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着男女主演胡先煦和张子枫去看的本片,几乎就是看着两位童星长大的。
这一次两人共同饰演了一对青年情侣。
本片在情节上趋于平淡,亮点较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城打工的浪潮下,两人分别在相隔几百公里的两座城市打工。
难得两人都在中秋佳节前后多了一天休假,而且都选择了去对方的城市找彼此。
结果在一天之中,两人来来回回往返折腾了好几回,都没有在同一座城市当中相遇。
直至最后两人有幸在中间的一座车站的站台上相遇,在皎洁的月光下互相慰问拥抱了彼此,取得了中秋团圆大圆满。
总的来看,两位主演的相貌都还偏稚嫩,还带着满满的童真,演绎青年人似乎还有些出戏,但两人的演技都还不错。
片中还有不少的配角,大多都是来往火车上的乘客。
这些配角的安排实则象征着每个人人生中的无数匆匆过客,在某一时刻突然相遇而过了之后就很难再碰上了。
耐着性子看完《穿过月亮的旅行》,我大概明白导演李蔚然的良苦用心了。
他很可能是想做一个电影版的《父母爱情》。
2014年上映的《父母爱情》的故事是老一辈革命情谊,时至今日最年轻的00后已经24周岁,他/她们现在的恋爱方式主要用过移动网络,有各种各样的联络方式和APP,让联络变得无比快捷又花样多变。
千禧年后出生的人们会怎样理解没有手机,联络不方便,没有高铁更没有互联网人们的爱情的呢?
《穿过月亮的旅行》故事发生在1996年,那时的李蔚然导演正好是21岁的年纪,他将自己亲身感受到人们的爱情拍成电影,供新时代的年轻人们品味。
绿皮火车真的可以见人生百态,手持大哥大的业务经理,买彩票等着中500万的梦想家,被押送的犯人,感情失败的情侣,小偷和处理一切繁杂事务的列车员,每个人都有一大堆故事,可是那些人和故事都不重要。
对林秀珊和王锐来说,他们俩坐在反复错过的火车上想的念的,都只有对方。
那些在火车上坐在对面的人不管男女,以何种面貌出现,或者癫狂或者悔恨,都是极真实地活在当下。
他们在中秋节这一天的绿皮火车上奔波往来,为名,为钱,为利。
只有林秀珊和王锐为了爱情。
可能是觉得00后对爱情和婚姻的观念变化太大吧,李蔚然就把他年轻时间段普通人的爱情拍出来。
并郑重地告诉观众,爱,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情,是情感的双向奔赴,是心与心努力的靠近。
从前,时光慢,火车上的时间更漫长,看着向身后略去的景色,思念被拉得好长好长,期盼被挤得很短很短。
对方在心里是重要的,想见,盼着见。
这样的情感才是爱呀!
如果你的感情和这样的爱不同,就请重新考虑那个人是否能和你相伴终生。
1996年代年轻人们的爱情是缓慢的接近,时间和距离会考验双方的耐心,忠诚和情感,正如缓慢的电影节奏同时考验观众的耐心一样。
《穿过月亮的旅行》是弱情节弱冲突慢节奏,跟现在流行的快节奏强剧情冲突的影片一比较,仿佛是上个世纪的出土文物。
要跟《一闪一闪亮星星》一比,就完全没有林北星跟张万森的感情那么刺激,又那么浪漫。
如果你恰好看了《穿过月亮的旅行》就把它当一面情感的镜子,如果你的她/他眼睛里闪耀着跟林秀珊一样委屈,紧张,欣喜又期盼的光。
这一生,就她/他了!
