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独自看完,因为一个我很尊敬的导师的推荐。
想尝试熬夜看电影的体验,尽管开始很困,但片中的幽默和乐观还是打动了我。
遗愿清单,更像一份人生清单。
因为活在理想里,所以活得明白,所以不畏惧,所以坚强!
Everyone is everyone!不管你年轻或是年老,为着那个梦,加油!
在今年最后一堂影视文化课上,李阿姨为我们挑选的电影是《遗愿清单》。
这是一部在我的“待看清单”里躺了许久的影片,其英文原名为The Bucket List,这个名字其实是由俚语kick the bucket引申而来。
bucket特指杀猪时的木头案板,猪临死时会疯狂地踢案板,也就有了“死翘翘”的意思。
The Bucket List即临死前的待办清单——遗愿清单。
我们可以发现,本片从名字开始就对死亡带有一种幽默的调侃态度,这与东方人普遍的凝重与避讳截然不同。
Jack Nicholson饰演的老富翁科尔与Mongan Freeman 饰演的汽车修理工老卡特因同时羅患癌症在病房中相识,这样跨越阶级与肤色的友谊频出佳片。
与《触不可及》《绿皮书》不同,《遗愿清单》没有强调种族议题,而是着笔于两个老人对死亡的态度。
他们怕死吗?
答案是肯定的。
在得知自己的寿命仅剩下寥寥几个月时,科尔表现出暴踩易怒,而卡特则发觉,他也并不属于愿意提前知道自己死亡时间的人。
但对于老卡特,怕死与其说是一种畏惧,不如说是遗憾:遗憾自己青年当历史教授的理想没能实现,遗憾不能陪妻子弗吉尼亚走到生命的终点,更重要的是,他遗憾他的bucket list无法完成了。
老科尔无意中捡到了那张写有卡特遗愿清单的便签,于是决定用自己的财富帮助卡特实现这份清单。
就这样,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获得了为梦想重新燃烧一次的机会。
两人环游世界的桥段虽有些不符合卧床癌症病人的人设,但却足够猎奇刺激。
从跳伞到开福持Shelby GT350赛车,从纹身到非洲草原猎狮子(尽管没成功),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到中国长城、西藏珠峰(因风暴没爬成哈哈),最后来到东方之珠香港。
频繁的移步换景配合绝美的画面、流畅的剪辑以及 Marc Shaiman 的浪漫而不失典雅的音乐,眼前是各地风景,耳畔是萨克斯与钢琴的合奏,简直是一场视听盛宴。
在旅行过程中,科尔一直在思考卡特在金字塔顶提出的两个问题:你在生命中找到过快乐吗?
你这一生,有没有给别人带去快乐?
潜移默化中,尽管他在嘴上并不承认,他的观念已经向卡特靠拢了。
在观看本片时,我好几次联想到了同样聚焦患癌老人的《姥姥的外孙》,后者我私以为是今年最好的院线电影。
同样的处境在东方文化的视角下就显得格外沉重。
老人躺在病床上接受着不知是缓解痛苦又或是加重痛苦的治疗,试图延迟必然到来的那一天;子女不计成本地投入金钱挽救父母的生命,同时又为遗产的分配问题焦头烂额。
这似乎成了许多东方家庭面临死亡时的缩影。
片中的阿安原本计划效仿堂妹获取姥姥的遗产,最终用姥姥生前就已为他存好的一百万给姥姥买了一块风水宝地当作墓地。
“如果我有一块漂亮的墓地,你们就会愿意来扫墓了”,这是姥姥的愿望,由外孙帮他实现了。
东方人的家庭关系更紧密,对于亲人的离去更加不舍,悲恸也更强烈。
因此在我们中国人心中,置一块风水宝地做墓地,护佑子孙、留存记忆会是更多人的选择。
反观西方,他们的公墓常常建在城市的黄金地段,人们也不只是在清明节去祭祖扫墓,去公墓就像去公园一样,因为墓碑就是通往天堂的象征。
更如片中的老卡特老科尔,将骨灰盛入Chock full o'Nuts的罐头里,并排放在珠峰之上,这样的死亡观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卡特死后,科尔去完成了the Bucket List上的最后一条:亲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他的孙女。
看到这里我想很少有人能不潸然泪下。
其实死亡并不那么沉重,我们只需做到在kick the bucket之前尽量不留遗憾,那么死亡也就是每个人生命必经的最后一站罢了。
但又话说回来,以我现在的年纪去妄谈死亡还为时尚早,“不留遗憾”这四个字又谈何容易呢?
