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特别精彩!
一人一狗、几乎没什么对白,但他们的一举一动不需要任何语言就能打动你。
是一段带着自发魅力流淌而来的故事,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节奏,走来、相遇、交汇、再远去,没有对与错,只有向自己的方向前进。
我超喜欢二郎这个“非主流”的人设!
不仅因他的沉默,还有摩托车、音乐让他仍带着浪漫与梦想,尽管假释的身份让他背着现实中的无奈和窘迫。
出狱后貌似自由,回到自己家却是困局:生计、父子关系、仇家……众多问题他毫无头绪也无从下手。
能做的就是抬起头、做自己、向前走。
世纪初的西北,小镇的拆迁重建似乎是为了跟上飞速发展的节奏,二郎既是被卷入发展洪流向前进的见证人、参与人,同时又像是根本不想搭上这班车的拧巴的下车人。
人物和他所存在的大背景的“拧巴感”,反而凸显了无奈的困境中,这个男人的浪漫和执着。
二郎与黑狗、父亲、胡屠户、葡萄、捉狗队领导、……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主线二郎和黑狗清晰、自然、感人,不多聊,说说我喜欢另外两个点。
1、父子关系这对父子很中国特色的“拧巴”。
这个部分真实、无奈,看得我心痛却很懂,我和我妈也是这种又拧巴又放不下。
二郎和黑狗同吃同睡,可以抱着黑狗洗澡,表达的直白而真情流露,但这种直率的感情却无法表达给自己的父亲。
有其父必有其子!
儿子沉默,父亲也是少言寡语,他不接女儿电话,和二郎几乎不说话。
同时父亲和二郎一样:更喜欢动物。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搬去动物园住。
父子缺少沟通又彼此放不下,父亲的空屋里,有二郎当年摇滚明星时代的相框(还有奖杯);每月的存款;父亲担心拖累二郎,病危之际劝二郎放弃自己……父亲不善表达,二郎和动物园是他的全部,病榻上的父亲把包括老虎在内的全部托付给儿子,也是对儿子的认同和信任。
二郎也一样:一次次的去动物园却开不了口,能做的就是帮父亲推车……默默承担父亲的嘱托照顾老虎,即便无法对野兔下手……
2、危桥我特别喜欢危桥的这个反复出现的画面,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个关键性的转折。
第一次:警察告诫“是边界,不要离开。
”
再次危桥登场,就是二郎找狗,这个时候他过桥小心翼翼,但还是栽倒了!
危桥旁边是有正常的路的!
那二郎为什么非要走这段桥呢?
这个里面有这个男人对自己摩托车技艺浪漫的执着,也有一种“顺利过去就能找到狗”的祈盼心理。
这个瞬间看的人很……心痛。
因为你能感觉的到一种无计可施又期待奇迹的心情在里面。
也正是黑狗,让二郎决定踏出这个边界。
最后一次出现是飞速过桥,不出所料又略带苦涩地摔进坑,可是二郎选择再爬起来,带着笑容出发。
因为桥对面有“小伙伴”——新生的小狗崽。
这时候的二郎仍然带着对自己车技的浪漫执着,但也非常理智,他把最不能受伤的小狗放在了安全的桥对岸。
摔倒再爬起,带好狗再上路,二郎的笑从容而自然。
向前走、不回头,路没有对的方向,只有自己的方向,再出发。
就是冲着国际电影节拿奖去的,拍摄时很明显地在考虑国际市场。
方言、粗颗粒、弱叙事,看似写实,其实并不接地气,管虎这些导演离真正的平民生活已经太遥远了,拍不出有质感的生活,空剩下有质感的美术和摄影。
所以只能堆砌符号,蛮荒的西北小镇,假释的罪犯,成群结队的野狗,沉默无言的老人,奥运、地震、拆迁,摇滚、马戏团、老虎、神志失常的人,日全食、抓狗队、断裂的公路。
到处是符号到处是标签到处是隐喻,不是恰到好处,而是毫无节制地填塞,看似写实,其实全程架空,营造了如舞台一般的环境。
二郎这个人物看似特别,其实空洞,沉默寡言掩盖了台湾腔的尴尬,失去逻辑的行动眼见是为了设定而去。
都知道他与被通缉的黑狗互为映照,二郎神哮天犬嘛,就要从不打不相识到不离不弃,无非是另一个版本的“与狼共舞”或“狗神”。
这些表达新鲜吗?
深刻吗?
发人深省吗?
