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B站上刷到狂阿弥发的关于姚明的视频,特别感动,于是就搜了这部纪录片来看。
我不是特别关注体育运动,但看过很多剪辑,体育精神中的拼搏奋斗总能将人类的上限一步步提高。
纪录片展现了一位巨星的出现与诞生,他如何背负着亿万人的希望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利坚。
可能由于年份的原因,没有完全展现姚明成为世界巨星后内心的挣扎与渴望。
我更喜欢看这种部分,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塑造了一位篮网明星,想知道他的梦想与遗憾,但纪录片总体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姚明,一个22岁还什么不懂得大男孩。
却要远赴大洋彼岸,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一切。
为了篮球,为了他的梦想在异国他乡打拼。
他不仅仅是他,他是中国人,他是来到美国第一个打篮球的中国人,年轻的他背负了整个国人希望的重担,他要做一架连接中西的桥梁,他要为国争光,他不能让太多的人失望。
难以想象22岁的他是如何接受了这一切,如何在盛望与盛名之下创造了属于姚明他自己的辉煌。
这是属于他成长的印记,这是这个随和羞涩的22岁男孩走过不平凡的虽然艰辛难熬却是无与伦比的美丽的化茧为蝶的过程。
这不仅仅是姚明年,更是中国年。
有多少人为了这个幽默可爱的大男孩倾心。
中国人、美国人、墨西哥人太多的人为他疯狂。
耳边那首无限循环“姚明姚明姚明”的歌还在回声般唱响着。
眼前姚明温和的笑容不时的浮现着。
影片就像温暖的小故事一样,让你揪心让你为她笑为他哭。
他的一举一动会牵扯着你每根神经。
第一次NBA上场,你似乎也能感受到那份紧张与不安。
第一次进球,你会情不自禁的眉开眼笑。
你会抓着他每一个移动的瞬间,生怕错过什么,就像你在多年前的那天那个赛场,握紧拳头,为他加油为他鼓劲,更为他捏把汗。
这是感人的温暖小故事,就像发生在你身边一样。
那个叫科林的小伙子,讲中国话有点台湾腔的学法学却跑来做姚明翻译的小子。
你可知道最后机场送行分别的镜头让我难过的落泪了。
替你们这患难与共的兄弟两落泪了。
说着玩笑的你们表现的云淡风轻,可我哭了。
为什么科林你明明走出去了,为什么要折回来。
为什么要让我如此难过。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笑的。
姚明,时代的印记,国人的骄傲。
我只想说,我们爱你直到永远!
刚刚看完,总有话要说可能与最近的状态有关有点晚,改日再说很好的记录片我喜欢!!!!!
不伦不类的 也算个记录片吧 有些骟情的成分 一般般吧不过有时候看看异国文化的交融与很有意思据青山说最近姚要与tmac争老大我看他是越来越狂了还说:francis的表现证明他是个合格的替补忘本啊
看了有关姚明的纪录片“The Year of The Yao”。
其实,这个纪录片也是好几年前的片子了。
原来在音像店看到了,就想说去看个究竟。
但是,因为我并不是一个篮球迷,所以还是放弃了那个看的想法。
但是,昨天心血来潮看了之后,才发现片子真正的本质不是在讲篮球,“篮球”以及“姚明”都是象征,所指代的应该是出色的中国青年人怎样突破语言的障碍,以及文化的差异的冲击,重新站稳脚跟。
片子是很真实的,因为它真实的展示出了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
首先,先不说一部分美国人的个人行事风格(开种族的玩笑、或是瞧不起外来人口),先单说说这个社会的习惯:只是观察一个人眼下的表现,以及当下的利用价值。
尤其,对于母语非英语的人来说,美国人更是完全没有耐心去了解,直接扣上“傻子”的帽子,甚至有时显示出的是无理。
我想这一点,不只是体现在姚明的身上,对于一部分初来乍到的留学生也应该是有所体会。
也许这就是文化的不同所在。
其实,片子中“姚明”只是一个符号,因为他真正代表的是一批人,也就是去美国的中国人,这些人为了吸收先进的技术、或者是学术而需要完全开始适应一套新的东西,尤其是语言,还有专业术语。
客观的说,英语之中的专业术语完善程度确实优于中文。
先抛开文化差异、以及美国人为人处事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不谈,重新掌握一套Terminology就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片子的结构方式,还是按照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式来处理的。
也就是一个人的不顺、挑战、胜利。
但是,这样的纪录片更像是电影的思维模式,所以,总是要形成一个主题。
所以,在处理素材方面也是有倾向的,比如,为了体现开始的不顺一定会选取相应的素材,为了体现进步又会有所侧重的选择素材。
所以说,一部分纪录片也是有立场、导向的,观众也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所以,就是要看导演的意愿了。
此外,对于片子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表面在讲姚明,但背后更像是讲述翻译科林的成长。
姚明能够去NBA球技是一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应该是给NBA带了不少收入,题外话。
最后要说,姚明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因为他的父母一直陪在他身边对他进行着照顾,他妈一直给他做饭的经验积累下来就变成了那个“Yao's Kitchen”.
