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谜探路德维希》的大概率会喜欢这一部,它们的编排结构、剪辑节奏、语言风格比较接近。
我个人在尝试《谜探路德维希》的时候没有坚持到第二集结束就弃剧了,白宫这部因着豆瓣评分很不错,加上有博主大力推荐,在看到第一集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不合口味,但还是抱着“可能后面会有改变”以及“可能是我的判断太过武断”的想法坚持看完了。
人有时候真该相信自己的直觉。
之前没有看过这部剧中任何一个演员做为主演的其他作品,从纯主观上来聊几个在我的视角中不舒适的点——第一,语言节奏失效。
从第一观感上来说,最为明显的。
剧中除了受害者,其他每一个人的语速基本上都非常快,且频频会被打断,都快且碎的情况下,等同于没有“重音”,所有的台词在进入观众的耳朵的时候信息重要性是等同的。
1~2分钟可以接受,8集,一共400分钟,那就是受罪了。
第二,大声量场景反复出现。
这里主要指女主厨摔刀大声诅咒、受害人和多名嫌疑人争执、以及女主厨和行政官员树林中的呻吟等。
其中,呻吟声起码出现了3次,摔刀诅咒是最为夸张的,每一集都会出现,最后一集的时候甚至反复出现。
一个场景,如果是关键性信息,在电视剧中反复多次出现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女主厨摔刀大喊:“我会杀了你。
”显然不在此列。
这段既不是破案关键线索,她也不是关键嫌疑人,起码在她不在焦点位的集数,这段的出现是无效的。
第三,背景音乐失效。
悬疑这个类目的影视作品,恰当的背景音乐对于剧情的推进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即使是脱胎于同一本原著,《神探夏洛克》和《大侦探福尔摩斯》的背景音乐也表达了不同的气质,有益于人物塑造。
而白宫,400分钟看完没有一小段音乐是引人注意的或者留下印象,整部片子中音乐在功能性上是缺位的。
第四,没有节制的观鸟设定。
能理解观鸟这个设定的原因,为了表明“需要仔细观察”“需要有耐心”等主角的特征来源,但是太硬了。
每次都是主角自己发问,配合随机的对谈者抛出一个错误答案,或者只需要露出疑惑的表情,主角再以貌似揭露大秘密的语气以琐碎的语词讲出正确答案。
第一次可以接受,第二次可以忍受,同样的路数第三次就不再生效了。
第五,台词,包括肢体,信息量低。
最后一集在时序上留下的记忆还比较新,就举一个其中的例子。
在最后一轮盘问所有嫌疑人的时候,亚裔助理在离开大会议室时中途拿起了机械钟,在后面的逐一审问中,这个钟在行为包括台词里出现了起码3次,错误消耗观众的注意力,在后面他又莫名其妙把钟留在了桌子上,就像当时拿起一样动机不明。
对于悬疑探案类的影视作品来说,草蛇灰线设置的重要性无需明说。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被诸如机械钟此类的对破案无效,纯为了打断而打断的设置在这部剧里多次出现。
总的来说,从相对正统的影视结构评判标准来看,这不是一部优秀的工业化作品,但是豆瓣评分实在是非常高,让人怀疑是否现在流行的剧的走向已经是这样了?
还是说其中一些政治敏感的元素让它获得了不少加分?
女主角演员的其他剧目光环带到了这里面?
元素的新颖不是剧本身可以偷懒的理由,这是一部明显情绪大过信息,夸张的表演大过推理的主线的作品。
短评不够写了 自己记录用从推理的角度来讲,并不阿加莎,也许能算上本格。
阿加莎的故事不会让凶手的动机最后才出现(因为挪用资金?