并不,它们只是故作出深刻的姿态,唬住那些渴望深刻的观众,又谄媚那些喜欢追逐符号的西方观众。
贾樟柯也玩符号,用媒体画外音叙事是他的强项,马戏团的生活也让人想起他的《站台》,贾科长甚至贡献了电影里最自然生动的演技,他搭二郎肩膀的那两下,以及敬酒时的从容自若实在妙不可言。
与《狗阵》不同的是,贾樟柯电影的人物是鲜活灵动的,可以被观众所理解和共情。
超现实只是点缀,从来不是主调。
而二郎是故事里的人物,是行走在所谓生活里的任侠,他的行为超出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只有用文学或艺术的观点去解读,显得非常刻意,整部电影呈现了过于明显的意图和演绎感。
男演员的选择也成迷,彭于晏不是不努力,他已经很收敛很投入地表演了,但那身精修的腱子肉显然无法出自蛋白质匮乏的监狱,更是与周边人群格格不入,偶尔的一些大幅度表演还是呈现出了台剧表演的底色。
更让人费解的,是这帮大院出身的直男导演,还总爱让他露个翘上天的屁股,满满奇怪恶趣味。
疏忽而过的爱情只是点缀,一闪而过,终究落空,也让我想起《小武》。
佟丽娅比普通人大一号的好看五官,搭配比正常夸张二倍的表演,就如同这个浮夸的马戏团一样突兀。
她承载了一些意外而来的心动,但最终还是无疾而终,我没有感到可惜,只是觉得多余。
电影基本脱离了冲突,几乎没有坏人,蛮荒但点到为止,最离谱的也无非是扇耳光或下跪磕头。
一开始的荒原肃杀之气,最后全部都被温情取代,电影其实应该是暖色的。
你大概可以了解导演想表达的,并没有多么晦涩,但他就是可以绕着圈子把电影抻得又闷又长。
电影的高光时刻是全镇人去看日食,以及动物园的动物和野狗们占据了镇子。
管虎拍这种诗意的超现实场景还是有功力在的,那是电影唯一打动我的部分,一如在《老炮儿》里,六爷看到奔跑在三环的鸵鸟。
另外我觉得有趣的,是二郎两次想玩弄车技最后掉桥落坑,有反差的喜感和消解严肃的松弛。
这松弛在电影里实在过于稀缺,绝大部分时候,我都只见导演是眉头紧锁,如少年学生般的,拿着个命题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
最后电影字幕还连上两道,致敬再上路的人,又致敬父亲。
我心想父子关系得有多陌生多不好,才值得这么多华而不实的符号堆砌。
父亲可能于导演而言,也只是被抽象情感包裹的概念,以至于难以提炼出一点有价值的真实生活,这倒像是那个年代的大院人生,劲儿一旦拿起来,就算面对最亲近的人,也只能端着了。
暫定今年到現在最好的文藝華語電影,管虎拍完主旋律大片後下一部便轉拍著重於自我表達的小成本電影,背景來到西北荒漠小鎮,時間回溯到北京奧運開幕前2個月內,一個更生人出獄開始展開他的更生人生,為了迎合都更政策幹起了捕狗人,將當地流浪狗抓進收容所。
本片既是狗陣,也是「狗證」,奧運開幕前夕都更開始陸續進行,養狗也開始進行了領證的政策推動,藉以整頓當地流浪狗引發的治安問題,話少的更生人與黑狗便在不打不相識中相遇,35mm膠卷呈現出的質感將西北荒漠的遼闊呈現的一覽無遺,搭配200吋家庭巨幕看美的令人心曠神怡。
荒漠小鎮、話少的更生人、流浪狗,三種配置拍的其實很單純,一以貫之便是一隻狗所帶來的精神療癒,更生人來到了更大的監獄,在狗身上找到了陪伴,狗在更生人身上嗅到了相同的野性,彭于晏話少的設定正是本片氣質截然不同的關鍵,主人翁的話少奠定了整部片的基調。
第三幕在送別中迎來新生,送走了父親,送走了黑狗,卻又以黑狗留下的傳承得以在新旅程中迎來新生,北京奧運也迎來了盛大的開幕,收尾醞釀出了一股時代的蛻變與前進。
管虎拍文藝片節奏把持相當好,某些幽默橋段的設計令人會心一笑,流浪狗群山環繞的遠景也非常震撼。
彭于晏片中叫二郎,旁邊搭一隻犬,這部片同時也是現代更生人版二郎神和嘯天犬的故事吧🤣,剛好最近黑神話悟空正夯,本片網播時間正好搭上了此熱潮,一種注入單元大獎拿的實至名歸。
PS:看管虎以底片色彩拍中國的西北荒漠小鎮,想起了文溫德斯的《德州巴黎》,中國的荒漠美景其實也夠文溫德斯為中國創作一部公路電影了。
一从导演个人作品的序列来看,《狗阵》可以视作管虎在商业片领域取得足够的票房成绩和个人声誉之后,向现实主义题材的一次转型尝试。
导演大量运用了中远景构图和定焦长镜头,无疑是取经自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诸位先贤。
在影片当中,名导贾樟柯也饰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耀叔,而贾樟柯正是中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
若是横向对比,《狗阵》与贾导的成名作《小武》也不无相似之处。
