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內刷了兩次Gravity,一次imac 3D,一次普通3D。
對影片的整體,我感覺TIME的讚美是最到位的“Gravity shows us the GLORY of cinema's future”,glory和cinema這兩個詞都準確。
一方面,該片在技術上毫無疑問是封神了,另一方面,該片的偉大確實是必須要在戲院(cinema)看才能體驗。
不要說看DVD或下載,光是對比普通3D和IMAX3D已經不同。
我第一次看imax 3D幾乎是張著嘴巴走出來的,比看阿凡達還震撼。
但第二天去普通3D影院看,刺激感已經退化了不少,但好幾個重要的戲劇點,衝擊力還是在,證明這片子雖然并不耐人尋味,但出色的特技和緊湊的節奏還是非常耐看。
在imax的時候,戲院里沒什麼人,可以專心看片。
今天看普通3D,前面人頭攢動,我都是得閒觀察了觀眾的反應,看到所有人都被前面的大螢幕牽動,完全的投入到電影之中,作為一個有電影夢想的人,真是很感動。
一句話,這絕對是2013年最值得去imax體驗的大片。
對影片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劇情太過單薄上。
確實是不錯,故事拋掉太空遇難的包裝,內核只是一個女性如何從內心的絕望中重拾生的希望和勇氣的故事。
當然,這種分析,是傳統的,主流的分析技巧,某某導演拍了一個動作大片,但其實他的主題是想講人性,想講親情,諸如之類。
確實沒錯,一個動作片,科幻片,如果只有動作科幻,沒有那些講了千百次的幾個故事之中的一個做內核,就缺乏了打動人心的力量。
但我覺得對曾經理想是當宇航員的導演來說,他壓根就是把太空當做了第一主角。
而這個簡單的故事,被技術反客為主,成為了承載導演夢想的工具。
無論如何,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導演把它打磨得相當不錯,絕對不是為了賣酷賣車賣小妞就隨便濫竽充數的故事。
而且如果觀者夠多,作者也留下了足夠多的隱喻,給喜歡符號分析和類比分析的電影愛好者去探索。
其實這個劇本06年導演就有了,甚至物色了安朱莉(如果脫宇航服那段由朱莉來演該片票房搞不好會加個0),但技術上的野心太大,做不到。
直到09年阿凡達出現。
於是4年之後,終於有一部電影,重新把阿凡達的三大技術法寶“Motion Capture,IMAX, 3D” 完美結合,帶給我們更上一層的觀影體驗。
這三樣東西,將來絕對會慢慢滲透到未來電影的創作當中,而且,不僅僅是大片。
僅就阿凡達和Gravity來說,IMAX+3D的路子,就很適合展現宏大的環境,再加上Motion Capture,就使得展現一個發生在大部份人類未曾經歷過的奇境的故事成為可能。
但這三種技術的潛力絕對不只是在這一點上,HUGO,PINA, Step Up都在不同方面展示了3D的運用可能,還有一些不太容易看到的短片也在探索3D的運用。
不過今天想說的重點不在3D,下次有時間一定要捧著PINA好好說一說3D對傳統文藝片創作可能性的啟發。
我想說的是技術的變化,舉個栗子:長鏡頭(Long Take)。
Gravity的開頭,是一個超長(據說有16分鐘)的長鏡頭。
但大家可能並不會像以前那樣執著這個長鏡頭究竟是怎樣完成的,因為太明顯了,這個長鏡頭是合成的(合成不意味簡單,燈光方面就非常難!
)。
阿方索卡隆絕對是當今世界知名的長鏡頭愛好者,人類之子都快說爛了。
但我覺得他對長鏡頭的使用,其實已經和長鏡頭發明之處的使用目的,有相當的不同了。
長鏡頭的好處,第一,不用剪輯,螢幕時間=真實時間。
這兩點是鐵一般的事實。
帶來的觀影意義,連貫,真實,緊張,客觀,或者導演怎麼吹為什麼要長鏡頭都可以,各個長鏡頭有各種不同的使用目的,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意義和好處,不贅述。
第二點,方便演員,演員的表演不會被打斷,情緒比較連貫,通常都比較容易出效果。
HHH的長鏡頭基本上都是以服務表演為目的。
第三點,不用連光,方便燈光,雖然做一個長鏡頭的光很麻煩,非常麻煩,但因為太麻煩,照傳統方法可能根本做不到,於是在預算和時間上燈光師會因此有特別的優待,不詳述,而且拍一個長鏡頭都特別花時間,這個時間打好燈了,讓導演攝影演員忙去吧,燈光組可以咪會了……(以上誤)。
第四,特別有成就感,這個就不具體說了,誰拍過誰知道。
舉幾個例子吧,先有捷克導演楊索不斷向以個位數鏡頭完成一部長片挑戰,后有毛子焊導一鏡直落完成俄羅斯方舟,在數字電影方興未艾之時就搶先完成了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目標,名留青史。
為什麼肯定後無來者?
因為第二個吃螃蟹的人,沒什麼了不起。
楊索到90年代也不玩長鏡頭了,反而拿著DV晃悠晃悠的拍,問他為什麼,他也說,以前機器很重,我們拍一個運動長鏡頭,就很牛逼,現在機器小了,拍起來容易很多,我就不拍了。
再舉一個明確點得例子,有部台灣電影在一開頭又數個複雜的運動長鏡頭加特效組合成了一個“科幻”長鏡頭,美其名曰說是用一個鏡頭介紹了所有人物,實際上是導遊在說“我會拍電影”,這種鏡頭我們就稱為裝逼長鏡頭。
為什麼有這種裝逼長鏡頭的存在?
就是因為在過去,長鏡頭很牛逼。
但是在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後,長鏡頭,沒那麼牛逼了。
Motion Capture之類的技術,發展了很多年了,Tom Hanks好多年以前就用這個玩過一人分飾數角。
咕嚕轉世做了人猿,大家都覺得該給他個影帝了。
CG也發展了很多年了,以前有一部遊戲改編但和遊戲沒啥關係的《最終幻想》還會把“我們的CG人物臉上有雀斑”這種事當賣點。
後來還有海洋紀錄片,以假亂真的做了一堆螃蟹在海底打仗,唬得觀眾一愣一愣。
再有少年Pi,不說出來你絕對看不出片頭哪種動物是真的哪種是假的。
最牛逼的是今年,環太平洋直接把全CG光效提升到了可以和燈光搶飯碗的層次。
更不要說攝影機運動了,3D動畫和遊戲可能已經把人類想像得到的運動都做出來了,真人實拍也不差,各種穩定器發展迅猛,去年的IRIS系統都可以打太極拳了吧。
所以現在,就算徐老怪做一個孫悟空變小跳到人肚子里再跳出來的大全加POV加環繞360度加穿墻(肚皮)這樣複雜的鏡頭,也不會有人當成一個大賣點了吧還有什麼鏡頭運動是你想得出來,但是好萊塢做不到的嗎?
是沒有人做到過的嗎?
