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他吗的哭成泪人,完全共情。
亚裔小孩美国成长记。
瘦弱的身体,乖巧的发型,肤色,东亚小孩的内向纠结敏感,天然地与他人形成屏障。
但这可以是任何边缘群体的特征,比如顶级大学中的小镇青年。
内心的叛逆体现在穿一件自以为帅气实则常规的卫衣,想表达有趣却在学着放狠话时也心虚而生疏,和别人打架却打了头,讲有趣故事又犯了线,我可太懂这种感觉了。
想要合群学着模仿,在青春期不甘心落俗,于是学着叛逆但又不适度,带来的结果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去朋友。
拿着滑板向之前朋友炫耀时有多自得,以后失去时就有多痛苦。
喜欢拍视频看电影,珍视的爱好和特长也比不上别人,完全失去人物的视频里再没有最初的快乐。
那么,唯一怪罪的似乎只有原生家庭,母亲已称得上懂教育善解人意,但旁人的影响也会连带着将你扣上烙印。
瞧不起一群人,又融不进另一帮人,无法自洽,不断后悔。
我现在不也是这样?
我们的成长似乎终比不上他人,他人唾手可及的东西我们拼了命得到,总在追求些什么的东亚小孩啊。
片中奶奶的形象虽然有些刻板印象,但非常接近真实,哭泣之处无非是想起了过世的奶奶,或是从台湾迁至美国,或是从农村迁至城市,总是保留着老一辈人的固执看法。
说着相似的话,到现在也难以理解。
不在场的父亲让婆媳关系更具冲突,奶奶躺了三个小时没人管,从不好好学习到影响传宗接代,绝对是我奶奶生病时会说出的话。
他是弟弟,他是王王,他是Chris,他是他自己。
姑且把他当作导演的自传体影片,那么这部影片已经告诉我结果,已经足以激励我向前。
无法生来就游刃有余,但起码二十岁以前还算幸运,移民和考上顶级大学似乎都是不错的路径,那只能背着自己走下去了。
感觉我写影评还是多集中于故事,对技术和剧情的分析都很少,以后应当更全面地看待电影。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个原因,他很小,接近于自传体的一个小小阶段,一个少年青春期几个月的迷茫,也没有拉长时间尺度。
没有花费功力反映大的时代背景,一切都通过他的眼睛,怎么看亚裔和移民,所以拍得才那么真实,没有大人的考量,多是不解和初次碰壁时的情绪,所以才这么饱满。
#14th BJIFF 资料馆 第九场
之前早有听说的作品 今天Stalk一很欣赏的电影课同学的past ig story看到这部片 好吧 爱屋及乌 好奇屋及乌 凌晨四点硬撑着不睡觉 花6美金在apple tv租了全英文片源 第二天下午看完在纽约的看这片还挺能get到的 这学期的课被一堆白男白女围绕 进一步关注了思考了很多种族privilege和华裔的问题 哎电影很多细节挺到位的美式教育的部分 - 种族歧视 美高青少年gangster 派对文化 网络缩写 穿鞋进卧室 中英夹杂所杂的词中式家庭的部分 - 婆媳关系 姐弟关系 重男轻女 生活习俗 耳熟口音 攀比成绩 报补习班 强烈的传宗接代意识 长辈宠溺但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擅自做决定 家长关心成绩关心吃穿不关心心理健康 家庭内的中英对话各说各的语言但各能理解 夸张化的威胁要不是什么什么你就会怎样结果就会怎样整个家族就会怎样家长传统中国文化文化和家外美式文化的冲突让Wang-wang迷茫比如 甚至一堆美国经典电影都没看过 像换了个国家的活在自己的文化孤岛 那个年纪的他当然迷茫以及在外”不合时宜“的中式关怀 让孩子觉得自己里外不是人是weirdo 而抗拒自己的asian identity 有时觉得 这些歧视不只针对亚裔 而是歧视那些看起来弱势的 内向的 保守的人们 