《狗阵》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刚出狱的郎永辉(彭于晏饰)难以重新融入社会,迫于生计加入了捕狗队。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常常网开一面,放走行将被捕的野狗。
在一次运送野狗去救护中心的途中,意外遭遇沙暴翻车,一人一狗在车内相偎蜷缩一夜。
第二天,在来此表演的歌舞团的帮助下,终于才回到了赤峡镇。
可是昨晚郎永辉被疑似携带狂犬病毒的细狗咬伤,接连牵扯出前几次被咬的经历。
一人一狗在共同隔离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感情。
后来,郎永辉决定收养这条细狗,一人一狗走上了救赎之路。
仅就这条故事主线来说,《狗阵》还不能算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但导演管虎为这个故事嵌套了一具时代发展的外壳。
电视新闻里不断播报的有关奥运、地震和大型日全食的消息,提醒着观众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们口中念叨的拆迁、重新规划建厂,则为捕捉野狗提供了现实紧迫性,也为故事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
这也正是我将《狗阵》与《小武》以及后面一系列贾樟柯电影相提并论的原因。
二《狗阵》最难得的一点在于,没有落入人狗同命的俗套中去;也没有挥舞着“狗是人类的好朋友”标语的廉价煽情;更是拒绝利用“捕狗”与“爱狗”的对立,来构建起强烈的戏剧冲突。
说《狗阵》没有落入人狗同命的俗套,并不是说人与狗之间没有互相辉映之处。
其实,郎永辉和细狗之间,就像彼此身上的镜子,互相映照对方。
这里,导演用了一个非常精巧的处理方式:将人变成狗。
郎永辉与细狗的相遇始于一次墙角的小便。
细狗被郎永辉尿液的气味吸引出来,看见的却是高大的人性动物,因此细狗嗥叫着驱赶郎永辉。
可是等郎永辉一走开,细狗就在他撒过尿的地方也抬腿撒了一泡尿。
而之后郎永辉每次想要捕捉细狗时,也都是用尿液作为诱饵。
在生物学上,狗的尿液具有标记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这时,细狗领先一步认出了“同类”郎永辉。
这并非卡夫卡式的《变形记》,而是生理上的彼此确认。
郎永辉对细狗的确认,是通过一场长达十天的人狗共同隔离。
也就是在这段人狗单独相处的日子里,情感逐渐破冰,并终至相依为命。
导演为这段原本有些单调的室内戏,配上了类似李安在《断背山》中运用过的拨动吉他琴弦的音乐,让我刹那间产生一种“人狗断背山”的错觉。
在这之后,郎永辉的一切行为似乎都不存在动机问题了。
影片临近结尾阶段,郎永辉从跑狗场将细狗解救回来的路上,再次遭遇排列在路旁的“狗阵”。
他下车推着三轮摩托缓步穿行而过,那既是吸取影片开头狗阵导致客车侧翻的教训,也是将军下马,是“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是对于“同类”的敬意。
一场人与狗的双向奔赴,在此胜利会师。
三故事发生地赤峡镇,地处西北。
影片开场的空镜里,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风滚草随风滚动,便已暗示出这是一片蛮荒之地。
与自然环境相对应的,这里也是一片人心的蛮荒之地。
为了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导演不惜选用略显糙砺的画面质感。
(希望不是我选的影厅的问题)在赤峡镇,象征着秩序的警察只在处理翻车和办理户籍时才出现。
其他时候,形同隐身。
整个镇子的秩序更多倚仗耀叔和胡屠户这样游走在黑白两端的人来维持。
这里的人比狗更具兽性,动辄老拳相向,互相撕咬。
他们信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原始正义观,也坚守恩怨分明、一码归一码的做人底线。
漫天风沙中,跳舞的姑娘和她们的大长腿,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一抹亮色。
可是葡萄(佟丽娅饰)之于郎永辉,就像胡梅梅之于小武,尚不及亲炙情感的灼热,斯人便已转瞬即逝。
运送矿石的货运列车来来回回,赤峡镇却日渐一日地衰败。
能走的人走了,留下一大堆野狗;不能走的人被困在这里——影片中甚至有一座断桥——选择与狗为敌。
导演用真实的生活场景赋予影片可信度,用不断出现的重大事件新闻播报定位了自身的时空坐标。
影片的华彩段落当属日全食出现时,人们争相奔赴戈壁高处观看盛景奇观。