)也不会让关键性证据一个侦探搜查的时候漏掉的东西(竟然忘记了那里还有一扇门而是看到画才想起来的,不是能把每个人说每句话的细节都记下来吗)并且那个钟凶手有充足的时间销毁它。
其次Detective Copp并不像马普尔小姐或波洛,但这也许是英式推理的文化吧,他们都礼貌善良,偏向内敛智慧的类型,但剧中的侦探感觉就是年少轻狂,怪癖到有点儿故弄玄虚…但是非常符合美国人浅白的特性就是了。
追问嫌疑人的方法是盯着ta不动,嫌疑人就会自己招了...这是剧情的一些吐槽点。
更大的吐槽点是最后的主旋律升华,ok剧中人看到的是一群草台班子在一起,但我们不放弃,团结起来,就能维护我们美国的荣光,我看到的是美国除了民主制度,包容的氛围,和在这种土壤上发展出的科技进步等等,其他的确实是土而且没文化的可以...大哥大姐你们到底在燃什么啊,真的好讨厌美国人的自大和浅薄(okay it‘s already personal)Anyway我都不知道我是太古板还是新潮,古板是说我宁愿接受agatha一百年前的故事,单纯的为了钱谋财害命,凶手自己也是孤苦伶仃,新潮在于I fucking hate this old American “legacy” and what Lilly had done was at least something new and interesting, right?而不是现在这种四不像,or to put it this way, 我喜欢sophisticated, 不然就巧妙安静地完成这一切,不然就闹他个天翻地覆do whatever crazy shit you can. 但是至少要有点有内涵的东西支撑你,好吗?
又名《不执着的观鸟爱好者不是名侦探》,大型观鸟宣传片。
每一次都在我笑点上的黑色幽默(特别是dudes joke),干净优雅且主观视角的配乐,pov转换像精巧的交互侦探小游戏,极致大与小的对比镜头转场。
节奏太好了,富有张力的戏剧,我坐在剧院座椅上对每一幕大喊bravo。
整个剧是一本tn手帐,围绕着所有人在白宫的那一晚,以各种精美方式插入观鸟、个人经历、情绪的素材夹页,有趣而生机勃勃的纷繁。
最后两集为什么要狂赚我眼泪!
群像勾勒地无比生动,迷人又天才的的cordelia和笨蛋助手edwin,一对万神庙吊坠,守序但博爱的AB。
一栋白色的big house默默见证一切,看似是享有至高地位的主体,却无法对席卷而来的乱潮做出反应,抽象的概念集合体被个人和个人组成的人们的欲望、操纵、交易塑造与侵蚀。
It was never us verses then, it was just us, and our imperfect union. That belief is what is really worth believing in。
看女性跳脱出陈规旧俗发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搅得天翻地覆太快乐,支持掀桌,cheers!
我要第二季,超想看cordelia大侦探系列!
当把最后一集看完,我觉得是非常完美的。
尽管之前有好多疑惑,几集的拖沓,对语言的不接受(不代表表演不优秀,相反表演是顶级的,我不喜欢的是风格);但所有这一切都在最后一集变得完美,坦白说,推理探案类型的电视剧,我从未遇到过这样的类型。
技术上的突破并不令人意外,但编剧水准绝对是一流的,观鸟者是为了纯粹的兴趣而做,女主观鸟的爱好融入了她观察所有事物并深入骨髓,这是天赋而且在结局时发挥的淋漓尽致。
于我看来,这部剧最大的问题在于“观鸟者”的设定有点太硬了!
