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个朋友在国外遇上飓风,问状况时说的是这个词生存本能人人都有,可是逃生技能呢也许像这种天灾我们遇到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大家只是把它当成了灾难片来看,但是我想其实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想告诉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逃生意识与技能火灾,煤气中毒,海啸,台风,飓风,包括非典,禽流感,猪流感,口蹄疫。。。。。
每天都在发生,我们都准备好随时迎接了么不能再逃避了,该去学游泳了首先练憋气!
听这电影的名字,我就猜到跟《铁达尼号》应该是一种类型的故事情节,果然没错。
不过,这部片子跟《铁达尼号》相比实在是不怎么样,尽管后者也不是非常有余味。
首先,影片开始没多久就进入了事故状态,几乎整部片子都在讲那几个人逃生的过程,对于人物刻画的笔墨稍欠了一些,因此对几位主人公的性格铺垫不是很到位,人物形象不太丰满。
再者,影片只有90分钟,对于这类片子来讲,时间稍显短了些,结果当然是匆匆收尾,让人觉得少交待了些什么。
其实这种美国灾难片已经拍得很多很滥了,该片完全没有新意,且又没有什么亮点,票房不好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不怎么精彩的片子当中,也可能会有一点两点的可取之处。
我个人觉得《海神号》中的人物刻画虽然不怎么出色,但是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特色,它不像许多电影里面那样把人物刻画得非是即非。
回想一下,我们都会发现很多电影里面都会将坏人和好人分得很清楚,刻画得很丰满很有棱角。
这是艺术高于生活的一种表现,但是与现实生活是有一定差距的。
而这部影片,许多人物都有两面性,即使是最核心的主人公,也是如此。
带领大家找到出口逃生的迪兰,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带走更多的人,连曾经调过情的少妇他也据实告知自己并不认为能带他们一起走。
这个时候我会直觉地认为他是个自私的人。
接着,在电梯口面临两个大男人吊在下面的险境,他大声呼喝老建筑师用力甩掉脚下的服务生小伙子。
于是我们看到了那残忍的一幕……但是看到后来,他处处帮助别人逃生,甚至奋不顾身留在后面援救小男孩,我终于能认识到,他之前的行为并不是自私,而是出于实际考虑。
这样说起来,本片对人物性格的处理上面,还是比较写实的,或许导演就是想描绘现实中的人性和人情关系。
去电影院看的,因为想振一下耳朵,毕竟是灾难片!
看完以后,大多数场景就记不得了!
唯一的感觉是:“好像以前看过!
”在titanic之前好像也有一部片子很相像,那时很早以前了,可能就是这部电影的原版。
觉得不怎么好看,因为大灾大难和煽情的东西太少太短!
最后直觉告诉我,兰迪/迪兰应该抱着那个灭火器被卷出船舱,可导演却仁慈地安排了他的生!
感觉不是那么舒服!
如果仅仅是关注于逃生者的命运,那会让你紧张每一分,一个多小时飞快地过去,生死之间就在你眨眼的那一瞬。
从还没有看到《海神号》这部电影开始,我就对各路媒体纷纷将其与当年的《泰坦尼克》相提并论心存怀疑,理由只有一个,《泰坦尼克》的片长将近200分钟,而《海神号》只有不足100分钟。
当然,这样讲绝不等于说短片不能成就优秀的电影,但是对于既要合情合理地推进故事发展、充分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恰如其分地铺排煽情段落,还要张弛有度地安排对观众的视觉冲击的一部灾难片来说,区区100分钟显然是不够的。
最终,事实证明了我的怀疑。
电影中的灾难来得太快了,影片开始仅仅十几分钟,我们还没来得及融入到新年将至的欢乐气氛中,还没来得及看明白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甜蜜、痛苦、愤怒……甚至还没来得及记住他们的名字,滔天的巨浪就掀翻了海神号。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影片没有塑造杰克与露丝那样的情侣、相拥赴死的老夫妇,也没有刻画视死如归的乐队,海神号上有的只是盲从无知的一群人和不想坐以待毙的几个人。
