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图文版在此http://i.mtime.com/fjs/blog/7361984/。
豆瓣日志的贴图系统实在太让人崩溃了,只能贴点文字作为备份。
《一命》说是《切腹》,其实看下来,差别还是很明显。
有故事、人物和细节上的改变,也有美学形态上的变化,有些改得好,有些不好,有些则是好坏参半,下面按照线索分别来说说。
一,家老这一版改动最大的,我以为是御家老斋藤这个人,原片中他是个私心炽重,深沉残暴的家伙,在处理事情上看起来貌似比泽泻等人稍微持重些,其实只是身居高位必备的矜持,立场上并无分别。
而在新片里,他成了个跛子,(或许因此)对弱者颇有同情心,在目睹千千岩求女竹刀切腹的惨状时,居然亲自下场介错。
这个人物的改动看起来无关全局,而且让反派更“有人性”了,然而我却觉得不但不甚高明,还是这一版最大的败笔。
桥本忍写原作剧本,据说是从一幅画得来的灵感:一位武士身处大海的漩涡中央,端坐不动。
《切腹》是一个正邪分明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潦倒的浪人代表自己一家,挑战整个幕府的壮举。
这从津云半四郎批评削藩的言辞中就可以看出,井伊家是德川幕府的功臣,在片中代表的是得势的武士集团。
津云半四郎坐在洒满日光的庭院中,沉着应战周围阴影中如潮水一般的家臣因此成为影片中最具象征性的一幕,充满张力的画面令人难忘。
旧版的井伊家是没有好人的,只有职位的不同,这既切合了小林正树左倾的批判意识,也让剧情充满对抗。
而新版这么一改,剧力顿时松弛很多。
不信我们比较一下两片的开头部分。
旧版的开头,津云的入画是背影,先闻其声,再见其面,让观众对此人充满了好奇。
家老召见,镜头随着浪人走进深深的廊道,充满象征意味。
会客室中,家老背后的景深暗示此人的城府,背光代表身后的权力(自然,这种解读一向是要结合剧情进行,并无定法)。
至此完成正邪双方的初步刻画,观众的视角,始终是站在津云这一边的。
而新版中,密谋的是以泽泻为首的邪恶三人小集团,走入会客室的是家老,观众看着腿脚不便的领导跑来接待一个上访群众,同情的是谁可想而知。
而室内戏中,家老背后的景深被大大削弱了,代之以一棵优雅的病树,光线柔和,加上肉头肉脑的役所广司当然比歪嘴三国连太郎儒雅得多,这个人物的讨喜不言而喻。
而津云呢,或许自知这样的处理不够突出其形象,于是三池在他一出镜就给他来了个云淡天高的英雄大仰角,可这也挽不住本该属于他的同情分哗哗地流向御家老。
这条不伦不类的“双雄路线”导致了结尾的另一处改变。
原版在杀阵开始后,突然切进屋里,给了家老一个特写,阴晴不定的脸上,明显是在担心事情没法收场,危及自己地位。
新版没有,最后家老还跑出来给津云捧了个哏。
这样一个发怒,一个发飙,只看过新版的观众没准会觉得只是这俩人只是闹了点误会,要是当初大领导不是耳根子软,亲自过问一下小头目的非法行径,不就什么事都没了吗?
两个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变成了不乏人情味的个别事件,批判力度被大幅减弱。
家老的温情还有别的体现。
求女被逼自杀前,新版让他冲向家老乞讨三两银子,而最后家老真的让杂役给他家里送去了,不仅如此,剧情还安排杂役后来还告诉津云,家老劝解过此事。
跟酷吏满天下的我国比起来,真的算仁至义尽了。
而原版送尸体回家的是砍头三人组,还当面嘲笑过求女,给津云复仇埋下了更充分的伏笔。
海老藏的演技我以为是没有问题的,原版的津云更豪放,他更内敛,属于风格不同。
仲代达矢当年只有三十来岁,论演技其实也还未见精纯。
对比一下两人演绎腹黑的恍然大悟状,“哦”的一声,就能看出风格的差别。
海老藏的声线很有特点,不错。
二,切腹vs一命原版中的男人们除了被津云砍死的几个龙套之外,都是死于各种原因的切腹,构成了一个多侧面的事件集,彼此呼应,阐释着切腹制度中被实践的各种正义和伪善。
而新版既然名为《一命》,可谓“各种死法,都是一命”,着重刻画的是赴死之人的心情和反应。
原版的千千岩阵内,是主动为主公顶罪切腹的,而新版则是病死,跟武士制度的关系削弱了很多。
原版的美穗之死,没有正面表现,新版把她和孩子的死都浓墨重彩地拍出来了,而且集中在求女尸体被送回家的那一夜,这个改动我觉得很感人。
美穗取出求女“带回家”的糕饼给一家人吃的一幕,看得人几欲落泪。
把女人的“一命”也纳入了武士之争的视野中,我以为是新版的亮点之一。
三池的“一命”还博爱到了动物身上,1小时07分55秒插进来一个死猫的镜头,大概是某种恶趣味吧。
作为影片的重头戏,千千岩求女竹刀切腹的场面被处理得更血腥更直白,这跟三池改编《十三刺客》是一个路数。
瑛太演得确实不错,看得人肉疼,这种“挣命”的场面,与“一命”的主旨也是配合的。
津云半四郎最后居然没有切腹!