刚好亚裔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他们这般的image 家里的宠溺男儿 对外唯唯诺诺 对待亚裔欺负一下顶俩反抗回去 回家对家里发脾气 哎但 啊啊啊一些妈妈奶奶说教的话真的拍得太真实了 真实得给我整ptsd了 已经代入了 我快看不下去了 很难想象这些话从白人家庭口里说出来什么既视感 应该很反差很搞笑虽然我不是abc所在的城市也够diverse 问题没那么严峻但很多地方还是能代入共鸣 比如也曾试图融入但融入不了一个集体 很难受 自己像weirdo还被排斥 abc和美国“主流”群体差距都这么大 我们成年后才来的留学生 差距就更大了 我身边那些美国人怎么看我的 代入一下真的截然不同的世界还没看过半就很震惊那个美国白男同学到底什么契机会看这部亚裔困境的电影 他之前拍摄电影的团队清一色纯白人他喜欢吗 他关心吗 他为什么加入ig story collection看后他能更好理解亚裔的处境吗 其他享受privileged的白人们能理解吗这部电影算是一部“宣传片”吗 like “不喊口号了 这一部作品让更多人看到我们 代入一下 这就是我们的视角”(看完翻了一下剧组合照 那么多白人??
)当然 现在社会越来越重视DEI了更多亚裔更收放自如 如鱼得水了所以很多人说这部作品很脸谱化但作品在08年诶 DEI宣传还没那么强这部电影着实反映了一部分那个社会下的亚裔现状也够打动我 所以5/5
片名:弟弟导演:王湘圣编剧:王湘圣主演:王鹿山/陈冲/陈虹妤/张丽华年度:2024类型:喜剧片长:96分钟语言:英语/汉语 故事简介:影片的主角Didi,一个13岁的台湾裔美国男孩,在暑假期间经历了从逃避到面对、从抗拒到接纳自我身份的转变。
这种转变过程被导演王湘圣捕捉得淋漓尽致,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真实感和感染力。
观者吐槽中:海外影评人普遍对《Didi》给予了正面评价,认为它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共鸣的作品。
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不仅让西方观众得以一窥亚裔移民在美国的生存现状,也让他们对家庭、成长等普遍主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有影评人认为Didi与家人的语言错位不仅体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也隐喻了家庭成员之间因缺乏理解和沟通而产生的隔阂。
但是可是然鹅, 就观者角度片中母子母女之间不同语言交错, 彼此始终流畅沟通。。。
而母子之间中文部分更是真情流露(╥﹏╥), 感人至深。。
小演员们用真挚的情感和自然的演技成功塑造了各自的角色,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尤其是主角Didi的扮演者,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印象深刻。
陈冲饰演的母亲, 也算是千千万万在美国奋斗、生儿育女的第一代华裔移民。
作为母亲,作为华裔, 她对于子女要求严苛。。。。
但内心里她还是有着柔软宽阔的爱心包容着自己的宝贝疙瘩们。。
那一夜母子的促膝夜谈解开彼此心结, 他们此后的交流更像朋友, 彼此挂怀(*^ー^) 本作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和出色的制作质量成为了近年来“华语”电影中(真的英语成分远高于中文)的佼佼者之一。
对于在海外的亚裔观众来说,《Didi》都是一部真情实感、不容错过的佳作。
PS, 王导的奶奶(?
