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音乐剧类型的节目,好看,炸裂,虽然不懂,但是可以享受,美好的东西,都能引起共鸣,不管是音乐,电影还是书,不管是外行还是内行,对心灵的震撼是相同的。
好奇怪,相比起来正派人物,更喜欢反派人物的表演,不管是老板和老板娘,还是沙威。
冉阿让也是喜欢的。
在国内这种音乐剧这种类型接触的还是比较少的,真希望国内也多一些从事这行业的人员,相信大众的审美。
就真的好好啊QAQQQ雨果好 改编得也好 我对于重唱但是各自叙述的模式真的很爱了 以及唱词一致但倾述对象不同 真的很有种割裂感和张力(好的方面的)第一次想哭是芳汀独白的时候 然后是沙威 然后是冉阿让……每一个人 每一种立场 有点复调的意思 控诉不公 信念破碎 大爱悲悯……芳汀的力量在于她的无辜与苦难的对比 沙威的力量在于他所秉持的坚硬和道路的偏离 冉阿让的力量在于他的气质 切近景的时候我一直盯着他的眼睛看 他有圆润的眼眶和浅色的瞳孔 带着属于人世间的基督的气质 他对自己的苦难更多是觉察 忍耐 并且罪己。
我真的很心折于【悲悯】这一气质 这更多是一种神性。
旅店夫妇真的是全场活跃气氛top1 真的很棒 会不由自主一边摇头一边笑:)独白和合唱真的都好绝 最后各个时期的剧组一起合唱 有种时空重叠的恍惚感 虽然是第一次看这部音乐剧 但是还是能够感受到那种感动 真是哭得稀里哗啦T T镜头切换真的很绝 乐队老师合唱团还有观众席 录像这点好 但现场演出在氛围和参与度方面还是不可替代 好想看现场QAQQQbtw吐槽一下本场放映的时候 明明没有中场休息时间 结果荧幕上显示中场 然后全场灯打开了……工作人员是没看过片子吧_(:з」∠)_
我是在高一上学期时看完的《悲惨世界》,距离现在已有三年之久了。
而今看完这个25周年演唱会版时,内心多存留下来震撼与感慨。
无论是在演员们的演唱功底上和灯光场地的配合上还是服化道上都是带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
不过最令我感到可惜的是这场演唱会表演过程中没有展现出珂赛特与冉阿让之间的父女情,表演珂赛特的女演员多表现珂赛特不满她父亲,违抗她父亲的一面,从而把珂赛特刻画成了一个自私,不知感恩,不懂得理解父亲,恋爱脑,一味的想着仅有一面之缘便一见钟情的“爱人”。
她和冉阿让的关系完全没有互相支撑,彼此深爱的那种不是父女胜是父女的感觉,倒像是侄女和她只过年去串过几次门的大舅一样。
作为女主角来说她的角色刻画甚至不如女配爱潘妮。
要知道原著中维克托.雨果可是花了好大的篇幅去去展现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方面真的让人感到一种违和,导致我一看她和马吕斯的对唱我只想跳过。
女主角的选角也不尽如人意,珂赛特从小在修女院里长大,她接触到的多是温和,安静的修女,在书中她的性格也是对外腼腆安静的,而非演唱会中的女演员一样脸蛋圆润,性格开朗活泼。
马吕斯也是,在原著中本来就讨厌他,看完演唱会更讨厌他了,尽管有宏大梦想且投身与革命但是自私,伪善,恋爱脑的一个男的。
(和我本人有关,本来就不喜欢那种所谓一见钟情且为对方要死要活那种桥段和角色,觉得很是虚假。
) 在里面饰演沙威的黑人男演员倒是很是稳健且别有一番魅力。
而德纳第夫妇的表演很是有感染力,更是让人感到欢乐与有趣。
作为书中的“反派”之一,在这场表演中則削弱了他们的丑恶感,增添了滑稽感 。
这其中当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时真的让人跨越过时代感到了那个时候人民的愤怒与苦难。
最后当故事完结时,最让人惊喜的是这次演出请来其他的知名的出演过《悲惨世界》的剧组,当他们一起合唱时真的令人感到震撼。
正如《悲惨世界》“原作者”赫伯特·克雷茨默所说的一样“我们聚到这里是因为我们爱悲惨世界”。
