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笑话:截止2024年11月27日,《816》在大陆地区上映39天的总票房仅为81万人民币,而其在台湾地区的票房为5800万新台币(约人民币1381万)大陆票房刚好是台湾的零头。
AI告诉我其票房不佳的原因可能受排片(排片低且场次多在非黄金时段 )、片名辨识度等因素影响,但对此我保留意见,同样是绝症题材,同样是片名辨识度问题,同样是排片问题,《我们一起摇太阳》(甚至还提前下架)仍取得了2.75亿人民币的票房。
如果你跟我一样都看过两部电影,不知道你会不会跟我得出一样的结论:中国大陆的票房不仅生病了,而且还得的是绝症。
说实话,这两部电影都有各自的问题,但我真没想到《816》的票房能差到这个地步,它的观影体验明显是要好过《我们一起摇太阳》的(导演前半段对女主的“骚扰”和后半段对其病情的忽略让人觉得非常不适),反正我是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的。
但对于《816》,除了160分钟的时长让我稍感不适之外,片中无论是情节还是表演都让我觉得棒极了,尤其是这电影笑中有泪的节奏,看之前明明知道这是一枚催泪弹,但看得时候还是能笑的出来。
我曾经嘲笑过《我们一起摇太阳》在流媒体平台上线后一堆“欠一张电影票”的弹幕,但对于《816》我也想说:“我欠你一张电影票”。
最后,我还是想鞭尸下《哪吒2》,它真不配158亿的票房,大陆电影票房依然病入膏肓,国人的“阿Q精神”在21世纪依然熠熠生辉,好了,我说完了,你们就当我是图穷匕见吧。
记得曾经在很多年以前,宝岛出了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据说当时是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催泪狂潮,小编那时候年纪还小,依稀记得当时是学校组织看的,感觉好像也没那么催泪,但是,大概是知道了宝岛那边的催泪能力了。
这一部,宝岛再次开启煽情大戏,不用饺子,让你笑着哭完。
在816这个病房里头,都是“儿癌”。
这个字眼,本身就让人心痛,天真无邪的孩子,还没有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就要面临生死抉择,相信每个人心底都会柔弱一下子。
但是,不好意思,宝岛那边,完全不搞八股文。
在这个“小世界”里,每个人都在笑,每个人都在吵,好像没有人真正把这“癌”放在眼里。
这对离异的夫妻,老妈是卖保险的,打心眼里瞧不起自己窝囊的前老公,但是,自己信誓旦旦的表示要照顾生病的孩子,却在“颗粒度”上完败。
源源是个“不安分”的小女孩,自己得了多大的病完全不在乎,该跳舞的时候就跳舞,偏偏遇上了一个黑脸的主治。
故事交代,源源一开始的主治是个“很好”的医生,但奈何医者不自医,死于心梗。
那是主治的老师,脸黑黑倒也是“情有可原”。
另一对,是“老来得子”的艺术家,夫妻俩到了高龄,竟然“一箭双雕”,这个牛皮能吹一辈子。
但是,不幸,女儿长期住院,到了反叛的年龄,还没有隔壁的源源“懂事”。
电影不知道给了周董多少版权费,反正时不时的就来一首周董的歌,完全走轻快的路子,不带一丝伤感。
郑人硕惊喜出镜,有那么一瞬间,真的害怕郑人硕操起大刀。
但实际上,郑人硕这次拿的是手术刀。
从角头拿到乱砍,到医生精准定位,郑人硕这一手玩得漂亮。
宝岛那边还是蛮奇怪的,主治并不亲自操刀,甚至连进手术室,都得打感情牌,有意思。
叛逆的小姑娘,第一个得到了好消息。
一家三口抱头痛哭,小姑娘带着泪笑着说,她还想活,直接让人emo。
病房来了一个小帅哥,源源想着表白,直接让妈妈“出去”。
妈妈也是傻了,但是女儿的命令,只有服从。
当听到源源的表白,小帅哥也傻了,这……年纪“大”了,就是顾虑多多,小帅哥支支吾吾了半天,源源不耐烦了,你这个渣男。
面对这一出,小帅哥的妈妈,明智的选择“主动出去”。
表白失败的源源,感觉以后再也“不要谈恋爱”了。
小帅哥进了手术室,身为董事的老爸在等待的过程中打了个瞌睡,老妈选择“离婚”。
或许,这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夫妻生活,早就被生病的孩子折磨的支离破碎。
不死心的源源,决定努力一次。