於是以後,長鏡頭“牛逼”這樣一個優點可以被剔除了。
這樣是好事,這樣那些整天想著設計牛逼長鏡頭的導演,可以把注意力放回表演上了。
這樣那些整天想著用牛逼的鏡頭證明自己的攝影師,可以把注意力放回到故事和燈光上了。
這樣那些整天想著數鏡頭的影評人,可以把注意力放回到觀影感受上了。
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牛逼的長鏡頭,但是越來越少人會覺得“長”鏡頭牛逼,他們應該只會這個鏡頭如何契合電影內容和表演而鼓掌,而不是因為它長。
有人痛苦于技術進步,但我覺得馬丁西科塞斯的態度才是真正的電影人的態度,技術的發展與否不是大部份電影導演能控制的東西,他們的本分應該是運用當下的技術,包括新技術,去創新的為自己的電影內容服務。
電影的鏡頭運動可能創新已盡,但鏡頭的運用的創新,其可能卻是無窮無盡。
Gravity在電影院裡展現出的巨大魅力,正是來自技術的創新。
導演對新技術的運用,實現了一個大曾經無法實現的夢,讓我們體驗了以前無法體驗的奇境。
而觀眾對這種奇境的認可和追捧,勢必推動電影的創新,這種“技術──作者──觀眾”的良性關係,就是Gravity展示的Glory of Cinema‘s future。
話說回來,Lubezki真不愧是我的偶像啊,我當初要不是因為猜到了他怎麼拍人類之子那個長鏡頭,我也許就不會讀電影攝影了。
再後來我要不是畢業后看到他拍的生命之樹,我可能就不會明白電影攝影究竟是為了什麼。
Gravity攝影上雖然不及前兩片震撼,但也是我繼生命之樹后第一次為部電影碼字啊!
觉得影片只有90min怕不够看?
看!
一定要看!
一定要看3D加atmos音效!
gravity几乎是向各种靠拼冗长时间来提高性价比的电影们“啪啪!
”的打了一巴掌:没有多余的镜头,凭借良心的演技和镜头切换在烂片泛滥的秋季吹响“向奥斯卡开炮”的号角。
带好3d眼镜,准备好这场太空冒险之旅,正如女主Ryan所说,不管结局如何,这都是一场英雄之旅。
平心而论,影片首推的还是它的画面和特效:采用近似于纪录片的镜头来描述发生在太空灾难逃生,对于只会偶尔在直播间看看飞船发射、围观航天员和中南海问好的大多数人而言,光是随着镜头俯瞰地球或者仰望星空,感受零重力下的各种细节,仿佛就过了一把太空漫步的瘾,遑论以时速两万英里奔驰的太空碎片们是怎样制造了一幕又一幕惊险刺激的灾难。
在这种极度的视听觉刺激下,再加上只有简单的情节和虚拟的片场,演员的演技就尤为宝贵。
身为影后的桑德拉布洛克和影帝的乔治布鲁尼无疑是恰到好处的让电影从沦为纪录片的漩涡中脱颖而出,人性如同繁星闪耀在太空,无关政治,无关国界,无关种族,只是单纯的乐观顽强的想要活下去,以及活下去所需要放下的沉重的过去,和不轻言放弃的觉悟。
影片有三次让我达到情绪上的共鸣,一次名为别离,一次名为绝望,一次名为觉悟。
在空间站上,Ryan和Matt刚刚经过缺氧缺燃料的风险从被击毁的探索号回到国际空间站,正当他们和观众以为暂时安全可以稍作调整的时候,由于残余的碰撞旋转,Matt在零动力的情况下飘离空间站——一旦离开就永远的环绕地球,而Ryan则用脚勾住空间站上降落伞的绳索,想要拼命把Matt拉回来,可是每一用力,系在脚踝上的绳索就松掉一根。
Matt:you have to let me go... Ryan: i am not gonna let you go... 对Ryan而言,被迫失去过自己的女儿,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开车随处游荡害怕停下来的她,面对有一线希望挽回的队友,除非Matt自己把安全扣解开,Ryan是不会再想去面对被迫失去什么东西什么人的情况了。
然而Matt还是自己把安全扣解开了,还是一如既往毫不慌乱的用无线电调侃Ryan,仿佛他走向的不是死亡,而是一场暂时的别离,一场破纪录的别离。
面对死亡和未知的姿态有很多种,哪一种几乎都无可厚非,却只有少数几种能够让人肃然起敬,而Matt这种极度乐观的姿态,更让人动容。
Ryan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终于来到了国际空间站密闭舱,终于可以补给氧气和燃料,并最终来到动力舱,准备在离第二波碎片到来只剩下7分钟内前往最后一站:中国的天宫号。
然而在点火离开的时候发现动力舱和空间站上面系着绳子,Ryan企图解开的时候,第二波碎片汹涌而至,混乱中虽然保住性命驾驶动力舱即时逃离开来,却发现用作动力的太阳能板被毁掉了,而这时,太阳也慢慢消失,留下几乎永恒的黑暗。
死里逃生却又重现绝地,没有Matt,没有无线电联系到Houston,只有一个陌生的人和一条狗,语言不通无法沟通,只能互相学狗叫,近乎哀嚎的Ryan万念俱灰,调低了氧气准备放弃——经历过如此大起大落以为绝处可以逢生的时候,却发现只是深陷另外一个绝望的深渊,看着舷窗上因为绝对零度凝结起来的冰花,呼出的空气带着水雾,仿佛希望的火花也在慢慢地凝结,最大的希望孕育出的一定是最深的绝望。
可是只有在最深的黑暗里,才能显得那一点平时微不起眼的光,有多明亮。
Ryan在迷离之际,猛然悟到可以使用备用的降落缓冲能源,在最后的关头重整旗鼓,开始绝地反击——反击那个对女儿的离去一直耿耿于怀自我怀疑的自己,反击那个如同行尸走肉般无法向前生活的自己——Ryan对记忆里的女儿和Matt说道: 我已经找到你的红鞋了,它们原来就在你的床底下,并没有消失不见…… Matt,麻烦你告诉我女儿,我一直都爱着她…… 进入天宫之后,她又对Houston控制台说道: 或者成功着陆,活着讲述这一段荣耀的传奇故事,或者随着大气层染成灰烬,但是无论如何,我都准备好了。
影片至此进入最高潮,如同火流星一般划过大气层的卫星舱,被剧烈撕扯解体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肉眼看见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的云层、山脉、河流、大海,最后关头放出来的降落伞,女主终于安全的降落在蓝色星球的海里,回到重新充满地心引力的世界。
最后的镜头里Ryan如同涅槃的凤凰一样,虚弱而坚定的站在岸边,凝望着天边几道其他碎片化成的流星轨迹,剧终。
无法用多余的言语来形容这个故事带给我的震撼和感悟,只能感谢导演和演员,用几近身临其境的高超技巧,用最沉默但最有说服力的叙事方式,带观众经历了一场太空灾难,一场从新奇到慌乱到绝望到希望的蜕变。
五星无误,极度推荐。
文/故城五十年前,雅克•里维特曾在《电影手册》中预言:导演们将会学到如何在某些时候占领银幕的整个平面,用他们的激情来调度这个平面,玩一出既封闭又无限的游戏。
50年后,好莱坞工业正在用其孤注一掷的发明——CGI(电脑生成图像)技术,笼络并劫持了全球影迷的心。
从《阿凡达》、《雨果》、《少年派》,到正在全球热映的《地心引力》,我们看到这张平面不断变换着面目,化腐朽为神奇,呈现着那些我们闻所未闻的视觉奇观。
■性别秩序与人类救赎《地心引力》是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第七部作品,故事结构与前作《人类之子》类似,讲述一个虎口脱险的故事,只是这次故事发生的地点从地球变成了空间站。
作为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前作往往携带着强烈的本土色彩,将注意力投射在性别秩序之上,阐述女性形象的重要作用。
墨西哥电影的诞生与民族国家的建立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其“黄金时代”电影里的主人公往往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墨西哥牛仔,行事果敢,又不乏铁骨柔情。
