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俗人,其实我一开始是被预告片的大胸美女吸引进来的,又看了看剧情简介,感觉应该是挺有意思一主题,怎么拍都不会太烂,结果我发现我真是错的离谱。
电影主题很明确,就是反抗传统教育,让大学生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但影片中阐述出来的理由真的是太太太单薄了。
首先,当男主决定继续创办下去这个大学的时候都做了什么,建滑道、买厨具、自行设计宿舍、自己学想学的课。。。
仅此而已,某种程度上确实解放了学生的激情,但学生们真的收获了什么么?
我觉得很少,反而更像是一堆拿着大笔学费,可以不受家里约束,每天都像开party一样疯玩的熊孩子。
正好说到了学费,开始我以为不会收学费,只是有个机会让大家一起来学习,后面我发现,嗯?
300多人?
每人1万?
都归男主了????
后面他妹妹来找他要2万当封口费的时候,他竟然给了???
凭什么?
哪里来的钱?
这不是诈骗么???
300多万美元,很严重的罪了吧?
还有退伍军人说可以提前预付4年学费,就让他来上学了???
你办学校到底是为了什么???
还有片中几次重要的演讲,看完我只能说,美国人太好忽悠了,我觉得被抓起来的传销团伙有机会将功赎罪了,瓦解美帝资本主义指日可待。
片中所表达的东西,都太理想化了,传统教育的学生和老师,各个都是坏人。
反叛就是自由和摇滚,抱歉,90分钟的时长里我真的没看到别的。
泡妞更简单了,买部尼康相机,剩下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但片中还是有亮点的,就是大胸美女太多了,不是穿着比基尼,就是吊带,就连男主的妈妈穿裙子也是露着半个胸,晚上看电影的时候我都不用开灯,太晃眼了。
笑着看完Accepted(录取通知书), 好像找到情感共鸣,夜深了我还是要说几句。
听说几年考研的人数又创新高。
据报道,2010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这也刷新了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3倍。
怎么这么多人都要让自己受罪,不停地考呢?
电影ACCPETED讲的是高中毕业后申请学校的B一再被rejected,无奈之下做了个假的录取通知书,为了骗过每年掏2000美元给他上学的老爸,还让朋友给他做了个假网站。
玩笑越开越大,老爸老妈要送B上学,于是得找学校啊。
于是找了一家废弃了的精神病院,然后找一帮学生来充当入学的大学生,骗过了老爸老妈。
结果是玩笑开得更大,一大帮没有被大学拒绝的怪胎都跑到这个学校来。。。
剧情是典型的美国好莱坞式的情节,被世界遗弃的时候,所有人都将你遗弃,爱情,亲情,友情,事情。
最后当然还是以好莱坞式皆大欢喜的情节收尾。
抛开这些cliché,影片反映的一些东西确实让我们反思。
大学到底要教学生什么东西?
主流传统大学压抑学生的思想,大学里强者压迫欺负bully弱者,冠冕堂皇的校长说:一所学校的reputation靠什么建立起来的?
就是学生被拒绝的人数。
这突然让我想到原来一个学生被美国大使馆拒签数次的经历。
北京东四十条附近的大使馆里坐着一群NBHH的人物,坐在铁窗里,以拒签学生为乐。
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被这种思路所主导的:你拒签的人越多,你丫就越NB。
而B所开始创立的虚拟大学越搞越大,所有人都很HIGH。
玩滑板的玩滑板,游泳的游泳,冥想的冥想,玩特异功能的玩特异功能。
大家和平共处(当然这是电影啊),主流传统大学里的弊病在这里反倒消失了。
到大学来,总要做点事情,不能老是玩,是吧。
为了设置课程,就去问学生自己想学什么,挖掘学生的优势:傻乎乎在社会上处处碰壁遭开除的衰男对厨艺感兴趣,疯狂地投身厨艺,做出最美味的食物;患有ADD的衰男在这里冥想,终于可以让世界慢下来了;还有胸大的金发美女开始也就像晚点脱衣穿衣的游戏,没想到却挖掘了她们对服装设计的天赋,于是就让他们设计衣服吧。。。
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到这里都有事可做,而且做得开心,有成就感。
美国的教育里一直突出的是因材施教,而且美国文化里也强调个性individuality,在影片里之所以能够引起大众共鸣,这也是个主要原因啊。
最后煽情的高潮部分是在听证会上上演的。
办一个学校需要至少三要东西,facility, curriculum, and faculty. 也就是基本设施,图书馆,教室啊什么的,课程,还有教员。
S.H.I.T(short for South Harmon institute of techonology)好像什么都没有啊,没有图书馆,现在谁不可以在网上做研究啊,现在是什么社会了,遇到问题google一下啊,去看wekipedia吧,上面什么没有。
课程学生自己开发的,还有教员,学生自己教自己,探索内心,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着有什么不可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冷静而且理性的,但是我无法不被感动。
从幼儿园开始老师让我们做这样的人,上中学家长让我们选择这样的大学,学这样的专业,而且还冠冕堂皇,这是为你好,以后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上了大学,找不工作,那就继续读书吧,读研究生,研究什么呢?