体育在古代也许拥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在今天除了强身健体和娱乐之外,我真的想不明白这些东西对于普通人有什么意义,若论拼搏精神,科研没有么?
艺术没有么?
做生意没有么?
起码你还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像篮球这种几乎是从不正常人类中选材,观赏性差的项目,若不有NBA联盟的大力推广,也不会有今天的商业价值,而药名则是这一环节的巨大推手,在08年前后,他把篮球推上了一个巅峰。
同时,08年的集体情绪仿佛也在暗示大家,你的生活即将改变了,你的事业即将腾飞了,然而当2022年股爱零出现的时候,大家发现这一切都是骗局,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爱国者,一切都是为了钱,只有钱。
同时,为了赚这笔钱,无耻的人又把自己和爱国联系起来,似乎自己是代表国家民族而战,事实上他们只是为了自己,从纳税人手里拿过来的钱作为训练和比赛用途,而收入只归自己,人们也无法作为股东,参加这项赛事,而只能被动的消费,任由NBA无穷的攫取你的时间、精力金钱,进行一种毫无益处的娱乐,这就是我今天的反思,姚明并不能代表谁或者一个民族,而姚明的崛起也不意味着你的崛起。
我看过不止一次的剪辑片段,今天终于把《姚明年》看完了,那一年大姚承受的目光,也是另一年武磊所承受的,篮球、足球的最高舞台,也是我们总是看不到中国人的地方。
大姚聪明幽默努力勤奋,同时,登陆美国之后,有他的翻译科林,有他的父母,有关心他的队友、教练、球队,有许多喜欢他的人,并且我看到纪录片里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有为他考虑、有站在他的角度,这真的太棒了。
他的首秀糟糕透顶,跌跌撞撞,但他的成长非常显著,同样也全面,就这样我们的主席一路走过来,成了NBA的姚,成了主席,他更像一座山,却成了中美之间的一座桥。
大姚和磊哥,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样的人,但不同之处又太多太多。
什么是好看的外文纪录片,就是你会目不转睛,想抓住屏幕的一切,想理解美国人的想法。
今年,我买了篮球鞋,买了篮球,开始看篮球视频,我喜欢足球,但是我也想打篮球了。
当我更加认识大姚的故事,我更爱他了。
重新思考我为什么喜欢篮球,从球场回来后,我出于偶然地做了这么一件事。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作为生日礼物的旧篮球,当时表哥家里还有旧足球、旧排球,大概因为篮球看上去最大,于是我选择了篮球。
现在想想,那不失为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
如果是排球,我将不会有什么玩伴,因为当时中国女排很强大,大家很自然地都觉得排球是女生的运动,而我认识的女生都不怎么运动;如果是足球,那就惨了,每逢国足输球被骂,我大概就不会像现在一样心想“关我屁事”。