感觉这个“观鸟者”随便换上一个职业也能够套在侦探身上。
比如,她可以是个美食评论家,在每一道料理中领悟出破案的哲理;也可以是个作曲家,强调在谱曲时如同侦探般地把握每个音符与节奏的逻辑。
这个人物的设定和剧情没有任何关系,反而像是某些老式二次元动画中会穿插的“科普小短片”,和案件本身并无太大关联,显得突兀而多余。
除此之外,这部剧倒也没有什么特别让人诟病的地方。
尤其是看过《豺狼的日子》那种强行“政治正确”的选角拖垮整部剧的体验后,反倒让人多了几分宽容。
至少在悬疑设计上,它还是遵循了本格推理的经典路线,一路埋线、层层揭示。
虽然或多或少能看到其它悬疑作品的影子:《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多人谋杀、《白夜行》中“罪与知情”的微妙平衡,但融合得不显突兀,甚至有几分致敬意味。
我近期看的非常喜欢的推理侦探剧。
因为科技和监控的,现在的本格推理已经不合时宜包括侦探这个职业。
但是广大的侦探剧爱好者们还是会想尽办法给侦探一个舞台,白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舞台。
房间内部没有监控,为了控制事态不能报警所以不会有人来拍照、指纹、血迹等,连尸检都只有初步的,连毒物检测都没做。
连叫来的机构都能凑一桌麻将还能打起来。
坐地户的白宫服务人员、总统有毛病的家属、私人顾问、临时的安保人员以及招待的外国总统等等。
各种爱恨情仇真是完美的本格推理背景。
我也很喜欢政治正确的选角,侦探是黑人老大妈,局长是黑人老头、助手是华裔的联邦探员、以及各个国家肤色的服务人员和谐得在一部剧里。
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正确!
可以有黑肤色的侦探和局长,但是角色得撑得起来,让人觉得他们是侦探是局长是因为能力不是肤色。
我非常喜欢这个侦探,也很希望奈飞能以这个侦探为主角做成系列剧,让这个角色更发光。
这部剧讲的是白宫的首席管家死在了白宫举办的国宴上,黑人女侦探不畏权势找出凶手的故事。
之前看到网评这部剧不错,在豆瓣上看了下简介和预告片,就果断选定了。
事实证明没选错剧。
虽然是一起杀人案,跨了8集,但是每集的节奏都很紧凑,且剧情设置合理,演员演技到位。
150+的嫌疑人,每一集都会出现几个有重大嫌疑的潜在凶手出现,但下一集里都会一一破解。
然后,在最后一集,终于反转给了一个意向不到的人。
看得很是精彩。
从套路上说,也是经典的密室类杀人案,诸多参与者,一个侦探做主要分析及取证,再辅以一个助手或是支持者,只是这部剧里的助手角色弱化,大部分都是黑人女侦探独力完成。
剧集很有阿婆的风格,但多了美式的元素,是近期值得看的新剧之一。
推荐推荐。
在大众文化领域,不说人话,不接地气,不面对现实,全心全意媚俗媚上,这样的话,无论搞光伟正,还是搞政治正确;无论在东海西海,还是古今中外;恐怕都不成,观众不会买账。
这几年,大部分的美剧,一味玩少数、边缘、性别这些身份政治,僵化到了无聊无趣的地步。
也真是看不下去。
但事情总在变化。
君不见,这边已经为民营经济撑腰鼓劲了,那边白宫换了主人,躲过一枪的懂王加火星人马斯克两人组带领着MG小将们一顿操作猛如虎。
全世界目瞪口呆之下,白左主导的影视圈似乎被刺激得似乎有了点生气。
我是在这个背景下看《白宫杀人事件》的。
看完后快乐之余,还有些意犹未尽。
不由得想:剧集是好看的,可是没有现实的韩国总统的戒严、泽连斯基在椭圆形办公室与特朗普的公开争吵、白宫群英拉大西洋主编群聊打击也门胡塞武装神奇。