说不说,这“虎狼之词”,直接把小帅哥的爸爸妈妈吓得狼狈而逃。
小帅哥刚出手术室,除了被动接受,也就只有被动接受了。
只是,源源睡了一会儿,直接告诉小帅哥,睡着不舒服,还是喜欢躺在妈妈的怀抱里睡。
一开始的机器人小孩,已经离世。
沉重的心理负担,让轮椅爸爸坐卧不安。
在进手术室之前,父子俩画了个大花脸,祈祷神明保佑。
大肚子的妈妈,临盆在即。
这个家庭,爸爸坐着轮椅,妈妈只是个的士司机,家庭的困顿,只字不提。
这个病房里,永远都是在欢笑。
哪怕,源源已经没有体力跳她的街舞。
小帅哥学源源,直接向小姑娘表白了。
源源又有了新的喜欢的对象,那就是小姑娘的同胞弟弟。
这关系……好复杂哦。
连“一箭双雕”的艺术家都感觉自己“老了”。
故事最后,那个一开始就心梗的医师,终于现身。
医者仁心,病人,见惯了比手术刀还冰冷的扑克脸,太需要这样的医生了。
故事最后,经“鉴定”,确实是“叶问”,不接受辩解。
2023台湾剧情片《816》,豆瓣评分7.8,IMDb评分7.6,于2024年10月19日在国内上映。
标准的哭片。
本来癌症电影就注定催泪,又是儿童癌症题材,加倍催泪,聚焦儿童癌症,编剧和导演也是够狠心的了。
我看电影有个习惯,边看边用手机笔记记录心得体会,给过后写影评做铺垫。
有的影片会什么都没记录下来,这种电影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的,连槽点都没有。
还有一种电影是非常精彩,很得我心,全情投入,没顾得上写笔记,本片就是后者,159分钟一气呵成,看完后畅快淋漓,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程。
影片从故事创意、剧本编剧、导演执导、角色塑造、演员表演都非常优秀,影片的完成度很高,我几乎可以说无懈可击,我起码能给8分以上。
一众小演员都演得非常好,越是可爱,越是生离死别的抓心挠肝,越是让观众痛断肝肠。
几个孩子的告白桥段非常有趣,妙趣横生,是影片别具匠心的构思。
剧情设计上倒也并非完美,6个孩子死了3个太过残忍,结局应该让人看到希望的结局,结局不该又是死亡。
既然是癌症电影,除了催泪以外,还应当让感同身受的观众看到希望、换来坚持的动力才是。
片尾男医生的身份反转非常牵强,男医生既然小时候也是癌症患者,应当更加懂得生命可贵的价值,长大从医后肯定会因为儿时的患病经历而更加善待患者,所以影片给男医生冷面孔的设定有问题。
动物园高潮戏的含义特别好,不仅是从压抑的住院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观看大猩猩生育而体味生命的生生不息。
正片结束后回顾孩子们的出生经历和动物园高潮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赞颂生命、珍视生命。
虽然本片非常精彩,不过热度很低,我写影评时时光网和猫眼都没出分,作为国内上映过的电影来说非常少见。
影片的题材注定观众群体很少,能看癌症电影的观众本来就少,又是儿童癌症这种残忍的题材,能走进影院的观众就更少。
古今中外癌症题材的电影即便定位于喜剧片或是爱情片也必然会有泪点,这是题材决定的,因此对于不想看电影哭的观众来说,这类电影就不会看,所以癌症电影的观众群体很有限。
孩子睡觉前总是要听故事。
讲故事的传统由来已久,中国有说书人,西方有游吟诗人。
讲故事人总有一些目的,或解闷娱乐,或为教育传承。
魏德圣导演曾经在采访中说”我的梦想并不是电影,,而是故事,,电影是用来讲故事的工具“。
《816》就是这样一个以儿童的视角讲述生命的故事。
儿童文学与儿童电影普遍采用“问题挫折-他人帮助或自我磨练-解决困难-实现成长”的叙事模式,这种线性叙事结构沿着时间轴展开故事,与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相契合,同时也有效地传达了价值观念和教育内容。
《816》这部电影基本遵循了这一叙事模式,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描绘的癌症是一种对于自身来说能动性发挥不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对病人说”加油“时,我们和病人在想什么?