小学其实很忙的,天天上学放学写作业,饭前打弹珠饭后拍洋画,双休也是被困在家里,不是抱着遥控器看一天电视就是咬着铅笔琢磨一天周记。
只有到了暑假,才借打球之名得以出去透风,所以每次到了职院篮球场,我都是兴致十足,精力充沛。
估计是小时候太保守或者太胆小,一直不敢尝试练习运球和上篮,更别说扣篮了老是不停不歇地投篮,和别的小朋友打比赛也只有三种得分手段,确切地说是四种处理手段:定点投篮、急停跳投、接球投篮和传球。
正因为我只会投篮,我发现在同样的距离我投的比同龄人准,更令我自得的是我的姿势比同龄人好看由于小孩子是守不住场子的,我们只有四点到四点半最多到五点那段时间是可以上场的,五点之后太阳没那么烈了,职院学生和大人们就来了。
看球也是我很享受的一件事。
见龙在田,小地方总会有一些卧龙凤雏式的人物,特别是年纪越小这份崇拜越是被放大和难以忘怀。
职院的球场上也有这么一个人,由于他的球衣号码,我们通常叫他“94号”。
94号是我了解NBA之前认为的这个世界上最会打篮球的人,能突能投,能上篮能分球,尤其那招AI式的变向过人,既华丽又见效,曾让我迷恋了好多年。
另外,他帅气的外形和举止,也是令我着迷的一个原因。
就这样,我看他打了好几年球,尽管一直不知道他叫什么,直到高中暑假有幸和他一同站在球场打比赛,才知道他叫老潘,只是“老潘”仍然只是个代号。
可以说,我是看他打球长大的。
只是我有一事不明,从我小学开始,他就在职院了,直到我念高三时,他还和好些个对我来说还算眼熟的职院学生一起被我们高中校队请来陪练,那么,他到底念了几年书。
说到那次他来我们高中,我比谁都兴奋,我忘乎所以地向同学们介绍说:94号,94号,注意看94号,超屌的,我从小就看他打球了!!
只不过打全场和半场到底是不一样,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能随心所欲地突破上篮,也投丢了几个空位投篮,主要是作为一个输送者,估计这也是教练所要求的吧。
为了看完这场球,那节晚自习我迟到了,我记得那晚班主任也迟到了没逮着我,我也记得整节晚自习我的脑子都被职院球场上的故事填满,我还记得下课后有两个女生在篮球场踩影子玩,以及放学后去书店翻篮球先锋报直到门口那条路上已经没有了行人。
后来,我就没见过94号了。
本来高中以后职院球场就去的少,反正还没发现职院有比他更厉害的人,94号成为了职院球场上的一个传说。
小时候知道的事少,所以很多新知道的事情现在想来都会有“哦,原来是那样”的感觉。
小学的时候,没有NBA的概念。
但我记得,我和伙伴们看完《四大名捕》换台到《新白娘子传奇》的过程中出现过一群黑人肌肉男全场奔跑的画面,不知怎么使我觉得《新白娘子传奇》绵绵的很不给力。
不知道伙伴们有没有这样的同感,反正这也只是个多年以后才会想起来的片段,并没有从那以后每天看NBA的后文。
因为好像那个时候,NBA和CCAV还没有合作关系,只有广东台之类的才会有转播。
有件事情,现在想来可以说是比较具有历史性的,我“经历”的第一场NBA,恰好也是一场经典赛事。
我家的租客东东,职院的学生,在那天晚上竟然没有打牌——可能没钱了才是主要原因,而是在房间里听收音机。
这里记忆有些凌乱,常理来说NBA是国内上午进行啊,为什么我却记得外面的世界一片昏暗,房间里面开着灯?