在占据了影片大部分时间的逃生段落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表现人类智慧的细节,逃生者不掌握海神号的结构图,也从没有想过穿过一道门、爬过一段管道会不会是死路一条,他们就像蚂蚁一样只知道水来了就要向高处爬,而不可思议的是命运之神却总是眷顾着他们。
尽管逃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诸如螺栓在最后时刻被拧开、与母亲即将阴阳两隔的孩子在最后关头得救之类过于老套的桥段根本无法满足越来越挑剔的观众的口味。
今天的《海神号》是根据1972年的《海神号遇险记》重拍的。
《海神号遇险记》当年获得了仅次于《教父》的票房亚军和八项奥斯卡提名,但最终仅捧回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原创歌曲两座小金人。
之所以如此,想必是该片除了在特效技术并不发达的七十年代以逼真的场景设计、当时难以想象的视觉效果获得认可之外,在思想内涵、人物塑造、导演技巧等方面并没有突出的成绩。
如此看来,三十四年之后的重拍片不仅没有去设法弥补原作的不足,使影片更加丰满完整,反而沿着原作的老路走得更远,我们甚至可以这样以为,整部《海神号》就是为了那几个惊险的瞬间而拍摄的。
回顾近几年来灾难片,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人类认识自身局限和反思科学技术的日渐深入以及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大多数灾难片都蕴含着人类的自醒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
《泰坦尼克》——巨大的灾难源于人类的盲目自大;《完美风暴》——主人公们的悲剧中包含着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身上的那种精神;《后天》——如果人类继续肆意破坏环境世界末日就离我们不远了……几乎没有哪一部影片所表现的灾难是一次完全的天灾,几乎没有哪一部影片不是在强烈的视觉冲击背后还要引发观众们深入地思索。
但是《海神号》却恰恰与之相反,海啸是“纯粹的”,灾难是“纯粹的”,数百名死于海难的人们除了让我们感叹“命运不济”之外竟然不能引起我们任何的悲痛与反思,而我们却能够分明地体会到影片对于利用高科技特效手段表现人类灾难的迷醉。
电影的编导们显然是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即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故事内核缺乏张力、以特技取胜的影片都没有能够真正得到人们的认可,更何况今天已被视觉盛宴惯坏了的观众。
他们早就通过各种途径知晓了电影特技效果的制造过程,知道了哪些镜头采用了微缩拍摄法,哪些又不过是电脑狂人的指间游戏,所以妄图单纯以特技取悦观众的影片,就像泄了底的魔术和被“刨了活”的相声,毫无魅力可言。
因此,我们真的没理由为《海神号》拍手叫好。
原因很简单,如果灾难片不能让观众们意识到故事中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正在“遭受不该遭受的厄运”并反思该如何避免厄运的再次降临的话,影片就是失败的。
还有,特技是吓唬不了人的,我们见识过“9·11”事件,见识过印度洋海啸,也见识过印尼日惹地震,现实生活或许比虚假的幻想更具有震撼力。
为什么要重拍这部经典灾难片?
情况我没太搞清楚。
之前金哈克曼那部我也看过,印象还不错。
基本上还是在传达典型的美国文化:什么人都靠不住,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
这个道理有时候是对的,让我想起一件事情:几年前在九寨沟,有一中巴行至浅河床处,趴窝了,众游客等了一会儿,有几个性急的不知怎么就闹腾起来,硬要自己趟水到对岸去,导游劝了劝没劝住,他们就下车脱鞋走过去了。
那几天大雨,山上忽然下来山洪,河水陡然暴涨,这些性急的人还没等走远,就眼看着山洪把河中央的中巴瞬间就冲走了,据说,车上的人一个也没活下来。
跟《海神号》很象吧?
你要是听了船长的,就虾米了~~沃尔夫冈大概是中了特效的毒,觉得有必要把那部72年的老片拿出来翻炒一下。
这是多么遗憾的决定啊~~新版《海神号》,烂到了无法相信的程度。
我最不能忍受的是那些有病的对白,科特罗素扮演的父亲在危机万分的情况下还在和自己24岁的女儿说着肉麻的台词,什么“宝贝儿,今天想不想玩骑马打仗啊?