这个我绝对不能原谅。
不管三池有什么新想法,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围绕切腹展开的,首先作为一个经历过战阵的老武士,津云应该比谁都更具这种荣誉感,其次他上门挑战井伊家的目的,就是羞辱他们身为武士的怯懦,切腹应该是对自身武勇的终极展示,不可能选择被人乱刀劈死。
这是新版最大的败笔。
三,叙事新版的叙事不如原版,主要是不够聪明。
原版的叙事,是首尾呼应,气韵贯通的一个整体。
从对历史记载的质疑开始,以证伪史书结束,以“讲述”为框架,中间对故事的“展现”视角多样,节奏精巧,值得再三品味。
对官方历史的批判与《斩》、《柳生一族的阴谋》等片如出一辙,充满了六七十年代如火如荼的反抗精神。
而新版的叙事,以“展现”为主,比起《十三刺客》里心急火燎地用字幕交代主旨的做法,三池这次明显稳了下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之外,别无字幕。
这样的效果是批判权力和反思历史的力度弱了,当然,如果三池他就是想展现生命的价值和抗争的意义,那么这样的做法也不错。
但“展现”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主旨不清,原版通过打扫战场和旁白,清楚交代出了剧本的意涵,津云的身影与铠甲叠合的镜头更充满了解读的丰富多义性。
而新版特地加了一场主公回城的戏,目的只是为了让斋藤报告“甲胄修缮好了”,不客气地说,简直是笨蛋到家。
最后一个镜头如果是六七十年代的导演拍,最起码也应该是领主端正坐在画面正中,背后是铠甲,群臣匍匐鞠躬才对,充满威势。
新版的最后一镜,实在压不住阵脚。
剧情中间的叙事,新版的节奏也有问题。
原版的“故事会”是被分成几段来呈现的,津云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是在家老派人去请泽泻的间隙。
讲了一段之后,来人回禀异状,双方骤然剑拔弩张,在津云的要挟下,大家又回到原位,继续开讲。
在今昔、张弛两方面都有一个节奏上的转换,看起来悬念十足。
而新版则是竹中直人的角色(话说这个甘草角色到底是起个什么作用呢?
)仅仅从下人口中得知异状之后,就由津云开始了长达一个小时的讲述,既不合理,节奏上更是笨拙到家。
当然——我又要说当然了——跟桥本大神的原作拼叙事,问天下,几人能够啊?