外婆)再度出镜, 还是很可爱。。。
这部电影对我这种内地观众来说,所展现的美国华裔家庭在社会研究中的样本价值,其实远大于其电影性。
那种文化基因在不同环境之下的微妙变异带给我的新鲜感和讶异感,让电影看起来饶有趣味。
而大量细节和情感在细腻笔触下的勇敢暴露,又让电影细读起来既有可信度又忠于自我,让人不由得把它作为样本来观察,这实际上也是电影性的最大体现。
2008年,亚裔家庭的二代小孩所处的身份地带的中间性十分凸显,电影对此有敏锐的捕捉,并取了男孩的中国家庭和美国的交友环境为两种参照系。
在散发着中国特质的家庭里,姐弟二人的脾气秉性已经与两代长辈断层,听进去的是略微夹生的中文,说出口的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言辞直抒胸臆,情绪高昂外露,恶作剧也大胆出格,弟弟往姐姐的乳液里撒尿,姐姐往弟弟脸上抹月经血,与此同时,具有典型东亚思维的奶奶还在谈及礼数教养、孝道文化和老年人保健问题,还在宠溺地给小孩塞钱,已经有过渡意识的妈妈还在为子女成长焦虑、还在产生熟悉的婆媳摩擦,东西方的文化面向尖锐地组合在同一个家庭里。
虽然男孩是窝里横的混世魔王,但一旦与他的美国朋友相处起来,就立刻缄默保守了许多,如同换了个人一般。
他的亚裔羞耻让他的青春期比别的青少年更加敏感、更加满拧,更在意对一种超凡脱俗的“酷”的追寻。
在一段短暂的爱情中,虽然他和别人一样荷尔蒙过剩,声带嘶哑、一脸痘痘,自我包装、现学现卖的求爱行为也尤其幼稚,但他在那些喧哗躁动、满口黄腔的男孩之中显得格格不入,他面对心动对象女孩时的含蓄安静,一半是假装深沉,一半是文化隔阂下悄悄作祟的不自信。
在一段短暂的友情中,他致力于对自己滑板摄影师身份的武装,和一些看上去酷酷的、不好惹的滑板少年们打成一片,把隐瞒纯亚裔的家庭背景、逐渐和往日同伴来往稀松等小心思,忸怩地藏了起来。
而电影也不时地洞窥他的内心世界,让他眼里出现会说话的鱼,脑海里回忆起死去松鼠的故事,通过关系里的脆弱缺口击中他成长过程中的自负和自卑。
电影作为王湘圣导演的半自传作品,他的口吻是极坦诚的。
来到18岁这一人生关键节点的少年,世界观在多种环境声的挤压下,往难以预测的方向迅速走向成熟,既摊开展示了二代移民生活中选择的开放性,也摊开展示了一个初长成的华裔少年透明的心灵。
#2024 BJIFF 6th# 伍思薇和王湘圣在陈冲身上投射的东西是一样的,将移民华裔面临的身份焦虑、文化冲突放大在代际关系里,还有心照不宣的俏皮令人莞尔一笑:面子里租AV时末代皇帝的碟片、真心半解里和Audrey的杂志写真、弟弟里和Peter的结婚照。
弟弟开镜合照里全是二十来岁不同肤色带嬉皮鸭舌帽的孩子,就陈冲一个年纪大的躺在最前面,腿上被p了片子里那只松鼠,最轻松的创作状态,玩票玩出来的电影,显然因为女儿的关系参演了这部。
但其实陈冲不是和女儿那么融洽的母亲,相比很多女艺人口中的和谐关系,陈冲叙述的从来都是真实的焦虑不安和矛盾,甚至伤心、不解,还有无限的好奇和尊重:跟着女儿的推荐看人生切割术、装作不在家把楼下让给女儿开派对等等,优异的条件和基因没有改变东亚家庭的病。
也承认过有了女儿之后再也拍不出来天浴、因为怀孕而中途放弃的扶桑。
弟弟最后那段台词太像陈冲的心里话,或许就是自己写的,根本没什么好演,想对着摄影机旁边的Audrey说。
就像她说要带Audrey回国试戏,许知远以为陈冲这样的家世不会再让后代从事这些,她说“她喜欢嘛。
你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你以为她能当总统,后来她的世界就越来越小。
”昨天散场后朋友说这片子应该入不了奥斯卡的眼,我说表演上不如面子,尽管也算妙趣横生。
但都不那么重要了,两个人感动得一塌糊涂,想到陈冲依然在和女儿的关系上做着各种尝试,已经是面子二十年后最好的续集,连我们都能听懂的Audrey一定也都听到了。
在美东的小城看了这部电影,震惊于场子里竟然只有我是亚裔。
老外的笑点全在wangwang的智障青春期行为,聊天记录,果然get不到餐桌上阴阳怪气攀比的家长,和送姐姐去上学时奶奶塞给她的红包。