要说不可思议,现实比想象更不可思议。
《白宫杀人事件》制作水准在线:情节紧张,对白利落,故事不断生发、推进、翻转,人物个性鲜明,剪辑明快,配乐熨帖。
特别是故事设定噱头十足:白宫、杀人案件。
就是看角色们在白宫里转悠,经过那些著名的大厅、办公室,看到各位美国总统的画像、雕塑,华美的家具、地毯、瓷器,都让喜欢美国历史的我心满意足了。
何况还能下到地下两层,上到禁止游览的总统家人亲友居住的区域,这就很有类似沉浸式游览的乐趣了。
这部剧集没有超级明星,但各位演员表演都不弱,比如温特正经但不死板,蒙混进来的“第三者”与女酒鬼招待员喜剧效果十足。
其中差一点的,是清洁工艾尔丽,我觉得她有点用力过猛,显得太凶,而不是角色的隐忍有力。
警察顾问这位女主角的表演很精彩,那种对自己能力的自得,对笨人的不耐,对凡人的同情,对推理的投入、执着,表现得充分又微妙,加上她的观鸟爱好者的人设,就显得魅力十足,几乎可以与英剧里的马普尔小姐、福尔摩斯抗衡了。
当然,她应该也是从前辈塑造的伟大的侦探角色中学了不少。
主角侦探是黑人女性,助手是亚裔,总统是男同,这些设定很难说这不是在迎合欧美时代风气。
因为剧集拍得好,所以这些也无关紧要了。
要紧的是,我从剧里又看到那股子美国知识分子的机敏、狡黠、自信、尖锐。
推理剧好看,很大程度在于案件的奇特与推理的严密。
《白宫杀人事件》情节不断反转,注意的焦点随着侦破的进程不断转移,事实的碎片一点点拼凑起来,最后成为一张完整的图画,这个过程让人紧张而着迷。
但这里头有些情节巧则巧,却禁不起认真推敲。
比如总统弟弟如此无能与不着调,他何以有那么强大的动机搞出那么多事情?
又布鲁斯和艾尔丽并排仰躺在地毯上诉说与安慰,浪漫的确是浪漫,但为何要躺在老太太的房门前?
还有那座莉莉用来砸死温特的闹钟,莉莉事后那么多天的时间,怎么不去直接销毁这个最重要的罪证,反而以重新装修做掩盖?
在国宴期间,让那么多人出状况,让几乎所有人都可能杀死温特,这也太闹了。
更主要的,剧集一方面在突出白宫里这群职业公仆的专业性,一方面又在大量表现他们的内卷与混乱,这里头是有些矛盾的。
因为容易把这群人与总统一家人与莉莉这样的新贵等量齐观,而非形成对比了。
但它也有很巧妙的安排,首先是以国会听证会的方式展示剧情与人物;第二是大侦探时不时地观鸟。
这些都大大增加了讲故事的角度与趣味,让节奏跌宕起伏,不至于平铺直叙,令人昏昏。
尽管如此,用八集的长度讲一个案件,就推理而言,也似乎过于冗长了。
但它可以辩护的理由是,它使用这些时间展现了好多动人的细节与故事,大大丰富了角色,使得好几位都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
比如水管工与清洁工的爱情,女侦探小时候帮助妹妹找袜子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制作者借着这个案件意图呈现出不仅仅是人性的社会的冲突,还有更深的隐喻。
凶手莉莉,代表的是新贵里的解构派。
他们蔑视传统、历史、体制,他们幼稚无能,傲慢刻薄、莽撞可笑,却充满自信地认为自己必将打造一个新世界。
被害者温特,代表的是体面的专业官僚、职业经理人,他们珍视传统价值、历史、荣誉,他们保守、稳健、隐忍,为维持体制的运行苦心孤诣、忍辱负重。
新贵莉莉杀死了老公仆温特,弄得总统搬出了白宫。
其中的隐喻很明显。
有意味的是,温特与莉莉都在为总统一家人服务。
这位总统和他的家人是怎样的呢?
