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上是一个基于家庭伦理剧的框架,因为回避了底层苦难的叙述视角,靠单纯家庭矛盾的叙事驱动力上是不足的,之前导演参与编剧的少女哪吒里那种荷尔蒙乱窜的少年感和情绪爆发力已经基本不在了(那个电影空想矫情造作文青病的问题另说)。
也不亲嘴儿也不表白,纯纯的校园恋情就是很没有说服力,穿着衣服一起跳水那个片段,并不真实,像是梦境。
我理解的其实那就是情侣偷欢行为的隐喻。
因为拍了也不过审,导演是不是会觉得呈现校园恋情很束手束脚的。
家庭亲情如何会成为一种近似禁锢的羁绊,听障大概可以隐喻亲情之间日常沟通的失效。
为什么最亲近的人无法彼此理解,沟通的无效是怎么造成的。
这是个问题。
据说每个人能和父母成为一辈子无话不说的密友的最后机会,是在青春叛逆期。
如果在这个时期不能建立亲密沟通关系的话,余生可能都很难再修复。
东亚人隐忍含蓄,并不擅长家庭内部互相的个人情感表达,表达喜欢表达感谢表达委屈表达鼓励。
传统家庭伦理对个体的某种潜意识惯性压制,似乎具有一种难以摒弃的原罪意味。
剧作总体上比较弱,校园恋情有点超纲不能猛铺,家庭矛盾纠纷也是很顺拐,章宇表演有点用力过猛之嫌。
打完官司最后半小时直接就是配乐鸡汤mv了,导演可能是预算充足,就是放弃叙事直接躺平了。
五一档到此为止吧,快要生无可恋了。
独一无二:5.8分
听一万种声音,只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电影开头充斥着灿烂的阳光,节奏轻快,我感到大事很妙,瞬间觉得稳了一半。
很多关于聋哑人群体的电影,习惯于撕开他们的伤口,展现苦难。
但是我认为他们与我们并没有不同,甚至比我们更加乐观和坚强。
看完电影有幸和导演面对面交流,他说拍摄前做过田野调查,所以电影里面有很多生动的细节,让我更加入戏。
比如哥哥受伤的耳朵,哥哥写字歪歪扭扭,甚至不正确比划等等。
全程哭了八九次,我恨!!!
但同时也称赞王沐作为男导演怎么能拍出这么细腻的感情!
超级细节控的处理,完全共情,而且呈现的视角很有意思,女主是超级懂事的存在,成长的困境必然存在。
但是电影从残障家人的角度,同时延伸到聋人文化,这样的家庭必然经历很多辛酸。
但是幸好现在变化很大,生存环境好了,女主也更擅长表达爱。
关于离家和回家,俞延的名字。
导演也有其对应的解释。
电影很有烟火气,取景在武汉,选择鱼杂这样的闽南餐厅也都是有理由,并且有人物生活轨迹作为支撑。
再次给导演点赞,他还是编剧之一,我哭死~大荧幕放大了所有细节,所以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观察好像大家都是素颜,非常棒,即使这样,张婧怡和蒋勤勤依旧是美貌行走机,超级好看的。
还有一些其他美好的片段,比如:在日出时女主跳水那段绝美~女主边比手语边唱歌的画面,最后浪漫的全场共舞~有人问导演明天上映有怎样的预期,预期的客户群体?
导演说没有什么具体的预期,但是希望关注这样一群特殊群体,非常有意义,以及他认为适合每一位观众,不分群体!!!
他说的太对了,总之来自自来水的按头安利,绝对不会失望!
本片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给观众们呈现了一个听障家庭中关乎爱与梦想交织的感人故事。
本片不仅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听障人群的日常生活,还能引发我们对家庭、梦想和个人成长的深刻思考。
作为家里唯一的 “听人”,喻延自幼便肩负起家庭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她的生活被家庭紧紧缠绕,但自己又时刻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与向往。
这种家庭责任与个人梦想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全片的核心矛盾。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喻延遭遇了重重障碍,尤其是家人的依赖让她难以割舍。
家庭中的各种突发状况一次次将她拉回现实,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喻延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片中对于亲情的刻画也非常感人。
尽管一家人几乎都无法听到声音,但他们之间的爱却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和深情的眼神互相传递。
尤其是在法庭上,一家人共同捍卫家庭的场景,将亲情的力量展现得极致。
这种无需用言语表达的默契,让观众们看到了亲情的伟大与坚韧。
片中各个演员们的出色表演都为角色赋予了极其鲜活的生命力,他们对手语的熟练运用和对角色情感的细腻演绎,让观众们仿佛走进了真的听障家庭。
但本片在剧情的推进上,给人一种非常仓促的感觉。
还有一些情节的转折略显生硬。
支线剧情的展开也不够充分,让很多角色的动机行为缺乏足够的铺垫。
本片在向观众们传达:无论生活遇到多少困难与挑战,只要心中有爱和梦想,我们都能勇敢地前行,找到属于自己 “独一无二” 的人生。
超出预想的好看!