和伯德小姐一样,这个在加州拍摄的青春家庭电影,演绎了一个拧巴的,迷茫的,目中无人的,自以为是的青春期小孩。
但是伯德小姐进入大学后最终与母亲和解,让人落泪,wangwang才13岁,还有很长的(与父母斗争的)路要走。
其实我看完电影对亲子关系更灰心了。
Every child is going to hate their parents: some only during their teenage years, others for their whole life. 看到朋友圈晒娃的图片又心生悲伤,这些儿童天真的笑脸,喜欢与母亲黏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时旺盛的表达欲,这一切都会慢慢消失。
娃5岁之后晒娃的人就会逐渐减少。
到了青春期,基本就是剑拔弩张,无法沟通。
小孩变得叛逆,暴躁,有时候甚至辱骂家长。
如果关系维系的好,大学毕业后一家人还可以好好沟通,否则往后的有效交流就只剩“你吃饭了吗”。
长大后,小孩又要讨论“童年创伤”,讨论如何与父母和解。
我觉得当父母真的很难。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放手,学会放下自己的掌控欲。
小孩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一定谨记尊重他人命运。
你让13岁的小孩体谅父母基本不可能。
当然父母不是完美的,but as long as they give you money…wangwang其实是一个没有规矩的小孩,在餐桌上说脏话骂姐姐,在车里辱骂母亲。
我觉得母亲的温柔和拘谨助长了这种气焰。
可能在东亚家庭里作为唯一的孙子,母亲想要建立规矩和惩罚制度有些难,毕竟有一位爱孙子的奶奶。
而且孙子犯任何错误,奶奶只会批评母亲。
但是这些脱口而出的脏话就像一根根刺一样扎中我,让我很不舒服。
对待家人是如此态度,他需要道歉。
荷尔蒙不是treat others like shit的借口!
湾区已经有很多亚裔了,在这种环境里还觉得自己融不进去,为美东的小孩捏一把汗。
但这和个人性格也有关系。
我觉得青春期的小孩很想要“合群”,需要“合群”,其实长大了就知道,这并不重要。
但是最后中印一家亲,又成为了好朋友,让我笑了出来。
看完电影有点怀疑Fremont是不是学区不行….有没有来自宇宙中心Palo alto或者Cupertino的导演讲述一下自己的青春啊…
亚裔家庭在北美的融入异化过程,杂糅的元素很多,从姐弟吵闹出发揭露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从亚美交友中窥探不同种族人之间的排外或是理解,从男女交流里挖掘青春期懵懂的情感,从母子吵架内发现亚洲家庭的难言之隐。
看似要拍的东西很丰富,实则透露出叙事的羸弱。
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故事支棱不起庞大的话题,来了又去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摇摇晃晃,由于是通过弟弟视角展示,所以人物也都沾染上了他的主观色彩,看着别扭。
而且真正值得挖掘的姐姐和妈妈的故事成了边角料,虽说从弟弟出发看一个亚裔男孩的自卑青春期也有一定看点与讨论度,但老套的剧情和卑微的氛围看着沉闷。
不过导演的新鲜年轻的拍摄手法稍稍拯救了比较闷重的情节,给全片注入了一些活力,拍得闷就成了《年少日记》,拍得活就成了《弟弟》。
弟弟 (2024)6.72024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王湘圣 / 王鹿山 陈冲
晚上刚看完华裔电影《弟弟》,讲得是加州Fremont的一家华人。
妈妈、奶奶,姐姐和弟弟(也就是主人公)。
我看完以后,观感是很复杂的。