我为什么看完这场演出也是因为我爱《悲惨世界》。
昨天电影资料馆放了《悲惨世界》25周年纪念演唱会。
很多世界名著,我都是小时候看的。
Literally - 小时候。
几岁,小学二三年级。
包括《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活着》等一系列经典的,宏大的,沉重的严肃文学。
基本到现在没记住什么情节,只记得看完《悲惨世界》之后难过了两个礼拜,再就鲜少碰这些书了。
本能地逃避了一些沉重,人生变得浅薄和轻浮起来。
我记得为了让小朋友看这些世界名著,市面上有各种简化版缩略版儿童版的丛书合集。
糟粕是否去掉了不知道,精华是否留下了也不知道。
囫囵吞下去,无论精华糟粕都不见了。
中国小孩,或者中国家长活得太理想了,心比天高。
好像读完一本这样的书,就能飞快地吸收与其相关的时代,历史,文学方面的一切瑰丽。
可这本来就不是给小孩子看的书。
在应该无所忧虑的时候非着急看《悲惨世界》,什么都没能记住,浪费了一些时间。
所以后来,《Harry · Potter》火了。
世界上只有一个《HP》,所以它火成了这个样子。
至少以我当时的年纪,它出现得恰到好处,弥补了一些轻松的空白。
反正大人总是这样,在应该平等对待小朋友的时候自作主张,又在应该允许他们稚拙的时候着急跺脚。
这么看来究竟是谁比较笨啊。
笨,还拧巴。
人是需要岁月的。
昨天的《悲惨世界》,像上了一堂语文课。
《悲惨世界》这种作品,传统,规整,教科书式的。
小时候见肌不见理,懵懂地在笔记抄写关于文章的结构,故事的设计,作者的用意。
这些在昨天变得清清爽爽,毫不费力。
而且长大了再看《悲惨世界》,便也没有那么悲惨了。
156年后,世界还是如此运行着,但我们不称呼这个世界为“悲惨世界”。
我们麻痹自己,不认为自己活得可悲,不然无法自然地生活下去。
人类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呢。
没有办法。
有些懒是偷不得的,捷径等于无路可走。
这些故事的意义和价值仅在你终于可以看懂的时候才得以体现。
人需要艺术,人永远需要艺术。
即使人类毫无作为庸庸碌碌,千百年后社会依然如此,阶级依然如此,利益与苟且依然如此,人需要艺术。
不然我们一无所有。
这个世界千百年来都是这样,为什么要让小孩子看世界名著呢。
别着急,早晚他们能明白。
当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不再悲惨的时候,他们就能看懂了。
这几天看悲惨世界的歌剧,感慨大师经典,环境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冉阿让,方汀都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走上犯罪道路,的确值得同情……但是纵容犯罪又意味着对于秩序的破坏,沙威不是小人,不是坏人,只是被摆错棋盘的棋子,这种矛盾一直都在,只不过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很难理解这种人,直接将其看作是恶人…人情与法制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是与非,同样出身底层,为什么有些人走上犯罪道路,有些人没有…假如没有牧师对于冉阿让的宽容与救赎,是不是世间便少了一位慈悲的市长,多了一位亡命之徒……雨果虽然在讲故事,实际却在讨论情与法,秩序与宽容,环境与命运等种种问题…有宏大叙事,有深刻思考,有人情悲欢,有时代人物群像描写……这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世界”。
主题的严肃,却让观众看得悲喜交加。
实力雄厚的剧团,编剧音乐舞台服装都很到位,最后的谢幕更是锦上添花,当场泣不成声。
美轮美奂的享受!