而且后劲很足。
从一个17岁女孩子的角度,讲述的不仅仅是“成长的烦恼”,还有更多的是让你可以反复思索的那些人生小火花。
什么是家庭,到底是拖累你的负担,还是支持你前行的力量;究竟谁是弱势?
身有残疾的听障家庭的3口人,还是活在3+1的唯一一个健全人?
面对人生的磨难我们真的就必须被动地挨下去算了?
还是我们有真的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最后在经历了一切后再回归原点?
幸福与不幸应该如何定义?
其实我真的思绪万千,想了好多,我试试看,能不能先整理出一点点完整的想法哈!
写到哪里就算哪里吧。
1“幸福与不幸”国内最近几年有很多以听障人士生活为题材的电影,进电影院前,我本来觉得这个题材应该多少有点“重”而且比较“苦情”。
但电影整体感觉即温暖又美好,而且我最后还被温暖哭了!
哎,眼浅。
原本听障是生理缺陷,按照常理,应该是不幸的,但一场电影看下来,我还挺喜欢这一家人的,而且在我的内心标准中,这是绝对幸福的一家!
首先老爸老妈恩爱,并不是传统的正襟危坐的那种父母,父母关系好是全家幸福的基石!
内敛而腼腆的哥哥,属于闷骚型“安静的美男子”,还有充满活力的妹妹——女主喻延,她是他们全家的耳朵和唇舌,解决全家对外沟通的所有问题,独一无二也必不可少!
而且他们家还有一只狗!
虽然狗子话不多,但有狗成员的家庭绝对是幸福+1的!
当然,关于电影里“家庭幸福”感,我觉得不光是来源于4个演员和一只狗的表演,电影在其他地方也暗暗地下了不少功夫。
我自己是个画画的,所以我对色彩光影比较敏感,仔细留意下,大多数和“家”有关的戏,色彩都特别温馨美好。
(又或者因为题材本身是聋人的无声世界,所以某个程度上来说,所以电影里运用了更丰富的色彩和氛围光影,让我能感受到了不同层次的细腻感情也说不定哈。
)比如喻延在房间里和同学练习发声的那一段,当火车经过时,(按照普通人的理解,其实住在靠近火车的地方,大概房子会经常挺吵的吧?
)突然房间里出现了美好而温暖的光线,婆娑而缓慢流动的色彩和光影下,一对少男少女被笼罩在浪漫而安静的小屋中。
又比如:不光是妹妹喻延的房间,他哥哥的房间从荧幕中轻轻划过,都有一种温暖而内心安宁氛围。
而这种美好的光影也存在于她的小家的各个角落,映照着家里每一个人。
温暖的颜色乎就代表着这个小家庭的整体情绪:温暖、安静、让人觉得有着某种浪漫的美感。
所以电影从头到尾,虽然充满了少女的烦恼,却也渗透着整个家庭幸福的温馨与美好!
2、如何定义“弱势”我看过不少以听障人士为题材(应该说是为主角)的影片,但以听障人士的家人为第一视角的电影,国内啊,真的是很少。
在普遍的社会价值里,我们都认为:“身有残疾的人,身残志不残,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这句话听着像一个口号一样,对吗?
我们大多数人都幸运的自己不残疾,而且幸运的身边没有听障家人。
所以我们的口号空洞而说的舒舒服服,轻轻松松。
而真正拥有听障人家庭的“家属”这一身份,并*不*好*当!
电影里一开始就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他们一家三口是“聋人”(而不是聋哑人,他们并不哑!