什么火什么好生活就选什么专业吧。
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两个场景。
一个是B的老爸对B说:Do you want to have a happy and successful life? You go to college.If you want to be somebody, go to college.If you want to fit in, go to college. 是啊。
这在中国好像更加的严峻。
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人生命是不完整的,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是被社会遗弃的人。
当你告诉别人你只是高中毕业的时候,他们会用看一只没有脚尾巴剪断了可怜流浪狗的眼神看着你,oh, poor boy. 另外一个场景是B的爸爸去见FAKE Dean,也就是假冒学校主任的桥段。
大学是学生增长知识。。。。
开始人生旅程,从青少年成长,成熟,成为有责任的社会人。。。。
前面说得好啊,最后来一句:Isn’t that a load of horse shit? 难道这胡话连篇么?
然后又说一大堆,大家都不想听,但是冠冕堂皇的话:we throw a lot of fancy words in front of these kids in order to attract them to go into school in the belief that they can have a better life. 学校把一些花哨而且华丽的字眼给孩子们吸引他们进入学校,而且相信他们会有更好的生活。。。
但实际上那是屁话,我们都知道我们只能培养出买主和卖主buyers and sellers,嫖客和妓女pimps and whores. 。。。
其实上大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get a good job. 大家都是混口饭吃嘛。
上大学还不是出来有口饭吃。
是不是听起来特别刺耳,但是特别特别真实啊。
现在的大学生量多质差,不是他们进学校的品质差,而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不是么?
不是么?
拉拉塔塔说了一大通,亏我还是个教书的,怎么感觉老是在抨击自己一样。
想想当年幸好没有去考研究生,否则的话现在就不会来看ACCEPTED,也不敢写出这些东西来了。
THANK GOD.
讲的是一个高考落榜的男生,先是为了欺骗爸妈伪造了一份录取通知书,没想到吸引了很多落榜的学生过来,他们从没场地没规模慢慢开始整修,自己当老师,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雕刻厨艺瑜伽摇滚等等,遇到了正规大学的挑战,他们去公证,却意想不到地通过自己的理念阐述获得了试运行一年的机会。
看完只想说,在美国才有可能发生的事,而且想想而已吧,这样四年真的能学到东西吗,读正规大学平时也能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东西啊,看看而已吧。
反正也没觉得有网上说的那么好看。
快高中毕业的巴特比•基恩斯正面临着升学压力,他投出的8封大学入学申请信全被拒绝。
这可不是他父母愿意看到的状况。
还好,巴特比不是唯一一个陷入困境的学生,他的好几个死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面对因无法进入大学而逐渐黯淡的前途、父母施加的压力,更为了吸引自己的梦中情人——莫妮卡,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一群毫无经验的高中生,在对“自由主义”一词做出广义解释之后,雇下场地,设了网址,请了演员,搞了个虚拟大学,决定自己建立出一所根本不存在的“南哈蒙理工学院”,以该大学的名义给自己发出录取通知,借此蒙混父母和朋友们。
谁料,刚刚把他们认为需要的一切都安排好之后,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们发现自己的工作好像做得好过头了——从各地赶来的好几百个被大学拒之门外的学生……由于“南哈蒙理工学院”是由“哈蒙理工学院”改名而来,引起了哈蒙理工学院院长的愤怒,南哈蒙理工学院也因此受到了法院的提神。
开审当天,南哈蒙理工学院的全体学生与巴特比他们共进退,都坐席于法庭之上。
面对哈蒙理工学院院长的百般刁难与鄙夷,他们没有胜算,他们没有法律上规定的作为一个合格的高校应当具备的三大要素——设施,课程,教员。
当法官发问:“那么,基恩斯先生,这是真的?
你们有个正式教师来为300多名学生服务?