这片排在调休的劳动节是有道理的,因为影片讲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对小夫妻乘着绿皮火车双向奔赴,却阴差阳错几次三番的错过,又机缘巧合的在一个小破站偶遇,但是因为明天大家都要上班,所以就草草拥抱了一下,说了两分钟话,然后彼此都很感动,各自回去打工的故事。
作为今年五一档唯一的爱情片,先上结论:不推荐。
不推荐的电影一般先谈可取之处,本片最大的看点是结尾出字幕的部分,对正片中在火车上轮番登场的人物作了一些有生活呼吸感的细节呼应,还有就是两个主演演起来不算讨厌,然后就没了。
私心还是很想鼓励这种爱情轻喜剧的创作。
爱情片和喜剧片要拍好都很难,导演有勇气拍了,虽然拍得极其无聊、乏味,但毕竟拍了。
何况印象里李蔚然导演也没拍过什么好片,对他没啥预期,也没必要要求太高。
有评论吹这片拍出了爱情生活流,怎么怎么牛逼就是胡扯了。
这部电影的年代生活质感是很虚假的,故事单薄、人物纸片化,完全不动人。
张子枫像是从九十年代画报上扣下来的,不是活在那个年代的活生生的人,因而眼眸间的灵动也是格式化的,这不是演员的问题,完全是拍广告片出道多年仍未出戏的导演责任。
至于社会众生相的呈现,缺乏统一和深刻的表达,只有个别片段勉强能看,比如男主被误会逃票和死囚吹口琴这两段。
说到底,影片的原著《踏着月光的行板》本身就很一般,是迟子建短篇中较普通的一篇。
编导拿来改编,没有大破大立的精神,企图和能力都有限。
最终的结果是,没能超越本就普通的原著,缺乏自己的提炼和表达。
尤其在处理纯爱和性的关系上,这片有一种不合时宜的陈旧和保守。
诸如“女孩身上来了不方便”这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还被拿来做幽默梗反复提及,现在的年轻人对此只能无语或无感。
故事里小夫妻不断重复的、双向奔赴的旅程,其实主要就是为了性。
影片没有任何直接的性爱场面,只在最后定格了一个接吻镜头。
可能在导演看来自己设计的粉红色滤镜,电视里发射的火箭,还有漫天的烟火这种性表达还挺浪漫吧。
这种认为“回避了性,爱才纯”的认知,说实话太老土了。
纯爱即可以像月亮一样明净皎洁,也可以像小野兽一般的不知疲倦,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要在华语纯爱片里,看到比较靠谱的处理,只能说有待后来人吧。
现在看来,七零后直男,肯定是靠不住的。
从小我就特别羡慕有音乐天赋的同学,感觉天生就有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动动手指和嘴唇,轻轻松松便能俘获人心,但我偏偏又是个五音不全的音痴,音乐课上的碰壁和同学们的耻笑,彻底断了我想要学会一门乐器的念头,深刻意识到实在不是这块料。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激励下再次尝试音乐,为了鼓励我,他送了我一把口琴,教会了我第一首曲子《送别》。
在现在毫不费力就能轻易联系的当下,我们却失联许久了,就像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相忘于江湖,各自安好。
看到片中吹口琴的两个片段,有点被触动了。
我幻想过如果是生活在只能通过书信建立联系的以前,一切都不再变得那么轻易,或许还能延续这段缘分吧。
夹在本子里的玫瑰和传出动听音乐的口琴,让我有点睹物思人了。