为淋浴抓狂,遇事不决的总统,颓废无聊的弟弟,拉着虎皮充大旗的亲密朋友,就这样一帮人,只能称之为草台班子。
女侦探最后的经典的总结发言,说明作者是站在公仆温特一方面,至少对被害者有着更大的同情。
那她斥责的,她反对的,邪恶的毫无同情心的莉莉,在现实中是哪些人,是呼之欲出的。
这个态度,在美国影视圈,是理所应当的。
他们大概是美国最反对与警惕懂王与马斯克联盟的一群。
但这个商人总统与高科技资本的新保守主义结合,能量还没释放完。
他们的毁灭,最好的情形还得等一段时间。
最坏就是拉着全人类加速毁灭。
我的问题是,这个世界靠温特是不够的,靠女侦探也不够。
白宫也许真的要翻新了,但莉莉肯定是不行的。
The Residence,译作《白宫杀人事件》。
这片子拍的任性,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十分精巧。
有些zzzq,但很吸引人,主角沉稳,调子喜剧,场景浮夸,特点鲜明。
将谋杀案放到那个著名的白色官邸里;拿袋鼠和袋鼠国家的首脑调侃;把仇恨的杀人愿望挂在嘴边;涉及很多人很多事,但都浅尝辄止,不做深入刻画……轻松愉悦。
中间几集有点绕,本来都往前走了好几步了,又绕回来了。
有人说这是剧情拖沓,我以为是一种自信的饶舌。
片名 Residence意味深长,究竟谁是长久的居住者呢,是四年一任的那个大人物,还是让那个白色的大房子正常运转的那些小人物呢🤔我最喜欢的,是每集片头的画和画旁的文字说明~~~“无辜的台灯”、“沉默的沙丁鱼”、“希拉在这儿”、“希拉在那儿”、“振奋的希拉”、“沮丧的希拉”……
这张画里只有一个希拉
这张画里出现了四个希拉,Sheila在这儿,Sheila在那儿,振奋的Sheila,沮丧的Sheila;无辜的台灯,沉默的沙丁鱼。
还有,第六集的标题叫“第三个人”,片尾用的音乐,就是电影《第三个人》的主题音乐,Anton Karas作曲,齐特琴演奏的。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有这样一栋建筑,经常出现在美国的影视作品中。
但,大多时候它都“死”得特别惨。
比如,在《独立日》中被外星飞船摧毁。
(《独立日》截影)在《2012》中,又被滔天巨浪吞噬。
(《2012》截影)到了《惊天危机》,它又遭到恐 怖 分 子的袭击,火焰冲天。
(《惊天危机》剧照)当然也有尚未“死透”的场景,《奥林匹斯的陷落》中的恐怖分子驾驶炮艇机发动空袭。
南草坪和屋顶一片血肉横飞。
(《奥林匹斯的陷落》截影)没错,它就是白宫——美国总统府。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这部剧,故事背景同样发生在这里。
但这一次没有空袭,没有爆炸,没有支离破碎与房倒屋塌,而是和一起“谋杀案”扯上了关系。
中文剧名非常直接,颇有“柯南”风格——《白宫杀人事件》The Residence
悬疑犯罪喜剧《白宫杀人事件》3月20日上线Netflix,目前IMDb7.8分,豆瓣8.3分,是近期口碑相当好的探案剧。
导演丽萨·约翰逊,曾执导过《最后生还者》《宿敌》《头号外交官 》等热播剧集。
女主是出演过《女子监狱》《美国夫人》的乌佐·阿杜巴。
在本剧中,她将化身为一名侦探,探寻谋杀案的真相。
(《白宫杀人事件》剧照)卡司中还有一位老熟人——“炸鸡叔”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
他饰演白宫首席招待员AB·温特,职务相当于总管。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不过,他的出场有点特别。
惊声尖叫之中,温特被发现死在了白宫三楼的房间内。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此时,白宫一楼正在举行国宴,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政要名人齐聚一堂。
如果他们知道白宫发生了命案,会怎样?
用总统高级顾问霍林格的话说就是:完蛋了。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01自杀or他杀为了不至于“完蛋”,经验丰富的女侦探科迪莉亚(乌佐·阿杜巴 饰)临危受命,着手调查。
第一个发现死者的是摩根总统的岳母。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对,没看错。
本剧的设定是美国总统有一位同 性 伴侣,够炸裂吗?
但总统岳母当时只顾惊慌,除了能想起隔壁房间曾传出掉落东西的声音以外,并未提供其他有价值的线索。
科迪莉亚决定先从尸体下手。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温特双手手腕有明显割伤,并且在衣袋中发现了遗书。
自杀?