”,巴特比带着对每位学员的责任心,以及对他们每个人的梦想的坚持,他做了如下义愤填膺的辩词:“我不准备回答你的问题,因为你们已经打定主意。
我是拒绝方面的专家,我能看清你们的面目。
太遗憾,你们的裁决和我们预料的一样,你们没有理解我们。
这是因为你们想我们和他们(指向哈蒙学院方)一样,但事实上我们不喜欢这样。
我为我们所做的事情而自豪!
我的意思是,哈们学院有它一百多年的历史传统,但传统是什么?
欺压同学?
羞辱看不惯的人?
给孩子很大压力,导致压力过大而失常,染上毒瘾?
“为什么?
为什么不能共存?
你们有你们的规则、你们的构成、你们的象牙塔,而我们做我们自己的,为什么要遵守你们的规则?
你们知道什么?
“你们是罪犯,因为你们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激情,这是真的犯罪!
“你们的父母呢?
”,面向家长们,“系统是为你设计的?
它叫你顺从你们的心?
做个顺民?
都很听话?
“你们呢?
”,面向法官。
“你们一直想做学校行政员?
亚历山大博士?
你们有什么梦想?
也许没有,也许想做诗人,或者魔术师,艺术家或者只想周游世界。
面向听审席,“看,我……撒谎了,我对所有人撒谎,非常抱歉。
爸,尤其是你。
但绝望之余,有些事情很激动,一生有很多可能,难道这不是你们最后的要求?
作为父母,我的意思是‘可能’。
面向法官,“今天我们来这请求你们的批准,有些事情发生了,我不在乎!
谁在乎你们的批准?
我们不需要你们的批准来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的,因为真相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当你发现了,你就明白,我明白这是一个真相,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南哈蒙,无论你是否喜欢,它是事实!
不需要老师、教室,以及虚浮的传统或者金钱来学习,只需要大家有着提高自己的愿望,这在南哈蒙已经拥有。
所以你们继续标榜你们的规则。
拒接我们,打击我们,做你们想做的,这一点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不会停止学习,也不会停止成长,我们不会忘记在我们的土地上灌输的理想。
因为我们是南哈蒙的主人,我们也一直都会是南哈蒙的主人!
无论你说的,做的,盖的,可以往让我们改变!
去他妈的!
”说完,他抹了下眼角。
于是全场沸腾!
“随你们!
”最后的最后,法官们讨论片刻,主法官发话:“基恩斯先生,你的陈述有些另类,你的方法也值得商榷,但是,真正的教育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创造力,在这点上你成功了。
我们不会拒绝改革,但必须有所关注。
因此,南哈蒙理工学院准许试用一年,继续它的试验计划。
别这么快按我们的方式下结论!
恭喜!
”接着,他在档案上重重地盖上了印章。
全场顿时再次沸腾!
那是激动的沸腾,欢乐的沸腾!
没错!
这就是充满超现实主义制度的高校——“南哈蒙理工学院”。
在那里,没有传统的教程,没有专业的老师,但是,那又怎样?
每个人在兴趣与探索中挖掘出自己的潜能,自己便是自己的老师!
我们可以在黑板上写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们可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我们可以不必再为考试而烦忧,我们在这样的自主环境下能学到更多,激发出更多的激情与创造力,同时也更能培养我们的情操,让我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全面发展。
但是,这毕竟是超现实主义制度的高校,它需要的学生需要自主、自律、自强不息,它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这样的学校离我们太遥远,离这个社会太遥远,它可能会实现吗?
如果答案是会,那又要到何时才能成为现实呢?
大学四年,为什么我想做很多事,但都找不到头绪。
是我浑浑噩噩,还是整个大学生群体在迷茫。
为什么我们大学生不能联合起来,共同做一件事,让社会更好。
前三年,学校安排些不痛不痒的课程,各种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键是即使这样还讲的枯燥至极,我抬头数一数53人的班级不超过5个人认真听课,这是学生的问题吗?
可能吧,我们就是懒散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可老师能不能稍微改变一下,至少一年下来我们大概能明白你的教学体系,而不是考完试后连课程名字都记不住。
最后一年,发现自己是个什么都不会的废物,在恐慌中考个研想改变命运。
以后想干什么?
随便,什么赚钱多干什么。
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别逗了,北京都开始赶低端人口了,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学校真的离学术太远了。
有的老师发现这个问题也在努力变革,通过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上课让学生上台讲课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独立查资料的能力。
但我发现如此有良心的老师,竟然也遇到学生的抵触。
学生沉默惯了,已经快变成没有思想的机器了,突然你要求表达他的思想。
他没有思想,结结巴巴,或者是对你的课程完全没有深入的思考过,磕磕绊绊。
此时,老师会无奈地给他很差的分数。
同学敷衍过去,舒了口气,继续沉默。
发现了吗?
