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是在一个深夜,万籁俱寂的时刻很容易滋生出脆弱和敏感。
长大成人的朔太郎与亚纪衰老的父亲相遇,十七年后的朔太郎在面对昔日恋人父亲的时候不改当年的慌乱,依然像个在女友父亲面前不知所措的少年。
两人的对话与场景重现,但是间隔了十七年绵长的光阴。
不知为何,突然我的心弦就被打动,眼泪和鼻涕开始肆意滂沱,这部剧之前的生离死别因为过于理想化而显得刻意,相反,这样平淡的日常对白却因一种氤氲着感伤的气氛而更容易触动人的心弦,那是一种在多年后对逝者哀而不伤的怀念。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主演绫濑遥和山田孝之是我非常喜欢的日本演员,之前在《白夜行》中已被两人的精湛演技所折服,但没料到在《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中又被深深虐了一次。
两者是完全不同风格的电视剧,《白夜行》展现了两人行走在黑夜中无法摆脱的绝望人生,而《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则回顾了一段隐藏在白日里不可言说的疼痛青春。
《白夜行》的故事开始于一次谋杀,男孩亮司目睹了父亲对女孩雪穗的兽行而失手弑父,雪穗又为了保护亮司免于牢狱而杀死母亲,两个十余岁的孩子从此便在谎言和背叛中携手同行,并在之后因为嫉妒和欲望的唆使而一步步滑向深渊,在两人所犯重罪即将暴露之际,亮司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去保护雪穗和他们共有的黑色秘密,雪穗也将在没有亮司的白夜中继续她已然无望的人生。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则缘起于一个雨天,男孩朔太郎出于见义勇为的初衷去为雨中诵读悼词的女孩亚纪撑伞,从而开启了一段懵懂而青涩的纯爱,就在两人准备正式交往之时亚纪却不幸罹患白血病并逝世,深陷于这段无果却刻骨爱情的朔太郎始终难以忘却早逝的女孩,在经过十七年的内心折磨后朔太郎终于选择回到家乡去以追本溯源的方式解开心结,以理性而柔软的方式与记忆中的亚纪告别。
然而贯穿这两部剧情迥异的电视剧的核心都是“爱”,只不过一种是蓬勃向上的纯真爱情,宛如樱花般绚烂而短暂,而另一种则是根植于罪恶泥沼的恶之花,相依为命的畸形爱恋。
在同时观看这两部剧的时候,不仅容易产生精神分裂的错觉,更是处处都能感受到鲜明的对比,就像白天和黑夜般昭然,但在结构方面又是如此相似,甚至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衔接之妙,如一对男女的前世今生般令人唏嘘喟叹。
在细细回想这两部剧的时候会发现很玄妙也很有意思的事情,我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人物设置;未来和现在;信物和经典台词。
先说第一点。
首先我关注的是这两部剧的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我脑补过度,总觉得他们的名字暗藏玄机,是命运的哑谜。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中朔太郎的名字在剧中被揭示说是其祖父根据日本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而起的,我搜了一下,私以为应该就是日本的早期象征主义诗人荻原朔太郎,于是我忍不住臆断朔太郎对早逝的亚纪近乎痴迷的守望和十余年的怀念如同诗歌般美妙而迷幻,这也算是一种解读吧。
而亚纪的名字更令人回味,亚纪在剧中透露说自己的名字就是“白垩纪”的意思,是父母希望她像小恐龙般健壮的美好祝愿,所以也不难解释为何亚纪在剧中是一名短跑健将,在未发病前身体素质很好,但是我不禁又想到恐龙那种地球的霸主最后也消亡了啊,所以亚纪的病逝也是冥冥之中的劫数吗?