”,吐啊我就~~哪象父女对话?
简直就是亡命徒的调情。
但比起全片的角色塑造单薄的致命伤来,这也就是个小意思。
国内一堆影迷也一拥而上,骂声不绝,可是其中好多人我怎么看着那么不顺眼啊?
有人说:“ 如果你曾经被《泰坦尼克号》所打动,那么你不要期待再一次被《海神号》所打动,尽管两部影片有着极为相似的题材“海难",但实际上在完美特效包裹下的内核却是全然不同。
这也就是詹姆斯卡麦隆与沃尔夫冈彼得森这两位导演之间的差距,如果说卡麦隆是个驾驭大片的一流天才,那么彼得森这位德国人只能算是匠气颇重的二流导演,卡麦隆懂得如何在一个灾难特效中讲一个完美故事,而彼得森却只会不断重复特效与大场面,他的故事则显得千疮百孔。
”????
我cao这都是哪儿跑出来的垃圾影迷,世界上还有比《泰坦尼克》更烂的电影吗?
只有一个可能,《无极》!
呵呵,詹姆斯卡麦隆是不错,不过那是因为《终结者1,2》和《异形2》,至于《泰坦尼克》之烂,过去那么多年了,我都懒得骂了。
另外关于沃尔夫冈是“二流”导演的言论,只能暴露出这位叫眉间尺的仁兄是个彻头彻尾无知的伪影迷,詹姆斯卡麦隆一辈子都别想拍出象Boot, Das《潜艇/从海底出击》这么杰出的电影来!
我曾经无比尊重的沃尔夫冈,只不过是又一个被好莱坞葬送的欧洲天才而已(另一个马上能想起来的是吕克贝松)。
我们来看看他被好莱坞招安之后的电影历程吧(这一环我是跟超女的导演学的):Outbreak《蔓延/恐怖地带》,Air Force One《空军一号》,The Perfect Storm 《完美风暴》,Troy 《特洛伊》。
基本上,是一部不如一部吧?
德国那么好,你说你非跑美国去干嘛?
你又不是越南人……
有一个情节印象深刻。
一个WAITER,充英雄,愿意当断后的,去替代一个本来应该断后的知识分子老头,在一座深渊上的孤桥末端当人肉梯子,把老头给顶上去。
结果在危急时刻,孤桥断了,WAITER和老头悬在半空中,而头顶上的一个电梯马上就要砸下来。
这一群人的带头大哥正在悬崖边拉着老头,WAITER抱着老头的脚,为了挽救大家,大哥让老头把WAITER踹下去。
WAITER喊着NONO,救救我。
老头最后权衡了一下,照着做了。
我不知道WAITER在坠落过程中是否在后悔,不该去学英雄替换老头。
曹操的名言永垂不朽,只有把自己搞好了,才有能力去救别人。
又是一部翻拍片,当然,对于我这种没看过原作的人,能有人将经典再现,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毕竟,不是每年都有“Da Vinci Code”那样畅销的书能用来改编剧本。
只是,翻拍的频率是不是太快了点?
本片的口碑和北美票房皆不甚理想,那是因为相似的情节使人不由的将它与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电影“Titanic”作比较,这点我认为是不公平的。
同样是描写海难的电影,“Titanic”是爱情片,而本片是不折不扣的灾难片。
“Titanic”近乎3小时的片长(传说中甚至有6小时版本),让其在故事的来龙去脉、人性刻画和爱情描写上游刃有余。
而本片正片片长仅仅是短短的90分钟不到,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表现人们期望看到的和“Titanic”相同的内容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仅仅是一部灾难片,出IMAX版本也说明了这一点。
让观众在影院中得到声光影的享受,就是本片的目的了。
作为一部纯粹的灾难片,本片略显单薄。
一流的特效不能掩盖故事的苍白和人性刻画的浅薄。
由于片长的关系,本片的一开始就是在船上,没有过多的交代人物背景。
一片歌舞升平过后,灾难于顷刻间发生。
职业赌徒、单亲母亲、失意的政客、失恋的玻璃……一帮边缘人类开始自救。
我相信,原著小说安排这些人物逃生,必定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但是电影不能表现那么多内涵。
这也算了,令人遗憾的是,几个人物的死亡,本来可以展开去描写的,尤其是那个玻璃将年轻的厨子踹下去那段,但影片的紧张气氛使这段情节根本来不及展开。
厨子女友死的时候,赌徒的心理转变也显的突兀,一个自私自利的赌徒,只想自己逃生的人,突然变得悲天悯人,而最后也如好莱坞电影中大部分英雄一样居然奇迹般的没挂掉。
不过,也正是由于没有展开,所以影片还算紧凑。
影片细节处过于敷衍,但整体气势磅礴,不失为一场视听盛宴。
不知又有多少碟友会不断的放大和定格本片的CG画面来寻找BUG,这似乎是每一部CG大片都难逃的厄运,也是一些发烧友看此类影片唯一的乐趣。
突然想起来,本片接下去,会不会变成“Final Destination 4”?