霍林格长出一口气,其他在场的官员也纷纷放松下来。
在他们眼里,死不死人不重要,怎么死的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白宫不能有“丑闻”。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事情没这么简单。
如果是自杀,那么割腕的刀子去哪了?
温特总不至于临死前把刀子藏起来吧。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科迪莉亚继续分析:温特生前疑似服毒,后脑有创口,衬衫上的血迹也不是他的。
未经化验,就能判断出血液来源?
这也太神了吧。
这个悬念,后面会解答。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温特的死疑点众多,科迪莉亚来到温特的办公室寻找线索。
刚一推门,就看见霍林格在屋内。
他正在翻翻找找,给出的理由竟然是怕温特存有某些敏感文件。
而事实上,这样的搜查行为并不在总统顾问的权力范围内。
他的越权行为是为了掩盖罪行?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不仅如此,霍林格总是话里有话。
他提醒科迪莉亚这里可是白宫,这个地方比你重要得多。
同时奉劝她顾全大局,以“自杀”结案为妙。
科迪莉亚可没惯着他,直直地回怼让霍林格吃了瘪。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随即,科迪莉亚在办公室内有了重大发现——垃圾桶中的一块带血手帕。
莫非,这里就是案发第一现场?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科迪莉亚断定这是一起谋杀案。
此案的特殊性在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自由进出白宫,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权限上到3楼。
因此,这就从另外的角度构成了推理类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经典的“暴风雪山庄”模式。
国宴当晚,宾客加上服务员足有将近200人。
凶手,就在这些人之中。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那么,真正的案发地点在哪?
凶器又在什么地方?
想要在白宫132个房间中逐一搜寻,无疑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
况且,国宴已近尾声,待到众人散去,线索更无从找寻。
时间宝贵,科迪莉亚要找全部有权限上到三楼的人谈话,尤其是当晚和温特有过接触的人。
可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白宫里出了谋杀案”的消息已经引得楼下一片大乱。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暗中调查行不通了,科迪莉亚索性和摩根总统摊了牌。
她建议总统封锁白宫,对所有宾客和员工进行详细的调查。
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摩根坚决反对。
毕竟,这种事传出去确实好说不好听。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正在两人拉扯的当口,澳大利亚总理一行人走了进来。
科迪莉亚敏锐地察觉到,澳大利亚外长赖伦斯居然穿着死者温特的衬衫。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凶手”是外国人?
请你吃饭,你却“杀人”?
摩根总统立即下令,全面封锁,一个都不准走。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02谜团冷知识:上一次白宫死人还要追溯到1952年,杜鲁门总统的岳母因病去世。
现在,尽快破案才是上策。
嫌疑最大的赖伦斯起先遮遮掩掩,但为了尽快摆脱嫌疑,他说了实话。
原来,当晚他和一名女厨师激情“肉搏”,不小心撞到了鼻子,鼻血洒在了衬衫上。
事后遇到了温特,后者主动帮忙,提出互换衬衫。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同时,赖伦斯陈述了一个重要线索:换完衣服后,温特接了个电话。
再之后,温特说了句很奇怪的话:我在今晚结束前就会丧命。
提前感知自己的死亡?
事情愈发古怪了。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目前来看,赖伦斯的嫌疑暂时得到洗脱。
这时候霍林格又跳出来,仍然把案件往“自杀”上扯。
摩根总统也急于结案,澳大利亚总理却建议应该让科迪莉亚继续调查。
潜台词:我们澳大利亚人可不背锅。
两个国家首脑当场开撕。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单独调查在混乱与惊慌中开始。
第一个被询问的,是木工埃迪。
他透露了关键信息:当晚温特在办公室里和人吵架,并说“并且说会把一切都告诉他们”。
和谁吵架?