这两部剧分别都有一个留下来的人,《白夜行》里是绫濑遥扮演的雪穗,《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则是山田孝之扮演的朔太郎。
但不同的是,他们一个心系未来,渴望用金钱去构建她所匮乏的安全感;一个沉湎过去,通过回忆早夭的恋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这两部剧也分别都有一个离开的人,《白夜行》里是山田孝之扮演的亮司,《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是绫濑遥扮演的亚纪。
亮司为了替父亲赎罪,也为了守护雪穗的幸福而以死亡作为对她最后的疼爱,亚纪则是被上天薄待的可怜少女,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饮恨而亡。
这种人物的设置非常有意思,我们会看到这对男女天真纯洁的初恋,也会看到被黑暗腐蚀的邪恶。
朔太郎和亚纪若是不谙世事的天使,他们是在太阳的庇护下自由玩耍的孩子,那么亮司和雪穗就是满手血腥的恶鬼,将彼此作为太阳般信赖却不得不永世在黑夜中沉沦。
无论是亮司的自刎还是亚纪的病逝,对于他们自己来说都是苦难的结束:亮司不再为了满足雪穗的私欲而做违法乱纪的勾当,饱受良心的谴责和灵魂的拷问;亚纪也不用一直接受痛到彻骨的白血病治疗,羸弱得像一片风中的枯叶,在随时被死神带走的惴惴不安中虚度时光。
但是对于留下来的人,痛苦才刚刚开始,雪穗虽然不用再担心自己的罪行曝光,但她失去了唯一依靠的人,注定今生今世都要在噩梦中辗转反侧;朔太郎失去亚纪仅是悲惨的序曲,之后的十七年中他无法融入一切情爱之中,用漠然的面孔懒散的脚步踟躇于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街头。
(未完待续)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如果你问:树叶枯黄有什么作用?我会回答:让生病的土壤肥沃起来。
你问:冬天有何必要?
我会回答:为了长出新的叶子啊。
你问:树叶为何那般鲜绿。
我会回答:就是因为她有顽强的生命力。
你又问:夏天为何结束?
我会回答:为了树叶能够死去啊。
你最后问到:旁边的那个女孩哪去了?
我会回答:已经看不见了呦。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已在你心中。
从此,你的脚就是那个女孩的脚。
带着女孩的脚,我们一起奔跑,你的梦想,我的幸福。
可以,依然,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
可以不忘记,不可以不放弃,为了爱。
白色,使你成了我16岁的合法新娘。
白色,吞噬了我完美的女孩。
却让我如此般地无助。
真的没有神了吗?
失去了你,然后得到了你,失去……得到……醒来,又发现泪流满面,嘴里喃喃:亚纪……亚纪……,我们一起去梦见蓝天,你的梦想。
我还在听着你的声音。
看着你的脸。
可是,你的嘴怎么了,不动了。
只是这么地,默默地看着我。
看着我,然后微笑。
我也在笑,只是忘了眼睛里充满汗水。
是在哪儿可以找到你?
印证我的记忆的去处。
怎么能忘呢?
有人依然在梦里等着天空,怎么能忘了呢?
我的诺言,你的梦想,我们的天空。
牵着你,又走了17年的记忆,这是幸福吗?
这是幸福。
17年后,我与你一起重生。
告诉过去的你?
告诉未来的你?
不,是现在的。
你问:树叶枯黄有何作用?
我会回答:让生病的土壤肥沃起来。
“我的病好了。
我的春天。
你能不再是冬天吗?
