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手法和演技都好稚嫩,内容又好真实,满满回忆杀。
全程都在担心奶奶,孩子不要出什么意外。
最后,还是平稳的结束了,奶奶的每一个细节都打动人心。
农民真是好辛苦,奶奶那么大年龄却还要干活,特别是夏天。
每个人都善良质朴,闪耀着人性光辉,又无比的朴实和平和。
小时候我的奶奶也是对我无比的好,所有的爱都在细节里,影片里的细节都看懂了,深深的怀念奶奶,同时,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首先从一部电影来看,电影用的是非专业演员演技很尬,影中台词毫无入戏感,特别是几个小演员。
但小演员在镜头前那种背课文式的读台词,太能勾起小时候在学校时回忆,那种在老师面前的拘谨。
电影中拍摄了许多乡村的风景,那些都是我一个曾经农村孩子记忆深处的回忆。
金黄的油菜花,成片的稻穗,门前的柴火,那都是满满的感动。
但这一切,让我给这部电影评分依旧只会有2分,而且还有情怀一分。
正正让我给到5分的是这部片子的主题,“留夏”,“留夏”不是留在夏天的童年,而是“留下”,留下的老人,留下的农村。
片中整个村里只有一户人家还有年轻人在家,其他人家中都只有老人,并且年龄也都不小了。
导演没有刻意的展现这些镜头,只有在奶奶晚上串门时和奶孙俩去看病时有几次镜头,导演对这些镜头十分克制,没有任何老人的特写镜头。
相反导演把大片时间留给了很多农村优美的景色。
导演是在记录这些景色,它们正在失去它们原本的味道,那新旧相交的村庄渐渐失去活力。
这部片子不是对我们童年回忆,而是记录了当下的农村现状。
它反应的是经济高速发展给农村带来这几十年的冲击和变化。
从最早的留守儿童到如今的留守老人。
城市的高楼盖的越高,村庄的面积就越来越小,如今乡村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随着一个村里最后一代老人的逝去,这个村子也就咽下它几千年来的最后一口气。
这是中国现在农村最好的写照,没有城镇化转型成功的农村在渐渐消失。
“留夏”,留下,奶奶的留下,农村的留下。
社会依旧前进,前进的路上有些回忆留下了,有些人留下了,有些农村留下了。
“留夏”多么珍贵的词我愿放弃整个春秋,只为留你一夏。
花开最美的是那夏季盛开的荷花,还有你那斑驳夜色的荧光笔。
每在我下课为作业烦恼时,你用你那知微的神智,唤醒昏睡的我,一起辅导陪伴我整个夏天。
今年春天,你我分开,脑海中还有你身上的余影,多希望夏天能再快速到来,一起度过没有你而漫长的夏季,一起去看看你我去年亲手种下的百合花。
夜晚当空,繁星历目,只是却不是曾经的那颗最亮的星星。
在立秋之后的第一场雷雨里,我窝在沙发上,喝着快乐的肥宅水,看了一部非常符合这个时节的电影《留夏》🎬
当summer 的音乐响起,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另一部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同样的小男孩为主角,同样的暑假。
如果说《菊次郎的夏天》是一部日式小清新电影,那么《留夏》更像是一部中国乡村夏日暑假纪录片。
没有专业演员和台词,过于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一度让我以为自己在看一个纪录片。
也许是我肚子上的猫压的我不能起来,也许是奶奶身上的花衬衣像极了那年夏天外婆穿的那件,也许是陀螺、弹珠和蜻蜓还和记忆里一样。
像这样一部既没有特效,也没有演员,更没有起伏悬疑的故事情节的电影,我竟然把它看完了。
岁月奔波总把晦涩不堪的曾经变的亲切异常,仿佛再幼稚的年月也总是意义非常。
影片的前10分钟,会让我以为《留夏》讲的就是留守儿童的夏天,影片的最后张翰翔被父母接到城里,奶奶前行背影下日落黄昏冷漠而又孤独,清冽而又悲伤。
也许,留夏即留下,留夏请留下。
影片最大的优点在于真实。
叙事技巧几乎没有,整个片子就像以最简单的素材顺序拼接而成,是十分质朴的。
果然电影的灵魂在于真实的情感,不在乎所谓的炫技啊!