而那位善于开锁的傻子却打开兽笼,将动物都放了出来,一时间飞禽走兽倾巢而动。
对于人的困境,导演也递上了一把钥匙。
只不过相对于具体的人——傻子,导演选择了大自然的天灾异象——也就是新闻播报里不断出现的地震和日全食。
导演用前者缓和了郎永辉和胡屠夫的矛盾,又用后者告诉人们:虽然历经黑暗,终将重现光明。
到这里,影片由现实关怀,升格为人类命运的寓言。
片名“狗阵”一语双关,既指群狗的阵列,也指影片中捕狗的阵法。
相较而言,英文片名BLACK DOG更一目了然,既是细狗,也是郎永辉。
他们一而二,二而一。
影片最后,没能跃过断桥的郎永辉背着刚出生的小狗,依旧像个逍遥骑士一样风驰电掣在茫茫戈壁。
字幕起:“献给那些重新出发的人”“献给我的父亲”。
此时的郎永辉,恰如回到荒漠里的灰狼和归山的虎。
四饶是如此,我也得直面影片娱乐性不足的现实。
如果不是具有迷影情结的观众,我个人是不推荐的。
对于爱狗人士,本片能给予的情感抚慰也很有限。
虽然我也推荐给了一位爱狗的朋友,那是因为我相信她不会仅从这个侧面来看待这部影片。
8分。
近两年随着外部环境肉眼可见的巨变,群众集体生出的“末代焦虑”正在逐渐加深,由此对于童年、旧时代、慢时代的回望成了文艺表达新主流。
“中式梦核”在这股风潮中成了很多人迷思旧梦的温柔乡,10世代之前的一切在现存有的记忆,以及留下它们的媒介中,充满迷幻,隽永,柔软的气息,而那种复古中带着“似乎未曾拥有”,“顷刻间不知所踪”的诡异感的美学风格,也是仅属于老中人的DNA。
《狗阵》无论是在表达,结构还是外观上都像是一部管虎深度学习中式梦核之后的成果展示片,他用并不算新奇的角度切入末代、边缘人群、被时代遗弃的角落,用更加冷静、上帝的视角构建了一把沙盘游戏,摄影机所对准的也正是时代中的一粒粒沙。
片中大量跟随男主角的行进横移的长镜头,将那个另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景观,在不过分刻奇的前提下当做奇观展示给观众。
男主角时常看起来茫然、呆滞的状态也正像是观看中式梦核风格视频的我们,那是一种瞬间被抽空了具体且剧烈的情绪的漫游、神游,我们不知道该摆出怎样的姿态。
动物园作为核心场景的存在以及风格设计都是能让中式梦核爱好者高潮的,再加之这是一座对标赤霞镇的,兽区园空的动物园,其中的气质与氛围有多梦核自不必多言。
一直在广播和电视中作为暗线出现的奥运日食也是相当梦核的景观设计,除了表面的末日表意,被吞噬感,窒息感,淹没感,荒诞感在全镇人如同动物迁徙般离开故土前往原上观测日食的设计中皆有。
但相较于颇具特色的美学风格,本片的文本和剧作却不尽人意,管虎作为知名的“动物符号导演”这次在编排符号上却严重余力不足,导致梦核美学内部的支撑乏力,电影本身的力量感欠缺。
首先本片符号堆砌的情况就十分严重,过去管虎只是将部分隐喻点缀在影片的角落里,但是本片基本就是一场符号博览会,边贫地区的小镇里,有一座废弃的游乐场和动物园,假释出狱的男主角回乡参与镇联防队的捕狗行动,在此过程中与养蛇的屠户冰释前嫌,与饲养老虎的酒鬼父亲和解,与来镇上演出的马戏团演员产生情愫...要素过多,过典,过浅都是显著的问题。
私认为在对穷山恶水题材的书写中出现《树先生》之后,大部分这个赛道的作者就已经可以停笔了(限内地),《树先生》对于管虎至今还视若珍宝的一众标志性符号已经开始解构,《树先生》将管虎费尽心思搭建的一切都打散在黑色幽默的无常中,管虎精心设置主角如何和这些浮于表面的元素产生联系,发生互动,而树先生则是降维打击。
彭于晏在片中面对的所有困境,产生的所有冲突,在乡土题材中不仅是1.0的,而且是过分柔软美化之后的。
对于他摇滚乐手,摩托青年的身份设计,意在描绘一个“末日来临前”曾向往自由解放,活出自己别样人生的洒脱者形象,后来彭于晏也是因为意外导致偷取乐队钱款的镇民而入狱。
可想而知,对于曾经被困在小镇的他来说,利用摇滚,飞车逃离这里是多么珍贵的希望。
出狱后的他却毅然决然又回到了赤峡,并投入了建制的怀抱,这其中的悲剧性和矛盾感都值得更细腻的描绘。
但影片基本将它外化为两层戏剧冲突简写,一是彭于晏和仇家屠户的关系,二是和贾樟柯组建的联防队的关系。
前者用最俗套的意外搭救、冰释前嫌的写法化解,让前期铺垫的一切尖锐氛围落得满地颓唐。
后者有两笔算得有价值,一是齐叔葬礼上和小孩一桌的彭于晏只得到了贾樟柯拍拍肩的“礼遇”,这一设计和《朱同》不谋而合,也有近似的表意,时代洪流的分流与你擦肩而过,你的心却难以抑制地始终为它荡漾。
另一处是“灯光球场打斗”,贾樟柯坐山观虎斗,等彭于晏叉住对方脖子后才缓慢的出场“高情商”调解。
这一场戏揭示了爹们在这个时代中身处的位置,运行权利的方式,在剧变产生时他们三缄其口,含糊其辞,隐晦地煽风点火,最后压轴登场表彰在丛林法则里的胜出者,永远和“赢家”站在一起,永远在路上永远赢得热泪盈眶,由此也春秋笔法地揭示了赤峡何以落得此般境地的真正原因。