愿我在死亡来临时能像老科尔一样,"close my eyes, and open my heart",愿每个人都如此。
我一直不喜欢走进医院的感觉,空气中弥漫的气味、使用过度而显得污秽的白色器皿、注射室传来婴孩的嚎哭声……但是,这些都还不是最主要。
有一次我站在等待缴费的队伍中,看到一位老人远远得向我们走过来。
说“走”并不确切,他推着一个特制的‘拐杖’——有些类似幼童学步用的小车,四平八稳,可以防止人向任何方向跌倒。
而他的步伐,不,没有步伐,他的脚半厘米、半厘米地向前方挪动着,极其缓慢。
陈旧的鞋底和地面的摩擦声,在医院空旷的大厅中显得那么明显。
然后,他乐呵呵地和熟人打招呼。
让我诧异的是,老人家思维清晰、口齿伶俐,不亚于任何一个年青人。
待老人终于走远,身边有人小声地议论,他的疾病似乎把他的身体和头脑分离,异常艰难的行动和无比灵活的思维融于一体,矛盾又痛苦。
那一刻,我只想立即转身离开医院,回到学校的环形操场上,畅快淋漓地跑到虚脱。
和这个老人相比,能够跑,是多么幸福而珍贵的一件事。
也是那一刻,顿悟自己对于医院最不能释怀的——在那里,你不得不面对最令人恐惧的事,失去健康、失去青春、失去生命…… 听说有些学校会让孩子们在作文练习中为自己写摹拟的墓志铭,我觉得这主意不错,但是效果可能就不太靠谱。
对于太年轻的人,即使可以摆出个举重若轻的Pose,对于生死的沉重又真能了解几分呢?
或者久经历练的老人对于这问题有他们独特的智慧和答案?
看到《遗愿清单》的海报,我就知道这绝对要列入自己必看的电影中。
两个超级大卡司——杰克·尼科尔森,我虽然不算他的铁杆Fans,但他的表演从来就没让我失望过;摩根·弗里曼,先别说《肖申克的救赎》,老爷子可也是演过上帝的:牛逼的黑人版上帝。
这样的两个老戏骨针尖对麦芒地同台飙戏,来演绎一个关于衰老、死亡和‘清单’的故事,我简直要抓狂了。
两个老爷子,本来隔着十万八千里的不搭调,因为彼此的疾病,硬是挤进了一间病房。
他们太不同,平凡的那位勤恳一生,为家庭埋没了自己的梦想,富贵的那位是赚钱的老行家,会赚也会花,永远牛哄哄。
他们也太相似,一样不可挽回的绝症,在病痛中忍受着明知无望的治疗,不得不面对死亡快速逼近的现实,孤独而绝望。
他们不对台,打牌、斗嘴、闹别扭,捎带手看看对方的小笑话。
看着看着,心肠又都软下来,哪里会有笑话可看,无非是活生生的又一个自己。
医生拿他们的病没法子,只能拖下去,拖到最后也只有一个结果。
时日无多,老爷子俩在PK的过程中,想出一个法子,把自己的想做的、未做的事列到清单上,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觉得怎么high怎么来。
他俩的那些遗愿——这么说有些太正式,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要多热闹有多热闹!
当然要有些放肆,但又不至于放纵,打定主意要kiss世界上最美的妞,还是拒绝了好似天赐的艳遇;要有些骚包,俩老头在非洲大草原扯着嗓子唱《狮子王》,说好不打猎只放一枪,蚊子都没打到一只,猎枪的后坐力直接把老爷子放倒了;要有些胆量和境界,玩高空跳伞、飙牛逼跑车、瞄金字塔、逛泰姬陵、在长城上遛摩托、到香港shopping、爬喜马拉雅山…… 说句老实话,这些疯狂愿望和死亡的主题相扣,都是那样中规中矩。
而他们之间的交谈、争执、互相担待,都在人生最后的光芒之下显出别样的意味和遗憾。
一直怠慢自己、放弃最初的梦想、失去亲人的联系、让爱情淡漠、把愿望遗忘——人生太短暂,清单太细琐,有些事天公就是不作美,有些事时间就是来不及。
那张清单被抛弃一次,被撕碎一次,他们没有办法达成清单上的每一件事,但那清单让他们拥有了最棒的友情和最好的结果…… 本以为会相安无事,看到某一秒开始,还是忍不住哭了。
《One Tree Hill》里的老教练Whitney因为脑里生病变有失明的危险,Karen去探视他。
教练眼含老泪,让Karen猜测若他依然如Karen般年轻则会在人生之中尝试什么,然后他自答道:“Everything.”只这一个词,让Karen的眼彻底得亮了。
其实Karen已然算不得年青,还未成年就非婚生子成了单身母亲,为了养育孩子她放弃了学业,苦苦挣扎许多年。
从世俗的眼光中,她的过去是灰暗的,未来也光明有限,但是可以做任何事,这像是启示,又像是宣言。
每个人都可能不再年青,但依然也可以很年轻。
总有人不必在如此短暂的时间段落中去完成这样的清单任务。
怎样让自己的生活从容又完整,每个人自有答案。
我更乐意和未来的自己去讨论一些人生之后的事情。
比如,我调侃着问:“把你的骨灰撒在栈桥下?