整个片子能看出来是一个表达者最初期的表达,只是把孩子们的童年叙述出来,老人与孩子的朴质情感叙述出来而已。
留夏。
带着夏天的炎热和清爽,构成了整个片子的基调。
声音方面用菊次郎稍显有些许突兀,也有可能是因为菊次郎的夏天这曲子太经典,所以在影片包装没有做的特别特别精致的情况下,显得有一些落俗,但观毕全片还是并不违和的。
我一开始以为留夏,是留守孩子们对于在城里工作的父母的期待,但是中间又理解为留守孩子们的夏天,最后看到结尾,奶奶出门,门锁上了,没有孩子留在家里等,奶奶成了被留下的人,又对主题的理解产生了新的偏移。
我一直不知这种让人感到主题偏移的情况是不是正确的,或者说是不是符合电影创作正确规则的,但一想,电影本身的理解也并无所为正确错误之分。
是我很喜欢的片子,也靠近我的家乡,于是感到更加亲切。
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其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刻画。
张翰翔与小伙伴们在田野间奔跑、捕蜻蜓、玩弹珠,这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仿佛让观众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许多长镜头,将绿意盎然的乡间景色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这种氛围不仅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也让人怀念起那些逝去的时光。
结尾,张翰翔的父亲来接他回城,奶奶默默地走进屋内,这一幕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和感伤。
奶奶缓慢蹲下的背影,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沉重和无常。
这个瞬间,张翰翔似乎也瞬间成长,明白了离别的意味和亲情的珍贵。
《留夏》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成长、亲情和离别的影片。
它让我们思考,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人群,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珍视。
影片虽然在一些技术层面上存在不足,如镜头语言的运用和剧情的连贯性,但它所传达的情感真实而深刻,足以打动人心。
总的来说,《留夏》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怀旧的电影,它用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场景,唤起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和对亲情的珍视。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它如同一股清泉,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个温暖的瞬间。
打开爱奇艺想看两部电影,都要求会员,在“讨”会员之时,因其名字被吸引,想看一部关于夏天的电影。
先大约看了下简介,好似很少这这种类型的电影,说是电影,倒有点像纪实片。
影片的内容其实就是我国农村地区很多孩子的童年缩影,所以看的时候特别有亲切感。
正巧今年忙里偷闲回家待了个把礼拜,真真切切在家里感受了一把农村的夏天。
影片中张翰翔跟着奶奶,甚至可以说相依为命,正值放暑假的时候,小翰翔的日常活动便是睡个懒觉,起来吃奶奶备好的早餐,然后找小伙伴张子乐玩;他们日常活动基本上打弹珠、打弹弓、看西游记、偷西瓜…还有一伙“敌人”——小胖等。
后来,依依的到来让他们更向往城里的生活,其实那一段我很喜欢,一个暑假快过去了,小翰翔还真黑了不少,感觉很真实,里面很多细节都描述的很细致,比如小翰翔关起门在盆里洗澡,比如张子乐对着那个沾满灰尘很有年代感的风扇“哇哇哇”,再比如他们在田野玩耍的时候摘荷叶蒙着头… 再后来小翰翔把玉坠给了小胖子奶奶的呵斥以及追打让小翰翔看到了奶奶年事已高时,就更懂事了,其实我觉得他一直很懂事。
后半部分摘玉米,挖花生,买肉的情节也很打动我。
只是我觉得孩子的爸爸这个角色太过冷淡,不论对孩子还是母亲,完全不如小翰翔。
最后奶奶“惺忪”的眼睛把我感动到不行。
原来是在合肥拍的呀。
我就说这个方言部分口音和湖北相似。
里面的很多场景,都和我的童年很像。
炙热的太阳,城里来的小姑娘,午后热潮中的知了声,穿梭的玉米林地,还有堂屋里的八仙桌……仿佛时光依然停滞在那段岁月。
片中奶奶已经老了,和儿子关系也不甚亲近,相依为伴的孙子也回到城里。
她日复一日的生活着……且不去讨论这部片子的艺术价值,就为了这份回忆,我就想打10分。
这部电影的景色很美、很清新,很像我小时候的家乡。
里面的孩子们玩的游戏也是小时候玩伴们玩过的,真的是满满的回忆。
虽然电影前部分觉得有些无趣、有些烦但是不可否认拍得很真实。
后部分剧情就很好,看得很感动、很心酸。
小孩子从不懂事到懂事和大人的被生活所迫只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最终也只能带走小孩留下老人独自一人在农村是真的很真实也是很多农村人的无奈,唉!