病人可以抗争的对象是什么?
影片给出了答案。
面对不可抗争的事件,困难在于“是否拥有生存的信念”,这一问题在电影的开篇就被明确提出。
珈农,作为816病房中年龄最大的孩子,她的形象特征——戴着假发以掩盖秃顶,以及经常挂在嘴边的“死亡”,似乎显示出她对死亡的淡然态度。
然而,随着她在816病房的经历,她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
最初,珈农并不积极参与病房的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被周围的环境所打动。
当她病情好转,医生告诉她可以出院时,她展现出了最真挚的笑容。
动画序列描绘了孩子们勇敢对抗血液大军的场景,这几个段落与随后的真人叙事形成了对应关系。
随着镜头转向佩戴铠甲头盔的源源(她也是这个小病房的大首领),紧接着是延等角色的逐一亮相。
当一名孤独的孩子离世、大衫到来,816病房这一空间因楼道整修而成为共同遭遇的汇聚点。
816——BIG,即“Being is Gift”的缩写,这一命名蕴含了影片的核心主题——生命的赠礼,存在即礼物。
在影片的结尾,揭示了孩子们的主治医师温暖正是那位成功康复并走出病房的孩子,清晰地展现了影片的教育宗旨。
在816病房,大家相互表达自己的感情,其乐融融,这里没有职业和阶级的隔阂,因此出租车司机和医美老板也能在一起喝酒。
这里也没有宗教的争斗,地藏神和耶稣也能和平共处。
地藏菩萨”作为佛教中的慈悲象征,意指“含藏于地里”或“地中的宝藏”。
地藏菩萨与土地和大地的密切联系象征着生命的根基和持续,耶稣的复活与升天在基督教教义中也具有深刻的生死意义。
罗恒进手术室时,其父给他画了官将首。
官将首是台湾特色的庙会阵头,有辟邪祈福之意思;随后信仰基督的努拉父母也来到手术室门口为罗恒祷告。
圣诞夜,众人逃出医院,跑到动物园看黑猩猩产子。
如果说医院这个场所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挣扎,那么动物园则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再生能力。
相比失去,重生新生的意义更值得纪念,因此影片结尾部分展现了孩子们出生们的影像。
你的存在就是礼物,是给自己的礼物,也是给爱着你的人的一份礼物。
正如影片的另外一个名字《让孩子拯救世界》,生命中的不堪与芜杂,大人世界中的复杂与混沌,都被孩子的简单与乐观弥合了。
为了不渲染苦情和癌症的可怕,创作者添加了许多温暖和喜剧的元素。
电影中的孩子们不避讳谈论爱情和表达感情,他们永远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袒露在人前。
魏德圣导演把现实世界的故事处理得像是一个温暖的童话。
在展现积极正面的儿童形象时,电影也存在着人物扁平化的倾向,孩子们身上的复杂性削弱,也无法深入一些深刻的社会议题。
这种毫不迟疑的乐观是否也是成年人的幻想和期望?