” 我看见那个老则老矣的自己笑吟吟地回答:“休想。
”
以一部好片的标准来评价,3星。
今夜我和室友们喝了不少的酒,此刻的哟只想睡觉,但还是看完了这部片子。
这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典型的普世价值观,在生命消逝之前要做的事,跳伞,赛车,去见相见的人,见证世间的奇迹和美景。
但,这一定是标准吗,一定是对的吗,一定是所有的人想做的吗?
很多人无法办到,毕竟那需要很多钱,很多并不想去做,那并不是生命的必须。
很多人,死了就是死了,很普通的死了。
很普通的,唢呐一吹布一盖,全村老少等上菜。
大多数人的一生并没有意义。
这部片子,并没有拍出我以为的,超出一般人生的范畴。
我们的生命本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所追寻的是什么,脱离物质,其本质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许多的畅销书,许多的老虔婆,许多的意林读者。
死是什么,死是一件最严肃的哲学命题之一,但这部电影并没有很好的解答。
当人们意识到死期将至,他们将想到什么,除了未竟的冒险,除了相见的人,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死亡是什么?
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这部片子没有给出答案。
这部片子不是一个好的答案,它是一个敷衍的,矫揉造作的答案。
它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在死去之前,是否意识到生的可贵,是否意识到死的意义,生和死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死之前,什么是最重要的?
没有。
在我喝醉的这个夜晚,我没有得到答案。
我的生活仍将继续,齿轮还在转动。
有人死去,有人出生,世界还在其轮回之中。
《一路玩倒挂》, 就我个人而言,这部片最大的亮点就是这个中文译名,有翻译成“遗愿清单”,也有翻译成“陪你到终老”,还有“探寻自我”,其英文就是Bucket List。
虽然,两大影帝携手,但还是略微失望。
CartCart想要当历史教授,希望去喜马拉雅山,想要Mustang Shelby 350,但为了孩子,为了家庭,放弃梦想,养家糊口45年,孩子们都大了,成家立业了,自己却也得上了绝症,遇到了有钱有势也濒临死亡的Edward,决定抛开一切,去做想做的事情…………片中Cart像及了父辈的经历,用老爸、老妈的话来说:老子含辛茹苦把你们养大。
梦想、理想、爱好……这些好像离父辈们很远。
记得,小时候,问过爸妈的梦想,记得那时候的回答是带着你妈玩遍中国。
影片和现实让我狐疑:如果没钱呢?
没钱,是不是小人物的我们就永远无法实现梦想?