不仅是学生对教育体制不满,老师同样也抱怨。
但究竟,谁是这个高度行政化大学体系的拥趸。
是谁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是谁阻碍了老师的能动性。
我很佩服,男主能够建立起一个让人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学科间的壁垒,学艺术学厨艺。
很难说,这是大学更像是个社区。
我们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被迫学了四年,与其这样不如第一年大家都没有专业,任你去选课,想好了第二年再决定专业,这样多好。
男主最后的演讲真的很燃。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还是1893年时为了适应工业化时代而创建的,现在僵化到如此地步是该改改了。
美国现在有HTH学校,他们主张学生在做项目中学习,请各个领域突出的人才而不是师范生进行教学,比如调查城市里的政府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古代人是如何生活的?
亲自搭建一个巨大的时钟等等,目的就是打破学科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而且最让我震惊的是这个学校是公办的,想想中国还是落后许多,我想这样一个学校政府是不会同意运行的。
这部电影当然只是虚构了那么个空间,但我相信现实中会有比它更好的学校。
我目前对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十分感兴趣,有愿意一起努力的朋友吗?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创办大学?
为什么进入大学学习的条件是GPA课外活动leadership?
大学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虽然这部影片主体是喜剧片,可是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能一笑了之的笑话。
SHIT刚成立的第二天,成群的高中毕业生拥堵在校门口。
他们和巴比特一样,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也同样梦想着大学生活。
可是那些条条框框的体制和评判标准却活生生的把他们拦在了“正规”大学的门外。
愤恨,委屈,甚至不想让父母失望的不甘,让他们理所当然的加入了SHIT这个虚拟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大学”。
“正规”大学到底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课程,设施,教授,名义上是正规大学不可缺少的三要素。
可是能带来的,仅仅是未来的职业所需,生存之本,然而那真的并不都是我们所向往所追求的东西。
青春是用来经历的。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意义不尽相同。
你可以说你喜欢这样的教育模式,喜欢经历四年大学枯燥的学术仅仅是为了今后有个收入可观的工作,今后要赚很多很多的钱奢华的过日子。
你也可以说你不喜欢那样,就算没考上正规大学,你依然可以抬起你高傲的头颅,做自己真正爱干的事,圆想圆的梦。
这正如SHIT的办学理念,没有什么不可以。
我想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过你想过的日子。
世界上没有幸福的定义,更没有人为成功不成功划过任何界限。
上帝创造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指责,去贬低任何人的想法和想做的事,甚至多数人认为那是荒诞的。
当我看到那个男孩从人群中举起手,想多次引起巴比特注意让他发话,想说的仅仅只是这是我的父母第一次说为我而感到自豪,真的掉了泪。
这也是SHIT第一次让我感到它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个实现梦想的地方,更是给予了他们心灵的慰藉和绝望中的希望。
看到巴比特为了这帮学生忙里忙外,特地去真正的Harmon学院听课吸取办学经验和教育模式,还为学生们立了一块大白板,让他们写下他们真正想学的东西,真的很感动。
激情,创造力,想象力,在这个年代实在是太可贵太可贵。
虽然SHIT理论上说的确是闹剧一场,可它所带来的是所有人对大学教育的反省深思和对学生的真正需求的重新认识。
让我们放手追逐属于自己的青春吧。
没有什么可以害怕。
Remember that you are always accepted by yourself. 当你发现青春逝去后年华犹在,伙计,你应该已为自己而感到骄傲。
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开心的电影,整部电影从演员到剧情甚至滤镜都透着一股阳光的味道,活力四射,青春飞扬,带着夏天特有的热情与生命力,是最适合在夏天观看的电影,90分钟下来一气呵成,特别过瘾,一点也不闷。
查了一下年代,果不其然是2010年之前的,那个时候的美国还是像这片子里的这群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还能拍出给正常人看的观感舒服的电影。
现在那个已经政治正确到丧心病狂,被左逼和Deep state严重污染的美国,已经拍不出这种电影了。
我特别喜欢八、九十年代美国以学生为主角的影视作品。
我总觉得那个时候的美国学生别管家庭背景如何、有无烦恼,但都活得特别潇洒,都有一股特别招人喜欢的疯劲儿,每天都很开心,即便遇到了困境也没有失去幽默感,就算把事情搞砸了,也有一种“爱咋咋地”的洒脱,面对长辈也能不卑不亢。
相反中国的学生,小小年纪就已经变得油腻、无趣、没有幽默感、心胸狭窄、奴颜婢膝、面目可憎了。
我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看电视上的欧美影视作品长大,电视中那些美国学生的精神面貌,令我从小心向往之,那是中国的学校里永远也看不到的。
尤其是《录取通知》的男主,冒冒失失,叛逆风趣,不向权威低头,简直就是我上学时最想成为的样子,按照这部电影上映的时间来计算,片中的男主应该是80后。
如果真的可以重生的话,我想重生为一个美国80后学生。
一个大学生,没有被任何大学录取,父母对他冷嘲热讽,看着遥远的莫妮卡跟着高帅富手牵手,简直不想苟活人世了,于是他灵机一动,给自己开个大学如何?