这确立了墨西哥民族电影的核心文化价值(如《墨西哥往事》里的班德拉斯)。
然而阿方索·卡隆则通过重塑女性角色,修订这种传统的民族神话。
如在《你妈妈也一样》中,两个男孩策划了一场旅行,原本打算勾引成熟女性路易莎,然而旅途后半段,女性逐渐占据主动,并重新制定相处的原则和秩序;《人类之子》的主线是,通过保护一位黑人女性的安全而保留人类繁衍生存的一线希望。
不难看出,阿方索·卡隆一直致力于重塑民族文化中的性别秩序。
《地心引力》依然如此。
当唯一的女性幸存者神奇的操作只有中文指引的天宫一号;当她重返地球对抗重力牵引蹒跚站起时,激昂的音乐响起,一个放大的、无所不能的女性形象忽然“跃然幕上”。
这与《你妈妈也一样》里的路易莎•科尔斯特和《人类之子》里的黑人女孩如出一辙,女性最终完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
应该说,这种强调女性形象,有意修正民族男性神话的做法,也是阿方索•卡隆有意重塑民族寓言的标志性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有一个颇具宗教仪式感的画面,桑德拉•布洛克在空间站返回舱里身体蜷缩,进入冥想状态。
此时,如果定格画面,将返回舱看作女性的子宫,女主角看作被孕育的婴儿,那么这个场景则多少有种重生的意味,与《人类之子》的结尾一脉相承,女性或者说是母性,似乎是导演历史观中人类社会进程的主导者和拯救者。
■长镜头与视觉空间说到阿方索•卡隆,观众一定也会将其与长镜头联系起来。
在当今好莱坞电影倾向于快速剪辑、追求视觉快感最大化、平均每个镜头只有2秒的情况下,阿方索•卡隆显然更偏好长镜头。
他作品的平均镜头长度从早期《爱在歇斯底里时》、《远大前程》的6秒左右,提升到《你妈妈也一样》的19.6秒和《人类之子》的16秒,并通过《人类之子》那些夺人眼球的长镜头提高了其国际声望。
相信若不是制片方看到阿方索•卡隆在《人类之子》中的长镜头美学探索,恐怕也不会将《地心引力》这样的大制作交给一个墨西哥导演。
直至今日,无数影迷恐怕还在津津乐道影片中那些景深、场面调度难度极大、充满暴力场景的长镜头。
当然,阿方索•卡隆的新作《地心引力》,也延续了其确立的长镜头技法,只是这次更加纯熟了而已。
相信观众一定会为《地心引力》开头一个长达16分钟的长镜头瞠目结舌,导演利用CGI技术,多次转换镜头视角,缝接成一个“完整”的长镜头。
从桑德拉•布洛克的主观视角到乔治•克鲁尼,再转换为全知全觉的客观视角,一气呵成,制造出一种更为真实的空间和更具绵延感的时间。
与阿方索•卡隆长期合作的摄影师艾曼努尔•鲁贝斯奇说,流畅的长镜头可制造出一种自然主义风格和类似纪录片的真实感觉。
这种时空的绵延感,在太空中更为明显。
如鲁贝斯奇先用中景拍摄高速飞行的人造卫星残骸将桑德拉•布洛克抛出空间站轨道,再用全景捕捉她旋转飞向太空深处,而后镜头逐渐拉近与女主人公的距离,从全景到中景,再到近景,直至观众看到桑德拉•布洛克的面部特写。
随后,镜头“穿过”太空服面罩,捕捉到她急促的呼吸和恐惧的眼神,最后再拉回全景,定位人物、空间站和地球所处的位置。
导演用了足足十分钟记录下这个过程,似乎想将银幕时间拉长接近真实时间,让观众获得更加连贯、真实、紧张和客观的观影体验。
长镜头拉大了电影里的空间距离感,也延长了时间的真实感,更便于观众感同身受浩瀚太空中主人公情绪的细微变化。
■视觉奇观与“未来电影”《地心引力》在北美上映伊始,《时代周刊》就满是溢美之词,“它是电影未来的荣耀”,为影片贴上了诸如未来电影(影片荣获威尼斯电影节未来数字电影奖)或奇观电影的标签。
应该说,《地心引力》是导演阿方索•卡隆的一次尝试,他抛弃了以往太空旅行电影里或多或少的科学幻想成分,借助CGI技术还原了人造卫星鸟瞰地球的浩大景象,模拟了脱离地心引力的失重状态,并在现实还原和奇观呈现之间找到了平衡。
阿方索•卡隆坦言他拒绝从“宇宙大爆炸”、“超维空间”或“平行宇宙”等科学推论中汲取营养,也并不想拍出另一部《2001太空漫游》或者《索拉里斯》;而是取经于太空纪录片《哈勃望远镜》,后者讲述了美国NASA宇航员将IMAX摄影机带入太空,真实记录了整个修复哈勃望远镜的过程。
《地心引力》中那些卫星轨道中鸟瞰地球的镜头,太空船和国际空间站的设计,宇航员在太空中移动的方式,以及他们在零重力下奇妙而疯狂的行为和反应,均师从于《哈勃望远镜》。
这表明导演脱离科幻片标签、注重真实景观呈现、关注观众真实体验的决心。
应该说,《地心引力》是一部具有消费功能的奇观电影。
奇观电影的本质是消费性,它注重用户体验,强调“商业话语”,强调电影是一个产业和意识形态战场,应该在市场规则中自由竞争、适者生存。
从《少年派》到《地心引力》,我们看到好莱坞在挖掘新技术的独特特征时,也将它整合进了标准的工作实践和风格功能之中。
不管是华裔导演李安,还是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他们都能轻而易举的借助CGI技术同质化自己电影的视觉效果,好莱坞的技术与视听语言似乎正在转变为一种“通用语言”,电影也越来越像是一种试听幻觉的魔术,其机械的可重复性和假象性,要求电影的基本任务变为了提供可与观众共同分享的视听愉悦。
我们惊奇的发现,曾有着重塑民族寓言野心、试图从好莱坞手中收复文化失地的阿方索•卡隆,如今开始顺从于电影观看仪式和观看快感的历史进化,用着从好莱坞工业学到的“商业话语”制造消费品,已然成为制造全球化视觉奇观的一份子了。
《海南日报》
引力边缘作为美国好莱坞用IMAX 3D技术向我国蓬勃发展的航天航空事业进行高度赞扬和歌颂的影片,对我国的日益进步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阶段性的成果展示。
美国此次的政治立场和良苦用心值得充分肯定。
不过,这也对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做为一部科教寓于娱乐的电影来说,这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字工作方针。
相信此片在引进国内电影市场后,又将成为一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电影。
对于阿方索•卡隆的印象,在《地心引力》之前,我也已经停留在《人类之子》那震撼的长镜头和最后孕妇与女婴如救世主般来到人间的神圣意境中多年。
终于,在《地心引力》中,我再一次欣赏了这位诚意打磨电影的导演的新作,很遗憾,没能在3D IMAX的环境下体会这部电影,但是又感到不太遗憾,因为,如同《人类之子》一般,阿方索在电影的技术环节上依然细心打磨,勇于开拓,但是不变的还是电影中带有的人文关怀和特别的意境,《地心引力》,这是一部特效技术上出色的电影,更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因为仅仅特效做到极致而在电影史留得大名,《星球大战》系列的建模和太空特效确实在当时令人叹为观止,但是让其成为一种文化的更是其完整丰富而又开放性的宇宙观,是跌宕起伏的史诗故事和人物情感。
而《指环王》三部曲的特效确实宏大而壮观,但是让其令影迷和书迷都激赏的地方更在于电影对中土世界的还原,那一个个性格鲜明的角色和整部电影充溢其中的英雄主义古典美。
反观如《变形金刚》,卖拷贝就知道爆炸爆炸爆炸,再添加些他自以为幽默的低俗笑话,每部影片当然都卖座,都引人观看,但是结果却是变形金刚系列玩具形成了文化,而有良好基础的电影却只是成了烟花特效爽一把就忘的快餐。
而就《地心引力》来说,它的特效给人特别的感觉,不是壮观、刺激、宏大、激烈,而是――美!