在善良的沈万强,贫穷的贫民窟,倔强偏执的贾维,战死的英雄面前,但自己显然渺小极了,自己以前的无病呻吟都算什么呢。
内心就像一个多棱镜,唯有百味的生活,才能折射出多面的自己。
有时,会不接受自己的错,只接受自己的好。
而让自己无端端地增加压力。
当旅馆夫妇出厂的时候,观众并没有唾弃他们,反而带动了气氛。
并不是说,人们鼓励邪恶。
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每个人都会偶然有一瞬间的感觉,自己是否成为了自己曾经自己认为讨厌的人,即使是虚假的面具,想改变也力不从心,若不是生活逼迫,何尝不想成为一个圣洁高尚的人。
怪我不够强大吧,即使强大也不是一两天的。
终于,在那一刻,似乎更长大了些。
更加能理解那些表面让人讨厌的人,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愤青,其实大家都是可怜人。
沈万强的自愧深深触动我,他曾经迷茫过,可最后选择了站在上帝这边。
去除了邪念,就是圣洁的。
有多善良就会有多强烈的自责感。
世界上,坏人多了去了,不缺他一个。
可他竟为了自己的一点小罪而无法面对世界。
多么强的力量,唯有万强才能让一直以为自己是好人的贾维良心备受煎熬,真正看清自己用尽一生假装的那个正义警察是多么逊色。
贾维认为自己没得选,起初他也有信仰,同样遇到了自己的邪恶,一直在与自己斗争,最后胆怯胜了,说服自己是在执行天职,任恶魔控制自己。
是沈万强激发了他心里的天使,最终杀死了恶魔。
贾维和沈万强就像是两个极端的对比。
都曾被邪念驾驭,十字路口,选择的不同的方向。
同时,我心中的贾维也被杀死了。
你可以强大,这是你的选择。
要么接受要么改变。
无论当下如何,万念俱灰,命运终会朝着光明前进的,只要你不是个特别自私的人。
想想小时候,玩具被抢是多么伤心,回头看却如此天真可爱。
所以,一切总会过去的,请带着希望,相信上帝的安排。
革命终将会胜利。
请带着信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只恨某瓣上限是五星,这版的《悲惨世界》无论是唱还是表演都近乎无可挑剔。
有雨果这么伟大的作品做底本,加上这些优秀的音乐剧演员的精彩演绎,这样的舞台给人带来的冲击力真的无与伦比。
冉阿让的善,芳汀的不幸,沙威的挣扎,配合着演员们的演唱让我哭了不止一次。
I dreamed a dream唱段里芳汀的情感表达的太好了,Eponine的演员声音相当有感染力,而Alfie Boe唱“God on high,hear my prayer”这段真的让我原地升天,他的声音里充沛的感情让我从头哭到尾。
我现在无比赞同这句话:如果只能看一部音乐剧,那就是《悲惨世界》吧。
有生之年我一定要看完原著!
最后点名批评Marius的演员,气短声音还虚,在好多唱段里面,别的演员铺垫好的情感他一开口就没了,简直是鸡入鹤群,全场别人都在超神,就只有他一个在拉胯,前面说“近乎无可挑剔”就是因为他的糟糕表现,只有独唱还勉勉强强过得去。
很小的时候,看过这本小说,故事情节已经遗忘的差不多了,只记得让万让和芳汀的悲惨命运。
现如今,重新看了一遍音乐剧,感触良多,虽然结局比小说友好一些,但两个多小时下来,看着看着就觉得有两个字萦绕在脑海——“孤独”。
网上有很多争论10周年版本和25周年版本选角和唱功的,10周年的演员据说是从十年间各国所有演过该角色的演员中挑选最好的,所以被称为梦幻卡司;25周年的选角则比较开放,有顶流偶像、笑星、音乐剧新秀、歌剧演员等,还有观众评论电影版金刚狼叔叔的演技有待提高。
乐理和唱功我不懂,演技再差也比国内某些一线明星强,因此,我就从故事性和人物讲讲自己的感触。
音乐剧的起源是喜剧,在喜剧的基础上加上了歌唱,将背景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由于故事情节完整,对白音乐通俗易懂,人物情感细腻丰富,所以深受老百姓喜欢。
我觉得印度电影在这方面天赋异禀,《三傻大闹宝莱坞》、《未知死亡》、《调音师》等等。
言归正传,在《悲惨世界》中,人物形象立体生动,让万让的不惧强权,警长沙威的冷酷残暴却又正直,芳汀为了养活女儿牺牲自己,旅店老板德纳的撒泼无赖,珂赛特的美利坚强,都在故事情节中凸显出来,他们相互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一个悲惨的社会缩影,展现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无情与残酷,这种感觉在看韩国悬疑片《杀人回忆》时也深有体会,水深火热的时代下,人人都是凶手,暴风雪来临之际,又有哪一片雪花是无罪的呢?