我是从厕所出来时听到收音机里面主播兴奋的解说和现场喝彩的声音才来到东东房间的门口,东东一个人吃着花生米喝着沱牌酒,一头乱发坐在床上,眯着眼红着脸,一边嘴里嚼着嚼着一边眼睛盯着收音机,见我来了又跟主播说对台戏,什么四大金刚就了不起啦,钱多了不起啦,明星多了不起啦,还不是一样输,这主播明显是XX队的球迷,解说一点都不公正公平,个哈比台云云。
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感觉好像那边有件大事正在发生的样子。
他看我一脸天然呆,就跟我解释,XX队以为有几个明星就能赢,可是〇〇队靠的是团队的力量和坚固的防守,XX队也就是@@还行,就是一个小个子,他确实很牛,不过〇〇队肯定会赢的。
(以上〇〇XX@@均为小时候不懂外国名词所以记不住)我依然不懂他在说什么,觉得自己会让他解释得很有压力,于是就走了。
不一会就听到他解气的欢呼,看来是〇〇队赢了。
后来我意识到,那一年就是2004年,活塞队终结湖人王朝的2004年,东东说的那个小个子就是如今的老飞侠科比布莱恩特了。
思路打通的那一刻,我明白了豁然开朗的意思,那是很久没有的畅快,我把这畅快算在了篮球这项运动的账上。
没升入初中的时候,我还没有NBA就是篮球,篮球就是NBA这个概念,虽然现在也没有,但毕竟不一样。
我只是听说过迈克尔乔丹,听说他是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
最伟大,那就和科学家牛顿、作家鲁迅、革命家列宁、领袖毛主席是一个行列了,我不自觉的就有乔丹已故这样的印象,因为那些伟大的人物离我们都很遥远。
没有地方可以方便的查询和询问,我也很快忘了去求证。
直到跟着初中同学关注NBA,发现乔丹还活跃在公众视野中,才知道原来当代还有伟人。
那个时候,科比的性丑闻影响还在,中国体育报纸出现火箭专栏也差不多是那个时候。
人们崇拜科比,讨论詹姆斯,喜欢麦蒂,支持姚明,支持火箭,支持马刺。
我没有自己的喜欢,只是跟随他们的喜欢,琢磨他们的喜欢,因为我了解的实在太少。
我记得我曾见到一个女生用白纸盖住桌子上的破洞,纸上就写着凯文加内特,于是圣诞节我送了她一幅狼王的海报,尽管我对那个总是嘶吼状的凶猛的男人没有太深厚的感情。
那个时候呀,我们没事就讨论火箭只有姚明不行呀,谁谁谁来了就好,于是NBA除了中锋位置之外所有的球星都被我们意淫来了火箭,接着我们都不说话,默默想象着身穿火箭球衣的艾弗森卡特们各种crossover各种slamdunk,满脸幸福。
初中由于家里原因,时常不回家吃饭,于是中午老是去操场打球,特别是体育课一般都是上午最后一节课,那就干脆打到一点钟肚子饿,如果中午没打舒服,连自习后再战个痛快。
就是那个时候,我养成了55分钟离整点还远、05分才过整点不久的习惯思维。
就是说打算6点40动身回家的话,即使6点半就开始不断看表,也一定要等到6点50才背书包走人,然后自行车一阵狂踩,等到了家里,早已不见了那消融了我潮红的脸的夕阳,然后就是各种打扫卫生各种扯。
那三年除了偷书偷磁带顶撞政治老师之外好像没做过什么很九把刀的事,最热血的事大概就发生在狂奔回家的路上。
好浪费的豆蔻年华呀。
由于住在职院附近,周边的娱乐产业比较发达,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有“网吧”这种场所了,那时还只有局域网,所以叫“电脑室”。
小时候不像别的孩子,手里没零花钱,去不了,也不敢去。
有时好不容易写完作业想找伙伴们打弹珠拍洋画,跑去一看,人都不见了。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夏天的下午,我们在Q君家里玩汽车(一种在地上画满跑道,玩具汽车穿椅子钻桌子的SB游戏),一边玩得好好的,L君和Q君一边商量着去电脑室玩半条命。
说去就去,两人很果断地丢下我一人,还安慰性地给我留下一个遥控器游戏机和“家长问就说去干嘛干嘛了”的叮嘱。
他们走后阳光道不怎么灼人,只是一下子安静得只剩下知了声,这种落差有点吓人。
几个蛤蟆凳,一个游戏机和我,这场景时常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谁谁谁(一个名人)小时候被其他孩子成为傻子,因为你在他面前扔一个一毛硬币和五毛硬币,让他选一个,他会捡起一毛硬币,无论试多少次,他都会这么做。
后来这个谁谁谁成为谁谁谁后被问及此事时说,如果拿五毛硬币的话,就不会有人再拿他开这种玩笑,而如果拿了一毛硬币,就会和事实一样,不断的有人再给他机会选择,很多个一毛钱,就会多过一个五毛钱。