是的,看起来,整部电影以浩大的太空为背景,而实际上又像始终围绕地球一个背景的“室内剧”。
但是,就是宇宙、地球、人,三者的空间感被阿方索塑造出了美丽的效果,蓝色的地球,闪动的极光,还有最后空间站解体进入大气层的美丽的毁灭与新生同在的奇观,都让人感觉一种激赏又平静的美。
我这两年来也喜欢翻翻天文的科普杂志,当看到那宇宙种种星云、彗星、星系的照片时,就如看到《地心引力》一样的感觉。
看到片中无限太空中的地球,那种美让你感到赞叹,同时又感觉到人类与自己的渺小,因而又带给人一种平静,我喜欢这种感觉。
《地心引力》的特效固然美,但是它可不仅仅是一部BBC或者Discovery风格的风景片,人文的元素贯穿始终。
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斯通博士是片中的核心人物,也是几乎唯一的主角,虽然开始阶段乔治•克鲁尼陪她一段,后面又精神陪伴一段,但是,整部影片更是斯通博士的个人求生传奇。
类似的电影表演,我们常常称之为“独角戏”,但是实际上,纯粹的“独”角戏很少,《老人与海》的老人实际上开始与大鱼,后面与鲨鱼一直在配戏,激发他那孤独中抗争的力量。
《少年派》的少年与心中虎一直不停互动,为人性的矛盾与残酷打下坚实的伏笔。
《荒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那是真孤独,可是不,他自己也要闹腾个排球Wilson,体现着他内心对生活的留恋和家人的想念,而无数观众也在Wilson被吹走时,与汤叔为一只排球泪流满面。
与《地心引力》同年上映的在海里折腾的《一切尽失》是我看的最独角戏的此类影片,我好想知道罗伯特•雷德福拿到没几句台词全是比如拟声词,肢体说明的剧本时,会是怎样的感受。
而在《地心引力》中,阿方索以不同元素与斯通博士演着对手戏,从一开始老鸟太空人与科沃斯基的攀谈和遇险,首先勾勒出了斯通博士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背景,在来到太空之前,她的内心其实已经陷入一种封闭和孤独,因为她心爱的女儿,因为她无法面对的现实。
接着,她更是彻底陷入孤独,在我看来,科沃斯基英雄主义别她而去的这段,拍的略突兀和突然,还不如让科沃斯基直接意外挂掉更为自然。
接着就是斯通博士的孤独之旅,她自言自语的进行自救的操作,一次次的遭遇挫折,一次次的又再现生机,她听着地球上的狗叫与婴儿的哭声,对生活充满着留恋,而这才是真正的“地心引力”,不是物理的概念,而是地球上,那生机勃勃的世界和生活,紧紧的吸引着斯通博士努力从沮丧和绝望中重新振作,导演时刻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镜头对准斯通博士,一个伤心的母亲,一个留恋生活的女人,她的孤独和脆弱在太空中被放大,而这种人文的力量也得到升华。
最后那回到地球的场面,令我激动,影片大部分在太空中,背景是那么“宏观”的地球和人造的各式飞行器,所以当最后看到那树林和湖泊时,一种清爽的感觉也突然生出。
我喜欢这部电影中桑德拉•布洛克的表演,特别最后孤注一掷自救的一刻,那种求生又恐惧死亡的感觉被表演的很有代入感,很抓人情绪。
而在大部分影片中,一副喋喋不休的傻大姐形象的她,在本片中有着一种少见的美和宁静感,很有女人味,很有魅力。
中国元素的代入,让我们看这部影片有了特别的乐趣,而实际上,在如今的新一轮太空探索中,中国确实是重要的玩家,此类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类似景象肯定常会出现,看过《僵尸世界大战》小说的读者,应该记得其中一段便是加拿大宇航员视角描绘的中国空间站以及与其中宇航员的对话过程,而那位宇航员的音译是:杨利伟。
(这里不得不说句:我晕)。
另外,这部电影我认为在科普意义上也有价值,围绕影片本身科学原理和漏洞瑕疵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科普过程,何况影片那种宇宙观,对地球美景的描绘,想必也会另观看影片的孩子们带上惊讶与向往的表情。
客观的看,这部电影的价值难以和《星球大战》想比,毕竟它的剧情本身有限,更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它也难以和《2001太空漫游》相比,毕竟它本身更多的是儿女情长的情感,没有那么深沉的引人琢磨的思考和隐喻。
然而,在太空电影中,《地心引力》的情怀却让这部电影给了我最亲切的感染力,关于人们平凡生活与宇宙间渺小位置的思考,因为个体在宇宙的渺小,我们唯有感知每时每刻,生生不息的“地心引力”,坚实的站在大地,与家人朋友体味生活的点点滴滴。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35d53087489f1fc698255f11
Gravity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电影还没有到过的地方。
好像人拥有人类最尖端科技的航天器一样,浮漂在常人难以企及的太空。
电影格调高雅脱俗,在惊心动魄的故事中,主人公们不哭不闹不吹牛不上吊,但却真实的展现了人类浪漫精神的本质。
对死亡的恐惧与坦然,对自然的敬畏跟感恩,以及对生活又爱又恨的感情,被演员的浑然天成表演中自然的流趟出来,在一个险象环生的大空的中创造了古老诗歌般的从容美感。
它像人类有史以来的其它伟大而经典的艺术作品一样,简洁而准确的击穿了观众的心灵,给人一种如获重生的观影感觉,拥有着宗教一般的魅力。
对于电影的创作者们而言,Gravity令人感到沉黙。
因为它击碎了所有哄骗观众的谎言,只能徒劳的感叹,我们的想象力还没有美到那种境界。
在技术上讲,除了新一代强大的渲染跟光影着色技术之外,Gravity是技术PreViz的完美运用,可以说这部电影不是人拍的,是软件根据导演镜头设计控制机器人拍的。
在机器人技术支持下,技术PreViz终于释放它的全部威力。
在导演的指挥下,机器人跟软件全面接管镜头跟灯光控制,演员沦为机器的玩物。
能真实再现各种光影的渲染器加上能控制任何光影的机器人系统,仿佛也帮助导演摆脱了重力了限制,拥有了实现各种想象力的自由。
如果说片中有瑕疵的话,就是片中的航天器脆弱得不合逻辑。
这一点其实是很有意思事,首先,对于大空中的危险,片子还是很真实的。
航天器的安全其实是建立在航天工程师们难以想象的心血之上。
我敬佩的一位机器人工程师在NASA研究了二十几年,只为确保火星车在各种地面情况下不翻车。
并非生命在空间中不脆弱,只是人类实际的努力付出的要比平常人想象得多得多。
由此可以一窥中国的航天工程师们有多么了不起。
无法充份理解并赞美自己的英雄,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和文化耻辱。
但看过Gravity之后,不禁感叹,当中国工程师们己经把真正的航天器送进太空,飞了几个来回时,不学无术的电影人还玩不转3D,连造假都造不出来,不禁就想,究意这些人的脑子跟灵魂里有多少思想跟精神是值得表达的,值得成千上万的人花钱去看呢?