让万让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动荡的“血与火交织的”年代,那段时间法国宗教的变化,底层人民的极端,青年的激情与热血,以及著名的滑铁卢战役等都在剧中完美映射出来。
主人公不得已偷面包时被捕入狱的不甘心,被牧师感化取得成就时的欢欣雀跃,别人因自己入狱时又良心不安,决心照顾芬汀和她女儿时的义无反顾,以及最后女儿出嫁时的无奈和对女婿最后的帮助。
蚍蜉撼树、螳臂当车,一个人在一个时代面前是脆弱和渺小的,时间的巨轮可以无情的碾碎任何矫情的呻吟,但这种虔诚的精神和坚定的信仰却是强大的。
剧中这些人身上看到的道德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看一出好剧,就像快速走完整个人生。
这部音乐剧虽然看的很懵懂,理解也很片面,但就像张艺谋的禁片《活着》、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一样。
在剧中我们会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曾经爱的人,曾经经历的难关,曾经坚定的眉翼,曾经在乎的人和失去的瞬间,以及曾经的理想。
1.阿尔菲·博演绎的冉·阿让,眼眸自带圣光,神情天生带点小忧郁,准确地诠释了冉·阿让从普通人、“小偷”到圣人的历程。
阿尔菲·博声音很亮,人也年轻(演出本版时才37岁),扮演该角非常适合。
2.马特·卢卡斯等演绎的德纳第夫妇,不论是化妆、表情、动作、神态、演唱,十分传神,几乎完美,可说是本版的最大亮点。
3.本版的乐队,全场演奏堪称完美。
加上声音传输、音响设备等技术的进步,本版的听觉效果是历版最佳。
4.谢幕彩蛋太精彩了:四个版本的主角配角的合唱锦上添花、震撼人心;词曲作者和编剧、总监等创作人员的演讲,深情真挚、打动全场;青年学生举旗入场,将全场气氛烘托到顶峰,预示着伟大艺术的后继有人、生生不息。
5.全场观众,观剧全程展现出了很高的素质与修养,该安静的时候极少有噪音与走动,该鼓掌的时候不吝掌声,气氛热烈的时候恰到好处地站立欢呼。
最后发一个小感慨:国家倡导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可能理解得不是很直观,看了这类音乐剧之后,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与英法的文化软实力差距还不小。
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得到较好继承、发展、创新的,还太少太少,希望年轻一代能有所突破,让我们能欣赏到中国音乐剧的伟大作品。
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在现场”看一部戏剧/音乐剧——早在十几岁的年纪,曾在C6或C8被《大河之舞》《俄克拉荷马》震撼到;而这一次的音乐剧其实是在影院,身临其境感还是有明显局限的。
相比于扑面而来的好评,我对这部剧并不感冒。
“片头”——若音乐剧也有这称呼——缺少画面表现力,事实上,画面表现力始终没有凝聚出来,导致我产生了相当的疑惑。
虽然,Fantine的I Dreamed A Dream煞是惊人勾起许多回忆,虽然Monsieur Thénardier的出场极富画面感,勾勒出一个多彩而纵深的维度,全片,,全剧始终被一种独特的氛围所笼罩——某些地方多了些东西而某些地方少了许多内容。
观影同时也是自我解惑的过程。
早在16、17年,我思考过文学与电影的异同,首先一点是承载介质。
最近看黑泽明,让我再一次意识到电影的(某种)真谛、核心。
在电影的诸多表达介质中,色彩、声音都并非必需,画面和光线才是最重要的。
文学呢,虽然有kindle、DPT-RP1、《朗读者》《一本好书》,其承载介质最必需最原初是文字。
当电影拥有了色彩、文字、声音甚至所谓的4D和最近Nexflix搞出来的交互式电影,当文学拥有了声音、画面,当艺术拥有了更多的表达介质,犹如一个锋线球员拥有进攻万花筒,多维的表达变成可能。