于是这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励志故事。
而我总认为,他只是太孤独,所以用了一个手段使自己不会失去伙伴与他一次又一次地做这游戏。
哎呀,一不小心幽怨起来了呀。
本来只是想说,五六年级玩半条命,拳皇,初中玩冒险岛,劲舞团,街头篮球,梦幻西游(我这算是做广告么),以及溜冰,打台球,以及现在的DotA,都是出于不同原因的迁就,是我的取悦。
只有NBAlive,NBA2K,是我发自内心的着迷。
最早是在D君家里接触NBAlive的,后来随着对篮球的热爱升级,我越来越喜爱这款游戏。
所有的球星都在我的掌控之下,原音解说身临其境,这感觉无与伦比。
从NBAlive2002,到live2008,封面人物是谁,游戏特性怎样,谁设计的非常不像,这些都了如指掌,耳熟能详。
每次酣战一把,回头都要和同好大侃让谁谁狂砍多少分,哪个队多少分神奇逆转,又玩出了什么不可思议的动作。
玩的多了,经常较真,会参杂对现实人物的好恶。
比如live2007里波什中投无解,输的心有不甘,哪里有这么神准呀,于是乎有点讨厌他;又比如live2006里西部全明星麦蒂首发控卫,断球跟切西瓜一样简单,于是也更加喜欢他。
后来NBA2K9出现在网吧的游戏菜单里,其更好的游戏感受,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玩家放弃了NBAlive系列,没过多久,live放弃PC平台,2K于是独裁了球迷的场下时间。
由于一时改不过来,到现在我还沿用着live的改键。
高中,大家都有各自的屁事挪用了一部分篮球的激情,虽然体育课的时间依然显得不够用,但感觉得出,“要是每节课都是体育课多好呀”只是带着可惜带着疲倦的说说而已。
那时候打球总觉得不尽兴,但又没办法尽兴,总觉得你要上篮的时候就有一双手将你生生压下来,你连说他犯规的欲望都没有。
周云蓬念到“一把一把的日子往外漏,你看见我们的命正在加盖子”。
突然不知道怎么安排纳什登场,这位迷人的老男人定义了我对篮球的美学感受。
也许谁谁更会用脑子,谁谁更会用假动作,谁谁更会用脚步,谁谁更会用垃圾话,但是亲爱的呀,你们都不懂感觉。
阳光扫过手背的感觉,凉风盈袖穿过胸膛的感觉,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感觉。
让香港人傲娇地用粤语对你说“感觉”吧。
那么回到最开头,为什么喜欢篮球呢,我说是因为纳什,这肯定不够。
唔,首先,篮球运动是种肉体快感,很多运动都是,舞蹈也是,排泄也是,房事也是。
身体的舒展,肌肉的牵扯,乳酸的积累,心跳的加剧,跟随着节奏的走走停停,逼迫自己迈出一步的控制欲,气尽力竭时候的再拼一口气,完成超越或达成默契后的自鸣得意,篮球就这样使得肉体和精神都高潮得不生不死,欲仙欲死。
其次,篮球是一个奇迹不断发生的日常。
最简单的,从六七米开外的地方,给球一个初速度,使之经过比它大不了多少的一个平面,你知道这个能力在石器时代作战时的战略意义么,相当于近卫军团的远程兵,站着尿尿的都知道它的难度。
这不是奇迹是什么。
参数再丰富一点,这个奇迹越发显得小概率。
A君在0.4秒内中距离接球出手并命中,令世间所有快枪手汗颜;B君在35秒内连续投中4个三分球,此君心脏大到可以展入三大医学院病理实验室标价1亿5千万了;C君单场拿到100分,诠释了“探囊取物”一词;D君从罚球线起跳扣篮,170cm的E君跨越210cm的F君扣篮,G君击地投篮,H君篮板后投篮,I君肩膀投篮,J君闭眼罚篮,K君贯穿全场投篮,L君扣碎篮板,扯坏篮架......以及Y君在初中暑假的晚上罚球十中十。
(虽然他为了虚假的真实感一直说十中九,可是依然没有人相信,后来他便不说了)篮球场就是where amazing happens,确实是这样。
没有人厌烦见证奇迹,更没有人愿意放弃制造奇迹的机会。
一个人如果没有制造奇迹的愿望,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姚明年》200侠之大者。
肩挑重任,不忘初心。
姚明一直为了国家而付出奋斗,年轻时打篮球为国争光,退役后当体协主席为国分忧,看完之后,我好像更理解了一点姚明和他的成就对于中国的意义。
一代巨星也是从平凡开始,请记得时刻保持谦逊。
害我来凑字数了,第一天用豆瓣没想到影评还要多于140字?
😂😂😂😂目前在做搬运工作,把留在QQ空间的影评搬过来,当然,纯原创!