)相对他们而言,我们所谓的不聋的人,是“听人”。
对于听人的我们来说,我们只知道他们弱势,他们用手语比比画画沟通。
但这些“聋人”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和家人才知道。
作为家属,这种艰辛中,有时候受得“夹板气负能量”甚至更多。
算错钱段就特别明显:其实真正算错钱是老妈,她能感受到的客人的怒气,来自于客人不开心的表情,快速的嘴唇动作,以及并非手语的挥动的双臂,她能感觉到“出事了”却无法判断清晰是什么事,如何解决,这个使她焦急。
和妈妈比起来,身为听力健全的女儿,积极的处理问题,给客人打折,解决纷争,并劝老妈别生气的同时,她直接面对客人的气势汹汹的语言攻击,特别是当客人在恶言恶语中加入对“聋人”这一身体缺陷的攻击。
身为一家人,你会听在耳里,气在心里,因为普通人无法理解“聋人”的痛苦,可以言语攻击,但聋人自己也听不见,所以身为家人,“帮助残疾人“这句口号中的实际功能,更多了一层是“夹板气的中间那层吸收负能量的海绵”。
又比如:老爸开车听不到喇叭会被人开着车窗骂,作为爸爸就只能莫名其妙并不予理会,而具体听到对方骂人具体内容的却是听人的女儿。
再比如:回忆的隧道中,因为哥哥的听障而兄妹俩被同龄人欺侮,在那段阴暗潮湿的隧道中,哥哥的记忆中伴随着身体上被拳打脚踢的痛苦,而“听人”妹妹的记忆中同时伴随着“小聋包”“小哑巴”等侮辱性词汇以及惊吓与迷失不知所措的情绪。
诸如此类,其实女主喻延作为残疾人的家属,她所承担的桥梁任务并不轻松,在健全人的社会体系中,残疾人是“弱势”群体,而喻延在三比一的聋人家庭中,健全人的她却也是“弱势”!
她的家人既不能理解音乐带个她的快乐,也不能理解“排练”是什么,更不能体会到在“聋人”与“听人”的沟通纷争中,喻延默默接下的有声的语言带来的负能量。
而且这种“弱势”是夹在两个群体中的,反被两边都忽视的“弱势”。
因为所有人(健全人)都认为“帮助残疾人”是她与生俱来的责任!
而她的家人也觉得她是这个家庭里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窗口。
反过来,夹在中间,她才是个人感受最感到被忽视的人,因为她只有责任和义务,却少了选择自己梦想飞到远方的自由……所以作为唯一的健全人,她就必须要“懂事儿”,“顾家”,甚至放弃做自己……我想所有人都有过青春的叛逆,觉得家里的父母无法理解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感到无法沟通,恨不得马上飞向远方,但喻延对音乐的追求却更加困难,音乐带给人的快乐要怎样和聋人的父母解释呢?
为了他们世界里完全不存在的东西而让他们来支持自己,这个问题比不同人和父母的代沟更加难解。
同时这种自我的追求,还需要带着放弃照顾家人的责任的内疚感,这个和传统意义的“懂事”“顾家”是唱反调的。
说到唱反调,突然想起电影里另外一个角色:叔叔
叔叔在整个故事里看似最“反面”的人了。
叔叔也是从小在父亲以及哥哥都是聋人的环境里长大的。
他和喻延是同病相怜的“弱势”。
只是叔叔主动做了反向的选择。
他选择放弃。
叔叔出现的第一场和哥哥对话的戏,就是“手语我忘了”,(真的忘了么?
后面看到父亲视频那段,明显叔叔脸上的眼泪绝对表示着手语的每个字他都没忘。
)叔叔的表现,代表着他主动放弃了这个“家属”的身份和责任。
叔叔说:“我离开了,这有错吗?
”人生本来也不是判断题而是选择题,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这份重任本来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扛得起的。
喻延和父母“吵架”这段,明显宣泄的真实的感情,其实和他叔叔根本就是如出一辙,在一个三比一的家庭里,“听人”的她才是弱势。
在外你需要维护他们,保护他们、帮他们沟通,在内需要放弃自己而成全他们,同时他们并不完全理解和知道你为他们都承担了些什么!
不是他们要求你这样的,也许只是习惯了这样……大家都习惯了你的存在和付出,所以才更觉得自己被忽视。
我特别喜欢喻延骑自行车那一段。
那一瞬间她“放手”任由自行车慢慢前行,看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和快乐。
这个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的,在她的特殊家庭里,她不敢放手,也无法放手,反而当她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写歌、弹琴、排练和有共同爱好的男孩子一起跳跃、摆脱地球引力几秒钟……她看起来更像个17岁女孩该有的样子。
这个矛盾重重的女孩让你觉得她更可爱,也更真实。
3、面对人生的矛盾与磨难我们真的就必须被动地挨下去算了?