此外,在视听上,本片显得粗糙和不够克制,大量音乐铺满渲染情绪。
当我们对病人说出“加油”的鼓励话语时,我们也总是在期盼他/她未来的故事。
我们收到爱,并因此感受到和世界的联结,于是更加用力地活着,书写更多的故事。
所谓故事,在导演看来,应该便是爱的艺术表达吧。
是的,五月天的《戀愛ing》在兒童病房唱響,而且還是每個孩子都流利地唱出來這一幕,就發生在電影《816(Big)》。
是的,音樂能打破隔閡、撫慰心靈、忘記病痛除了五月天的《戀愛ing》,還有周杰倫的《牛仔很忙》。
這是一部關於生命教育片,很適合一家大小觀看。
故事講述的是兒童癌症病房里,各患兒如何跟病魔鬥爭。
片子一開始播的是動畫,搞得我以為走錯片場。
原來導演用動畫的形式講述孩子們跟病魔戰鬥;片子看到後半段,每看到動畫片出現,我都哭得梨花帶雨。
有趣的是,這動畫單獨拿出來,又是一個獨立的故事。
如果沒有先看電影,是很難把兩者聯繫一齊的。
當然,兩部作品都很適合小朋友去看!
都是勇敢的故事。
也許你會覺得,《816(Big)》,這個片名看起來不明所以,就不想去看了。
其實片名是有著很深的含義,這裏就不劇透了。
如果說,這樣子還不足讓你去看,那多給你一個信心:這是魏德聖導演的作品。
影片非常温柔,镜头聚焦于816病房,每一位患者及其家人、医生的群像表演所呈现出的是人间的温情,充满着人文关怀。
身患绝症、生离死别,在这个本应充满绝望的地方,电影用积极的视角呈现出每一位角色的乐观与坚强。
就如同出院的孩子将“816”改成的“BIG”一样,在逆境之下,所有人本能所展现的爱意与勇气令人动容。
影片的色调以冷色为主,但在个别段落呈现出暖色,就如同病房中的患者一样,用生命最纯粹的力量去撕开绝望,获得一丝温暖。
动画段落的运用符合孩子此年龄段的想象,呈现出角色乐观的同时增添了影片的代入感。
电影除了患者在医院的部分,也加入了孩子出生的过程,让每一个角色的生命过程变得完整,同时与动物园猩猩分娩的段落形成了互文,这一点非常巧妙,所呈现的是生命最纯粹的美好。
每一个生命的降生都是献给世界的礼物,无论最终结局如何,这都是奇迹本身。
影片节奏控制得很好,在如此多角色的同时井然有序,同时每一个角色都有饱满的故事线,这点十分难得。
同时影片煽情十分克制,叙事一直保持着平静与柔和,细腻的笔触下展现出了生命最纯粹的神性与感染力。
回归电影院的第一部遇到了电影816 ,是豆瓣高分电影 ,观后感觉实至名归,值得推荐。
我观影后的第一反应是当代版的茶馆。
映后导演魏德圣有证实说本意想在将社会的不同阶层、家庭关系浓缩在整个816病房。
影片对群像的刻画细腻,死亡3人,没有美化病患的生活,令人感到真实。
导演定义这是儿童电影。
与病魔斗争的画面采用日本漫画风格,用几次突然的插入,强行调节了观众情绪,跳出悲伤,牺牲了观众情绪的连贯。
生的价值在死亡的衬托下更让人感到清晰。
第一个男孩夜间发作离世,旁人真切地感到恐惧,想要拥抱妈妈,珍惜眼前人。
医生谈话第一个结果不好,母亲出门爆哭;第二组家长抱着悲痛的情绪进去听候发落,却获悉治疗有效即将出院,对生的激动之情来自死的衬托。
这些死亡的人对生的渴望情感,甚至被投射到了动物园里猩猩姐姐生仔,才有了这场本身没什么趣味的疯狂动物园之夜。
6个家庭对抗病魔的成败,决定了各自家庭的幸福或悲伤。
有的想死,却治愈。
有的想活,却不幸死去。
人的意志在强大的疾病面前显得渺小。
但无论治疗的结果如何,病人家庭在病魔的压力下,都更加拥抱生命的温暖。
电影的意义是提醒没病的观众也要去拥抱生命的温暖。
儿童电影,也适合全家观看。
愿正在经历这段痛苦的人们都能坚持下去!