都是自己一部一部片子看完了才有的这些,只不过有的感受多有的少而已。
有爱好者加QQ哈哈哈哈1526419293
欢送会,母校发言,希望你心系祖国,祖国培养了你。
(不需要道德绑架,但同时心怀感激也是需要的)没想到刚到美国这么多人欢迎他,22岁的他一下子夹在了两个期望之间,中国和休斯敦。
姚明知道评论家巴克利的打赌(如果姚明得了19分他就亲姚明的屁股)其实并不想伤害自己,只是想引起话题,带起争论(这和善的想法或者是节目组的想法,但姚明代表国人的形象同时也是需要亲善,这压力很大)李玟在火箭队新赛季的第一个主场还是第一场比赛唱歌,姚明的初次亮相。
姚明想要的可能只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提升,而且即使他父母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只想儿子考大学没想篮球还是成为了职业,更没想到儿子的职业背负了更多期盼与压力,那时中国需要输出给世界太多才能获得认可与支持,所以每当国人在各自的国际舞台出名,国内竞相报道,引发国人寄予其中更大的厚望。
姚明,就像亲善大使,给了美国人看待中国的一面窗户。
在中国打球更注重团队合作,在NBA则更注重在团队中发挥个人的作用。
虽然这部纪录片是04年拍的,开启了nba在中国的市场,同时姚明的形象也影响了篮球在中国的遍地开花,而姚明本身的篮球生涯足够辉煌,只是国人原以为能更高,高不可攀的高,就跟刘翔一样,现在再看,包容与理性,他们,都是背负了国人更多的东西,既需要延续自己对于职业,对于梦想的更进一步,又需要实现国人的殷切期盼,两相的确不好权衡,在个人与国家,现在看来,舆论更宽容,但对个人更苛刻,因为对国家,人们不需要仅仅单一输出,而是多元的了。
年轻时候的姚明真是浓眉大眼的清秀。相比一个篮球巨星的高光时刻集锦纪录片,我更喜欢这部纪录片中很多除此以外的“碎碎念”,尤其是姚明承担的中美两国互通的“外交”身份,谦和与坚定的内核+天赋让美国人为他万人空巷。姚明年其实是真正的中国年~
客观3.4,感情分3.6星。以姚明的翻译为主视角,记录姚明首个NBA赛季的经历,从满怀期望、备受瞩目,到上场后一开始的不尽如人意,再到渐入佳境,只能说很生活化吧,除了第一次和奥尼尔的交锋,其他时候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场面和故事。
一个人好孤独……
姚明完美地融入美国文化、出色地适应NBA、谦逊幽默地对待每个人,但他自己的纪录片却充斥着对中国的无知、偏见和傲慢,两者的比对真是莫大的讽刺
每一个成功的要诀:都是坚定不移的志向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四星半
2005.
要写作业哦。压力下成长。
满满的都是回忆 即使现在看来 也是一部不俗的纪录片
中国几十年一出的篮球天才就这样陨落了
听完杨毅的评书《姚明传》,心血来潮想看这部电影。影片是一个纪录片,从姚明的翻译Colin的角度讲述很意想不到。浅尝辄止地讲述了姚明初入NBA的第一年,想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说事儿,但说的不太深,总体还是一部看得下去的纪录片,称不上惊喜。
姚明的情商之高在篮球运动员里确实很少见,这点对比易建联那话都不会说的水货就知道了。
3天前看的2017年的《筑梦者·CHANGE》算是《姚明年》的后传了。时隔13年,中美各拍一部,看完觉得很感慨。P.S.喜欢姚明的那个翻译员。
这货是纪录片?
姚一直很努力很刻苦。希望能够早日摆脱伤病的纠缠。你和T-MAC都要好好的。
20201205二刷
姚明是个了不起的人
即使很多年过去了,看了还是很激动。姚鲨大战。初到nba时紧张尴尬左脚绊右脚,到后来的征服nba,也可以看做是一部中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交流。奥尼尔的张扬和姚明的内敛。
不打篮球,不看NBA,依然会动容。(看完一定会被姚明圈粉)(2020.1.28)
看nba就是从姚明进入nba开始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看到那时青涩的大姚,还有很有明星相的科林,中文还带弯弯口音,想起了自己的高中时代,拿3G手机看文字直播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