四,视觉风格原版是黑白宽银幕,对线条、阴影和景深的使用出神入化。
选个最简单的说,家老背后是一个大大的“井”字,井伊家“横竖都是二”的流氓特性得到了昭然若揭的展示(呃,认真的同学请将这句跳过),而新版中被换成了一个巨大的暗红色家纹。
这其实集中代表了两个时代视觉风格的变化。
新版的风格在预告片中就可以体会到,一是庞大建筑带来的压迫感,二是阴暗的室内打光,三是赭红色的运用。
第一个特点其实旧版也在用,不过主要是通过纵横交错的线条来实现的。
目的都是一个,就是突出权贵阶级的压迫,这点新旧版并无不同。
第二个特点值得注意,旧版和同时代的大多数时代剧一样,尽量提高室内的照明度,办法除了室内打光之外,还有日本电影特有的招数:隔扇门。
日式建筑的“墙壁”是可以移动的,很容易拍出层层叠叠的景深来,同时也给室内“舞台”以适当的点缀和烘托。
这是日本时代剧导演千锤百炼出来的民族美学风格,最近一次见到,是在山田洋次的《母亲》中。
新版的办法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很少拉开隔扇门构景,甚至还故意把门扇都涂成黯淡的灰黑色。
求女一家人自杀的夜景堪称登峰造极,在帐幔的遮掩下,观众必须运足目力才能看清演员的表演。
三池的这种追求从《十三刺客》就很明显,我有时甚至怀疑他拍夜景室内戏除了烛光没有别的光源。
只是不知大银幕上看3D版会不会有所改善。
第三个特点主要是用在庭院戏的拍摄中,赤红的家纹和椽柱都突出了权贵嗜血的本质和生存斗争的残酷,这当然是黑白旧版无法使用的手法。
经典翻拍的意义,庶几在此。
在《十三刺客》引发的争论中,就有人对三池的这种翻新不无微辞,我是完全赞同三池另辟蹊径的。
技术在进步,当年拍不出的细节,现在可以拍了,当然是好事。
当年只有黑白二色,所以只好在构图、线条上做文章,现在有更多种手段了,跟旧版拼经典风格不但不智,也失去通过翻拍探索剑戟片新路向的意义。
三池改编经典的策略是尽量少乱动剧本,多革新技术,我觉得这个思路是正确的。
五,杀阵这个是要单列出来说的。
我以为新版的杀阵远不如原版。
原版的杀阵放在当年,说不上特别好,本身小林也就不是个特别注重感官刺激的导演,但有想法、切合剧情、符合真实这几个关键指标都是合格的。
例如风的运用,津云与泽泻在草坂决斗一场,大风把浪人的乱发吹成焦墨涂就的狂草一般,令人过目难忘。
庭院里的杀阵戏也有疾风吹过,象征暗流汹涌的对峙终于化作风云骤起,让人胸襟为之一快!
新版的这前一场戏与文戏相比并无新元素加入,后一场加入雪花,效果还不错,不过本该出现的白茫茫大雪真干净的场面却未实现。
再说杀阵设计,新版也很失败。
旧版紧紧抓住津云这个老武士身经百战这一点,给他设计了独特的剑法,貌似空门大开,实则左右逢源。
又设计了独特的打法,在击败泽泻一场中,他翻过刀背击断对手的剑刃,在庭院以一敌多,他踢起碎石扰敌,都是不拘一格的实战打法,他的对手中不乏高手,但论战斗经验远不如他,所以才能被他打得灰头土脸。
而新版中,津云身为老兵的这个特点完全没体现出来,给人感觉他就是武功高而已。
最后井伊家的杀阵,原版拍得很有层次,院中-议事厅-贮藏甲胄的房间,每一关都有新人物加入。
议事厅的众家臣起立一段尤其令人难忘,层层叠叠的剑阵如同车轮一般次第逼近,充满了恐怖的形式美感。
而浪人的搏命仿佛是要撕开这铁幕,放进一线光来。
最后铁炮的介入蛮横地终结了老武士的抗争,好武士死于枪下,是剑戟片中经常出现的母题。
新版让老武士用千千岩求女的竹刀替他复仇,庭院部分结束时,给了大野和另一个蛮横的武士一个镜头,展现他们的狼狈,大概是代表女婿在说“瞅瞅你们这些武士大人的怂样”的意思吧,算是有所呼应。
可转过来想想,津云这么做未免也太托大。
既不符合人物身份,也不利于营造真实的剑斗场面。
原版充满血汗味道的生死之搏成了优雅的象征性复仇,对此我只能说:呵呵。
影片的配乐非常棒。
原版武满彻的配乐走的是简约风格,关键处点拨几声,提神醒目。
而新版坂本龙一的配乐旋律性更强,千千岩求女与美穗在书馆会面时的吉他伴奏,结尾小提琴混尺八的配乐,我都很喜欢。
综合说起来,《一命》的改编不乏亮点,特别是在闪回部分,对人情的刻画反衬出了生命的可贵。
与此相应,削减了津云控诉削藩的部分和旁白的批判。
看得出三池是想漂白影片的阶级斗争宏大主题,突出人性和真情。
如果说《十三刺客》是在“放大”原版的话,那么《一命》就是在“缩小”原版。
按说策略无分高下,只是从结果来看的话,我个人觉得技术上的各种探索都值得肯定,至于剧本,桥本大神的作品还是能不动就不动的好。
最后,所有这些比较,都是以剑戟片三大神作之一的《切腹》为参照系的,不要拿《一命》来跟现在的小清新武士片比,那些不是剑戟片,没有可比性。
神作固然不可追,但敢于追逐神作,这份雄心已经足够傲视同侪。
实在断不了横向比较的念想的话,不妨放宽视野,看看去年同为翻拍经典武侠的3D电影《龙门飞甲》——那就是另一个更大的话题了。
新作更佳,更有现代感!