以前听人提及,小两口之间最大的阻碍并非贫富差距和身份地位,而是相隔两地后忙于各自工作的疲累和疏离,疏于联系后感情自然变淡,没法依靠柏拉图式不切实际的关系维系,让本就保质期不长的爱情提前变质。
热恋时的激情在时间的冲刷和周遭的诱惑吸引下冷却,最终以分手收场,所以很多人都说最考验感情的就是异地恋。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身处深圳和广州的小两口秀珊和王锐,利用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一日假期,相互奔赴见面的经历。
故事的背景定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那时候既没啥网络,通讯设备也很落后,联系彼此的只有大排长龙的通用电话亭,寒暄问暖或互诉衷肠,只能靠计时收费的电话卡传达。
想要见上一面只能依靠最划算的交通工具,关于那个年代最硬核的记忆符号——绿皮火车,瞬间串联起一代人的记忆和感怀。
听闻现在依旧还有人为了重温旧梦,不惜长途奔波坐着绿皮火车去见自己的爱人,再将车票收集起来,作为爱情的见证,自讨苦吃中又带着一丝甜蜜和浪漫。
阴差阳错下,秀珊和王锐来回间的旅途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王锐,吃了不少苦头。
被怀疑,当众宽衣解带;斥巨资,结果没吃上;礼物只剩花瓣,脸上却开了花;丢了鞋,被赶下车,无比狼狈。
两个身处底层阶级的人,都是农村出来的打工仔,一个在工地,一个在工厂,一个盖房子,一个包饺子,为了团聚,只能省吃俭用,借助最便宜的交通工具解相思之苦,透着辛酸和不易,而两人一天到晚的双向奔赴又带着一股单纯而可爱的傻劲。
通过片中两人的乘车过程,自然会勾起不少人对于绿皮火车的回忆,例如超市大抢购一般的抢座场面;性价比相当低的盒饭;手痒痒打着各种鬼主意的小偷;各色想要蒙混过关的逃票乘客;霸道爱显摆的港商;身份不明但脸上写满了我有故事但不方便透露的匆匆过客;还有将家人的照片放在帽子里,赶着回家团圆的乘务人员。
绿皮火车狭小缓慢,设施陈旧,乘客吵杂,到了夏天更是又闷又热,却给人留下了各种难忘的记忆,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说白了就是有人情味儿。
除了在途外,不合脚的皮鞋和印有向日葵的床单,节俭中又带有一丝会过日子的讲究,或许就是因为两人见面之难,才会懂得更加珍惜彼此吧。
记住了张子枫的笑容, 胡先煦和牛站在一起,莫名诙谐,而牛也成了本片牵线搭桥促成两人在一起的最大功臣。
争分夺秒中想要多说上几句的电话亭;录像厅里集体自觉蒙眼又想多看上几眼的观众;当年的一床被子可价格不菲;大哥大还是稀罕物;隔音效果极差的招待所;容易让人联想到过往的日子。
张子枫和胡先煦也演出了身处那个年代下,信息闭塞和不谙世事的单纯与稚嫩。
以及两人表露出最直接的目的,想见你,想和你在一起就是一种生理上最本能的冲动和需求,不搞啥虚头巴脑的,还挺实在。
走出影院后掏出手机,心想在现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按几下就能视频通话的便捷时代下,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捧着一束玫瑰花去坐绿皮火车?
会不会有人在车厢里织毛衣?
有过坐车时母亲告诫小时候的自己不要调皮捣蛋的经历?
给相隔万里的对方寄去一封分享生活点滴的信件?
在途中吹奏人生的最后一曲?
透过一张张泛黄的车票,回忆起过往的种种?
对远方的爱人是否还会带有一种久未见面的兴奋和期待?