唯一的梦想就是梦想着哪天碰上个Edward。
在影片里,我没有看到Cart作为一个普通人物的尝试,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叫我第一名”的设计,身患特殊疾病,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学狗叫,发出怪声的 Brad也灰心、也丧气,但是,总是想着自己的梦想努力,一次又一次。
梦想这种东西,一旦冰冻起来,是很难解冻的。
在我看来,Cart最缺的不是钱儿,而是解冻梦想的勇气。
本来是想看一部喜剧的,搜到的这部电影其实算不上喜剧。
电影情节、演员演技什么的没有多大值得吐槽的地方,但这部电影业并没有多大的出彩之处,看后不会让人后悔,也不会让人觉得很值得。
之所以会一直看下去,是因为主角之一在《肖申克的救赎》里出演了一个让我觉得挺不错的角色,而且电影画外音的形式觉得和《肖》很相似。
电影所探讨的主题也之中规中矩,并没有多深刻或是多肤浅。
我今年大四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一路奔跑到现在,塞在背包里的那些理想都稀里哗啦地撒了一地。
如今拖着越来越轻的背包和越来越重的身体凑合活着。
这让我想到了朴树的那首歌,我们都是很内个的动物,受点委屈,受点罪这么凑合凑合着。
当年我觉得我会是一个例外,今天我惊恐地发现,我终于没能逃出这种生命顺其自然的情节。
三月的末尾,我应该开始探脚出去,试一试外面世界的温度,然而我只能做到的就像那只鸵鸟一样,躲在阴冷的寝室里,试图逃出生活的扫荡。
于是,在这晴朗的一天,在这査海生先生第22个忌日,我想跟你讲一讲我丢失的那些美妙的理想。
我像是所以八十年代末出生的那一批文艺小青年一样,初中听张楚何勇,对任何形式主义不懈一顾,高中扫荡一二三四代国产摇滚,读萌芽,玩儿深沉,然后毫无个性地梦想成为一个牛逼的广告人。
然后是四年大学,当我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地翘掉所有的毛邓课,象征性地挂掉两门无关紧要的考试的同时,四处搜罗那些被“摇滚”定义了的音乐和言论,一边标榜着自己独立思考健全人格,一边向自己的毅力和追求让步。
结果是当我面临毕业的时候,别人手中有三五个证书而我仅仅有一张勉强通过的四级证,甚至连他妈会计上岗证都没有。
忘了说了,我带着自己“广告人”的梦想进入了一个一流城市二流大学的三流it专业,我一直以为那些都不重要,而今天我自以为抓住了那些重要的东西却两手空空,2010年末,经济极度紧张的我跑到了一家网络公司做文案,我以为我他妈终于摸到理想的脚后跟了,结果却是对着一张张外国风景的图片意淫,写一篇又一篇不知所云的句子,平均一百字三块钱,就这样一写写了三个月,写到最后没事儿就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以为自己是郭敬明二度发育了。
三月初的一天,陪着朋友在阳台上掐灭最后一支烟,我说从今天开始我要认真地生活了,像国内外两个组合的名字一样,nirvana&reborn。
像二月时候,李志拉着自己辛苦灌录的唱片到荒郊野外一把火烧掉一样,装逼又屌酷。
而今天我依然像从前一样活着,只是愈加贫穷的我甚至都买不起了一包便宜的中南海。
我是一个感情匮乏的人,我希望我像爱德华·科尔一样,挥金如土地孤独着,因为那些亲人和朋友太了解我,在他们面前我不能假装自然地无所谓又无所畏惧,深深地自卑让我不得不穿起冰冷的衣裳遮挡住我伤痕累累的混乱不堪的早已苍老的身体和思想。
所以那些跟我一起动物凶猛的男人啊,我从没拿你们当朋友,如果有一天,你们成了我的朋友,我就不得不远离你所涉及的空间。
我相信,金钱能够换来一起也能够弥补一切,所以假如我能够成为足够富有的富豪,我会留下我的财富离开曾给我温情让我承受不起的亲人和故友,我知道这用普世的价值观来衡量的话,代表着自私和冷漠。
这其实都是我对自己不能改变现状的狡辩和说辞,谁又不苛求温暖呢?
所以在这个艳阳的下午,我换上跑步的鞋子在发育了的学校操场上像狗一样的奔跑,那些风啊,带着不远处工地上的水泥味道和远处美妙生活的浪漫气息,抵挡着我冲刺的身体刮得我的衣服哗哗作响。
我想这可是春天啊,然后就像家里来了客人的小孩儿一样没有缘由地兴奋起来。
好像理想啊什么的,它们全都长大了回来了,在跑道的两旁微笑着,鼓着掌。
陷入幻想的我跌倒在地上,春风刺骨。
前些天,有人在我的相册里留言说,你丫就是一毛都不懂得傻逼,这也算设计?