”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首先想到了岩井俊二的《情书》。
同样的天人两隔,同样的对于青春时期的怀念…… 也许只有青春时期的感情与约定,是一个人一生最宝贵最纯洁的——没有沾染任何功利色彩, 很喜欢日本电影对于光影细节上的处理,当亚纪弹钢琴时流水般的影子在她的手臂上滑动,让人感到时空的错位。
成年的朔太郎站在当初的医院走廊,看到青春时期的自己从流光中匆匆跑过……这些镜头与视角,让人不禁回想起当年《情书》中的经典镜头:藤井树在飘动的窗帘与阳光中若隐若现…… 对于初恋的怀念,在照相馆的爷爷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想要爱人的一点遗骸——让孩子们替他去偷,作为讲述的代价。
电影看完,印象最深的就是怀旧感觉的八十年代青春。
少女时期的亚纪和朔太郎在无人岛上,她在布帘后换泳衣然后伸出一条腿做挑逗状的可爱模样;她穿着橙色的泳衣跑出来扑向蓝色海水中的朔太郎的青春洋溢……真的很美。
岛上废弃的大屋,从窗户中可以看到很多植被,色彩的错落,让人感到仿佛在另一个世界。
“你的生日是11月3日 ,我的生日是10月28日,这样自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便都在,如果我走了,你也一定可以好好的继续下去……”亚纪的话,伴着那些录音带,留在了世界上。
关于爱的感动,也许在俗套的白血病与死亡的剧情中渐渐削弱,但唯一清晰的,就是美丽的少女亚纪与怀旧的八十年代青春。
后记,看完电影,才看到关于影片的一些介绍: 导演:行定勋的爱情小品 本片导演行定勋曾担任岩井俊二的副导演,那段时光无疑对他的导演生涯至关重要。
他曾经跟岩井俊二一起制作了《情书》、《烟花》、《燕尾蝶》和《四月物语》,在此前他独立拍摄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大暴走》。
而在集结日本当代电影精英的《果酱短片集》中,他拍摄的《Justice》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令人感到十分惊喜。
行定勋对此片的原著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小说以“曾经甜美珍贵的爱情”为核心,在朔太郎于初恋的回忆中找到自我的存在感时就结束了;而电影中加重了律子这一角色的戏份,将长大成人的朔太郎作为主人公,使故事在“过去爱的消逝”与“现在爱的勇气”的对峙与交错中显得更富有层次和张力。
摄影:筱田升最后的影像 担任本片摄影监督的筱田升是岩井俊二的御用摄影师,岩井俊二所有作品都出自他镜下,虽然后期担任摄影监督,不再亲自掌镜,但他浓烈的个人风格俨然已经成为日式青春电影的标准色调。
在为《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留下《情书》之茫茫雪原、《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之青青麦田那样的纯美影像之后,于6月22日因为癌症去世,《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也成为了筱田升真正意义上的封镜之作。
所以去看这部电影,也是对这位美学大师的缅怀和致敬。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导演:行定勋 主演:大氵尺高雄、柴崎幸 摄影:筱田升 电影从朔太郎的未婚妻律子(柴崎幸)的失踪开始。
朔太郎追寻着律子来到四国,而这里正是长眠着他初恋的记忆。
朔太郎再次闯入了回忆之门…… 高中时代的朔太郎与明的初恋清淡甜美--二人一同向广播节目投稿,用Walkman记录交换日记,去无人岛旅行……对他们而言,每个瞬间似乎都能成为永远。
但当明被发现患上了白血病,命运急转直下,虽然她竭尽全力的想要活下去,但现实无法逃避。
朔决定带明去她一直憧憬着的澳大利亚。
二人溜出医院,赶到机场,但明终究还是没能登上飞往澳大利亚的班机,倒在了候机大厅冰冷的地板上。
徘徊在回忆迷宫中的朔太郎渐渐找到了被埋藏的过去,曾经未能传达的口信,穿越十几年的时光来到朔太郎身旁。
个人看完感动的不行,或是17岁朔纯真的爱,亦或是17岁亚纪的坚强勇敢。
“小朔,我喜欢你”,普通有多么美好的话啊,朔从未说过喜欢亚纪的话,但他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爱。
17岁后又是17年,足够了,真的足够了,那个勇敢,单纯的朔永远属于亚纪,永远,而中年朔将带着亚纪的足迹努力地向前奔跑,直到跑完人生的旅途,笑着去见亚纪,失去的爱永不消逝,它成为了朔的一部分,永远陪伴着他。
断断续续看完了世界中心呼唤爱,我还记得当时在瞎逛,看到个标题,铁石心肠的人看了会流泪,出于好奇点开,诶试试看,因为是刚入日剧的坑,所以摸着石头过河,那个时候,觉得我怎么可能哭呢,我是个泪点很高的人,后来,后来后来最后一集彻底泪崩,最后几分钟看了两遍,身体抽搐,眼泪在眼眶打转,当然没有痛哭流涕的那种。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凉了,感觉是好老的电视剧,然后慢慢渐入佳境,从祭奠会上到表白再到互相交换声音,小朔爷爷的那个点也是伤的不行,整个剧后部分伤到窒息,我可能是第一次这种题材,我以前看什么绝症啊之类的,会觉得印象不好,看到后期我甚至自私的希望亚纪早一点离开,因为太伤人了,太真实了,爱的太深刻了,我一开始一点都理解不了男主为什么要等17年,为什么舍不得把骨灰撒了,看到后面,觉得如果是自己也会这样吧。
不夸张的说,这部剧甚至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他们两人之间的感情和经历,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爱对方,最后最后最后的太感动了,强烈推荐大家看,测试泪点,我都说不出什么笑话了,心情沉重的像男主一样,也终于明白放下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怎么舍得放手,怎么舍得让她离开自己,我是那么爱她各位自己看吧,我实在写不出什么有水平的内容了,就当是我说的废话吧,这样的感情要我怎么传达让屏幕后的你们感受到呢?
