者毒品,只是具体是什么不重要。

假如我猜手提箱里是几条中华烟,你肯定会觉得不合理,因为这样的话围绕手提箱的所有情节就不成立了。

同样的,《八恶人》的信,也应该是一种具有超越金钱价值的物件,信如果是假的电影也不成立,整部电影的氛围,和紧接着的严肃的片尾曲,也不适合加入这种所谓的幽默。

问题最大的一点是电影的主题。

试想,如果信是假的,警长无缘无故被卷入一场火拼,丢了命,临死只能看一篇他最很的黑人编的信消遣;黑人靠谎言生存,白人也不相信他,不论黑帮、赏金猎人、老将军、路人,有罪的无罪的,恶的好的,反正最后都是个死,那昆汀想表达什么?

人生皆无意义吗?

昆汀明显不是虚无主义者,这部电影也有具体的表达(包括比较近的作品《无耻混蛋》《姜戈》主题都很明确)。

电影的背景是南北战争,电影的片尾曲是《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歌词也很容易懂。

影片的故事就是一场战争,和战争一样,如果我们无法避免流血,那么起码在牺牲之后能获得一些进步,那就是化解矛盾,原谅对手,制度进步。

要做到这种表达,战争背后的林肯的出现是很重要的。

关于信为假的证据3: “为什么不能谈谈最后一幕(警长:真是神来之笔。

黑人:谢谢。

)这个明显的提示呢?

昆汀都把答案放在明面上了,为什么还要去细究不太能辨别真伪的细节,这不妥吧?

” 所以你觉得昆汀让一个马上要死的人说一句谢谢就是铁证了吗,他是说的谢谢,但是他在谢什么,明显要考虑语境的,或许可以考虑一下这种可能: 警长:写的真好黑人:谢谢你用咽气之前的力气读完我最看重的信,虽然之前几乎没人信我;谢谢你夸奖我朋友的文笔,他确实值得;谢谢你冒死和我并肩作战,虽然我知道你也没得选;谢谢你和我一起绞死这个婊子,虽然hangman也是个混蛋。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愿你和你这个南方的白人混蛋喝喝酒,就像其他混蛋们一样,可惜咱们都没下次了。

其实我现在就想和你好好聊聊,但是我的蛋蛋中弹了,我实在没力气说话,就浅浅的谢谢你一下吧 或者是这样,黑人:谢谢你夸我文笔好,我就说我的文笔能赶上美国总统,在临死得到你的认可,我可真是死而无憾哪个更合理呢?

关于信为假的证据4:“ 本来就不是让你猜的开放式季结局,完完全全告诉你了,毫无保留的通过黑人的口告诉你了这是一封假的,没必要脑补。

”确实不是让你猜的开放式结局,答案也确实完完全全告诉你了。

黑人确实说过信是假的,我正文里也说了,这是在他完全没有争论必要的时候说的,相当于一句“啊对对对”,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爱争论一些低级的问题,至少他这样的老油条铁定不会。

 短评

也许是剧本泄露后重写的缘故,最后一章总觉得句点不够实在。乱枪中灰飞烟灭,却变成了仪式感般的祭奠。依然是昆汀式的话痨,在狭小的“龙门客栈”中暗涌不断。层层悬念吸引人一路刷刷刷。故事简单,枪法粗暴直接,昆汀又一次铸就经典。

4分钟前
  • ZeonGin Sou
  • 还行

我不会做任何人的脑残粉,平心而论,昆汀这部电影前面节奏慢得像大陆电视剧,我睡着了两次。。后面扔了点番茄酱就结束了……非常令我失望的一部电影[发呆]

7分钟前
  • 杭呆呆
  • 较差

难看的要死 看到三分之一就想到新龙门客栈 但还不如那个好看

8分钟前
  • 曲奇
  • 很差

如果说天朝的垃圾喜剧是屎尿屁生拉,本片就是血肉浆硬造。毫无灵气,看下去都是重折磨——这根本身血肉横飞无关。人物倒是很切题,每个人都能让人心生厌恶。情节和故事推进还是可取的,可是观影体验太差,姜戈和无耻混蛋的缺点综合版。

10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较差

嘴炮烦死人。拖沓了一个半小时磨磨唧唧,解说全靠演员叙述,以为是条件有限的话剧吗?后面的一个多小时也平平。总之是个一般的故事。

15分钟前
  • 婋亭将
  • 较差

在路上一段算有趣,驿站前半勉强有趣,从杰克逊打死老头开始就往无趣的方向去了,到画外音冒出来悬念转向整个就无厘头了,最后还折回原路等于烂转折也白玩了。从三一律角度看,当地底下冒出来一个人打破空间封闭性时,整个故事基本就完蛋了。一星半不入

20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昆汀真是把“火车上的定时炸弹”技巧玩绝了,让你早早知道有颗炸弹,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要把谈话的节奏压下来,东拉西扯谈天说地,你永远猜不到哪一句之后谁会开枪,爽死了

23分钟前
  • OhHiMark
  • 力荐

水平介于无耻混蛋和姜戈之间,继续反思暴力起源问题,米国内战作为隐喻性的表述植入一场杀戮中。当然米国本来就是建立在暴力之上的国家,最后的绞刑和读信场景真是太邪恶太讽刺了,昆汀是制造情景的高手,只不过作为一个Trap设置,意义有所削弱,但仍不失为年度最佳。

24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通篇对白没有几句吸引到我,而且节奏太慢了,看得人疲惫

27分钟前
  • 王扭扭曲
  • 较差

林肯的信=这是我的党费

28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较差

新龙门客栈

33分钟前
  • 段小楼
  • 推荐

敘事重複如此多回擺明是不信賴觀眾嘛!再扣一星。昆汀這次精華仍在針鋒相對的談判語境,情節本身庸庸且不合理(友四敵一,直接斃了獵人不就得了?),分明只有六種罪過,連八惡之惡都湊不齊。至於雪山小屋的人際關係隱喻美國多少,就如70mm這噱頭一樣,只是致敬而非格局。

37分钟前
  • 焚紙樓
  • 较差

一般,就是一部伪西部片,就是一部侦探片。反派女主表现抢眼。

42分钟前
  • UYK
  • 较差

昆丁的恶搞电影基本没啥好看的。。。

47分钟前
  • Bo
  • 较差

Domergue人設好像 janis joplin

51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还行

實在不喜歡黑人少校惡整將軍兒子的那一段。

52分钟前
  • Lu
  • 还行

一如既往的讨厌昆汀

56分钟前
  • janet。
  • 很差

70mm胶片版,毫无成见的去捧昆汀的场,我打算第一次爱上昆汀。当电影结束的时候 我意识到这是我看过最烂的一部电影之一。扫兴。故作聪明的痞子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敬意。最美一刻是Roy Orbison的片尾曲,但是在这里也不伦不类。对不起 我不知道你想说什么

1小时前
  • kubrick215
  • 很差

故事不错,但是手法一般,剧情拖沓的很。已经开始对昆丁审美疲劳了。★★★☆

1小时前
  • Q。
  • 还行

这片子太昆汀了,玩儿形式,大量喷涌的血浆,无止境的台词,无数Mother F**ker。当然台词虽然絮叨,倒是带出了很多可以延伸的背景故事,也是靠台词,完成整个故事的推进。这种剧本,舞台剧完全可以搞定,嚷嚷了半天的70mm胶片,在这种片子里会有多少用武之地么……

1小时前
  • 心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