回到家,想起了车厢里吹奏的一幕,以及影片结尾王锐送秀珊离开时吹奏口琴的片段。
时隔多年,我拿出了保存在抽屉里的口琴,卯足劲,但技法早已生疏。
当年私下我有偷偷练习,只希望对方能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
伴随磕磕绊绊的音乐,仿佛串联起了两个时空。
曾经那些懵懂或青涩的举动,或许会被人嘲笑过时、矫情或蠢笨,殊不知这份独家记忆的后劲是持久而珍贵的。
王锐和林秀珊是一对来自农村的新婚小夫妻,两人分别在广州工厂和深圳建筑工地打工,很少见面。
中秋节两人各获得一天假期,为了给对方惊喜,没有提前打公共电话通知而去找对方,结果来回之间几次错过,分别在火车上有不同的见闻经历。
比如女生遇见警察押解罪犯,罪犯哭着吹口琴;男生被冤枉没买票而自证等等。
最后两人用公共电话互诉衷肠,在半夜最后一班车中间错车时短暂相遇后分开…个人感受:能理解导演是想排除"从前慢"的忠贞爱情故事,但看完只想吐槽一个爱情片怎么能拍的那么索然无味,结果回头就看到这电影改编自迟子建小说…不该改的文学作品就让它停留在唯美的文字世界吧,这种故事只有文字才可以描绘出来,电影出来完全没有了那种感觉。
(but片尾曲是金风玉露耶)
见一面好难,爱一次挺甜。
《穿过月亮的旅行》试图以一对异地恋情侣的波折重逢,折射出90年代广深的社会风貌与情调。
视角交替、平行叙事,导演采用了同频的表达尝试。
可惜唯美的画面并没有煮沸这“温”情水,波澜不惊的情节占据了太大篇幅。
腻味的语调、逻辑蹩脚的行事动机反反复复,又狠狠地补了一刀,使得原本就平淡的情感更是没了张力。
整片架构也趋于平铺直叙,鲜有亮点。
情绪迸发点进的太慢,结局草草收尾。
小胡很真挚,各种小突破挺踏实。
张子枫的表演干净、自然。
小两口纯爱的氛围出来了。
只是感觉剧作的人物设定和背调不到位,把小情侣拍出了异乡来客的感觉,不够纯正。
为爱奔赴的旅途太多走马观花的NPC,存在的意义不大,有点水时长的意思。
没起作用,反而显得很冗长。
爱可以稀疏平常,当然也能刻骨铭心,但没必要硬搞煽情。
专注思念与期盼其实就足以触及人心了。
绿皮车的回忆能够引发些许共鸣,情感驱使下的真实反应也足够动人。
一通电话可以抒发的爱,也就没必要附加太多无病呻吟了。
电影的slogan是,我爱你,愿赴千里。
但我在看的时候总想起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纯爱片里真的只有纯爱吗,我觉得月亮要讲的不止于此。
林秀珊和王锐为什么愿意一遍遍地奔赴,除了对彼此的爱,一定还有对生活无限的热情,才能支撑下来吧。
他们是九十年代普通人爱情的缩影,而他们在火车上遇到的更多人,也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在这里夸夸张子枫,年代感真的拿捏得好到位。
口红一涂,背上小挎包,穿上小高跟,太有感觉了。
和领导推拉的时候那个语气和笑容,完完全全就是九十年代的女工啊。
她会精打细算,随身带账本和闹钟,但也会让出好不容易抢到的座,把心爱的礼物借出去,她是圆融的又是温暖的。
这次应该不会有人再说张子枫只适合演悲情角色了吧。
她笑起来的时候让人感觉世界都亮了。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看到秀珊就觉得一切都会好起来。
她像明媚的向日葵,同时还能把这种能量传递给周围的人(太详细可能会剧透就不说了)。
体验派演员谈演技都有点低估了,张子枫是00后,没有经历过90年代,而且明显林秀珊的性格和她本人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她是在塑造一个时代背景和人物特质都和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但又没有塑造感,始终都保持在人物状态里,一致性和准确性俱在,真的很难能可贵。