电影《816》聚焦在了一个特殊的儿癌病房,六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战胜病魔,魏德圣导演没有聚焦苦难、消费苦难、更没有歌颂苦难,取而代之的是以最温暖最平和的视角,把这段艰难的日子向观众娓娓道来。
片名《816》,英文名《BIG》,这是一位曾经住在816病房的孩子添得几笔,这个孩子已经康复,健康成长,考去医学院,如今正在这间病房做主治医生,这是一种信念的传递与生命的延续。
BIG意味着大,只要活着就有无限大的希望,我们始终相信Being Is Gift!
电影中童真的孩子们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多面性,生命是那么脆弱,那么可贵,一场疾病,一次呼吸急促可能就会丧失生命;人又是那么强大,信念能支撑着一个人,甚至是小孩子坚强面对日复一日化疗、手术的痛苦。
正因如此,给所有观众都带来了很多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在面对愿正在经历这段痛苦的人们都能坚持下去!
电影《816》聚焦在了一个特殊的儿ai病房,六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战胜病魔,魏德圣导演没有聚焦苦难、消费苦难、更没有歌颂苦难,取而代之的是以最温暖最平和的视角,把这段艰难的日子向观众娓娓道来。
片名《816》,英文名《BIG》,这是一位曾经住在816病房的孩子添得几笔,这个孩子已经康复,健康成长,考去医学院,如今正在这间病房做主治医生,这是一种信念的传递与生命的延续。
BIG意味着大,只要活着就有无限大的希望,我们始终相信Being Is Gift!
电影中童真的孩子们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多面性,生命是那么脆弱,那么可贵,一场疾病,一次呼吸急促可能就会丧失生命;人又是那么强大,信念能支撑着一个人,甚至是小孩子坚强面对日复一日化疗、手术的痛苦。
正因如此,给所有观众都带来了很多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在面对苦难时的态度,在迷茫时找到前进的方向!
是一部很温暖有人请味的片子,病房不是一定冰冷,现实也有温度,互不相识也可以一起取暖。
妥协的部分在于我觉得太长。。。
故事似乎不需要6对家属那么多,也不需要2个半 小时那么久。
有很明显的需要diversity的背景。
但是不选多少,大小演员都同样敬业演的很好,不是永远苦情,也不是永远能乐观,这就是真实世界大家需要互相温暖的原因吧。
希望大家都健康!
转自公众号“次元文化研究”电影的力量似乎永远藏匿在那些触动的瞬间之中。
一旦观众感受到心跳的加速与眼眶的湿润,便已悄然进入电影营造的世界,与主角产生共鸣,共同踏上一段全新的心灵之旅。
10月19日,曾执导《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等影片的台湾著名导演魏德圣,其新作将于大陆上映:《816》,又名《BIG》
《816》海报影片的创意灵感,源自魏德圣导演对儿童抗癌议题的深切关怀。
几年前,魏德圣探访了一名罹患癌症的孩童,本想以温情之语给予慰藉,但未曾想到,与他设想中颓丧、萎靡、痛楚等情绪不同,这位患癌儿童所展现出的欢快的勇气,颇有“区区病魔,不过如此!