自己去看吧我希望我祝福这世界上所有互相深爱的人能幸福的幸运的好好走下去亚纪也请你在天国继续快乐的生活下去,不要为朔担心,在没有你的世界里,你们已经是一体
与其说影评。
不如说是一点碎碎念。
绫濑遥和山田孝之真是绝配。
我看完后并不觉得悲伤,因为逝去的亚纪是幸福的吧。
朔太郎将自己34年的人生全部交给了那个名为亚纪的女孩。
前17年的人生为的是遇见你爱你守护你,后17年的人生是为了追随你怀念你,在这之后的人生,我会努力奔跑来缩短我和你的距离,一切的一切都是极端的幸福的。
亚纪和朔太郎在一起的时间是幸福的,哪怕病痛袭来,她也是这么想的吧,真的好幸福!
朔太郎用尽全力去爱,最后又花了17年的时间,才能放手让亚纪随风而去,他松手的不仅是亚纪,而且是自己的34年人生,从今往后还有更加重要的人生吧。
这部剧充斥着好多的遗憾。
亚纪被强吻,亚纪和智世的比赛,亚纪没能去成乌鲁鲁,朔太郎没能见上亚纪最后一面,没能送亚纪最后一程,朔太郎将亚纪的骨灰摔碎在马路上被雨水冲走……个人很喜欢这些未能达成的故事,正因为人生和奇迹小说不一样,有太多太多的做不到,奇迹和巧合并不是每天都在发生,所以这些情节让我看来如此真实,如此感动。
总之,真心好看,记忆犹新。
希望最后牵手离去的少男少女就是全部!!!!
在B站看的时候一个弹幕说活着的人好痛苦。
恩,活着的人好痛苦。
就当我自私吧,我不喜欢朔和女二和小孩在一起,我不喜欢小孩强行认爸爸。
前面几集真的是让我代入感很强,我喜欢亚纪,我遇到这样得女生我会爱一辈子,用一辈子怀念。
还好中年的朔不是熊猫演,不然我真的要被他气死了。
你用17年怀念亚纪,剩下的那辈子让我来怀念吧。
我可以更好。
后面其实有点看不下去了,不喜欢懦弱的男主,不喜欢逞强的女主。
我放不下,我就是放不下。
片尾曲很好听。
我希望,这辈子遇到那个人。
Ps:对不起,楼主没有才华,无法取一个华丽丽的对称标题,望见谅。
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刚刚看完世爱,心里很纠结,借该剧评聊以抒怀。
十一集加个sp,不长的片子,我却看了快一个星期,每天都拖拖拉拉的看个一集两集,舍不得一次看完,好像不看完,就永远不用从那种黄色的,旧照片一样的温暖揪心的氛围里面走出来,就好像不看完,朔和亚纪就永远都在,还是十七岁那年美好的样子,像新鲜的树叶那样有旺盛的生命力。
还是骑着自行车奔跑微笑,还是用磁带录着交换日记,元气满满,相互扶持,平凡而幸福的走下去。
我自己也明白只不过是幻想,剧集的一开头,倒在雨中的朔已经奠定了该剧悲情的基调,斯人已逝,留在手中的,只不过是一捧轻薄的骨灰,风一吹便要消逝。
朔说,这就是亚纪。
不服输又倔强的要面子的亚纪。
开头五集,我真的以为世爱讲的只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杯具,编剧大人拼命的渲染着一种山雨欲来的气氛,朔和亚纪太幸福,所以终究会有事发生。
第一集里面朔寄出的明信片,仿佛是一个冰冷的诅咒,所以最后朱丽叶终于得了要命的疾病,罗密欧无能为力,可是还是孩子气的再次寄明信片说那是一个误会,朔哭泣着说着自己的梦境,然而眼泪流出的时候字迹划开,终于还是触到冰冷的现实。
所以亚纪终于不在了,从绒球花开的初夏到初秋,不过短短几个月,亚纪就成了不可触到的幻影,只会在朔的梦中浮现,朔说,不愿意醒来,然而醒来发现自己哭了,什么是希望什么是绝望,要擦干眼泪才能够超越。
因为知道他过着这样的十七年,于是看到他在跑道上洒亚纪的骨灰时才会无比的释然,为的是朔终于可以伸手去够到幸福的后半生,也明白亚纪其实早已经融进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以为,该剧的主题不单单是爱情,而是遗忘和超越,刻骨铭心的过往和平凡幸福的当下该如何选择?