可以预见Gravity之后,中国电影圈少不了还要开许多研讨会。
各路专家纷纷发表己见,分析了国际电影产业经验跟市场的发展趋势,最后得出在中国市场票房即将超过美国的大环境下,国产电影技术将逐步并最终超过美国这一极具有远见重要结论,也可能为了满足观众的爱国热情跟国家赶超欧美的愿望,山寨几部圈点钱,弄点中国式的Gravity大片。
但大腕们依旧不会去研究等角采样降噪,解反向几何约束及bishop平动作标运算,或是研究机器人控制脚本编译器。
因为这不是文化精英这些高层次人才负责的事情。
他们的最主要责任在于从没有价值的作品中挖掘出巨大的商业意义与市场价值来,而不是学习技术和培养人才。
---------------- 小广告: 欢迎订阅我们的免费电影技术杂志。
http://www.artekvfx.com/%E8%A1%8C%E4%B8%9A%E9%80%9F%E9%80%92/爱电影也可以爱科学啊。
通常,在电影开始后的20个镜头以内,我们便能够大致对自己将要看到的影片节奏样式有了一个大致的心理模型。
在开场12-15分钟第一场戏基本结束后,有经验的电影发烧友便能嗅出故事所使用的发展策略甚至能够预测故事的结局走向。
当今的观众,早就不是被《火车进站》吓得四下逃窜的“观影幼儿”了。
现在的观众都是monster,不仅口味不是一般的重,而且各个身经百战,一般画面和噱头也就仅够他们抠脚一笑罢了。
而我,也是带着这样的信心只身来到影院准备嘲笑那个把《哈3》拍成翔的导演的新作。
在出发前去电影院之前,我瞟了一眼预告片。
很明显,“高概念”嘛。
很少有预告片敢放这么长且连续的细节镜头,且完全没有“剧情”的概念和线索在预告片中。
“the Look, the Hook, and the Book”——大不了就是美丽的太空,蓝色的星球;为了回家,辛苦波折;稳扎稳打,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规规矩矩的剧情推进,且最后一定要成事儿。
(事实上确是这样。
片子情节简单到,想要不剧透唯一的方法就是一个字儿不说。
按who/where/what表述剧情就是——“宇航员,在太空,要回地球”的故事,连why都不用给。
没了。
)可当《gravity》的一个镜头出现时,我就立刻停止聒噪了(也许是因为有人故意让我们以此记起库布里克曾给我们留下的太空梦魇)——我们如卫星般,处于万里之上无氧气无生命的无垠宇宙空间凝望着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我不禁心下“wow”——想必在空间站上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有如此所睹也必然由此所思所wow吧——果然,镜头前景进入了美貌大叔宇航员乔治克鲁尼凝望地球的脸。
在蓝色星球的映衬下,也许这会是克鲁尼大叔所有片子里把他拍的最美的一个镜头。
因为他要代表全体观众开启折扇凝视太空之门。
我们都是没有上过太空的人(排除那零星几个),如果你非要说你看着画面中的日落极光、地球上的山川海洋,太空的深远无垠,以一颗流星的视角却什么感觉都没有,那你就ZB了。
管你BBC纪录片看过几百套,面对超大屏超逼真近在眼前的“幻景”,你的生理本能就是鸡冻。
3D,IMAX之类是未来电影导向,这是有原因的。
虽然我知道光看景就猎奇得很有感觉也不能代表这是个好片子讲了好故事,但静心细想,这种独处万里太空之中艰险求生的影片,如果不是在此情境中,你还会看么?
这此的剧情虽然是放在太空,但其实和传统的荒岛求生,密室求生…如出一辙。
奇观。
和噱头。
没人做得比它更明晰和彻底了。
影片剧情的推进和发展其实没什么好说的。
跟一般的逃生电影无疑,困难,困难,一个接一个“差一点就搞定了”,甚至它的剧情设计比其他片子还要牵强一些,bug还要更多一些。
(因为……以我shallow的太空知识也觉得,凭谁在太空如果遇上飞船失事,也是一百个死定了吧喂!
导演,你和你儿子这么敢想敢干,我有那么一瞬间,突然为之勇气很感动!
)电影不仅是梦境,还是神话。
那么神话嘛,制造神奇之人惊奇之事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并没有什么太过苛责的。
如果你在观影是没有因为逻辑bug影响你屏息凝神,那么这些bug其实便不成立。
(商业电影好像没有负责流芳百世这个选项。
但若导演不只追求商业电影的几把刷子,就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
)当桑德拉·布洛克从湖里爬到岸边,突然得到的gravity使她一站之下竟然没有爬起来。
这么个轻轻地一个“爬不起来”,胜过多少大片里男女主人公相互抱着在夕阳里啃来啃去。
虽然其本质其实也相当于此,只不过主人公是“人类”与“地球母亲”。
因此,《gravity》并不是没有情感。
这种情感,是一种最基本最原始,我们几乎都不能自觉的情感。
是大部分的作者提起它都不知道该从何下笔,却一下笔又汪洋千里。
(让我想起《老人与海》里的Diego。
)它是生命对生命的依恋,是地球人对地球,我们对母体的依恋。
存在之于存在的意义。
男女之爱,母子之爱,友情,道义,都让位于这最基础的情感。
通片导演都没有讲什么“生有多么好,死有多可怕”这类的说教,连大帅哥克鲁尼的从容赴死消逝夜空中也美好平静得跟诗一样。
布洛克本也想学了他的样子从容赴死,但死前的回光返照让她涅槃了。
这么一涅槃,什么都有了。
(不得不说,此片的价值观,是把《黑客帝国》的主导价值狠狠抽了个底儿朝天的嘴巴子。
现在明白为什么黑客帝国里自由人要一个劲儿的往地底下钻了。
从高处往下看,看到的都是“母体”的伟大正确温暖异常啊。
)活在地球上,污浊的一切已经让人不想再活,如何才能跳出来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呢?