本意只是骗骗父母,谁想假冒网站上的录取按钮,让全美300多名无校可要的学生走入了这所虚拟大学。
充满激情的时刻当然是男主角最后为shit大学的演讲,是的,你们可以拒绝,你们可以做出判断,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块,我们为之抛洒过青春的土地,那个充满创造力的梦想,结尾,大学被承认,学术评委会主席说,我曾经的梦想是吹爵士长号。
电影里,有一个女孩的梦想是什么都不做,呆着,静坐,有人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厨师,有人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雕刻家,在大学,我们的专业选择无奈又无趣,每个人都想着去逃课,还得装模作样的去上学,没有大学是在教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是为了培养一个又一个专业人才或通识人才,用里面院长的话说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好工作是我们活着的全部意义?不是,但是我们生活处处充满枷锁,父母的期许、他人的眼光、不容践踏的自尊心,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都和梦想无关,都是they want me to be因为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对弱者的歧视和对他人梦想的污蔑,同同斥责为不靠谱,缺少现实,主人公说那些都是狗屎,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不想让人们称为自己,他们想把所有人都教化成一模一样的东西,创造力和激情是教育的全部意义,道德感和是非观要靠自己去把握,如果说有罪,那么有罪的就是你,你扼杀了他人的梦想,让他们变成为学分儿而努力奋斗的机器。
真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浓浓的理想主义情怀,渴望改变、石破天惊为梦想而奋斗的人们,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支持,如果说自由是什么,电影告诉我们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允许梦想从一个脑中的幻影变为最真挚的现实,自由就是我们放飞和解脱自己,自由就是自己去教育自己如何成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员,自由就是让理想带着自己展翅高飞可惜现实不会允许,它需要规则和条例,它需要的是完整的教育模式,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术传承,虽然我们知道大学里面都是,但是,又不得不依赖之,选择权被剥夺了,命运就只能是微微的震颤而已。
幸而还有文字、音乐、电影,它们的存在深深地拯救了我们梦想的沦陷,让我们在梦想远离的时候至少在心灵深处,为之激动不已
有些失望,题材比剧情更有意思,很不喜欢里面闹着玩的庭审,俗套的美女送怀,扁平没智商的反派,尬到不行的美式演讲和无聊的皆大欢喜,原以为会更好,但感觉就是个更自由混乱的技校,此片的立意我懂,但没get到,反而更觉得循规蹈矩是正确的。
但虽说快乐教育让人向往,但不得不为他们的未来担忧,想起小学老师说过一句话,之前总是提发扬素质教育,为什么现在不提了呢,因为根本没用。
中国这么一个考试大国,人生的重大转折点都是由考试决定,小时候总以为考试是不公平埋没我闪光点的,但后来也逐渐发现其实相对而言,最公平的就是考试。
现实就是,那块黑板上不应该写满他们的梦想,但我们最终埋怨的不应该是一成不变抹杀个性的学校机制,而是这整个社会,每天披星戴月拼了命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学习换来的却是996的福报和生活柴米油盐的枯燥重担,这肯定不是我们一开始学习的目的对吧,以前众人都为中华之崛起读书而感动落泪,现在一句反对调休默背劳动法就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妈的,明天端午节又调休了,调你妈休,操
电影剧本大纲:《录取通知》第一幕:梦想与挫败场景1:高中教室人物:巴比特(主角)、好友们、老师、家长描述:临近高中毕业,巴比特成绩平平,却怀揣着进入顶尖大学的梦想。
在一次模拟考试后,巴比特得知自己的成绩远未达到心仪大学的录取标准,心情跌至谷底。
冲突:巴比特在家中与父母发生争执,父母坚持认为他应接受现实,考虑就读本地的一所普通大学。
场景2:拒绝信地点:巴比特的卧室事件:巴比特陆续收到几所大学的拒绝信,心灰意冷之下,他在网上浏览各种大学信息,突发奇想。
第二幕:创意萌芽场景3:灵感闪现地点:公园长椅人物:巴比特、好友汉克描述:巴比特向好友汉克倾诉烦恼,两人突发奇想,决定自己创办一所“南哈蒙理工学院”(虚构),以此作为对现实教育制度的一种讽刺和反抗。