在那段时间里,她就是林秀珊本珊。
王锐呢有点憨憨的可爱,他很聪明(在秀珊口中),还会在镜头面前夸夸单位(那段真的有点好笑,打工人也有共鸣),但是他眼里只有秀珊,真的可以为爱人倾尽所有的感觉。
那时候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句话在《穿过月亮的旅行》里非常具象。
他们和当代年轻人不一样,他们不丧,也不快,但慢得刚刚好,刚好足够遇到彼此。
特意没有看原著,直接抢票去看的电影,完全超出预期。
大概这部片子会是我今年心目中的观影白月光了。
《穿过月亮的旅行》是很浪漫的电影名字,故事内核也是属于情侣的浪漫和纯粹的爱情。
——关于爱情的旅行,即使跋山涉水,依然甘之如饴。
双向奔赴的爱情为人推崇称赞,故事的主角王锐和秀珊,就属于一对会为了彼此努力奔向对方的情侣。
在他们两人身上,观众能看到属于那份年轻人相信爱情的那份美好与纯粹。
秀珊和王锐都是出身贫寒的普通人,他们为了未来能有更好的生活,去大城市打工人。
异地新婚夫妻,每一次见面要克服重重困难。
对于现在的打工人来说,生活本已经很难了,但是在影片中每一次看到两个人奔跑着相见都让人燃起对生活的期待。
——原来纯粹的爱情可以让人充满力量,即使生活再苦再累,见想见的人还是会用跑的,遇见喜欢的人时你的眼睛里是有光的。
看到他们一起在又破又脏的床上铺上漂亮的花布,看到他们在站台上大声叫着对方的名字,看到他们相隔千里通过打电话表达思念……让看电影的我感到内心被纯粹的美好填满了,非常轻盈,又清爽感人。
这份轻盈和清爽感,不仅仅因为他们年轻,更因为他们的爱情。
毕竟,生活中时常出现困难和挑战,难得的是身边能有与你并肩一起面对困难、共赴美好的人。
看这部影片就不得不提张子枫和胡先煦的合作了,之前《小别离》饰演青梅竹马,多年后,少男少女初长成,再次合作就演起了夫妻,给人一种青梅竹马终成正果的感觉,很奇妙又很欣慰(哈哈哈)。
走进影院看电影直接就是沉浸式欣赏。
但王锐和秀珊的故事能触动人心的关键,更在于两位演员细腻生动的表演,你会在影片里的细节里感受到两人不需说出口的爱意。
不论在看电影之前,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我相信看了两位演员的表演,都会被他们的爱情所触动。
尤其是张子枫饰演的秀珊,她落泪时的破碎感会让人跟着心疼,所谓优秀演员的情绪共情能力和情感传染力,可见一斑。
喜欢一个人,是心理上感到踏实和舒心,生理上想无限靠近。
异地恋很辛苦,但为了喜欢的人,一切都值得。
因为爱情,每一次穿过月亮的旅行,没有疲惫,都是生机勃勃,充满期待的。
这是爱人间一段名为“错过与相遇”的插曲,它经由银幕婉转于1996与2024,以干净清澈的穿透力,试图让观众捡拾起一路上遗失的美好。
提及“错过”,脑中闪过很多影像,有苏丽珍的叹息、有宫二逝去的最好年华,也有《向左走 向右走》中金城武、梁咏琪的终成眷属,《穿过月亮的旅行》的设定偏向于后者(向左走 向右走)。
两地分居的小夫妻——林秀珊、王锐——想要给对方惊喜,在中秋节这天选择以“不约定”的方式抵达对方的城市,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场写满错过的旅程,但观众知道他们一定会相遇,所以,我们等着他们的相逢时刻。
为了不让漫长等待变得枯燥,旅途中安置了几个解闷的小曲。
林秀珊遇见了仁科饰演的占座老板,被押解的犯人(冯绍峰)和他的恋人;王锐则全程上演了“人在囧途”,十足的倒霉蛋。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旅途中他们虽然不断错过,但彼此间的爱恋往事随着窗外的风景不断浮现,就好似他们从不曾错过,这种小浪漫式的时光交错,与1996这个老时间,一并勾勒出“从前慢”的影像,让观众重新潜入旧时光,打捞属于自己遗失的美好,或是一段与他(她)的绿皮车旅程,或是曾经的青春面庞互道衷肠。