片头一开始,伴随着红头发的喻延的登场,对白中传来喻延对于两个自我的矛盾,以及对于人生成长中的矛盾与磨难应该如何应付的理解,,我很惊讶的发现,她的哲学居然是:挨过了这个,熬出头,还会有下一个!
我当时就想:妈呀,这姑娘也太……负面了吧?
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我开始理解她的困境和作为17岁拥有梦想的女孩的那种矛盾,一直到她再次走进记忆的隧道,带着儿时的自己,大步迈出走过那段痛苦而悠长阴暗的记忆,耳边传来她的自言自语:我们总要尝试着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一次,哪怕也许最后我们还会回来。
人生有些东西我们无法选择:比如你的父母,你的名字,不管你喜不喜欢,想不想要,都由不得你,但是……你想过怎样的人生,却是可以选择的!
当喻延带着那带黄橘子,以及一家人的祝福奔向远方参加音乐考试,我就在暗暗的想:“小姑娘,好好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等你经历了风雨,也许有一天你会选择再回来的。
那个时候人生的选择就在你手里,那个时候你就会知道:人生路从来不是直线,而是螺旋上升的曲线,就算你再回来也不是原点而是另外一个高度的这里。
我会像你的家人一样祝福你、支持你的。
”最后,我觉得这个影片里的两首歌特别好听,一个是女主喻延写的那首,电影里反复出现了跟多次,另一首就出现了一次,是她的男同学坐在音乐教室的钢琴前独自弹奏的那首。
我虽然早就过了17岁这个年龄了,但那种青春年华里历经风雨等待彩虹的心境,我想人不管多大都是共通的吧?
过两天打算好好找找这两首歌,歌词再重新认真读读。
人啊,有时候需要给自己主动灌点正能量,才能继续前行,真的
观看《独一无二》这部电影之前,只知道这是一部讲述听障家庭的影片,翻拍自2014年的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2021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健听女孩》也翻拍于此。
这两部电影在某瓣都获得了极高的评分,可惜我都没看过,便也好奇,珠玉在前,《独一无二》会被拍成什么样?
.本以为会是部苦情戏,结果画风出乎意料的轻快,暖心又治愈,观影中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
映后听了导演的创作分享,我对《独一无二》这部电影的感受只有6个字:用心走心入心。
.用心要将文化背景不同的法国电影进行翻拍我想还是很有挑战的。
导演的本土化改编做得很好,影片中生活的琐碎日常,传统家庭的矛盾和东亚家庭不善于表达的通病都让人很有共鸣。
.最让我喜欢的是电影没有利用苦难刻意煽情,也没有站在高点进行说教,而是用细腻轻盈的笔触描绘出听障家庭的普遍困境。
新增的叔叔故事线更是将CODA的身份处境自然真实的呈现出来。
这种对特殊群体的平视和尊重让人很舒服。
.尽管影片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本片的用心肉眼可见。
.走心饰演聋哑人士全程手语表达本就对演技的考验难上加难,但每位演员都将角色诠释得恰到好处。
尤其是一家人手语吵架和哥哥跟妹妹学习发音等几场戏,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面部表情和眼神戏,都让我看得入戏,演员和角色完全融为一体。
从手语表达的熟练程度,看得出演员们的表演都很走心。
.不得不说陈明昊,蒋勤勤,张婧仪和辛云来的家庭组合真的是天选一家人,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这个特殊家庭旺盛的生命力,本片在角色选择和配置上也很走心了。
.入心影片的真实感和共情力让观影过程充满了沉浸感。
笑点很多,没有刻意设计的包袱和台词梗,但就让人忍俊不禁。
例如白客饰演的顾不上,每一次出场都自带喜感,大脑尚未反应就笑出了声。
.泪点也很多,眼泪会不自觉流出来。
最打动我的是陈明昊法庭上那一场无声胜有声的表达,充沛的情感宣泄,强烈的情感浓度,虽然知道有戏剧化加成,但就是控制不住眼泪的喷薄汹涌。
坐在我隔壁的小姐姐早已哭成了泪人,却还好心的递给我两张纸巾擦泪。
.章宇的演技也颇入我心,他带给我的感觉不是在演角色,他就是那个人。
.这部电影就像一条涓涓细流,通过眼睛流入我心里,滋润了一方心田。
或许很多年后记不清电影内容,但忘不掉被流淌过后独一无二的感受。
很感人又不会太沉重的电影和妈妈两个人去看的,吃完午饭去看原本担心会很困,但是电影好看到完全不会让我犯困。
女主角一家四口,只有她是健全人,父母哥哥都是聋人,她是家庭对外沟通的桥梁,其实很担心会是那种色彩很黑暗的电影,但其实还好,爸爸妈妈会保护家人也会彼此逗乐,他们前期没意识到自己会依赖女主角,让还是高中生的女主角承担很多家庭压力,后期通过爷爷房子的遗产争夺案理解了健全人在这样的家庭里的苦,他们开始不再过度依赖女主,支持女主学音乐,走去看外面的世界其实故事不是很新颖,但是总有有趣的地方在,哥哥和小狗真的超有爱!