”的不屈与顽强。
这份感动深深埋入导演内心,并在机缘巧合之下生根发芽,诞育为这部与众不同的作品——《816》。
从《海角七号》的爱恋离别与热情追梦,到《赛德克·巴莱》的史诗壮烈和家国情怀,魏德圣始终在推陈出新,尝试着不同的题材。
但惟独不变的,是他用细腻的镜头反复击敲观众内心,温柔地诱发着与观众间的情感共鸣。
即使在最冷峻的残酷现实中,依然能够通过温暖的人文关怀,表达最真切质朴的情感关系。
这一次,我们依然可以从《816》看到魏德圣前作的影子。
《海角七号》中的“阿佳”和“友子”结合成了新的身份和家庭,《赛德克·巴莱》中展现出的无畏勇气与坚定信念,亦在抗癌儿童身上得到了生动的投射。
《海角七号》中的“阿佳”和“友子”
《816》中的“阿佳”和“友子”
《赛德克·巴莱》
《816》中的“赛德克·巴莱”电影《816》聚焦六组性格和背景迥异的家庭,故事围绕他们在儿童医院的抗癌日常展开。
在面对共有的“敌人”时,六组家庭共建了一种友爱且坚固的公共生活,传递逆境中蓬勃的生命力量。
我们为影片中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故事欣喜、悲伤、惋惜或哀悼,然后又在周身涌起的情绪中反复品味生命的意义。
816即是一个病房,它目睹着6个患癌儿童家庭对抗病魔的故事,也是一次次勇气和不屈的见证。
因此,这个病房、片名也被称为“BIG”:Being Is Gift——“请好好活着”。
这即是魏导对患癌儿童的激励,也是对处于困难中你我的鼓励:“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故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要了解自己的故事,活得更有生命力,更有价值!
希望大家身体健康,生命精彩,看过电影之后爱自己多一点!”(这是魏德圣导演在10月13日点映场上提出的对观众的期待与祝福)
魏德圣在拍摄现场孩子是最真实的,该哭哭、该笑笑。
死亡是什么?
或许他们并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失去,因此为了自己所爱和避免自己会失去的东西而战,是他们最为坚持的事情。
在816,他们所爱的就是相互陪伴的彼此,所害怕失去的也是生活于此的彼此。
父母、朋友,这些羁绊与情感化作了不屈的动力和无限的勇气,一个个“小勇士”便由此诞生了。
“用动画的魔法化解现实的残酷”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巧妙融入了充满童趣的动画元素,以此来表现孩子们与病魔不屈不挠的抗争,为原本较沉重的主题增添了浪漫色彩。
从《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到《罗拉快跑》,在真人电影中插入动画片段,一直是行之有效的破“次元”手段。
魏德圣曾在《赛德克·巴莱》中,对于“充满血性的勇士”这一群体有过完美的理解与诠释。
但面对孩子时,他却流露出犹豫:“我们总在对孩子说加油加油,可是他们躺在那里接受治疗,要怎么加油?
”沿着这样的思考,魏德圣最后选择在影片中加入动画元素:通过动画把孩子内心与病魔的战斗具象化,也通过动画替代手术室画面,把孩子们的英勇展现出来。
概念图:勇敢的孩子面对癌细胞大军在医疗题材影片中,手术场景不可避免。
但写实的医疗画面也可能由于其血腥、赤裸、以及手术台上的切割动作引发观众的焦虑与恐惧,对于儿童们来说,直面这样的时刻或许也会显得过于沉重。
动画便能够有效规避真实片段可能引发的不适,也没有懦弱回避手术本身的复杂与必要性。
同时,它将孩子们面对病魔的决心以可视化手段表达,从而以更浪漫史诗的方式呈现他们与癌症的战斗。
于是,魏德圣开始寻找负责动画制作的画师。
响应此次号召的,是一位来自日本的著名美术监督:丹治·匠(Takumi Tanji)大家或许对这个名字颇为陌生,但对他的作品一定非常熟悉——《你的名字》《秒速五厘米》《言叶之庭》以及《铃芽之旅》,都出自丹治·匠的手下。