在没有这些表达介质的年代,作者需耗尽心思在文字之中融入画面感,引着读者一同创造世界;而导演则会要求演员、布景更易理解,才有可能传递意思、意图。
当艺术形式的局限被时代所打破,创作者的选项变多,欣赏也变得芜杂起来——筛选信息并非欣赏的首选,事实上,欣赏从来不依靠欣赏力,大众需要的作品,首先是愉快的、简单的,接着是震撼的、多彩的,最后才可能触及深度的、持久的这一选项。
由是,我明白了这部剧的优势与弱势。
改编剧本来自史诗级的文本,音乐拥有触及心灵的力量,单一而稳定的演绎,层次且丰富的布景,极优质的音频设备,专业水准的演奏团队,背靠一流剧院、一流团队运作,背靠戏剧文化发达的英法文化——这部剧集合了当代的优势资源,并且做到了突破(艺术表现形式单一介质)维度的立体。
由是,我领悟了一个人感官觉醒的触发条件。
回望自己前三十年,许多事有了眉目;远眺未来若干个许久,可以营造这样的点,帮助青年们成长,助力我自己的人生梦想。
多说一句。
我理解了毛姆为何会写戏剧又厌弃戏剧。
这种表现形式为民所乐,但其承载的内容又无法满足毛姆的表达需求。
最后各国冉阿让合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ong 太经典了
寇叔的bring him home是我听过的最感人最催泪的歌,没有之一。
比10周年版差太远了
25版的阿让,马吕斯,珂赛特都太不好。
只有开头的曲子挺震撼,后续的曲子都感觉一般,至于悲惨世界的内核还是没能感受到很多,和小时候看书一样,如果是我们自己民族的苦难,则会感受更深一些~
太好看了!也太好听了!在优酷看好评榜,这个是第一部没看过的,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看了一下,惊为天人!但是太长了还没看完,明儿继续看!
这版最经典的就是沙威了吧 还有参演电影版的艾潘妮
太赞了
西区伉俪2333加戏不说最后还站在一起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One day more真是听一遍泪目一遍 有生之年看一次现场系列
和跟十周年版本比的话,差强人意吧。主要几个我感觉不太好的点,就是一个是沙威的扮演者是个黑人,实际上他的演技非常棒,但是他不适合演沙威。还有一个就是芳玎看着面相是个亚裔,其实演的也很好,但是这个形象不太合适。呃,重点批评的就是那个演马吕斯的那个小伙儿,呃,没有对比的时候,感觉唱的就一般,后来是前辈返场,然后演过马吕斯的前辈一唱,差距一下子就对比出来了,所以说这个版本的马吕斯是唯一唱功差的。
虽然有我最喜欢的一版Eponine,但此Marius威力实在是太大了,我无法强迫自己入戏。直到谢幕老人们上台合唱,才终于觉得这又是大悲了。→BV1uz4y1S7oG
沙威的黑人演员太出众了,无论是唱功、长相、身材、气质都是,也只有如此才能拿到如此重要的角色吧。
太tm棒了!虽然只是歌曲联唱,已经带的完全到位。众人声音表现力无敌,Norm Lewis帅吐。
当电影版的音乐和唱将达到音乐剧的水准时,舞台形式的音乐剧在大场面和微细节上的短处便无可藏匿。悲惨世界,微微星火。
fantine的演出者是家里有矿吗 唱的好差 马侣斯.景甜?
5.5/10,呃啊啊啊小神马!
终于在大银幕完整看完了此剧,非常震撼,演员、音乐、灯光都很一流。结合当前舆论宣传导向,此剧应更名为《悲惨世界之巴黎暴徒,支持巴黎警察》
拉面拉面😍😍😍。
听了不下30遍…………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where my friends will meet no more." 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毫无希望的爱情和白白抛撒的热血,可音乐一旦响起,你依然会觉得生活值得去过,未来也值得期待。或许从来都是幻觉。但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幻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