“一切”是什么,“他们”又是谁?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各类人员,形形色色,逐一登场。
有“第一先生”艾略特。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园丁艾米丽。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在国宴名单上,但一直没有露脸的澳籍演员“狼叔”休·杰克曼。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甚至,还有好几个工作人员重名。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随着人数和信息量的增多,调查愈发棘手。
但谜团仍难以解开。
温特生前和工作人员相处得并不好,当晚因为菜单问题厨师玛维拉放话要“杀了他”。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糕点师更是差点用玻璃杯敲温特的头。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每个人都在“坦白”,每个人又好像都在隐瞒。
敲重点,注意下图。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最不配合的就是霍林格,面对问询,他始终都在说谎。
在与嫌疑人的博弈和抽丝剥茧中,科迪莉亚还是取得新的进展。
温特生前有写日记的习惯,与他生前关系密切的人员告知,温特似乎了解到了白宫里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
找到那本不翼而飞的日记,也许就能揭示真相。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温特死前接的那通电话来自院子中的园丁棚屋,在那里科迪莉亚发现了玻璃杯碎片。
反复出现的玻璃杯,会将线索指向谁?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整晚被困在白宫里,人群中焦躁的情绪慢慢滋生。
不能再拖下去了,科迪莉亚准备走一步险棋。
她特意安排温特的尸体从前厅运出,目的就是让众人聚集在一起,进而观察每一个人的表现。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很快,科迪莉亚发现了糕点师的不对劲。
他的肢体语言极不自然,而他也感受到了来自科迪莉亚的注视。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转身,匆匆离去。
镜头一转,他手持厨刀,出现在了命案现场。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03不止于探案先说说本剧的优点。
首先,采用多线叙事方式,在“调查当下”“回忆案发”和“国会听证会”三个时间线之间切换。
剧情层次得到丰富,故事更加立体。
其次,巧妙地将悬疑和喜剧元素融合,烧脑又搞笑。
主角科迪莉亚爱观鸟、吃鱼罐头,穿着老气的粗花呢外套,讲话快且直接。
由于是“编外人员”,完全不把白宫的规矩当回事。
她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出凶手。
正因此,她才能冲破层层阻碍,甚至在调查后期一度停滞的情况下,重启案件,还原了真相。
在她看来,观鸟和查案一样,都是观察、倾听的过程。
其他角色也或多或少地贡献着一些笑料。
比如,总统的岳母一提“美国总统”四个字就干哕。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总统弟弟占便宜没够,把白宫里的各种物件统统搬回自己的房间。
堆得高高的浴袍、塞满柜子的枕头、数不清的盐罐……被温特拆穿后,还狡辩自己是“品盐师”。
甚至,他把林肯雕像搬回了房间,企图据为己有。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总体来说,本剧在剧情设置、演员表演和制作水平方面表现出色。
嫌疑人的众生相,错综复杂的线索,每一个新发现都可能推翻之前的推理,让观众始终保持好奇心和紧张感,是近期值得观看的优质探案剧。
唯一不足,线索的展开略显拖沓,导致节奏不够紧凑,如果集数减为6集左右,效果可能会更好。
谁才是真凶?
小伙伴在剧中寻找吧。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同时,本剧对所谓的“上流社会”和“权贵阶层”也送上了无情的嘲讽。
比如,前面说到的,总统顾问对人命的漠不关心。
这种对生命的漠视是自上而下的,当权者希望掩盖“丑闻”,至于调查结果,或是温特死亡的真相?
没人在乎。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再比如,国会听证会上不时传出的散漫轻笑声,议员连白宫案件的管辖权都不知道。
这些,都让剧集增添了荒诞的黑色幽默。
警局的老局长忍不住吐槽,这届政 府真是糟透了。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白宫的行政人员并非政 治遴选,相对比总统选举的更迭,他们更像是白宫的“主人”。
每个人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维持着“系统”的正常运转。
温特是“秩序”的维护者,也是带头人。
一丝不苟、秉公办事的性格,和略显古板的行事作风,让他在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
有等待他退休急于升迁的,有被他抓到渎职行为的,有被他知晓违规入职的,有在理念上产生分歧的……科迪莉亚从温特的日记中了解到,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有缺陷,难相处,却极度忠诚。
他喜爱自己的工作,尊重每一个人。
(《白宫杀人事件》截影)但,温特还是成了某些人的“绊脚石”。
所以如他自己所言,“死亡”似乎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无论是在白宫,还是在任何地方,贪婪与傲慢永远不会消失。
或许,“宫斗”才是欲壑难填的人类的日常。
图源于网络软饼干 / 作者
好古典的本格!