弟弟是90年出生,在加州长大,以自己是亚裔而自卑,各种逞能、甚至谎称自己是half-Asian,而不是Asian,只是为了寻求融入感。
这个华裔家庭里,充斥着争吵、评论,你甚至感受不到爱的流动。
奶奶责怪妈妈不会管教孩子,要是自己的儿子在,一定能管教好。
妈妈在画家的道路上屡屡受挫。
姐姐觉得奶奶重男轻女,对弟弟很mean。
弟弟在朋友间是小透明,dating很挫,甚至和异性相处也会惹怒对方,觉得自己在妈妈眼中远不如“别人家的小孩”,想要模仿姐姐(偷穿她衣服)却没有正确的表达方式,总是用帽衫罩住自己,躲在阴影里。
似乎,在这个家庭中,你感受不到爱的流动~男主似乎,一次次伪装成他想象的样子,却又被生活一次次拆穿,伤害周围人的心,成了孤家寡人。
当然,结局总是美好的、温馨的。
影片结尾,妈妈端详儿子吃饭的样子,就像欣赏一件稀世珍宝,眼里满满都是爱意。
而影片结束后的致谢一幕,写的”For mom”。
电影放映结束,我特意采访身边的陌生人,你能够relate 到里面讲的吗?
包括各种亚裔的自卑。
他说,当然可以,他虽然不是亚裔,但是有很多亚裔朋友,就经历了影片里这些。
包括里面母亲和孩子之间的tension。
我问,那你和你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有这种tension么?
他说,没有,主要是他家到他这,已经是美国的第四代移民了,所以不会有这些文化冲突;不过这个影片比想象中搞笑得多~我记得我看《别告诉她》时,我身后坐着一对情侣,亚裔女,白人男友。
亚裔女生在轻声啜泣,白人男友面色如常。
这次,全场大部分是白人,每个人都从男主初中时做的傻事中,看到自己,笑得很大声;每个人又感受到了它喜剧外壳下的自卑、敏感、孤独和脆弱,深深地共情了华裔男主。
我想,这一刻的男主(或者说导演),一定会很骄傲地说,This is so damn Asian吧😎
A2024182P081,《DIDI弟弟》,20241027日,1000-1136,96mins,HK,BC。
没有台裔,只有台籍华裔。
弟弟自我身份不认同,Asian在外装自己自己是half Asian,被揭穿后陷入更大的迷茫。
对挑衅自己的人发飙,也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典型的东亚奶奶确实让人反感,觉得是自己的儿子撑起了一切,儿媳只是家的附属品。
奶奶始终关心的是自己的孙子,关心他上高中大学,关心他传宗接代。
除了孙女要去上大学那个桥段,其他时候对孙女几乎没有任何交流,仿佛是空气。
奶奶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重男轻女”,只不过是东亚社会的习以为常。
“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男孩,普遍在家称王称霸,在外唯唯诺诺。
这只是一个发生在米国的“老中”故事。
最让我伤感的还是陈冲演的母亲的角色。
丈夫永远隐身。
母亲对视儿子孙子为宝的婆婆的愤怒:“不要对我指指点点,你的儿子什么都不是,是我撑起了这个家”。
母亲对梦想不甘,对儿子说:“没有你们,我可以去实现我的梦想。
” 如果母亲生活在2024年,她还会选择成家结婚吗?
无法假设,看到儿子的朋友夸她画得好,她的眼睛有了光。
关于ABC身份认同的讨论深度,几乎可以忽略;更多时候只是利用该议题中,青少年对族群固有印象的基础耻感,为其成长主题服务。
只是二者的融合水平呢,也就勉强及格啦。
比较显而易见的是,本片围绕核心矛盾——血亲社群追求功名利禄而不善于情感表达的文化,致使少年主角在成长过程中,屡屡融入或建立不了能够发展自己价值的群体;以此分段处理友情、暗恋、爱好,当然,走过挫折的稳定剂,还是和姐姐、和老妈沟通。
至于姐姐和老妈找上门,还是少年找上去,往往得互相迎面撞个鼻青脸肿的(虽然这里面的矛盾基本也就止于肿了)。
不过她们具体怎么变化的……fine 缓完一两天我已经有点想不起来了,就到这种程度。
不过她们必须变得能且要沟通,这就像命题作文一样。
人不固执,阖家欢乐?