然后我在电影里get到欧阳娜娜了,虽然出场不多,但是真的是很善良亮眼的女生女主在电梯里靠在厢壁哭泣的时候我也哭了,真的太委屈了,其实都知道生活怎样都能过,但也会很想出去试一下别的生活啊,那一段真的太难过了,我很能共情,我想起我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很难过,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坐在地上,靠着衣柜无声地哭,因为我不希望家里人因为我的事情担心我第二次我哭是看到女主上台唱歌,给听不见歌声的爸爸妈妈哥哥打手语的那一段,很美好很温暖也很好哭,特别是爸爸妈妈哥哥手掌叠着手掌抚摸在会场的音响感受喻延歌声带来的振动时,我在想真好啊,声音带来的振动其实也是感情联系的一种方式吧。
看完电影跟妈妈一起走回家,她说她也看哭了几次,没想到这么一个看似很青春的电影竟然还能挺感人的PS:我觉得那个男同学不穿校服就还挺好看的,比如穿常服去喻延家里找她排练的那一套就好看。
当然还是哥哥更帅嘿嘿来福真的是很可爱的一只小狗!
(也许是大狗?
——涉及部分电影剧透跟吐槽,有准备购票去看的盆友建议绕道。
完全就是吃了残障电影的市场福利,预估豆瓣评分,不至于6以下。
毕竟大纲和剧本摆在那,不至于低的离谱。
但是老实说,好难看啊……上映之前,老早就开始注意预售了。
抱着对残障家庭面临的生存困局以及聚焦东亚家庭儿女角色的探讨的立意而对影片充满期待的,但看完感觉白白浪费我晚间和电影票钱。
(凌晨一点左右结束和室友骑着电车冻的瑟瑟发抖,也不知道哪里忽然刮过来的大风。
)我对这部影片最中肯的评价有,五一撤档真的是明智的,不然要和《苍茫的天涯》《人生开门红》……一起争垫底。
上一次把我尬在电影院的还是《人生开门红》……ps:独一无二跟开门红比还是优秀的。
翻拍好歹还有演员演技和剧本大纲坐镇,五一档的《人生开门红》史诗级一坨大的。
话说回来,不理解明明非常好的题材,非常动容的亲情关系拍出来居然是这样的。
韩剧原创剧本尚能拍出《苦尽柑来》这种绝世好剧,然而国产编剧真的翻拍也已经废物如此了吗?
翻看豆瓣评分,很多虚高分数的,都在夸催泪,但我泪点平时巨低的一个人,面对这种假假的大团圆试的结局真的流不出来半滴泪,就像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结尾——公主最后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转折处过度的非常童话般突兀了,法庭那一段我真的……(此处省略一万字)抛开法庭那段,我觉得所有转折都没有很好的铺垫一下,没看过原版也能够猜到七七八八的剧情原因不是编剧导演多牛,是剧情太俗套了!
除了张婧仪电梯里的哭戏很让我动容以外,所有穿插的CP感情线都尬的我原地起飞。
比如槽声最多的,莫名其妙父母亲昵的戏份,跟来看的朋友甚至不敢扭过头来笑。
蛮正常的一件事情,拍的愣是这么突兀。
明白导演想突出温情和喜剧,但是未免有点太自负跟极端。
油腻跟不适的镜头,清爽点交代不好吗?