畜生和我吵架。盼着他早点死。
我想学观鸟!以及美国总统的哥哥的名字是否有一些太像trump了,既然有泰伦这种SNL老卡司让jaj演一下美国总统怎么了! 前有扑克脸后有白宫谋杀,接每一个女子监狱女同都有出彩侦探剧!姐姐演技闪闪发光💖
少数族裔女性侦探果然还是要靠这个群体本身的编剧来创作 另外剪辑很加分 非常适合一气看完
意料之外的好看,现在能给我惊喜的美剧越来越少了。另,女主的设定非常适合她,这个选角太成功了。之前看《女子监狱》虽然也能get到她的演技,但和Crazy Eyes相比,这部剧的角色更贴近普通人,不那么疯,只是略微有些古怪,把握不好程度就会演砸了。以及女主小时候找袜子那一段也蛮亮眼的,剧本真不错。喜欢这个侦探,如果能围绕她出系列作品就好了。//补。我基本不会重看以悬念为主线的故事,但这几天刚刚四刷完毕这部剧。真没想到我会如此喜欢。
当介绍完总统家庭成员就说明这压根儿就不是啥正经剧,除了炸鸡叔一个人撑起了“这是白宫”的政治严肃性,其他人都是来搞笑的。但是,我真的超级爱这种戏谑和无厘头啊!!!!虽然缺点很明显,但仅作为单纯的推理剧来讲非常酣畅畅淋漓,关键结局也很好,没有好人不得不成为罪犯的苦情戏,就是简单干净的贱货给老子死,我太爱了!!
这个故事实在是太冗长了,故弄玄虚的画面一帧接着一帧,一点吸引力都没有,我真的不知道剧情里面的每个人都在碎碎念些什么。最令人抓狂的是,这部破案片的悬疑成分烘托得也极差,没有让人看下去的欲望,至于死者,看到一半我都已经不在意到底是谁杀了他。
比较古典但不够严谨,红鲱鱼过多,有效线索太少,八集也太长了。同样内容节奏加快一个半小时拍完观感可能会好很多。侦探和助手人设都蛮好的!中间我一度以为最后要告诉我们是休杰克曼干的,真那样的话就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叙诡了有没有。
白宫华服,平壤内核。美式假大空何时休?
挺没劲的。随时随地冒出新的信息点当“反转”,每一集都如法炮制手段实在单一,看得好腻……
说是喜剧吧,没有任何笑点,说是探案悬疑剧吧,里面每个人都跟闹着玩似的。
非常classic非常old school的推理,让我感到周身舒适!你知道吧,当女性在重现一些男性的行为习惯时,讽刺总是拉满的,比如当着同事的面跟别人打电话说这些人不行,还有询问的时候故意不说话让对方麻爪,还有我不在乎那些规章制度,我可是XXX,说自己名,然后你也会发现真正犯蠢的到底是谁and破案也不能阻止观鸟!
剧情太松散了,剧情不够人头来凑,人多了故事线就多了,悬疑侦探又不严谨,喜剧又算不上……
大主角爽剧,套路太明显,全靠破案叙事节奏推动剧情,意思不大,但还是会吊口气看完。且,最后凶手这个角色有点太随意和敷衍了!
女主说话蛮好笑的 就是叙事有点稀碎
音画上佳,节奏拖沓,最后解谜失望至极。
7.3,打1分是认真的吗?5202了还在用丑来概括一部剧😂
拍得太幼稚了。Spend your time wisely elsewhere.
谁在给这部剧打高分?离谱不切实际就算要显得荒诞讽刺力度也不够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