市川海老藏的津云怎么没有气场了?
他到井伊家从开始的隐忍到最后的杀气决斗,都把握的相当出色,说决斗太弱的,你以为你看的是中国的武侠剧,武打动作加飞来飞去?
说太煽情的,这是现代版《切腹》,当然要有现代元素,你看了那么多悲催煽情剧,也没见你放个屁,看了《一命》就觉得煽情,你不装逼能死吗?
原版的千千岩尸体送回家,看不出津云的悲伤,小林正树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可能跟当时日本的环境及历史有关,但是新拍的《一命》,处理的更符合现代审美观,津云从惊愕到悲愤交加,市川海老藏演的很传神,很好,怎么就不如原作了?
津云为什么要复仇?
焦点不是切腹,而是竹刀切腹当时很多浪人被贫困所迫假言切腹,作为大名家,如果不想和这些贫穷的浪人纠缠把他们撵走就行了,但是井伊家的那些武士,为了杜绝以后再有这样的事,鄙视他玷污了武士名节,将计就计让千千岩切腹。
千千岩跑到大名家里要切腹,看似敲诈,实际就是讨饭吧,把命赌上讨饭,悲惨到了极点。
如果千千岩用真正的武士刀把自己剖了,事情到此为止,千千岩死了也就死了,津云没有道理上门寻仇,是你千千岩自己要自杀的,还要跑到别人家,结果死了,怎么也怪不着别人,但是津云无论如何都要复仇,就是在得知千千岩竟然用竹刀切腹。
井伊家的武士,明知他佩戴的是竹刀,还是逼他切腹,他死前受尽奚落和痛苦,死后尊严尽失。
一个武士用竹刀切腹,究竟是多大的耻辱?
这就是津云要追问的,所以他走进井伊家要讨回公道。
影片最后,津云决斗,拔出鞘的也是竹刀,这就是津云对武士道的控诉和反讽,我觉得这处修改比原版更传神。
从现实角度看,津云用一把竹刀决战井伊家的众武士很荒唐,但是从影片的意境看,这是一种虚幻的电影表现手法,比原版更贴切。
津云最后决战而死,比原版的切腹更有现代意义。
装逼的二货们,你们就装吧。
找到这部电影实属意外,原因是我是坂本龙一的脑残粉一枚.然当我看到演员里面有瑛太跟满岛光,这对我认为是官配存在之后,我就在第二天5点来钟起来看这片子。
关键词:猫,糕点,发髻,鸡蛋,刀。
我没记错的话,一共有两只猫,而猫的境遇各不相同,似乎两只猫也都有两次出场机会,这是想说明阶级问题所带来的什么嘛?
糕点,也是出现两次,一个是求女在切腹前官家给的点心什么嘛,最后他随着遗体交到了美穗的身边,美穗吃了那糕点,跟第一次他父亲给他两个馒头,两个男主都表示要分一半给她。
是为了煽情与渲染什么。
发髻,这似乎跟主题有关,就是一句话,武士的面子终究是空壳。
但是似乎还有两个人为了它而切腹,似乎日本很多影片在说面子的问题,什么警察的面子啊,什么谁的面子。
鸡蛋,这一幕我很佩服瑛太,但似乎他用舔的说明了很多,以及小孩碰掉鸡蛋之后的行情,至于为什么卖鸡蛋,我觉得不止导演,编剧,演员的把握也很到位。
刀,他父亲挚爱的那把刀,虽然剧情没多说,但是应该是为了生计当了,他为了家庭跟妻儿放弃了太多,不论面子还是什么,我有点同情,即便他走上了条不归路。
他是那么的可悲,用竹刀切腹……相信大家看过就知道,这是一部出色的剧情片,服装也很不错。
音乐我不觉得很出挑,但是融合的不错。
最后是讽刺的一句台词,那个摔坏掉的赤甲,“赤甲是我等的荣耀。
”如在下要能疯了那就好了,在下只是活着,苟延残喘,只待残春。
第一次写影评,不到之处请见谅,剧情片之后,只给那些静下心来的你我去思考。
“武士的面子徒有其表,一具空壳”家老所看见的、所维系的是单纯的武士身份极其存在所产生的各种精神要求,即他所做的只是针对武士身份而言所必须遵守的规则,然而一个人是多方面的,对于一个没落武士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传统的哥当道的精神要求,而是现实生活。
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在现代条件下是多元的,评价也是多方面的,涂尔干所强调的职业群体(法团)形成具体微观个人化的伦理,在这里有所体现。