别自以为是了,抓紧时间转行吧。
于是连续三天我都在很配合地失眠,我忘了我的谷维素放在了哪里。
所以我小心翼翼地,怕冒犯了你们,你们一句无心的冷嘲热讽都能把我刺成重伤。
尼克尔森有一个愿望是亲吻世界上最漂亮的姑娘,这让我想到了我那唯一的算不上恋情的恋情,那曾经折磨得我无法呼吸的女人,在距离我四百公里的地方艰难地生活着,她说“我配不上你”然后无所拖欠地转身离去。
我用光了我所有的勇敢证明了我的一无所有。
当尼克尔森亲吻自己的孙女——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姑娘时,我惭愧于我的推断。
而这,也让我想到了我生命中的第二个姑娘,我四岁的外甥女。
在我拖着我爱的女人留给我的伤口爬上北上的火车历经十个小时慢车颠簸以后,那个孩子牵着妈妈的手出现在火车站的出口,这让我所有的决绝顿时土崩瓦解,她笑着害羞地喊我舅舅,而我却因为我的一无是处而自惭形愧,都做长辈了,却还是这么一副烂糟糟的样子,好在几岁的孩子还不懂那么多。
当那孩子走在路上因为一只凶猛的小狗扑进我怀里的时候,我发誓这辈子用所有的温暖和力量庇护着这头柔软的小兽,不让她受一丁点委屈。
可那小狗一走开,她就挣脱开我的双手奔向很远很远处她的父亲模糊的身影。
这让我为刚才自己决绝又幼稚的想法异常尴尬,其实我早该想到,有资格庇护女孩的只有她的父亲和她的男人,其他人,请礼貌地走开……于是我拍干净身上的泥土,看着自己曾经那飘渺的理想,想象着自己飞扬跋扈。
我想我是不是应该厚着脸皮恬不知耻地夹杂在那些名贵学校对口专业的人群里,祈求hr给我一张offer和出入证,是不是应该把自己那些古怪的想法伪装成创意的样子,呈现给高高在上的成功广告人,然后等待他们的奚落。
是不是该……在通红的夕阳扑倒这个下午的时候,我疲惫的身体摔倒在了刚刚变绿的草皮上,远处有两个大二的小男生拿着单反摆着奇形怪状的姿势偷拍着春天和青草的艳遇,我突然希望我能够最为这春天的一部分闯入他们的取景框,想起大二时风风火火的自己,我他妈到底是什么时候变老的啊!
我他妈才22岁啊!
所以如果有一天我厌世了却不得不为了一些所谓的责任挣扎地活着,成了一名操作机床的蓝领工人什么的,你看着下班时候坐在马路边胡吃海塞喝馄饨的我,会想到2011年六月我们那次美好的“青春凶猛——两个人的民谣夜”吗?
所以当你走在荷兰干净又安静的街上,看到墙上叛逆少年的涂鸦画,会想到我们留在那堵荒墙上巨大的男人画像和对那个姑娘一时冲动的表白吗?
所以当你又重新拿起自己丢在角落的吉他,后悔自己没能坚持下来的同时,能想起那个一直督促你练习的痛苦的男人吗?
所以这些都会变得没有意义吗?
我想知道到底什么能够让一个懦弱又悲观的人珍惜自己残破的生命,就像这两个可爱的老人一样坦然面对自己的死亡,我想知道有没有一种灾难能让人忘掉自己的渺小从此彪悍地生活。
在这个电影的开头,我跟自己打赌说摩根弗里曼的第三个愿望“laugh until i cry”绝对实现不了,这太荒谬了。
于是我就拿着虚拟的赌注,跟着濒死的弗里曼傻呵呵地笑着,看他用笔划掉了清单上的第三个愿望,我的脸上挂着温暖得有些猥琐的笑容,都忘了擦去自己眼睛里笑出的眼泪……
《遗愿清单》,多么温馨的小品,它更能引起我们这样的“泛泛之辈”的情感受共鸣,不落俗套的故事情节,以及两位影帝的非凡技艺是影片最大的亮点,如今的好莱坞小品电影在台词方面已渐趋接近生活中的微妙情感流露了,刻意的造作之辞已为鲜见,影片不时穿插两位老者的睿智体悟及思想交流,哲学化的论调和轻抿的善意笑容是此类电影的必备要素之一了,的确,当杰克尼克尔森挥舞全身精湛地咆哮着:“我白手起家,拥有几十亿资产,和总统见面,和皇家贵族一起用餐,难道会从这次旅行中得到更多感悟吗?
我会因它而改变吗?