以及辛云来和欧阳娜娜的戏份也把我看的一愣一愣的,面对残障群体的情感需求我觉得是一件非常稀疏平常的事情。
却拍的似实似虚的,硬凹一种纯情纯爱路子,在电影本身要展示的现实叙述的镜头之下显得尤为割裂。
整体弥漫着一股道不明白的一种奇怪。
关于辛欧的cp线,我始终认为,生活是没有太多的巧合邂逅。
即便是有,也不应该存在偶像剧形式的表达……当然,搬入荧屏的叙述适当加入艺术成分修饰这无可厚非,但也适度。
非常显然导演编剧是没有把握好度的叙述。
奇奇怪怪,一部分观众很不吃这一套。
另外吐槽下,内娱摄影师真的很不擅长拍爱情偶像路数的镜头。
一到运镜晃晃悠悠咱也不懂究竟想干嘛啊[捂脸],看张婧仪Cp线的时候前面一切还算得上正常,忽然开始走癫癫路线。
忍不住跟同行的朋友吐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当不了偶像女主。
(太癫傻了,感觉喝二两二锅头我都干不出来这么蠢的对话和行为。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究竟是我对这部影片期待太大而怒打一分豆瓣差评,还是真的就没什么内涵的垃圾翻拍见仁见智。
三星/7.0差强人意。
几乎所有的动人都来自原版《贝利叶一家》的文本,虽然本片的煽情部分拍的还算比较自然不生硬,但是确实不能因此给太高分数,因为本土化改编还是不够尽善尽美。
影片叙事主题过于散漫,女主学音乐、叔叔打官司、父亲治病、家庭矛盾等多条故事线没有做到并行不悖而是相互抵触,给人一种跳脱的观感。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有几场戏还是比较动人的,例如父亲的法庭陈词、最后的演唱和送别,一方面归功于演员的表演功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创作者的温情。
可惜相较同类题材的《不说话的爱》,本片对听障人士困境的展现实在太肤浅化和想象化甚至短视频化,女主的部分中和男同学那条线也相当尴尬,不及原版。
演员中陈明昊和章宇实在太好了,白客蒋勤勤辛云来也挺不错,张婧仪有点进步吧,作为主角差点意思但是表演很真诚。
总体而言有触动,但更多是失望。
勉强七分。
2023年,首作《温柔壳》上映前夕,导演王沐接触到法国影片《贝利叶一家》。
一个出生在聋人家庭中的听人女孩,拥有绝佳的音乐天赋和歌唱梦想,但作为长期以来家庭与外界沟通的桥梁,选择追逐梦想就意味着要离开家人,这是女孩需要面对的成长,也是这个特殊家庭需要共同经历的转变。
影片所呈现出的人物关系和家庭氛围吸引了王沐,对聋人戏剧中“视觉白话”的进一步了解,让王沐在极致的肢体表达里看到一种新的可能性,电影《独一无二》由此而来。
但是,改编并不等于可以将故事直接移植,王沐延续了《温柔壳》在剧本创作阶段采风调研的工作方式,从聋人群体的真实工作和生活中汲取素材,最终让《独一无二》以明媚、温暖、治愈的故事描摹一段成长之路,通过一个特殊家庭的喜怒哀乐传递出更具东亚普世性的意义。
01.去特殊化与本土化与原作相比,《独一无二》通过听人女孩喻延(张婧仪 饰)的视角塑造出更丰满的其他家庭成员,最鲜明的莫过于对妈妈周琳(蒋勤勤 饰)这一角色的改写。
《贝利叶一家》中的妈妈是先天聋人,但在《独一无二》中,王沐让妈妈在儿时以近乎残忍的形式自主选择成为聋人,这背后有真实原型所依,“我一开始也会觉得很残忍,但后来发现她并没有把这段经历当作是苦难,反而是一种坚韧。
”借由妈妈周琳,王沐有意传递一种与惯常视角不同的价值观,“她不需要任何同情,尽管现在无法听到女儿的歌声,但只能听不能说会让她更加痛苦,瞬间的疼痛虽然有代价,但也让她获得了更好的生命。
”我们总是习惯以正常人的立场想象残障人群,但身体上的残缺有时未必等于苦难和自卑,就像哥哥喻周(辛云来 饰)努力追求心仪的听人女孩(欧阳娜娜 饰),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聋人就畏手畏脚,一家人的幸福和烦恼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
去特殊化的表现方式使影片更能打动人心,这也是王沐所希望的“尽可能用他们的故事去表达更多关于家庭、关于爱、关于责任的思考。
”新角色小叔喻志成(章宇 饰)则代表了家庭的另一面。
同为聋人家庭中的听人,喻志成所处的成长环境更加“传统”,父亲(黄建新 饰)作为聋人在那个年代所经历的苦难是无法想象的,而感官差异让二人呈现出一种更加极端的“中式父子关系”,但王沐并不愿意把喻志成的选择归结为“原生家庭的冲突”,那更像是情感表达的失语。