如亚纪爸爸三浦友和大人所说,我们不是不想忘记,也不是忘不了,而是遗忘是人类的天性,只有忘记了,才能活下去。
我看到这里时想到挪威的森林,开头里渡边,慢慢的遗忘着直子的脸。
就算明白这过程十分艰苦,就算再不甘心,也需要用越来越长的时间来回想,并且,总有一天会忘记的,总有一天会够不到的。
我也猜测着哪一天朔如爷爷一样的老去时,当死亡来临时,他想葬在一起的人,会不会还是当年的亚纪?
唯死者永远十七岁,亚纪突然的从世上消失,我在电脑前面很没出息的为此大张旗鼓的扯卫生纸揩鼻涕抹眼泪来着,因为看到幸福的人生突然折断,噩运突然降临,两个人逐渐失去相爱相守的权利。
幸好最后有亚纪的图画书,给仍然活着的你,她说,为什么树叶会死呢?
因为生病的土地需要滋润。
为什么会有冬天呢?
是为了长出新的树叶。
为什么树叶那般新绿呢?
是因为旺盛的生命力。
为什么夏天会结束呢?
是因为树叶要死去。
你身边的那个孩子为什么消失了呢?
她已经不在了,她就在你心里,你的脚就是她的脚。
亚纪说,加油。
封底上那个小小的女孩吹着哨子,那个身影和曾经的微笑的亚纪瞬间重合,一如当初的美好,我哭了,可是又忍不住的喜悦,觉得有些温暖的东西一下子涌进心里,猝不及防。
亚纪说,我在没有朔的世界里,一直等待着朔的降生,原来没有天国,因为天国就在这里。
亚纪最后终于平和的微笑着死去,呼唤着她没有够到的乌鲁鲁的天空和已经近在眼前的朔。
所以我说,短短的几个月,广濑亚纪,其实也慢慢的成长着,她用她的不服输和任性执着的追求着自己想要的东西,用感激的心体会生活,她说,失去的同时也是一种获得,以前的我,恐怕不能懂得这样的日子有多幸福吧。
如果没有遇见朔,亚纪也就不是亚纪,然而没有经历与亚纪的死别,朔之后也不会是朔。
朔在年轻的十七岁饱尝了爱情的幸福和悲伤,短短几个月,却用之后的十七年来缅怀和遗忘。
因为体会了无法拯救自己爱人的无能为力,所以成为一名可以操控别人生死的医生,因为一直固执的不肯从亚纪的世界里走出,所以随身带着亚纪的骨灰,所以固执的不愿意接受另一个愿意拥抱他给他温暖的女人,所以如同行尸走肉想要蹈海而死。
十七岁的朔太郎摔倒在月光下一遍遍听着亚纪的声音,不明白什么是希望绝望,什么是生死,三十四岁的朔太郎蹈海失败,才明白原来自己并不想死,就算过了之前行尸走肉的没有亚纪的十七年,其实也还有着生的执念,如亚纪一般,绝望的生的执念。
亚纪说,这是在自杀吗?