……”这是一个暴戾而亲切的孤独的自命不凡者的恼火的生活表情……如此形象,以及他的流泪,平和的回复,小孩般的“精神病症状”,令人回想起他在《闪灵》和《尽善尽美》中的独到的表演,丰富的人格特征,饱满的情绪,总是这位影帝深深吸引影迷们的个人魅力要素。
摩根弗里曼一如既往的沉稳到位,这使他更适应这个角色,尽管的确会失却些许亮点,然而他洞悉一切的泰然的微笑是铭刻在影片碑石上的贯穿性的基调。
影片试图启迪人们寻求一种人生态度,轻浅的哲学论题带入,在不断的对话中完成对生命最重要阶段的一次“境界的攀登”,影片并不多么深刻,然而出于一种坦泰的理解它被赋予了隽永的意味,并令人为之陶醉。
假如我们总执着于人生的意义,执着于一种终极的归属,那便如开片的数个论断和关于“神灵”的争执一样无疾而终,我们寻找一种独特感,如尼采说的,我们需要“独一无二”,无论是否是泛泛之辈,无论身家、亲属,在生命前的最后一刻,我们已不再追求所谓的意义了,我们想象着自己将埋葬在喜马拉雅山的顶峰,周围只剩下空灵和寂静,以及大山的声音,我们记得某个声音,某个画面,许多零碎的片断划过,以意识流的方式切换着镜头,无论在恐惧或平和中死去,兴许总会被牵引至一些最原始的生命元素,“在感觉中死去”,我们用人生的一切来决定这一刻同上帝的距离……并试图总用那最后的日子,来为它铺陈上最醒目的曙光。
2010年的冷春,西南满目疮痍,西北哀鸿遍野。
无数惨象在此时轮番上演,无数生命在此世无端逝去。
仿佛每一天都是哀悼日,仿佛每一刻都写满了悲情色彩。
罹难的还有自己的亲人。
他在癌症晚期的病榻上痛苦地死去,身上插满各种冰冷器械。
他的儿子将他生前的照片和录影制作成视频发给了每位亲朋。
悲恸的音乐里,他的坎坷一生被浓缩成了短短的十七分钟。
从香江边骑单车的懵懂少年,到被爱情滋润的青年才俊,再到实验室紧张操作的工程师,直至最后生命将尽的耄耋之年……一帧帧影像都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出生、成长、成熟至凋零的过程,真实而残酷的景象刺痛人的双眼。
生命的脆弱如此凌厉地横亘于眼前,让人不禁战栗。
那张曾经俊朗的脸,曾经容光焕发的面容,曾经笑容可掬的样子,到最后终于干瘪枯黄、消瘦萎靡,几乎看不清原本的模样。
你无法想象命运如何将欢乐和幸福同时赐予他,再将这些无情地摧残捣碎。
它来的毫无理由、毫无前兆、霸道蛮横、不容置疑。
天灾人祸面前,你根本没有反抗或反驳的权利。
它只容许你创钜痛深,一地悲伤无处安放。
而Rob Reiner的《遗愿清单》又一次让自己目睹了死亡。
两个那么固执的老头,在生命行将殆尽时相约一起实践疯狂。
他们抛下身后战战兢兢的家人,脱下充满消毒水气味的病服,走出憋闷压抑的病房,一起走向明媚无边的世界。
他们玩高空跳伞,刻纹身,开跑车跨越极限赛道,在长城上飙摩托车,到埃及看金字塔,去印度看泰姬陵,甚至是体验激情之欢……他们用生命最后的时光完成了毕生未了的心愿。
他们死的时候眼打开了心灵,也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优秀的电影总会让人观众情不自禁地入戏,将自己的现世经历移情其中,由此映照自己的生活,并从其中寻找方法论。
于是,在死亡的威胁面前,开始重新检视个体生命,并为自己的人生列下条条“遗愿清单”,企图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用一抹重彩为自己的墓碑写下挽联。
可再好的电影和文字总会朽坏。
诚如那些正在消逝的生命,诚如人们旁观的一场又一场灾难:汶川过后是玉树,南平过后是合浦,旱灾过后是矿难,千禧年后是2012重生寓言……来吧,反正我们已经开始习惯。
不过是看看还有多少悲剧接踵而至,不过是听听还有多少死亡汹涌袭来。
于是,人们的心灵被垒砌成精神战场的马其诺防线;于是,血雨腥风过后,第二天醒来依然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于是,当昔日的黑色悲剧重新上演,没有谁的泪腺还会松弛,没有谁的神经告别麻木,没有谁再去认真总结生命的意义,为自己列一份必须完成的“遗愿清单”。
也没有人悲情追问、呼天抢地,也没有人心如死灰,俱休万念……我们已经在创伤面前,渐渐失去痛感。
死难面前,抒情显得可耻。
仅仅一秒,它把世界的颜色漂白。
无法还原伤口对人性的荼毒,亦无法修复重创对勇气的消弭。
放弃是一种罪,无论它包装得如何温婉。
生命的重建从来都是怀有信仰者的叙事。
他明知明天即将死去,还在最后的舞会上迟迟不肯离开。
如此期待末世之说会真的上演,“遗愿清单”也在咫尺的死亡面前被遍遍涂改。
血色从来就未能散尽,可毕竟还有那么多事没有做完。
不想让尖锐砥砺柔软的生命,不想让频繁钝挫敏感的偶然。
只能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重新唤起麻木心灵对重生的热望。
想一想临终前究竟要做什么,然后按它的旨谕,一一去付诸实践。
生死问题和生活的意义,做为人存在的终极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在《庄子》上有个故事,曾经坐怀不乱的鲁国大夫柳下惠(季)有个弟弟叫盗跖,他是我国盗贼行业的创始人。
据说他有手下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
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
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
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
NB哄哄一脸正义的孔老二和柳下惠是好朋友,自己的好朋友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弟弟让自己觉着很丢面子,于是就说要帮柳下惠教育弟弟清理门户。
孔老二好不容易见到盗跖后,先给盗跖带了一大堆高帽然后自以为是的讲了一大堆道理,盗亦有道的盗跖不吃那一套,把孔老二好一顿反驳和埋汰。
具体怎么埋汰的不说了,有兴趣的自己查,反正埋汰的孔子四肢麻木,双眼失神,面如死灰,垂头丧气,落荒而逃,埋怨自己是没病吃药,虎口拔须,闲的蛋疼。
其中在盗跖讲的大道理中,有一段说的很好。
“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