同样可以想像,喻志坚(陈明昊 饰)正是目睹了这种亲人之间的隔阂,才会在自己的家庭中用肢体肆意表达爱。
“我觉得父母在孩子面前表达爱和亲密是很重要的,爱意会延宕到孩子的性格中,一个有爱的家庭遇到再多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
”在王沐眼中,三代人之间情感关系的变化“既是个体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
02.互为镜像,爱之必要王沐坦言,喻志成这个角色最初是相对脸谱化的,就像常规商业片中的反派,但当王沐意识到喻志成和喻延的境遇几乎一模一样,他们二人是一组镜像关系,喻志成的人物形象就一直在做调整,直到影片开机前才确定下来。
“喻志成代表了喻延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一种完全相反的可能。
”或许对大多数观众而言,喻志成最初的选择更容易让人产生共情,就像《温柔壳》中白客饰演的戴河,作为特殊家庭中唯一健康的那个人,与家庭的紧密捆绑似乎会让自己的人生失去很多可能性。
对此,王沐认为“之所以能够共情,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父母的要求远比对外人的要求苛刻得多,但实际上他们的爱远比我们感受到的要多得多。
”其实喻志成和家庭和解的方法一直存在,只是长期以来被他和父亲忽视了,那就是家庭中直白的表达和沟通。
王沐用大量近景和特写镜头来表现喻延一家人之间的互动,因为聋人只能通过“看”进行交流,不必受到周遭人的影响,手语的语言逻辑也让“对话”更加简洁有效,这是听人世界很难实现的纯粹。
因此,当喻延向父母坦白自己的音乐梦想时,妈妈的第一反应是“我支持你,但你不能骗人”。
在喻延将心中的委屈全盘托出时,父母和哥哥也很快意识到需要放手让她奔赴属于自己的人生。
不吝爱意、有效沟通、彼此理解、互为后盾,这个在生理层面不健全的家庭,却呈现出心理层面理想家庭应该有的模样。
从这个角度来看,喻延用自己的行动治愈了喻志成,“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反哺,让他重新认可家庭、回到家庭,所以喻延这个角色的力量是庞大的。
”
03.人不必被界定影片结尾处,喻延回到隧道,带走了小时候被困住的自己,王沐说,“困住她的是责任,因为她爱她的家人,为此主动付出了很多牺牲和代价”,小喻延的离开并不意味着她要彻底脱离这个家,而是她不必给自己强加过多的责任,“她依然可以爱她的家人,她的家人也依然会继续爱她。
”喻延不必为责任所困,就像创作者不必被风格所限。
从《温柔壳》到《独一无二》,王沐似乎已然成为特殊人群的“代言人”,但他只是觉得这些人身上“有很多触动自己的东西,愿意为他们去书写”。
对于每一部作品来说,如何处理人物关系,如何选择呈现方式,更多是由故事本身决定的,就像在《独一无二》中,王沐剥离开原作的主角形象,选择张婧仪出演喻延这个角色,正是看中了她与角色的适配度与可信性,“这对整个故事而言是很重要的一点。
”王沐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固定的导演风格,只谈偏好的话,他更倾向于“对人的塑造”。
比如用完整的镜头呈现演员的手语,“这是拍摄这个群体必须要尊重的规则,不能为了照顾听人观众的习惯,而损失他们语言的完整性。
”此外,也要“尽可能找到符合人物成长环境的视听方式”。
《独一无二》整体的影像风格较为平实,因为“不能用那种形式感很强的镜头去拍这样的家庭,那是不匹配的,炫技的影像只会抢夺这个群体的话语权”。
但是,王沐也会在质朴中寻找一些不一样的可能,比如喻延和童明生(陈昊森 饰)在天台探讨宇宙速度的段落,“这个瞬间是梦幻的,是喻延在17岁成长路上的一块糖,所以我们在画幅上也做了一些改变,告诉大家这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时刻。
”王沐透露,自己的下一部作品将跳出当下所谓的“风格”,就像喻延一家共同经历的成长,王沐也在尝试更多可能,因为“人不必被界定”,故事和角色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独一无二》编剧、导演 王沐(受访者供图)首发:益起映创-益起对话丨专访《独一无二》导演王沐:爱可以治愈一切
故事整体的氛围是真好啊,虽然之前看了点repo说不苦情,但我其实一直都有点忐忑,看了之后才发现repo诚不欺我!