假如注定要死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也不可以吗?
彼时她已经虚弱无力掉光了头发,却努力消耗着生命,实现微不足道的梦想。
亚纪是现实的人,同她母亲一样的温柔又坚强,她敏锐的察觉的自己必死的命运,坦然的接受了它,并且在最后的日子里,追求着生之意义。
而此时的朔背负着痛苦沉浸在自己的迷梦里不愿惊醒,终于没能逃避,等他醒来妈妈告诉他亚纪已经死了,他疯了一样的跑过去,所有的东西都存在,只是亚纪,已经从他的世界离开了。
没有得到的东西,果然是珍贵的,我想假如不是突然的车祸让他看清当下也有可能随时消逝,他会不会任凭一场大雨洗去亚纪的骨灰,会不会在跑道上用自己的方式送走亚纪?
亚纪死了,所以她在照片里永远定格,笑颜如花,然而朔太朗却不忍再触碰那些记忆,因为已经时过境迁,恍如隔世,怕太美好的当初,照进太残酷的现实。
短短几个月,镜头在三十四岁的朔太郎的叙述里拉回1987年,两人初恋,在大雨里少年为亚纪撑伞,在绒球花开的山上亲吻,彼此青涩温柔的爱着,不懂得掩盖自己的情绪。
我很喜欢第三集,朔不能接受爷爷死去的事实,强颜欢笑良久终于情绪崩盘,无助的哭泣时,亚纪张开双手想要抱她。
亚纪安慰朔说,不要紧,我会努力变胖的,变得像爷爷一样胖坐在你的后座的。
镜头旋转着拉远,少女张开纤细的手臂,笑容温暖隽永,有如天使降临。
熊猫哭得淅沥哗啦的靠在小遥怀里,让我一瞬间觉得心里无比温柔,仿佛长出绿色的长草,鼻酸之余,顺便诅咒导演,就是因为知道女猪要挂才把人家塑造的这么美好,完全是为了催泪嘛。
啊啦拉,气氛渲染到第六集,女猪终于不出所料的病倒了,然后之后我就很不淡定的跟着杯具了,看着他们趴在隔离罩上亲吻,朔撅着屁股笨拙的样子,还是觉得温暖又揪心。
朔永远就是这么一副笨拙的德行,可是心眼实诚全心全意,温柔的令我动容,所以一不小心就浪漫得让人纠结,用情至深,所以一不小心就能说出虐心的情话啊。
爱情果然能让傻子变成诗人来着。
朔的经典台词如下。
今天,我要说说我讨厌的东西。
第五名,对男生没有防备被轻易吻到的广濑亚纪第四名,在我面前逞强,不把我当做特殊的人的广濑亚纪第三名,那天在海边,想要寻死的广濑亚纪第二名,瞧不起人,用一卷录音带就想分手的广濑亚纪第一名,明明说好了要坐在我后座,却不遵守约定的广濑亚纪只有以上这些,剩下的都是喜欢,全部喜欢。
我死了怎么办呢?
我背你回来。
我虽然很想流泪,但是没有哭,因为如果我也哭了,亚纪就肯定不能好好的哭了。
你为什么哭了呢?
因为亚纪没有哭。
山田孝之扮演的朔太郎,在说以上这些话时眼神坚定真挚,或微笑或呆滞或流泪,表演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有如牛叉入牛bi一样理所应当,我心仰慕。
然后就也如智世一样羡慕的想,为什么没有男生为我做到这个地步呢?
不帅的熊猫松本朔太郎,居然让我这样的恶人也花痴了一把,看着他自责的去写明信片努力的排话剧寻求亚纪父母的认同,看他想方设法的要和亚纪结婚,看他拼命的要实现亚纪去乌鲁鲁的理想,看他去拍一张张天空的照片。
悠哉的朔太郎遇到了亚纪,然后就一心一意的支持她,亚纪原来在他生命里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关于未来,他什么都不想,世界里仿佛只有亚纪,两个人永远牵手走下去。
在梦岛的时候,这个八嘎傻兮兮的说,我要和亚纪结婚。
亚纪惊讶时他很哀怨的讲,啊,亚纪不想和我结婚么?