呵……
镜头破水而出,豪华游轮映入眼帘。
船体上写着它的名字Poseidon。
Josh Lucas向经典致敬式的慢跑带我们领略了它的全貌。
然后扶着栏杆望向远处,被染成金色的天空倾下几束阳光将海水也变成金色,这样的景色,34年前也曾出现在Red Buttons的眼中。
带着女儿及其男友的前市长,拉丁裔服务员和偷渡的拉丁美女,头发花白却被男友抛弃的gay男绅士,漂亮单身妈妈带着聪明的小男孩。
当然还有慢跑回来,换上西装,开始在赌场敛财的我们的大英雄。
Dylan的智慧从第一次说话就已经显露出来了,一问一答就猜出了Elena是偷渡,不简单。
好了,主角基本上都露了脸,下面要出场的就是另一个大主角——水。
Nelson在一天里遇到了人生两大无奈,倒向他的墙和离开他的恋人,后者让他爬上了栏杆,而看到了迎面而来的水墙后,他又爬了下来,这算是负负得正吗?
不知道。
就在船长安慰所有人的时候,Dylan已经开始盘算怎么离开了。
再次应了那句话,天助自助者。
OK,冒险开始了……第一关:穿越电梯槽大英雄开道,然后是孩子、女人,服务生我为人人的宗旨让他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最后关头的谦让,决定了他的命运。
Nelson在如此危机的时候,还曾经对Valentin伸出手,实在是让人感动,但现实是残酷的。
过关代价:Valentin。
第二关:空中跨越大厅在disco会合后,人员壮大了。
Lucky Larry的出现似乎只是为了救出Christian,然后他的作用就不大,酒醉加上出言不逊,想也知道,他的时间到了。
从天而降的柴油形成了火柱,桥也没了,如果那也算的话。
然后又是大英雄,疯子似的想法,疯子似的行动。
女儿和父亲达成了初步的谅解。
无名指上的戒指——女儿长大了。
过关代价:Lucky Larry。
什么?
我开始就没算他。
第三关:爬过通风管道你听到了吗,人们的惨叫,现在只剩下我们了。
爬呀爬,难度并不大,但恐惧感不小,毕竟没顶之灾的渐进性是最煎熬人的。
谁说身强力壮就一定好,看来带个孩子是对的。
过关代价:零伤亡,Elena初显累赘本色。
第四关:逃出压力舱我刚说过没顶之灾的渐进性是最煎熬人的吗?
好了,又来了一次。
为了躲水跑到了这里,发现唯一出去的办法是往里注水。
来,深呼吸,然后等着,die or live,God tell you。
过关代价:零伤亡,Elena再显累赘本色。
第五关:潜泳前进听着,如果你不会游泳还是别去坐船了。
如果你在游泳池里都睁不开眼,也不要坐船了。
否则这最简单的一关会成为你的恶梦。
Nelson再次显示善良本质,而看到后面没人,Robert和Dylan双双再次跃入水中,让人一下子有了很踏实的感觉。
过关代价:Elena。
番外关:孩子,孩子呢Conor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这时候会瞎跑,我始终不信,但没了,就是没了。
不过没关系,我们有大英雄。
是的他办到了,虽然我们不知道怎么办到的,但他办到了。
第六关:关掉推进器老掉牙的问题,你妈和你老婆同时掉到海里你怎么办?