除了一直在新海诚动画电影中担任美术监督,丹治·匠作为美术监督主导的作品,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国产动画《时光代理人》。
丹治·匠我们也借此机会联系上了导演魏德圣。
他与我们分享了《816》中的人物和背景设定图。
由于素材体量较大,只能暂时在文中截取部分,其余内容将会在“次元文化研究”的公众号中进行专题分享。
人物设定图:源源
表情图:源源
概念图:勇敢的孩子面对癌细胞大军除了丹治·匠,魏德圣还邀请到意大利动画团队来设计癌细胞。
洛伦佐·弗雷斯塔(Lorenzo Fresta)毕业于加州艺术学院,曾参与皮克斯《夏日有晴天》制作,设计故事版的《克劳斯》(Klaus)在第47届安妮奖上获得囊括最佳动画片等在内的七项奖项。
作为《816》动画部分的美术监督,洛伦佐设计的癌细胞以“罗马士兵”为原型,强调了孩子们所正面对的巨大阻力。
人物设定图:癌细胞大将“具体地生活,勇敢地活着”活着,活下去,是难以抵挡的诱惑,亦是慰藉亲人的口头承诺。
影片中少女加侬误以为自身难以跨越圣诞佳节之后的难关,因而时常以死亡之念掩饰其生存之渴望。
然而她看似在生与死之间摇摆不定,实则视线从来都望向着生之一极。
相比之下,源源则更为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从头至尾,她都有着最为强烈的活下去的信念。
动画里鲜少开口的癌细胞大将在最终一战面对源源时,以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宣告:“你是我遇到过最难缠的对手。
”源源的坚韧和勇气,在这一刻被清晰地传达出来。
同样,影片中还隐藏了许多可爱的反差。
主治医师看似脸很臭,但实则内心如其名一样“温暖”。
而那冰冷的病房编号“816”,也被赋予了更为深远的含义——BIG,它不仅是Being is gift(请好好地活着)的缩写,更象征着这些虽身形微小却拥有巨大勇气与力量的小不点战士们。
人物设定图:阿恒当下,世界依旧处在波荡中,战争冲突与地缘对抗风险居高不下,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孱弱肉身难以抵御时代洪流,在远方种种泣血的诘问中思考如何幸福栖居于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既私人又严肃宏大的课题。
《816》的意义之一便在于,宽慰影像之外的人,鼓励每一个平凡的人重新感受生命本真的力量,在看似平淡且重复的日常,蕴含着饱满的幸福。
正如在点映后的访谈中,魏德圣回忆自己在写下这个故事后被治愈到,那么它未尝不能拥有疗愈他人的可能性。
影片没有形而上地追问何为存在,但其本身即回答了存在者该如何存在,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们无法否认“人终有一死”,那么在抵达之前要具体地生活,勇敢的活着。
Being is gift,每一天的存在本身就弥足珍贵。
最后,为庆祝“次元文化研究”公众号成立,也为了支持《816》,次元文化研究编辑部决定赠送观影福利,送出15张《816》电影票券。
参与方式:关注“次元文化研究”公众号,在后台输入“抽奖”二字,即可获取链接参与抽奖。
开奖以后请获奖者在“次元文化研究”公众号后台消息栏中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方便小编们同您取得联系。
活动时间截至2024年10月19日中午12点。
另外,也欢迎有兴趣的小伙伴入群探讨。
我们将不定期组织相关活动,随机掉落相关惊喜,共赴一场跨“次元”未来
所有的感情,人类的感情,都是不靠谱的。但是相对于爱情易逝,友情易碎,亲情永远是其中最牢靠的那个。
我认为但凡一个导演开始拍绝症题材他就完蛋了
6
太长了,煽情。人设塑造还可以。
老话虽说世事无常,但希望每一位都能平安是福,健康一生!