影片翻拍自小林正树1962年的名作《切腹》,一名落魄的青年武士靠教私塾为生,为了能够凑足给妻儿治病的3两钱,到大名的家中假切腹,以期可以拿到一些银钱。
没想到这位大名真的让他实现切腹的诺言,他不得不将谎言继续下去,用自己的竹片刀切腹。
受尽痛苦之后他最后被大名结束了生命。
他的死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妻儿在同一天死去。
他的岳父—也是一名落魄的武士,平时靠糊纸伞为生,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他猛醒,他拿了自己的竹片刀去大名府报仇,结局当然也不免一死。
但是他自杀式的行为和武艺使得不少高级武士羞愧不已,其中几个被他切掉发髻的武士都切腹自杀。
然而无论他做什么、怎么做对于大名的地位都没有任何的影响。
个人认为,本片最高潮的一幕不在最后武士用竹片刀于大名府中的武士打斗,而在于妻子美惠从丈夫--年轻的武士千千岩求女的尸体上翻出从大名府中带出的不舍得吃的点心,含泪吃下并死在丈夫尸体旁的那一幕。
那种感动可以称之为震撼,一种无声、无奈、无助的震撼。
生活带给贱民的只有无法摆脱的痛苦,而且毫无转变的可能性。
片中很少有背景音乐,安静的让人感到生活的压抑、毫无希望;即使有也非常恰到好处的渲染人物内心的悲苦。
画面精致、细腻,颜色偏暗,对于人物的迷茫、无助、痛苦、仇恨等情感表现得非常到位。
本片对于武士制度和切腹进行了嘲讽,并重新思考某些毫无人性的做法。
本片是今年来我看过的即不色情、又不变态的日本电影,但是他表现的主题却非常值得人们去深思。
我没有看过1962年版的《切腹》,据说比本片还要优秀,可是本片已经是我认为非常优秀的日本电影了。
当初和这部影片相遇完全是一个意外,我本想去看黑泽明大师的名作《切腹》来着,谁料网上资源稀缺,我意外地打开了错误的网页,这才没有错过这部好电影。
一身粗布衣,稀疏的短胡茬,紧锁的眉头,还有饱含剑光的眼神,武士津云半四郎迈着单调的步伐走进伊井的家门,自称身为武士,生活困苦,认为这样有违武士精神,不堪受辱,请求借伊井家的玄关,用以自裁。
这是当时武士的惯用伎俩,假言切腹来换取微薄的赏赐,家老以为这位武士也是如此,就给他讲了一个不久前发生的故事。
几天前一位名叫千千岩求女的武士来到这里声称要切腹自尽,家老本欲赏赐他一点钱财,谁知却意外的发现求女的武士刀竟然是一把竹刀!
这样的刀当然无法切腹,很显然,求女是来诈骗钱财的。
一怒之下的家老同意家中武士逼迫求女真的切腹自尽。
求女不得已答应切腹,可是事到临头却发现家老给他提供的肋差竟是自己携带的竹刀。
求女在众多武士的逼迫中用竹刀切腹自杀。
家老本以为这样可以震慑半四郎,谁知半四郎也给家老讲了一个故事,他有一个女儿叫美惠,嫁给了一个武士,叫千千岩求女…… 整个故事峰回路转,矛盾一重接一重,从半四郎说要切腹开始,电影就陷入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中,让人大气都喘不上来;求女用竹刀自裁那一段,我甚至连呼吸都忘记了。
求女声嘶力竭的惨呼,让我几欲关掉电脑,可是又迫切地想知道他的未来在何方……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翻拍《切腹》而是导演的原创,一定能获得更高的评价。
早在62年,《切腹》就已经被捧上神座,地位不容撼动,人们不断地比较,主流的观点是: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比不上原作。
其实,翻拍有多难,看看众多版本的《西游记》就知道了,这部电影翻拍神作,观众赞誉多而批评少,至少证明《一命》是成功的。
观众对于《一命》的诟病,主要集中在两点。
第一,家老这个角色在《切腹》里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完全站在了半四郎和求女的对立面;而一命里,他显得温情许多,被刻画为一个和蔼的瘸子,尤其是他在求女的呻吟中主动为其介错。