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
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大体意思就是,活着快乐就好。
在埃及,人们相信死后进入天堂,会被问到两个问题,然后会根据这个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是进天堂还是下地狱。
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否找到了你人生中的乐趣;第二个问题是你的人生是否给别人带来了乐趣。
问问自己,看看自己死后坐着电梯是上升到100层A座的天堂,还是该下降到-18层B座的地狱。
有这么两个美国老头,一个是辛苦了45年的技师,一个是亿万富翁,两人都患了不治之症,碰巧住进了同一个病房成了病友。
共同经历了对绝症的“否认,愤怒,抵抗,消极,认同”心理五阶段后,仍被告知还剩半年时间。
老技工也曾经有过理想,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做技工,过去的45年中他努力工作,放弃了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
他觉着45年转瞬即逝,还剩下半年该做回自己,老技工给自己列了一个单子,写下了死前要做的事情。
亿万富翁觉着有趣,也写下了几个,并出资一块来个死前大冒险活动。
他们两人高空跳伞,刻纹身,开跑车跨越极限赛道,在长城上飙摩托车,到埃及看金字塔,去印度看泰姬陵,一块周游世界。
他们两个人在活着的最后岁月悟出了生活的意义,笑的哭出了眼泪,他们死的时候眼虽然闭着,但心是打开的。
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美国商人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
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还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
墨西哥渔夫说,才一会儿功夫就抓到了。
美国人再问,你为甚么不待久一点,好多抓一些鱼?
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甚么?
墨西哥渔夫解释:我呀?
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得充满又忙碌呢!
美国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他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
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
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在买更多渔船。
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
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
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
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
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
在那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墨西哥渔夫问:这又花多少时间呢?
美国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渔夫问:然后呢?
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
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
到时候你就发啦!
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渔夫问:然后呢?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
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
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
墨西哥渔夫疑惑的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其实那两个美国老头的故事,出自一个电影,是我今晚上刚看完的《遗愿清单》。
关于生死或者存在和活着的问题,年纪轻轻的我是没有什么发言权。
挺羡慕墨西哥渔夫的,能像庄子一样大度开容的看问题,但我还做不到如此的没心没肺。
我想了想,我前半辈子大概会像那个老技师一样了,没有资格去追寻更多自己喜欢的东西,但希望,在死前,能像那个老亿万富翁一样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等等,这,这好像就是那个美国人的主意,看来企管硕士就是这个命了。
总之,人固有一死,活着的时候快乐就好。
http://www.luobenyu.cn/read.php?129
何不食肉糜之感。富豪的遗愿是跳伞开跑车看金字塔,穷人的遗愿大概只能写在医院的欠费单上。看得人十分不爽,因为他们的愿望完成的太容易了。浪费俩好演员。
真的抗拒并且讨厌这种设计好的温情和自以为是的鸡汤感悟。或者是看着两个自以为是的男人太让人难受了。
看的时候没在状态吧。或许是个好片子。
有笑有泪的俩家伙 发现电影赏析的老师选片眼光还是挺独到的
@1、两个老戏骨飚戏,一个沉稳,一个怪才,摩根依旧扮演着旁观者;@2、Never too late!那一刻,他的眼睛是闭上的,他的心是敞开的;@3、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如果你知道你只有半年的时间,你会怎么度过?