可怜的Jennifer,注定要失去一个,别问她答案,她已经很可怜了。
所以Robert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爱她,就别让她选。
当他对Christian说出thank you时,他就已经决定了,所以他要谢谢这个年轻人,因为以后都要帮他照顾女儿了。
过关代价:Robert。
最终隐藏关:逃出升天大英雄破完番外关回来,Robert已经去了,不然上一关谁挂掉还真不一定。
不过由于按钮坏掉,Robert没有关掉引擎,只得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其反转,所以打出了最终的隐藏关。
还要大英雄来,那个红罐子是什么,看上去就像一个会爆炸的东西,怎么会在船都翻成这个样子的时候还完好无损,似乎知道还有某种使命等着它。
一刹那,还以为大英雄也会死掉的,不过还好。
最后逃出了六个人,除去那个醉鬼不算的话,经历了八关才牺牲了三人,惨烈程度似乎不强(我是不是有些没人性)。
当然除了要感谢团队合作和领军人物的个人能力之外,还要感谢本船的设计者,船体结构图基本上那里都有,而且永不损坏。
最后还是要向老片致敬,72年的那个版本真的是很经典。
好电影应该是当你将剧情全部忘掉后,还记得心里的那份感动。
这一两年,好莱坞的商业大片迎来了一个无法走出的怪圈:叫好的一律不叫座,叫座的一律不叫好。
以最近的例子来说,沃卓斯基兄弟(现在也许应该叫沃卓斯基兄妹了)捣鼓的「V字仇杀队」赚尽口碑,但是票房折戟沉沙;「碟中谍3」被认为是该系列最出色的一部,但在北美票房高开低走已成定局。
这种口碑与票房不成正比的怪圈直到「海神号」的壮阔起航才被勇猛地打破,一部投资很大、口碑很差、票房也很低的大片,让今年暑期电影的大幕开启得很难看。
当然,本片绝对不是一无是处。
作为一部海难片,一部灾难片,一部号称世界上把海洋拍得最牛B的人炮制出的所谓大片,这部电影的视觉效果还是相当凶悍的,除了导致翻船的那个“疯狗浪”比较像个模型、不太像话外,其它时候看着都像那么回事,毕竟是1.6亿美元砸出来的东西啊。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中的天灾人祸,我们早就见惯不惊,用一股大浪把我们吓得半死,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这部电影究竟哪里不好呢?
我简单地说两点,权作抛砖引玉。
首先,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人性的光芒。
灾难片的魂魄是什么?
不是惨绝人寰的灾难,不是比真的还像真的的电脑特效技术,而是灾难突如其来时,人类表现出的绝地求生的巨大勇气和眷眷相惜的光辉人性。
前不久的珠峰事件——一个登山者濒临死亡时,先后走过的四十多个人中,没有一个施以援手——之所以引起网民公愤,就是因为所谓人性的缺席。
其实媒体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在当时的环境下,救人等于同归于尽,既然如此,为什么群众还如此愤怒呢,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大概也是人们受到了太多灾难片的蛊惑,譬如说几年前的「垂直极限」在这方面就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刻画。
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做到的,电影可以帮我们完成,在那个影像世界中,人性的美与丑都被放大数倍。
而在这方面,本片无疑大大地本末倒置了,虽然也有对人性的描绘,但非常浅薄,无法令人信服。
具体不再阐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电影。
其次,不管什么类型的电影,刻画的始终是人物——有时也包括动物,人物能不能栩栩如生地“立”起来,是电影成败的关键,这点和小说基本上是一个道理。
而本片的所有人物,都有平面化的嫌疑。
当然,这也部分因为拍的是群戏,可越是群戏,人物刻画越考究手艺,拜托先看看「撞车」吧。
整部电影有点类似“通关游戏”,过了一关又过一关,所有人的台词基本总结归纳为:“你找到出口没有?