原来我只不过是通过点么?
哈哈哈,那一刻熊猫脸上的表情真让我发笑,这么认真笨拙的松本朔太郎,说不让人感动,我还实在是不相信。
这个青涩的男生,在疾病来时努力做着自己能做的一切,承担起了自己的一部分责任,虽说最终无力回天,可是对于亚纪来说,在生命的最后能够得到这么一份爱情,让她最终可以微笑着死去,也足够让人感激。
此后的十七年,全部用来缅怀亚纪短短十七年的人生,也已经足够了。
有人发帖子说最后男主角居然变了心另觅新欢真是禽兽,让我觉得很无语,因为这不算变心,亚纪消失了,可是最后一集的一组镜头,确实让我们知道她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智世的孩子的名字,大木挂在船上的照片,父亲和母亲蘸的蟹酱…..人们就算在记忆里自然而然的遗忘,可是总会用另一种方式来缅怀,洒下亚纪的骨灰然后去过剩下的人生,其实也是亚纪的希望,就算没有见到,可是那样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吧,你的脚就是我的脚,所以要加油,加油去过幸福的生活。
电视剧的最后三十四岁的朔抱紧了小林和一树,然而镜头一转,还是在海堤上,十七岁的朔又看到当初的亚纪,牵着她的手走进夕阳里去。
这是最好的结局,也是最好的祝愿。
我是昨天看完这部电视剧的,昨天就想写点什么,但我没有,我怕自己会陷得太深。
这么多年,我看了那么多关于爱情的影视作品。
我一直试图寻找一个爱能长久的样本,可是我失败了。
在看《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中途,我一直问自己,一份爱能有多久?在剧集的最后,我明白谁都不能让爱长久。
作品的确很煽情,可我的心却是麻木的。
也许是这类电影看得太多了。
在最后一集,我流泪了,但是很安静,我甚至不愿让人看到我的眼泪,哪怕只是一滴,一滴。
我不想说那是那一幕,若你也像我一样,我相信你会懂的。
还记得那句话吗?只要我们还活着,我和你会离得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虽然被安利过很多次,但是我一向对所谓的“纯爱”嗤之以鼻,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在褪去纯真的年纪激素萌动的时节突然精虫上脑了,加上白血病和车祸的狗血桥段,算哪门子的“纯”,哪门子的“爱”。
终于,在天国与地狱中毒期看了男女主男二三人分别都参演过的题材,电影版乏善可陈,但剧版是真的把我深深地感动到了,哭的稀里哗啦的,还跑去看了原著。
看完想着沐浴焚香对书影剧三者的异同写个剧评,结果又莫名其妙的鸽到了现在(可能就跟心理学上讲的启动阈值设的太高就,动不了了呗),趁着感动还在,写写自己的感触吧~影版有一点可取的地方,就是跳出了“纯爱”的感动,指出这种“纯爱”之所以让人魂牵梦绕,是因为它的遗憾。
如果“纯爱”变成婚姻,变成柴米油盐,可能就魅力不再了吧。
并且这些感慨借由主角双生一体的爷爷指出,这种抽离的感想,在纯爱题材里面比较难能可贵。
原著最主要的内核也是这个。
但这种精神内核完全撑不起一部好作品,多少会显得男主和男主爷爷有点渣,初恋失去的只是生命,但您怀念的可是纯洁美好的爱情和青春期的兽欲萌动啊,跟身边人过的那几十年养育的几个儿孙相比,还是初恋更可贵啊~让人感慨这都什么玩意儿啊。。。
剧版则不同,与其说在拘泥于讲小情小爱,不如说在探索人生在世生与死的大命题。
因为剧版充足的时长,也将亲情友情师生情娓娓道来,更补充了与初恋不同的身边人之间相互扶助的另一种爱情。
而亚纪,也通过影剧不一样的安排,从单薄的初恋上升到另外一种更宏大的符号。