错过喊停,相遇上演。
王锐手中的玫瑰只剩下片片花瓣、林秀珊包中的口琴也被挤变了形,但当它们被交付到对方手中,却好似有了淡淡的薄光,仿佛旅程给予它们的不是磨砺而是魔力,花会散落、琴会坏去,但爱对了人就能抵挡一切,这感觉就像被落在月台上的两只鞋子,在合适的脚上欢快起舞。
简单、干净的东西,反而最具穿透力,张子枫的脸庞和表演为这份简单干净赋形,当她看到王锐手中的花瓣,开心的说“玫瑰花”,那一刻简直晶莹剔透极了;相较之下,胡先煦在表演上则逊色不少,灵气稀薄到难以看到。
另外,赵小棠、吴宣仪这二位的角色,不仅可有可无,还显得与影片的质地格格不入,是为败笔。
质朴动人,我还蛮喜欢。
一对90年代从大山里出来打工的异地小夫妻,在中秋节这个中国人希冀着与亲人团圆的日子,想要奔赴对方的城市给他/她惊喜却在一天里往复三次一直错过,在阴错阳差相遇几分钟之后又要投入到生活滚滚洪流中去……小夫妻俩在一整天的火车旅途上,领略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也更加确认了对彼此的珍视。
主线剧情比较简单,所以编剧加入了大量支线内容,让林秀珊和王锐在各自往返多次的列车上遇到了很多人和他们的故事,消解了叙事的重复感和主角的无力感,充满的年代感支线人物和情节也让主线剧情更加可信,让主角的形象饱满生动纯粹可爱。
美术精致,摄影很棒,配乐真的太好了。
罪犯吹口琴和清洁工大叔成为皮鞋新主人这两段有意思。
五条人真的好有趣又适配。
张子枫和胡先煦好般配好甜但真的太像中学生谈恋爱了没有性张力🙃两位的表演自然生动,电话亭那段高光,眼神真干净!
最后相遇时交换已不复原貌的礼物简直就是现实版《麦琪的礼物》真挚动人!
在那个什么都慢的时代,花一天见一个人花一生爱一个人,对爱的执着对善的坚守对美好的向往可以在平凡的有时甚至暗淡的生活里开出希望的花,远隔千里也可共婵娟。
在这个光速向前发展的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但好像再难有纯粹的期待与向往,纯粹的爱情,纯粹的快乐,像快餐店里的冲泡高汤,没滋味更没营养。
咱就说过去的那辈人只是单纯,不是傻……
前半部分比较好看,拍摄运用了很多巧思,喜感、怀旧感都有了,犯人冯绍峰吹口琴那段的几个镜头特别好,像未写出的诗句。
难怪淘票票的积分能兑票。。。而且后来还降了兑换积分
我寄琴声与明月,随君直到广州东。
乏味,笑点也不高级,90年代的广东,普通人只能靠电话亭或一句诺言见面的年代,广州与深圳的异地恋让这对恋人的见面一波三折,但反复的波折间却磨灭了让人“好奇”的兴致,沿途遇到的“人”并没有为这个故事增色什么,最后电话亭戏看得出导演花了心思,但炫技之前还是需要有一个夯实的内容,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整体结构有种小说文本的感觉。最后,单拧演员部分称赞一下,已经献上了不错的演技!ps:在广州不会说“上”深圳,编剧可以补习一下地理
纯爱甜片,to the moon,and back,爱是相互回应的在坐火车的途中遇到很多人,生命交集的几小时,是对人生故事的窥探,失去左手的男人和美艳却悲伤的女人,文质彬彬的犯人,热衷于买彩票的男人...展现的只是人生片刻,但留下无限遐想主人公分居两地,火车就像之间的鹊桥,牛在这部影片里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很有灵性,就像牛郎的那头牛,帮助二人相遇相爱