因为身体不适,不想带孩子看书,于是带孩子看了爱奇艺评分8.4的《留夏》,但观感不好。
老公实在无法忍受这种水平的电影,中途关了电视。
1.演技生硬。
感觉很像非艺术学校大学生拍的那种业余电影,人物表情、动作毫无演技,像摆拍。
2.情节生硬。
其实电影里有好几个小故事,但每一个表现都不够流畅,过度不自然,有生硬的设计痕迹。
3.配音突兀。
这个电影所要表达的可能是一个小男孩对父母爱的渴望、对奶奶的理解、内心的纠结等。
但配音一会儿《菊次郎的夏天》一会儿《舌尖上的中国》,跟情节和情感完全不搭,拼凑痕迹明显,感觉还不如全程无音乐,走朴实派的。
4.制作粗略。
电影没看完,但看到两个点。
小胖被拍板砖拍的是头后面,包扎的血痕迹在前面;张翰翔奶奶拉开抽屉没有几个鸡蛋,装起来却有一篮子。
5.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有依依这个情节,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我觉得导演有很多想要表现的东西。
留守儿童也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但很遗憾,东拼西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都没表现好。
白描的拍法
没有经历过的,往往觉得他平凡或者浮夸。而人的成长,往往是有了心疼的一瞬。谢谢这部电影,儿时的我,无论是内容,还是生活的地方。
或许是真实地存在于许多乡村家庭的故事吧。想到影片里独自在家的奶奶,就好难过。
不伦不类,一直到看完没看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时候的农村,整个就是一个大杂烩
我们的童年,可以仰望蓝天和繁星,满眼的绿色,日出和晚霞都好看。那时,长大和城市离我们都很远
太真实了...
感谢这种电影,用影像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童年与夏天的记忆
怀旧,但拍摄一般
在电视上面换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都是让人流泪的群体,人类啊,人类为什么这么需要爱?立意不错,拍得太粗糙啦!
留不住的夏天悄然离去,立秋的时节已然来临。《留夏》,留守儿童的夏天。被豆瓣7.6分、清新海报、儿童题材吸引而来,观影后却挺失望(一度想打两星,但鉴于题材还是给了三星):摄影画面清晰度不错,但比较像宣传片,缺乏电影质感,分镜剪辑也一般;故事涣散、剧情羸弱,主要靠琐碎情节拼接而成;演员们整体表演尴尬,生硬不自然,从最初的偷西瓜戏就可见端倪;众多非原创配乐泛滥,与电影又不太契合,如此小成本制作应该没能支付诸如久石让《菊次郎的夏天》<Summer>、纯音乐版《いつも何度でも》等等配乐的版权吧?…… -9661
夏日的气息十分浓厚,是干净质朴的暑假。可惜内容太过空泛,表演太过粗糙。
盼离别时觉得很漫长,然后离别一下子又变得很容易。
90后的回忆
这才是典型中国农村娃的暑假,一下子回到了20年前——当我不再玩弹子的时候,就是我长大的时候(20年了,那一大把弹子,还躺在我的抽屉里)
留守儿童的题材,乡间野趣勾起童年回忆,某些画面和场景很温馨,但是片子最致命的问题是导演一点镜头感都没有,乡村生活现状多少与现在有些割裂,一些桥段有点老套,主题隔靴搔痒,其实拍成纪录片或许可看性更高。
像极了自己小时候的暑假:周二下午没有电视可看,偷西瓜,围着城里来的小朋友献殷勤,偷家里的钱,池塘里游泳,小伙伴拉帮结派,各种比赛打架,有了好东西去小伙伴那里炫耀…我的故事里也有年迈的奶奶和那个日渐凋敝的家乡。电影在故事层面还不错,但拍摄手法有待提升…大量空镜头和一些类似于炫技的手法,对于剧情推进没起到该有的作用,纯粹是导演为了画面美或者秀拍摄手段而加进来的,看着尴尬…而且非职业演员的表演也不太成熟,这部分也是因为导演调教不到位吧,有点可惜
中国很缺乏这种真实的家庭生活电影,虽然演员功底一般,但是拍得真实,本来给四星的,但是看到评分还没八分实在不理解,好像日本的如父如子、比海更深等,观感还不如这个,一帮人跪舔。
稚嫩
题材很棒,可是素人演员台词太差,真的有点出戏啦,画面缺少点美感。小时候农村的夏天可是真是很美哦,而且也没有电影里条件那么差吧。
奶奶,让我想起爷爷、姨妈、舅舅舅妈,外公…,夏天是一样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