笑中带泪,就是也太长了…有必要吗
温情但不滥情,群像戏分配合理却有冗长之嫌。
😭
尽管整部电影的氛围,洋溢在一种童话般的造梦氛围中,而显得过于失真和充满设计感,但一以贯之的影像氛围和始终由音乐、动画和童真构成的电影意象,却又实在无法不让人感动和沉醉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两岸关系如今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今天,这种传递友爱与善意、尊重生命本原的创作取向,实在让人共鸣满满、热泪满襟。
你们都是很好很好的宝宝😭😭😭好看爱看,好像在看皮克斯动画电影,特别是加上了真动画,没有坏人、不讲大道理不刻意煽情,160分钟哭着笑着就看完了,完全不觉得时长太长。(所以我接受不了生小孩,具体是指接受不了他/她有一丝是不健康、不完好的可能性,我们都痛苦)
眼睛都哭疼了,这个时长到后面我的眼泪和带的纸巾都不够用,一边在我的泪点上反复摩擦,一边温情又感动。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在金马之前可以看到入围作品真好。不亏是温暖,真的很温暖,演员选的真好对比反差很大,太酷了吧!看这样一部电影等于看三部电影:台湾版韩延、概念动画短片、结尾送你一部主题歌舞片。构造了一个完美梦幻的童话乐园,有悲伤有争吵有快乐有拥抱有温情有喜悦有不堪有梦想,现实与虚幻用动画连接,乐观的心态最勇敢!
非常悬浮的大爱抗癌剧,如果搁在大陆制作恐怕会被骂上热搜。离谱剧情包括:白血病儿童及家属圣诞夜集体包车去动物园熬夜看猩猩生产,白血病房天天跳KPOP以及吹拉弹唱,护士天天闲得没事吃病人家属CP的瓜……家里有病危病人的人代入不了一点共情。
哪里找的少年锦户亮再演一遍一公升眼泪啊。就是太多了,太乡愿了。
表面上是抗癌,可实际上是来催婚催育的离婚冷静期宣传片吧💧生育是很伟大神圣,但影片为什么要把女性生育轻松化💧怎么会这么长啊,每次都以为要结束了结果后面还有,叙事节奏真的很一般,人物塑造也没有连贯性就硬成长,插入的歌曲跟动画其实都好尬💧而且居然没一个家庭有提到点点金钱负担问题,这到底是反应现实的还是在讲童话故事💧4202年了,就不要再用已育直男开男同玩笑了好吗,还反反复复地提,把女人当同妻这一点都不好笑😅
除了有点像电视剧,其他没啥问题,魏德圣的电影基本都像电视剧。对于宗教的引入是很好的,曾沛慈演的妈妈才是主角,从一开始小女孩就已接受了死亡的到来,或者说病房里面的孩子们都已接受,但是妈妈接受不了,家长接受不了。于是在电影结尾,一个暖光的环境下,接受了天使。魏德圣完全不要冷色调的任何东西,杜绝了手术拍摄画面,用很温暖的方式讲了一个很温暖的故事。
病房里设定6组家庭6个孩子,打一开始就觉得太多了,是一部不舍得做减法的电影,总想把好的点子放到影片里,从一开始就暗示和推进的第三幕剧情,动物园观看红猩猩产子和医院安排圣诞节庆典,最后选择前者,既然这样就不用安排圣诞节了,以至于影片时长超支。情感流露是真挚的,在悲伤的同时保持着清醒的治愈,不过这也是一种成人幻想的在死亡面前的童真。
多元性别关系、成人与儿童亲密关系对照、宗教神迹等繁多深刻的话题,全部浅尝辄止,绝大部分篇幅都给了毫无必要不知节制的烂俗情节,中间如坐针毡,可以剪掉一小时。
中间插入动画的设计总是让我想起《守望者 终极剪辑版》的黑货船动画
3.0,四平八稳的作品,但魏德圣的底盘真的比张作骥、钟孟宏、杨雅喆之流高得多,不哗众取宠,题材和表现形式都很富有诚意,带有对社会的关注,但缺少独特性,容易被韩延这种功利性很强的导演轻松掩盖其光芒。(sorry,影射了许多导演
我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