看完我大概明白导演李蔚然的良苦用心了。影片故事发生在1996年,正好是他21岁的年纪,绿皮火车见人生百态,手持大哥大的业务经理,买彩票等着中500万的梦想家,被押送的凡人,感情失败的情侣,小偷和处理一切繁杂事务的列车员。每个人都有一大堆故事,可是那些人和故事都不重要,林秀珊和王锐在反复错过的火车上想的,念的都只有对方。可能是觉得00后对爱情和婚姻的变化太大吧,李导就把他年轻时间段普通人的爱情拍出来给大家看,并告诉观众,爱,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情,是情感的双向奔赴,是心与心努力的靠近。从前,时光慢,火车上的时间更漫长,看着向身后略去的景色,思念被拉得好长好长,把期盼挤得很短很短。对方在心里是重要的,想见,盼着见。这样的情感才是爱呀,如果你的感情和这样的爱不同,就请重新考虑那个人是能和你相伴终
男女主角一整部电影都在坐火车,我还在那里算,九几年,一个月工资三百,几块钱牙刷都说不舍得买来换的两个人一天内来回坐了8趟火车。花了296+6。更别提散的花,坏的口琴和丢的皮鞋。
看了十分钟不到,我就想走了,一直忍到了最后半个小时,我忍不住就走了,早知道第十分钟的时候就走了,大家看到烂片别停留,赶紧走,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否则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票钱已经打了水漂,时间可不能打水漂,不如陪陪女朋友逛逛街呀什么的,请的都是好演员,演技都在线,就是那个编剧编的那个台词呀好尬的,还有李导,我不想说什么了,希望李导下一次的作品能有所进步
太离谱了,又不是生离死别,拍的这么磨叽,火车上碰见的每个人都奇奇怪怪的,故事都是两句带过,完全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人物扁平严重,90年代的小工人哪有这么多的无聊的情情爱爱。
主要的问题就是来来回回几趟火车看着太疲惫了。又不是大家都没坐过火车,普通人坐个火车哪有这么多精彩故事。而且两个人来回导火车费用不菲,也不符合两个人节俭抠门的人设。虽然第二天一早正常上班是那个年代的正确选项,但是现代人会一眼觉得,不行就旷一天班呢?小胡和子枫妹妹的少年感让纯爱变得顺理成章,袁文康虽只出场几分钟却颇有味道。弹幕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部电影在讲什么,我觉得是在讲双向奔赴啊。就是那种很多人都不曾拥有过的双向奔赴。他爱你,你也爱他,你们都有感觉到被爱,都愿意为对方毫无保留的付出。无论任何年代,这都是一种求之不得的稀缺品。对大多数人来讲,你可能存在于一段亲密关系之中,但你不一定有爱情。
好看!非常纯粹真挚的一部电影,看完满心感动也有点为他俩难过,这么难才能见到对方一面,贫穷的人连惊喜都给得异常艰难,好在他们还有爱和勇气奔赴彼此。张子枫表情细节处理的真好啊。那头牛牛你俩必须带回家养着!全场居然只有我坚持到了最后拍到了那个月亮!配上那首歌好有意境。
演员演的还可以 改编不够好。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这句诗是电影最好的注解。
双向奔赴,双双错过,都是月亮惹的祸。
洗钱 绝对是洗钱
难看死了,男女主演技生硬,满满的性缩力,故事俗套且无趣。
同龄人里演技最好的两位,竟然还这么有化学反应,难得。演员有灵气,导演更有灵气,拍得像首浪漫的散文诗,但又好在不做作,有人味儿。
电影结束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一直在想象他们结束异地后的生活,秀珊不用再睁着眼等闹钟响,他们不用靠着电话来传递思念,每天都可以相拥,最后的结局一定会是这样的,才配得上异地恋这段时间的一切难熬喝忍耐。
改编迟子建《踏着月亮的行板》,改编特别遵从小说文本。但电影质感也蛮强的,特别喜欢牛大哥的设定,它让两人结成了缘份,通人性的设定又让两人在这个团圆夜得以团圆,这其实是特别美好的浪漫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