但这些碎片都远远不足以支撑起一个中国版《野梨树》式的主角与破落的家乡之间复杂的情感张力,离家乏术,回天亦乏术,望不尽,放不下,总是在感怀,总是一无所有。
其实放在这样一个“润”和“走线”是为高频词的时代这样的表达很有可能焕发新的生命力,不一定上升到“谁的月亮比较圆,空气比较甜”的对立,聚焦于个体复杂的心绪会更精彩,更踩中观众的痛点,但管虎放弃了,人和家乡与时代互动几乎失效,结尾奥运倒数中拔管奄奄一息的父亲便更显套路、庸俗,为赋新词强说愁。
关于对赤峡镇的描写唯一一处稍有趣味的设计是齐叔葬礼上孝子们抬贡品的桥段,小镇已经死了,为了我自我安慰的镇民们cos成孝子的模样举办了一场“风光大葬”,中式废土上有我们自己的“泰坦尼克号甲板乐队”。
这场戏也和奄奄一息的细狗回家时,彭于晏被狗群截停,下车推车走过原上的场景相对位。
前者拍生态的死亡,环境的没落,后者拍个体的湮灭,生命的消逝。
后者才应该是大家更关心的,但是眼前却只有一个同样被社会抛弃的中年男人推着一辆破车当棺材,走过由一众流浪狗组成的送行队伍,陪伴细狗走过最后的时光。
但实际上,无论群狗摆出怎样的阵法,亦难映出人类社会的心酸无奈,噪点加地再多,也显不出末代危亡的摇摇欲坠,凋敝背后的答案不在穷山恶水中,在对个体更细致,更新锐的观察里。
#SIFF 首先说导演很真诚,答问没有套路,但前排的桩脚废话有点多,后来被主控女王给骂了几句还是要坚持背完自己的台词,观众席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谈谈电影,加拿大人彭于晏真的不适合演一个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人,他可以去演回他的垦丁男孩,植发植得不错。
我甚至分不清是角色太扁平(这倒是无可否认)还是他不会演戏,或者说哪个是主要因素其次,不要以为有老虎有羊有兔子有动物园就可以创造伟大的作品,康城的脑子被普拉提了,观众们应该思考何谓电影,而不是只要有好的画面、高难度的动物特技就接受,我们既不是去看动物园也不是去看马戏团最后,剧本的部分还有待加强,我想知道的是「这个男人太猛了」背后的故事,也想知道为何他这么分裂,观众应该如何看待这样一个既杀人又救人,对受害者家属既鞠躬又死不道歉,对狗比对他爸好的男人。
他如果不是罪该万死,那什么救赎了他呢?
内心深处对动物的热爱吗?
奥运会、地震那些意象完全没有意义,我可以把它换成任何国家跟时代,这个故事根本没有特性
敲下文字的时候,我正坐在书桌前,感受着体温的忽冷忽热。
挺难想象,温度快要超过40度的大热天,常常因为风寒感冒而感受不到暖意。
同事们说要加强下锻炼,点点头又笑过去。
我想,这只是身体对环境的某种无言的抗拒。
于工作单位而言,我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旁观者,现实中拿着工资干活,精神上想象着逃离,当演员不够格,当观众又不太彻底。
境随心转,我放弃了真正融入工作环境,工作自然也不可能融入我的生活。
不知道为什么会看《狗阵》,可能因为彭于晏,可能因为有一部电影叫《狗镇》,我没有看过,但读过《狗镇》的简介。
人性有多恶,道德的枷锁有多重,《狗镇》会给人一个难以形容的具象。
豆瓣没有搜到《狗镇》的资源,我想我应该看看《狗阵》。
彭于晏是个非常健康的男孩子,哪怕长了一张娃娃脸,哪怕穿着一身土气的服装,依然会散发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可有一天,导演管虎让这种生命力强行缺失了语言,即便再健康的肉体,过失杀人在监狱呆了十年,刑满释放后回到家乡,变成了众人远离,没多少人关注的局外人。
局外人之所以是局外人,有一个很显性的标志--失语。
无法融入环境,没有表达权。
无法融入社交,没有表达欲。
足够的资源、足够的力量、足够的地位,才能让语言变得有力,反之,会导致失语。
如果人类的环境已经没办法融入,那么动物更容易亲近。
二郎是被人类放弃的边缘人,细狗是被人类放弃的动物。
二郎因为过失杀人远离了主流世界,细狗因为流浪狗身份疑似狂犬被人类追赶捕捉。
二郎从赶狗人到饲养者,从被细狗咬伤到一人一狗相依为命,经历了十天的磨合。
同类更容易惺惺相惜。
二郎和细狗都是被主流社会遗弃的对象,互相抱团取暖,也容易理解。
影片中充斥着遗失和落寞。
建好的偌大游乐场,无人光顾。
本是百兽之王的老虎,只能蜷缩在笼子里。
当打之年的二郎,因为杀人犯的身份,无法融入社会。
旷野外大片荒凉的土地,成群结对的流浪狗。
他们都是时代的缩影。
滚滚洪流奔涌着向前,追不上的人类、被圈养的动物只能被遗忘。
失语,谁不是失语者?