到夜空中去吧。
面对着这样一个水灵灵,充满生机,独一无二的蓝色球体……你还有恨吗?
不到太空中去,你知道地球母亲对你有多“亲”么?
gravity,一个你可能从生下来到死去都没有想过要为得到它而拼死挣扎的东西。
在太空中,你可明白了?
你“从哪儿来”?
“要到哪儿去”?
电影是梦境。
是神话。
还是寓言。
它愈是简单,可被解读的空间就越大。
(有木有人觉得“神zu”的外壳跟美国的一比在片中看起来有点像玩具;俄罗斯的卫星内部起火灰飞烟灭那是一瞬间的事儿,跟前苏联一样;美国宇航员被汉语戏弄,最后还借鸡生蛋的情节,为毛让我一下觉得美国人对外债这个事儿那么耿耿于怀呢,感觉好莱坞对有关中国的一切都怀着非常“复杂”和“纠结”的态度欲拒还迎心猿意马啊……)* * * * * * * * * * * * * * * *我的点,其实要说不是该片的视效有多牛逼,编剧路子对不对,有多狗血,故事背后有什么思考空间……而是我们的所谓“肉体经验”,如何从新成为了观影的主导,成为了引诱观众绷在影院座椅上呼吸紧张的主因。
而大呼“神片”的观众,应该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吧。
“老子阅片无数,身经百战,居然在看你这个diao片子的时候大气都不敢出,全神贯注坐了90分钟!
你很牛b,你神!
”其实这感觉与“火车进站”时观众乱窜是一个道理。
他们当时也是这么赞叹电影是个神奇的玩意儿的!
(而讨厌它的人,则更多是因为他们厌恶自己的情绪或心理活动被如此逻辑简单的剧情搅扰的挫败感吧,要感谢他们“宁死不屈的理智”。
)这样看,此片倒像是电影原教旨主义的进步。
笑* * * * * * * * * * * * * * * *bo的电影资料馆放完《gravity》还要放1920年的《佐罗的面具》,本想看的(在国外,看默片最省力有木有!!
),结果冻得坚持不了便走了。
边走边感慨,历史果然是在不断画圈……所谓螺旋上升。
总会到达一个原点上方的位置,与原点心心相映当100多年前电影发明时的“名片”《火车进站》把观众吓得四下逃窜的时候,让他们震撼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他们相信了电影的“逼真”,而被代入了影片的时空,进行了真实的心理反应。
而今天,当观众们瞪视着宇宙的夜空和蔚蓝的星球,当片中宇航员因为氧气不足而憋气时,所有的观众也如昨日初生的“电影观众”般与他们一同憋闷,在他们摘下面罩呼吸时与他们一起大喘气。
而片中被影评人和观众吐槽太简单太生硬的剧情,多次出现的“最后一秒营救”,1%的氧气,“一线”之牵,诸如此类狗血老三套…为什么它需要如此多的老一套剧情构造?
其实这就是一部如1920年的《佐罗的面具》,如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一样不需要语言和复杂心理活动表达的影片。
“GRAVITY”是什么?
是佐罗手里的剑,是“国家的诞生”。
而《佐罗的面具》和《一个国家的诞生》其实还比这个片子复杂得多,它们有太多大义凌然和潜台词在其间。
它其实更像1905年的《义犬救主记》,或者1902年《月球旅行记》的结尾——从月球逃生重返地球,总共就五个镜头。
而《gravity》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求生剧情。
返璞归真。
就这么简单,简单到娘胎里!
电影史走了一百多年……突然体会到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犹如突然听到“爱你始终如一”般感动。
原来电影学院老师在电影史、电影理论课上叨叨的——电影最本质的的“物质复原与再现”功能,那些打乱你心理节奏的老套桥段,那种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的身临其境的肉体经验——其实一直没有远去,一直在支撑着电影的进步。
电影理论的先导和教父巴赞一定想不到,电影行至今日,电影“现实”的定义已经被打破了。
比“现实”更加“清晰”的反而是那些虚构的“非现实”,而我们的“凝视”本身也已经从本质上改变了意义。
按照巴赞的说法,我们已经很难讲《GRAVITY》是一部相信画面的导演所拍,还是相信真实。
面对一个能让你看到你所想的一切,一切疯狂画面的电影技术,蒙太奇的定义也许也该被改写了。
如果蒙太奇是为了制造节奏和戏剧性,那么观众在一个镜头内震惊于看到自己“梦境”或幻境的这种戏剧性,又叫什么?
(我懵在这里了。
前路漫漫,老师,我们该不该放胆去想?
而不是copy?
)不管相信真实还是相信画面,《gravity》至少在二者结合的路上生出了新枝。
不要拿什么3D IMAX的《环太平洋》《阿凡达》来跟这个片子比较,那些是科幻片,是虚构和完全虚构。
这个片子的基石,是非常现实的。
因而此片才显得特别,值得我打这么多字。
它是个纯粹“梦境”,却又现实到适合每个地球人设身处地的自我投射。
(别告诉我你看阿凡达时也幻想自己变成蓝色,看环太平洋时也幻想自己站在机器人儿里跳舞啊。
情感认同和心理投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后者能让你产生某种“间接”的“肉体经验”。
)《GRAVITY》所基于的角度是,当每个地球人凝望夜空时的幻想。
那是在我们八岁左右,我们刚学会思考,有一天曾问父母:地球的外面是什么样子?
从地球的外面看地球是什么样子?