如此步调也自然不及议题横向比较下的《瞬息全宇宙》、《兜风》深广,抑或只是《过往人生》级别的坚定。
这么一番总结,真是一部无聊的片子。
竟也没有,你要再让我看一遍也情愿,而做到看上去有趣又自然的观感,并不容易——一方面,我想有赖于主创对表演状态的捕捉能力,以及对于由静至动之间,抑或反向过程的放大呈现。
最明显的情况还是在[紧张游戏],这也让整部影片在观众和讲述对象的关系层面接近了紧张游戏式的越轨与回位,而主角及一众青少年演员们为「小心翼翼地一路做出荒诞选择」这一青春感做出了主要的贡献;在陈冲这里,疲惫而无奈的状态,伊始畏缩和逃避、而后付出勇敢与温柔的变化过程被表演得很美妙,像是在青少年演员们的反面,一根定海神针。
不过饰演外婆的演员,说实话有点撑不起来戏。
另一方面,桌面电影形式的运用,的确拓展出了一层新的文本空间。
主创聪明地利用光标的移动速度,通过调节点击-选择这一动作的频率,实现人物的心理描写,譬如秒删油管账号内容以求融入年长群体,拉黑暗恋对象以求处理对自己的失落与尴尬。
DV录像则由于其强烈的梦核和私人属性,显得有些挣脱于这个形式;当然了,重要的是这种情绪,即便是油管上公共浏览的How To Kiss Like A Pro教学视频,只要可以调动这种情绪,也具备与DV录像同样的文本功能。
可惜情节设计不似这些优点,相对简单很多,也导致了一开始说的那些问题;反过来说,也就因此令它上述两种鲜活的表达方式,失落在这部美式黄油青春片里。
北京电影节0420。关于一个亚裔男孩在美国社区寻找自我认同的成长电影。每个人演技都纯熟自然。对于生活的细节导演捕捉得非常准确和细腻。
经历、思考,然后成长。自我和解,然后融入与被融入。
男主像剛出道的王俊凱 擰巴彆扭又挺享受 導演像剛出國的張藝謀 好吃好喝但總便秘
影像质感蛮不错的,娓娓道来的故事,细腻悠长,但故事本身和主题表达都有些陈词滥调,情节稀疏,视角常规,主题表达也浅尝辄止,整个故事好像还没太展开,就缓缓结束了。好在小演员们和陈冲的表演朴素真挚令人动容,把故事给立住了。陈冲结尾的眼神给这部影片一个体面的收尾,好演员真是画龙定睛。如果把叙事主角放在妈妈或者姐姐身上,可能会在内容和立意上更有一番作为。
移民亚裔电影近年来的复兴势头令人激动,但是《弟弟》不仅影像表达乏善可陈,叙事上更是把本应真情流露的自传体故事拍的...给我一种很不authentic,充满刻板印象的感觉。整部电影就像弟弟的滑板朋友见到母亲之后急不可待地在十秒钟里说出的两句台词,“哇你妈妈是亚洲人,她一定有白人老公!”,“你怎么能这么不尊敬你母亲!”又或者像母子二人吃麦当劳的场景:望着(在美国住了半辈子仍然要)用刀叉切开吃巨无霸的母亲,弟弟不屑地冲她小声嘟哝“so Asian!”(用刀叉吃汉堡就是Asian举止么?)如此槽点,不胜枚举。
青春期男孩混杂少数族裔身份、典型东亚原生家庭与父亲的缺席,于是主角成了个不定时炸弹。渴望爱但压抑这种渴望,因为原生家庭爱无能,却挣扎着把自己对无能的恐惧投射在身边人身上,这些基于主角的身份,都很真实,不过老生常谈也没谈出什么新东西(同样涉及滑板少年、abc和原生家庭,刘冰的《滑板少年》好太多了)。
Generic and plain