我很喜欢 J N 的。。。
高空跳伞、赛车、在非洲大草原与动物们一起奔驰、在埃及金字塔前看夕阳、飞越北极圈、在法国吃早饭、香港吃晚饭、长城上飚摩托、西藏爬雪山……没钱这些都是mission impossible!!另外,小李同学现在是越来越像杰克。尼科尔森了!!!
美国电影 遗愿清单 2007;四星;#杰克尼科尔森# #摩根弗里曼#;1推荐但是不适合新手观看。1老戏骨啊老戏骨。日常;人生走到如何阶段 都要追求生活的美好 比如说我 整体在家躺着也在挖掘世界的酸甜苦辣 放在自己脑子里 就是我的美景 只属于我的美景,,电影也是啊哈哈 多看一部总觉得自己的生活能多一点什么。
//top250补完计划//,平平无奇,病死不应该是一个结果,它是一个漫长而折磨的过程,浪漫化的处理只让我觉得它的虚假,如同一个基于谎言的事业,无论传达的价值有多么伟光正,都难以使人信服。
非常理想主义的一个故事,首先得有钱这个问题我们姑且不讨论,大不了不考虑给子女遗产,临死前花光算数嘛。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当你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以后,基本上身体也不允许你出去折腾了。一般我们在生命最后一两年的曲线是逐渐下降的,很少是那种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然后突然急转直下最后game over,这是特别稀有且理想化的情况,多半临死前都是活受罪,生不如死的状态。因此本片其实是一碗讲述豁达人生态度的心灵鸡汤,只是好莱坞非常擅长烹饪这类心灵鸡汤,确实味道极其鲜美,偶尔喝一喝身心愉悦。我也是属于4%愿意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的人,而且会很坦然地面对死亡,不过也许真正面对死亡时我也会怂吧,哈哈哈。杰克尼克尔森这种性格的老爷子谁会不喜欢呢?和摩根弗里曼一起,确实演得很好,只是电影很多场景虽然很美,但是绿幕特效也很明显,略假
看了影志、左胸、苏比等人的评星和短评,发现我和我的友邻们可真是口味一致啊
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孩儿
意淫人生价值和意淫钱权色没什么本质区别。
两个牛人 不错的题材 却拍得很不到位 牵强
这片儿讲得是一个受工作家庭拖累一辈子的技工巧遇有钱人在死前放纵了一段日子的故事。供那些满地爬的上班族观看、意淫。其实要我说,别鸡巴看了,你一辈子注定被这些乏味的事牵扯至死方休~~~转
Jack Nicholson和Morgan Freeman兩個老戲骨的碰撞,帶來了歡笑和冷靜的反思,生命將至但如獲一知己,已是人生幸事已~Kopi Luwak初中已知的典故,等著Freeman爺爺耍寶,也會笑出眼淚~好演員就是有手腕能讓你笑中帶淚,又拿捏得當得讓人思緒趨于寧靜致遠~
两个老头的表演就值得多加一星,但电影本身还是美国家庭温情片的常见套路.
温情满满的黑人老头子为了老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学业和前途、无比精明有点小坏螃蟹般蛮横的富豪,stereotypes!!! 人物和剧情都老套,但是主角出彩。非等到死前才能绽放一番,很多意外身亡的人还没这机会呢
"Kiss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the world" 如果老天想要安排一场葬礼,是何等容易。
3.5有點平淡的前半,後面旅途結束前開始催淚,大概知道旅途都要結束。最後安葬之地太棒,所以有錢真好。Edward超級幸運,死前還能得一知己,找回摯愛,還有個不離不棄的萬能助手。Thomas萬歲!(欸,人家不是叫matthew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