这部片子的出现,说明世界电影发展的排头兵——“好莱坞”,已经在更深的理念上探索“新电影”的突破与创新。
这种创新是将传统好莱坞电影的万用灵药和新技术下大大被延伸的视觉可能性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在理解了这一层之后,再细想,觉得其实这部片子在剧作上可以做得更精巧,可以放入的内涵其实可以更多。
至少如果库布里克还活着,让他接手这个idea,一定比阿方索拍得更有力更令人回味无穷。
但作为一个商业片,阿方索·卡隆和制作方已经在导向未来电影的先路上踏上了属于自己的脚印(what a lucky boy!)。
通向未来电影模型的一步步,有无穷可能,重要的是我们要靠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和idea去一步步实践。
(回家的公交车上,看着欧洲街道上拎酒瓶子的各色trash,努力把泪忍回去——回想到国产电影的思维和现状,除了尼玛炒就是抄——感觉自己和这些trash无异。
现实的差距带来的压力,有时真的让人挺难过。
很害怕,有生之年来不及做到……如此……酣畅)@乔酒谢绝转载
大家都在盛赞《地心引力》之时,作为太空殖民主义的簇拥者,我要跳出来唱唱反调,各位看客可以权当我捕风捉影、居心叵测。
从非常表面的呈现来看,《地心引力》是一首对人类原始精神的赞歌,影片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描述两角如何凭借意志和决心在太空中历尽艰险求生,非常大气的对人类本能的求生意志进行了赞美,声光俱佳,片头的长镜头也非常得惊人,但是除此表象之外,居心叵测的笔者看到的似乎是一种烙在骨子里的太空失败主义腔调。
看看影片意味深长的海报:断了“脐带”的宇航员猛的被拽离地球母体,迎来是死亡和无尽的黑暗,这幅略具象征意味的海报暗含着阿方索卡隆独特的心思。
《地心引力》是一首人类精神的赞歌,同时也是一首致太空探索精神的哀歌。
我一直非常赞同霍金关于人类未来的一句言论:“人类生存的唯一机会就是不要蜗居在地球,而是尽快在太空中扩散开来”。
这句话鼓励我们抛弃地球本位主义,向外太空播散文明,让人类走得更远,本质上和当年大航海时代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那便是在进取与探索中谋求生存。
而在摒除《地心引力》的各种技术优秀和主旋律出彩之外,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此片似有似无体现出的是一种对人类太空探索的消极姿态。
影片中由于卫星碎片引起的连锁反应不仅仅摧毁了角色所在的美国空间站,最终也摧毁了人类花无数心血经营的国际空间站,这对于人类现实的太空探索而言,无异于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影片一开始便非常直接的剧情来展现出这种失败论调的表象。
而除此直接的表象之外,影片也从各种象征意向之中不断的去宣扬阿方索卡隆骨子里的太空失败主义论调。
比如影片之中关于“脐带”的象征暗示,脐带连接新生命与母体,而脐带的断裂本是一种新生的开始,但影片的主角在任何时候失去“脐带”的连接之时,往往处于无边的惊恐或者死亡的边缘,而每次抓住这救命稻草般的“太空脐带”都迎来了一次重生的机会,这就是像是腹中的孩子,永远希望用脐带紧紧抓住地球母亲,这种刻意的安排似乎便是在展现一种对地球本位主义的吹捧。
影片之中,乔治克鲁尼最终选择“割断”脐带,没有脐带之后迎面而来的便是无边的黑暗与死亡,这是不可逆的消极分离,这种种迹象似乎都在暗示了一种对“脐带”(地球本位主义)的过分依赖与对外太空的彻底不信任与恐惧,此时的角色,除了苟且求生,已然失去了所有的探索精神。
影片花了很多时间去渲染失重环境下的那种黑暗孤寂与从四面八方袭来的恐惧,甚至还直接从主角的嘴里出现“我恨太空”的言论,主角身上求生的精神经过电影语言的转化最终都成为了对地心引力的那种强烈迷恋与归属感,这是赤裸裸的地球本位主义。
对于太空探索、太空殖民而言,人类过于迷恋地心引力所带来的安全感可不是什么好事。
影片中失去探索精神女主角苟活于太空舱之中,太空舱如果被看作一种子宫的模糊象征的话,这子宫所孕育的新生命本来便是要为探索太空而诞生的,在电影的设置之中,却难掩对重回子宫的强烈取向,影片便是人类遇到挫折之后,一次又一次惊慌失措逃回子宫母体的故事,这本身孕育新生与希望的地方,成为了失败主义者的避难所。
这种遇到挫折便不停往娘胎里钻的行为非常直观的表现出一种怯懦与逃避,是偏安下的苟且偷生,是探索进步面对的不思进取,是阿方索卡隆骨子里太空失败主义的体现,而太空失败主义的论调,在电影历史中,可谓由来已久。
安因冈的设置则是彻底瓦解了主角的探索精神,安因冈的无线电信号里有婴儿、有犬吠,最终对于地球母亲具象化的符号让主角更加想念地球,憎恨外太空,简直是太空版的“四面楚歌”。
怀着这种态度,主角宁愿选择了苟且的死在母体之中,而这时候影片再次出现乔治克鲁尼这个梦郎,莫名其妙的就成了女主角思想转变的重要转折点,我感觉这和小学生写作文,挫折之后遇到白胡子老大爷的点拨一切豁然开朗的僵硬做法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也是影片剧情最让我感觉粗糙的地方。
而后女主角一脸的充实与自信,驾着满是中文的天宫回到了地球,而到地球之后,女主角趴在滩涂上所展现的对地心引力带来安全感的极度迷恋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浅的一方面我看到的是人类原始求生精神的伟力,另一方居心叵测的笔者则看到了人类对地心引力所带来安全感的迷恋,这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取向,也是对地球本位主义的极尽吹捧,对太空激进主义的打压。
深陷重力井底的人类啊!
联系起太空电影的发展历程,目测在60-70年代,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饱富积极乐观态度的太空电影,如《星球大战》、《2001太空漫游》等等,有原始的殖民进取精神,也有对太空与人的进取思索,太空片以歌剧化、殖民化的积极姿态出现,而那个年代人类太空事业的发展自然也是以最乐观最理想化面貌展现于世人,可是在此太空盛世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我们所见的太空电影均以暗色系为主,太空灾难片开始兴起。
代表作如《阿波罗13号》等、太空失败主义的论调在太空电影中像病毒一样四散,而为了掩饰这种赤裸裸的怯懦与逃避,往往过分夸大的去展现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屡战屡败变成了屡败屡战。
而联系现实,人类上次登月直溯1972年的惨淡现实也非常的醒目。
毫无疑问,《地心引力》是上世纪太空失败主义电影的延续与继承,我不否认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是其隐隐约约流露的对探索太空的消极态度、对地球母亲过度依赖的态度,宣扬地球本位主义,这对于必须向前走的人类,说是颗大毒草并不为过,此风潮估计仍然会延续很久很久。
人类面对太空的进取与探索精神,或许将在这种精神鸦片的“毒害”中,走向低谷。
地心引力是人类探索太空精神面对的邪恶温床,要想走得更远,人类必须抛弃对地心引力所带来安全感的幻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类必须学着在冬日里对温暖的被窝说不,不论是太空探索,还是上班。
看过《三体》的朋友应该不会忘记人类文明最终是如何延续下去的,人类生存的未来之路只有一个选择。
深陷重力井底的人类啊,我们的未来不应该是坚实的土地,它应该是星辰大海。
打倒地球本位主义!
2009年到2013年,整整四年了亲!
我等了整整四年,终于等到了一部看了零点场激动得睡不着觉非得写点什么才能舒缓心中之摧枯拉朽般澎湃喜悦的电影了啊!!!
网上说看完了会眩晕站不直,是真的!!!
网上说看完了会冷汗湿背心,是真的!!!
网上说看完了会感觉自己真的去了次太空,是真的!!!
网上说是今年最佳商业大片,是假的!!!
瞎了眼啊,这分明是超级文艺的小清新电影好吗!!!
既然已经这么晚了,大家就原谅我长话短说语无伦次好了!