#BJIFF2024 第二部很大程度上把亚裔的现状呈现出来了,甚至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带有一点“刻板”的。给我的感觉和前段时间TikTok很火的三个亚裔的段子很像,太阳下打伞、补习班、重男轻女(在奶奶身上就能感觉到)……可笑又真实的同时还带有一点“冒犯”。当然不止对于亚裔的一些“嘲讽”对于美式青少年的恐同、大麻、辱女……也都挺真实地呈现,以至于会让人有点无语和反感。亚裔移民二代的很多现状都有说出来,双重文化的冲击、自我意识觉醒与认同、被否定的宿命、父母的牺牲和压力…但是也就只是说了出来,然后在最后沦落为与一切和解。东亚人太喜欢后悔了,总是在想如果当初没有XXX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然后在后悔中过完一生。导演功力确实有点欠缺,但是又显得很真很诚恳,未来可期哦。
我的BJIFF 2024 第25场 就父母辈与祖父母辈家庭这一部分就总能引起共鸣
西海岸的工业水准带来高于A24的普遍制作,一代二代移民的主题加上湾区青少年teenager的个人化剧作还是非常优秀的,比起来别告诉她可能我会更喜欢lulu王…太讨厌teenager了
从若干年前 Sean的 3000 Miles 那个短片就开始一直关注,到现在就算能感觉到从短片到长片的变化与困难,但还是极大的羡慕与 Respect。爱最后一个镜头,我妈做东西给我吃也这样看我。
青春期的“叛逆”和移二代身份认同上的困扰
只不过换了一个环境拍那些老套的捆绑式移情故事罢了。没有任何直视自我的成分,就是转移,转移,转移。
东亚家庭的成长不快乐,别扭的、攻击式的、自我否定的,在身份认同的宏大场域里,那种青春的疼痛感是真实的,但也无解。
我还要看这种东西多久且我依然觉得要拍自传就要把摄像头对准自己身边的人,这样才能知道你是怎么被塑造的是怎么做出所有反应的and真的看不了一生优越的顺直创伤片……(你以为你得到的是谁的爱是天神的爱 上帝…
BJIFF第二场。3.5吧,一些桥段很有想象力,视听稳扎稳打,后半段节奏太拖了。车上那段戏,亚洲导演会直接打上的,可是在华裔导演看来,陈冲抬手的动作就够恐怖了。所有汉语台词都太他妈诡异了!
BJIFF. 作为长片处女作完成度很高,无论是对年代素材灵活使用的视听构建,还是对美式独立青春电影巧妙借鉴的成熟文本,都值得肯定。全片在快慢两种节奏中顺序切换,个人叙事与家庭叙事勾连紧密且各自工整。在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方面的核心内容始终处于安全圈内,从片尾男主签字Chris Wong而不是WongWong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导演的态度,不过不失但籍此引出的情节缺乏更强的戏剧冲突。也许本片就是日后华裔青春片的临摹范本。陈冲演得确实好,老太太也不差。
#Sundance2024#11 长片首作👏 很🔥 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Asian American的作品得到关注❤️representation真的很重要 北加Fremont长大的弟弟是too Asian for the white kids; too white for the Asian kids. 导演自己的成长经历 能真实地感受到彼时他的pain 一些体现Asian的细节做得不错 比如厨房水龙头上晾着的抹布、出门打遮阳伞的妈妈、切好的水果、两个母亲关于孩子的对话、车库补习班…陈冲和弟弟的表演令人信服 大量近距离的面部特写体现人物情绪的变化 饰演奶奶的导演的外婆很可爱 演得有点出戏 古早的AOL聊天软件和早期Facebook和YouTube的界面很有点怀旧的感觉
是好看的 但是更想看姐姐的故事
就属你们男宝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