第二,《切腹》最终的结局是半四郎在杀死多名武士后被火枪击毙,而那三位被半四郎惩罚的武士安然无恙,不过他们的发髻却被扔进了垃圾堆;《一命》则不然,半四郎使用竹刀打伤多名武士却未杀一人,最后毁掉伊井家传的“赤甲”后,被乱刀砍死,而三位反面角色的武士因为不堪羞愧全部自裁了。
而我以为,两种处理并无好坏之分。
《切腹》创作于上世纪中叶,彼时社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革,黑泽明大师正是在这种现状中,深深的反思了旧的制度的危害和对人性的摧残。
电影中,很明显他将贵族、武士、平民分成了三个尖锐对立的阶层,他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对所谓的武士道精神的唾弃——三位武士被半四郎割下发髻,对这种羞辱本该用自裁来洗刷,可最后的结局是发髻被扫进了垃圾堆。
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就是这样不值一钱,而他们却用这种精神为借口逼迫求女切腹。
最后枪声一响,武士连同他们的武士道,都被埋葬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一命》是2010年上映的,导演三蒲对于武士和武士道的看法我认为可以用“又爱又恨”这个词来概括。
一方面他继承了《切腹》中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无奈。
就如影片中家老的那句话:“作为武士,我们礼数已尽。
”这种既对传统文化究竟应该继承还是否定的矛盾心理,在我国同样屡见不鲜——汉服、中医、传统礼节、还有最近甚嚣尘上的女子贞洁、乃至中华田园犬——这都是以前因我们受到侵略时对本土文化产生的自卑心理而排斥的东西,而现在只要拿出来讨论,立刻能在网上引起一阵骂战。
《一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一命》中,半四郎以武士的身份力战而死,三位武士最后全部自裁来维护武士道的尊严,然而最终用一句“赤甲已经修缮完毕”来作为电影的结尾,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没有办法改变,陈冗的社会依旧腐烂,武士们的努力只是徒劳而已。
《切腹》是《堂吉诃德》,而《一命》是《鹿鼎记》。
时光匆匆在流逝,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何种看法,武士的刀剑都是梦幻泡影,只有在电影中,才能铮铮作响。
1.新版家老发现千千岩求女被迫用竹刀剖腹时还试图阻拦,在无法忍受惨状后冲入庭院夺刀亲自介错,还给了千千岩求女家属几枚小判金,在听完津云半四郎讲完故事后为井伊家辩护时呼吸急促面露愧色,删去了旧版结尾处交代家臣掩盖真相的情节。
2.旧版津云半四郎把故事讲完后,明确将矛头指向了悲剧的根源:“这烂东西(武士刀)对我太重要,我太看重它,我真愚昧……幕府对大名无道……那些不愁吃穿的人怎能理解他们的苦衷?
……毕竟我们所称为武士道的东西只是个门面罢了”,并试图唤起在场武士的良知,想为女婿讨个说法,想从这冰冷的机器上找回一点人性。
在他发现众人皆冥顽不灵后才扔出三个家臣的发髻,嘲讽了他们失去发髻后不敢自尽而是称病躲在家中的行为,揭穿了武士道的遮羞布,然后拔刀开战。
新版通!
通!
没!
有!
3.新版三个家臣最后主动切腹谢罪,而旧版这三个人送返千千岩求女尸体时大肆嘲笑竹刀切腹的不堪模样。
4.旧版千千岩阵内是切腹谢罪死,新版是病死。
一通操作下来,阶级矛盾严重淡化,批判性几近于无。
问题是三泽还要整个大嚼螺肉和趴地上吸鸡蛋的对比,这种反差产生的情绪力量不导向关键矛盾准备如何消解呢?