《地心引力》是《阿凡达》后最革命的电影!
为什么?
它重新定义了娱乐性!
有人说它不是“高概念电影”,完全同意!
《地心引力》脱离了所有本应该沾上边的各种“类型片”束缚,鹤立鸡群,妖娆至极!
你见过只出现过两张脸的科幻片吗?
你见过开场10分钟内就把主要矛盾统统展现的悬疑吗?
你见过无视所有剧本构建法则让主角像超级玛丽一样一路通关到底的动作片吗?
在这部电影里,原先无数好莱坞经典创造的法则统统不成立!
国际空间站着火的逻辑性?
让位!
天宫一号下坠的逻辑性?
让位!
美国宁会操作神舟的逻辑性?
让位!
所有的电影逻辑,所有的故事情节,统统让位!
让位给什么?
让位给物理!!!
是的,让位给物理!!!
让位给距离和角度!!!
让位给空间感!!!
让位给倒计时!!!
让位给氧气存余量!!!
你不是在看电影啊亲,你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次元最顶级的3D技术的恩泽下,身临其境地跟着主角玩第一视角的“逃离神庙”啊!
快跳!
快抓!
快躲!
你有在任何电影里有过这样爽的体验吗???
在目前好莱坞动不动玩黑暗,动不动玩基情,动不动玩卖萌,仿佛不搞这些就没办法卖座的可耻的大环境下,这!
就!
叫!
重!
新!
定!
义!
了!
娱!
乐!
性!
而这些革命的本钱,就是卡隆抓住了3D的终极奥义!
什么是3D的终极奥义?
两点!
一,长镜!
二,短焦!
归结成一点,就是模拟你我肉眼的视觉!
你的肉眼会从全景急推到特写吗?
你的肉眼会动不动搞正反打吗?
不会呀!
当你从茫茫人海中想看清一个人的脸,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拨开人群,走到这个人的跟前,凑近看!
这才是3D的终极奥义!!!
我很奇怪,这么明显的3D理念,能贯彻的人为何这么少?
卡隆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真正有体现3D价值的电影不超过5部。
《阿凡达》、《少年派》、《雨果》,以及两部IMAX纪录片。
《雨果》和那俩纪录片我没有看3D版,仅就《阿凡达》、《少年派》以及这部《地心引力》的3D效果,和什么《变形金刚3》、《超凡蜘蛛侠》、《复联》、《星际迷航2》、《钢铁之躯》这些算得上“顶配”的3D,其创作者对3D的理解真的差了不是一点点!
好莱坞,想赚钱也别这么粗鲁啊!
总而言之,《地心引力》可能不是大部分观众原先所想的那种电影。
它从镜头长度(卡隆的长镜头真的就不多说了)到叙事手段到场面调度到各种新鲜技术,统统充满了实验性。
而我想好满足地讲,实验成功!!!
不负吾爱卡神吐血推荐呀!!!
话说卡神对这位卡小神新作的殷殷急荐之情,基情满满,感人肺腑!
都是自编自导的技术控,卡神你就收他做徒儿吧!!!
EVARNOLD20131119博客链接:http://evarnold7.blog.163.com/blog/static/343542092013101931757224/
女猪脚超牛掰,一个人撑满90分钟。
帅哥在很早之前就死了,闪回时一口老血喷出,美国人真是难死啊!
边上的小盆由被吓死,抓住他爸狂问那是鬼吗?!
女猪脚一个人毁掉美国,俄罗斯,中国三个空间站,堪称史上最牛。
宅男很不幸福,90分钟里45分钟女猪脚都在喘,可惜她不是scarlett johansson,喘到气短宅男都high不起来。
算了宅男不会去电影院看的!
看完电影只想说,阿姨你不要再喘了。
制片商,你们干嘛不让scarlett johanson 喘!!!
不幸福!!!!!!!!!!
两分是给特效的
小时候看过一部类似的……只是特效没这部好。
影评被删是几个意思
难看至极,女主角不知道在干什么,真的好蠢啊,心理素质差连基础操作都不懂,还点兵点将,我真的服了
就,我get到作者要说啥了,但是技术细节也太敷衍了,bug多到我一个伪科幻迷都看不下去。宇航服里面穿小背心短裤这种小细节就不说了,最大的情节转折点男主之死像片中那样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两人当时和ISS在同一轨道,在那种没有动力只靠惯性运动的情况下,男主拽着绳子一拉就会往ISS的方向飞去,就算不拉,两人分开时已经相对静止了,也不可能以那么快的速度往相反方向飘。
米帝老百姓真好骗 这么粗制滥造的白日梦都能接受 让这么没正能量的女主活下来领导脑残自取灭亡咩
实话说,这部片子更偏向于情节纪录片。我们所不知道的太空,那么浪漫那么美好,却也那么残酷那么无助。不谈爱情,没有过多的剧情,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其实还蛮让我感动的。
其实在四星和五星间犹豫。太空感并没有我之前期待的那么强,不过我的期待本也超常。剧情很简单,没有阿波罗十三号紧张。太空中的那种无助和孤独体现得淋漓尽致,听到地球广播那段泪了。即使如此,对于航天事业,许多人仍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也好想成为那样的人啊…QAQ 下辈子一定要去NASA工作
很一般嘛
去年看<少年派>看的深海恐惧,昨天看这个看的幽闭恐惧。情节上,太空单打独斗着实比其他个人自救题材的故事都高端。人物上,挡住的了克鲁尼的脸,挡不住他的魅力,桑德拉布洛克身材真是紧实匀称,虽然我一直觉得这个卡司很奇妙。电影主题大概还是回到,人类在大自然前十分渺小;请着手开始学习中文
技术不错,故事还行,就是不科学的搞笑还挺符合俩演员的一贯戏路。
这也太无聊了吧~~~~~~什么几把玩意啊。。。傻逼。。。2号线不直接可以到上海科技馆么,还花那么多钱赶早坐2号线去和平影都,我绝对是脑子被驴踢了。。。
这种电影为什么分这么高!!是我三观没对吗!女主角从头高潮到尾,最后挨着土地的时候瞬间软了!而且女主角为什么能这么弱!蠢哭了!!!这样真的好吗!虽然拍摄方式很新颖,但是老子看得人都不好了!差评!
绝比是一大坑,全篇除了啊啊啊啊啊就是转来转去,转的我都快吐出来了,尼玛这是太空过山车啊?还有如此渣的剧情竟然也有投资,好莱坞编剧都肿么么?稍微像样的本子都没了么?还有说星空效果好的,我想说在家搞个投影放《旅行到世界尽头》那个纪录片绝对比这个好看。
挺无聊的!不喜欢这个消极的女主!
年度最佳。开场五分钟后浑身冷汗直到结尾,音效碉炸,桑姐预定影后。对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最好诠释。人类还是太渺小了,但是至死不休的抗争又让我们很伟大。本评无剧透。
这个妇女真能干,一路毁了仨空间站 ..
你该看看恒河的日落,它多美丽啊!
评分虚高
"Glory of cinema'future ",少年派和地心引力指示出未来电影的可能,这是最令人感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