只要没有融入主流社会的人,都容易成为失语者。
无意细数还有哪些类型的失语者,二郎不是个体,也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典型,他只是一个很渺小的案例,导演管虎让我们认识了他。
《狗阵》编剧葛瑞说,剧本一开始有很多的设定,“导演最大的感受是目前剧本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人为痕迹依然偏重。
它更像一个故事,而不是一段生活。
”葛瑞反复修改,最后干脆记录下所见所闻,像一篇“流水账”,导演肯定了这种写法,然后葛瑞按照这种“生活流”的方式,不停地创作,努力寻找着生活和故事的边界。
我想,这是对的。
不是爽文、不是喜剧,生活片、文艺片就该有生活的质感和厚度。
只是比起日本电影《美好的世界》,导演管虎的故事里,还是少了点温情,影片的整体内容依然是冷峻和荒凉的,也许这是男性导演的性格底色决定的。
相似的内核,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故事。
步履匆匆,时代的失语者,只能哑然于滚滚的人群。
土路08年村村通工程已经落地了,最低标准是必须是水泥路,你这整个土路出来。。
这在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存在的东西,让你发明了。
荒山你定位在西北,西北是有黄土高原。
但是,你把植树造林放哪里去了?
你把支付宝的蚂蚁森林放哪里去了?
在08年的西北,任何一个城市的周边地貌都不可能是光秃秃的。
不相信的可以去b站搜植树造林,看看西北的绿化面积有多大,直接和领导政绩挂钩的东西,不存在土路+荒山。
你这还是城市边上。。
拆迁政府也不是这样搞拆迁的,你这连沥青马路都没有,他连画拆字的资格都没,还专门炸栋楼,结果才3层。
我告诉你这种地方政府怎么拆迁,政府手里都是地,直接旁边就给你盖个三倍大的新城出来。。
还是双向八车道那种,直接火车站连到高速公路口。。
你这片子的城市还是个挖煤的县城。。
挖煤的城市,你想看到土路都不可能有的。。
这是新城拉动旧城,共同发展的模式。
不可能直接拆旧城的。。
抓狗我党的作风,集中力量办大事,就不可能出现遍地野狗,即便出现遍地野狗的情况了,一天也能都抓完,根本不可能抓几个月沙尘暴+冰雹+地震彭于晏真的是在甘肃吗?
这是08年8月的故事吗?
你咋还让下冰雹呢?
大夏天,热的要死,你让彭于晏穿长袖长裤。
彭于晏和你有仇吗?
好的作品一定是构建在合理的现实之上的,然后才能去解读你想表达什么,但是这部作品连根基都是假的。。
7.1@沪北 有点难评的一部 我私心很喜欢 我一直很喜欢这种拆迁的年代感小镇 配上西部大漠的苍凉 小人物的命运在大时代背景的洪流下只是一颗尘埃 无数的政策变动就很无端无序无常地袭来 而被影响的市民只能自己去合理化/常态化它们 比如说为了整改市容要抓狗了 养了十几年的狗要办证了 本来不好的狗办个证交个钱就变成合法的了 摄影很棒 整体营造的荒凉晦暗冷色调的氛围感一绝 虽然没看过犬之岛 但感觉里面漫山遍野的狗和他们的长相很像犬之岛 作为一个喜欢狗也喜欢动物的人真的看得很开心 出现各种奇怪的动物有一种超现实的荒诞 人与兽的共存 最后到难以区分 看的时候上海人讲上海话大家都在笑 我当时还在想怎么不回老家 老家在上海 好小众的文字 反向打工 但我妈说可能是下放到那里 倒也合理 我本来不太喜欢灵提这种细狗 看完竟然也觉得好可爱了
管虎导演,彭于晏主演的《狗阵》,刚在戛纳拿了“特别关注奖”就上院线了说实话,小乔看到这个片名还以为是在碰瓷丹麦电影《狗镇》呢看了以后才发现,他们拍的真是“狗阵”真的好多狗,简直就是一部“狗片”,光主角狗都有几个替身
今天小乔要和大家看的就是《狗阵》管虎导演葛瑞管虎 吴兵联合编剧彭于晏佟丽娅 贾樟柯 周游胡晓光等领衔主演豆瓣评分:7.4分,推荐指数一星(从三星降下来的)是一个很无聊故事,正在热映,感兴趣的可以去影院观看
这部电影其实在故事的完整度和拍摄手法,以及演员呈现上都是不错的尽管这种类型的片子不喜欢,还是选择给它三星最后回味一想,在影院里小乔哈欠连天差点睡着本身也是存在很大问题,打一星完全合情合理啊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在2008年的某一天,一辆载满人的大巴在马上到达小镇时一群野狗冲了出来,这辆大巴侧翻了
彭于晏饰演的二郎,坐了十年的牢,刚刚放出来前半段彭于晏几乎没有台词,最多的是倔强的看着导演真的很聪明,一方面来塑造这个人物,其次还能减少在方言上的漏洞
车上一个老乡丢了一千块钱,所有人都有嫌疑二郎是刚放出来,不知道是针对他还是拿他当噱头但电影表现出来的,只有彭于晏脱衣服检查
电影里反复重复的一句台词就是“二郎是个名人”他搞过乐队,表演过摩托,更过失杀人被判了十年但是人缘还不错,大家都对他照顾有加,昔日的好友还是好友与他不对付的只有死者家属,三番两次的骚扰他
但是看不懂他与他父亲的关系为什么他爸在他一入狱就换了门锁还搬到动物园住大家都在劝他去看他父亲,但似乎好像就去了一次
这个小镇看起来有些荒凉,是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吗?