恶心人呗。
叙事上旧版首尾是家老旁白声所念的《井伊家觉书》,尤其配合片尾家老指示逼三家臣剖腹、封口等,跟真实的故事对比突出,讽刺、荒诞感十足。
且津云半四郎的回忆视角和井伊家庭院视角反复切换(回忆线的时间发生跳跃时必先切回庭院视角),让观众始终身处庭院,视角始终是回忆向的,不会沉浸于过去。
新版几乎完全没有了切换,津云的叙述连贯起来,尤其是新版刚进入庭院,井伊家就发现三个家臣都异常欠勤,明白是津云捣鬼,一度剑拔弩张,但硬是被津云劝得坐下来先听故事(然后一口气讲老长)……一方面不合情理,另一方面完全没有旧版紧张气氛逐渐升级的节奏感。
另外,新版删掉了经典的风中对决,混战选择用竹剑复仇,关键最后改掉了原作的津云剖腹,皆是败笔……缺点太多,以至于选角错误都无足轻重了:市川海老藏一直紧绷着,本音不够浓厚被迫鼓着嗓子说词儿,一直皱着眉,没有仲代达矢那种静若磐石,动如怒涛的张弛感。
阿部宽、浅野忠信来肯定都比他强……回头一想其实也是有优点的,《水浒》好就好在投降,《一命》好就好在它够烂!
看完《一命》再看《剖腹》你才懂什么叫做水银泻地、力透纸背嘛!
建议看过旧版的必看,看完必给旧版升星!
在电影开催时,我可是心怀忐忑满心期待的说,因为不久前才看了小林正树1962年的《切腹》,被仲代达矢扮演的津云半四郎震撼个半死,石浜朗役的千千岩求女更是令人腐想连篇,就连仲代大叔的对手席,每个每个都无可挑剔,三国连太郎役的井伊家老演得可好了,也是因为看了小林正树版被震的肝颤,对这回的三池崇史版要求自然高出许多,《一命》并不是拍的很挫,有些地方的调整,赚人热泪,符合现在的价值观,火力集中攻陷女性观众,只是,小林正树的版本实在是太棒了,这对比之下,《一命》很可怜的成了败军之将。
先不说别的,三池监督到底怎么了这是最令人在意的,坂本龙一的音乐一贯的贴题,但三池的味道却一点都没出来,实在太可惜了,难道劲爆的镜头都过不了审查被咔嚓掉了吗三池监督!!
分类的话,《一命》算是三池监督不温不火的片子,哎,翻拍的压力果然很大。
我觉得吧,小林正树的《切腹》重点还是放在大叔武士半四郎身上,全片看完是悲哀中透发出的大快人心,痛快淋漓,虽然没有令人泪奔,但大叔武士的风骨可是篸的慌,霸气外漏,超级赛亚人那层黄金之气蹭蹭蹭的告诫你,伤心武士出没请勿靠近。
嫩武士被迫以竹刀切腹这里,这个电锯惊魂式的肉疼感到了《一命》这里呼一下全没了,音效煞有介事的表现着肉啊血啊的,但画面却完全感受不到小林正树版的那股子紧张感,小失望的说。
但《一命》的优点还是有,例如,萌猫出没,家老那有,嫩武士那也有>w<这猫一出来,我就走神了,注意力全被夺了去。
而一开始我觉得《一命》把重点放在嫩武士身上其实是误会了,三池监督只是以非常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一个贫穷浪人之家怎样因为没有钱而相继惨死的悲剧。
换成现代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举家借债,铤而走险,最终家破人亡剩下最后一人承受全部悲伤的要多狗血有多狗血的悲剧事件。
而武士大叔的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复仇是最痛快淋漓的部分,但《一命》这里的片尾改写,并没有太多的好感,本来觉得还是蛮好的,但细想之下却觉得视角好像被缩小了,讽刺意味也没有《切腹》来的大,这可是历史上《井伊家觉书》里记载的真实事件呐,《一命》貌似彻底隐藏了这点,不过,这或许就是三池监督的目的,这里对比一下两边的处理手法:《切腹》:武士大叔单对单把害死全家的井伊三人众打败,割去他们的发髻,在面对家老时大义凛然的单刀赴会,最后以一人之力造成井伊家4死8伤,三人众因发髻被割,有辱武士脸面,家老命其三人切腹,象征武士尊严的井伊家赤甲被大叔用力摔烂,大叔最后在被火枪击毙前抽刀切腹。
家老出丑,颜面尽失,最后以井伊家今日亡者全是病死,大叔武士切腹自尽做最终陈述记录在《井伊家觉书》中。
《一命》:武士大叔同时一对三把害死全家的井伊三人众打败,割去他们的发髻,在面对家老时大义凛然的单刀赴会,嘲笑般的以竹刀会战井伊家众武者,象征武士尊严的井伊家赤甲在大叔与众人扭打中被撞烂,三人众因发髻被割,有辱武士脸面,三人自行切腹,片子最终没有说明伤亡数,家老也有被洗白的嫌疑,例如看到嫩武士手中的是竹刀,想要借出自己的短刀给他,继而看不过眼手下的残暴挺身为嫩武士介错,再例如没有下命让三人组切腹,不从的话直接砍杀。
电影最终以井伊家名望并未因此有所损作结。
这陈列对比后,《一命》里的武士大叔简直是战神,家老有立场嫌疑,他就只是一直的看着,适当的时候怒吼一声而已,三池监督直接以记录下来的《井伊家觉书》来演绎这个讽刺的瞬间,但这种处理虽然直白,却一点也不讨喜嘛,赤甲自己摔与狠狠把人丢过去撞烂意义全不同了嘛,一个是主动一个是顺便,哪个更有气场嘛,价值观的冲突味道不对了嘛。
接下来碎碎念了一千句。
不过或许三池监督想要的效果就是这样, 虽然弄出来的成品像是流传在民间传说的调子,我并不是太喜欢就是了。
ps一句:其实青木崇高殿一出场,我脑内徘徊的还是《龙马传》里后藤象二郎的英姿,啧啧,这货又出来欺负人了(笑)再ps一句:瑛太的身子骨不如他的前辈石浜朗来的性感,真心的不如=L=(瑛太粉们抱歉)记于2012-06-03 16:53
配角变得跟杂兵一样弱我忍了(神道无念一流哪里去了?