”“啊,我发现这儿有个通道。
”结局早已一目了然,死几个人,活几个人。
对于这样的戏,我们很难跟着他们一起呼吸,一起紧张。
更不可思议的是,全片居然没有一个从某个受难者的视角展现的巨浪扑袭的镜头,导演通篇全景式的拍摄,让人无法体会生死瞬间的绝望。
看着演员卖命地狼奔豕突,作为观众我们不但不能感同身受,反而心态相当轻松。
一部灾难片居然让人如此轻松地观看,无疑是一种更可怕的灾难。
走出影院,我们除了损失了电影票的几十块钱外,其它一无所失,连怅然若失都没有。
最后升华一下主题。
2000年,成都的赵国庆先生在全国首推“五元票价”后,我和老婆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完美风暴」。
那部电影的气势和悲壮至今让我们无法忘怀。
事隔六年,同一个导演,同一类题材,更豪华的巨轮,却像“海神号”一样沉没在大西洋的深处。
继今年的奥斯卡扶正了一批低成本文艺片后,好莱坞的电脑技术图腾再遭挫败,干电影的,看电影的,大家得好好想想了。
现代版的泰坦尼克号!还记得童年时期对结局的老父亲为了成全女儿情侣,舍身成仁去关闭螺旋桨的事情,简直太催泪了!海神号无疑在逃生和自我拯救中是极其成功的典范!
一个灾难的空壳 浪费了如此好的故事
今天重温泰坦尼克才想起我还看过这么一部片子。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部电影,why?如果你在梦里将这部电影重演一遍你就明白了,哦,对了,拼了老命爬的人是你哦!
结尾虽然略显不足,但是又见帅哥卢卡斯,最近总是想起他,心花怒放。
我喜欢以前的那部海神号
这好像是跟S一起看的么。我竟然不记得了。
突然想起来初二的时候还看过这部,那时候居然会觉得这片子拍得比TITANIC好,因为它从头沉到尾,现在再看只能说这是一部很具有视觉效果的没啥新意的灾难片。
重看一遍,从中能看出很多应对之法。
记得主角超级牛逼。。。
主流大片人性部分的取舍规律:牺牲老人,保存儿童;牺牲男人,保存女人;摒弃偏见,接纳真爱;摒弃保守,接纳风险。有爱心的人逝去后被铭记,有勇气的人拼搏得生存。不论如何,我看到市长用死亡救大家、小男孩在同一刻被就出来的时候,倍受感动与鼓舞。世上人之心,终归大同。
浪费了我电影票,
感动于灾难来临时的各种情感。
相当的紧张刺激,每个角色都塑造的形象饱满,可以和泰坦尼克比肩的好电影。
制作满分没毛病,不过剧本就太简单了点。以大气磅礴的硬核军事电影闻名的沃尔夫冈彼得森,来到细腻的人性探讨层面就有点捉襟见肘了。相比泰坦尼克,本片直切主题,开篇10分钟灾难就来临了。简单粗暴不纠结不拧巴,但是人物背景的铺垫就不太够用了,以至于后面建立在这之上的逃难情节没能带来太多的人性触碰。
不错,挺好看的!后面逃生情节比泰坦尼克号刺激,不过结尾太仓促了。
除了特效一无所有
06完全没有去刻画人物的哪怕一点点念头。
讨厌灾难片
太简单粗暴,角色出场了二十分钟就开始逃生,几乎不算有铺垫,这么短时间对角色还没有移情。所以虽然情节惊险,但是这些角色死不死于我来说确实无所谓,没什么感觉。这部电影也可以证明《泰坦尼克》和〇五《金刚》开篇的铺垫是多么重要。也因为角色没有足够的铺垫,角色死亡名额分配看着怪怪的,比如同性恋老人能活到最后我就挺意外的,本来我看他一个想自杀的人被迫害死了服务员,我还以为他会为了救和服务员认识的偷渡女孩而死,结果偷渡女孩死了……舞厅里等死的人也是,他们的死我没有触动,歌手和船长拥抱也没用。但是虽然除了逃生之外要啥没啥,但是逃生戏确实拍得好,搭景也完美。是时候补一下《完美风暴》和《从海底出击》了。爬通风管道那段我觉得最好看。一条管道能同时有三个危机,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