电影里另一个主角,一个咬伤多人的流浪狗--细狗正在被政府通缉,栖居在一个废弃的园区里为了悬赏金,二郎决定去抓这只流浪狗可惜非但没抓住,还被咬了
为了生计,二郎甚至加入了镇上的捉狗大队随着抓狗任务的进行,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做不下去开始心疼这些狗狗,会偷偷放掉它们那个被通缉细狗都被放走过这时候的他,还是一句话都没有讲,队里的同事也不喜欢他
细狗终于还是被抓住了,要他送过去路上沙尘暴来了,车也翻了,自己也被细狗咬了差点死掉还好路过的马戏团,救了他和细狗
命运的齿轮开始旋转,二郎和细狗开始了相互救赎佟丽娅饰演了一个肚皮舞女郎,跟着张译在马戏团里流浪她后来问彭于晏,愿不愿意要她,彭于晏沉默
经过十天的隔离,确定细狗没有狂犬病二郎就收养了它,它适应能力超强,很快就接受了自己有主人这件事会和他一起对抗屠夫,还能帮忙叫人小乔看的时候还觉得奇怪,怎么一个狗性格可以转变这么快原来这不是一条狗拍的
快乐的日子那么短暂,细狗的生命迎来了终点细狗死了,但细狗的女朋友又生了一个细狗结局是,二郎带着小细狗出了边界,踏上新的征程
电影要讲的东西很多,对主角的刻画也用了很多手笔比如主角像大多数打工人有些社恐,想要和领导搞好关系又犹犹豫豫
小乔看很多up说,彭于晏这个角色是土狗不赞同,小乔不赞同,哪个土狗这么英俊,身材高大又挺拔他站在这群“同乡”里显得多么鹤立鸡群,比他爸高出了不止一个头其实彭于晏不太适合这个角色,章宇会更适合一些,演技也更松弛重点是他的脸就更适合文艺片
还想问,西北那个地方是不吃狗肉的吗?
零几年的时候,我们家那边根本不敢让自己家的狗狗出门到处都是偷狗贼,一不小心就被抓走变成美食为什么他们可以有那么多流浪狗?
当然最讨厌的设定,还是对女性角色的设定佟丽娅一定要跟着一个人男人才能生活?
那个母狗剩下的小狗,凭什么就被彭于晏带走了?
难道这个小狗就是为了完成它父亲的任务?
明明可以不加女性角色,却非要把女性角色变成工具人
很喜欢打开动物园的那个镜头,但应该这是虚构的再温顺的老虎,也不会这样出现在大街上看到最后,小乔都没办法确定这部电影哪些是真,哪些又是假或许老虎是假的,狗狗也是假的,连小镇都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
今天的讨论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虽然小乔给了它一星,但并不觉得这是烂片,当然也不是好电影所以,喜欢就去看,不喜欢就不用看文艺片难免会无聊,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它表达的还算清楚
看图片猜电影无奖竞猜游戏开始了下面图片出自哪部电影或者电视剧
管虎显然是聪明的,将变迁中的中国背景置于人与狗这种全球都能共情的感情中,还融入了西部片的风格,地区又全球,戛纳怎会不喜欢
中式西部狗仔片?