首先是剧版安排男主单身了十多年,这个桥段后世的纯爱剧给用烂了,但在这部剧里,这个桥段体现的并不仅仅只是男主苍白的“看我有多爱你”的自我感动,而是与女主亚纪的生命共生,与女主的死亡共生,与自己也会终将一日走向的死亡共生。
由于对女主“活着”的执念,17岁的男主没有办法在当时与死亡的女主告别,无法面对自己也终有一日归为虚无的命运。
这种无能为力的表象是男主在后面的岁月都无法恋爱,实质是男主无法真实的活着。
剧版对亚纪骨灰的处理也是另一个非常精妙的设计。
我记得亚纪的骨灰原著里面是在男主修学旅行之后完全被撒到了“世界中心”乌鲁鲁,用浮夸的行为遥远的异国去撑起名为“浪漫”的空架子,好像雄鸟求偶一般的炫耀行为。
剧版则因为男主的无法告别和“任性”保留了一部分骨灰,这部分骨灰则在男主救身边人的时候莫名其妙的丢了。
这个桥段设计的很巧妙,是男主与女主真正的告别,是男主与死亡和解的重要道具,自此男主开始真正的学会活着。
骨灰的丢失伴随着舍身救人,男主的生命开始发自内心的真正去关心另外一个生命。
俗气点说,骨灰的消失我认为象征了人活着的意义是为了别人能够更好的活着。
男主对死亡的执念随着骨灰的消失而结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也变得完满。
另外剧版与影版不同的一点是剧版的亚纪在小岛昏倒之前一直对自己的病情是不知情的,而影版的亚纪则是一直都知道自己的白血病,在明知的基础上还任性的登岛游玩。
这一点看似闲笔,却非常关键。
我觉得这决定了“生命”和“爱情”两个命题谁是谁的陪衬的问题。
我的取向是“生命”是比“爱情”更宏大的命题,因此我更喜欢剧版的处理。
剧版里,在亚纪登岛晕倒之前不遗余力的在渲染亚纪青春生命的极致绚烂,美貌、学习好、性格好、体育比赛上的争强好胜、对性的朦胧的探索,这些都是亚纪美好生命力的体现。
而在岛上游玩昏倒之后急转直下,亚纪这朵刚刚开放的花苞面临了病魔的雨打风摧,身体状况恶化,亚纪的情绪也从不知所措到愤怒再到消沉。
男主也在亚纪病势渐笃的过程中,从普通的青春期萌动,到为了实现女主的遗愿而奔走,最终升华到生命历程上的纠缠。
最旺盛美好的生命,与猝不及防的死亡相伴相生,前后对比,让亚纪上升成为一种终将逝去的生命的符号,残酷中让人得到美学上的体验。
影版则有点“死了都要爱”的感觉,有点反正都要死了还不如抛开一切纵情的享乐,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表达。
真正的爱情是对除自己以外的另一个生命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兴趣。
因为生命是有涯的,才要去抓住每一个美好,去真诚的对待有涯的自己和有涯的每一个他人。
我们用有涯对抗无涯,用一瞬丈量无穷,可能就是这个剧给我的最大感触了吧。
说是这么说,但日子过的还是间歇性鸡血,长时间行尸走肉的(ノಥ益ಥ)。。。
后来听起音乐,看到mv还是会泪流~
为什么爱情总是和病魔纠缠在一起
还好,励志剧
不感冒啊,包括当年的白夜行。
超无聊……
面无表情
好看,一部温情的电视剧,剧情普通但很感人。
nerd说还不如看全城热恋感人呢 无语
比书更令人感动
當年喊到眼紅紅
补分。男女主角让人出戏。
难得映画TV都是高水平的剧。超爱。
硬是拍得這麼長 你看 矯情了吧
绫濑遥 除了萤之光 一概不喜
神作,没有之一
居然还有电视剧版,真不可思议,那该多难看。。。。。。
太煽情太矫情就很假。假得离谱就不好看了。现在不喜欢做做片.不真实,十六七岁就那么多乱七八糟。
完全受不了这种节奏缓慢的文艺范儿了。
泪点极低的我哭的稀里哗啦的,以后可能也不敢看了
澳洲搶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