计划:他们设计了一个网站,伪造了学校的各种信息,包括课程、教授、校园风光等,并开始接受申请。
场景4:招募团队地点:巴比特的房间、网络论坛人物:巴比特、汉克、其他被主流大学拒绝的学生描述:通过社交媒体和论坛,巴比特成功招募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各有所长,共同投入到“南哈蒙理工学院”的建设中。
第三幕:从零到一场景5:开学典礼地点:废弃的仓库改造而成的“校园”人物:巴比特、团队成员、首批“学生”、媒体描述:经过紧张的筹备,“南哈蒙理工学院”正式开学,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
媒体因好奇而前来报道,意外让这所“假大学”一夜成名。
场景6:挑战与成长地点:校园内外事件:随着学校的“运营”,巴比特和他的团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如何维持学校的日常运作、如何应对外界的质疑和调查、以及如何真正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育体验。
转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巴比特意识到,虽然学校是假的,但可以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这所学校成为真正的“学习乐园”。
第四幕:真相大白与蜕变场景7:真相揭露地点:学校办公室、网络直播事件:一家权威杂志准备揭露“南哈蒙理工学院”的真面目,巴比特决定召开新闻发布会,坦诚学校的起源,但强调其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反响:公众对此反应不一,有人批评,也有人支持巴比特的创新精神和对学生潜能的激发。
场景8:合法化与未来地点:州教育局、校园描述:在经历一系列听证会和讨论后,巴比特的真诚和学校的独特教学模式最终赢得了州教育局的认可,学校被正式授权为一所合法的教育机构。
结尾:巴比特站在真正属于自己的校园里,望着满载希望的学生,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电影以巴比特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演讲结束,强调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思考,而非仅仅追求分数和文凭。
此剧本大纲基于电影《录取通知》的核心情节进行创作,旨在展现主角通过创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故事。
太扯淡了。喊几声梦想就是革新传统,非常廉价无脑的表现手法和煽动,人物表现的做得太少,嘴皮子溜获得成功,太简单粗暴。女友的角色设定是“成功人士”的配备,天上掉馅饼走上人生巅峰泡到白富美的暴发户思维,不是美国梦是美国做梦。对摇滚乐真是高级黑。恶俗点太多 只能说导演恶俗。片里音乐好听。
美帝主旋律
屎尿屁的壳,鸡汤的气息,却有一颗实打实的反思核。拍得很年轻,也把很多问题符号化和理想化,但试图瞄准问题并尝试指出新方向才是可贵的,也是美帝一直以来涌现这类片的价值所在:敢于在电影里预演革新,而且还有允许电影演示的空间,说不定最终就推动了现实的革新。本身三星,最后的演讲值一星。
年轻无极限
上不了大学就自己开学堂,超级有创意!
哈哈 美国就是好 几个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校 还是个那么好 那么自由的学校!挺搞笑的,心情不好时看吧!
很无语的内容。办学没人管,为所欲为的欺骗长辈,然后呢?这是什么逻辑。
I love this guy```Justin
the guy was the one appears in MAC ads series.
有梦最重要
有些荒谬,不过提到的教育改革的方面我很欣赏,我也想上大学,
为所欲为哪家强?美国德州找蓝翔。打开学渣新天堂,放飞自我寻梦想。
落榜卢瑟上梁山,高校陋习面面观,反骨反被反骨误,儿戏法庭来招安。一笑可。前GG方长成的Blake Lively可。英文名的双关没翻出来。 #教育制度diss第一波
这片子挺一般的吧,没什么吸引人的点,无非就是真人真事改编。
小学看还会激动下,这种狗屎理念怎么贩卖得出去?LOSERS的互相学习又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反智情绪严重。IMDB和豆瓣的分数差说明了这种理念比起老外更符合很多中国人的胃口。
什么是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受教育,值得思考。表演很轻松,故事蛮有趣。
简单,理想化,不过很有思议。
五星级闹剧
Welcome to SHIT...学习的本质是由内而外
真乱 真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