极具作者风格的影像,极简的风格,作为管虎导演版的“那山,那人,那狗”,《狗阵》聚焦于未赶上时代班车而滞留于站台的社会边缘人。他们可能是流浪的狗,出逃的狼,囚禁的虎,更是当下社会里无数芸芸众生,而电影里彭于晏饰演的二郎就是这群人的独特代表,他们脱节于时代,再回首已身百年,想要融入却发现时代早已变了规矩,于是像个突然闯入者,与当下周围一切格格不入,最终成为社会里的“失语者”。但生活破破烂烂,狗狗缝缝补补,于是一人一狗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发展出特殊的情感纠葛。
辞旧迎新,大炼奥运,陷在破城烂墙,动物不再凶猛,两条丧家之犬,一起死后重生。
彭于晏和自己过往,和父亲姐姐,和发小邻里胡屠户祥叔,和女人,甚至于和黑狗,关系都没有编明白说清。看点就是粗粝的影像和光滑饱满丰弹的彭于晏屁股。没得看,就整动物园,狮子孔雀,三轮摩托车,蹦极,奥运会,西部荒芜,pink 。好比抖音,露露大腿根,抖抖奶子,甩甩屌,擦擦视觉的边。只不过这是长片,导演自以为荒芜小镇整个流浪歌舞团,动物园,猛虎,野狗,就叫艺术。渣导演,渣戛纳。为什么不是一星呢,毕竟屁股丰弹啊,没有什么流浪地球2的家国叙事一群弱智拯救人类的恶心的让人那么唾弃啊
看了又好像什么都没看。2024年了拍这样一个拼贴贾樟柯和刁亦男的电影,真正的管虎似乎只是再一次拍野生动物上街吧。
既要个人,也要时代,又要社会,谢飞贾樟柯娄烨之间左右横跳,可不拧巴吗……不过还挺喜欢的,抽象抒情的新冠症候群,每个人被困住也将润掉的灵魂,08年奥运会的烟火闪耀下众生的困惑迷茫,超过了“穷山恶水长镜头,警察妓女黑社会”的窠臼
2.4
不适 居然还在炒二十年前的饭 每秒都刻意做作 不请彭于晏更真实 在电影院里都实在看不完 什么都没表达纯装x
一条看起来不通人性的狗,一个难以融入社会的人,一座人们不断离开建筑轰然倒塌的小镇,都是被时代滚滚洪流抛下的事物。但总有生命会新生,鸿沟障碍也终会被跨越。世界就是这么过来的。狗子们可太灵了。
啥玩意儿!镜头别扭,情节无聊,彭于晏哑巴。
管虎《杀生》之后最好的作品。“表”(动物保护)和“里”(个体在大环境下的挣扎与冲撞)都有着不易过时的价值。喜迎奥运之际,偏远的大西北是灰色的,荒凉、萧瑟、破败,满眼的废土滚尘和待拆危楼,一组在华语影像中少见的表意关系。多采用大景别调度,中性的客观影像特征是对的。广播、电视机里的宣讲和播报声亦不容忽视。父亲在医院离世,一个摇镜摇向了窗外,而屋外是众人迎接开幕倒计时的高声呐喊,应了那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部充满善意和诚意的华语新片。(戛纳版)
拆迁的小城,遗弃的群狗,动物园父子蹦极相望,马戏团暧昧过眼云烟,恩怨宿仇一码归一码,日食空城百兽出走,飞跃断桥屡战屡败,只身带狗再上路……一个甘肃 Pink Floyd 粉丝更生人的捕狗养狗成为狗的日常,挺好
要素齐全,味儿真冲。得奖靠的是符合西方社会对中国一贯的设想。真受不了这群导演整天“看见不被看见的人”,众人皆醉你独醒,众人皆瞎就你们开了天眼。背景那个广播嗷嗷得人头疼。一天天的说中国社会抛弃这个丢下那个的,脱贫攻坚也没见你们这群大艺术家出一份力啊。以前有文艺病的时候看第六代觉得了不起,这么多年过去了,再看这群人只觉得一点儿活人气儿没有。满足好奇心可以找澳门威尼斯人,花钱实属没必要。如果你很爱,那我是俗人,我不懂艺术,你说得都对。
前苏联有一种粗野建筑,《狗阵》则是一部粗野电影。粗野的小镇,粗野的男人,粗野的黑狗,在这个粗野的尘世,粗野地活着。管虎打造出一种狂放不羁的影像风格。看完之后,整个人都变得粗野了。
不知所云。首映结束观众的掌声是给贾樟柯的表演和彭于晏的屁股吧
我知道你有想表达的东西 但你先别表达
3.5星,曾经资源型但如今萧条的西北小镇、刑满释放者、街边随处可见的流浪狗,都是被遗忘或抛弃的象征,无比颓废;以08年为节点,衔接后半段的冰释,拆迁、出生,出笼的动物等,都象征着新生。然而有的老人(或老狗)则永远留在旧时代里。但这个剧本略显苍白,佟丽娅和张译这条线意义不明,全靠作者化的表达挽救这个故事,整体还值得一看,但就跟惜字如金的彭于晏一样,有些沉闷。
西北荒原的寓言故事,边缘人与狗的生存之道。细想一下,好多片段和都是非常符号化的表达,可是能在国内大银幕看到这样的电影还是难得的。最后小狗子从包包里露头的画面我化掉了。
管虎选址品味一流,遍布戈壁荒丘沟壑和废弃厂房输油管道工人新村的玉门被他拍出了「废土圣地」的cult意味,音乐品味也棒,荒野布狗阵峡谷观日食动物全上街等一阵装逼大阵仗下来,配Pink Floyd的片尾曲也并不掉份(《Hey You》的音乐响起时我真起了鸡皮疙瘩),故事本身则是一种基于地理奇观的男宝刻奇自恋,一个披着「底层」「边缘」皮的杰克苏:虽然男猪假释出狱社会底层无业无钱,但他青春无敌八块腹肌,人见人爱车见车【翻】,曾是玩摇滚玩摩托的县城大名人,邻里乡亲都照拂我,发小们都还真心帮我,爹不说话但房子存款还是留给我,路过的大姐姐救我还要娶我,毕生的仇人也原谅了我,以及最重要的——所有的狗子都爱我,最爱的那只还给我生了小狗子。这要换成县城女宝:①一成年就考学或打工离开了县城【上路】,②再也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