不仅不苦,还很温馨!
很好笑!
贼喜欢喻延和家人们“鸡飞狗跳”的日常,主打的就是一个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笑点会怎么出现。
冰箱漏水,一家人因为到底是谁的错开始争执,就当我以为大家要吵得急赤白脸不欢而散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堪比火影结印现场的手语吵架,明明该紧张的剧情,但三个人复杂又充满节奏感的手语自带喜感哈哈哈,吵累了妈妈直接一巴掌切断交流,喻延更是直接闭眼下线。
还有医院里喻延精简版翻译医生专业术语的那段,我的老天鹅她到底是怎么做到如此nb的化繁为简的,医生一通术语说的嘎嘎专业,嘎嘎复杂,她一句“很严重,得治”就完美概括,你说她对吧,那么大一段她五个字就翻译完了,你说她不对吧,医生说的也确实就是这么个事哈哈哈哈哈 但真正打动我的是轻喜氛围下的温馨和治愈,好多情节都好戳我啊。
处在青春期的喻延敏感又拧巴,很多个瞬间她都误以为父母并不在意自己,但在她没看见的角落里,全家人都在默默地爱着她妈妈虽然听不见,但为了不错过喻延的成长,哪怕用语音转文字的方式,磕磕绊绊的听老师说话,也要去开家长会,在家长会上,老师说话的时候所有家长都是抬头听,只有喻延的妈妈低头认真地看着手机上缓慢转出的每一句话,小心翼翼又认真的样子,是爱最美好的样子爸爸虽然嘴上说着希望喻延能考本地的学校离家近一点,但在知道她喜欢音乐想去大城市的时候,也会全力支持她的梦想,那架最贵的电子琴,也是家人爱的载体哥哥的爱也是一样,知道她早上不爱吃饭,就把自己吃完的碗换给她,让她不被妈妈唠叨,知道她担心家里又想追梦,天生聋人不会说话的哥哥,亲口说出了那句“放心飞,家里有我”,音节是模糊的,但爱是震耳欲聋的一家人去听喻延唱歌的场景同样记忆深刻,一家三口坐在台下,虽然没有人能听见声音理解音乐,但他们看见喻延享受快乐的眼神就已经觉得万分幸福了把手放在音响上,用震动在心里描绘喻延歌声的样子更是把爱说的好大声www 此时此刻打下这些字的我还是觉得很感动,电影里这些从日常生活里提取出来的片段,每一个都那么好笑又温暖,一部剧情片,一次对爱与家庭的深刻探讨,短短两个小时能把家人与子女之间从不理解到双向奔赴的故事讲得这么生动有趣,导演他真的配享太庙呜呜呜
剧组好穷……感觉还是演的不尽人意,总之前半部分节奏很催眠。
因为金艺琳看的,剧情嘛就是老套的召唤灵体自食恶果的故事
复活吧我的爱人
给没看,但想看
……不幸的是女主,女主应该把自己除掉,才会有幸福,真的无语,姐姐也很善良,继妹也很善良,喜欢女主的那男的也很善良,怎么就遇见女主这种人了,自私自利。
电影质感有,但剧情不怎么样,感觉又有点太小成本,不太推荐!感觉有穿帮镜头,前面仪式开始前地上新弄的逆五芒星,然后附身开始后地上的逆五芒星突然就没有了!这种一个场景60分钟基本不换地图的电影,虽然用液体弄出的阵看着确实更加有恐怖诡异感,但导演用这种方式弄的一个阵,不能马上把故事拍完还要设计用这种方式弄地上的五芒星也是无语了~
烂出天际。可以打负分吗
前几天在韩国时,去看了这个电影。果然不该大晚上看恐怖片,害怕www但我以后应该还会这么做。主打一个 害怕但爱看w
莫名其妙,神搓搓的,没啥看事,老套的剧情。
一般,开头感觉还行,后面落入俗套,太多恐怖片的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