那场经典的决斗那里去了?
),主角没气场我忍了,家老变成心慈手软的偶基桑我忍了,中间一大堆垃圾剧情我也忍了,可是最后你死得也太尼玛难看了吧?
不仅连一条人命都没有带走,而且都不是自己切腹死的,而是被人砍死的!!!
映画『一命』の不思議17世紀前半の話に俞樾(1821-1907)の書いた『楓橋夜泊』の拓本が出ている。
这部电影是翻拍小林正树的《切腹》,揭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名存实亡。
除了瑛太切腹的那段能看出三池崇史的风格,其他那些温吞的情感篇幅显得很拖沓,市川海老藏没有足够的气势撑起津云半四郎,还不如和役所广司换换角色。
瑛太演技棒
悲哀的故事,一个假言切腹却被逼迫,岳父报仇也造屠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这下被批判惨了。全片几乎鸦雀无声,或许是为了营造悲剧气氛,当然最疼心的要数几段切腹场面,足以看出导演的偏爱。说报仇怎么要等到一年之后?
要么有尊严,要么为了活着放弃尊严
如果把武士的剖腹仪式看成是执法的话,井伊家族有选择性执法和炫耀性刑罚的嫌疑,严重违背了公平公正和执法谦抑精神,使执法者的神性和尊严丧失殆尽,最终必然摧毁执法者自身,一如影片中散落并委顿于地的武士盔甲。
垃圾,比原版差多了,一点震撼感都没有,就连三崇最拿手的动作戏也远远不如62年的老片子!
三池再怎么装个性,身上也还是沾了当下日本电影媚俗狗血说教夸张的臭气。本片当成独立改编来看,是及格线下的电影;当成《切腹》的翻拍来看,是不值一提的电影,立意差了一个档次,结构差了两个档次。最后的乱战我就喷了:您那么有本事一把竹刀就能跟几十号武士周旋,那还愁个屁生计啊请问?
三池崇史你竟然拍这么牛逼的电影你还是三池崇史吗!!!!
2星最多了 开始还行 后面越来越受不了 装什么高深啊
虽然知道岳父最后竹刀大战意味深长,但是没法忍啊,这么多人被一把竹刀战了这么久,实在有损武士脸面(doge)
没get到
这是一桩非常失败的婚姻。
曾给小林正树《切腹》打了满分,现在只给三池崇史《一命》50分。有些想法的翻拍,以大篇幅平实地描述了武士的庶民性,归落回庶民的生活之苦,随之而来的煽情,电视剧式手法在所难免,原作的戏剧张力,完美叙事结构,呼之欲出的人物,精致的美术布景,全没了。坂本龙一配乐零分,和武满徹不在一个境界。
不好看,假的很
三池的翻拍太沒個人特色了。起碼也要加點搖滾、後現代風格什麼的啊。去看62年的就夠了。。。。。。。
满岛光吃瑛太带回来的带血的精致和果子是亮点,剖腹的演技也很好,海老藏也很出彩,其他之外很无聊不如原版。
即使有光妹还是很无聊,画面又暗。看不进去。
看过即忘
没看出缺点,也没看出优点来,平庸的电影,满岛光穿和服也漂亮~